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我想像賈伯斯一樣 每天都穿相同衣服

我想像賈伯斯一樣 每天都穿相同衣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史蒂夫•賈伯斯是我所知最有名的極簡主義者。他總是穿著相同設計的高領針織衫和牛仔褲,還有new balance運動鞋,就像是他的制服般。連在新品發表會,這代表性服裝(SignatureLook)也沒改變過。他的服裝跟他的公司一樣聞名,為了專注在工作上,極簡生活讓賈伯斯更加耀眼。成為極簡主義者的我,想效仿賈伯斯減少衣物,並建立我的代表性服裝。其原因很簡單,比起把時間花在衣服上,我比較想集中在工作上,增加更多時間做我想做的事。我花了約一年左右的時間清理衣櫃,之後又再將衣櫃重新整理好,放入適合我的服裝,消耗我不少力氣和時間。不如把時間花在思考 「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快樂」以前在購物血拼時都沒這種感覺,現在的我卻很捨不得把時間花在買衣服上,「乾脆自己做衣服來穿,更能節省費用和時間」,就算這麼想著,不過也不可能馬上就做好一件衣服。如果像賈伯斯一樣,喜歡的衣服一次買個十來件來穿怎麼樣?就可以好幾年都不用再買衣服了吧。可是我不是賈伯斯,難免擔心若是每天都穿著相同的衣服好嗎?「爸媽看到應該會擔心我,是不是日子過得不好」、「社區裡的人應該也會對我指指點點吧」、「朋友如果每次看到我都穿一樣的衣服,又會是怎麼想呢?」針對這些問題我依舊無法克服。「有幾件衣服」、「穿怎樣的衣服」、「其他人會怎麼樣看我」,在實施極簡生活的這段時間,我開始不再重視這些問題。現在的我會思考「我是個怎樣的人」以及「未來想過怎樣的生活」、「該如何改變能夠使生活過得更快樂」。因為他人用外表來評斷我這個人,對我的生活並不會有所改變,不如把時間拿來想想晚上要吃什麼,對我來說還比較有意義。正如我的想法,我開始不會在意要穿什麼樣的衣服。不,就算我每天都穿相同的衣服,也不會覺得奇怪或擔心別人眼光。因為其實連我自己,也不會在意別人穿什麼,你就是你,這事實是不會變的。不在意他人用外表評斷我 越來越能展現自信雖然目前我還沒有代表性的服裝,但不再只是為了穿給別人看,目的是想要保持衣櫃的簡樸和整潔。穿相同衣服的日子變多了,雖然經常洗衣服所以衣服比之前耗損得還快,不過自從我只留下適合我的衣服後,「這件適合我嗎」、「會不會看起來很胖」、「不會太花俏嗎」,這種疑問不曾出現了,也越來越不在意外表了。也能跟別人展現出自信、自在的樣子,聽到朋友說這種簡潔俐落的風格很適合我時,我感到很欣慰。(本文摘自/我的極簡生活練習/橙實文化)

醫揪出多發性骨髓瘤 他逃過終身洗腎

醫揪出多發性骨髓瘤 他逃過終身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終身洗腎有可能逆轉嗎?一名69歲王先生向來身體硬朗鮮少生病,本應享受退休生活,卻在去年11月突然講話語無倫次且全身無力,檢查竟出現急性末期腎衰竭,且血肌酸酐指數過高。王先生當下除了接受緊急血液透析治療,改善自言自語的情況,卻仍然四肢無力、癱瘓在床,之後更必須定期洗腎,只是萬萬沒想到病情沒這麼單純!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4成腎臟功能衰弱「平常很少生病的人,怎麼會突然變成這樣?」家人不放棄想找出真正病因,來到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診治,抽血檢驗報告顯示血紅素指數僅有5 gm/dl,為正常數值的三分之一。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表示當時看到肝功能抽血報告,及骨骼X光攝影有骨質疏鬆現象,便警覺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引起,安排骨髓穿刺切片檢查,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第二期。治療方面在及時施打標靶藥物下,王先生從原本臥床接近失能的狀態,進步到可以自行緩慢行走;今年2月初腎功能指數已恢復八成,經腎臟內科醫師評估後,終於不需再洗腎,只需固定回診追蹤即可。