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穿發熱衣禦寒 這4種人可能愈穿愈癢

穿發熱衣禦寒 這4種人可能愈穿愈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幾年發熱衣、發熱褲掀起時尚潮流,標榜薄薄一件可抵禦低溫,但醫師提醒,發熱衣雖有保暖效果,卻因皮膚溫度上升,可能引發搔癢、汗疹、黴菌感染或毛囊炎等問題,並非人人都適合。讓孩子穿發熱衣睡覺 細嫩皮膚冒出一堆疹子秋冬季節變換,天氣忽冷忽熱,有家長怕孩子晚上睡覺踢被子著涼,為孩子穿上發熱衣,結果細嫩的皮膚冒出一堆疹子,紅腫發癢很難受。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任李孟穗提醒,發熱衣較適合在10℃以下的低溫穿著,而新陳代謝快、有異位性皮膚炎、乾性膚質的人並不適合穿,建議採洋蔥式穿法來保暖。發熱衣主要靠「吸濕放熱」原理,達到保溫作用,大多緊貼肌膚,只要一流汗,汗就悶在衣服內,結果又濕又熱。李孟穗建議有以下狀況的民眾,應考量其他保暖方式。1.新陳代謝快容易流汗、新陳代謝快的小朋友及年輕人,在不是很冷的天氣穿發熱衣,可能因汗水悶在衣服裡及皮膚溫度上升,而產生汗斑或發癢起疹。門診就曾有民眾穿著發熱衣去爬山,結果全身起汗疹。另外,穿發熱褲同樣會因溫度太高,容易長股癬或念珠菌感染,尤其男性私處溫度太高,會影響生育能力,不建議穿發熱褲。2.痘痘肌皮膚易出油、常冒青春痘、毛囊炎的人,穿發熱衣可能造成胸背部毛囊炎。長在身上的毛囊炎又癢又痛,比臉上的青春痘難治療,通常需要數周至數月。3.異位性皮膚炎這類患者原本就對溫度調控較慢及皮膚敏感,穿上發熱衣一流汗,會更癢更刺,導致抓得更厲害。4.冬季癢冬天好發冬季癢,皮膚又乾又癢,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如果又穿上發熱衣,可能引發「災難」,皮膚乾燥脫屑悶在發熱衣裡,加上皮膚溫度上升,全身會刺癢不舒服。建議勤擦保濕乳液,改善皮膚乾燥以緩解症狀。李孟穗表示,台灣冬天不像歐美嚴寒,進到室內還有20℃左右,穿著發熱衣會讓體溫太高而不舒服。建議採取洋蔥式多層次穿法,貼身衣物選擇棉質及側邊無接縫圓筒織法,外層加上毛衣、防風外套等衣物,戴上帽子及手套,進入室內方便脫除。而機車族禦寒重點在於最外層,選擇好穿脫的防風外套,會比發熱衣有效。此外,家長留意小朋友很容易流汗,睡覺如果穿發熱衣再蓋被,應該會因皮膚溫度太高而睡不好,只要穿棉質長袖長褲,加上肚圍即可保暖。雪靴雖保暖 若有香港腳易成為黴菌滋長溫床另外,女性流行的雪靴(毛毛靴)雖保暖,但李孟穗表示,靴內溫度高,如果本身有香港腳、灰指甲等問題,等於給黴菌良好的生長環境,而且台灣冬季常下雨,雪靴一旦進水,黴菌會愈長愈多,腳悶著一整天,更容易長香港腳。加上有些人穿雪靴不穿襪,雪靴又不常洗,黴菌便一直窩在靴內,造成反覆感染。她提醒,穿鞋一定要穿襪子,襪子可常常汰換,避免反覆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易引發嬰兒肺炎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易引發嬰兒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時序進入冬季,小兒科門診及急診患者都有增加趨勢,根據疾病管制署在109年11月26日發布的資料顯示,社區呼吸道病毒在前4周期間,檢驗出以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最多。冬季起持續5個月時間為好發時期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楊玉君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在所有年齡層都有可能感染,會造成年紀較小的嬰幼兒病程較為嚴重,也是1歲以下嬰幼兒細支氣管炎或肺炎主要病原菌之一。呼吸道融合病毒在溫帶氣候地區通常從每年冬季持續4到5個月時間皆為好發時期,其他時期則是零星個案,有季節性流行。台灣位處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四季不分明,季節性流行不明顯,則整年皆有案例,因此要時時注意預防。楊玉君表示,傳染途徑主要是由感染者在咳嗽或打噴嚏或說話時所散布的飛沫傳染;或是接觸到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進而觸摸自己眼、口、鼻的接觸傳染。照顧者要注意病童要跟其他健康兒童分開照顧,避免在觸摸病童後又摸其他兒童,而把病毒帶給健康的兒童。寶寶呼吸會有喘鳴聲 嚴重時會發紺、呼吸費力感染後的潛伏期大約為3至5天,病童感染後,初期會有流鼻水、咳嗽、喉嚨痛的感冒症狀。對於年紀較大的健康兒童及健康大人其症狀較輕微且感染後可能會自行痊癒。但是對於年紀小於2歲的嬰幼兒,可能會出現的症狀為發燒或咳嗽很厲害,有時咳到睡不好、咳到吐或是呼吸急促。有時聽到寶寶呼吸聲會有咻咻的喘鳴聲,更嚴重時會有發紺、呼吸費力、有鼻翼搧動及肋骨下凹的症狀。對於容易造成較嚴重症狀的高危險群有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有慢性肺部疾病、神經肌肉疾病或免疫不全疾病的這些病童要特別注意,因為他們容易感染且感染後易發生嚴重併發症,甚至有時會呼吸衰竭必須用呼吸器治療的情況。楊玉君提醒,對於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首先勤洗手是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可以減少接觸到病毒的機會;在病毒流行期間,盡量不要帶嬰幼兒到人潮眾多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空間;照顧嬰幼兒的環境盡量保持通風以及定時清潔,如此可以減少感染的機率;如有身體不適症狀應儘速至醫院就醫。

