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IG沒人按讚好焦慮?別掉入外在評價的陷阱

IG沒人按讚好焦慮?別掉入外在評價的陷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再做最後修飾,這張照片就可以上傳到Instagram了。完美的自行車登山,快門咔嚓,娜塔莉神采奕奕,晨曦中眺望著層層山巒,絕對能得來一大堆讚。不料,幾乎沒人關注她的郊遊照;反倒是一個朋友的保護蜜蜂運動引來大量的支持與贊同。娜塔莉在男友面前難掩失落情緒,可是他想不透她的問題:「妳還想要什麼?在山上度過了美好的一天,照片上看到的,妳都親身體驗到了,別人有沒有在Instagram上按讚,有差嗎?」娜塔莉和男友的評價觀點顯然不同。他以自我感覺來衡量事物,對他來說,內在評價才重要;相反地,娜塔莉把一切都放在他人的評價上,認為外在評價才是關鍵。因此她對郊遊的結論也是負面的—費盡千辛萬苦、連踢帶蹬地爬到山頂都是徒勞;早知道沒有讚,她不如省下這趟自行車之旅。內在評分卡vs.外在評分卡杜伯里在《生活的藝術》書中又將此不同的評價觀點,稱為「內在評分卡VS.外在評分卡」(Inner Scorecard versus Outer Scorecard):我如何評價自己(Inner Scorecard)或外界對我的評價(Outer Scorecard)?何者比較重要?視評分卡的導向,我們會提出不同問題,這些問題也決定了對自己是否滿意。以內在評分卡為導向者,首先必須對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滿意;以外在評分卡為導向者,則仰賴他人的肯定來決定滿意度。究竟內在還是外在的評價標準比較容易達到,自然有賴於周遭環境及自我要求。最先影響我們的當然是內在評價,一般會根據它來從事自己認為值得的事。至於他人的想法,我們能發揮的影響力有限。即使平時受到他人的肯定與喜愛,但可能有千百種原因,導致偶爾受到忽略的情形發生;無論再多努力也無濟於事,於是陷入外在評價的陷阱。好比娜塔莉,拯救蜜蜂運動讓她登峰造極的體能成績霎時間黯然失色,本來一趟精彩豐富的自行車之旅,對她而言最終變得毫無價值。棘手難題在於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對外來正面評價的心理依賴甚為強烈,因此緊追他人的回應不放。筆者於慕尼黑大學的門生蘿拉.安德斯(Laura Anders)的碩士論文,乃是研究Instagram社交媒體平台,她發現自我價值感低的用戶尤其看重追蹤者的回應。只要追蹤者定期按讚、給予肯定,便天下太平;一旦少了讚,娜塔莉這類人就認為天塌下來。原本已搖擺不定的自信心,此時更持續下滑,因而更死命爭取他人的認可。公開乞求他人的肯定與承認卻偏偏得不到,想必你出於個人經驗也能證明這點—人們大多不吝於給別人一個由衷的讚美或稱頌,可是對讚美予取予求、分明已上癮的朋友,這讚美就給得心不甘情不願了。因此,外在評價的陷阱經常造成原本渴望獲得認可的反效果。另一個危機是,這些人會逐漸喪失對自我評價的感覺。向來只問別人如何評價的人,總有一天就再也說不出自己喜歡與否。我覺得這個派對氣氛很嗨嗎? 我有沒有享受這趟清幽自在的自行車遊?假如不能在山頂上拍照,我還會奮力爬上山嗎?須待他人評分後,才得以判定一個美麗難忘的時刻與否,如此沒有自我感覺的人生不是很機械式、很悲哀嗎?杜伯里認為強烈傾向外在評價是人類演化的遺產,因為從前他人的評價確實不容小覷,人們盡一切努力促使同伴與之合作,避免遭群體排擠。他還主張,這個重要性在今日雖已降低,不過我們對名譽與聲望變化的情緒反應,仍舊設定在石器時代的模式。鑒於心理健康因素,此種個人喜怒哀樂強烈受制於他人評價的石器時代模式,如今普遍不被建議,因為隨著網路自我呈現的機會大增,我們暴露在他人負面評價的風險亦無所不在。社群網路充滿了不幸的陷阱,筆者及烏里希聯合撰寫的《數位憂鬱症》(Digitale Depression)一書中有相關專門探討。網路社群的不幸陷阱根據幸福研究的結果顯示,社群網站確實會使人不快樂—不照自己的標準而活,只一心想與人互別苗頭;不去瞭解幸福是無法計算的,老是在計算好友、讚和追蹤者的數目;不珍惜生活中小而美的片刻,卻不停公開分享聳動的照片與經歷,處心積慮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不願重溫禁得起考驗的事物,卻不計代價去體驗五彩繽紛的新奇;不重視個人的獨特性與知足感,反而去追求完美強迫症,臉書等社交媒體也因此變成個人幸福及全球表面上「最幸福」人生評比的制式刻板模型,這是一場只會失敗的戰鬥。縱使有人客觀上過著順遂優渥的人生,在數位的表象世界中與他人相較之下,卻仍顯得悲慘貧困,因為網路上見到的,絕非具有代表性的人生觀察,而是精挑細選與美化後的觀點。誠如學者葛瑞絲.周(Grace Chou)及尼可拉斯.艾吉(Nicholas Edge)所做的結論,造訪一趟臉書,自我價值感立刻下降的情形不令人意外。同時,倘若對臉書好友的實際認識愈差,相對也無法推測隱藏幕後的實際情況,自我價值感下降的效應就愈強烈。我們當下的印象於是固定化—其他人似乎運氣比我好、擁有比我幸福的人生。那怎麼辦? 如何捍衛自己的幸福,避開外在評價的陷阱?我們大可不必完全忽視他人,卻也無須瘋狂追獵他們的認可。只要一點批判性的檢視便大有幫助—我認為誰的意見最舉足輕重? 我真的在意網路社交的大眾評價嗎? 或不如問問自己的知心好友? 到底重點是什麼? 此事徵求外在評價有意義嗎? 對事物做客觀評價或複雜的決定,他人的看法確實彌足珍貴,例如踏出職業生涯的重要一步之前,先徵詢友人意見;或是當一個自認為正面的發展卻未能獲得他人認可時,不妨自問原因何在。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事物只是單純的個人品味與好惡問題,以及一些只能留給自己享受才是最美的事物。不論我的晨跑快照得到多少讚或笑臉加愛你,都無法貼近那一瞬間屬於自己的幸福感、那股春天腳步近了的氣息、能量在漫長的嚴冬之後重新回流的感覺,以及我靜靜觀察小松鼠的喜悅。既然剛才體驗到的,旁人無法讚賞評價,有些事情何不乾脆保留給自己,學習跟自己一同怡然自樂吧。(本文摘自/為什麼吃半塊蛋糕更容易胖?修復讓關係、工作與生活脫序的25種心理偏誤/商周出版)

