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輕熟女腿傷2年未癒 靜脈曲張作祟

輕熟女腿傷2年未癒 靜脈曲張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2歲陳姓女子,左小腿有一個傷口遲遲沒有好,不管怎麼換藥、治療,腳上的傷就是不見好轉,時間長達21個月,醫師研判是靜脈曲張造成,苦勸她開刀治療,但女子沒勇氣動刀,直到去年底終於勇敢走進手術室,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治療靜脈曲張問題,腳上的傷也慢慢恢復。體重百公斤、工作需久站 靜脈曲張合併靜脈潰瘍豐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張耀中表示,下肢或是足部傷口,只要超過二至三星期沒有好,就有可能是動脈阻塞或靜脈曲張造成。因為動脈潰瘍多半發生在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身上。這名女子沒有糖尿病問題,卻因為體重達106公斤、又因工作長時間久站,出現靜脈曲張合併靜脈潰瘍,只要將靜脈高壓處治療好,傷口潰瘍處就會慢慢恢復。下肢或足部傷口治療超過三周未改善 務必就醫檢查張耀中指出,靜脈曲張好發在有家族遺傳史、多胎生的婦女,或是工作久站、肥胖等民眾身上,一旦下肢傷口或足部傷口治療超過三星期未癒,一定要就醫檢查,及時治療。

「媽媽手」非媽媽專屬 大掃除、3C族也會上身

「媽媽手」非媽媽專屬 大掃除、3C族也會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年前家家戶戶忙著大掃除,小明吐苦水,連日打掃害他手腕靠大拇指下方處痛得要命,連扭毛巾跟洗衣服都成問題了,在一旁顧剛滿月寶寶的小美也附和表示,離開月子中心後才知小孩這麼不好顧,最近她也是手腕很痛,經醫生診斷為是媽媽手,並疑惑小明又不可能當媽怎麼也會有類似症狀?重覆使用拇指施力、長時間握筆或操作鍵盤者都是高危險群 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近來民眾陸續開始大掃除,因媽媽手問題就診者有增多趨勢。「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位於拇指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 的肌腱和滑膜,因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引起管道的狹窄、疼痛,是不分男女老少的肌腱發炎性疾病,也就是俗稱的筋絡發炎,一旦痛起來會讓人受不了。  方啟榮指出,之所以會被稱為媽媽手,是因為媽媽懷孕末期荷爾蒙的改變,讓肌腱及滑膜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加上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進而形成高風險狀況。因此同理可推,如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或長時間操作鍵盤、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以及長時間使用手機的3C拇指族,其實都屬於媽媽手的高危險群,並不是只有媽媽才會罹患。初期多休息熱敷 若反覆發作可考慮侵入式治療如何治療媽媽手?方啟榮表示,在治療前需先區分成急性期、慢性期。當剛發作時手一動就痛且有腫脹、熱感等反應時就是急性期,這時其實休息就是最好的治療。然而因手腕是日常生活常用的關節,疼痛有可能逐漸進入慢性階段。 物理治療如熱敷、超音波與雷射、藥物治療跟適度運動都是不錯的治療方式。但對於反覆發作、頑劣性疼痛等病患,侵入式治療像注射類固醇、葡萄糖水、再生治療甚至微創手術是可以考慮的方式。方啟榮強調,民眾若有手腕跟拇指不適情況,應尋求診治,莫以為小狀況不以為意而讓病情益發嚴重。

