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女童愛吃炸雞肥肉 小學入學前竟初經報到

女童愛吃炸雞肥肉 小學入學前竟初經報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莉莉自幼三餐幾乎外食,常以塑膠容器盛裝食物,飲食又偏好油炸食品與皮、肥肉與內臟等動物脂肪部位,平時也常拿媽媽的香水、指甲油、化妝品來裝扮自己。媽媽回想莉莉在幼稚園小班乳房就有微微隆起,原本以為是單純肥胖,直到莉莉在小學入學前,初經竟然來了!經過兒童內分科邱巧凡醫師安排一系列的檢查,確定診斷為「性早熟」。經過治療與生活習慣的調整之後,這才讓莉莉的月經延到13歲才報到,最終身高也順利達到遺傳身高。環境荷爾蒙是什麼?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指出,環境荷爾蒙(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又名「環境內分泌干擾物質」,是指一類存在於環境中的物質,其化學結構與荷爾蒙相似,接觸後會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造成干擾,影響人體本身荷爾蒙的分泌或影響荷爾蒙受器的功能,進而引起相關疾病。環境荷爾蒙的來源,在我們生活周遭分布於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在,舉凡塑膠容器、餐具、塑料用品、玩具、文具、衣著及罐頭、紙餐盒、紙杯內層的淋膜, 感熱紙中的雙酚A、雙酚S,農作物、蔬果種植使用的有機磷、有機氯農藥、除草劑、除蟲劑等,電線、電器用品中的阻燃劑,變壓器內的多氯聯苯,空氣污染中的戴奧辛,荷爾蒙干擾藥物等都是環境荷爾蒙的重要來源。同時要注意的是,食物鏈的最下游「大海」也遭受嚴重環境荷爾蒙的污染,海洋生物體內可檢驗出抗生素、荷爾蒙、化療藥、避孕藥等藥物,2017年美國華府非營利媒體Orb Media結合研究團隊,抽查全球五大洲的自來水,發現高達83%含塑膠微粒。當動物遭受環境荷爾蒙污染,多數會殘留在其脂肪細胞。因此動物皮、肥肉、骨髓、內臟脂肪、動物油等食材,也是常見環境荷爾蒙的來源。環境荷爾蒙哪裡來?*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塑膠產品、定香劑*雙酚類(Bisphenols):食品容器、金屬罐內塗料、感熱紙、複寫紙*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化妝品、保養品(乳霜製劑等)*農藥與殺菌劑(Pesticides or fungicides):使用農藥、除蟲劑之蔬菜、水果等農作物*藥物(Pharmaceuticals):避孕藥、荷爾蒙製劑等*阻燃劑(Flame retardents):家具、電器用品、地毯背襯等*多氯聯苯(PCBs):冷卻劑、絕緣液、潤滑劑、變壓器、電容器等*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純化之大豆異黃酮*戴奧辛(Dioxins):特定工業製成之燃燒排放、空氣污染*烷基酚化合物(Alkylphenolic compounds):洗滌劑,燃料和潤滑油添加劑*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alkyl compounds):廚具塗料、防油紙袋、紡織品、地毯等*精油(Essential oils):茶樹精油與薰衣草精油環境荷爾蒙對兒童青少年有什麼影響?邱巧凡醫師解釋,根據環境荷爾蒙的細胞、動物與人體的相關研究發現,環境荷爾蒙可能會造成胎兒生長遲滯、早產、低出生體重、男嬰陰莖短小、尿道下裂、隱睪,女孩性早熟、初經過早、多囊性卵巢症群、早發性停經、男性女乳症、精蟲數量減少、精蟲品質下降、不孕,增加青少年與成人罹患甲狀腺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甚至造成攝護腺癌、睪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荷爾蒙相關癌症。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其中又以胎兒和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最容易遭受環境荷爾蒙危害。如何避免環境荷爾蒙的危害? *避免使用塑料容器、塑膠製品、紙餐盒、紙碗、紙杯等一次性免洗餐具。盡量使用玻璃、陶瓷或不銹鋼餐具。*減少食用油炸食品,避免食用動物脂肪部位(如皮、肥肉、內臟、骨髓等)。*選擇當季盛產、有政府安全蔬果標章認證之農產品。*以電子載具取代實體發票,減少感熱紙的使用(號碼牌、收據等)。*勤洗手,避免環境荷爾蒙殘留於皮膚或經口攝入。*保持室內通風、空氣清淨,打掃時避免粉塵飛揚(濕拖、濕擦、吸塵器優於乾掃)。*空氣品質不佳時,避免外出,外出也養成配戴口罩的習慣。*「廢舊藥品」請參考衛福部食藥署的建議方式回收處理,切勿自行丟棄。*兒童、青少年非必要應避免使用精油與化妝品。*避免使用香味濃郁的洗潔、護理用品(洗髮精、沐浴乳、洗衣精等)。上一代的環境荷爾蒙暴露,當心禍及三代門診常見家長細心呵護孩子,給孩子吃最好、用最好的,但偏偏性早熟發生在孩子身上。邱巧凡醫師提醒,近年來,「表觀基因學」的研究指出,這一代的生活習慣(酗酒、抽菸、農藥、環境荷爾蒙暴露、不良的飲食習慣等)將會影響個體生殖細胞的DNA甲基化與組蛋白修改等過程,進而影響子代甚至母體胎兒內精卵細胞的基因表現,進而改寫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個體健康歷程,種下子代未來罹患疾病的禍根。當孩子出現性早熟表現,應及時就醫女孩8歲前出現第二性徵,如乳房隆起、陰毛發育,10歲前初經來潮。男孩9歲前出現第二性徵,如睪丸變大、陰莖變長變粗、長陰毛、變聲、長鬍鬚。有以上性早熟表現,請就診兒童內分泌科尋求協助。(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觸身球引發「投球失憶症」 運動心理學助他返球場