寒流泡湯夯 北市抽驗3%溫泉菌數超標

寒流泡湯夯 北市抽驗3%溫泉菌數超標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入冬最強寒流報到!泡湯是許多人喜愛的休閒活動,台北市衛生局日前公布列管的53家溫泉業者水樣抽檢結果,有17件不合格,不合格率為3.1%。其中有2家業者複查總菌落數、大腸桿菌仍超標,遭衛生局開罰5千元。兩家業者限期改善仍驗出含菌量 多次複檢才合格衛生局依據「台北市營業衛生管理自治條例」,列管台北市53家溫泉業。衛生局每年溫泉泡湯旺季(10月至隔年2月),每月會進行水質抽驗,泡湯淡季(3月至9月)每3個月亦會進行一次水質抽驗,同步檢驗兩項微生物指標,包括總菌落數及大腸桿菌群。衛生局表示,水質標準為總菌落數每1mL池水量應低於500 CFU,大腸桿菌群每100mL之含量應低於(含)6CFU。衛生局去年1月至11月共抽查340家次,抽驗548件溫泉水樣,其中17件不合格,不合格率3.1%,不合格率比前年同期的3.55%下降。水質待改善的業者包括北投皇家季節酒店、北投磺田小吃店(七窟溫泉),大腸桿菌、總落菌數皆超標,限期改善後還是抽驗出含菌量,經過衛生局多次輔導、複檢後才合格。慢性病患、飽餐及空腹均不宜入浴 有呼吸道症狀勿前往衛生局疾病管制科余燦華科長提醒民眾,進入浴池前須將身體徹底洗乾淨,並考量自身狀況,若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與血友病患、皮膚敏感度差、飽餐及空腹均不適合入浴。泡湯時間以不超過10~15分鐘為原則,並請注意補充水分,眼睛避免接觸池水,若有任何不適,請立即離池並通知服務人員。如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應配戴口罩,立即就醫,並在家中休息,儘量避免前往公共場所活動。民眾欲知水質抽驗結果可至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機關業務/資訊公告/疾病管制科公告「營業衛生場所水質抽驗結果」》查閱,或撥打服務專線02-23759800轉1958洽詢。

