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一餐一顆蘋果肥胖遠離我?小心復胖更快!

一餐一顆蘋果肥胖遠離我?小心復胖更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愛美女性曾嘗試過極端減肥法,就是一餐只吃一個蘋果來果腹,的確蘋果擁有豐富維生素、膳食纖維,能夠幫助排便、消化、養顏美容,但長期下來,就算體重降了、身體受得了嗎?營養師提醒,餐餐只吃水果減肥,雖然在短時間內會看到成效,但長遠來說,對身體健康無益,而且一旦恢復正常飲食,復胖速度之快可以想見。果汁要喝現打、不加糖、沒有過濾纖維質想要減肥成功,營養一定要均衡,若想嘗試水果減肥法,建議將水果安排在「餐與餐之間吃」,既幫助消化、排便,也取代肚子餓時吃餅乾、零食的欲望,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導致減肥失敗;營養師林上筳提醒,切忌用水果代替主食,因為身體運作需要好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才能幫助肌肉修復、增強力氣,用水果取代白飯、米食,反而可能餓得快、造成血糖波動。 吃進肚子的食物盡量選原型食物,水果也是,同時挑選熱量較低的水果,例如芭樂、番茄等,除了挑選低GI外,更可選要花時間咀嚼的水果,增加飽足感。有不少人為了方便,會選擇果汁代替水果,來補足一天所需的水果份量,林上筳指出,喝果汁不是不行,但建議選擇現打、不加糖、沒有過濾纖維質的果汁,市售果汁通常都經過濾,可能還有其他添加物,現打果汁保留水果完整的營養素和纖維素,如果只喝清澈、有加糖的蔬果汁,除了本身營養不足,還可能攝取額外熱量,反而容易變胖。水果當正餐 恐營養不良、皮膚失去光澤營養師表示,水果減肥法是可行的,但餐餐只吃水果,營養會攝取不足,尤其缺少油脂,會讓皮膚沒有光澤,也容易引起便秘、排便不順,荷爾蒙也會受影響,可能造成月經不順、失調、甚至停經。

電視劇主角總吐血身亡?肺結核傳染力比流感低

電視劇主角總吐血身亡?肺結核傳染力比流感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電視劇中,角色總是咳嗽吐血而死,因為早期醫療條件差,很多人都死於肺結核。時至今日,肺結核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是能靠服藥完全治癒的疾病。結核病主要源自於結核菌感染,除了頭髮及牙齒,身上各部位都可能發病,不過有80-85%結核病發生在肺部,因此肺結核廣為人知。密切接觸逾8小時才可能傳染台灣結核暨肺部疾病醫學會理事王振源醫師表示,肺結核典型症狀包括咳嗽有痰、體重減輕、食欲不振、夜間盜汗、發燒、咳血,極少會有流鼻涕、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症狀,「一般感冒往往一、二周就能改善,肺結核卻不會。」「外出用餐時,隔壁桌有流感病人,同空間用完餐後,很有可能就會被傳染流感。但肺結核的傳染力,比流感、天花、麻疹要小很多。」王振源指出,結核病主要透過飛沫傳染,通常與具有傳染力的肺結核病人密切接觸超過8小時,或在可傳染時間內累計曝露量超過40小時,才比較可能傳染。若是不幸成為潛伏結核感染者,在還沒有發病之前並不具有傳染力。不過,往往發病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病人不自知卻已經具有傳染力。王振源提到,因為結核病往往症狀類似一般感冒,在台灣的病人從發病到就醫平均耗時3-6個月。肺結核確診方法包括照X光,若肺部有發炎、開洞、鈣化、或纖維化等新舊雜陳的病灶,便要高度懷疑罹病;或者透過驗痰發現結核菌就能確診。潛伏感染者儘快治癒 可避免肺功能被破壞肺結核治療需時至少6個月,一開始需合併四種抗生素藥物治療,當結核菌數量減少、症狀改善後,就能減藥。王醫師強調,潛伏結核感染者更應積配合疾管署政策,接受政府提供的藥物治療,最快3個月療程,就可以痊癒。「寧願不要發病,因為結核菌會破壞肺部,就算痊癒日後仍可能影響肺功能,也有癌變的可能性。」疫情關係,民眾出門都戴口罩,已大幅降低結核病在公眾場合傳播的機會,但若咳嗽超過3周以上必須有所警覺,儘快就醫。(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血壓正常走路卻喘吁吁 當心主動脈瓣膜狹窄

