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三寶媽網拍直播喘不過氣 驚罹心衰竭

三寶媽網拍直播喘不過氣 驚罹心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1歲李小姐經營網拍服飾直播,今年初生完第三胎經常喘不過氣,連一段話都無法講完,甚至無法抱孩子,原以為是體重控制不當或缺乏運動所致,某天因胃痛急診才發現罹患心衰竭,半年來她在醫療團隊照護下日漸康復,家庭、工作和生活都重回正軌。產後心肌病變、不健康飲食 年輕也會罹心衰竭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韋成表示,李女還年輕卻出現心衰竭症狀,屬產後的心肌病變和泌乳激素升高有關;透過藥物將激素控制在正常值後,配合體外反搏治療,加上飲食和體重調整,心臟狀況逐漸好轉。  32歲擔任設計師的張先生也是心衰竭患者,長期外食不健康加上肥胖導致心衰竭,罹病後他改變飲食習慣,三餐控制水分和鹽分總量,留意飲食的營養成分,如今已從104公斤瘦身至91公斤,生活慢下來、人也更健康,他說「年輕罹病,是身體要讓你知道他的底線。」他正面看待疾病,比同年齡人更重視養生。留意水分和鹽分攝取 3天內胖2公斤要特別注意羅東博愛醫院營養師陳姿伶表示,心衰竭患者常出現易累、易喘和水腫狀況,比一般人更需留意水分和鹽分攝取,每天補充的水分不可超過1200毫升,3天內體重若增加超過2公斤就要特別注意。 該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雷孟桓提醒,心衰竭好發於高齡者,但病人中有近3成是青壯年族群,年輕人也不可輕忽。動過心臟手術者、高齡者、心衰竭病人可透過非藥物性、非侵入性療程的體外反搏治療,在下肢加壓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流供應,回復心臟活力。

永齡執行長劉宥彤 自信笑增職場機會

永齡執行長劉宥彤 自信笑增職場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向予人從容自信的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曾以為新聞工作會成為她一生職志,卻意外因外表被打槍,主播夢碎後轉行從商,反而開創出更寬闊的視野。她表示「人生在意的不是起點,而是終點,我們常覺得別人比自己站在更有優勢的起跑點,但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只要努力終會有所收穫。」職涯跨領域 嘗試多元方向劉宥彤分享她的職涯,她表示因為念哲學,出了社會後尚未清楚自己人生志向。大學時她已忙於打工,大部分時間不在課堂,外貌姣好讓她有多一些機會,經常在世貿等展場擔任接待、主持工作,畢業後又順利進華視當記者,當時有線電視剛興起,她到其他電視台試鏡時,卻被面試官告知「老天爺不賞飯吃,左右臉不對稱,不大能播報」,這無疑是個很大的打擊,她笑說:「都怪當年沒有醫美,不然就不會轉行了。」離開電視台後,劉宥彤從事的工作類型非常多元,她分享多年來不斷跨領域的心得,很多事情有時努力不一定會有結果,但一定有所學習和成長,遇到難以突破的限制也不必沮喪,調整心態看待,未嘗不是另一種經歷,患得患失只是給自己找麻煩。有時工作機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不用因為專長侷限自身的發展,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願承擔任何風險,多嘗試才能找到真正適合又喜歡的人生道路。挑選對的牙醫診所 重拾自信笑容雖是成功女強人,但兔寶寶牙卻讓劉宥彤「煩惱了一輩子」,她說,從小就覺得自己的牙齒不好看,進入電視台後想矯正牙齒,但也希望不影響外觀,所以戴了裝在舌側的隱形牙套,但早年技術差,評估也不完整,矯正時間拖得很長,還要克服新聞配音時變成大舌頭,難過的是撐到最後效果不如預期。更災難的狀況是當年做根管治療時,小器械被遺留在牙根中,造成牙齦長期慢性發炎,這段矯正治療歷程不堪回首,她深刻體認慎選牙醫真的很重要。在考量植牙過程中,劉宥彤很慶幸自己能遇到好的治療團隊,「生活家牙醫」的專業展現在每個細節,從新科技檢測到各項專科都有專門醫師,與病患充分溝通,事先擬定完整的治療計劃,在治療過程的前中後期,都能明確的預期結果。植牙之餘,劉宥彤也選擇全瓷牙冠和全瓷貼片,讓全口牙齒更加美觀,治療過程幾乎沒有疼痛感,這讓很怕痛的她,不斷稱讚生活家牙醫的技術很好,一圓她多年來想把牙齒弄好的心願。人生轉角處 遇上無限可能人生時常會遇上一些轉折點,每個階段都需要整理心情,設定目標再出發,與其向外關注,不如把焦點轉回自己身上,不管是內在或外在,讓牙齒煥然一新也可當成是自己的階段性任務,外貌加分也會更有自信。劉宥彤分享她的座右銘「人生靠累積,很難靠準備」,面對挑戰,做就對了!相信自己並持續努力,享受過程當下,放下對結果的執著,會有更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免花大錢做試管 靠這檢查她懷雙胞胎