多發性骨髓瘤屬於血液癌症之一,主要是在骨髓內的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突變癌化後所造成的癌症,會跑到全身任一器官,好發族群為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大多介於60~70歲左右。一旦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大約有四成會表現在腎臟功能衰弱,其中三分之一患者如果不治療,恐怕惡化至終生洗腎;所幸王先生在兩個月內及早發現,腎臟功能回復的可行性大增。症狀包括貧血、背痛、骨折、高血鈣等 常與其他疾病混淆林增熙主任表示,由於多發性骨髓瘤會出現貧血、背痛、骨折、血鈣過高、容易產生病毒、細菌感染及腎衰竭等多樣性症狀,常與其他疾病混淆導致診斷不易;甚至有些患者曾接連看過骨科、復健科、腎臟科、家醫科等門診,才轉介至血液腫瘤科,如果延誤治療恐會出現許多不可逆的併發症。最重要的是必須提高大眾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認識,其實只要早期發現,盡快接受標靶治療,不只可以逃過終身洗腎一劫,更能省下後續洗腎的大筆支出,目前健保已經通過給付多發性骨髓瘤的多種標靶藥物治療,大多治療三個月後,超過三分之二患者可以達到極佳的反應,相信能同時提升患者與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老年癌患打肺炎疫苗 「致死率降低」

老年癌患打肺炎疫苗 「致死率降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國內流感疫苗供不應求,其實除了流感疫苗,研究指出,肺炎疫苗能對不同癌症患者產生一定保護效果。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邱文彥醫師表示,肺炎鏈球菌疫苗不僅能降低老年癌症患者肺炎住院機會2~3成,也明顯減少死亡率,因此應多鼓勵老年癌症病人接受免費肺炎疫苗施打。75歲以上免費打肺炎疫苗 但施打率不到兩成根據世衛組織統計,2005年鏈球菌感染一年便造成全球160萬人死亡,尤其隨著年紀越大,肺炎的機率與致死率都會急速上升,鏈球菌的抗藥性比率也逐年升高。邱文彥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已有75歲以上全面免費施打肺炎疫苗政策,但施打率卻不到2成,其中原因也是因目前仍缺乏任何對癌症患者保護效果的臨床證據。邱文彥醫師說明,透過研究證實,肺炎疫苗對老年癌症患者的保護效果,包括肺癌、大直腸癌、攝護腺癌等,藉由疫苗都能減少因肺炎住院的機率,且降低癌症病患的死亡率,尤其越嚴重的癌症種類,疫苗保護效果越顯著;此研究也刊登於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的存活者指引、歐洲醫學腫瘤學會期刊《腫瘤學年鑑》、美國癌症協會的官方期刊《癌症期刊》。癌症治療期間 經醫師評估也能施打藉由癌症與肺炎疫苗的台灣研究成果,可望能鼓勵更多老年癌症患者盡快接受免費肺炎疫苗施打,以增強保護力。邱文彥醫師強調,即使是癌症治療期間,包括治療中間間隔、追蹤階段、賀爾蒙治療中、長期存活者等,都可經醫師評估後,施打肺炎疫苗,以降低住院率和致死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不怕人知道我失智」失智者為己發聲

「不怕人知道我失智」失智者為己發聲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72歲的蘇惠美8年前發現自己常搭錯車,煮麵時甚至把手升進熱鍋裡撈麵條,警覺性高的丈夫帶她就醫,立即確診為阿茲海默症,「父母失智、曾受外傷及心血管疾病者,是罹患失智症的高危族群,很不幸我三種都有。」她坦言當時心情非常沮喪,所幸在家人鼓勵下,她積極參與歌唱班、繪畫班等活動,延緩大腦退化,當她得知台灣失智症協會首創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邀輕度失智者擔任顧問,並參加失智症宣導活動,她二話不說加入,如今她仍維持輕度症狀,保有精采活躍人生。鼓勵輕度患者多參與活動 可延緩大腦退化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成員都是輕度失智者,過去這一年多來,他們討論了失智友善捷運、友善公車及財務安全等議題,並把意見反映給捷運局、衛福部等單位。