觸身球引發「投球失憶症」 運動心理學助他返球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大學公開組投手因曾經在練習賽中丟到隊友,造成心中陰霾;此後只要有人站上打擊區,便會怕再度丟到人,使得比賽中嚴重失常,得了大家常說的「投球失憶症」。後來求助身心科心理師,透過腹式呼吸及自我對話,順利重返球場,在關鍵時刻發揮實力不再失常。透過吐氣活化副交感神經 意象訓練有助達成完美動作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心理師符力中表示,在運動競技中,選手往往把比較多的心力放在技術(專項技巧,像是投籃、戰術演練等)和體能(做重量、衝刺等)上,忽略心理層面的重要性。其實,「心理狀態」才是影響比賽中能不能實際發揮平常訓練成果的關鍵因素;以棒球為例,影響比賽當天狀態有8成是心理狀態,剩下2成是技術表現。符力中指出,實務上有許多技巧可以協助提升選手的運動表現,像是腹式呼吸、意象訓練與自我對話等。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等技巧都可以協助選手在焦慮情境中放鬆;透過吐氣時間大於吸氣時間,幫助活化副交感神經,平靜下來。此外,腹式呼吸也有轉移注意力的功能,可以幫助把焦慮害怕的想法轉移到呼吸之中。另外,意象訓練是幫助選手想像自己的完美動作,有助於自己達到實際動作訓練的效果。在執行意象訓練時,透過場景、動作設定等方式,協助選手預備比賽。許多研究顯示,當選手可以執行高質量的意象訓練時,其效果等同於實際練習的量;對於受傷的人,意象訓練可以縮短他們從受傷到重返賽場的時間。自我對話是用來幫助自己專注、聚焦的語句,他可以是一句短短的話,也可以是一個詞彙。像是「我可以的!」、「專注」等,自我對話沒有一定要說什麼不可,只要說出來對自己有功效,那就是很棒的一句話了!運動心理學不僅用於運動員 上班族也適合符力中強調,不只是運動員,一般人也可以透過心理學讓自己成長,運動員追求的是更短的秒數、跑得更快、跳得越高等相關表現;褪去球衣換上衣服進入辦公室,一般人追求的是更好的業績、達成績效與目標。因此,可以看到,無論是運動員還是一般大眾,追求的都是「表現」。不是只有運動員在賽場上會受壓力、情緒、專注力等因素影響表現。上班族在面對研發、專案時,面對時間壓力,上司的壓力,同事間的關係等因素,也會影響到上班族的工作表現。可以看出運動心理學不僅僅只是運用在運動員身上而已;只要和表現有關係,可以靠著腹式呼吸和意象訓練以及自我對話讓自己更好。

