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隱形牙套與傳統牙套的差異

隱形牙套與傳統牙套的差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戴蒙蒙矯正器是利用開閉滑蓋的方式將矯正牙弓鋼線放入矯正器內,因為鋼線在滑蓋內,所以鋼線在矯正器內會有少許活動空間,這少許的空間加上沒有傳統金屬鐵絲線綁很緊的關係,可以減少疼痛不舒服,在牙齒力學上賦予更多的彈性讓牙齒移動更快速。然而隱適美則是無鋼線且唇側舌側咬合面包覆住的系統,並採量身訂造的透明牙套,自行拆卸和自行裝戴之矯正系統,也稱為活動式矯正系統。隱適美與戴蒙矯正治療過程(一)隱適美矯正治療:先由矯正醫師諮詢評估,包含填寫矯正問卷單、拍攝口內X光片(側顱、全口)以及實際口腔評估,確認矯正後會再予以酌收細部資料,像是口腔掃描、口內外照片、正顱X光片,視牙齒健康狀況進行洗牙或補牙等治療。治療完成後,醫師會在線上擬定3D模擬數位影像專屬的治療計畫,安排患者回診由醫師親自解說,並使用先進的3D電腦成像列印科技製作一系列的訂製牙套,患者從回診開始配戴隱適美矯正,醫師會循序漸進給予需要的副數及口腔內需要的附件,平均約1.5~2個月回診追蹤(二)戴蒙矯正治療過程:先由矯正醫師諮詢評估,包含填寫矯正問卷單、拍攝口內X光片(側顱、全口)以及實際口腔評估,確認矯正後會再予以酌收細部資料,像是口內外照片、正顱X光片、取上下咬合模型,視牙齒健康狀況進行洗牙或補牙等治療。治療完成後醫師會進行口內矯正器黏著及調整,1個月需回診調整治療。隱形牙套矯正與傳統矯正差異?(一) 美觀:隱形牙套因為是透明的,相較於傳統金屬矯正器的鋼線以及矯正器比較美觀。(二) 舒服:隱形牙套不像傳統矯正器以及矯正線會刮或是會刺傷口腔黏膜造成潰瘍,也不會發生傳統矯正器脫落帶來的不適,因此較為舒適。(三) 清潔:隱形牙套在刷牙時可以取下,因此刷牙方便較為容易,也比較少清潔上的死角,因此若是每天認真刷牙,隱形牙套對於維持口腔清潔方面是較為有利的。(四) 回診彈性的程度:傳統矯正大約需每個月回診,隱形牙套則是大約每兩個月回診即可,對於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來說,回診時間安排上較有彈性。(五) 數位化:隱形矯正器可以在矯正療程之前,預先模擬排列牙齒,再根據廠商的數據去預測需要的療程時間以及模擬排列療程後的牙齒狀況,更能精準預測整體的療程以及增進醫病雙方在療程前的溝通,減少雙方認知上的誤差所帶來的醫療糾紛。(六)矯正價格:矯正價格坊間雖然稱差不齊,但以正常成年人全口矯正基本上外側戴蒙矯正約15~18萬不等,隱適美隱形矯正約20~25萬不等,至於遞增遞減就由醫師實際口腔評估後的狀況為主。隱形牙套矯正與傳統矯正最大相比,可以提供給患者更彈性的治療模式,適合現代人緊湊的生活步調。生活家牙醫的陳建霖醫師建議病人可依個人的生活型態及預算考量選出最適合自已的矯正方式,達到有效且舒適的矯正效果。