免花大錢做試管 靠這檢查她懷雙胞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5歲的菲菲與丈夫嘗試懷孕2年,期間也有吃排卵藥卻不見懷孕消息。經由朋友轉介生殖醫學專科主任楊文瑞醫師,安排她接受子宮輸卵管攝影(HSG)並搭配自費的油性顯影劑;顯影結果確認子宮腔沒有異常,雖輸卵管有部分阻塞,但在使用油性顯影劑檢查後便完全疏通,由於本身月經不規律,另外搭配排卵藥物並由醫師幫忙計算適合同房的時間,菲菲在做完子宮輸卵管攝影後的第二個月便自然受孕懷了雙胞胎。不孕治療第一步 先做子宮輸卵管攝影檢查楊文瑞醫師表示,不孕症的定義是在正常排卵狀況下,嘗試一年以上沒有懷孕。若達到不孕症標準,女方又從來沒有懷孕過,建議先安排子宮輸卵管攝影檢查;檢查時會將顯影劑注入體內,假如子宮腔內有息肉、黏膜下肌瘤、沾黏或輸卵管阻塞,影像會有陰影或輸卵管無法顯影,此時將安排腹腔鏡及子宮鏡檢查確認狀況。如果子宮跟輸卵管顯像都很清晰,輸卵管兩邊也確認通暢的話,則需進一步確認男方的精蟲狀況,再搭配監測女生排卵情形,制定客製化的受孕計畫。楊文瑞醫師進一步說明,子宮輸卵管攝影的顯影劑有兩種,一種是健保給付的水性顯影劑,另一種是自費的油性顯影劑。兩者差異在於油性顯影劑顯像比水性顯影劑清楚,且油性顯影劑由於流速較慢,所以在注入體內時疼痛感比水性顯影劑低。另外,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顯示,因為油的密度高、比重大,在注入體內時有較高的機會把輸卵管沾黏或阻塞的異物沖刷達到疏通效果,另外油性顯影劑可緩解輸卵管內的免疫反應,讓精子存活時間延長,因此使用油性顯影劑的受試者比使用水性顯影劑的提升10%自然懷孕機率。對於比較年輕的不孕患者(35歲以下)建議多一些時間去嘗試自然受孕。年齡是生育關鍵 備孕期間把握333原則楊文瑞醫師提醒,35歲以下嘗試懷孕1年以上都沒有成功,35歲以上嘗試懷孕半年以上都沒有成功,就有可能是不孕的問題,由於年齡是生育的關鍵,若能及早診斷還有機會藉由自費油性顯影劑的子宮輸卵管攝影提升自然懷孕率;倘若年齡太大,想要懷孕時間分秒必爭,不免就得花費更高金額進行人工生殖療程。另外,備孕期間記得作息正常、睡眠充足及均衡飲食,多曬太陽再搭配適度的運動(把握333原則)提升好「孕」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冬令進補 這些藥和補品不能一起吃