小鮮肉減肥胸部卻沒消風 原來得了女乳症

小鮮肉減肥胸部卻沒消風 原來得了女乳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門診常有男大學生因肥胖而努力健身,但胸部突出部分卻依然明顯,特此至乳房外科求診,更向醫師表示擔心自己是否得到癌症。衛福部樂生療養院一般外科主任王志堂指出,男性女乳症其實相當常見,主要因性荷爾蒙比例失調,刺激乳腺組織增生,在乳頭下方產生可觸摸到的增生乳腺組織,大小從0.5公分到數公分不等。造成賀爾蒙失調的3大原因胎兒時期:在媽媽子宮內,接受到母體血液中高濃度女性荷爾蒙刺激,導致出生後乳房較為明顯,待女性荷爾蒙消退後,乳房就慢慢恢復正常。發育期:性器官開始發育,體內性荷爾蒙的濃度增加,乳腺組織增生,此時期男性常見於兩側乳頭下方摸到小硬塊,乳頭變得敏感,與衣服摩擦時會痛。隨著男性荷爾蒙持續增加,男性特徵更明顯時,乳房的發育就慢慢消失。雄性素與雌性素的比例失衡:當雌性素的濃度增加,就會誘發男性乳房組織發育。如性腺功能低下、肝硬化、營養不良、腎上腺及睪丸腫瘤、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或是服用藥物皆有可能是原因。當乳腺組織受雌性素刺激,乳腺管開始向乳頭增生延長,周圍的結締組織及脂肪也跟著增生,在乳頭下方摸到對稱性、紮實、有點彈性的硬塊,因腺管增生且沒有形成產生乳汁的腺泡,所以乳頭不會有分泌物。在生長期偶爾會伴隨疼痛,在歷經6-12個月持續刺激後就會進入纖維期,此時乳房要回復正常大小就不太可能,故要治療必須選擇在生長期做治療。單側乳房有不痛、不易移動的腫塊 要警覺是否罹乳癌王志堂表示,用拇指與食指以乳頭為中心置於兩邊外側,由兩側同時向乳頭方向移動,如果在乳頭乳暈下方摸到硬塊,就要懷疑是男性女乳症。如果發現只有單側乳房有不會痛、紮實偏硬且較固定不易移動的腫塊,或腫塊上方皮膚凹陷、乳頭有血樣分泌物,甚或腋下可觸摸到腫大的淋巴結,這時候就要高度懷疑是乳癌。非病理性男性女乳症可以手術除去皮下脂肪及乳房組織,主要是男性乳癌容易被輕忽,畢竟男性的乳腺組織少,乳癌一旦發生就容易侵犯至周圍組織或淋巴轉移。早期尋求醫療的協助,才可避免無法挽回的結果。

曾因外型做宣傳遭拒 瑞莎籲捐發票挺唐寶寶

曾因外型做宣傳遭拒 瑞莎籲捐發票挺唐寶寶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唐氏症基金會與萊爾富今年再度攜手,自4月14日至7月13日止推出「發票捐 愛無限」勸募活動。公益大使瑞莎於13日的記者會與唐寶寶力心PK製作手工皂,過程中,力心「快狠準」地完成,還深怕瑞莎無法順利完成給予協助,讓瑞莎直呼「超暖、超厲害」;瑞莎也透露剛來台灣時,曾發生因外型做宣傳遭拒的受挫經驗,期盼藉由自身經驗告訴這群孩子,只要堅持努力,總有一天會有好的成果。每年1500名身心障礙者畢業 失業率卻高達8.1%根據統計,每年有近1500名身心障礙者從高中、職特教學校畢業,但失業率高達8.1%,顯示出唐寶寶、心智障礙者畢業後面臨到的窘境,若無法順利轉銜,將面臨無法持續學習退化,家長得額外花時間照顧的問題。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表示,基金會現有10間小型作業所,僅提供約200名唐寶寶、心智障礙者工作訓練的空間,顯示出量能仍不足;另一方面,如何給予唐寶寶、心智障礙者在小作所最好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擁有更多的才藝課培養閒暇時的興趣、更多元的社區適應課程學會自立,都是急需挹注的部分,本次發票捐將全數用於小作所「專業教保師資運作經費」,給予青年們更好的學習機會。每個人都擁有個人特質 期盼大眾以理解化解誤解瑞莎則分享,這次是她第一次與唐寶寶相處,回憶起在拍攝宣傳時,唐寶寶看出她的緊張,趁著空檔偷偷跟她說加油,讓她覺得唐寶寶「好真,連這些小細節都感受得到」;與他們一同製作手工皂時,也可以感受到他們對事情的專注,堅持做到完美,「如果是我絕對不會那麼仔細」。瑞莎也透露,她剛來台灣時,曾因外型,導致她無法與其他演員一起為新戲做宣傳,當時真的很受挫,其實包括唐寶寶、心智障礙者在內每個人都一樣,擁有自己的特質,期盼透過自己的力量,能讓大眾以理解化解誤解,並在萊爾富購物時捐出發票,或是大聲說出愛心碼321給予他們支持,並鼓勵唐寶寶、心智障礙者,只要持續努力做好該做的事情,總有一天會有好的結果。