血壓正常走路卻喘吁吁 當心主動脈瓣膜狹窄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血壓愈來愈正常,但卻愈來愈喘,就要當心否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如疏忽沒治療,演變成重度狹窄,可能導致猝死!一名85歲老太太有高血壓長達20年,血壓曾高達160-170 mmHg,規律用藥穩定控制,但近半年來,走路不到50公尺就很喘,甚至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所以幾乎足不出戶,不過由於血壓已逐漸降至110-120 mmHg,她認為血壓控制正常,只是老化體力變差的現象,直到日前突然昏倒,就醫檢查確診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須進一步治療以避免猝死風險。主動脈瓣膜隨年齡增長鈣化 心臟能輸出的血液愈來愈少由於老太太年事高,又合併有多重內科疾病,接受傳統開胸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風險較高,經醫療團隊與和者及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免開心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手術順利,一周後即出院,術後大幅改善喘、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也可輕鬆步行200-300公尺、外出曬太陽等活動。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副主任黃啟宏指出,主動脈瓣膜由三個瓣葉所組成,在人體循環系統中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除先天結構異常(如先天瓣膜只有兩個瓣葉易在中年就出現狹窄),主動脈瓣膜會隨年齡增長鈣化,進而狹窄,就像年久失修的厚重門板,開口愈來愈小,心臟能輸出的血液愈來愈少,許多症狀也伴隨而來。多數患者在輕度狹窄時沒有症狀,隨著狹窄程度愈來愈厲害,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頭昏、暈厥、心絞痛等不適症狀,嚴重甚至導致心臟衰竭。當出現這些症狀出現時,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往往剩不到兩年,可見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不僅大大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威脅生命,宛如隨身帶著不定時炸彈,隨時有猝死風險。 以往外科開心手術是解決此疾病的唯一方法,但傳統開心手術須將心臟打開置換主動脈瓣膜,無奈的是,這類患者往往是年紀很大或合併有多重器官系統疾病,有時不只無法承受鋸開胸骨、讓心臟停止跳動的大手術,甚至連全身麻醉的風險都很高,因而喪失治療機會。體力變差未必是老化 可能是心血管疾病警訊幸賴現今醫療技術發達,現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藉由心導管方式將新的主動脈瓣膜經由周邊動脈沿血管擺至定位而植入心臟,其優點是手術過程心臟不須停止跳動、不須切開胸骨、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傷口小至1公分、患者復原較快、住院時間縮短,且大幅降低手術及麻醉風險。所以對於有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年紀大,且手術風險高的患者,「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提供另一種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 黃啟宏提醒,若發現家中有高血壓患者血壓雖逐漸正常,但卻出現很喘、胸悶痛、呼吸困難、頭昏、暈厥等症狀時,請家人特別留意並諮詢醫師。

