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熱血醫退休前夕 最後一次扮聖誕老人

熱血醫退休前夕 最後一次扮聖誕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聖誕節前夕,豐原醫院附設護理之家都會舉辦聖誕節慶祝活動,讓長者體驗西洋節慶,即將在明年元月16日退休的醫師林正修,在退休前扮演最後一次耶誕老公公,與這些長者同歡。娛樂護理之家長者 8年來義不容辭護理之家護理師回憶,新陳代謝科林正修醫師住在醫院宿舍,只要到醫院看診時,幾乎每天都進來護理之家看一下長輩們的狀況,8年前要辦聖誕活動,護理長想找人扮演聖誕老公公,恰巧林醫師進來看長輩們,詢問林醫師意見,沒想到林醫師一口答應,一當就當了8年之久。林正修表示,記得第一次扮聖誕老公公,長輩們還認不出來,但是看見他們開心的慶祝聖誕活動自己也很開心,自己去年也借了聖誕老公公裝回去娛樂一下失智的媽媽。高齡91歲的媽媽在今年因病離世,在媽媽離世前自己能仿效周朝老萊子變裝聖誕老公公的樣子讓媽媽開心,即使今年看著照片回憶媽媽,照片中的媽媽笑得很開心也備感欣慰。全年無休隨call隨到 退休後繼續支援門診林正修在豐原醫院已服務32年,期間積極協助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論是門診患者或病房患者,幾乎全年無休隨call隨到,每年聖誕節前夕變裝聖誕老公公,萬聖節活動也會與長者同樂,每位長輩看到他都笑嘻嘻。    即使下個月退休了,林正修仍會在醫院繼續支援門診,未來護理之家如果需要他擔任聖誕老公公,只要時間上能配合,還是會回來和長者們同樂。

防疫有成 國人精神健康指數創新高

防疫有成 國人精神健康指數創新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2020全球壟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經濟活動停滯,病毒摧毀世界原有的秩序,精神健康基金會日前公布「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發現國人精神健康指數較往年高,達83.3分。身心科醫師楊聰財指出,每逢選舉年,國人精神健康指數都偏低,今年有總統大選又遇到疫情,指數卻不降反升,創2002年以來新高,推測要歸功於台灣防疫有成。353萬人因保持社交距離 導致精神狀況欠佳雖然國人精神健康指數上揚,調查也指出,有21.4%民眾因疫情導致經濟狀況變得不佳,推估約有342萬人受到衝擊,連帶影響精神健康。在「個人價值」指標中,容易感到生命沒有意義、付出不值得、能力與特點沒有發揮、不滿意自己成就,以及不滿意自己的成就與身分地位。  此外,調查顯示約96.4%民眾認為保持社交距離很重要,可見國人對疫情措施具共識,但也有22.1%、約353萬人因生活環境要保持社交距離,導致精神狀況欠佳,顯示在對生命困境有把握、和別人相處得好、受別人尊重的精神健康指數偏低。每4人就有1人感孤寂 待業、喪偶、獨居者是「社會孤島」高危族群值得注意的是,每4名受訪者就有1人在過去一年中曾有沒人陪伴、不受重視或被隔離孤立的感受,換算約有422萬人有過孤寂經驗。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表示,待業者、離婚喪偶者、獨居者,是形成「社會孤島」的高危險族群,尤其孤寂感程度越高的人,精神健康狀況越不理想,呼籲政府重視及提高警覺,共同捍衛台灣社會的精神健康,防止弱勢族群的產生。「2020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於9月3~15日依性別、年齡、居住地,隨機抽取1082名20歲以上成人進行電話訪問。