照顧腸病毒孩子沒洗手就抽菸 父也中招

照顧腸病毒孩子沒洗手就抽菸 父也中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4歲陳姓男子日前照顧感染腸病毒的孩子,疑因照顧完沒有洗手就到外面抽菸,手指與唾液接觸後,自己也感染了腸病毒,醫師表示,預防腸病毒要勤洗手。抽菸手指與唾液接觸感染入冬後,除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外,腸病毒也呈現緩升趨勢。衛福部豐原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馬瑞杉表示,該名患者在抽菸的過程中,手指與唾液的接觸進而感染,雖然大人感染腸病毒的症狀比較輕微,但是若過去沒有得過這類型的腸病毒,還是有可能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症狀。該名患者的手、腳有明顯疹子及喉嚨痛症狀,當疹子好一點時,出現手腳脫皮、癢、痛,指甲碎裂情形,馬瑞杉指出,因為腸病毒可以細分到100種以上的分型,少數的腸病毒會在亞急性期出現以上症狀,這些情況都屬於病毒感染的表現過程,大約維持一至二周時間就可慢慢恢復。發病兩周內會傳染他人 勤洗手是最有效預防方法馬瑞杉表示,大人感染腸病毒,病毒仍會在口腔、糞便一段時間,發病後一周的傳染力最強,兩周內還是有機會傳染給別人,即便狀況改善還是有傳染機會,最好的預防方式還是勤洗手、戴口罩。馬瑞杉建議,腸病毒為飛沫傳染、糞口傳染,即將進入年節期間,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勤洗手,進出公共場所戴口罩,避免接觸患有腸病毒的病童,環境可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擦拭。

過年失智者走失高峰 超前部署守護爺奶過好年

過年失智者走失高峰 超前部署守護爺奶過好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農曆春節是家人團聚的時光,然而年節期間也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且在寒冬中走失,意外風險更高。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超前部署,每天幫長輩拍照、申請愛的手鍊及愛心布標、串連友善社區,並邀請家中小朋友一起加入照顧爺奶行列,做好充足防走失準備,過個平安好年。認識失智向下扎根 讓孩子加入照顧爺奶行列台灣失智症協會於寒假前與北市大同國小、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共同舉辦「守護爺奶平安過年」宣導活動,期待透過失智教育動畫教導小朋友與爸媽共同守護失智爺奶的安全,向下扎根國中小學童失智認知教育,提升國人對失智症警訊的察覺,以及加強守護爺奶防走失的策略。失智症家屬侯小姐表示,照護罹患失智症的母親10多年,了解失智症除認知功能障礙外,亦常伴隨情緒、行為、精神病症狀等,然而最擔心的是失智者出門就忘了回家的路,在茫茫街道中找尋失智家人,這份驚恐和焦急是揮之不去的夢魘,盼社區能給予更友善關懷及包容。包容失智長輩脫序行為 外出兩名以上家人陪同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缺損以致走失風險高,特別是在過年期間家人團聚、活動多且熱鬧的時候,風險更高。建議孩童們每天幫長輩拍照,有助快速協尋;其次建議孩童回家提醒家長,幫有走失之虞的長輩申請愛的手鍊及愛心布標,並更新身分證的照片,以利快速找回走失的長輩。此外,可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在家長手機中設定長輩手機定位,讓長輩配戴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策略。年節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人多的地方更要手牽手一起走。湯麗玉提醒,進食年糕時應留意,避免長輩噎食意外。過年期間刺激多且複雜,失智者出現令人困擾的行為是可以預期的,也提醒孩童,失智的爺爺奶奶是生病了,要包容失智長輩的脫序行為,千萬不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多多鼓勵讚美他,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一起平安過好年。