為什麼類似公仔要買好幾個?男性收藏行為揭密

為什麼類似公仔要買好幾個?男性收藏行為揭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些女性可能不太了解,男性收藏物品的基準是什麼?為什麼類似的公仔要買好幾個呢?男性是「收藏家」男女雙方對物品的堅持和價值觀不同,男性傾向蒐集比較稀有的物品,或是有特殊感情的東西,而不是日常生活用品。例如公仔、美術品、鐵道模型,而專門蒐集來鑑賞的人又稱為「收藏家」。這種行為的背後隱含著宣洩作用,擁有好東西會令人產生優越感,蒐集行為也會帶來成就感,這些快感就有宣洩作用。另外,男性對物品的堅持和蒐集嗜好,主要承襲自過去狩獵時代的習慣,過去男性對打獵的器具也有自己的堅持。使用好的器具會讓自己更強大、更安全,這種習慣稱得上是男性的本能。相對地,女性喜歡蒐集自己在生活中常用的東西,好比包包或飾品,這屬於想要裝飾自己的心情。收藏家的三種心態收藏行為通常出自三種心態,第一種是「完美主義」,假如一套完整的收藏包含二十四項物品,完美主義的人會想全部收齊。第二種是「同屬優越感」,當一群有共同嗜好的人聚在一起,手持稀有物品的人就會產生這種優越感。第三種是「強迫觀念」,一旦決定蒐集就要全部弄到手,就算當事人不想再花錢購買,卻只要不買就會非常不安,無法克制購買的衝動。其中同屬優越感會讓一個缺乏優越感的人,砸下大錢購買收藏品,這是商人常用來刺激男性購物欲望的行銷手法。(本文摘自/圖解男性心理學:男人其實跟女人想的不一樣,心理學家教你從行為、習慣與性格讀懂男性的真實想法!/漫遊者文化)