成員也全台跑透透,與民眾分享失智的心路歷程,鼓勵更多失智者走出來。蘇惠美表示:「失智只是頭腦生病了,我願意讓別人知道,有人希望改好聽一點的名稱,我覺得不用改,這樣清楚明瞭,大家才知道怎麼幫我們!」目前全台超過29萬名失智者,其中七成五屬於輕度和極輕度,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如果在這個階段鼓勵失智者多參與活動,不僅能延緩退化、更能幫助社會聆聽失智者的聲音。若家屬認為「他還好」、「他還可以」,就這麼放著不管,等進展到中重度就為時已晚。 近年全球積極倡議失智者人權,包括為自己發聲的權利、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全球已有17個國家或區域成立了由失智者組成的諮詢顧問小組,參與失智症的服務宣導和政策倡議,台灣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成立的國家。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台灣重視失智者人權雖才起步,但這一年來顧問小組證明「輕度失智者可以很有貢獻」,只要透過適當協助,失智者可成為失智症服務、宣導與政策倡議的顧問。 抹布常忘在冰箱確診 小學老師創友善月曆助病友另一名72歲的顧問白婉芝,過去是小學老師,因為發現自己常把抹布忘在冰箱,於4年前確診失智症,日常生活中最困擾她的是認數字及換搭公車捷運,她會勇敢在車廂上求助「有沒有人要到士林天主堂?」每次都有好心人幫忙。她發現市面沒有符合輕度失智者需求的月曆,大部分月曆紙太滑、格子太小,不夠失智者記事,於是集結小組智慧推出專為失智者設計的「珍愛記憶月曆」。她表示,這是市面上最友善的月曆,有比較大的記事空間、字體粗大清楚、不反光、容易閱讀及書寫,更透過季節圖片幫助大家知道對應的月份。湯麗玉秘書長表示,近年親自打電話到協會諮詢的失智者增加,顯示失智者也迫切尋求資源,希望更多人加入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共創友善環境。專線:0800-474580

阿公一天吞14種藥 看這科幫你減藥

阿公一天吞14種藥 看這科幫你減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1歲的沈伯伯有高血壓、慢性腎病及攝護腺肥大等問題,分別在相關科別就診,最近半年因為睡不好、頭暈與腸胃等問題,反覆就醫,直到前陣子又發生暈眩、無力等症狀,再到診所檢查,醫師發現,沈伯伯領取的處方箋藥物,竟高達14種以上!經醫師建議,轉診至醫院整合照護門診進行藥物整合。藥物順從性差 許多藥物過期一年以上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吳芝穎醫師表示,沈伯伯攜帶了家裡所有的藥物至門診,經檢查發現許多藥物已過期一年以上,且沈伯伯並無規則服藥的習慣,藥物順從性差,詳細問診評估後,發現沈伯伯另有憂鬱、睡眠障礙等問題,也因此為他進行藥物整合,並開立合適的抗憂鬱及睡眠藥物後,將沈伯伯服用藥物減至8種,並由專業藥師進行藥物衛教。吳芝穎指出,老年人普遍罹患多種慢性疾病,伴隨著常見的老年病症候群,如虛弱、跌倒、尿失禁、憂鬱、認知功能障礙和營養不良等,另外常有多重用藥及藥物交相作用的問題,造成老年患者生活能力下降,功能減退,反覆就醫。台灣自2019年4月起,老年人口已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相較於亞洲各國家,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僅次於日本,且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由高齡社會轉為超高齡社會僅需8年,是全世界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之一。老年人的醫療需求遠比一般青壯成年人高,伴隨著人口老化趨勢,老年病患將越來越多。高齡整合門診 減少重複用藥或藥物交互作用萬芳醫院因應高齡化社會及老年病患需求,開設高齡整合門診,由老年醫學科、神經內科及精神科醫師共同看診。初診皆會進行周全性老年評估,了解高齡長者的需求,像是情緒、注意力、精神狀況有無改變,以及身體機能是否退化、生活作息、跌倒和多重用藥等;並視長者需要,轉介至藥師門診或營養師,進行藥物衛教或營養評估與諮詢。