冬令進補 這些藥和補品不能一起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夜漸長,冷風陣陣,再加上後疫情時期,許多民眾怕冬季疫情再度捲土襲來,想必已開始大啖暖呼呼且滋養心神的食補料理,有些民眾甚至是天天吃,藉此增強免疫力,調養身體。藥食同源是華人社會常見的飲食文化,國人常會將中藥材添加在膳食或菜餚中。冬季常見的食補料理中,大多會加入薑、當歸或黃耆等中藥材,做為調養身體之用,像是當歸有活血作用,黃耆能補氣、調節免疫功能。為保障民眾食用安全,衛福部公告「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的中藥材」,例如生薑、山藥和枸杞,民眾可在賣場或超市購買,直接做為食材使用;而人參跟黃耆則屬於「可供食品使用原料的藥材」,可酌量添加在料理中,僅做為調味輔助之用,不得單一原料使用。不過民眾常忽略這些常見中藥材的使用風險,哪些西藥會與中藥產生交互作用?要如何運用、搭配食材與中藥材?才能兼顧養生又能吃得安心,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以下三大眉角:眉角1:留意正在服用的慢性病藥物慢性病患使用藥食兩用食材前,要留意使用中的藥品或保健類食品及考量自身疾病。例如服用心臟用藥(如digoxin)或降血壓藥-利尿劑(如spironolactone、amiloride、furosemide和hydrochlorothiazide等),若同時食用含甘草的料理,較容易因低血鉀而增加西藥的毒性,或減低降血壓藥的療效;其中furosemide與人參併用則可能會降低利尿效果。另一類降血壓藥品-鈣離子阻斷劑(如nifedipine)與人參併用,恐會提高西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至於服用降血糖藥(如glyburide和glimepiride),併用甘草後,可能會影響血糖控制;併用黃耆、山藥等藥材時,宜注意可能會有增強降血糖的作用。常見的抗凝血藥品(如warfarin)也避免與當歸、生薑和丹參等藥材併用,曾有文獻指出當歸成分中包含香豆素((coumarin),具有類似西藥的藥理作用,若長期服用可能會增加抗凝血作用,增加出血風險。此外,使用抗血小板藥品(如aspirin和clopidogrel),長期使用當歸、川芎時,則會加重抗凝血作用,提高出血風險的不良反應。建議服用上述藥品者,應留意食用含有中藥材的料理,了解潛藏的交互作用風險。眉角2:適量攝取食補湯、肉類或沾醬食補湯除了中藥材外,很多人會加入酒、肉類、蔬菜、加工食品或菇類烹調,再配上調味的醬汁,非常美味可口。但美食當下,暗藏許多健康風險。像是食用過量含有酒的食品,容易增加駕駛或操作機械的危險。有些湯頭多為高鈉、高油脂,搭配鹽分高的調味醬,補湯太油太鹹,一餐吃下來熱量不可小覷,易增加身體額外負擔;若過量攝取恐不利三高、腎臟病和痛風患者控制病情。因此在進補時,宜酌量攝取肉類和油脂,選擇少油、低鹽、少加工及高纖維的食材。眉角3:食補前諮詢醫療專業人員食補是冬季常見的料理,但吃補也得補對時機與體質。例如孕婦、三高、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患者等,宜先詢問中醫師或西醫師,經過專業評估,確認藥物交互作用及辨明體質後,再調配食用適合的食品,盡量不要自行選用或購買中藥材補身;若有身體不適(如感冒、腸胃不適)或正逢生理期,也不宜進行食補,以免出現反效果或補過頭,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建議民眾生病時宜先詢問醫師或就醫治療,切勿以為食補可以治療疾病,因而錯失治療時機。