清明時節水火溫柔相會 藏醫教你時刻擁有好心情

清明時節水火溫柔相會 藏醫教你時刻擁有好心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肯定會放假的節氣是清明(4/4),而且一放還好多天,剛好讓大家有時間到郊山走走,感受一下什麼叫做「吹面不寒楊柳風」。老關在屋子裡,恐怕就不知道外面的天,都變成怎樣了。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提出,清明時節,空氣中的清朗,與心裡面的清明,無別無二。擁抱自然,清淡明智,能下一場雨更好,雜念通通被洗掉。連假有幾件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一來說。憶念死亡,回想初衷清明掃墓,不光是去掃那個墓而已,在這個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家族成員相聚的特別日子裡,不妨關心一下彼此是否神智清明、神態清明,過得還可以,好讓天上的長輩放心。另一方面,藉由拜拜、掃墓的機會,來練習「憶念死亡」。死亡在漢地經常被當成是禁忌話題,在藏地卻是很重要的修心主題。不知死,生命的意義就很難被凸顯出來。不如利用這次清明,來做一次修心的練習,去思考這個問題:「你希望死後如何被人懷念?」不知從何思考起?別擔心,這個問題也是有很多範例的。像是有人的墓誌銘是這麼寫的,「睡在這裡的是一位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也有人被評價「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而數學家魯道夫.范.科伊倫(Ludolph van Ceulen)窮極一生都在算圓周率,他的墓碑上刻有他好不容易才算出來的數字「π=3.14159 26535 89793 23846 2643383279 50288」算到小數點後三十五位數,我超佩服他的! 看完了別人的,想想自己的。蓋棺論定後,你希望你在史書上,被記上一筆時,用的形容詞是什麼?「驍勇善戰」、「暗室不欺」、「大公無私」、「樂善好施」,應該沒有人希望被寫上「渾渾噩噩」、「卑鄙無恥」、「一事無成」吧!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有助於釐清初衷, 重新修正自己,將時間、精力,投資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春遊踏青,舒筋護眼放連假不是給大家宅在家瘋狂追劇、上網用的,這些不是平常就做很多了嗎?春天是最適合舒展的季節。眼睛、筋骨,都不能憋著。視覺要舒展。最好是一大片的綠,遠山近草交互欣賞,維持眼部健康。大家都知道打桌球的小孩,不容易得近視眼,正因為他們經常在做改變焦距的練習,看著一顆小球跳來跳去,兩眼各六條眼外肌,以及控制水晶體厚薄的睫狀肌都有充分運動到,自然能預防近視。天氣好時去郊外賞景,這看看、那瞧瞧,也是一樣的意思。如果真沒空,伏案工作每半小時、一小時, 請抬頭望向六公尺以外的景物,幾秒鐘就可以,調節眼部肌肉,避免眼過勞。筋骨要舒展,春暖花開,到山上去做各種伸展操是最好的了。俗話說「筋長一寸,延壽十年」,做各種伸展的時候,宜觀想春天的花草樹木生氣勃發、生機盎然的模樣。此外,情志更要舒展,沒有什麼比春日鬱悶還傷身的了。請好好享受假期,找些能舒展放鬆的事情來做。等待彩虹,拒絕二元對立彩虹出現在雨後的晴空中,象徵陰的雨之水與屬陽的日之火溫柔相會。這樣的和諧,在清明時節特別有機會出現。陰陽不相對、相容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具體表現出來,就是美麗的彩虹。我們身邊也有如水似火,水火不容的人事物。所幸人心是有選擇的。選擇水火不容、煩人的對立與衝突是一種選擇。或者另一個選擇,是像陰陽相合的彩虹一樣。我寧可選擇後者,讓自己時時刻刻擁有彩虹般的好心情。(本文摘自/靜心・淨心:52周的修煉,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時報出版)