吳芝穎指出,高齡整合門診提供長者整體生理、精神、社會與功能狀況的評估,並檢視藥物,減少重複用藥或是藥物的交互作用,且考量家庭、社會資源和恢復潛力等,進行各種常見老年病症候群的處置,以及長期照護的諮詢與轉介,讓高齡病患獲得完整而連續性服務。若家裡有多重用藥、認知功能障礙、情緒障礙與反覆就醫等相關問題的高齡長者,都可至高齡門診就醫進行評估。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沒症狀也致命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沒症狀也致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有時候我會突然覺得心悸,頭昏眼花,整個人很虛弱。」老先生撫著胸口抱怨道。聽到這樣的症狀,醫師一定會將「心房顫動」列入鑑別診斷,因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65歲以上,約4%的人有心房顫動;80歲以上,約10%的人有心房顫動。正常的心臟跳動會由右心房裡的「竇房結(sinoatrial node)」啟動,竇房結放電後,電流快速傳遞,使左心房、右心房收縮,接著電流經過「房室結」,再讓左心室、右心室收縮。心房收縮能推動血流進入心室,心室收縮則推動血流進入主動脈及肺動脈。在心臟內形成血塊 血液循環可能塞住各器官動脈心房顫動發作時,心臟的節律不再由竇房結掌控,而是在心房壁上與肺靜脈附近出現不穩定放電,紊亂的放電讓心房像顫抖一般,持續抽動,無法規律收縮。「心房顫動使心房失去功能,無法有效地把血液推進心室。當血液滯留在心房裡,便可能形成血塊。」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副教授葉勇信醫師表示:「若血塊剝落,流入心室,便會隨著血流送進主動脈,造成大麻煩。」流入腦部血管的血塊,可能造成阻塞,這就是「缺血性腦中風」。罹患腦中風的患者中,約有2至3成與心房顫動有關,常導致失能、死亡。簡單來說,心房顫動時心臟不協調又快速地收縮,變得很沒效率。由於血流不順,將會於心臟內形成血塊,當血塊進入血液循環,就可能塞住各個器官的動脈,塞住腦部血管,就是腦中風;塞住腸道血管,就是腸中風;塞住腎臟血管,就是腎臟中風;塞住腿部血管,就是肢體中風。此外,長期心房顫動讓心臟變得很沒效率,容易引發心臟衰竭。若不治療心房顫動,患者因為心臟因素死亡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兩倍,中風的機會更是高達四倍。可惜的是,很多人都輕忽心房顫動,直到中風時才發現問題出在心房顫動。哪些人容易罹患心房顫動?葉勇信醫師說明,年紀愈大發生心房顫動的機率就愈高,尤其是患有高血壓,長期沒有控制時,更容易出現心房顫動。其他各種心臟疾患,像是心臟瓣膜問題、心肌肥大、曾有心肌梗塞,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肥胖、糖尿病的患者,也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機率。心房顫動發作時,患者最常注意到的症狀是心臟加速亂跳、急速又不規律、激烈撞擊著胸口,且伴隨著無力、頭暈、喘不過氣、冒冷汗。然而也有近兩成的患者在心房顫動發作時沒有明顯不適。「不要以為沒有症狀、就沒有關係,因為無論心房顫動發作時是否有症狀,都同樣有中風的危險!」葉勇信醫師提醒道:「只要發現心房顫動,就需要積極治療。」確定診斷後,醫師會先給予藥物治療,希望可以控制心跳節律或控制心跳速度。「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約三成患者能控制得不錯」,葉勇信醫師指出,但有七成患者還是會出現心房顫動,而且藥物的副作用比較明顯。由於目前單純用藥物控制節律的效果有限,部分患者接受藥物治療之後效果不彰,症狀依舊明顯,這時就要考慮導管手術。傳統電燒與冷凍消融成功率相當 6成患者不再復發葉勇信醫師解釋,導管手術是利用心導管的方式針對心房組織做治療。因為心房顫動的原因是心房肌肉胡亂放電,若能處理掉胡亂放電的部位,就可恢復由竇房結發號施令,心臟跳動就能回到正常狀態。