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戴口罩為何還是被傳染?6個NG習慣恐白戴

戴口罩為何還是被傳染?6個NG習慣恐白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部立桃園醫院爆發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有10人染疫,防疫再度拉警報,近一年來,民眾雖已養成戴口罩的習慣,但如何脫口罩也是一門學問,ICU醫師陳志金透過臉書提醒大家,如何脫口罩也很重要,並將日前瘋傳的「世上最可怕的6件事」星座哏圖改成「脫口罩篇」,說明脫下口罩後要避免的6件事。1.脫下口罩放在桌上2.脫下口罩,沒洗手就揉眼睛、挖鼻孔、吃東西3.脫下口罩,揉一揉丟到垃圾桶4.脫下口罩接觸到口罩表面沒洗手5.脫下口罩把口罩剪碎6.脫下口罩,內外面交換再戴將用過的口罩剪碎 反而曝露在危險中陳志金指出,當口罩擋下有病毒的飛沫後,如果將口罩放置在桌面上,就等於將病毒傳染給下一個接觸到桌面的人。脫下的口罩應將其向內對折再對折,將外層污染面包在裡面,並用帶子綑起來後,再丟入有蓋的垃圾桶,口罩丟棄後一定要洗手,在還沒洗手前,不要碰觸眼口鼻。有民眾擔心丟棄的口罩會被不肖業者回收再利用,因此會將用過的口罩剪碎丟入垃圾桶,陳志金提醒民眾千萬別這麼做,因為「在剪碎的過程中,反而讓自己曝露在危險中」。進家門口就把口罩丟棄 避免病毒入內此外,不要為了節省而把內外面交換戴,因為這等於把污染面直接和嘴巴接觸,除了沒有保護效果,還會和病菌接觸。最後陳志金分享自己處理口罩的流程,他習慣到家門口或車庫時就把口罩脫下丟棄,洗完手才進入屋內,盡可能降低將病毒帶入家中的機會。

寒假疫情升溫!教部:營隊無法嚴格防疫建議取消

寒假疫情升溫!教部:營隊無法嚴格防疫建議取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疫情升溫,各級學校陸續放寒假,教育部發布5點聲明,提醒各級學校辦理大型集會活動需注意防疫措施,在活動舉辦前,要事先評估必要性及相關風險;若活動確定舉辦,務必訂定完善的應變計劃,及遵守防疫相關措施,若無法嚴格執行防疫規範,建議以適合的方案替代原有的實體活動,或延後舉行。教育部五點聲明一、為防範COVID-19社區感染風險,提醒如有辦理集會活動之主辦單位,應依循指揮中心109年11月29日修正公布之「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公眾集會」,妥為評估該活動舉辦之必要性及相關風險程度,若決定舉辦,應訂定完整防疫應變計畫,落實防疫相關準備及措施;依據指揮中心聲明,若無法於活動前嚴格執行完整風險評估,並規劃完善之防疫配套措施,強烈建議取消或延後舉辦。二、進行相關風險評估,必要時得邀集集會活動主管機關及地方衛生單位等共同討論,建議評估指標如下:(一)能否事先掌握參加者資訊:如能掌握所有參加者之流行地區旅遊史、確診病例接觸史,進入活動前亦能進行症狀評估及體溫量測,則相對風險較低。反之,如無法掌握上述資訊,則相對風險較高。(二)活動空間之通風換氣情況:室外活動風險較低;通風換氣良好或可開窗通風的室內空間風險其次;至於通風換氣不良的密閉室內空間則風險最高。(三)活動參加者之間的距離:活動期間彼此能保持室內1.5公尺及室外1公尺之安全社交距離,風險較低。原則上距離越近,風險越高。(四)活動期間參加者為固定位置或不固定位置:前者風險較低,後者風險較高。(五)活動持續時間:原則上時間越長,風險越高。(六)活動期間可否落實手部衛生及配戴口罩:可落實者風險較低,不能落實者風險較高。三、對於有慢性肺病(含氣喘)、心血管疾病、腎臟、肝臟、神經、血液或代謝疾病者(含糖尿病)、血紅素病變、免疫不全需長期治療者、孕婦等,於國內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流行期間,建議避免參加集會活動。四、宣導生病在家休息不參加集會活動,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以及指揮中心「具感染風險民眾追蹤管理機制」所列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加強自主健康管理及自主健康管理者,不得參與聚會活動。五、活動如有用餐時,應依據指揮中心109年4月10日修正公布之「COVID-19因應指引:社交距離注意事項」,須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或以隔板、屏風進行區隔。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則應「分時分眾」用餐,以維持足夠的社交距離