湧入民歌時光隧道 未遠離過青春的起點

湧入民歌時光隧道 未遠離過青春的起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又一輪民歌演唱會登場,我輩眾人爭相朝聖,集體湧入時光隧道,中年以後,如此這般重溫舊夢成為一種隆重儀式。必須感謝有志者,每隔幾年登高一呼,帶引歌者、觀眾進入那個氣味相投的魔幻時空,特定的夜晚,由著熟悉的旋律串連生命的現在進行式與過去式,凝聚陌生的彼此共感唱和,人們微妙地時而融為一體,時而在樂音中飄向各自的往日情懷,同一首歌觸動無數不同心弦,走過幾十年漫長路途,在場每個髮鬢染白的中年男女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訴說,然而回到民歌世界裡,自然流露的歌聲與熱情仍似當年那股不帶世故的清新,彷彿從未遠離過青春的起點。關於身為一個五年級生,我始終相信是上輩子燒好香累積來的福報,一種歲月,兩個時代,禁錮與解放、封建與創新,如冷暖洋流在我們最珍貴的青春少年時交會激盪,洶湧黑潮孕生豐沛能量,在各個領域萌發創生,「唱我們的歌」是彼時大環境波瀾壯闊的必然,也是微小個體細緻的自覺,我們至今仍在記憶裡輕輕地唱著,懷舊心態固然有之,但真正牢牢鑲嵌在生命裡的,其實是與時代變遷緊密扣連的印記。自由思潮遍地開花 深遠地影響了一代人可能我天生屬於後知後覺者,青春期身處時代浪潮中並沒有強烈感知,只是被動地隨波逐流,湊熱鬧跟著加入吉他社,那年頭,抱把吉他自彈自唱是一種潮中之潮,手撥琴弦,嘴上哼唱,小毛頭好像也能變身金韻獎歌手,懵懂中,民歌還有一層嚮往未來大學生活更重要的象徵意義。因此我實在記不得,到底是怎麼從「梅花梅花滿天下,越冷它越開花…」唱到「夕陽照著我的小茉莉小茉莉,海風吹著她的髮她的髮…」也許,一切銜接得太過順理成章,巧妙得讓人幾乎忘了轉變這回事,總之「梅花」就是不再流行了,「國恩家慶」也不知不覺淡出生活,被「少年中國」、「龍的傳人」取而代之,後來「秋蟬」聲鳴,「微風往事」拂過心頭,民歌再生一番新氣象,隨心所欲自在無拘,及至成年之後回望,才真正意識到自由思潮遍地開花是何等深遠地影響了一代人!經過數十載流變,民歌注入不少新血,現今舞台上跨世代歌手薈萃,煞是熱鬧,這就是民歌,高度延展無限想像,想當年,一樣歌頌遠行,我們既鍾情詩意的「再別康橋」,又戀上浪跡天涯的「橄欖樹」,恣意揮灑怎麼唱都動人,我想,如果民歌還有別名,那一定是「自由」。(本文摘自/秋葉落下之前:活在燦盛熟齡時/方舟文化)