你沒你想得那麼老 人類可望活150歲

你沒你想得那麼老 人類可望活150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十九歲的乾女兒正在我身後看著我寫作。二一五○年,她有機會再讀一次這本書嗎?到時她會是一百五十歲。」這是美國兩名研究老化學者下的賭注,賭金十億元。伯明罕(Birmingham)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生物系主任史蒂芬.奧斯塔(Steven Austad)樂觀預測:二一五○年將會出現一百五十歲的人瑞,因為當前已有突破性的實驗,能成功延緩了白老鼠的老化情形。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公共衛生教授傑.歐爾香思基(Jay Olshansky)卻不這麼認為。歐爾香思基認為,大腦會是一個無法跨越的障礙:「我們可以換人工髖關節、人工心臟等,但是我們無法換腦。」這兩人在二○○○年做了以上這項賭注。他們分別在投資基金中存入一百五十美元,簽了一份契約,同意贏家的後代可以在二一五○年兌現這筆基金。後來他們把賭金加倍,估計屆時兌現的人可以領到約十億美元。如果奧斯塔是對的,那麼有些人可以活到那時,見證誰贏了賭局。就在我們坐看人類壽命是否可以衝至一百五十歲,某些更大的變化已經悄悄臨在我們身上。我十九歲的乾女兒理應要脫離青少年,成為成年人了,但她才剛上大學,學貸越滾越大,接下來的幾年之間,應該也會繼續與父母同住。這是不少人的現況,而有些專家認為:青少年階段應該要延長至二十四歲,而這也是目前英、法、德國和奧地利孩子搬出父母家的平均年齡。澳洲教授蘇珊.索耶(Susan Sawye)認為,正確的青少年時期應該定義為十歲至二十四歲。心理師羅倫思.史坦伯(Laurence Steinberg)認為,父母在青少年晚期繼續參與孩子的生活,會帶來很大的助益,因為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人腦即便到了二十幾歲,都還在持續發展。如果現在的青少年階段長達十四年,那麼後續人生階段該怎麼計算呢?答案是:也會跟著變長。前一章中我們看到現代人有晚生的傾向。而與此相對,成熟獨立的成年人時期也會加長。變長的階段不是老年 而是中年去年冬天,我的一位醫生朋友在社區診所替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們施打流感疫苗。一群銀髮陌生人走進診所,這些人以前從來不曾來看過我朋友,因為他們身體沒有毛病。近年來,他們的總體人數有增無減。這群人不願意被貼上標籤,他們不服老,行為也不像老人,更不會購買專替老人打造的產品。在英國,六十五歲以上、且身體機能開始出現問題的人口比例已經連續二十年呈現下滑趨勢。美國七十五歲以下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三並無聽力或視力的問題,行動無礙,也未出現認知障礙。這些人還是能為社會大大貢獻的健康公民,而不是坐以待斃的退休老人。而年齡介於七十五歲至八十四歲之間的人們,也有一半仍未出現上述問題。老人家當然還是會忘記鑰匙,專注力也會降低。然而上述數據顯示:我們可能擔心過度了。綜合各種調查,多數人普遍認為:只要活得夠久,每個人都會得到失智症(或是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一種)。然而事實上,八十歲以上的族群中,每六人卻只有一人患有失智症,也就是說,很多人根本不會罹患失智症。在丹麥、瑞典、英國和美國,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二十年前降低了五分之一。二○○○年,美國被診斷出失智症的平均年齡是八十點七歲;到了二○一二年,攀升到了八十二點四歲,而且這時醫界早期發現失智症的診斷技術還進步了。專家並不確定失智症病例減少的原因,但是美國佛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Heart Study)追蹤了超過五千名六十歲以上的人,發現失智症的人口比例可以反映在心臟健康的改善上。在英國,男性失智症人口比例降低速度較女性快,可能是因為過去男性抽菸人口較多。報紙上一定還是會看到失智人口逐漸增加的新聞,但事實上真正增加的是老年人口總數,而非個人的失智風險。(本文摘自/百歲時代:當長壽成為常態,我們該如何活得更好?/三采文化)