大嬸變辣媽 她靠這招減重甩開糖尿病

大嬸變辣媽 她靠這招減重甩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4歲的趙小姐是藥品代理商,因忙於業務,經常飲食不均衡、三餐不定量,身高163公分的她體重飆至85公斤,在36歲時就被診斷出二型糖尿病,從此展開每天服用糖尿病藥物的生活,成了標準的「糖胖症」患者。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八成以上合併肥胖問題「糖胖症」是指第二型糖尿病合併體重過重,在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中,有八成以上合併肥胖問題。糖胖症患者若沒有控制好血糖,未來易併發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神經及腎臟病等疾病。過去二型糖尿病治療方式以服用血糖藥或施打胰島素為主,但近十年來有更多糖胖症患者選擇透過減重代謝手術瘦身,同時揮別糖尿病用藥,趙小姐因藥物控制逐漸變差,決定接受減重代謝手術。手術一年半後,趙小姐飯前血糖從190降至83,不需再服用血糖藥,更成功的減下25公斤。除了一擺長年的藥罐子生活,更甩掉過去的大嬸形象,成為人人稱羨的辣媽! 40歲的徐先生,從小就是個胖男孩,國中開始用過各式減重方式,雖然曾經靠著吃代餐瘦30公斤,但卻在短短三個月復胖回比原本更重的體重,因此決定進行減重手術。透過胃繞道手術,身高180公分、BMI 56的他,手術後一年內成功減去90公斤。減重後,不僅因長期體重壓迫而產生的膝關節疼痛消失,也治癒因肥胖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現在他工作精神更好、效率更高,一甩過去的疲倦感。瘦身成功後的徐先生,除了體態上明顯的轉變,在個性上也變得更加陽光自信,開始拓展交友圈,參加各式戶外運動活動鍛鍊體力,並且結交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侶,展開幸福人生之路。術後仍需忌口搭配運動 才能維持手術效果安南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黃致錕院長指出,8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透過減重代謝手術後,不需要服用血糖藥及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男女都能得到十分顯著的效果。但不論減重手術或代謝手術,都必須搭配營養師及體適能老師為每名患者安排的個人化營養指導及運動訓練計畫,才能真正達到手術效果。

蛀牙不留神 小心殘根找上門

蛀牙不留神 小心殘根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口內白色長城的陷落,常常始於牙齒上的小黑點。蛀牙蟲與牙齒的戰爭,每天都在上演;必須知此知彼,才能打出一場漂亮的牙齒守衛戰。生活家牙醫診所 主治醫師 李冠霆醫師 為我們先介紹牙齒的構造,由外到內分別為:琺瑯質、牙本質及牙髓腔。琺瑯質是牙齒當中最堅硬的位置,但因為沒有神經血管,所以發生病變的時候,通常不會有感覺。牙本質質地較軟,內部有牙本質小管,對外來刺激會有酸痛的感覺。牙髓腔裡面充滿神經、血管,透過根尖的小孔和上下顎骨的神經血管相連;外來的刺激會造成神經發炎死亡,牙髓腔也跟著變小。蛀牙流程及預防方式了解牙齒結構之後,再來介紹蛀牙蟲的攻擊流程和我們的應對手段:1.脫鈣:因為琺瑯質質地堅硬,細菌沒辦法快速入侵;琺瑯質會開始產生脫鈣的現象,表現上為白白黃黃的小斑點。這個階段只要改善清潔習慣,就可以避免進入下一個階段。2.靜止性齲齒:牙齒表面的窩溝出現黑點或黑線,但尚未形成窩洞。這個階段一樣只要改善清潔習慣,就可以預防進一步的感染;不過視覺上跟淺層齲齒不易區別,會建議給牙醫師檢查。3.淺層齲齒:細菌在琺瑯質上形成窩洞,但還沒入侵牙本質。出現淺層齲齒之後,就需要儘早接受治療;因為細菌還沒進入牙本質,治療的時候不會有明顯的酸痛感。4.中層齲齒:細菌蛀穿琺瑯質、進入牙本質,離牙髓腔還有一段距離。因為牙本質質地較軟,蛀牙發展會相當快速,因此必須儘早治療。不過因為離牙髓腔還有距離,通常不需要進行根管治療。5.深層齲齒:細菌蛀穿琺瑯質、進入牙本質,快蛀到牙髓腔。此時比較敏感的人喝水吃東西時會開始出現酸酸的感覺,需要儘早治療。因為離牙髓腔近,若牙髓有發炎現象,就可能需要進行根管治療。6.深層齲齒蛀穿牙髓:細菌蛀穿琺瑯質、牙本質和牙髓腔。通常這個階段會感受到非常劇烈的疼痛,需要進行根管治療。7.神經壞死:細菌蛀到牙髓腔神經完全死亡。因為神經壞死加上牙齒結構破壞,牙齒很容易斷裂,形成殘根。此時要看剩餘齒質決定根管治療或是拔牙。以為忍到神經壞死,不痛就沒事了嗎?對細菌來說,好戲才正要開始。如果說琺瑯質是牙齒的城門,那麼牙齒就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前面提到牙髓腔透過根尖孔和上下顎骨的神經血管相連,那殘根就是讓細菌可以自由進出人體的一道大門。神經壞死之後,細菌聚集在牙根尖,形成根尖囊腫,此時又會開始出現疼痛。如果再不接受治療,細菌會繼續往口腔周遭的腔室進攻;視進攻的腔室不同會有不一樣的症狀,最後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蜂窩性組織炎再放著不管,便是休克死亡;至此細菌大獲全勝。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生活家牙醫的李冠霆醫師建議每半年洗牙搭配X光片的攝影及全口蛀牙檢查,有症狀立即治療;守護好口腔內的白色長城,人體與細菌作戰的最前線!