罹慢性阻塞性肺病恐少活10年 就診率僅2%

罹慢性阻塞性肺病恐少活10年 就診率僅2%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先生由家人推著輪椅來看診,還沒進診間就聽到他咳嗽伴隨著濃痰、大力呼吸的喘鳴聲。他兒子表示,胸腔科醫師說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現在肺功能很差,一動就喘,他拿出平常使用的藥物給我看,接著又說,「爸爸這幾年的情形越來越差,不但咳嗽和喘,也很容易感染肺炎,動不動就要住院,前幾天才剛出院而已,醫師說這個情形不會好了……」吸菸者罹患風險增6.3倍 二手菸同樣危害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常見、高致死率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當我們的肺長期曝露在有害的空氣粒子中,像是抽菸、汽車廢氣、空氣污染等,這些有害的氣體會導致呼吸道的慢性發炎,長期發炎反應會破壞呼吸道,引起慢性咳嗽,讓肺部失去彈性、破壞換氣功能,最後演變成呼吸困難、喘咳的症狀。更可怕的是,它不僅會使肺臟功能惡化,其他身體功能也會受影響,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從2012年開始就高掛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七名,40歲以上成人中,平均每6人就有1人罹病,但就診率僅有2%。根據統計,「菸害」是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大的危險因子(無論是吸菸或二手菸),吸菸者罹患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6.3倍,90%的患者都是吸菸或暴露在二手菸所造成,平均會減少6~10年壽命。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最明顯症狀是慢性咳嗽、多痰、呼吸困難,大多數人都因為不知道嚴重性而不在意,導致病情惡化,通常都是惡化到合併感染時,出現咳出膿痰、喘不過氣到影響日常活動,甚至起身活動都喘才就醫,這個階段能做的治療有限,最常見的就是支氣管擴張劑及類固醇,來改善咳喘症狀。老先生用中醫調理 終可說話不喘大氣中醫方面,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屬於中醫的「肺脹」的範疇,在中醫的聖經《黃帝內經》的《靈樞‧脹論》中有提到「肺脹者,虛滿而喘咳」,在《靈樞‧經脈》中更是清楚描述臨床表現「肺脹滿膨膨而咳喘」,指出了肺脹的主症是咳喘,先咳後喘,由咳而喘,咳喘併發,並進行性加重。到了清朝的醫書《證治彙補.咳嗽》中提到「肺脹者,動著喘滿,氣急息重,或左或右,不得眠者是也。」將症狀描述得更生動,進一步提出肺脹「又有氣散而脹者宜補肺,氣逆而脹者宜降氣,當參虛實而施治。」提示肺脹應當分虛實辨證論治。治療方面,中醫認為肺脹多屬本虛標實證。標實為痰濁、水飲、瘀血和氣滯,痰有寒化與熱化之分;本虛為肺、脾、腎氣虛,晚期則氣虛及陽,或陰陽兩虛。治療則是依照體質分型及病程不同加以不同調理,另外會加上專門改善肺功能的藥物,療效會更加理想。臨床上常見的體質分型例如下:1.肺虛寒飲型:咳嗽,喘滿不得臥,呼吸急,咳痰白稀、泡沫狀,筋骨酸,怕冷,疲倦。治療:溫肺化飲,降逆平喘。2.痰阻氣逆型:胸悶,呼吸急,呼吸不順,咽喉梗塞,咳嗽,痰黏難出,咳時咽喉有乾囉音。治療:豁痰行氣,宣肺寬胸。3.肺腎氣虛型:咳嗽,咳聲低怯,呼吸淺短難續,胸滿短氣,乏力,腰痠,耳鳴。治療:補肺納腎,降氣平喘。4.脾虛痰濕型:咳嗽反覆,痰多色白,胸痞悶,食慾差,疲倦乏力,形寒肢冷,大便鬆散。治療:健脾燥濕,化痰止咳。5.陽虛水泛型:咳嗽,喘促不得平臥,怕冷,面唇青紫,浮腫,尿少,心悸胸悶。治療:溫陽平喘,化飲利水。治療一段時間後,老先生回診時雖然仍有些微咳嗽,但是終於可以說話不喘,也不須依賴輪椅輕度活動了,他高興的說,「原來中醫治療效果還真的不錯呢!」(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罕病兒365天復健不喊苦 只盼實現奔跑夢想