肺部有舊疾易復發肺炎 合併胸痛恐肋膜積水

肺部有舊疾易復發肺炎 合併胸痛恐肋膜積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肺炎除了65歲以上的長者、幼兒是高危險族群,中年人也不能輕忽!台中一名49歲李先生,從事消防器材工程一職,前陣子右胸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疼痛,過了3、4天接連出現高燒、咳嗽、胸痛加劇,直呼:「從沒想過連呼吸都會痛,完全無法正常生活!」就醫檢查發現右上肺受到肺炎鏈球菌感染、白血球上升,且肋膜有積水情形,經住院兩周完成抗生素及相關治療,已經復原出院。肋膜積水未癒恐形成膿胸 治療更棘手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建德表示,由於李先生5年前右肺曾患自發性氣胸,雖然痊癒,但一般而言,只要是肺部曾經受過傷,免疫系統都會變差,不僅大幅提升感染肺炎的機率,復發率相對更高。這次比較特別的是,李先生屬於細菌性感染引起的急性肺炎,一般的肺炎大多不會造成胸痛,但若有侵犯到肋膜神經則另當別論,屬於比較少見的情形。一旦出現肺炎的情形,若未及時就醫,可能演變成重度肺部感染,甚至造成呼吸衰竭等致命性風險;如果合併有肋膜積水,但卻久拖未治療,將會使得積液變濃稠惡化形成膿胸,後續治療將更加棘手。肺炎主要以抗生素治療來控制肺部細菌感染,一般療程約需 7~14 天,李先生同時也接受「肋膜腔積液穿刺引流術」,解決肋膜積水的問題。預防肺炎可施打疫苗 降低感染及合併出現重症機會肺炎在10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排行第三,僅次於癌症和心臟疾病。李建德主任強調,針對免疫功能差、曾有嚴重的肺部感染或肺氣腫、糖尿病、肝硬化、癌症的患者,皆屬於肺炎高風險族群,不僅非常容易感染肺炎,而且多半會再度復發。積極預防肺炎的有效方法,建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及每年更要施打流感疫苗,降低肺部感染及合併出現重症(中耳炎、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的機會。

全台鬧血荒 熱情挽袖救人你也是英雄

全台鬧血荒 熱情挽袖救人你也是英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寒流衝擊,捐血人數大幅下滑,全台嚴重缺血,衛福部臺北醫院邀請台北捐血中心在2月1日及2月23日派捐血車進駐醫院停車場,鼓勵身體健康的同仁及民眾踴躍捐血。「不是只有醫療人員能站上救人第一線」 臺北醫院急診醫學科游秉勳主任表示,輸血是最常見的醫療程序之一,一般用血的原因有三種,第一是在進行手術使用,第二是因遇意外失血的病人,第三則是慢性貧血情況嚴重者也需要輸血,而在冬天時,腸胃道出血、凝血功能異常需要輸血的病人也有明顯增加。 游秉勳呼籲「捐血救人,義不容辭」,不但自己預計要參加2月1日捐血場次,也鼓勵身邊同事與親友動員,他說:「不是只有醫療人員能站上救人的第一線,只要你願意捐血,你也能是熱血英雄。」 捐血前一天睡滿六小時 清淡飲食避免空腹經常捐血的醫務秘書暨肝膽腸胃科吳建賢醫師,聽聞捐血車進駐醫院,立刻表示要參與捐血。吳建賢也提醒,有時看到民眾在捐血後出現頭暈、嘔吐等不適動況,一般捐血後原地休息並食用捐血中心提供的餅乾、果汁即能恢復體力。在捐血前一天補充大量水分且睡滿至少六小時,捐血前清淡飲食並避免空腹,在捐血前半小時再次補充水分,都能避免捐血後產生頭暈的狀況。