排尿灼熱剌痛 熟女嘆連假塞車憋尿惹的禍

排尿灼熱剌痛 熟女嘆連假塞車憋尿惹的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連假及返鄉期間,總可見高速公路及風景區淪為大型停車場,塞成開車族及乘客的噩夢,不論男女老少都只能盡量憋住尿意,好不容易遇到休息站、加油站,排隊如廁的民眾也非常多,一名38歲張小姐就醫時表示,如廁時有強烈的灼熱剌痛感,尿液偏深黃色,懷疑是在清明連假期間,每到一處景點都塞車憋尿、排尿如廁導致。 膀胱猶如橡皮筋 長期憋尿恐膀胱無力、尿道發炎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泌尿科張甫仲主任表示,膀胱猶如橡皮筋,長期憋尿容易造成彈性疲乏導致膀胱無力,且因尿液留滯太久,還可能引發尿道發炎,甚至導致血尿、尿滯留等併發症。常憋尿三大族群為:女性、攝護腺肥大的中老年人、因工作因素喝水量不足的人員,如保全、護理師、警察、櫃檯人員等都要特別注意。女性的泌尿道較短,細菌容易經由尿道進入膀胱引起發炎,因此若飲水量不足,比男性更容易罹患泌尿道感染,嚴重甚至會造成血尿等現象。而中老年人可能因攝護腺肥大,造成排尿不乾淨、殘存尿液、頻尿甚至尿滯留而完全無法解尿。多吃南瓜子與蔓越莓保護泌尿道 出遊準備尿布或尿袋應急張甫仲主任建議,養成良好的排尿及飲水習慣,出遊前除可先規劃及了解附近景點、休息站及加油站是否有提供廁所,也可準備儲尿小物,當無法離開交通工具、塞車中時,也能透過這些小物解決生理需求,也可在車上先備妥如空瓶罐、塑膠袋、集尿器、尿布或尿袋等,情急下忍不住時還能救急。   營養科李佩霓主任提醒,平時應多喝水、多吃南瓜子與蔓越莓,每日最少飲用開水1500毫升,維持尿液外觀清澈淡黃;食用富含微量元素鋅與硒的南瓜子可保護攝護腺、減緩攝護腺肥大病程;而富含花青素的蔓越莓也能改善下泌尿道阻塞、降低泌尿道感染,預防泌尿道發炎或感染。

女人 請與內在和解 不管幾歲 都要找到最想做的自己

女人 請與內在和解 不管幾歲 都要找到最想做的自己

女性在探索內在過程中,不要害怕誠實面對感覺。(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理性與感性的綜合體,複雜的生理機制加上內在察覺感受力高;女人,總是各階段有不同的身心課題要面對。隨著邁向人生下半場,女性的角色與標籤似乎也變多了;從妻子、母親、媳婦到職場主管,成熟的人生經歷與豐收階段,為何成為隱形框架?看看身邊不乏優秀的女主管,隨著職場發展日益優異,卻越覺不安與懷疑自我。這樣的焦慮從何而來?存在價值的疑惑、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壓力、責任義務與內在渴望的拉鋸……或許這些都是燃點。但重要的是,別忽視了這樣的感受,當情緒沒有出口,抑鬱與憂鬱就會隨之而來,如果再由心理延燒到生理層面,問題就會像野火般擴大。不要忽略「微笑抑鬱」殺傷力流行病學數據中,女性罹患憂鬱症機率為男性的兩倍。但令人更擔憂的,是看不見危機的「微笑抑鬱」。而根據觀察,越優秀的人,越容易有潛在風險。知名兩性作家、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在幾年前,也透露產後一度因為處於憂鬱狀態幾乎無法創作。她分享自身經驗表示,女性可以透過不斷探索內在過程當中,來練習不用期待別人的在乎,回歸自己感受。當焦慮襲來,最重要的就是誠實面對,不要否認自己的感覺;即便是抑鬱、憂鬱都需要能被自己、他人包容。面對內心感覺、肯定自我存在價值,然後一步一步拆解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從自我觀照啟動療癒,善待自己、與自己和解,就是改善的第一步。除了心態調整,正確飲食也擁有身心平衡的關鍵性影響。怎樣如實察覺自我狀態?思考一下,過度緊繃情緒是否已經影響睡眠?壓力讓妳內心失控?嘉義大學生化系陳政男教授提醒,女性族群最要注意的就是生理與心理面的過勞,這些都是造成身體機制失衡的原因。除了根本問題的解決與心態轉換,透過飲食調整,也會成為一個關鍵性影響。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學者做了實驗研究,在76名17歲至35歲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中習慣攝取較多醣類或是加工食品族群中,改變他們飲食習慣,增加蔬果、魚類、橄欖油、堅果、香料等,發現憂鬱症狀減輕,焦慮與壓力分數也降低。抗憂鬱 天然薑黃脫穎而出南投東華醫院醫療副院長汪國麟也曾提及,憂鬱不見得一定要透過藥物改善,有個案因為憂鬱症藥物的副作用,如焦慮、失眠等,反而導致危險。研究發現,天然薑黃素與抗憂鬱藥物百憂解竟有相同作用。值得慶幸的是,在自然療法的發展當中,汪國麟醫師分享了2013年的一份研究:以天然的薑黃素與治療憂鬱藥物百憂解做對照,每日一顆20毫克的百憂解與早晚各500毫克的薑黃素,在治療效果上是相同的。這表示近年躍升養生指標保健食品的天然、無副作用薑黃素,對於憂鬱症的改善不僅有一線曙光,相信在未來的天然療法也值得期待。在台灣,為讓薑黃素能有效被運用,交大生科系教授陳文亮引領一群團隊打造無毒健康的薑黃,以AI智慧農場獨特的栽種法,萃取出5倍的優質薑黃素來照護健康。多元角色的衝突,讓女性需要花更多力氣調整自我,身心所承受的壓力也勝過其他家人的角色,正因為如此,更不能忽略支撐健康的各種要素。女性,不該只有一種樣貌,正如有營造鐵娘子之稱的殷琪,當年在面對高鐵紛爭,從柔軟中出發,卻擁有堅毅的身段。找到真正的自我,就是最大的力量。更多內容請見:交擎生技https://ciaoxy.com/