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醫師會從股靜脈插入導管,一路延伸到心房裡,偵測出胡亂放電的部位後,便會利用不同的方式,像是射頻、雷射、或冷凍等方式,來破壞胡亂放電的組織,使其無法再傳送異常電位訊號。「當患者常常因為心房顫動而胸悶、心悸、喘不過氣,或相對來說還算年輕,小於60歲,就可以考慮微創手術治療,早期治療的成功率可達八成。」葉勇信醫師建議道:「另外,當患者有心臟衰竭的問題時,也要趕緊利用微創手術治療心房顫動,有助改善患者的存活率。」目前心房顫動的微創手術有兩種常用的方式,一種是傳統電氣燒灼術,利用射頻消融加熱的方式來處理異常放電的心肌。因為是點狀燒灼,疼痛感較明顯,會比較花時間,也很考驗醫師技術。另一種冷凍球囊消融療法是近年來發展出的治療方式。醫師會於患者鼠蹊處創造一個小切口,從股靜脈穿進一條細長、有彈性的管子,延伸進到右心房,並於心房中膈做穿刺,讓冷凍球囊導管進入左心房與肺靜脈的相接處。確定好位置後,會將液態氣體注入球囊裡,球囊鼓起後暫時塞住肺靜脈開口。球囊的溫度很低,所以能夠藉由冰凍製造一道連續性的環形疤痕,以隔絕肺靜脈內不正常電生理訊號傳導到心房,避免心房顫動的發生。「微創手術的目標就是肺靜脈開口那一圈異常放電的組織,傳統電氣燒灼術要一點一點的處理。」葉勇信醫師解釋:「冷凍球囊則是一次冷凍一整圈,幾分鐘便可處理完畢。」整體而言,傳統電燒需要費時3至4小時,冷凍消融則通常於1至2小時內完成,患者在手術中的不適感較低。傳統電燒與冷凍消融的成功率相當,做完後有八成的患者能顯著改善症狀,有六成的患者不再復發心房顫動。在過去,當患者年齡較大,身體狀況不佳時,醫師顧慮到傳統射頻燒灼手術的風險較高,可能會傾向以藥物治療,但藥物的效果有極限,患者經常無法滿意自己的生活品質。「之前有位老先生,平常需要洗腎,心房顫動一發作就很喘。」葉勇信醫師回憶,「若要用射頻燒灼方式處理,風險比較大,所以便採取冷凍消融的方式幫他處理心房顫動,追蹤半年多來都沒有發作,患者生活品質提高許多,也減少住院的機會。」葉勇信醫師叮嚀,發現心房顫動時一定要儘快治療,能改善症狀、減少中風的危險,而且治療成功的機會比較高。倘若無法控制心房顫動,患者務必依照醫師指示服用抗凝血劑,才能預防血栓形成!(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內衣不見要警覺!戀物癖易出沒同地點

內衣不見要警覺!戀物癖易出沒同地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男人而言,性愛不只是發洩欲望的管道,更可以「感覺自己像個男人」,同時還能「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並且「調適生活壓力」。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也因此,一旦男人在性愛上面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嚴重的「性焦慮」,為了降低焦慮感,男人會嘗試各種不可思議的方法,甚至養成「危險的性偏好」的習慣。危險的性偏好(Paraphilic Disorder)指的是,「性對象」和「性目的」的不恰當。有「危險的性偏好」的人會重複下面這些行為以引起性興奮:*戀物者迷戀非人類的物品。*會為自我或他人帶來痛苦或羞辱。*性的對象是小孩或其他不為一般所接受的對象。*有性偏好的人百分之九十五是男性。*一旦形成偏好,會表現出極穩定的「性趣」。*有性偏好者跟社會的關係多半很疏離。*性偏好者普遍給人不成熟感。*性偏好者很多有性功能障礙。 有戀物偏好的人必須透過某種「無生命」的物品,才能引發性興奮或性高潮他們缺乏和真實的人產生性快感的追求熱度,反而對「所戀物品」懷著高度的興奮感,而且時間持續六個月以上,反覆對「所戀物品」出現強烈的性衝動及性幻想。倘若他們所戀的是異性的衣物,戀物癖者通常會穿戴那些衣物自慰,或從事性行為。他們大多是異性戀者,對自己的生理性別不會有認同的問題。 曾有戀物偏好者靠著一根長長的竹竿,到處偷竊女性的貼身衣物,由於他幾乎每天都在固定的地點竊取女性內衣,早就被監視器拍下臉孔,警方依照線索,循線逮捕到他。而「被戀的物體」最常見的就是女性的貼身內衣,此外,襪子和鞋子也是戀物癖者的所愛。 在台灣曾看過有戀物偏好者對女性高跟鞋有特殊愛好,常常潛入公寓偷竊女性住戶的高跟鞋,數量多達五百多雙,由於數量實在太多,他還特別挪出家裡的兩個房間來堆放偷來的鞋子,直到警方上門查詢,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媽媽對這樣的狀況卻毫不知情,可見母子關係有多疏離。