記憶中阿嬤紅龜粿 共享的滋味美好

記憶中阿嬤紅龜粿 共享的滋味美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鄉下過年過節拜拜用的鹹粿、甜粿、紅龜粿、發粿、湯圓及肉粽都是自己做,沒有人用買的,即使家中守喪不過節,親友鄰里也會饋贈。我的阿嬤很會炊鹹粿,甜粿則是用「乞」的,把米漿與黑糖攪拌煮成稠狀再倒入放著玻璃紙的模型中,冷卻凝固即成甜粿。從我有記憶以來,故鄉鄰里間往來都叫我阿嬤「憨庄仔」,她姓李名庄,自幼父母雙亡,成長過程可想而知定然倍加艱辛,也許正是因此養成她逆來順受的個性,從不與人口舌相爭。聽父親回憶說他的祖父還在世時,大家族都是妯娌輪流掌廚,笨拙的阿嬤也許煮食不滿公公的意,曾被那個娶大某細姨(大小老婆)的公公按在地上搥打,光是想像那個畫面就令我十分心疼,我們在鄉下成長的那些歲月,一群孩子吵吵鬧鬧,她未曾口出惡言斥責過我們,停留在我們記憶裡的只有她的慈祥與沉默。過年過節不論是搓湯圓或炊粿都不能亂說話,例如湯圓分為有食色和無食色,可以說紅色但不能說白色,炊粿更是忌諱說臭火凋(燒焦)或炊祙熟(炊不熟)之類的話,尤其是發粿,真的發不起來就很不吉利了!所以阿嬤、阿姑事前總會再三交代別亂說話!我家方博土說他當兵前在苗栗大哥開的醬菜工廠幫忙,住在客家莊,有一天他經過一個認識的阿婆家,見她正在添灶火炊粿,便隨口開玩笑說:「妳的甜粿臭火凋矣(燒焦了)!」結果後來真的燒焦,那個阿婆每次見到他就用客語臭罵他一頓,很久氣還不消。我小時候故居灶腳(廚房)還有燒柴火的大灶,平時燒熱水,過節可以炊粿,雖然有自來水仍用大水缸儲水,外加一個瓦斯爐煮飯炒菜,冬天我最喜歡坐在灶前烤著溫暖的灶火,用火灰(餘燼)炥番薯。因為有灶,過年前都要送灶神,拜湯圓就是要黏灶君的嘴,讓祂回天庭才不會亂說話。現代人搓湯圓或做粿都直接用糯米粉攪拌,以前的人都是前一晚先浸泡圓糯米,隔天抬去有石磨的鄰居家磨成米漿裝在麵粉袋中,放在椅條上用大石頭壓出水分成粿塊,倒在大簳湖(大竹篩)上打散,取幾塊生粿塊入滾水中煮熟做「粿粹」,利用粿粹揉粿做出來的湯圓、紅龜等粿品會特別Q彈,引申至台語用詞有一說「欲做生理(意)也要有一塊粹」,即是此意,有「粹」才好揉粿。在鄉下過年常吃的食物就是煎鹹粿和炸甜粿,雖然有此一說「過年煎鹹粿不能煎赤」,因為「赤」和台語的「散赤(貧窮)」同音不吉利,但我還是喜歡吃煎赤的粿,連同芋翹(做成彎月狀的芋頭粿)、紅龜粿、草仔粿一律都要煎赤才吃,感覺沒煎赤的粿像沒個性的人一樣,欠缺一種吸引人的香氣。農曆正月初九是天公生(誕辰),阿嬤會做紅龜粿、紅圓(像女人乳房的形狀)、牽仔(長條狀印有串錢圖案)拜天公,我爸最喜歡吃阿嬤做的土豆(花生)餡紅龜粿,她都是自己炒花生,再用舂具舂成粗花生碎,拌上赤砂糖包在用紅花染揉成的粿塊裡,用粿模印成龜殼狀,底下墊著香蕉葉放入蒸籠蒸熟,咬上一口便滿嘴花生糖香,表皮煎赤再吃更添風味!每年做紅龜粿阿嬤都會多做一些讓我爸帶回高雄,即便我爸在眾人的眼中是一個好賭的浪蕩子,無用之人,但在我阿嬤的心中卻永遠是她寄予厚望的長子!現代人因為物資豐富飲食西化,傳統粿品漸漸消失在餐桌上,只在年節祭祀時才會買來應景。我們住在小港鳳鼻頭山腳下的「市外桃源農場」那段時間,因為有兩間鐵皮屋且各有供桌,過年少不了要供奉年糕應景,加上初九拜天公也需要年糕(代表步步高升),每次拜拜完都是直接放進冰箱,由於孩子們都不愛吃甜粿,常常從年頭冰到年尾(甜粿真的很耐放),清冰箱的時候直接丟掉再換新的。其實炸年糕有很多吃法,每次利用朋友或學生來訪時做出來大家一起吃,共享的滋味總是特別美好。【年糕心太軟】2人份材料乾紅棗 20粒年糕(切小塊) 20塊作法1.乾紅棗泡水使其發漲後,用尖刀劃開一線,剜出裡面的棗籽後備用。2.將年糕切成適當大小,再塞入紅棗劃開的缺口中。3.將塞好的紅棗夾年糕擺盤,擺放時請保留空間,別太靠近,以免年糕蒸軟時會相黏。4.電鍋放入蒸架,把整盤紅棗夾年糕用耐熱保鮮膜包好並置於蒸架上,外鍋加1/4 杯水後按下煮飯鍵。5.跳起後打開鍋蓋確認年糕是否軟化,若軟化即完成。如果不夠軟化可以再蓋上鍋蓋悶一下,重點是別蒸過頭,年糕會流漿不好看。(本文摘自/舌尖上的人生廚房:43道料理、43則故事,以味蕾交織情感記憶,調理人間悲歡!/聯經出版)