跟金牌國手玩闖關賽 PK身體素質

跟金牌國手玩闖關賽 PK身體素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東京奧運因新冠肺炎延期,讓原本蓄勢待發的選手被迫拉長戰線,打一場365天的延長賽,對身心都是很大挑戰;一度傳出打算在東奧結束後退役的世界球后戴資穎,日前受訪時也坦言,太久沒出賽怕會生疏,需要參加一些模擬賽,找回比賽節奏。大家不經想問,小戴能不能眾望所歸為台灣抱回金牌?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分析,這一年讓選手有充裕的時間養傷,把體能調整到最佳狀態,2021一樣可以有好的表現。東奧延期 選手有充裕時間養傷備戰戴資穎、郭婞淳、李智凱、鄭兆村等大家熟悉的選手,他們締造佳績風光背後,誰不是滿身傷,20年來,林瀛洲多次擔任中華代表隊的隊醫,陪選手四處征戰,是他們堅強的靠山,還曾經一個人負責照顧300多名選手。他表示,以往賽事總是接踵而來,受傷只能先救急,讓傷勢不要惡化,可以繼續出賽,現階段選手除了如常訓練,復健科治療方式多元,選手也有時間接受效能較持久、需要較長時間修復的治療。一名專業又受信任的運動醫療照護者,可以讓選手的運動生涯延長、甚至更上一層樓,但信任感無法短時間建立,尤其選手的健康狀況至關重要,像是明天就要上場,今天身體有點小狀況,必須找可以信任的人幫忙解決問題,對選手而言,這輩子所學所練都要在明天展現出來,如果這個照護者給的建議不適合,可能比賽成績就毀了。林瀛洲會這麼受選手信任不是沒原因。大學時是籃球校隊,也曾有過選手夢,他很能理解運動員的想法和需求,以及對訓練和比賽的渴望,有時不需言語就能心神領會。他說,有效治療,不僅是將受傷部位治療好,還要觀察選手的練習方式,找出選手特別容易受傷的位置,安排後續復健訓練計畫,讓選手在短時間內復原,盡快回到運動場。因此,光有醫學知識還不夠,必須深入了解每種運動特性及賽事規則,有時還要客串心理師,減少他們對賽事的不確定性。運動醫學專家 首度與民眾面對面分享運動知識林瀛洲回憶,2014年亞運登場前兩個月,空手道選手文姿云扭傷腳踝,他評估傷勢後,安排一連串治療及復健計畫,讓文姿云在亞運時身體回到巔峰狀態,不僅順利摘金,並在四年後的亞運連莊金牌。協助選手奪牌,是身為一名專攻運動醫學的醫師最開心的事。有感於防疫期間,民眾生活型態改變,外出運動意願降底,可能造成免疫力下滑,反而增加感染風險,一向致力學術發展交流的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在「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首度站上第一線和大眾面對面,盼透過科學方式鼓勵大眾在家也能健康運動,同時預防肌少症;也希望提供正確知識,釐清似是而非的運動觀念。時間:即日起至12/6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特色:12/5(周六)13:00「宅健人闖關遊戲」,奧運國手文姿云、林郁婷、譚雅婷、王子維將和民眾一起闖關PK身體素質,會後還有林郁婷、王子維簽名會。