檢查骨折驚現胸椎腫瘤 良性也恐癱瘓

檢查骨折驚現胸椎腫瘤 良性也恐癱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5歲劉媽媽患有骨質疏鬆症,四年前因腰痛骨折就醫,醫師為其進行手術,並於術後定期施打骨質疏鬆藥物保養骨頭。日前劉媽媽因背痛、坐臥困難及走路不穩回診,檢查發現胸椎壓迫性骨折,且胸椎位置有個長在脊椎內、1.5公分大的腫瘤;因病灶位置特殊,手術風險極高,採脊椎顯微手術取出腫瘤,術後劉媽媽可自行下床,且化驗結果為良性腫瘤,無須做放射或化療治療。脊膜瘤發生率極低 每10萬人每年發病率約1人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龔煥文指出,脊膜瘤發生率極低,每10萬人每年發病率約1人,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4到8倍。而人體脊椎位置又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若患處位於胸椎,極可能造成胸悶、心律不整或腸胃功能不良等。脊椎中的脊髓外側包覆著一層硬脊膜,其為較強韌的纖維組織,可有效阻止腫瘤穿透。原發性腫瘤可依生長位置區分成硬脊膜外的「骨源腫瘤」、介於硬脊膜內的「神經鞘瘤」及「硬脊膜瘤」、位於脊髓內的「室膜瘤」及「星狀細胞瘤」。劉媽媽則為良性的胸椎硬脊膜內的「硬脊膜瘤」,良性腫瘤雖較惡性腫瘤長的慢、侵犯性低,但只要生長在中樞系統,治療風險便大大提高,若不進行醫治,將逐漸癱瘓。與劉媽媽及家屬溝通後,龔煥文與團隊進行骨折灌漿手術及脊椎顯微手術,在術中即時監測神經功能。原則上必須先減壓骨板再將脊膜打開,才可切除腫瘤,一般做法會截斷患處上下的骨頭,再用釘子固定它,「但因劉媽媽的骨質疏鬆太過嚴重,釘子可能難以固定,加上其病灶位在胸椎,有肋骨做保護,因此經X光導引,以新式椎體3-D三角架將骨頭撐起,使其呈現開傘般的狀態後再灌入水泥。」而後在監測神經系統下將硬脊膜打開,找出腫瘤後順利切除。術後須觀察是否有下肢肌力減少後遺症龔煥文提醒,患者手術後須注意是否有下肢肌力減少情形,如有應立即告知主治醫師,儘速做進一步檢查及處置,同時呼籲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或無力,應提高警覺,前往就醫找出病因,避免延誤病情。