我需要闌尾 我的細菌也需要

我需要闌尾 我的細菌也需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九四二年九月十一日,來自堪薩斯州蕭托克瓦(Chautauqua)的狄恩•瑞克特(Dean Rector)剛滿十九歲。他的生日派對將在海平面一百呎以下的深海舉行,頭頂上有百萬磅重的海水,以及正在搜尋美軍潛水艇蹤影的日本驅逐艦。狄恩待在理應不必擔心魚雷或海水侵襲的潛水艇艙之內,靜靜迎接他的生日。狄恩的慶生儀式很短。翌日早晨,他感到死亡迫近。儘管外頭一片四面楚歌,當天威脅狄恩生命的卻是「內在的魔鬼」。他因疼痛哀號不已,其中一位船員認為他只是患了一般感冒,另一位隊友則認為他犯了嚴重的鄉愁。但隨著疼痛加劇,情況愈來愈明朗,他的闌尾發炎了。在普通情況下,一般人得到闌尾炎(俗稱盲腸炎)已相當危急,何況是離家遙遠、周圍有一大群日軍且找不到任何一位合格外科手術醫師的狄恩。手術勢在必行,但實際上「該怎麼做、由誰來做」,一切毫無頭緒。當時潛水艇上唯一的人選是惠勒•利普斯(Wheeler B. Lipes),他是個掛了頭銜、只有操作過心電儀的藥師。一開始指揮官要求他執行手術時,他拒絕了,指揮官於是對他下達軍事命令。惠勒遲疑的原因包括自身經驗不足──他不清楚麻醉用的乙醚效力可以維持多久,也不清楚剖開真正的人體後,如何找到闌尾。除此之外,他無從想像以現有設備──廚具(而且是短少的廚具)──該如何操刀。無論如何,惠勒硬著頭皮上場了。在一番手術工具與自我靈魂的尋找之後,惠勒準備好親自切除隊友發炎的闌尾。手術台是一張位於指揮官起居室中的長桌,這張長桌剛好讓狄恩平躺在上,至少病患的頭或腳不會懸在外面。惠勒站在病患面前,焦慮地翻閱眼前的醫療書籍(後人推測他當時在尋找一張明確的圖示,可以為他指出此麻煩器官的所在位置)。這位「醫師」戴著泡茶用的濾網充當手術口罩,另一位「醫師助理」遞給他的湯匙則充當肌肉拉鉤。根據《芝加哥日報》(Chicago DailyNews)的報導,惠勒俯身向狄恩輕聲說了句:「聽好,我從來沒有手術經驗。」狄恩驚恐地睜開雙眼。接著,惠勒遵循書上的指示,將小指放在肚臍的位置,大拇指放在髖骨處;此時,拇指尖直直指到的地方就是闌尾。闌尾是身體最常被切除的部位。像狄恩一樣,遇到緊急狀況時,更是非切不可。每天在你身邊晃來晃去的同事,缺了眼睛的人應該極為罕見,或者根本沒有,缺了心臟的人更是不可能存在,但是卻有為數不少的人缺了闌尾。這些人通常不會引起側目,因為肉眼既觀察不到,又沒有任何明顯的後遺症,說不定你正是其中一員。因此,會質疑這個麻煩器官到底是不是個「必要的存在」,相當合理。既然闌尾的重要性似乎低於褲子(因為缺了褲子,你一定會引起旁人側目),我們為什麼需要它呢?答案再度牽扯到消化道的微生物與演化史。透過演化史的回顧,闌尾的意義才能彰顯。當然,在狄恩與惠勒所在的那艘潛水艇上,沒有人有多餘的心思關心這件事,因為他們眼前的病患正發出一聲低低的呻吟。惠勒全神貫注,繼續他的手術。(本文摘自/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商周出版)