當紅間歇性斷食法 這樣吃變瘦不傷身

當紅間歇性斷食法 這樣吃變瘦不傷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去對於減重的飲食法,例如低碳飲食、生酮飲食、低卡路里飲食或是阿金氏飲食(高蛋白飲食)等,大多數是強調控制飲食的種類或分量,而間歇性斷食法則是調整飲食的時間,這對於不容易控制飲食種類的人提供了另一個減重的選項。斷食法減重的原理在於澱粉類食物進入人體後,會先轉換成為肝醣暫存於人體,而肝醣的儲存時間僅為8-12小時,當人體中肝醣耗盡後,就會開始燃燒脂肪以提供能量,當斷食的時間超過12小時後,便會開始燃脂,以達到減少體脂肪的目的。目前主流的間歇性斷食法分為三種:間日斷食法:在正常飲食的隔天,只攝取每日總熱量的25%(約500大卡)。5比2斷食法:一周中任選不連續的兩天做為斷食日,只吃一餐(約500大卡)。 每日限時斷食法:目前流行的168斷食法便是屬於這一類,是把一天需要進食的量,集中在8小時內完成,剩餘16小時的斷食時間只能喝水或是無糖茶、黑咖啡等無熱量飲品。研究顯示,間日斷食法的減重效果要高於每日限時斷食法(168斷食法),但是因為執行難度的關係,導致168斷食法較為流行。斷食法常見的問題與副作用為了讓自己能夠有16小時的空腹時間,所以少吃一餐:168斷食法強調的是將進食的時間集中,但是一天需要攝取的熱量並沒有減少,如果為了空腹時間故意少吃,那就跟過去用少吃來減重是一樣的意思,最後的結果就是剛開始有瘦,但是之後因為少吃導致代謝下降,反而不好瘦,因此還是要吃三餐。沒吃早餐的人容易胖:很多人因為晚上會吃消夜,為了達成16小時的斷食時間,只好不吃早餐,然而雖然在168斷食法中並沒有強調進食的8小時應該在什麼時候,但是在另一個研究中發現,不吃早餐(睡醒兩小時內進食)比吃早餐的人肥胖機會增加1.4倍,因此還是建議執行168斷食法的人吃早餐而不要吃消夜。搭配其他減重飲食效果更好:雖然間歇性斷食法並無規定食物種類的選擇,但是有研究顯示,如果搭配其他飲食法,例如低碳飲食、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生酮飲食等,減重的效果會更明顯。要注意低血糖的問題:除了少數會有情緒不穩的問題之外,低血糖是間歇性斷食法最常見的問題,尤其是使用間日斷食法的人會更明顯,因此如果有在服用降血糖藥物的人,應在斷食日當天降低藥物的劑量,並且建議與醫師討論之後再進行為佳。目前間歇性斷食法已經證實可以減重、降低胰島素分泌、降低血脂肪、且不會造成肌肉的流失,然而不論要用任何飲食方法減重,都必須要完整並且持續的執行才會有效果,因此選擇一個適合自己並且能夠持續做下去的飲食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文章授權提供/雅得麗生活診所林柏宏醫師)