肩關節撕裂傷停賽 此術終結投手夢靨

肩關節撕裂傷停賽 此術終結投手夢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樂天桃猿投手林國裕遭球團釋出,而獨行俠後衛布朗森(Jalen Brunson)受傷停賽至今,他們都和曹錦輝、郭泓志及王建民一樣,因「肩關節撕裂傷」造成職業生涯的暫時中斷,前大聯盟雙城隊終結者Glen Perkins也因此宣布退休。搬家工人、按摩師等肩部過度運動者也可能發生樂生療養院骨科醫師李元甫表示,肩關節撕裂傷雖然號稱是「投手的夢靨」,但其實只要肩部過度運動或施力不當,不只是運動員,一般民眾例如搬家工人、按摩美容師、車禍肩膀受傷患者,甚至爬樓梯摔倒,都可能發生肩關節撕裂。肩關節唇的撕裂傷與退化、脫臼或運動傷害等成因有關,其中上半部的撕裂傷與退化息息相關,而下半部的撕裂傷較常與脫臼傷害有關。李元甫指出,上半部的肩關節唇撕裂,有個別稱叫SLAP(Superior Labrum from Anterior to Posterior tears),而這個諧音「巴掌」的傷害,常伴隨二頭長肌損傷或滑移,因為二頭長肌以附著在肩關節唇的方式,橫跨上臂至肘關節,所以過度或錯誤使用二頭長肌,造成所謂的SLAP;又因為這樣的過程緩慢,不一定與某次急性傷害顯著關聯,病患常會輕忽,往往出現肩膀痠痛、手無法摸後背或手做投擲動作感到疼痛時才就醫。另外,肩關節唇撕裂有時也伴隨旋轉肌的退化,有些病人的症狀會以特定角度的肩夾擠才感到疼痛,而延誤就醫。微創關節鏡手術 依年齡層有不同治療方法初期的急性疼痛,以藥物消炎止痛為主,疼痛好轉後輔以復健訓練。但若症狀反覆發作甚至影響到功能,就需要以核磁共振或超音波檢查,此時建議進行肩關節鏡檢查,並在肩關節鏡下直接對病灶做處理。李元甫說,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肩關節唇撕裂,年輕人或運動員族群有較高的機率需要進行關節唇修補;60歲以下的肩關節唇撕裂或二頭長肌受損,只要做二頭長肌轉位後固定即可,但超過60歲以上者,可能得做二頭長肌放鬆或旋轉肌修補。李元甫強調,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穩定度也最差,平時應注意肩關節的狀況,必要時及早尋求醫療協助,大家都可以像紅襪隊Pedro Martinez和洋基隊Roger Clemens一樣,於職場上再顯雄風。

想當神隊友?新手爸爸也有產後憂鬱症

想當神隊友?新手爸爸也有產後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聽到產後憂鬱症,一般都會認為是媽媽才會深受其苦,但第一次當爸爸的隊友,其緊張程度不亞於媽媽,常常想幫忙卻不知道如何幫忙,不知道自己能否當神隊友以及稱職的好爸爸導致開始慮、情緒不穩。經濟壓力、妻子產後憂鬱 可能讓新手爸爸疲於應付研究指出,當新生兒來到世上時,周圍的親人都會產生焦慮感,而這焦慮感並不只發生在媽媽身上,新手爸爸同樣會感受到新生兒為家中帶來的轉變及角色的轉換。缺乏睡眠加上育兒重擔、妻子產後憂鬱,都可能使新手爸爸疲於應付,導致每10個新手爸爸中,就有1人面臨初為人父的憂鬱症,值得注意的是,爸爸的產後憂鬱症對寶寶發展的影響更甚。而新手爸爸的產後憂鬱症通常來自於以下壓力:經濟壓力:初為人父,身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爸爸,肩負工作壓力之餘,還得思考寶寶出生後新增的各項必要開支,讓壓力倍增。若是年紀較輕的爸爸或非預期懷孕,上述兩者的壓力則可能更大、需花更多時間調適。情感壓力:寶寶出生後,家庭的重心會轉移至寶寶,爸爸們常會有被忽視的感覺,且爸爸們容易壓抑情緒,當長期默默承受婚姻壓力,或本身原本就是較容易緊張焦慮的個性,又不肯承認自己不擅長育兒,都可能讓負面情緒雪上加霜。育兒經驗不足:爸爸對於孩子的養育、未來計畫,不確定是否能提供孩子最好的,不確定自己能不能當一個好爸爸。若發現爸爸疑似出現憂鬱狀況,媽媽可以藉由以下方式陪伴其度過:1.與丈夫一同做好於育兒的物質和知識雙重準備。2.多與丈夫溝通、傾聽,了解彼此想法。3.幫丈夫做放鬆神經的按摩。4.若丈夫明顯出現憂鬱、抑鬱症狀,盡快尋求專業諮詢。產後壓力導致的抑鬱不僅影響父母的心理健康,進而影響夫妻關係及家庭系統運作,同時也可能影響在孩子在生理、心理、認知上的發展。黃偉哲市長呼籲市民朋友,若孕產婦於孕期中有諸多不適症狀,或新手爸爸有相關育兒問題可至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mammy.hpa.gov.tw)查詢;衛生福利部24小時免付費安心專線1925,由專業的線上志工陪伴。