一夜十尿 別讓歡樂年假瞬間變了調

一夜十尿 別讓歡樂年假瞬間變了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5歲張先生農曆年後,即將從服務30多年的公司退休,但從去年底開始,他開始出現頻繁夜尿問題,曾經一個晚上起來十幾次,站在馬桶前許久,不是尿不出來,就是只尿了二、三滴而已,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漸漸交棒給年輕人了,去公司也只是等待退休,張先生卻感覺比之前還累,不斷打呵欠頻頻打盹,元旦假期出遊全變了調,住飯店時,晚上跑廁所的時間比躺在床上還多,假期過後被妻子押來看診。經檢查發現,張先生因為攝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加上即將退休引發的焦慮,進而產生夜尿問題。振興醫院泌尿部醫師楊景偉表示,夜尿指一個人在主要睡眠期間醒來去小便,發生率隨年紀增長比例越高,20至40歲發生率約兩成,60至80歲約六成,80歲以上約八成。多尿依症狀分4種類型全日多尿為個體24小時的總排尿量超過體重(公斤)x40毫升,如一個60公斤男性每日排尿總量超過2400毫升,即診斷為全日多尿症,可能是糖尿病、尿崩症或多渴症引起。夜間多尿正常人一整天尿量主要發生在白天,夜間多尿定義為夜間排尿量總合大於全日總排尿量33%以上,原因為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致夜間多尿; 其次身體血液於夜間時回收至腎臟而導致夜尿過多,多跟系統性慢性病有關。此外,睡前喝太多液體亦會引起夜間多尿。容量減少膀胱收縮力降低,尿容積減少會引起夜間頻尿。男性最常見因攝護腺肥大而造成膀胱容積減少增加夜尿;女性泌尿道感染發炎,亦會造成尿急、夜尿。睡眠障礙睡眠不好的人晚上就會起床排尿,精神性原因如焦慮症或憂鬱症引起睡眠問題而產生夜尿;心理性原因如有些人對膀胱裡尿液特別敏感,即使尿量只有一點點,仍必須把尿液排空才能安心入睡,這是情緒焦慮引起。楊景偉醫師指出,夜尿患者常合併兩種以上原因,張先生就是如此,攝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同時又合併憂鬱症,引起睡眠障礙而產生夜尿。輕症從調整生活習慣做起 嚴重需藥物或手術改善生活習慣改變症狀輕微者建議從生活習慣調整開始,睡前4小時儘量少喝水,避免攝取刺激性飲料、茶、咖啡、酒精、含水含糖過多的水果等,考慮以漱口代替喝水,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改善睡眠環境與平日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規律運動、減肥對夜尿都有幫助。藥物治療利尿劑引起的夜尿患者,可將利尿劑服用時間改為下午,讓利尿作用時間提早於睡前完成,改善夜尿的次數;泌尿道感染的患者需使用抗生素治療,夜尿才會改善;攝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治療,對夜尿會有幫助;夜間尿多症病患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治療,讓水份晚上留在體內,減少夜尿排出;有睡眠障礙者可服用短效的安眠藥來改善睡眠。手術治療膀胱功能喪失、大量殘尿的患者需以導尿改善問題。如果有嚴重的攝護腺肥大阻塞、膀胱腫瘤、結石、尿道狹窄等問題,需要透過手術治療,才能徹底改善症狀。張先生經過治療後,夜尿狀況大大改善。楊景偉醫師提醒,夜尿是容易被忽視的症狀,治療方式應找到夜尿原因,針對可能面向完整評估,並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的,對症下藥避免因藥物引起不良副作用。

按下EQ重新整理鍵 躋身健康勝利組

按下EQ重新整理鍵 躋身健康勝利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怨氣像雪球,隔天就會變大。」這是我很常跟病人說的一句話。雪球變大會怎樣?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它會堵塞生命能量的流動,讓人卡關,在靈性揚升的道路上,成為一顆顆絆腳雪球。若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越滾越大的怨氣雪球,容易使交感神經反應過度,接著引發一連串自律神經紊亂、免疫防護效能低下與內分泌失調的骨牌式災難,更麻煩的是,它還可能加重大腦的負擔。 一個生氣,它有千萬種形式怨氣、恨意、冷戰、冷漠、暴躁、焦躁、厭世、委屈、不平、翻白眼、忍不住想批評……各式各樣的生氣,你是在對自己生氣。心有所怨、怒氣不止,令人身心平白蒙受許多無謂的損失。而其中一個很慘的受災戶,就是大腦。大腦堪稱全身最忙碌的器官,每天處理成千上萬條訊息。雖然重量只占體重的2%,但它的血液循環量、氧氣與葡萄糖消耗量,卻占了全身的20%~25%。算是相當會做事,但也相當耗能的一個器官。 大腦活動同時,也會製造出一些副產物,比方說蛋白質垃圾。醫生們可不喜歡這些垃圾,因為它們就是造成大腦衰退、出現失智徵兆的頭號嫌疑犯。在正常使用下,垃圾都能透過良好的睡眠、良好的循環給自然代謝掉。最怕是動不動勃然大怒、對著無辜的人碎碎念、一個一個小小的不悅,不斷累積,滾雪球似的大幅增加垃圾量,這就真的令人十分「傷腦筋」了。 就跟你拚命運動的原理是一樣的,氧氣消耗變多、葡萄糖消耗變多,自然的代謝物也就多很多。身體活動所產生的副產物,透過呼吸、流汗、排泄等都能輕鬆處理掉,但大腦可沒那麼簡單。我把大腦比喻為山頂,丟垃圾路途遙遠,大型垃圾車也進不來,只能一小包一小包靠腦脊髓液這個「環保志工」,在你熟睡的時候,慢慢將垃圾帶下山。所以,好心一點、多愛惜自己一點,少在「山上」製造垃圾。另外,睡眠質量、循環品質也都一定要顧好,才算做好最完整的腦退化預防。 小怨小怒隨風飄,別滾成雪球就好雪花飄飄,北風蕭蕭,面對人生中的無奈時刻,有小怨小怒沒關係的!拿出智慧之火烤一烤,讓它像雪花融化了就好。千萬別照著連續劇劇情加油添醋,把小雪花滾成了大雪球。滾雪球不只傷心,越想越氣,傷腦又傷身,連血液都會變得混濁。更麻煩是,雪球不小心滾下來,還殃及無辜路人,連你身邊的親人、朋友,都一塊兒受累。 當我驚覺自己快要開始滾雪球時,我會去散散步或梳梳頭、按摩頭頂的四神聰與百會穴。有時則是靜下心來,以感謝轉化怨氣、怒氣。感謝情緒的示警、感謝自己擁有的一切。與其去憤恨、去計較自己沒有什麼,不如細數、感謝自己擁有什麼,還比較開心。 當心情不美麗的時候,撂下一句狠話很爽很容易,但在這健康與不健康的十字路口,願意轉念、為人為已留下一句好話、一個善意的人,才能為自己升等,晉升為健康勝利組裡的一員。開啟智慧來做選擇,我們不選那容易的路,選對的!通往健康與幸福的那條。(本文摘自/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