國人每年丟5億顆藥物 浪費健保又污染環境

國人每年丟5億顆藥物 浪費健保又污染環境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在整理環境、丟掉一些不用的物品,但面對家裡一大堆的藥品,該怎麼處理呢?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表示,許多人直接丟垃圾桶或沖馬桶,不僅浪費健保資源,連帶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希望大家能珍惜有限資源,包括如何正確用藥及回收藥品,可徵詢醫師或藥師。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表示,據2019年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及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布的一項調查,國人每年丟棄的藥物約有193公噸、近5億顆。而藥局回收民眾棄置的藥品中,以慢性病用藥居多,不乏一些高貴的標靶藥品;患者常因服藥依順性不佳或害怕副作用等,導致許多藥品被丟棄浪費。有人把吃不完的藥拿到藥局回收 以為可以給其他患者使用一名李姓女患者最近提了一只行李箱和兩個大袋子,來到高醫藥局前,打開一看裡面裝滿了藥品和保健品。原來李小姐是幾年前確診的癌症患者,因不想接受化療,四處尋求自然療法,買了許多保健品,直到最近追蹤發現癌症惡化,於是決定重返醫院治療。但醫師告知原先的藥品已不適用現在的病況,須重新開立處方,李小姐相當懊悔當初沒有聽醫師的話。藥師幫李小姐整理藥品時,發現有一大半的藥品和保健品都已過期,其中保健品也有不少成分相同,請李小姐除好好配合醫師用藥治療外,使用保健食品前最好先詢問醫師或藥師。另一名王先生每隔一陣子都到醫院藥局丟藥品,原來他是有症狀才吃藥,沒有不舒服就自動停藥,所以每月醫師開新藥後,他就將上一次吃不完的藥拿到藥局回收,以為還可以給其他患者使用。藥師說明,藥品沒過期還可繼續吃,若是吃不完那麼多藥,可請醫師開少一點,免得浪費健保資源。藥師並強調,回收的藥品會被銷毀,並不會給其他人使用,所以王先生拿藥回來並不能減少藥品浪費。還有一名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的陳姓患者,習慣將藥品先分裝到藥盒再服用,但近日更新藥盒,沒有注意到新藥盒密合度不佳,導致藥品外觀變色,他還是照常服用,結果發生皮膚癢及癲癇發作。藥師指出,藥品分裝在藥盒除了須注意藥盒密合度外,有些易潮解藥品也不適合事先分裝,藥品潮解會影響療效導致疾病控制不良,若藥品已變色、變質或有異味,也不要繼續服用。年終大掃除 過期藥品回收6招高醫藥學部主任王雅玲表示,藥品保存首先要注意期限,若過期就要丟棄,就算未拆封也一樣;而且一旦開封後,藥品的有效期限就會縮短,在正確的保存下,口服藥或藥膏一般可保存3至6個月,眼藥水或口服液劑最多保存1個月。未過期但變色、變質、有異味的藥品也必須丟掉。大部分藥品保存建議放在避光、陰涼、乾燥、兒童不易拿取之處;少數藥品則需要冷藏,如胰島素儲存時應與冰箱其他食物隔開。各藥品保存方式可參考藥袋或藥品說明書。至於過期或變質無法使用的藥品,請依照「藥品回收六步驟」來處理,步驟如下:倒入:剩餘藥水倒入夾鏈袋中。沖洗:將沖洗藥罐的水也倒入夾鏈袋。集中:廢棄的藥丸、膠囊從鋁箔或藥袋包裝取出後放入夾鏈袋。混合:將用過的擦手紙、茶葉渣或咖啡渣等放入夾鏈袋中一起混合。密封:將夾鏈袋密封好,隨一般垃圾清除。回收:乾淨的藥瓶和藥袋可以回收。王雅玲提醒,5類藥品須送回藥局回收,包括:化療抗癌藥、鎮定安眠藥、麻醉止痛藥、荷爾蒙和抗生素等,不可自行隨意丟棄,尤其不可倒進馬桶和水槽。健保是國人健康的保障,但健保連年虧損,患者可以做的就是不浪費藥品,也不自行要求醫師開藥,已經領回的藥應依醫囑使用,以控制病情,減少未來更多的醫療支出。