冠心病鬼門關走幾遍 中醫調理減復發

冠心病鬼門關走幾遍 中醫調理減復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許久不見的患者,因為嚴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幾個月來住院好幾次,可以說是從鬼門關繞了一圈,但出院沒多久,又出現胸悶問題,於是又住院做心導管手術,「心臟科醫師說,我這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很麻煩,所以這次出院,我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看用中醫調身體,能不能不要再一直反覆?」需控制三高 老菸槍要戒菸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是粥樣斑塊沉積在血管壁並造成動脈狹窄的疾病。生活中許多會造成血管內皮發炎的因素,例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吸菸等,持續不斷地刺激血管內皮,這些發炎及受損的地方,會吸引白血球和血小板聚集,之後會伴隨膽固醇、脂肪、血栓、各類結締組織、鈣離子的堆積以及血管平滑肌增生,共同形成粥狀瘤斑塊,進一步使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阻塞,這就是動脈粥狀硬化,而出現在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就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症。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因為冠狀動脈的血液是專門供應給心臟使用的,所以,當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時,就會出現心臟供血不足的症狀,也就是心肌缺血的症狀,稱為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臟病。最常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冒冷汗、眩暈、噁心、全身無力等,但是有少部分病人,特別是老年人或糖尿病病人,並不會感到胸痛,需要特別注意。如果反覆引起胸痛,即是大家常聽到的心絞痛或狹心症。治療上,通常要控制動脈硬化危險因子,包括戒煙、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另外,也會依照症狀不同給予不同的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硝酸鹽類、鈣離子阻斷劑、抗血小板凝集藥物、抗凝血劑、抗心律不整藥物、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藥物控制差的患者,則會做心導管手術,或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辛溫通陽或溫補陽氣為治療主軸冠狀動脈粥硬化症,中醫方面是屬於「胸痹」、「胸痞」、「心痛」的範疇,最早的描述見於《黃帝內經.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到了東漢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篇進行專門論述,對其病因病機作了詳細的分析,同時提出具體治療的方藥,認為心痛是胸痹的表現,「胸痹緩急」也就是心痛時發時緩為其特點,其病機以陽微陰弦為主,以辛溫通陽或溫補陽氣為治療大法。中醫認為胸痹的病機關鍵,在於外感或內傷引起心脈痹阻,其病位在心,但與肝、脾、腎三臟功能的失調有密切的關係。大多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者多見氣虛、陽虛、陰虛、血虛,尤以氣虛、陽虛多見;實者不外氣滯、寒凝、痰濁、血瘀,並可交互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濁多見。但虛實兩方面均以心脈痹阻不暢,不通則痛為病機關鍵。治療上會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分型,加以不同調理,另外會特定加入保護血管、通陽宣痹的藥物,不但可以改善病情,也可以預防復發。(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腿冒蚯蚓般青筋 嚴重靜脈曲張恐血栓

腿冒蚯蚓般青筋 嚴重靜脈曲張恐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民眾對於靜脈曲張的印象,就是站太久腿會冒出一條條像蚯蚓的青筋,不美觀,可是也不會造成什麼影響,所以不用太在意,抬腿就會預防或改善。醫師提醒,靜脈曲張並不只是影響腿部外觀而已,它會導致靜脈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嚴重可能會血栓等致命併發症,不可小覷。長久站立工作、懷孕、體重過重者易罹患衛福部南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莊鑫雧表示,靜脈曲張是靜脈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長久站立工作、懷孕女性、體重過重者容易罹患此疾病。約有20%的男性及30%的女性患有靜脈曲張。主要發生在大隱靜脈,小隱靜脈亦可能發生。大隱靜脈分布於內踝、小腿內側直到鼠蹊部,小隱靜脈分布於小腿外側進入膝膕靜脈。莊鑫雧指出,靜脈曲張包括原發性或次發性淺靜脈及隱靜脈系壁擴張,或瓣膜關閉不全所致的靜脈蜿蜒而曲張的狀態。下肢靜脈曲張之確切成因目前仍不明。基本原因可能為先天上病患的瓣膜及靜脈管壁較為脆弱。大部分的病患沒有症狀,因此許多患者會忽視靜脈曲張的嚴重性,而不就醫。輕微症狀包括下肢疼痛不適、搔癢、腫脹。嚴重症狀包括血栓靜脈炎、出血。聽說抬腿與按摩有效,對此表示效果有限,改善的幅度不大。所有治療只是治標 術後須適當照顧防復發治療的部分,靜脈曲張治療方法有壓迫治療、雷射治療、硬化劑治療及手術治療。壓迫治療即是穿著彈性襪,減少病變靜脈的擴張。雷射治療是用血管內雷射光束燒灼,阻斷曲張的靜脈血流,或以血管外雷射去除細微的蜘蛛靜脈曲張。硬化劑治療是將硬化劑注射到曲張的靜脈,破壞血管內膜,使其封閉後癒合消失。手術治療包含高位結紮術、隱靜脈摘除術、局部靜脈抓除術及筋膜下穿通枝結紮術。莊鑫雧提醒,所有治療都只是治標或部分治本,仍須適當術後照顧預防復發。