熟女每日腹瀉20次 腸道抓出百隻蟲

熟女每日腹瀉20次 腸道抓出百隻蟲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54歲女性連續兩個月天天腹瀉超過20次,至各大醫院進行一連串檢查卻抓不到任何病因。輾轉來到羅東博愛醫院就診,經胃腸肝膽科林峰年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後,在她的大腸中抓出上百隻鉤蟲。投藥治療後,第二天開始腹瀉情況即明顯好轉,抓到病因對症下藥,讓婦人生活回歸正軌。衛生環境進步 台灣已少有人傳人鉤蟲感染該婦人因連日腹瀉嚴重,先於11月中旬前往醫院照大腸鏡及糞便檢查,未有異常檢出,後續又自行至其他醫院進行檢查,也僅被診斷為一般腸躁症,並未有進一步治療。症狀未緩解狀況下轉至羅東博愛醫院,由於婦人有嚴重腹瀉合併脫水症狀,因此林峰年醫師判斷需立即住院,同步亦安排大腸鏡檢查,仔細檢查後發現婦人的腸道有嚴重寄生蟲寄生情況,經由檢驗科鑑定蟲體及於糞便檢體所發現的蟲卵,雙重確認此寄生蟲為鉤蟲。罕見的是,臨床發現鉤蟲成蟲主要寄生在小腸,透過大腸鏡發現較為少見。檢驗科主任鄭明輝也表示:「糞便檢查雖有很大機率可發現蟲卵,但因婦人連日腹瀉緣故稀釋糞便中的蟲卵數量,所以在執行上發現蟲卵的難度相當高。」一直找無病因的婦人,直至近日第二度透過大腸鏡檢查,並由檢驗科再次檢查糞便檢體,在醫師與醫檢師「明察秋毫」下,總算確認為鉤蟲感染。隨著衛生環境進步以及產業轉型,台灣近年來已少有人傳人的鉤蟲感染,該婦人平時出入單純,且注重自身及環境衛生,因此傳染途徑尚需評估。居家園藝戴手套自我保護 避免生食生飲林峰年醫師提醒,鉤蟲寄生多與皮膚接觸有關,建議戶外活動時盡量穿著鞋子,另外居家園藝時也需戴好手套保護自己,以免蟲卵經由土壤孵化後與皮膚接觸傳染。腹瀉有許多成因,若持續四周以上不明原因慢性腹瀉,建議至醫院檢查,同時也要注意不生食、不生飲,養成勤洗手習慣落實個人衛生。

冬天狂嗑鍋配啤酒 急性胰臟炎來作怪

冬天狂嗑鍋配啤酒 急性胰臟炎來作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冷冷的天氣讓人特別想邊嗑熱熱的火鍋,配上大杯啤酒。但醫師提醒,有膽結石、高血脂、長期飲酒等問題的人,需節制飲食,以免引發急性胰臟炎。急性胰臟炎是指胰臟及周圍組織的急性發炎反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王繁棻提醒,如果本身潛藏危險因子,又嗜吃高油脂、高熱量飲食,可能引發急性胰臟炎。典型症狀為上腹痛,甚至延伸至背部,也有人疼痛部位在肚臍周圍。其他相關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發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不清、血中白血球升高、電解質不平衡,血糖偏高等。肥胖與糖尿病也是胰臟炎、胰臟癌危險因子最常引發急性胰臟炎的原因為膽結石,約占40%,主要是膽結石移位,跑到總膽管和胰管開口附近,產生磨擦而發炎。其次為長期飲酒或短時間內攝取過多酒精,約占30%。而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也會引發急性胰臟炎,約占2%至5%。此外,某些臨床上藥物,或是腹部受過創傷、手術後,也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另有一些因素會增加胰臟炎機率,包括抽菸、肥胖、糖尿病;其中,肥胖與糖尿病亦是慢性胰臟炎與胰臟癌的危險因子。80%的急性胰臟炎患者為輕度,約3至7天可出院。重度胰臟炎是指器官衰竭持續48小時以上,主要發生在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腎臟,危險因子包括60歲以上、肥胖(BMI>30)、有其他共病症、酒癮症。整體急性胰臟炎死亡率約2%,若持續器官衰竭的死亡率接近30%,不可輕忽。急性胰臟炎處置方式為積極輸液,輕度患者可進食清流質或流質,再轉為低脂固態飲食。若有嚴重疼痛、噁心嘔吐,則須禁食。中重度需使用廣效性抗生素,如有疼痛可給予止痛藥。若為膽結石胰臟炎或上行性膽管炎,須由消化內科醫師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而由於膽結石胰臟炎易復發,建議在4至6周內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或內視鏡膽道括約肌切開術。空腹狀態三酸甘油酯500mg/dl以上 需採低油飲食王繁棻表示,治療胰臟炎須針對原因去處理與預防,特別是飲酒與高三酸甘油酯。飲食中的三酸甘油酯會被胰臟脂肪酶分解,與膽汁混合,再進入小腸分解,因此餐後乳糜微粒濃度會升高;若乳糜代謝有問題,血中濃度過高,會影響胰臟微血管血流,造成腺細胞缺血,發生壞死及發炎。如果患者潛藏膽結石或高三酸甘油酯,又吃進過多高油脂食物搭配飲酒,就可能產生急性胰臟炎。一般來說,空腹狀態下驗出三酸甘油酯500mg/dl以上,就屬高風險族群,需採「低油飲食」,並服用降血脂藥,以控制血糖;同時要增加身體活動量來降低體重,以及減少飲酒。低油飲食原則建議如下:.減少吃油炸食物、高糖飲料及甜點。.攝取五穀根莖類要避免酥皮類與高油脂糕點(如蛋黃酥、鳳梨酥、甜甜圈、蛋糕等)。.以植物性油脂取代動物性油脂,注意生菜沙拉搭配的沙拉醬,油脂量也很高,應減量使用。.蛋白質建議攝取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避免紅肉類,奶類則以低脂為佳。