腫瘤塞滿咽喉命危 引導式化療來救援

腫瘤塞滿咽喉命危 引導式化療來救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黃先生確診罹患下咽癌腫瘤後,因猶豫治療可能發生後遺症,遲遲不願意就醫。腫瘤逐漸長大塞滿喉部,黃先生無法順利進食、呼吸,幾乎瀕臨死亡,因呼吸極度不順送急診,當時特大腫瘤讓急診醫師幾乎無法插管導通呼吸,還好醫療團隊沒有放棄,決定先採用「引導式化療」處理。三個月後,咽喉腫瘤竟全數消失,從鬼門關前搶回一命。腫瘤縮小採根治性治療 若無法縮小建議全喉切除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部頭頸外科主任周一帆表示,患者腫瘤侵犯甲狀軟骨與及脊椎周邊組織,病情已發展到第四期末,治療相當困難,與癌症治療團隊研究,再透過「SDM醫病共享決策」模式,將團隊的治療建議與患者說明討論,患者理解治療方使與步驟後,立刻同意並表示「完全配合醫師治療」。周一帆醫師團隊以「引導式化療」做為治療第一步,希望透過化療縮小腫瘤,讓後續治療更順利。患者配合完成腸造口、氣切口與化療人工血管建置,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引導式化療。周一帆表示,治療規劃是透過引導式化療,確認患者腫瘤對化療藥物的反應。如果腫瘤縮小,就進一步採取根治性的放療與化療,以保留喉部器官與功能。若化療效果不佳,腫瘤無法縮小,團隊就建議全喉切除,完全清除腫瘤再重建喉部功能。沒想到引導式化療效果出奇,患者的咽喉腫瘤經過三個月引導式化療後幾乎消失,透過內視鏡也看不到任何腫瘤的蹤跡。有菸檳酒習慣者 發現喉部有異物感勿排斥就醫完成治療後,患者為長期治療腫瘤設置的腸造口、氣切口與化療用人工血管都已移除,身體恢復得不錯。患者表示,能吃、能喝、能動,還能騎自行車休閒,更可以持續騎10公里以上。曾經排斥治療的他,現在說「完全配合醫師治療」就對了。周一帆主任呼籲,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習慣的人,如果發現喉部有異物感或不適,必須儘速就醫檢查,千萬不要輕忽自己的健康。

9旬嬤骨密超低像蛋捲 一跌就骨折

9旬嬤骨密超低像蛋捲 一跌就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91歲張奶奶年事雖高生活仍能自理,但她日前不慎跌倒,造成左邊髖部劇痛、無法自行站立,就醫檢查為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需要手術治療,考量奶奶嚴重骨質疏鬆,醫師先以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輔以骨質疏鬆藥物治療,藉此增加骨本,等待股骨順利復原,可望逐步恢復行走,揮別臥床夢魘。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吳信廷表示,張奶奶的骨質密度檢測值達負5.9(正常值為正1.0至負1.0),「幾乎可以用易脆的蛋捲來形容」,一旦遭外力撞擊或跌倒,很可能就會骨折受傷,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更是最易發生骨折。髖部骨折老人殺手 一年內死亡率達20~30%醫療團隊考量奶奶年事已高,加上家屬憂心術後風險,一度對開刀持保留態度,但經術前詳細評估及向家屬說明後,決定先透過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方便奶奶日後下床、坐輪椅維持活動力,等待股骨癒合後,再訓練恢復行走,擺脫臥床的嚴重後果。 髖部骨折堪稱老人殺手,而股骨粗隆間骨折更是髖關節中最常見的創傷,多因年長者輕度外傷引發骨折,如走路不慎跌倒、從床緣上滑下、站立不穩等,據研究,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30%,「其實髖部骨折並非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是因長期臥床引起的併發症所致」,包括肌力減退、嗆傷、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 吳信廷指出,由於奶奶骨質疏鬆嚴重,輔以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才是恢復的關鍵,因此術後不建議立即下床行走,而是先以輪椅代步,治療期間則同時補充鈣片和維生素D,並持續治療一年以上,才能有效存骨本。 害怕跌倒減少活動 反而會加速老化嚴重恐失能吳信廷提醒,許多老人家跌倒骨折後,因害怕再次跌倒,選擇減少活動,但此舉反而會使活動力變差,失去自主能力,反而會加速老化,嚴重時更可能失能,建議民眾應多留意年長者生活環境,如光線是否明亮、電線靠牆收納、地板保持乾燥、浴室加裝扶手、確保樓梯扶手穩固、選擇合適的鞋子與輔具等,降低年長者跌倒受傷的風險,平時則維持運動習慣及飲食均衡,遠離菸酒等有害物品,健康享受人生下半場。