怕老人味拒戴老花眼鏡 頭痛噁心上身

怕老人味拒戴老花眼鏡 頭痛噁心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3歲李小姐有遠視不必戴眼鏡,友人相當羨慕,但年過40,發現滑手機時螢幕常會「糊糊的」,經醫師告知為老花眼所致,她擔心被嫌「老人味」,堅持不配老花眼鏡,直到出現視力模糊、頭痛、噁心想吐等症狀,才甘願配鏡輔助視力,所幸旁人都肯定「戴眼鏡也很美」,才讓她逐漸釋懷。 藉由鏡片調節 讓過勞的睫狀肌獲得休息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醫師龔偉勛表示,門診不乏如李小姐的患者,因為年輕時有遠視,不曾戴過眼鏡,看近時也能用睫狀肌調節力控制,但隨著年紀增長,老花開始出現,當睫狀肌調節力變差時,看近就會變得不舒服,過一段時間連看遠的視力也變差,只是患者心態上還無法接受需配戴眼鏡輔助視力,往往等到老花眼嚴重影響生活,才願意配合治療。 老花眼是指水晶體隨年齡逐漸硬化、失去彈性,漸漸喪失調節功能,使得看近不清楚,造成閱讀困難,眼睛也容易疲勞、痠澀,通常在40歲前後便會出現症狀。 龔偉勛指出,目前矯正老花眼最普遍的方式為配戴老花眼鏡,雖然戴老花眼鏡並不能阻止退化進行,藉由鏡片提供調節,能讓原本過勞的睫狀肌獲得休息,使眼睛看近的東西變得舒適。症狀輕者通常於閱讀時配戴,症狀嚴重者則需要依據不同距離配戴不同度數的眼鏡,若已知有老花眼卻遲遲不矯正,長期下來瞇著眼睛看東西,可能造成肩頸痠痛、頭痛等,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眼壓高未必是青光眼 可能是老花眼引起龔偉勛提醒,民眾千萬別不服老,也不必擔心坊間傳言「老花眼鏡會愈戴愈深」,其實老花眼的度數無論是否有戴老花眼鏡,度數本來就會逐漸增加。此外,有些民眾自覺眼壓高、眼睛脹痛,誤認為青光眼所致,其實經檢查不少是因為老花眼造成,建議民眾當眼睛出現任何不適,應尋求眼科醫師協助,才是護眼之道。 

讀寄宿學校遭霸凌 少女反覆拒食暴食

讀寄宿學校遭霸凌 少女反覆拒食暴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16歲女孩從小被媽媽強迫吃不愛的食物,家人關係雖親密,但一到用餐時間氣氛就變緊繃。三年前父親因意外離世,媽媽送女孩出國讀寄宿學校,一年前放假返家時,她表達不想吃原本愛吃的甜點,陸續出現異常愛哭、便秘、停經情況,媽媽細問才發覺,女兒在校受到同學言語嘲諷,認為自己身材很糟,因此常以白開水度日,媽媽趕緊帶她返台,希望改善進食狀況,並要求記錄每天吃的食物,沒想到反而出現暴食,女孩看到體重增加又崩潰拒食,反覆在拒食跟暴食之間。從小飲食習慣與情緒、性格養成有關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女孩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及經驗,加上環境改變適應困難,同儕人際困擾,自我感覺及調適不良等情況,而用飲食抒解壓力,但吃了又陷入擔心變胖的悔恨,造成拒食跟暴食的反覆,出現飲食障礙的症狀。陳家駒解釋,飲食障礙者通常會非常在意外表,大吃大喝後會後悔催吐;或是為了不引起注意假裝有吃飯,又偷偷丟棄食物,甚至使用藥物催吐或灌腸。長期除了影響健康,還會影響生活、學業成績、人際相處等。從小的飲食習慣與情緒、性格養成有關。陳家駒說,培養良好的飲食營養衛生習慣及餐桌禮儀,學習情感人際互動,都是社會化訓練一環,會塑造人的性格與情緒處理的能力。家庭提供的資源及父母依附陪伴支持學習的程度,都會影響到未來發展。若嚴重營養不良 有5~25%死亡風險混亂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如營養不良、肥胖、厭食、濫用藥物、酗酒、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吸菸、胃腸身心疾病、癌症等。治療上依個人症狀而不同,包括藥物、心理治療、行為治療、關係治療、情緒認知管理治療、溝通及團體治療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改善。研究指出,厭食症患者因嚴重者營養不良,統計有5~25%死亡風險;住院治療者最常須6年才能出院。