林萃芬說,曾經有在外租屋的女學生的貼身內衣物常常不翼而飛,詢問我該怎麼處理比較好?而當我請她去報警的時候,女學生認為,反正這些貼身衣物找回來也不敢再穿,就不用如此麻煩警察先生了。這樣的想法有可能將自己置於險境而不自知,因為從剛剛提到的案例中就會發現,戀物偏好者常常會在固定的地方偷竊,萬一哪天不期而遇可是很危險的。更值得擔心的是,戀物偏好者常常藉由性幻想滿足性慾望,所以,很可能「你不認識他,而戀物偏好者是認得你的」,要是有一天幻想已經無法滿足他,而直接來找你的時候,還是有潛藏的危險性。 性偏差行為者的心理特徵性偏差行為者通常比較年輕,社交技巧不足,比起同年齡的人,較少有與異性交往的經驗,特別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技巧,他們普遍缺乏循序漸進培養親密關係的能力。此外,不健全的親子關係,連帶也會造成不成熟的人格發展,他們也經常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無法勝任感。性偏差行為的人對自己的感受多半是極度嫌惡的,既討厭自己的偏好,又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性偏差行為的人往往缺乏正確的性知識,他們對性充滿好奇,卻又沒有適當管道了解健康的性知識,於是便透過不健康的A片吸收到錯誤性知識,在行為上有樣學樣,漸漸形成扭曲的性價值觀。 但遺憾的是,在台灣要推廣不同年齡層的性教育,一直遭到社會大眾的誤解,事實上,性教育不止是探討性生理與性行為,或只是論談兩性行為的狹隘範疇,而是一種人格教育、全人教育,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適應社會的男人或女人;更教導我們如何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同時尊重別人的身體自主權,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可能經營幸福的親密關係。(本文摘自/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時報出版)

才女警覺裙子變緊 竟子宮腺肌症作祟

才女警覺裙子變緊 竟子宮腺肌症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秀秀是一名風姿綽約、才華橫溢之仕女,然而婚後多年仍未能受孕,眼看已年近四十,心中不免著急,尤有甚者,每當月事來臨時,嚴重而持久之經痛連吃止痛藥都無法控制,期間伴隨之大量經血,總讓她頭暈心悸體力透支。最近她覺得以前的裙子穿起來竟變緊了、小腹也常悶痛不舒服,才鼓起勇氣來求診。經過詳細內診、婦科超音波及抽血檢查,醫師告訴她得到腺肌症。子宮腺肌症,又稱子宮肌腺症或子宮腺瘤。它的病理變化是在子宮肌肉層裡出現類似子宮內膜層之腺體及間質組織,長期在肌肉層裡發炎、出血終致造成局部纖維化累積增厚,發病的原因目前仍然不甚明瞭,雖然過去認為發病年紀多為近四十歲或四十歲以上且已生育多胎的婦女,但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卻發現有愈來愈多備孕中的年輕女性甚或是未婚的小姐罹病。6成患者出現經血過多 3成合併有經痛其實子宮腺肌症並不少見,雖然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並無明顯主觀症狀,但仍約有六成患者會出現經血過多,約三成患者合併有經痛,少數人還會有性交疼痛或慢性骨盆腔疼痛之症狀。其臨床症狀之嚴重度與病灶在子宫肌層之範圍及侵犯深度確呈正向相關。對於該疾病的處理方式當然要同時考量年齡、症狀及生育需求,而提出一個長遠的完整治療計劃。而且子宮腺肌症經常會合倂其他的婦科疾病,例如子宫内膜異位症或子宫肌瘤,輕症之子宫腺肌症患者,期望自然懷孕也許並不困難,但在重症之子宫腺肌症患者卻有相當比率有生育障礙之困擾。當腺肌症患者合併有其他導致不孕之因素,如精蟲稀少、無力、輸卵管或骨盆腔黏連等,即需改採試管嬰兒等人工生殖技術來幫忙。回到「秀秀」的故事,她也在決心求助試管嬰兒治療後,很幸運地一舉中的,然而她在後來剖腹生產時卻因前置胎盤以及肥厚的子宫肌層切口而大量出血,讓她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圈。