心愛的奶奶過世 男童脫口「想死掉」竟憂鬱症上身

心愛的奶奶過世 男童脫口「想死掉」竟憂鬱症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個性活潑開朗的小智在奶奶過世後,變得沉默寡言,上課無法專心、經常忘記帶作業回家,也出現尿床或大哭等退化行為,甚至說想跟奶奶一樣死掉,就醫後確診罹患憂鬱症。醫師提醒,兒童雖然看似沒有煩惱,但在意的事情也不少,家長要隨時注意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尤其在經歷重大變故後,若發現有持續異常或退化行為,要儘快到兒童心智科就醫。開朗個性變愛哭 上課無法專心還出現尿床等退化行為小智心愛的奶奶在他升國小二年級時的暑假過世了,原先開朗活潑的小智,在開學前幾天開始睡不著,常黏著媽媽哭。開學後,小智每天早上都說身體不舒服,哭著不想上學;學校上課也無法專心、下課也都只待在教室裡發呆。放學後寫作業的速度變得很慢,安親班老師發現後關心他,小智卻哭著說不會寫,也常忘記帶功課回家。有幾天小智甚至會反常地尿床或特別早起,行為異常的小智,不再嘰哩呱啦地分享學校事物,遇到一點挫折就會不耐煩地生氣或大哭;飯也吃得不多,催促他做事就又開始哭,吵著要媽媽幫忙。諸般退化行為讓父母漸漸不耐煩,開始斥責,結果小智卻說想跟奶奶一樣死掉。在學校建議下,父母帶小智到醫院的兒童心智科就診。亞東醫院精神科暨青少年心智健康中心主任林育如表示,經評估診斷後確認小智罹患了憂鬱症。因為小智的狀況持續超過三周,對於學業、家庭生活及睡眠品質的影響甚劇,與父母討論後,決定先讓小智接受藥物治療,同時請父母讓小智多休息、放鬆心情,包容他的退化,並給予鼓勵及陪伴。若不治療持續惡化 恐造成學習困難與人際障礙在合併輔導老師的遊戲治療與三周的藥物治療後,小智的睡眠品質、食欲逐漸改善,恢復以往的活力及笑容,穩定治療半年後就停藥了。林育如分享,原先父母擔心奶奶的過世會對小智的心理造成不良陰影,但經過治療後小智告訴父母,雖然想念奶奶,但已經不會想要死掉,會過得更好讓天上的奶奶放心。林育如指出,臨床上的憂鬱症在兒童間並不常見,盛行率約2%,是腦功能失調的生理疾病。目前認為失去重要親屬、被虐待/疏忽、重大生理疾病、家族病史等為發病之危險因子。若不治療持續惡化,可能會造成學業困難與人際關係破裂,進一步被誤解是懶惰、對立,對兒童的自我發展有重大影響,甚至可能使孩子產生自殺意念與行為,需早期積極介入治療。若症狀尚不嚴重,可使用心理治療與環境支持;若症狀嚴重時,則建議合併藥物治療,通常可獲得有效改善。