居家戴「雷射生髮帽」救髮 藝人、網紅也瘋狂

居家戴「雷射生髮帽」救髮 藝人、網紅也瘋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燃燒,網路視訊和網紅拍片盛行,許多人會擔心掉髮及頭髮稀疏造成人氣下滑;而需要頻繁吹、染、整燙頭髮的藝人,更是怕禿頭會影響形象及星運,因此近來在演藝圈,掀起了一股「雷射生髮帽」防禿頭熱潮!素有「省錢一哥」稱號的小鐘也加入「防禿一族」,趁通告空檔在家體驗居家穿戴式「雷射生髮帽」來保養頭髮;時尚大師Kevin老師更曾經飽受掉髮困擾,在醫師建議下使用雷射生髮帽治療,讓他找回一頭茂密秀髮。時間就是髮量 毛囊存在就有機會救髮皮膚科醫師鄭煜彬表示,掉髮是人體代謝的正常現象,但如果發現自己的頭髮越來越細就要提高警覺,有可能是雄性禿體質;或是每天掉髮超過100根有可能是俗稱鬼剃頭的圓禿或是休止期落髮,當髮際線變高或髮量變稀疏就是警訊,應儘快就醫檢查。坊間流傳擦生薑、將避孕藥磨碎塗在頭皮上能生髮,他提醒,不要誤信偏方,將頭皮當炒菜鍋實驗,不僅傷害頭皮,還可能加速落髮、禿頭,甚至破壞毛囊,影響治療效果,只要毛囊還在,就有機會再長出來。針對仍有正常毛囊的掉髮或髮量稀疏患者,目前主要治療方式包括塗抹生髮水、口服藥物及使用低能量雷射,門診當中遇到許多男性掉髮患者,因擔心口服藥副作用,近來諮詢低能量雷射療法的患者明顯增加。不過,提醒患者在使用任何生髮治療前都應該先諮詢專業醫師,因為藥品的副作用其實遠比大家想像的小。最好在醫師的建議下,配合各種藥品與產品使用,才能達到安全及更好的效果。低能量雷射生髮帽有效提升頭髮覆蓋率  鄭煜彬醫師說明,低能量雷射(LLLT)採650nm~670nm單一波長紅光照射頭皮毛囊,可增加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刺激毛囊達到生髮效果,目前有業者設計成「雷射生髮帽」,並通過美國FDA及台灣衛福部核准使用,適用於早期輕度落髮、廣泛稀疏型禿髮及幫助植髮術後傷口復原及保養。根據台灣首次進行的低能量雷射生髮臨床試驗,將受試者頭皮分左右二邊進行雷射光照試驗,一邊採低能量雷射照射,另一邊則使用一般光照,試驗結果顯示,使用低能量雷射能夠將頭髮覆蓋率從11.2%提升到14.2%,相較於對照組的頭髮覆蓋率從12.8%下降到11.8%,可以明顯地看出,若患者的毛囊在還沒有形成疤痕前,使用低能量雷射治療確實是能夠改善禿髮的狀況。藝人小鍾表示,因為上通告的關係,所以常常要使用定型液或髮蠟來固定頭髮,儘管每次回到家都會做好頭部清潔,但隨著年紀漸長還是會擔心掉髮的問題,可是有的時候通告忙起來,也不一定有時間可以跑健髮中心照顧頭髮。用「雷射生髮帽」就非常方便,可以在家滑手機或睡前戴著,固定使用25分鐘就會自動停止的貼心設計,不用擔心戴著沒拿下來會有安全問題,而在頭頂運作時沒有痛感,只感覺到溫熱感很舒適,是一款方便又好用的高科技頭髮照護設備。