腸出包衝國旅不成 只能衝刺飯店廁所

腸出包衝國旅不成 只能衝刺飯店廁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十多歲小陳是位忙碌的上班族,好不容易盼到連假,準備跟未婚妻來趟浪漫國旅,提前預習蜜月,偏偏抵達飯店後,一陣腸胃不適狂跑廁所,接下來幾天只能關在飯店拉肚子,不僅假期泡湯,還浪漫盡失。小陳原以為是吃壞東西鬧肚子,但是腹瀉仍持續數周,最後就醫檢查才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惹的禍。長期腹瀉血便 當心這個「重大傷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蔡元耀醫師表示,小陳不是特例,臨床不少患者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因病情時好時壞,以為是吃壞肚子,自行買止瀉藥服用,或即使已經出現血便,也有人會認為是痔瘡出血,認為病況會好轉或忽視,導致延誤就醫。腹瀉是國人常見的症狀,但到底是小病?還是大病前兆?蔡元耀醫師指出,一般急性腸胃炎常是病毒或細菌所引起,多會在幾天內改善; 潰瘍性結腸炎則因自身免疫系統造成腸道發炎,常見腹瀉、腹痛持續達兩周以上,嚴重者甚至可能伴隨著血便、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要是放任不管,恐衍伸出其他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不慎。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列為國內重大傷病之一,就醫到確診之間也不容易,患者須經過抽血、內視鏡、病理切片等一系列檢查,進行鑑別診斷,綜合各項資訊後才得以確診。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率逐年升高 還潛在大腸癌風險蔡元耀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二十歲至四十歲的青壯年,成因複雜,一般認為與遺傳、環境、壓力、飲食習慣、腸道菌叢等因子有關,過去潰瘍性結腸炎在西方人發生率較高,不過近年來台灣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這類患者除了典型腹瀉、腹痛的症狀外,持續腹瀉會導致體重減輕、血便、發燒,如直腸、結腸黏膜進展到嚴重發炎、潰爛,持續發炎腫脹甚至會併發毒性巨結腸症,如不進行手術,恐惡化成腸穿孔或破裂,形成腹膜炎而危及性命。「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如出現嚴重併發症需住院手術治療,甚至可能有一段時間需要使用暫時性人工肛門,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間接影響兩性關係。」蔡元耀醫師提醒,這類疾病務必早治早控早好,避免疾病持續進展,否則有研究顯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狀態如果控制較差,進展到需要手術階段,未來產生大腸惡性腫瘤的風險也較高。「腸」期抗戰 黏膜癒合減少併發症蔡元耀醫師指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必須長期抗戰,分階段有不同治療策略,以促進腸道黏膜癒合為最理想的治療目標。現有潰瘍性結腸炎治療藥物包含5-ASA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根據疾病現況與患者接受程度給予治療。以類固醇為例,抗發炎效果佳,但長期使用需考量患者對副作用的反應,因此多在病情較嚴重時短期使用,至於,當傳統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時,便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調節免疫以控制腸道發炎狀況。當患者急性發作時,要緩解並穩定患者流血、腹瀉的症狀,幫助他盡快回復原有的生活,接著持續治療、藉由大腸鏡輔以檢查,以控制並觀察大腸發炎狀況,達到消炎的中期目標,再進一步在腸道黏膜的病理切片,也呈現沒有發炎情形。藉持續追蹤、治療,以達到黏膜癒合的長期理想治療目標。然而部分患者在症狀緩解後,就認為病好了,而自行停藥,甚至不再回診追蹤。蔡元耀醫師提醒,沒有症狀不代表疾病痊癒,但病患多半可能正值就學或事業剛起步,因為課業壓力或工作忙碌因而中斷就醫,反而任意停藥可能導致病情反覆、甚至惡化。蔡元耀醫師強調,潰瘍性結腸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終生都須追蹤控制病情,如未妥善控制,不只腸道本身發炎拉警報,還可能併發腸道外併發症,如關節炎、膽管炎、胰臟炎、眼睛的虹膜炎等。因此,維有定期追蹤、持續治療、遵循醫囑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維有「腸」治才能久安,維持個人及家庭的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罹癌是運氣不好?醫:6成癌隨機突變