她流利口才變遲鈍 頻斷片竟是癲癇惹禍

她流利口才變遲鈍 頻斷片竟是癲癇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多歲的衛教師程小姐靠著流利口才,提供病患和家屬專業諮詢,不料數年前開始出現陣發性失語、失憶,檢查後才知是癲癇,並在左腦發現一個動靜脈畸形瘤,研判與癲癇有關。因程小姐害怕開腦,故採保守的加馬刀治療,但癲癇仍無法有效控制,這幾年甚至最多吃到六種抗癲癇藥,副作用也導致她頭腦昏沉。經與醫師討論,決定接受「ROSA」機器手臂輔助系統手術,術後回診追蹤,表達能力恢復得越來越好。難治型癲癇 吃六種藥物仍hold不住林口長庚腦神經外科醫師王昱棨表示,程小姐起初發覺自己口才變遲鈍,常常無法連貫到下一句,後來甚至連句子都無法說完整,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很吃力的講;記憶力也受到影響,有時斷片不知道自己上一秒在做什麼。某次全身抽搐送醫,檢查後才知道是癲癇症,左腦也檢查出一個2公分的動靜脈畸形瘤,病灶正好影響語言區,可以解釋當腦部有不正常的放電引起癲癇發作時,就會影響到周邊語言及記憶的區域,進而造成失語與失憶症狀。據估計,全世界約有6千萬人罹患癲癇,在台灣盛行率約為0.6%,換算約有13~14萬名癲癇患者。林口長庚腦功能暨癲癇科醫師謝向堯表示,除了少數癲癇是遺傳或基因突變引起,許多癲癇都是後天因素,與腦部結構異常有關,所以當患者被確診為癲癇,一定得排除腦部病灶或其他相關原因。而大部分的癲癇患者使用一或二種抗癲癇藥物即可有效治療,但約有四分之一患者屬於藥物難治型癲癇(或稱頑固型癲癇),同時使用兩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其發作、或是副作用太大。針對這群患者,癲癇手術治療是最後的一線希望;但傳統的開顱手術是大手術、對神經系統破壞較大,患者接受度不高。不一定要開腦 微創燒灼術傷口小、腦損傷少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採用微創燒灼術為程小姐治療癲癇。王昱棨醫師表示,第一階段先使用ROSA輔助深部電極植入手術,以精確定位病灶周圍異常放電區域及迴路;第二階段再以ROSA進行微創燒灼手術,多點燒灼癲癇區域,有別於傳統手術須大範圍切除腦部異常區域,達到患者期待「傷口小、腦損傷少」的前提。程小姐術後至今,癲癇症狀未再發生,藥物逐漸減少中,甚至腦波追蹤也不再偵測到有異常放電,生活品質比起術前有如天壤之別。謝向堯醫師表示,癲癇症發作型態及成因眾多,需仔細釐清。隨著台灣人口老化,腦功能退化疾病(如失智症)或腦血管疾病(如多次腦中風),已成為中年以後發生癲癇最常見原因,因此民眾若有癲癇,切勿忌諱就醫,若癲癇藥物控制不佳,也應與神經科醫師討論,是否可透過精密的癲癇外科手術改善病情。

單側乳頭凹陷想整形 竟驗出乳癌

單側乳頭凹陷想整形 竟驗出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3歲賴姓婦女左側乳頭凹陷12年,到醫院做乳頭整形,在進行乳房超音波時未發現腫瘤,但手術當下切片送乳暈組織化驗,卻發現原位癌。醫師提醒,後天單側乳頭凹陷可能是乳癌作祟,有此情況的婦女別輕忽。原位癌難靠觸診發現 婦切病灶「顧不得外觀了」 衛福部彰化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患者12年前曾因左側乳頭凹陷就診檢查,沒有症狀及明顯腫塊,乳房攝影也正常,每年定期追蹤,前年及去年均無異常。近日患者想整形再造左側乳頭,竟意外發現約1.5公分的原位癌,也就是零期癌,就在凹陷的左乳暈下方,後來切除腫瘤,進行乳房保留手術。 賴婦說,這12年來左乳頭凹陷不會痛不會癢,沒有症狀,也摸不到腫塊,直到近來一直覺得左乳頭凹陷很醜,自己也是愛漂亮,才想要整形,沒想到因此發現惡性腫瘤,最後決定切除腫瘤比較重要,顧不得外觀了。 李忠懷指出,原位癌很難靠觸診發現,在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也不一定看得出來,大部分要病理切片才能診斷,但前述三項檢查仍是乳癌篩檢最重要的方式,還是能達到早期發現的功效。 正常乳頭含有緻密的膠原纖維和一層薄薄的肌肉,乳頭平均高度為0.9公分,乳頭凹陷(或稱乳頭內縮)指的是乳頭往內凹,側面看不到凸出的乳頭,可能單側或雙側發生,又分成先天及後天,先天性乳頭凹陷在19至26歲女性中約占3%,通常是雙側凹陷,發生乳癌的機率和一般人一樣。每年2千婦女死於乳癌 乳頭凹陷、乳暈變色也是警訊 至於後天的乳頭凹陷,李忠懷表示,有可能是乳腺炎、乳管擴張或手術等原因,也可能是良性或惡性腫瘤引起,良性的乳頭凹陷通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持續數年,當乳頭凹陷迅速發生時,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就比較高,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的可能性更高。婦女若出現乳頭凹陷,有任何可疑的異常都應進行切片檢查,若沒有異常證據,最好是每年定期追蹤。 李忠懷強調,除了乳頭凹陷可能是乳癌的警訊,包括乳頭出現分泌物、乳暈顏色變化、乳房外型改變、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等,也是危險警訊,需進一步檢查,釐清是否為腫瘤作祟。 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首位的癌症,每年逾萬名婦女罹患,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人確診、6人因乳癌而去世。因此,國健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家族史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寶寶大便有血絲!醫師教爸媽這樣改善