新型ALK標靶藥 健保給付免煩惱

新型ALK標靶藥 健保給付免煩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肺癌除了可以分類為小細胞肺癌以及非小細胞肺癌外,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依據驅動基因分為許多種類,其中,以EGFR突變陽性佔最多數,次之為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臺大內科部主治醫師廖唯昱指出,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雖僅佔5%,但根據數據顯示,肺腺癌病患抽菸比例低,且患者年齡中位數偏年輕、大約55歲左右,對癌友的衝擊不容輕視。因為肺癌病程惡化迅速,且腦轉移比例高,療程中容易發生抗藥性,所以在過去肺癌癌友存活率普遍偏低。所幸,隨著醫療科技發展,針對ALK陽性肺癌的標靶藥物日益多元,今日醫師已可依據患者的狀況,為其打造客製化療程,爭取更長存活期。ALK標靶藥物療效卓越 健保給付再減癌友治療負擔廖唯昱醫師說,由於ALK標靶藥物是針對驅動基因進行藥品開發,雖研發時間晚於EGFR陽性標靶藥物,但其治療療效已大幅領先其他驅動基因的標靶藥物;自2011年以來也陸續上市多種藥物,癌友已有高療效、多元的治療選擇。廖唯昱醫師進一步指出,今日臨床上已有一代、二代、三代標靶藥物可用,近年來也有新型藥物上市,醫師有更多治療武器,可針對癌友的狀況客製化療程,無惡化存活期有望提升。針對癌友在意的治療費用,廖唯昱醫師也說明,針對第一線的ALK肺癌治療,已有3款標靶藥物獲健保給付;針對第二線的治療,第二代及第三代新型ALK口服抑制劑也獲健保給付,不管是目前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藥物的癌友都能在符合健保給付條件的情形下,接續標靶藥物治療。發生抗藥性別灰心 第二線治療新型ALK標靶藥無惡化存活期逾16個月廖唯昱醫師說,肺癌治療容易出現抗藥性,癌友們若需要進入下一線的治療千萬別氣餒,今日的標靶藥物療效有越來越好的趨勢。例如:目前用於第二線的第二代新型ALK口服抑制劑,其平均無惡化存活期達16.7個月,整體存活期平均達34.1個月,療效相較於過往的治療有大幅度的提升。除了提高癌友們的無惡化存活期外,是否能控制癌細胞腦轉移也是肺癌治療很重要的關鍵。廖唯昱醫師說明,過去治療ALK陽性晚期病患,最棘手的便是腦轉移。從臨床數據上可以發現,約三成晚期ALK陽性病患罹病時就會出現腦轉移,終其一生更有七成會出現腦轉移。而過去對於腦轉移的肺癌患者,是以放射線治療及開刀為主,但放射線治療易造成病患腦部傷害,造成病患的生活品質下降。所幸,第二代及第三代新型ALK口服抑制劑針對癌細胞腦轉移的部分已在臨床試驗中顯示有良好的療效,可望為病患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廖唯昱醫師鼓勵,第二代以及第三代的ALK標靶藥物都有很好的療效且均獲健保給付。在藥物以及政策的支持下,ALK陽性肺癌癌友們面對疾病千萬別灰心,應積極採取正規治療、遵照醫囑。只要與醫療團隊齊心對抗肺癌,都可能有很好的治療成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