放下雞排,回頭是岸!預防代謝症候群「養生不養病」

放下雞排,回頭是岸!預防代謝症候群「養生不養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科學家已經發現,基因的遺傳指令是可以被改寫的。不是祖先怎樣、父母怎樣,你就一定會好命或者是歹命。自己的生活態度,你的想法、看事情的角度,更大一部分地決定了你生命的走向。所以,習慣很重要。特別是你有意識或無意識、常常重複在做的那些事。特別有影響力。慢性病年齡層降低,掌握健康提前部署好的生活習慣能調控基因表現,這是養生。而不良的生活習慣日積月累,年輕時不一定看得出異狀,但如同水庫一般,等那些水啊、泥啊、垃圾啊,積到了超過安全標準,隨時就有可能崩潰。養成糟糕的生活習慣,相當於是在「養病」,養出各式各樣的生活習慣病。「生活習慣病」是日系的用法,英文叫Lifestyle Disease,在台灣,我們常用慢性病來稱呼它們。生活習慣病以往叫「成人病」,通常要等到上了年紀才容易發病。不過現在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的人,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年輕,所以才改了名稱,希望能提醒大家多多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過也不需要太過擔心,預防的觀念先學起來,可防可控自己都能掌握。比方說脂肪肝是所有肝病的前期,可逆,及時面對,就不怕後頭肝硬化、肝癌。而沉迷,是所有上癮症的前期,無需用藥就能治癒,在沉迷的階段,趕緊找出其他比較安全的紓壓方式,就能避免上癮後大腦被綁架。當一隻有智慧的先知鴨,別當烤肥鴨至於心血管疾病的前期,則是「代謝症候群」。扭轉健康、改良命運,我們不要把自己養成肥滋滋的一隻北平烤鴨,而是要當一隻「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先知鴨,在「前期」的時候及時收手。這樣,後頭就能省下一大堆麻煩事和金錢的虛擲。預防代謝症候群,下面這些不要做:*飲食失衡專吃些沒營養的。*一直抱著壓力不放。*酗酒愛喝喝不停。*愛抱怨、愛計較。*久坐又不去運動。屬於靜態活動的開車、坐辦公桌、半臥半坐看電視,只要超過九小時就算是「久坐」。每天坐超過九小時,死亡風險增加二二%,超過十一小時,死亡風險更增加五○%。以上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這五個習慣,沒得商量,通通要戒掉。但我希望你不要戒得太痛苦,否則又造成了新的壓力。稍微轉化、優化、改良一下。像是上班非得坐八、九小時以上的人,請為自己製造起身走動的機會,去裝個水、爬樓梯、幫同事送送文件。下班後別立刻回家窩沙發,走走路、按摩按摩,做一些能促進循環的事比較好。循序漸進慢慢改善體質。養生,是一輩子的樂事,我們不著急。預防代謝症候群,請你跟我一起這樣做:*用品酒的方式享受酒為健康帶來的益處。*以多樣化植物性食材為主的飲食法。*有運動、有休息,勞逸均衡。*挑戰過後,把壓力釋放掉。*珍愛自己、利他愛人。人在適度的壓力下,健康狀況最佳,所以,也不能完全沒有壓力。作為挑戰,壓力是有益的,而且就像鍛煉肌肉一樣,你會越練越強大。記得慢慢練、慢慢增加強度,才不會受傷。但,持續三個月以上的慢性壓力,會使身體持續釋放出死亡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這就很傷身了。很多人都是因為這樣壓力大、持續時間又長,間接導致睡不好、吃不好,整組壞光光,骨牌式崩盤,健康一夕間潰堤,有些還救得回來,而有些,就Game Over 提早登出了。惦惦自己的斤兩,摸摸自己的肚腩以前是「人怕出名豬怕肥」。現在何止是豬,有健康意識的人,都怕自己太肥。主要就是體重超過太多,新陳代謝、很多健康數值也都會變得很不理想。要怎樣知道自己是不是代謝症候群?除了健康檢查的時候醫生會「恐嚇」你以外,低頭往下看,若只見肚子不見鞋子,那事情就大條了,快點回頭是岸。買褲子的時候也可以順便量一下。男士腰圍大於等於九十公分或三十五吋、女士大於等於八十公分或三十一吋,暗示內臟脂肪太多,建議重新調整生活習慣。除了冬天,其他季節都適合減肥。尤其夏天,效果最明顯,只要你願意動起來,細心挑選入口之物,不用怕自己屬於連喝水都會胖的頑強型易胖難瘦體質。趁夏季來臨時好好動一動,就連走路都會瘦!以步代車、提早一、兩站下車步行回家、飯後散步、森林裡有氧健走、遛狗陪狗散步、大步走、抬腿走、爬樓梯、隨便走走、逛街走五公里……各種走,越是勤快,瘦得也越快。健康的身體或者是生活習慣病,都是慢慢養出來的,我們養生不養病,在代謝症候群的時候趕快踩剎車,放下雞排,回頭是岸,立馬晉升為健康勝利組裡的一員。(本文摘自/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