生產後她也聽從醫囑努力哺育母乳,生產後,一向惱人之經痛及大量經血竟也減輕許多。嚴重子宮腺肌症 可採試管嬰兒生殖在過去冷凍胚胎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患有較嚴重的子宮腺肌症的患者接受人工生殖治療之前都會先接受停經藥物治療,這有助於提升成功懷孕機率,但是也有許多患者卻在隨後的刺激排卵療程中變成反應不良。雖然這種療法之治療周期懷孕率約41.2%,與其他因素導致不孕而需接受試管嬰兒治療之患者相仿。然而該類患者懷孕初中期之流產率較高,最後的活產率僅可達到每周期28.6%。現在隨著胚胎冷凍技術的進步,面對同樣嚴重子宮腺肌症合併不引而接受人工生殖的婦女,分階段治療已成為當前的主流,亦即患者直接接受取卵及體外受精並加以進行胚胎冷凍而暫不植入,接下來再進行腺肌症之藥物,待病情獲得改善時,再以荷爾蒙補充培育子宮內膜,接再進行解凍胚胎植入。在近幾年中可以將孕率提高到54.2%,雖需將流產率納入考量,但最終活產率仍提升到37.4%。運用冷凍胚胎技術,治療成功率有明顯進步。由此結果看來分階段式試管嬰兒治療對於因為重度子宮腺肌症而無法自然受孕者,仍不失其為一種有效治療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開會狂跑廁所腹瀉 2年才確診病因

開會狂跑廁所腹瀉 2年才確診病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上班狂跑廁所,一天拉十幾次,真的很困擾!尤其遇到公司開會,我就更緊張,因為肚子不聽使喚,必須頻繁在會議室廁所折返跑,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跟同事觀感。這樣的腸胃症狀時好時壞持續一年多,原以為是腸躁症,自行到藥局拿藥吃,但是近來發現症狀加劇,還伴隨血便、頭暈、疲倦等症狀,這才驚覺不對勁來就醫。」三十多歲的邱先生一臉憂慮地問。「你的狀況恐怕不單純是腸躁症,我們趕快安排抽血並大腸鏡檢查,以利及早確診治療。」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章振旺回憶這起個案,當時藉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的腸子黏膜有大片表淺潰瘍及許多細小糜爛斑,同時根據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不易確診的潰瘍性結腸炎 三成患者耗時2~3年確診章振旺醫師表示,約有三成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平均就診超過五位以上醫師、歷經二到三年才能確診,期間往往讓患者身心俱疲。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診斷不易,症狀表現容易與腸胃炎及腸躁症混淆,無法透過單一指標確診,必須根據患者病史、抽血檢驗、大腸鏡檢並搭配病理切片等資訊綜合評估。此疾病常見症狀為腹瀉、腹痛、疲倦、食慾不振、發燒,當大腸黏膜發炎潰爛嚴重時,可能解出血便、黏液便。一旦血便持續發生,恐導致貧血、頭暈。章振旺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年輕人,以學生、上班族居多,疾病症狀對課業、工作影響甚劇,尤其疾病發作,患者還得向公司、學校告假,甚至住院接受治療。章振旺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正常狀況下,免疫系統只會攻擊侵入體內的外來物,但是當免疫系統出狀況時,對體內組織發動攻擊,導致慢性發炎。潰瘍性結腸炎就是一例,除了侵犯腸道外,還可能伴隨腸道外症狀,如皮疹、虹彩炎、肝臟病變、關節炎等,等於全身都受到影響。在台灣,至少有一成患者伴隨有腸道外症狀,但根據國外研究可能高達四成,其中最常見的是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的腸道外症狀有四分之三在診斷後才發現,但仍有四分之一在被診斷前就有腸道外症狀。除了腸道外症狀外,潰瘍性結腸炎還可能有併發症或共病的產生,如貧血、營養不良、腸穿孔等,罹病時間越久,產生的機會就愈高。該名患者確診後,先後接受口服藥、塞劑及短期類固醇治療,症狀一度緩解,但幾個月後,血便症狀再現,在使用免疫調節劑後,因為發生副作用只得暫時停藥。