銀髮族矯正牙齒浪費錢?聽醫師怎麼說

銀髮族矯正牙齒浪費錢?聽醫師怎麼說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65歲的林太太想做假牙,檢查後發現,她因為長期缺牙,加上牙周病,導致多顆牙齒歪倒傾斜,牙齒位移,齒列上有多處大小不等的縫隙。醫師建議在做假牙前,先接受齒顎矯正跟牙周病治療,才能做上假牙。通常長者們聽到要做矯正,內心不免嘀咕,都那麼老了,還做什麼矯正,浪費錢啦!而且那麼老還能做嗎?做完牙齒會不會掉光光?扶正傾倒的牙齒 有助去除刷不到的死角改善牙周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口腔醫學科醫師林嵐婷指出,相對於小孩或青年族群,中老年人尋求矯正治療,除了美觀問題之外,更多是為了要做假牙,改善咬合,和治療牙周病。牙齒排列不整齊、歪七扭八,或缺牙導致的牙齒傾倒,會造成牙齒清潔困難。牙菌斑、牙結石長期累積下來,除了破壞牙齒,造成蛀牙,更會影響牙周組織的健康,牙齦紅腫發炎、齒槽骨不斷被毒素破壞的結果,就是變成牙周病,牙齒鬆動脫落。透過矯正,將牙齒排列整齊,扶正傾倒的牙齒,可以幫助去除刷牙時刷不到的死角,改善牙周病問題。做假牙時,最怕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可做,再加上牙齒本身根基有問題,做上的假牙勢必不好用。透過矯正,將過度萌發的牙齒壓入,建立適當咬合高度,並將傾倒的牙齒扶正,將牙齒鬆動位移後,造成齒間縫隙都關閉,把牙齒移動到適當位置上,不僅假牙能做得好,做好後也才能維持清潔,讓假牙用得長久。把做假牙的空間分配好 建立正確咬合林嵐婷表示,醫院門診以長者佔大多數,不外乎是牙周病或要做假牙。但往往臨床檢查發現,口內牙齒從年輕時期開始,就因為排列擁擠,造成清潔不易,長期累積下來形成牙周病,到了中年以後,許多牙齒開始搖動,嚴重者必須拔除。但拔完牙卻未做上假牙,長期缺牙的結果,就是兩側的牙齒歪倒傾斜,對咬的牙齒持續萌出,增加製作假牙的困難度,也加深牙周的問題。因此,在做假牙前,有時會建議,先接受齒顎矯正、牙周病治療,將牙齒重新排列,把做假牙的空間分配好,建立正確的咬合,才能做好假牙,清潔上也才更容易,能將口腔衛生控制好,避免牙周病的持續惡化。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體型微胖的老太太吃力的來看診,身旁陪同的女兒焦急表示,媽媽有糖尿病很久了,一開始是吃藥,後來發現腎臟不好,就改用打針,胰島素打了好幾年。她遞過來一疊醫院的抽血紀錄,接著說「這幾年血糖不太穩定,胰島素也越打越多,但血糖還是沒有明顯改善,新陳代謝科醫師檢查後說,應該是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調整胰島素的劑量和打法,也吃了增強胰島素反應的藥物,效果還是不理想,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糖尿病是一種身體無法穩定血糖的疾病,不管是胰臟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受損、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產生無法調降血糖的問題。一般來說,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各有優缺點及適應症,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有些患者會出現劑量越用越多的情形,這是因為身體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越來越差,或是慢慢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什麼是胰島素阻抗?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胰島素是運載血糖進入細胞的工具,缺了胰島素血糖就無法進入細胞中,細胞會缺乏能量,而且會血糖升高的情形。隨著糖尿病的時間進展,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會慢慢減弱,靈敏度變差了,就須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原來的工作,這時候就稱為胰島素阻抗,當然就必須增加藥物的劑量了。增加的胰島素,會更提高身體脂肪的儲存效率,也就是變更胖,變胖後又會使胰島素阻抗增加,所以只好又增加胰島素的劑量,之後又變更胖,胰島素阻抗又更強,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中醫對於糖尿病的描述,大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而胰島素阻抗通常多屬於「脾癉」的階段。「脾癉」最早見於《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中醫調理 胰島素劑量減半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加上不斷增加施打劑量的胰島素,又會造成更多的脂肪堆積,這又會加重「痰」、「瘀」阻滯,郁熱就會更加嚴重。治療上,就以中滿內熱為核心病機,以消導之劑清郁化熱,配合各種濕、濁、痰、瘀的病理產物,在清熱的同時又靈活運用清降、清化、清利、清補等法對症治療,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再搭配個人的體質調理,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逐漸改善身體機能,恢復對血糖的代謝,糖尿病的病情就可逐步改善。一段時間之後,她再次帶著媽媽來看診,高興地說「蔡醫師,媽媽的胰島素劑量已經減少了快一半了,血糖也很穩定,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最後節氣「大寒」報到 藏醫教你4個養生法