寶寶大便有血絲!醫師教爸媽這樣改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手爸媽對於新生兒的照顧都是戰戰兢兢,如果遇到大便有血絲更會驚慌不已。小兒科醫師表示,新生兒少部分會遇到血便狀況,首先要排除病毒性腸胃炎,再來才會考慮較常見的食物蛋白過敏導致直腸發炎,若新生兒仍有血便,可嘗試兩種方式解決。喝配方奶的嬰兒,建議使用水解蛋白奶粉,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張淳翔指出,食物蛋白過敏導致直腸發炎通常需臨床診斷,將懷疑的過敏原移除後,症狀改善就能確診,如果是喝配方奶的新生兒,建議使用水解蛋白奶粉,以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至於全母乳哺育的新生兒,通常限制母親蛋白質飲食後,臨床上新生兒的血便會在一至二周內消失。若症狀未改善,就需了解媽媽是否攝取到牛奶蛋白,若確定飲食中已排除牛奶蛋白,且經過兩周新生兒仍有血便症狀,媽媽飲食中的蛋和大豆蛋白則可以考慮做限制。在母乳新生兒中,會有偶爾反覆血便狀況,有時候是因為媽媽的飲食攝取到微量的誘發蛋白質,如果這樣的血便是微量且可自癒,且沒有很常見的話,建議維持現階段程度的飲食限制及保持警覺即可,不用再改變或更嚴格限制。哺餵母乳的媽媽,限制攝取蛋白質飲食如果新生兒仍反覆有血便,張淳翔提出兩點建議:1.可將母乳改成水解配方奶,尤其是母親對飲食限制感到困擾,或其他原因如要回歸職場等想停止母乳哺餵。2.繼續使用母乳,如果只是輕微的疾病表現(沒有其他腸胃不適、哭鬧、生長遲滯等狀況),且媽媽願意繼續母乳哺餵,並維持限制蛋白飲食,這樣做法並沒有很完整的研究,但對新生兒的傷害目前認為是較低的。研究顯示,27名母親選擇自身飲食只限制牛奶攝取,而非全面限制蛋白質,經持續追蹤,這些寶寶在6個月大時都已無血便症狀。