罹癌是運氣不好?醫:6成癌隨機突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常常看到癌症出現在遵守健康生活型態的人身上,他們不抽菸、吃健康的食物、運動,而且沒有癌症的家族史。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時報出版)一書提到,當這種例子發生時,人們總是痛苦地質疑:「為什麼是我得到癌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伯特.渥克斯根據「隨機突變致癌」理論安慰大家說:「我希望成千上萬的癌症病人可以因為我們的發現,心裡得到寬慰。……不管外界的環境有多麼的完美,隨機突變總是會發生的。」 癌症據說是因為運氣不好所致「隨機突變致癌」指的就是癌症起因於基因的突變,而突變的發生乃因「隨機性的錯誤」而起。講的白一點就是,運氣不好所以得癌症(The bad luck of cancer)。多年來,大量的科學證據指出,癌症起因於基因的突變。這些突變讓細胞失去控制,以致形成腫瘤。所謂突變就是DNA 編碼的錯誤。如果把 DNA 序列比喻成一連串的文字,那麼突變就好像是一篇文章裡面出現錯字一樣。 伯特.渥克斯用「打字錯誤」作為比喻來說明突變的種類。如果因為打字員太疲勞而打錯字,那麼我們可以把錯誤的原因歸類為「環境因素」;如果打字員沒有問題而是打字機本身的缺陷,那麼所造成的打字錯誤我們可以稱為「先天遺傳」的問題;如果打字員和打字機都沒問題,但還是打錯字,那麼就是「隨機錯誤」了。講的學術一點,這三者的意思如下: •「先天遺傳」的突變幾乎是遺傳自父母,只有非常少數的「先天突變」是出現在受精卵發生後。到目前為止總共有超過 50 種的遺傳性癌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安潔莉娜.裘莉的遺傳性乳癌。 •「環境因素」中的致癌物接觸到身體細胞後,破壞DNA 以致於產生的 DNA 序列錯誤。例如,香煙含有超過 60 種以上的致癌化學物,這些物質能夠傷害我們細胞的 DNA 造成突變。由於吸煙會讓肺臟直接暴露在有害的環境中,因此抽菸造成肺癌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 •「隨機錯誤」產生的突變是 DNA 在例行性的複製過程中偶爾發生的錯誤。科學研究發現,正常人的健康細胞在生長過程中,每一次的複製平均會出現三個突變,而這種突變大都是隨機發生的。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癌症的發生率和隨機突變有正相關。這項研究運用數學模式來計算 48 億人(分布在六大洲 69 個國家)17 種癌症的大數據,所以非常值得我們參考。 細胞出現越多的突變,就越有可能從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問題是哪來這麼多的突變呢?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於2018年3月發表一項新的數據,他們認為大約5% 的癌症起因於遺傳突變,29% 的癌症乃因環境因素或生活形態所造成,而大約66%的癌症導因於隨機突變。伯特.渥克斯坦教授的研究團隊估計約三分之二的癌細胞突變是起源於「隨機性的錯誤」。屬於「隨機突變致癌」這個範疇的癌症包括腦瘤、頭頸癌、甲狀腺癌、食道癌、骨癌、肝癌、胰臟癌、皮膚癌、卵巢癌、睾丸癌、和不吸煙者所罹患的肺癌。其中尤其是腦瘤和前列腺癌最多,超過95%是由隨機突變所造成的。