每次換新髮型、新眼影 為何他總是無感?

每次換新髮型、新眼影 為何他總是無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男人擅長將日常資訊塞入頭腦中。打從孩提時代,男性就會默默地記下車站名稱、幾千種昆蟲圖鑑的昆蟲學名或棒球選手的名字。男孩會記住在他人眼中沒什麼大不了的冷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男人對於冷知識的記憶力優於女人。男人傾向記憶看似無用的知識女孩在升上國中前,成績通常會比男孩優秀(因為比較會認真唸書),但升上高中後,男孩的成績就會變好。也許是男孩天生擅長記住無謂知識的緣故吧。這絕不是說女人記憶力天生比男人差,而是男女發揮記憶力的領域不太一樣。女人對於工作上常用到的數字、機械的操作說明書等資訊的記憶力,確實不如男人。但她們擅長的是與「人」有關的記憶力。相反的,男人的記憶力在這塊領域上,完全無法發揮實力。女:「○○部長三天前好像穿了米色開襟衫吧?」男:「咦?是嗎?抱歉,我完全沒印象。」女:「髮型也是,他上週二有去理髮廳剪頭髮吧?」男:「抱歉,我毫無頭緒呢。」女人在人際相處上會發揮超強的記憶力。男人則是認為這方面的資訊無關緊要,所以不會記在腦海中。女人是厲害的「人類觀察家」美國東北大學的研究員瑪麗安.馬斯特(Marian Mast),針對人的記憶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馬斯特找來兩男三女,錄下他們閒聊近期上映電影的內容,這段影片的長度只有短短20秒,然後播放給592位男女大學生看。馬斯特在影片結束後,訪問這些大學生影片中登場人物的特徵,像是髮型、洋裝款式、品牌、鞋子、妝容、飾品等。究竟這群大學生能回想起多少特徵呢?結果顯示,女人能回想起人物許多外觀特徵。女人一旦看到人,就會莫名地啟動記憶開關,甚至細微末節都能記得一清二楚。男人對於人的記憶卻很模糊,應該說他們根本記不起來。女人本來就有仔細觀察人的傾向,像是「啊、眼尾出現兩條細紋了」、「洋裝的袖口有點髒」、「領帶有點皺」等,她們不會放過任何細節。我想女人鉅細靡遺的敏銳觀察能力,也跟優秀的記憶力有關吧。【這句話很加分!職場】對男性 「你認為那個新產品怎麼樣?」針對事物進行報告及討論,可充分發揮他的能力。對女性 「妳認為報告的那位負責人怎麼樣?」請擅長觀察人的女人,負責與人相關的工作吧。(本文摘自/為什麼他老是聽不懂?為什麼她總是在生氣? 能聊也能撩,讓你主導關係的男女心理學/采實文化)