水腫誤認發胖狂跑步 狼瘡引發腎衰竭

水腫誤認發胖狂跑步 狼瘡引發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9歲李姓女大學生10個月前雙腳變粗、肚子變大,重了15公斤,以為自己發胖,拚命跑步減重,其實那不是發胖而是水腫,她被衛福部彰化醫院確診為紅斑性狼瘡,發病破壞腎臟功能引起水腫,後來因急性腎衰竭末期,洗腎2個多月保命。 才大學一年級的李小姐因此休學,在家幫忙種菜的父母包裝蔬菜,走過這段經歷,她很樂觀地說,不覺得打擊很大,現在就是控制好病情,不讓父母擔心,她很有信心。 女大生蛋白尿高達8000毫克 正常人約100毫克李小姐表示,她每天有運動的習慣,但去年初卻開始發胖,雙腳、肚子和臉都腫了一圈,鞋子都快穿不下,褲子還要穿爸爸的,體重從47公斤飆到62公斤,就像打了氣一樣,於是她開始狂跑步,早上跑2公里,晚上也跑2公里,還加上跳舞及瑜伽,但體重就是降不下來,一個多月後她一直咳嗽,尿尿變紅及泡泡變多,時常又累又喘,到診所就診後被轉到彰化醫院。 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指出,患者當時的蛋白尿高達每天8000毫克,正常人約100毫克,抽血及腎臟切片都顯示急性腎衰竭末期,除了緊急住院外,還必須透過血液透析解救,經過一連串檢驗確診為紅斑性狼瘡,當時也擔心會變成慢性腎衰竭,那就必須長期洗腎,所幸洗腎兩個多月後,腎臟慢慢恢復功能,目前患者吃藥控制並每個月回診腎臟內科及免疫風濕科追蹤。 蔡旻叡表示,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比較常見的是侵犯關節及皮膚,如蝴蝶斑或皮膚潰爛,也可能會破壞全身器官,如腎臟、神經系統、肺臟、心臟及血液相關的器官,好發在年輕女性,當腎臟受到侵犯時因為蛋白由尿液中流失引起水腫,而這起個案的李小姐在罹病初期只有水腫,沒有其他常見的皮膚症狀出現,在診斷上比較困難。水腫也可能是腎臟病、肝硬化、靜脈栓塞、心臟衰竭引發李小姐表示,她當時一聽到洗腎,不知道嚴重性,還問媽媽「洗腎很可怕?」後來得知可能一輩子洗腎才驚覺事態嚴重,也才了解自己把水腫當發胖是多麼危險的事,所幸沒有走到長期洗腎的地步。她特別感謝蔡旻叡醫師一直鼓勵她,還求了平安符送她,她很感動。 李小姐說,她高職讀美容美髮,大學讀流行設計系,但現在腎臟不好不能接觸化學物質,所以只能放棄,暫時休學養病,而紅斑性狼瘡要避免日曬,正好父母種植網室蔬菜,都是一大早包裝出貨,不用曬太陽,所以她現在在家幫忙,先把病情控制好。其實她祖父就罹有紅斑性狼瘡,但家人都沒想到她也會有,父母覺得很虧欠,怕她再發病,不讓她太累,現在的生活過得很好。 蔡旻叡強調,年輕女性若不明原因水腫,一定要就醫釐清水腫的原因,不一定是紅斑性狼瘡造成,也可能是腎臟病、肝硬化、靜脈栓塞、心臟衰竭等,千萬不要以為是發胖,逕自減重。