喝酒可以暖身?醫師:只是短暫發炎反應

喝酒可以暖身?醫師:只是短暫發炎反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節聚餐總是少不了小酌一下,想說冷冷的天,喝點酒讓身體暖和些,但醫師提醒,喝酒不會讓身體變暖,在寒冬中喝酒反而容易成為致命關鍵,尤其對有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患者,這兩大族群是最大隱形殺手。水分與酒精濃度差異刺激黏膜 產生細胞局部發炎豐原醫院急診室主任林技政表示,許多人認為喝酒可以暖身,這其實是錯誤觀念,高濃度的酒精下肚,水分與濃度的差異容易刺激黏膜,產生細胞局部發炎反應,出現熱、辣感覺,即便酒精濃度較低的,長時間刺激也會慢慢產生同樣感覺。 酒精本身會讓心跳變快、血壓升高、微血管擴張,把身體的熱往周圍血管帶出來,身體就會覺得有短暫的發熱了,真正讓身體變暖的其實是桌上的菜餚,每吃下去一道食物,身體就會有各種熱量產生,甚至是各種身體所需營養成分,並非來至喝酒本身。受酒精刺激 易誘發心悸、心律不整林技政也強調,一旦喝了酒身體會變熱,有些人會把衣服脫掉,這時候身體的熱能會散失很快,如果在戶外身體就會出現肌肉抖動的情況,藉此熱身體變暖,但此刻如果沒有做好保暖,就容易出現發冷、失溫。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疾病的人,受到酒精的刺激下,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很容易誘發心悸、心律不整等危險情況發生,因此春節期間,如果非必要小酌者,仍建議少量飲用,並在酒後做好個人保暖,避免憾事發生。

「老師罵榮榮,云云卻哭了」你家也有高敏感孩子嗎?