婦人劇咳一年不止 竟是4公分魚刺卡喉

婦人劇咳一年不止 竟是4公分魚刺卡喉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家住嘉義縣沿海的陳姓婦人,平時就喜愛吃魚、喝魚湯,前年12月開始不明原因地劇烈咳嗽,子女擔心她肺部有問題,帶她四處就醫,甚至到北部大醫院檢查,曾被診斷為慢性肺阻塞,但使用吸入性藥物效果不明顯,十分困擾,因為咳得太厲害,也沒辦法再去工作。 延伸閱讀: 魚刺卡喉嚨怎麼辦?會自己消失嗎?教你3招「正確自救法」別亂喝水 魚刺周圍已被肉芽包住 造成支氣管發炎 日前在親友介紹下,陳姓婦人到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求診,經副院長賴俊良安排X光檢查,在肺部發現一個不明顯的小白點,但推測並非造成咳嗽的原因,有可能是異物造成,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白點是在肋骨上的病灶,不是造成咳嗽的原因。再仔細查看,最後在支氣管看到薄薄的一片異物,疑似魚刺或骨頭的影像,當天即安排以支氣管鏡取出一支長4公分多的完整魚刺,解除婦人一年多的心頭大患。 賴俊良表示,異物嗆進支氣管,一部分有機會咳出來,但民眾嗆進去的多半是骨頭,不像豆子會把支氣管完全塞住,造成肺部塌陷或發炎,反而很難在X光中發現,電腦斷層檢查時,若是醫師沒有經驗,也不容易發現。陳姓婦人卡到的魚刺在支氣管深處,周圍已被肉芽包住,造成支氣管發炎,而且魚刺長又彎曲,夾取不易,在夾出的過程中,因為氣管受到刺激,病人劇烈咳嗽,導致魚刺又滑落到食道,所幸在腸胃內科醫師協助下,隨即順利在食道與胃部交接處將魚刺夾出,免除魚刺進入十二指腸、小腸,造成腸穿孔的危險。 延伸閱讀: 「誤吞魚刺」穿過腸胃,最終竟賠上一顆「膽」!醫師也嘆罕見 避免兩個NG行為 邊吃邊說話、大口吞嚥 陳姓婦人回憶,自己並不記得有被魚刺卡到,所幸魚刺取出幾天後即不再咳嗽,又可以下田工作了。賴俊良提醒,吃東西時不要邊說話,專心進食,飯菜要用筷子送到口中,不要用扒的,不要大口吸吞,一口一口細嚼慢嚥,才能避免被異物嗆到、卡到。