罕病兒365天復健不喊苦 只盼實現奔跑夢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生活的辛苦,一點一滴成就了人生路上發光的自己。」每個孩子都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家扶基金會在兒童節前夕,表揚全國23名不畏逆境、勤奮向學的自強兒童,他們在困境中淬煉勇氣、堅持夢想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嘉許。23名自強兒童 視辛苦為生活養分依據家扶的服務數據分析,以家庭照顧類型來說,有64.78%是單親家庭、11.19%為隔代教養;受扶助的原因,7.82%為雙親家庭但父母其中一方或雙親因殘疾導致無工作能力。面對生活的困境,23名受表揚孩子視為生活的養分,他們努力成長茁壯未來,朝著夢想努力的道路上前進。來自南高雄的宥程3歲時經篩檢評估為發展遲緩,母親積極帶他參加早療課程,終於跟上同齡兒童步調,原以為可以快樂健康長大,但9歲那一夜「媽媽,我的腳好痛」,一夕之間突然發病臥床,後來確診為血管畸形的罕病,為了能重新站起來,父母決定讓他進行手術。術後宥程無法行走及自行排尿,他努力復健、365天都不曾缺席,即使身體疼痛還是樂觀的安慰父母,自己也不斷練習、咬牙撐過每一個復健關卡,現在已經可以靠自己力量慢慢走一小段路;康復之路雖然還有漫漫長路,但宥程並不擔心,期待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回歸正常生活、盡情奔跑。芭樂養大男孩 期許將電音三太子文化傳揚國際來自彰化的宥廷,從小靠阿公阿嬤種芭樂將他拉拔長大,有別於同年齡孩子的假日生活,宥廷假日和寒暑假都跟著阿公阿嬤穿梭在芭樂園中,小心翼翼摘下他們辛苦種植的芭樂,有時候摘了一整個早上的芭樂只能賣到幾百塊。宥廷從幼兒園開始,跟著伯父學習電音三太子,當時幼小的他,扛不動十幾公斤的神偶,甚至曾在練習的過程中,因為神偶太重而跌倒,讓他有近兩年的時間不敢再跳電音三太子;但看到哥哥姐姐越跳越好,宥廷鼓起勇氣再次穿起神偶練習,後來成功了,讓他信心大增,更在2018年與哥哥姐姐一同考取街頭藝人證照,讓表演更為專業,宥廷也期許自己可以將傳統民俗文化發揚國際。

代謝症候群上身 他靠這招減掉一個小學生體重

代謝症候群上身 他靠這招減掉一個小學生體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35歲的孔先生長年忙於工作應酬、飲食不正常,且愛喝含糖飲料,消夜曾一周訂兩次8塊炸雞桶,體重直逼110公斤,體脂率35%,健檢發現不僅有肥胖問題,腰圍、三酸甘油酯、飯前血糖都是紅字,符合代謝症候群,在營養師建議下,他調整生活型態改變飲食習慣,搭配營養品補充,經過2年半努力,不靠藥物,憑著毅力及健康飲食,減重37公斤,相當減掉一個小學生的體重,減脂率破65%,原本滿江紅的健檢報告書,變成了一份對家人的健康承諾,擺脫代謝症候群,逆轉油甜人生!三高及腰部過胖健康亮警訊 民眾卻常忽略近年來,常聽到的三高及腰部過胖,卻是民眾經常忽略的健康警訊。國泰健檢公布匯聚三年期間27.2萬筆客戶健檢資料,統計顯示,約12%符合代謝症候群問題,其中男性異常率大於女性,值得注意的是,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雌激素分泌減退,心血管發病及死亡率速度直追男性,此外,50歲以下男性每4人就有1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酯過高,顯示男性「又油又甜」健康警訊。國泰健檢院長葉勳龍表示,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和第2型糖尿病相關,提醒民眾定期健檢,不能掉以輕心。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位居第二,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前身,與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有密切關聯,血壓高、腰圍過粗、空腹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五項指標,符合三項者就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無法靠自覺症狀發現,家族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及抽菸習慣者為高危險群。代謝5大危險因子 胰島素阻抗是隱藏殺手代謝症候群不是病,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不良的生活型態占50%、遺傳因素20%,葉勳龍院長指出,體內須由胰島素調控血糖,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導致大量葡萄糖與胰島素留在血液,造成血糖濃度失衡,產生胰島素阻抗,身體代謝就會出問題;空腹血糖值100-126即為糖尿病前期,若未從飲食、運動改善,恐引發糖尿病。此外,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日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健康民眾的 6、4、3、2 倍。除了定期檢視代謝5大危險因子,民眾可透過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頸部動脈超音波、周邊動脈硬化評估等健檢項目,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每天攝取一碗半蔬菜量 可選擇快走健身國泰健康管理資深營養師王盈堤建議,掌握「健康飲食」、「維持運動」、「定期健檢」,是遠離代謝症候群三大原則。健康飲食每日要達到一碗半的蔬菜量,還要避免加工、油炸食品,運用「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標準檢視日常飲食,也可多以植物性蛋白,如豆腐等取代肉類。運動方面則建議多做有氧運動,以增加肌力、肌耐力、增進心肺適能等運動為主,上班族可選擇快走做為運動,每次時間達30~60分鐘,同時改掉熬夜、吸菸、喝酒等習慣,可大幅改善及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代謝症候群5大指標腰圍異常值:男性≧90cm(35吋)、女性≧80cm(31吋)血壓異常值: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空腹血糖異常值:≧100mg/dL三酸甘油酯異常值:≧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值:男性<40mg/dL、女性<50mg/dL註:以上五項判定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兒童5大癌症 男女孩最容易罹白血病