最後節氣「大寒」報到 藏醫教你4個養生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節氣進入24節氣中的大寒,古有言,「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則人馬不安」,今年大寒沒有之前霸王級寒流來得冷,要是之後春分又不夠暖,那麼這一年大家可能皮還是要繃緊一點。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建議用以下方式,來預防感冒與順應天時過日子。感冒不一定非吃藥不可感冒病毒百百種,但不管是哪種西藥,醫生開的、藥房買的、同事給的,都只能暫時緩解不舒服,無法根治。其實感冒根本不用吃藥!經過充分休養,人的自癒力能讓一般感冒在7~10天內自行痊癒。就怕已經感冒了還強打精神,拚命工作拚命念書拚命玩,大把大把感冒藥亂吞,喝的、吃的、噴的通通來。眼下症狀是緩解了,但以藥物干擾免疫系統判斷,以為不用休息而硬操身體,反而會使感冒拖更久。比較有智慧的做法是,去察覺那即將感冒的「微徵兆」。試著回想過去你將感冒未感冒之際,身心有何變化?徵兆人人不同,有人會畏寒怕冷,有人是胃口差、味覺改變,改變可能很細微,需用心才能察覺。也有人是眼乾、嘴乾、喉嚨乾,乾表示身體防護力下降,病毒常趁乾而入。其他還有注意力渙散、容易累、心情低落,都有可能。當自覺快要感冒時,我會格外注意補充水分、睡飽一點,還有就是吃大蒜。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太累,保持心平氣和、減少消耗。除了察覺微徵兆,你還可以這樣做。*常啜飲溫開水保濕喉嚨*舌抵上顎促進唾液分泌*維持較高的體溫,注意頸部保暖*徹底治療好自己的慢性疲勞*勤走動、多泡澡,帶動血液循環*吃大蒜、薑黃、洋蔥增強免疫力*少觸摸臉口鼻*按摩頭部紓壓、排除負能量*每天靜心淨心,化妄念於無形跟上自然節奏 順天生機無限天體與人體間存在著微妙互動,從前的藏醫同時也是精通曆法的智者,他們知道四季對器官的影響,以及什麼時節上山採藥,又在哪個時辰製藥效果最好。中醫講「子午流注」,把子丑寅卯各時辰與經絡臟腑對應起來。西醫最擅長統計疾病的好發時間,有些時候急診室很忙,有些時候老人與小孩特別危險。善用時間節律趨吉避凶,是在預防醫學領域中很值得來好好研究的一塊。我先舉4個例子做開頭,接著請你以時間為線索,多閱讀多學習適合自己的養生法。與天地越合拍,越有機會成為不生病好命人。冬日早晨,慢慢甦醒,尤其寒流來襲時。你可以躺在床上搓搓臉、拉拉耳朵、伸伸懶腰、動動手腳,賴一會兒床再起身。有血壓血脂問題,更要記得這個「緩慢甦醒」原則,預防中風、心肌梗塞。一周中,Blue Monday是上班族最難熬、最憂鬱的一天。萬一又碰上冬季陰雨,更是雪上加霜。若身旁有人說話不中聽、心情不美麗,請在這一天多愛他們多包容一點。若條件許可,儘量別把重要會議、重要差旅行程排在周一。月圓前後幾天,人體內褪黑激素較少,需要的入睡時間較長,睡眠深度較淺。睡眠不足時別做衝鋒陷陣的事,保持心平氣和、將精神耗損降至最低,含蓄安穩度過一天,便好。冬季是一年中人的體溫最低的季節,體溫降,免疫力跟著降。預防反覆感冒,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則冬天請不要太認真減肥,少吃生冷食物,多選擇能讓身體暖活的料理。尤其體弱、病中正在調養的朋友,冬季更要吃好睡飽,避免過度操勞。