「老師罵榮榮,云云卻哭了」你家也有高敏感孩子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榮,你給我安靜一點,我在上課。你到底在幹麼?再吵的話,你就不要下課。搞什麼鬼!老是說不聽。」老師拉高嗓門數落大榮,但大榮嬉皮笑臉,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倒是坐得遠遠的林云云卻顯得很有事,這明明不干她的事啊。只要一遇到老師把音量拉大,云云就覺得老師是針對自己而來。座位上的她不斷搓揉著手,不時低下頭,眼神盯住桌面。「同學們看這邊,看看等腰三角形的兩個邊、兩個角,這兩個角是一樣的,所以你們換算的時候,記得先把一八○度扣掉頂點,剩下的兩個角再除以二……」大榮轉過頭,對著坐在後面的阿信秀他新買的寶可夢遊戲卡。「啪!」老師用力把數學課本甩在講桌上,「大榮!我已經警告你了,你還在那邊講?」大榮還沒出聲,坐在遠端門口旁的云云竟然哭了起來,眼淚一直流,一直流。老師的視線掃向云云,「云云,你哭什麼哭呢?一個大榮就夠讓我頭痛了,你還來湊熱鬧?」望著淚流滿面的云云,老師感到莫名其妙,「真是的……」【陪伴孩子面對焦慮】震央沒事,遠端卻有事教室裡常常會出現一種狀況:當老師大聲地指責班上某一個同學時,被罵的當事人顯得不痛不癢,沒有什麼反應,反倒是班上的其他孩子明顯受到驚嚇,而焦慮不已。這種狀況,我常常形容為「震央所在沒事,在遙遠的地方卻很有事」。對於這種情況,我會思考:孩子反映出來的是什麼訊息。是對於老師大聲、嚴厲而過度敏感?還是害怕老師也會罵自己?……無論什麼原因,這往往使孩子常處在一種焦慮狀態,無法專心於課堂。風吹草動,皆與「我」有關有些孩子屬於高敏感,對於教室裡的風吹草動,總認為是和自己有關係。例如,當老師上課時責罵別的同學,當事人很容易誤以為老師也在責罵自己。面對高敏感的孩子,老師難免莫可奈何地這麼想:「我在進行班級經營,管愛講話、愛干擾的同學,但那孩子愛哭,我能怎麼辦?」「我總不能都不管課堂秩序吧。更何況,重點是我沒有罵那孩子喔!這是他/她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辨識「敏感」的差異我們需要釐清,有些孩子是屬於感官上,對聽覺刺激過度敏感,因此大聲、尖銳、高亢的語調和音量,會造成其聽覺上的不舒適,感到疼痛,極度焦慮。有些孩子則認為講話的內容、字眼和自己有關,這一點跟孩子是如何解讀、思考有所關聯。我們需要逐一地釐清,孩子的想法是否出現誤解、扭曲與過度放大。這兩種敏感是不一樣的。換位模擬:想像自己是數學老師……引導孩子想像:自己是數學老師,面臨坐在教室前方第一排的大榮不時干擾上課,自己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同樣地,試著再度想像:身為數學老師,自己的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眼前的大榮,坐在門邊的林云云並不在自己的視線裡。──也就是說,老師的火力射程僅及他眼前第一排的大榮,對於在遠端角落的自己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引導思考:「老師生氣的對象不是我。」引導孩子思考:老師現在生氣的對象是大榮,並不是針對我。主因是大榮上課時,不斷在干擾老師,所以老師才發出尖銳的聲音,以責罵的口吻威脅、要求不守規矩的大榮。──老師的對象是大榮,我是林云云,這是兩件事情。「這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可以很確定,我在課堂上,遵守著上課的規定,我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因此,老師沒有任何理由及必要性來針對我。整個過程,就是針對大榮,這一點我很清楚,所以無論老師再怎麼大聲,他還是針對大榮,和我沒關係。」入戲演練:直接做角色扮演如果有些想像的方式對孩子來講比較抽象,可以直接進行「角色扮演」。請林云云站到講臺上,扮演數學老師,對著第一排的大榮直接入戲演練。讓孩子藉由角色的互換,來加深感受:數學老師「射擊」的對象,真的就只有他眼前第一排的大榮。孩子需要演練,因為這有助於強化腦海中的畫面,使其對想像的情境更熟悉。當畫面愈清晰,孩子對於整個情境也更加能夠掌握,有助於降低焦慮。以「干我屁事」的概念,透過自我對話,劃出心理界限看到標題,你可能覺得意中心理師怎麼用詞不雅,但事實上,就是如此。孩子可以使用一些有助於自己劃出「心理界限」的字詞,簡單地講,就是一種「干我屁事」的概念。這些詞彙、字眼,或許聽起來不雅,但我們並非脫口說出來,而是在自己的腦海裡、內心裡,對自己說。要讓自己不受負面想法的影響,有時候,「自我對話」的用字遣詞實在有必要犀利一點。