心衰竭3表徵:累、喘、腫 你中哪個?

心衰竭3表徵:累、喘、腫 你中哪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5歲的外送員跑單生涯業績長紅,但每天一到下午就莫名疲憊,為了行車安全,路邊停車小憩片刻,但似乎效果不佳依然「虛累累」;33歲的上班族陳小姐也是接近中午就莫名一陣累,就算睡個30分鐘午覺,也不見好轉,只好下午再喝一杯咖啡,才能勉強撐過一天的工作,同事見狀老是嘲笑是標準的草莓族。爬樓梯就喘或合併下肢水腫 可能是心臟發出求救訊號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提醒,一般人若感到疲倦,透過短時間休息或上班族利用中午休息片刻,通常可以達到養精蓄銳的效果,但有些人就是無法透過休息改善疲倦感,若平常容易覺得累,再加上爬個一、二層樓梯就喘吁吁,或合併下肢有水腫等現象,千萬要注意是否心臟在發出求救訊號,小心成為心臟衰竭的高危險群。洪崇烈表示,雖然心臟衰竭最後的病程是重度失能或換心,但初期心臟衰竭並不是完全散失功能無法運作;臨床上,心臟衰竭患者可以透過治療、日常生活健康管理,達到延緩病情並降低再入院率與死亡率,在控制得宜的情況下,並不影響平日較為緩和性的走路、散步等運動。心臟衰竭有不同的型態,整體而言男女比沒有太大的差異,若細分「收縮性心臟衰竭」的患者多來自於冠心病,患者以男性略高於女性,年齡層也會較低;而「舒張性心臟衰竭」很多是女性在停經後易有代謝症候群等問題伴隨而來,因此女性比例較高。心臟衰竭一般也與年齡有高度相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也要特別留意;此外,若曾有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疾病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減少三高威脅 亦可降低心臟走向衰竭命運心臟衰竭在臨床上是一個症候群的表現,不同患者的臨床症狀表徵有所差異,但「累、喘、腫」是一個很具體且易觀察的指標,民眾若發現有這種現象應該就醫,醫師會詢問病史,並透過抽血、心臟超音波等評估心臟衰竭嚴重度與分類的檢查,做全盤了解與診斷。心臟衰竭功能上分為四級,分級愈高者心臟功能愈差,患者必須終身服藥,尚包括體內去顫器、心臟節律器等也能解決部分患者的問題,防止其心律不整或猝死的發生,洪崇烈提醒,減少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威脅,亦可大幅降低心臟走向衰竭的命運。