85%國高中生睡不夠 5招助孩子好入眠、不賴床

85%國高中生睡不夠 5招助孩子好入眠、不賴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同學剛升上十年級,爸媽擔心他在新學校適應得不好,帶他至睡眠門診就醫。原來陳同學活潑好動,但這學期面對課業漫不經心,常在課堂上分神甚至打盹,引來老師關切。經過醫師評估,請爸媽跟陳同學配合做一星期的睡眠日記後發現,原來上高中後課業加重,陳同學不願放棄喜愛的手遊,結果讓上課日的入睡時間延後,雖然延後不到1小時,但白天的影響卻異常明顯!根據政大心理學系教授楊建銘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張詠森醫師合作,針對台北市1萬229名學齡前兒童、4317名國小學童及3625名國、高中生睡眠狀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兒童青少年周間平均睡眠時間皆低於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所建議之睡眠時數。且睡眠缺乏的情況隨著年齡變得更加嚴重:學齡前兒童還有80.5%符合建議的睡眠時間,國小學童剩下65.1%符合,國高中生則只剩下15.4%睡眠時間符合建議,且有高達45.7%睡眠時間過少。幼童睡太少易有過動傾向 青少年則有憂鬱等情緒問題除了睡眠時間長短外,睡眠的品質也很重要。研究發現,過敏症狀及3C產品的使用都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睡眠品質。有過敏症狀(如氣喘夜咳、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者,較難以入睡,入睡後容易醒來,白天也有較疲倦的狀況。睡前1小時有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的國小及中學生,睡眠時間較少,白天也較為嗜睡。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指出,睡眠不足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這個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兒童青少年不但白天容易有嗜睡狀況,睡眠太少的幼童較容易有情緒和行為困擾及過動傾向,而青少年睡眠太少則和憂鬱及焦慮的情緒相關。另外,國小和國高中生睡眠過少者,平均身高的百分位也比睡眠充足者低。父母該如何幫助孩童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提供5點建議:1.使用鬧鐘提醒「準備上床就寢」的時間突然中斷休閒娛樂或工作,準備上床就寢對大人來說都不容易,孩子或青少年更可能會出現討價還價的衝突,因此給予15-20分鐘的緩衝期,讓鬧鐘提醒他們該收心、收書包、收拾玩具準備就寢,讓身心慢慢安定下來,都有助於避免因為衝突、拖拖拉拉延誤就寢時間。2.謹守「上床時間」的底線國小學童常會用許多理由拒絕上床或溜下床,家長可以製作「睡覺暫停卡」,每天都可以獲得1-3張卡片,在就寢時間後的上廁所、肚子餓都需要拿出卡片來換取,且當天卡片用完就只能乖乖躺回床睡覺,隔天可用昨晚沒使用到的卡片來換積點點數,藉由行為獎賞制度減少抗拒上床的行為。3.陽光是對抗賴床的好幫手家長可以在預計喚醒孩子前15-20分鐘拉開床簾,讓陽光灑入房間,藉由光線對於褪黑激素的抑制功效來喚醒孩子,吃早餐、上學途中也可試著讓孩子沐浴在陽光下(生理時鐘校準主要藉由眼睛接觸到光線,但勿直視陽光避免受傷),幫助他們的生理時鐘能夠穩定運行。若學童因為假日、長假補眠導致生理節律延遲,則建議持續1-2周延長光照時間至40-60分鐘,即可有效將內在生理節律往前推移至上學日的作息,減少晚上睡不著、白天賴床的困擾。4.睡不著!試試先延後上床再提前有些孩子抗拒上床可能來自於內在生理節律和外在作息要求不一致造成,例如家長周末讓孩童睡得較晚、出遊較晚才返家入眠,造成睡眠作息的延後,一旦周間回復正常作息,孩子可能就無法再於較早的上床時間順利入眠。此時建議可以使用睡眠延遲法,根據近一周的睡眠作息紀錄找出孩子睡著的時間點,先將孩子的上床時間推遲至睡著時間,但起床時間則是配合學校作息維持不變,待孩子累積了一些睡眠債後再逐步提早上床時間,每天可視孩子需求提前30-45分鐘,直到上床時間符合其年紀所需的睡眠量即可終止訓練。5.周末補眠不過頭,謹慎服用小睡對青少年來說,要在周間保有充足睡眠可能相對困難,倘若必須使用周末假日償還睡眠債,建議起床時間不要晚於上學日起床時間1小時以上,再輔以不過晚(3點以前)、過長的小睡(2小時內)來減緩睡眠不足的債務。台灣兒少平均睡眠時間及建議睡眠時間*學齡前周間平均睡眠時間:9.7小時建議睡眠時間:10-13小時*國小學童周間平均睡眠時間:8.9小時建議睡眠時間:9-11小時*國高中生周間平均睡眠時間:6.9小時建議睡眠時間:8-10小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