眼睛乾澀紅腫 小心秋冬乾眼症上身

眼睛乾澀紅腫 小心秋冬乾眼症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為什麼一到秋冬季節,眼睛就會乾澀容易流眼淚,很不舒服,怎麼辦?」這是入冬以後,眼科看診的常見問題,醫師表示,冬季乾眼症的起因,多是冬天天氣乾燥,造成淚液過度蒸發,無法保持眼球表面的濕潤,因此產生眼睛乾澀、異物與灼熱刺痛感,有時還會畏光,短暫視力模糊。如果症狀持續嚴重,眼睛還會發紅,甚至角膜上皮受損,所以一旦有冬季乾眼症情況,要找眼科醫師診治。除了使用人工淚液 也可熱敷眼部周圍改善症狀萬芳醫院眼科醫師江明璇指出,如果確診為乾眼症,可以開立人工淚液,以補充淚水,改善眼睛乾燥症狀。有些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因皮脂腺阻塞,造成淚液缺乏油脂,淚水容易蒸發,導致眼睛乾燥。此時,可以熱敷眼部周圍,以改善症狀。夏天多雨潮濕,不容易眼睛乾澀,冬天一到,環境濕度改變,眼睛就容易乾燥,導致乾眼症發生。使用3C電腦半小時 讓眼睛適度休息5~10分鐘江明璇強調,其實除了冬季容易發生乾眼症,在其他時間,特別是年輕族群,因使用3C產品時間過度,一直注視螢幕,很少眨眼,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乾眼症。另外,上班族長期待在密閉空間內,觀看電腦螢幕,也會因較少眨眼,使得眼睛乾澀不適,建議使用3C或看電腦半小時到一小時,讓眼睛適度休息約五到十分鐘,可以改善眼睛乾澀及疲勞。另外,避免乾眼症要保持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飲食均衡,少吃刺激性食物,也可減少乾眼症發生機會。

腳麻無力未必是退化 醫揪脊髓長腫瘤

腳麻無力未必是退化 醫揪脊髓長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雙腿無力竟然跟胸椎脊髓有關係?一名婦人因為雙腿無力四處求醫治不好,後來輾轉來到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經檢查後發現她的胸椎脊髓內長腫瘤,所幸手術後已恢復行走能力。買雨傘當拐杖助行 積極控制血糖無效下床都難60歲林姓婦人在台南工作打拼十幾年,平時還可以從事鋼筋綁紮工作,某日突然覺得左腳開始有麻木感,她以為是年紀大了的關係,買雨傘當拐杖來助行,並在當地就醫,當時診斷為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但是即使積極控制血糖,麻木感並沒有改善,反而雙腿無力,無法走路也無法工作,連下床站立都有困難。林婦便返回老家南投中寮居住,並在家人勸說與陪同下至南投醫院就醫,醫師經由神經學理學檢查發現,無法單純以糖尿病神經病變解釋,因此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林婦胸椎第九至十節脊髓內長了近4公分脊髓內腫瘤。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外科蔡佳勳醫師(現支援南投醫院)藉由顯微手術取出脊髓腫瘤,術後患者便解除下肢麻痺癱瘓症狀,數天後開始可下床活動,患者在接受積極復健治療後,現已恢復行走能力。手腳麻木無力求診 脊椎腫瘤是易被輕忽的病因蔡佳勳醫師表示,大部分門診病患因為肩頸背痛、手腳麻木無力而求診,大部分為退化性脊椎疾病,但其實脊椎腫瘤卻是最容易被輕視的病因。一般而言,良性腫瘤在手術移除後再復發機率極低,而當神經組織被減壓後,神經功能有機會逐漸改善。林姓婦人於門診定期追蹤,幾個月後透過核磁共振檢查證實胸椎第九第十節脊髓內腫瘤不但已完整移除,神經組織已被減壓,而且腫瘤並無復發的現象。林婦術後也恢復得相當好,穿戴背架下可行走,也可以自己洗澡,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蔡佳勳醫師指出,若病患有持續性,逐漸性的神經脊髓症狀時,建議盡早尋求專業意見,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