罹患思覺失調症 如何找個好醫生?

罹患思覺失調症 如何找個好醫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思覺失調症其實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但是治療(treatable)和治癒(curable)不同,不能搞混了。成功的治療意味著可以控制症狀,治癒則意味著永遠地移除病根。直到真正瞭解思覺失調症之前,我們都不可能治癒思覺失調症。目前我們只能不斷改善治療方法。最適合用來解釋思覺失調症的疾病模型就是糖尿病。二者之間有很多相似性。二者都有童年型和成年型,也都可能有不只一種病源,二者都是長達多年的慢性疾病,都有復發期和復原期。二者都可以用藥物控制,但是都無法完全康復。我們不會和糖尿病患者討論如何治癒,而是討論如何控制症狀,讓患者可以過接近正常的生活。我們對思覺失調症患者也必須如此。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好醫生需要有什麼條件?除了專業技巧之外,他必須對思覺失調症有強烈興趣,並對患者有同理心。最好具備精神醫學或神經學訓練,但是這點並非必要。有些內科醫生或家庭醫生對思覺失調症有極大興趣,也可以提供有效治療。一般而言,最近才接受訓練的年輕醫生比較願意視思覺失調症為一種生理疾病。但是也有例外。有些老醫師會告訴你:「我早就一直說,這是真的疾病。」也會有少數年輕醫生非常不了解。心理師、社工、護理師都是治療團隊的一份子做為好的思覺失調症醫生,另一個重要特質就是能夠和患者的家庭以及其他治療團隊成員合作。臨床心理師、精神科護士、社工、個案管理護理師、復健專家,以及治療團隊的其他成員都是治療過程的一份子。無論醫生多麼懂得精神疾病的藥物,如果他不願意和患者家庭或團隊成員合作,也不適合治療思覺失調症。找醫生時,你可以直接問醫生問題:「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思覺失調症?」「你開立clozapine處方的經驗有多久?」「你覺得服用risperidone或任何其他藥物如何?」「心理治療在治療思覺失調症時有多麼重要?」這些問題可以讓你迅速瞭解醫生的立場,以及他是否跟得上精神醫學新知。家庭和患者擁有愈來愈多關於思覺失調症的治療知識,常常所懂的跟醫生一樣多或更多。尋找好醫生的終極目標就是找到一位醫生不但有知識,並將思覺失調症患者視為「正在受苦的病患,而不是有神祕缺陷的怪物」。用非醫師的人治療思覺失調症如何呢?事實上,臨床心理師、護士、社工、個案管理護理師、復健專家都可以治療思覺失調症,他們往往是治療團隊面對患者的第一線。醫師在治療團隊中往往只是管理藥物處方的領導者,在整體治療計畫中只扮演了一個相當有限的角色。最後一項提醒:醫師也是人,有各種性格。有些醫師不誠實、自己有精神疾病、酗酒嗑藥、人格病態,或以上問題的各種組合。我覺得精神科特別吸引這些有問題的醫師,因為這些醫師對自己的問題特別感興趣。因此,請不要假設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醫師一定沒有問題。如果你覺得醫師看起來很奇怪,趕快另外找一位。任何團體中,無論如何總是會有害群之馬的。(本文摘自/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給病患、家屬及助人者的實用指南/心靈工坊)

遊牧民族不會蛀牙 是怎麼做到的?