兒童5大癌症 男女孩最容易罹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是18歲以下兒童及少年第4大死因,依據最新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0-17歲兒童新發癌症人數為542人,2009年為664人,標準化發生率2018年與2009年同為每10萬人口14.4人,以10年趨勢來看,標準化發生率整體大致持平。2018年兒童5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白血病、淋巴瘤、生殖細胞瘤、中樞神經瘤、其他上皮癌(甲狀腺癌為主),與2017年相比較,除淋巴瘤和生殖細胞瘤順序互換外,其餘序位與2017年相同。淋巴瘤好發男童 其他上皮癌好發於女童2018年男童新發癌症人數為308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就有15.7人罹癌,女童新發癌症人數為23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就有12.9人罹癌。男童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女童的1.2倍。白血病同時為男女童最主要的癌症,占2018年新發癌症個案數的3成(男31%,女28%);淋巴瘤則較好發於男童,為男童發生率第二高之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口2.6人,為女童的3.1倍;其他上皮癌較好發於女童,標準化發生率為男童的1.9倍。不同年齡層好發癌症型態有所不同,僅白血病及淋巴瘤在不同年齡層都維持在前5大癌症。兒童化療耐受程度較成人佳 及早治療5年存活率8成相較於成人癌症,兒童癌症的治癒率高,各癌症之5年存活率皆達50%以上,整體5年存活率約8成,尤其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者。而且兒童對於化療耐受程度也較成人佳,因其尚於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再生能力好,能夠承受較密集且高劑量的化療。加上各種支持療法的醫療進步,如止吐劑、血球生成劑(防止血球過低期間太長造成感染)及防止黏膜破損等護理上的照顧,連同預防細菌感染的抗生素,都有助於療程進展。「燒紅大腫痛 神視輕白」 9字訣及早揪兒癌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與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呼籲,若發現孩童發生以下幾項徵狀,請盡速帶其就醫診治。燒:超過一星期不明原因發燒。紅:瘀青、紅色出血點、黏膜出血症狀(如流鼻血、牙齦出血),或眼窩周圍瘀青(熊貓眼)。大:頸部、腋下、鼠膝部等淋巴結不明原因腫大,尤其超過2公分,觸摸固定不動,無壓痛,建議進一步檢查。腫:不論身體或四肢若有腫塊即需就醫,肝脾腫大或腹部腫瘤,洗澡時注意觸摸較易察覺。神經母細胞瘤有2/3發生在腹部,常有腹部腫大或腫脹情形。痛:不明原因疼痛,如頭痛、肢體痛(尤其下肢)、胸痛、腹痛等。神: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嘔吐、複視、肢體無力、運動不能協調(寫字歪扭)、無法捧碗或用筷子,走路歪斜易跌倒等。視:由眼底鏡檢查可及早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若腫瘤已大,瞳孔會出現白色反光且拍照後雙眼瞳孔反光不同。輕: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食欲不振,該生長的年齡卻停止長高。白:臉色蒼白等貧血現象