後續追蹤發現腸道發炎狀況加劇,因此,隨即申請生物製劑治療,所幸使用生物製劑後,臨床症狀好轉,患者黏膜發炎的狀況明顯改善,也解決他上班時得經常跑廁所的窘境,生活及工作品質獲得改善。章振旺醫師解釋,在1970年代,5-ASA抗發炎藥物被使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而後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類固醇開始廣泛用於急性期患者,但不建議長期經常性使用。時至1990年代,免疫抑制劑漸漸成為治療選項,醫師根據患者病情嚴重度,給予不同治療組合。若上述傳統治療效果不佳,會進一步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近年來,隨著生物製劑發展,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成效相對提升。目前的治療目標不只是緩解症狀,而是持續治療使腸道黏膜癒合。根據病患治療反應調整,持續治療能控制疾病,減少住院的機會。除了藥物治療外,如腸道持續嚴重發炎導致穿孔或出現毒性巨結腸等嚴重併發症時,患者就得需要外科介入,接受手術切除部分腸道。若能早期接受治療、控制病情,有助減少反覆手術的機會。腸保健康有3要 用藥飲食作息要注意潰瘍性結腸炎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提醒患者腸保健康有三要,一要遵照醫囑,切勿自行中斷停藥;二要飲食也需掌握定時定量、避免刺激性、增加腸胃負擔的食物等原則,患者平時也可自我觀察,若吃了某些食物會出現不適時,可與醫師與營養師討論,未來盡量避免食用,降低不適發生;三要維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因為健康的生活型態有助維持免疫系統穩定。章振旺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時,患者的治療配合度較高,不過症狀緩解,很容易掉以輕心,未能按時服藥,甚至擅自停藥,如此一來,容易讓病情復發,也更難控制。提醒即使症狀緩解、沒有不適,也應持續治療、定期追蹤,才能穩定病況,與潰瘍性結腸炎和平共存!(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天氣變濕骨頭就發痠?這招擺脫氣象台

天氣變濕骨頭就發痠?這招擺脫氣象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到秋冬濕冷季節,骨頭或關節總是會感到痠痛不舒服?在骨科門診常有患者詢問相關問題,除可使用藥物來減緩不舒服外,潮濕的生活空間總是讓一些骨頭慢性病慢慢浮現出來。隨著台灣老人化高齡人口逐漸增多,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病患也越來越多,除配合醫生指示用藥治療外,在家中也可多留意一些小細節,來減少骨頭及關節痠痛發生頻率。室內濕機保持通風 多流汗促進新陳代謝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許惟傑表示,家中潮濕除容易讓慢性關節炎患者感到不舒服外,也容易造成黴菌滋長造成呼吸道過敏,或造成食物發霉,不小心誤食可能引發腸胃不適,因此家中常保持乾燥除可保護骨頭與關節外,對於其他身體部位健康也有很大幫助。白天天氣好的時候可以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讓外面乾爽空氣帶走家中濕氣而,到自然除濕效果。此外,除濕機也是不錯的選擇,有些除濕機兼具空氣清淨效果,也是一種常保持家中乾燥的好方法。近年來流行的香氛蠟燭也有部分除濕效果,如搭配上述除濕方式還能增加家中香味以放鬆心情,亦可經常至戶外曬太陽流汗,增加身體新陳代謝以減少體內濕氣和增加鈣質。 維持良好作息 才能保持良好骨密與骨質  許惟傑醫師強調,除了減少家中濕度,常保乾燥通風可減緩骨頭在秋冬濕冷季節所引發的不適,根本之道還是要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才能保持良好骨密度與骨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