遊牧民族不會蛀牙 是怎麼做到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若根據蒙古國立醫科科學大學客座教授岡崎好秀先生的研究,習慣撕咬硬乳酪或肉類的蒙古遊牧民族(現在的人數似乎變少了),也如同這些野生獼猴一樣,即便沒有刷牙好像也不會蛀牙,齒列也非常整齊。我想這是因為遊牧民族常吃堅硬富含纖維質食物的緣故,食用堅硬的食物就很像在刷牙;所以長期都採取傳統飲食的蒙古遊牧民族,即便沒有刷牙習慣還是能保有健康的牙齒。針對美國原住民也有人做過相同的調查,若將採取傳統飲食者的牙齒,與現代化飲食者的牙齒做比較,會發現傳統飲食派的原住民和前面的蒙古遊牧民族一樣,沒有蛀牙、齒列整齊。反之,在都市地區生活,現代化飲食派的原住民,則大多滿口蛀牙齒列不整22。明明兩者基因都一樣,卻因為不同的飲食習慣,大幅改變牙齒的健康狀態。從現在起,如果我們也去蒙古過著遊牧民族生活,採取傳統飲食的話,或許也不必刷牙了——但這應該行不通吧!對於習慣軟食的現代人來說,若沒有每天刷牙和定期去牙科檢查牙齒,恐怕無法維護口腔的健康。也許這就是愛吃偏軟、好入口的食物,所要付出的代價吧!(本文摘自/不想得糖尿病 就好好刷牙/方舟文化)

偷看別人洗澡會長針眼?醫破除3迷思

偷看別人洗澡會長針眼?醫破除3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曾有過長針眼的困擾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說明,針眼的正式學名是「麥粒腫」,是眼皮腺體發炎化膿所造成,若腺體阻塞後沒有發炎化膿的腫塊,則稱為「霰粒腫」。麥粒腫因為有細菌感染,急性化膿會引起紅、腫、熱、痛,當觸摸時會劇烈疼痛,翻眼皮才看得到的是內針眼,從外面可看到或摸到鼓起的腫塊,就是外針眼,只要有紅、腫、熱、痛等症狀時,就表示細菌感染嚴重。而霰粒腫是單純阻塞而鼓起的慢性肉芽組織,患者只會覺得有異物感。迷思1:被別人傳染針眼?我們的臉部有很多皮脂管腺,這些皮脂管腺長到眼睛的周邊,就像臉部的皮脂管腺一樣會發炎感染,出現在臉部就叫青春痘,換句話說,針眼就是長在上眼皮的青春痘,並不會傳染。迷思2:偷看別人洗澡會長針眼?「偷看別人洗澡會長針眼嗎?」陳瑩山醫師強調「當然不是!」但若平時愛吃油炸物、生活日夜不正常,或是易長青春痘的體質,就容易產生針眼。當睡眠不足、過度勞累,或平時眼部清潔不完整,又不勤洗手的話,也容易長針眼。此外,由於小孩子的皮脂管線的分泌功能旺盛,風險也較高。迷思3:手指拉眼尾可消除?當右眼長針眼時,用左手中指繞過後腦勺拉眼尾就能消除嗎?食藥署提醒如果眼睛開始有發炎、有輕微腫痛時,千萬別用手觸摸或去拉眼尾,更不要用針去戳破膿包,以免不慎用到未消毒的器具,反而引發感染的風險。如果針眼開始有輕微腫痛時,可以用溫度50~60°C的乾淨熱毛巾,用熱敷舒緩症狀,每次約5~10分鐘、每天3~4次,有助讓堵塞的腺體開口打開,排除膿物,在緩解腺體阻塞後,感染狀況也會減輕。若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時,醫師會視情況請患者口服抗生素且使用抗生素藥膏,並進行引流。長針眼時不宜戴隱形眼鏡,也不要隨便用手去觸摸眼睛,以免感染更嚴重,也要暫停化妝、塗眼影、畫眼線及塗睫毛膏等。食藥署叮嚀,平常不要用不乾淨的手去揉眼睛,少吃油膩食物,別讓眼睛過度疲勞,且避免熬夜,萬一針眼腫大到引起眼睛視力模糊,眼皮可能會蓋住眼睛,甚至造成散光,就要及時就醫。

壓力爆表常拉血便 別把腹瀉當排毒!