3C成癮 18歲少年視網膜剝離險失明

3C成癮 18歲少年視網膜剝離險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8歲的林同學是重度3C使用者,近日近視度數明顯增加,且右眼視線出現大量黑點與閃光,至眼科就醫,沒想到是視網膜剝離所導致,年紀之輕,讓人驚訝。羅東博愛醫院眼科黃謙傑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視網膜剝離的好發族群為高度近視者(500~600度以上)、40~60歲的中壯年族群,發生原因為視網膜退化,不過近年來由於3C重度使用成癮,使就醫年齡有下降的趨勢,應是用眼過當使視網膜提早退化所致。視覺出現閃光或大量黑點 即為視網膜剝離前兆視網膜是一層感光的細胞膜,當眼睛感受到光線,透過視網膜將訊息傳送至大腦,即形成視覺影像,因此當視網膜剝離,就會有失明的危險。 大部分的視網膜剝離屬於「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亦即眼睛裡的水從視網膜裂縫中,進入視網膜底層,進而導致視網膜產生剝離,且因視網膜沒有痛覺神經,因此病人感覺不痛不癢,但因為視網膜產生裂孔,使色素細胞往上浮現,所以患者的視覺會出現閃光或大量黑點,此即為視網膜剝離的前兆。林同學在症狀出現後兩天內立刻就醫,手術修補視網膜裂縫後,可完全恢復視力功能,避免失明的風險。視網膜剝離的原因除了與退化有關,少部分是因為外力與疾病,以糖尿病患來說,若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引發「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即眼睛長出一層增生膜,將視網膜拉離原位所造成,必須透過手術治療;而另一種因內科疾病而產生的「漿液性視網膜剝離」,如:葡萄膜炎的患者,是視網膜下積水所引發的狀況,可透過藥物控制來進行治療。兩天內要就醫治療 以避免錯過黃金修復期以治療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來說,若裂孔輕微、視網膜剝離範圍很小,可於門診直接接受雷射手術修復,但若裂孔及視網膜剝離範圍較大,就必須以鞏膜扣環術或玻璃體切除術進行手術,術後需休養兩個禮拜,待傷口復原及視網膜復位,即可恢復日常作息。 視網膜屬於大腦中樞神經的組織,一旦剝離,細胞會逐漸死亡造成功能受損。若症狀出現,兩天內就要就醫治療,以避免錯過黃金修復時間。此外,因為3C使用已成為常態,加上國人近視率較高,建議每個人每年可接受一次眼睛的健康檢查,並適量減少使用3C的時間與頻率,以確保雙眼健康並延緩老化。

吃東西卡卡竟食道癌三期 食道支架改善進食

吃東西卡卡竟食道癌三期 食道支架改善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藝人謝金燕日前吃飯吞嚥時出現莫名異物感,就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一名50歲吳姓婦人吃東西時總覺得喉嚨卡卡、聲音有點沙啞,以為也是胃食道逆流,聽信飲食可改善症狀,吃了好幾個月苦茶油拌麵線,但效果不明顯,甚至出現嗆咳,就醫檢查驚見食道有顆8公分長、直徑2公分的大腫瘤,已是食道癌三期。營養師:苦茶油可改善胃食道逆流無醫學實證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弘昌表示,腫瘤在患者胸段上三分之一處,由於屬於晚期、腫瘤過大已擴散到淋巴無法立即手術,若食物難下嚥,加上化放療所引起的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副作用,會導致身體虛弱,患者恐難忍受持續治療。因此在食道腫瘤壓迫處放置支架,撐開腫瘤、緩解食道狹窄,改善進食能力。洪弘昌指出,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等到症狀明顯,如喉嚨異物感、吞嚥疼痛、困難、上腹部灼熱感、體重驟減、聲音沙啞等,大多已是食道癌晚期。裝設食道支架可增進營養攝取,患者才有體力去面對化療,食道支架不會影響患者外觀。該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麵線是澱粉類,醣類食物進入身體後,會轉換為酸性物質,對改善胃食道逆流並沒有太大關連,苦茶油性雖溫和,但臨床上無醫學實證可以改善胃食道逆流,提醒民眾應把飲食當輔助,胃疾患者仍需就醫診療。少吃醃製、煙燻食品 避免刺激性食物戒菸檳酒要保護食道,預防食道癌,洪弘昌提醒,應少吃含有亞硝酸鹽的食物,例如醃製、煙燻類食品,避免刺激性食物、包含戒菸酒檳榔,搭配均衡飲食加上適度運動,若常暴露在上述危險因子中,應定期安排相關健檢,若出現不適症狀請盡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血尿不會痛就沒事?小心潛藏膀胱腫瘤

血尿不會痛就沒事?小心潛藏膀胱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3歲的蕭先生抽菸超過30年,身體還算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前開始斷斷續續出現血尿,由於不會痛就沒在意。但今年血尿變得越來越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也出現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在太太力勸下才就醫。經檢查發現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所幸沒有局部淋巴結侵犯或遠端轉移,蕭先生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以及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後恢復良好,並持續於門診追蹤。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根據2018年國健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發生率排名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是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患者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此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以膀胱鏡檢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唯一臨床表現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另外,若腫瘤已經出現其他器官轉移,此時建議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免疫治療才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鄭百諭醫師指出,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患者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呼籲若有相關症狀的民眾,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