一夜如廁2次以上 恐潛藏4大致命疾病

一夜如廁2次以上 恐潛藏4大致命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累了一天,晚上只想一夜好眠,尿意卻頻頻襲來,睡眠被打斷,白天起床根本沒睡飽。醫師提醒,「夜尿」可能是身體亮紅燈的警訊,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攝護腺疾病、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睡眠障礙等四大疾病,年長者更要小心夜間如廁跌倒次數和死亡風險呈正相關。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盛行率達38%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夜尿是因為「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而醒過來,而這樣的情形一個晚上至少2次以上」。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指出,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盛行率高達38.1%,且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因此無論男女「夜尿」都是十分普遍,卻容易被忽視而導致就醫率偏低的泌尿道症狀。夜尿可能是四大疾病的警訊:。1.睡眠期間身體製造的尿量過多一般人尿量主要發生在白天,夜間多尿定義為夜間排尿量總合大於全日總排尿量三成以上,雖然人體會自行調控荷爾蒙分泌,但隨著年紀增加,荷爾蒙分泌的能力會逐漸退化,導致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致夜間多尿。2.膀胱儲存尿液的能力低下多半與膀胱過動症、神經性膀胱等膀胱疾病或男性攝護腺肥大息息相關。3.內科疾病如心臟血管疾病患者,血液循環不好容易有水腫問題,白天沒辦法把水份回到血液循環,自然就會產生水腫,晚上睡覺時,平躺或是把腳墊高,此時腳與心臟同高,心臟這時比較容易把水份循環到腎臟,才會出現夜尿。糖尿病患者有「吃多」「喝多」「尿多」三大特徵,原因除了喝水量多,導致排尿量增加外,也可能是高血糖傷害到神經,導致神經無法控制膀胱,因此排尿次數比常人增加。4.睡眠障礙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半夜腦部處於缺氧狀態,導致無法分泌抗利尿激素,尿液不斷從腎臟流向膀胱,因此會有夜尿情形。夜尿跌倒次數和死亡風險呈正相關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指出,夜間多尿如不積極治療,可能會對生理與心理造成影響,臨床上常發現許多長者因為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夜間需要多次起床如廁,恐提高因精神恍惚或手腳無力跌倒的機率,對生命產生很大的威脅。此外,多次起床如廁不只對患者自身產生影響,臨床上也發現對於枕邊人的影響非常大,因多次起床如廁,影響枕邊人的睡眠品質,許多患者因而與另一半分房或分床睡,間接影響夫妻感情。睡前4小時避免喝刺激性飲料王弘仁表示,治療夜尿與夜間多尿需要多管齊下,症狀輕微者,建議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睡前4小時內應減少喝水與刺激性的飲品(如茶、咖啡、酒精及糖過多的水果等),並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睡覺環境也要避免太亮太冷,以免刺激尿意。目前已有口服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可有效改善夜間多尿症狀,口服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藉由抗利尿激素類似物的作用減少夜間尿液的產量,根據歐美研究顯示,可減少5成以上的夜尿次數,並增加2小時以上的連續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精神狀態與活動也會有顯著的改善。王弘仁建議,如有疑似夜尿的症狀,患者可透過排尿日誌,記載每次喝水量、排尿量、排尿間隔,按照晚上睡8小時、白天活動16小時估算,確定晚上總尿量是否大於每天總量1/3;如已確診的患者,也要長期服藥,才能擺脫夜間多尿,重拾夜夜好眠。

牙齒也可以移植 拔智齒救缺牙好處多

牙齒也可以移植 拔智齒救缺牙好處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8歲郭女士因左上顎後牙疼痛至台南市立醫院牙科就診,診察後發現為左上第二大臼齒劈裂,未有良好的治療方式可以留下此顆牙齒,與鍾瑞哲醫師討論後,決定拔除在左上第二大臼齒後,將右上第三大臼齒(俗稱智齒)移植到拔牙處,後續完成根管治療及單顆牙冠贋復。收費比植牙便宜 又沒有牙橋的清潔問題鍾瑞哲表示,造成缺牙的原因很多,蛀牙齲齒範圍過大,牙齒外傷,牙裂等,當牙齒齒質狀況太差,經醫師評估診斷只剩下拔牙一途,就會形成缺牙。而在單顆缺牙區的治療選擇,常見有傳統固定式牙橋與人工植牙等方式,而自體齒移植則是另外一種方式。傳統固定牙橋需要修磨缺牙區前後的牙齒,也就是坊間常聽到「缺一顆,做三顆」的假牙製作方式,對於需要修磨前後好的齒質,是比較可惜的,而且牙橋間牙線無法穿過,增加清潔的困難度與複雜性;人工植牙不用修磨前後自然牙,但單價相對較高;自體齒移植是利用口腔內沒有咬合功能的牙齒,移植到缺牙區的方式,也就是植自己的牙齒,除了後續假牙只需要做一顆外,留在口內的也是自己的牙根。並非想做就能做 牙根外型長度、有無蛀牙等都要考量而自體齒移植之所以不同於傳統固定式牙橋與人工植牙等方式常見,主要在於並非想要做,就有辦法做,其條件是比較嚴苛的,像是移植牙的構造,牙齒大小,牙根外型與長度,是否移植牙本身也有一些狀況像是齲齒、牙周病等;受植區是否有牙周病,有沒有急性發炎或感染的症狀等;另外患者的年紀,口腔衛生,配合度等,都是影響自體齒移植的因素。自體齒移植在適當情況下,不失為一個可以考慮的治療選擇,移植成功後續通常還需要根管治療與假牙製作。鍾瑞哲也指出,雖然智齒是最常見的移植齒,但如果智齒長歪或是位置很難清潔,容易卡食物,建議還是儘早拔除以利口腔環境維護,預防勝於治療,維持好的潔牙習慣與定期檢查才是擁有一口好牙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