壓力爆表常拉血便 別把腹瀉當排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十歲的簡小姐是位職業婦女,不僅天天加班,回家也一刻不得閒,在公事家事兩頭燒情況下,壓力經常瀕臨表邊緣,近一個月,還突然肚子拉個不停,原以為一般的腸胃炎,但自行服用藥不僅無效,還惡化出現血便,體重爆瘦五公斤,這才在家人的督促下就醫,確診罹患「克隆氏症」,並申請重大傷病卡。血便當心嚴重腸炎上身 壓力是惡化因子小港醫院胃腸內科謝孟書醫師指出,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都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年齡介於20到40歲間,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疾病近十年來,國內發生率逐年上升,且不同於一般腸道發炎,會導致持續性腹瀉達四個星期以上,如腸道黏膜發炎受損出血,還會引起血便症狀,一旦久拉、血便,當心腸炎拉警報。謝孟書醫師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已知可能與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有關,如現代人抽菸、高糖高鹽高熱量飲食及高壓力等也可能是誘發因子,一旦免疫系統與外界的細菌、病毒失去平衡時,則可能提高發炎性腸道疾病風險。臨床上就曾收治因課業壓力沉重、工作高壓、家事壓力大的學生、上班族與家庭主婦等患者,他們不約而同都陷入蠟燭多頭燒、壓力爆表而導致免疫力失衡的狀況。礙於多數患者因為缺乏對此疾病認識,有些誤以為是一般腸胃炎而延後就醫,甚至有人誤把腹瀉當排毒,往往耗費多時才得以確診。星火足以燎原 腸炎失控蔓延全身謝孟書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以控制腸道發炎及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理想目標,現有藥物選擇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與生物製劑等,根據患者疾病狀況,給予治療方式。其中,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可能讓免疫力下降,以達到疾病控制效果,如類固醇雖效果明顯,但患者擔心長期使用,可能導致月亮臉、水牛肩及水桶腰,也容易提高高血壓、血糖風險或睡眠障礙,因此,急性期治療過後,也可能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以長期控制病情。生物製劑是目前研究證實對腸道潰瘍癒合有效的藥物,且副作用也比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少,長期治療可改善腸道發炎狀況,讓腸道功能恢復,越早使用,長期來看有助於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約有三成患者有「腸道外症狀」,以關節炎、皮膚炎、虹彩炎等共病最為常見,若能持續穩定控制疾病,減少反覆復發,就能減低腸道外症狀的風險。從「腸」計議 腸道黏膜癒合是關鍵發炎性腸道疾病現階段無法治癒,必須長期追蹤控制,因此最忌「自療」,臨床上不少患者誤以為腹瀉次數減少,即代表病情好轉,自行中斷藥物,也不回門診追蹤,反而導致反覆復發讓治療更加棘手。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觀念及目標,除了幫助患者緩解症狀,更要持續治療發炎的腸道,追求腸道黏膜癒合,也就是在內視鏡下,腸道完全恢復正常,沒有發炎。因此,建議患者多與醫師討論用藥,在治療過程中適時反應切身感受,提供醫師參考,並轉換心態將疾病當成慢性病長期治療,如此才能與之共存。另外,在生活上,也提醒患者調整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或處於高壓緊張狀態。飲食方面可選擇偏向地中海飲食法,多吃蔬果與優質蛋白質,減少攝取漢堡、牛排、起司等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出門在外,也可提早做好準備,以便應急,如隨身攜帶衛生紙、濕紙巾、替換衣褲等,萬一有狀況時,可以取用更換。(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