敏感其實不是壞事,但是,如果敏感總是和孩子的負面思考連結在一起,那就真的很容易壞事。所以,如何調整孩子的認知是很重要的,讓孩子用一個比較合理的方式,來解釋自己與周圍人、事、物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我在書中不斷強調的主軸:認知想法的改變,對於改善焦慮狀況絕對有影響。一句話,是否可以改變一個人?關於這一點,我是非常相信的。正如在閱讀過程中,一字一句的文字,在在影響著我們看待事情、解決問題的方式。只不過要產生改變,需要我們每天非常敏銳地覺察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看法,並且試著以合理的方式去解讀,加上不斷在腦海裡練習。別讓負面思考任意飄我們的想法、認知和注意力飄向哪裡,也決定了遇到狀況的第一時間,自己的情緒會往哪個方向走。關於自己要怎麼想、要不要想、想多少、想到什麼程度等,有些孩子可以很清楚地有效掌控,自己完全可以拿捏。然而,有些孩子則無法覺察自己到底是如何思考,念頭又到底是如何東跑西跑,最後就只能任由負面想法四處飄。有時飄到對自己不利的地方,就像跑到幽閉的山谷裡,想法在山谷中不斷地繞啊繞,繞不出來。這種在山谷裡一直轉不出來的狀態,將使孩子長時間處於焦慮,困擾不已。老師的敏感度很重要每個孩子在課堂上能承受的抗壓力與情緒反應不盡相同,請老師特別留意,孩子在教室裡是否出現明顯的異樣行為表現。例如,不斷地摳手指、啃手指甲、拔頭髮、眨眼睛、咬衣領、咬袖子、流手汗,出現不自主的抽搐動作、聲音等,這些都可以作為觀察的指標,來瞭解孩子在教室裡的壓力調適及因應狀態。孩子在教室裡,到底怎麼了?如果老師可以很敏感地留意到班上孩子的一些異樣,將有助於家長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特質與狀況,而在初期的黃金階段,進行協助與介入,或是老師進而調整與修正,以有效改善孩子在教室裡的適應問題。找出焦慮的原因當孩子在學校出現像故事裡云云的焦慮情況時,父母可以先試著瞭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解讀事情時,是否總容易過度聯想、過度解釋,將一些不相干的事與自己綁在一起,並且朝著對自己不利來想像、放大或扭曲,而衍生出焦慮,影響到上課表現。接著,引導孩子回到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曾經在哪些情況下出現焦慮,並且停下來思考造成這些焦慮的原因通常是什麼,例如上學遲到,導致被老師處罰、受到同學嘲笑;考試成績不理想,導致自己無法進入理想的學校;或是成績低落,導致自己在班上得忍受同學的嘲諷對待,或遭爸媽、老師責罵等等。思考這些行為及結果是有必要的,關鍵在於釐清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在過與不及之間,我們放入了多少心思與注意力,是否不斷在放大焦距,使得擔心、焦慮或顧慮變得像無止境的迴圈,不斷擴散,直到令人窒息。身為家長的我們一定有過以上的經驗,先試著明白自己的情況,再把這份瞭解轉移到孩子身上,或許,比較容易感同身受為何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會焦慮不安,甚至於恐慌。同時,既然焦慮也令我們感到極度不舒服,我們可以理解,孩子其實也不希望處在這種狀態。設定焦慮的界限每個人都要對焦慮設下一道自己可以容忍的「界限」。這道焦慮界限如何判定,可以與孩子共同討論。例如從生理反應切入,像是心跳太快、流手汗、腸胃不舒服、頻尿、想拉肚子、偏頭痛、肩頸痠痛等,讓自己受不了的狀況。以主觀的「我受不了了」,作為焦慮的界限。我們不想讓焦慮越過這個界限,無論如何都必須將焦慮鎖定在界限以內。孩子要練習當自己的焦慮逐漸接近這道界限時,發出求救的信號:媽媽幫幫我/爸爸幫幫我/老師幫幫我,我快受不了了,我快要沒有辦法控制了。這表示孩子已經感受到焦慮快要跨越自己所設定的那個界限。如果你是老師,試著和全班學生一起討論大家可以容忍的焦慮界限。每個人的焦慮界限不一定相同,無須比較誰的容忍度比較高、比較強或誰撐得比較久,沒有這個必要。回歸到每個人當下的狀態,面對焦慮,處理焦慮,轉移焦慮,這沒有什麼好比較的。協助孩子將焦慮有效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先設定好這個焦慮界限,以防自己不自覺地越了過去,而深陷焦慮的困擾中。否則,一旦焦慮的高氣壓籠罩在孩子的日常生活當中,使其感到窒息,手足無措的孩子在疲於掙扎之後,只能兩手一攤,任由焦慮折磨。讓孩子試著控制自己的想法,移除一些不相干的雜念,或者隔絕具有破壞性、干擾性的念頭。(本文摘自/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