冬至養生不只進補 三九貼祛寒防過敏

冬至養生不只進補 三九貼祛寒防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歲的小弟弟一早起床就打噴嚏、流鼻涕伴咳嗽,去年求診中醫,接受穴位敷貼之後,媽媽發現到了今年冬天,弟弟鼻過敏症狀明顯改善,感冒頻率減少,以往遇到下雨天就發作的鼻過敏也緩解很多。另一名8歲的小朋友,從小就怕吃藥,但反覆鼻塞、流鼻涕、睡覺張口呼吸,因此去年也選擇穴位敷貼,治療後,早上起床的鼻過敏症狀也隨之減輕。一年多來鼻水流不停 接受穴位敷貼症狀緩解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鄒曉玲表示,過了立冬,大家都開始冬令進補,冬季天冷風大,也是虛寒性過敏性鼻炎與氣喘好發的季節,在這個時候利用溫陽通絡的中藥製作藥餅,敷貼在相對應的穴位上,即冬季三九貼,可以達到溫肺祛寒的功效,降低鼻過敏與氣喘症狀的嚴重度。鄒曉玲指出,臨床上也遇到不少老年人因為年長體虛、器官功能衰退,表現慢性鼻炎的症狀;一名71歲的老太太,整日鼻水流不停已經一年多,伴隨身體發冷,經過口服中藥與穴位敷貼治療兩周後,鼻水量大幅減少,身體也比較能夠抗寒。少吃寒涼冰冷食物 皮膚發炎不適合進行療程虛寒性體質者表現的症狀多為畏寒、鼻水清稀如水、或咳嗽痰涎清稀,平時應少吃寒涼冰冷的食品,包含冰品、茶類飲品、西瓜、水梨、葡萄柚、柚子、椰子、橘子、硬柿子、山竹、蓮藕、綠豆、白蘿蔔、大白菜、苦瓜、黃瓜、絲瓜、冬瓜、番茄、竹筍等。今年度冬季三九貼時間從109年12月21日起至110年01月30日(一九:109/12/30、二九:110/01/08、三九:110/01/17),過敏、氣喘屬於虛寒證的族群,可以每隔一、二周進行一次穴位敷貼,共敷貼三回;皮膚過敏與急性發炎狀態時則不適合進行三九貼的療程,建議經中醫師評估後再進行治療。

心臟裝支架菸照抽 出院3個月猝死

心臟裝支架菸照抽 出院3個月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千萬不要以為裝了支架就可解決心血管狹窄!80歲的粘姓老翁半年前才在冠狀動脈裝了4支支架,但他卻挑藥吃,沒有按時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造成支架內血管再狹窄後血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搶救後才撿回一條命;68歲的陳姓男子可就沒那麼幸運了,裝了3支支架仍沒戒菸,3個月後也是支架內再狹窄,心肌梗塞猝死在農田。 不是裝支架就安了!不遠離危險因子可能再狹窄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指出,有些心臟病患以為裝了支架,就已經克服心血管狹窄的問題,這樣想就錯了!如果不能遠離抽菸、三高等危險因子,或不按時服藥控制,都可能「支架內再狹窄」,引發血栓危機。 王彥翔表示,80歲粘先生半年前因冠狀動脈嚴重狹窄,左迴旋支及右冠狀動脈放置了4支支架,不料前陣子又出現胸悶不適等症狀送急診,經緊急心導管發現是支架內血栓,也就是半年前裝的其中1支支架內再狹窄,造成血栓急性心肌梗塞,經「藥物釋放型冠狀動脈氣球擴張成型術」緊急處置後才撿回一命。 粘先生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服用非常多種藥物,他對藥物順從性不佳,常常會挑選自己喜歡吃的藥物來吃,自己覺得心血管疾病已經好了,就不吃抗血小板的藥,這和發生血栓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王彥翔跟家屬溝通,強烈建議要好好服藥,若是擔心藥物過多,可至整合門診做藥物整合。 術後1年須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預防血栓形成王彥翔指出,血管支架是外來物,較容易形成血栓或阻塞,患者在術後半年、甚至術後1年都必須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形成。 另一起遺憾的個案陳先生,他因心肌梗塞就醫,心導管手術裝了3支支架,回復原本健壯的身體狀況,殊不知裝了支架的血管如果再狹窄,引起血栓是一瞬間且危及生命的事,他術後仍舊抽菸如常,3個月後倒臥於農田猝死,死因是支架內形成急性血栓,引起再一次的急性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 王彥翔表示,支架分為一般金屬支架及藥物支架,一般金屬支架的再狹窄率為20%至30%,而藥物支架的再狹窄率約為5%,不論選擇何種支架,千萬不能輕忽藥物順從的重要性,更不能認為放置支架後就可以不忌口的飲食,甚至不戒菸,從以上兩起案例,說明了放置支架的血管還是可能再狹窄,甚至產生血栓,裝了支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不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