清明連假出遊會暈車?注意5種人不適合吃暈車藥

清明連假出遊會暈車?注意5種人不適合吃暈車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清明連假即將來臨,防疫之餘想開心出遊,又怕暈車不舒服?許多人會提早服用暈車藥來預防不適症狀。但是暈車藥並非人人適用,該如何避開用藥地雷呢?食藥署邀請社區藥局郭建宏藥師為大家說明使用暈車藥的注意事項,掌握用藥安全,旅途更安心。暈車藥可減少接收過多訊息 避免大腦感到混亂當你感受到暈眩、想吐等不適的暈車、暈船或暈機等症狀,統稱為「動暈症」,這是人體與外界接觸的三個感覺管道:視覺、前庭覺、本位覺,三者感受的訊息不一致,使大腦感到混亂而造成的症狀,並不是一種疾病。暈車藥能協助身體阻斷過多的訊息,減輕或避免動暈症的相關症狀。市面上最常見的暈車藥,以第一代抗組織胺藥品及阻斷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抗膽鹼藥品為主。一般暈車藥分為口服和貼片等劑型,口服劑型於搭乘前30分鐘至1小時服用,貼片至少在搭車前4小時貼於身體無毛髮處,例如耳後,才能發揮效果。臨床上常遇到民眾忘記提早服用暈車藥,導致藥效不佳。食藥署提醒,使用前應詳閱說明書,因每種藥品效果與持續時間不一,若不注意可能會因過量而造成危害。藉由改善空氣流通、坐在相對平穩位置減少暈車常見的暈車藥副作用包含口乾、尿液滯留、嗜睡等,許多藥品不適合與暈車藥一起服用,例如感冒藥、抗過敏藥中常含有抗組織胺成分,若同時使用恐會加重副作用;而失智症藥品的作用機制有些與暈車藥相同或衝突,若同時服用,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另外,部分暈車藥可能會引起嗜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如需駕駛或操作危險器械者亦不建議使用。以下五大族群,不適合使用暈車藥:*良性前列腺(攝護腺)肥大患者:因暈車藥會抑制尿液分泌,會使良性前列腺肥大症狀加劇。*青光眼患者:可能造成眼壓升高,導致青光眼加重。*6歲以下孩童:因肝腎功能發育未完全,不易代謝藥物。*高齡者:常服用多種慢性病藥,不同藥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且因肝腎機能較差,更容易產生副作用。*懷孕未滿3個月的孕婦。食藥署提醒,不適合服用暈車藥者,可由改善空氣流通、坐在交通工具內相對平穩的位置,以減少動暈症的症狀。此外,購買暈車藥時應先諮詢藥師或醫師,確認是否適合服用,且勿將藥品分享親朋好友,以免不適合的族群在使用後產生不良影響。

潤餅5吃法 配料這樣搭配熱量不爆表

潤餅5吃法 配料這樣搭配熱量不爆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清明節吃潤餅是國人特有文化,市售潤餅通常含較高的油脂及糖粉,一份約400大卡,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把握「少油、少鹽、少糖、高纖」原則,內餡應選擇非油炸肉,並要求店家不要撒糖粉,也可以在家自己動手做健康又美味的潤餅。國健署建議民眾聰明DIY健康潤餅,掌握高纖、川燙、不油炸、少糖、多蔬果5要訣。1.餅皮選高纖,健康不油炸潤餅皮可選購富含纖維的全麥或紫山藥口味,且不要再經油炸、油煎;兩張潤餅皮等於四分之一碗飯,需與正餐主食做代換。2.川燙伴油麵,主食需替換油麵本身已含油脂,建議以川燙方式減少油量,再將蔬菜拌進油麵。另外,一捲潤餅如用兩張潤餅皮及半碗油麵,則主食量等於半碗飯量,需與正餐主食做代換。3.蛋肉不油炸,川燙白肉佳潤餅內餡少用飽和脂肪含量高的五花肉、炸蛋酥,因含有大量油脂,過量攝取造成膽固醇及熱量過高,可改用川燙雞肉絲、瘦豬肉絲、豆干絲及蒸蛋皮等,減少身體負擔。4.一份堅果好,少糖多健康攝取過多的糖會造成肥胖、代謝異常與齲齒。建議潤餅不加細糖粉,可用葡萄乾或蔓越莓乾的甜味取代糖粉,天然營養。另外,堅果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纖維質、鎂等營養素,具有保護心臟的功能,我國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天攝取1份堅果(等於1湯匙花生粉),故建議花生粉亦應適量攝取勿過量。5.多蔬多果好,清爽無負擔蔬菜與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腸道益菌生長、降低血膽固醇。多選用當季新鮮、顏色豐富及富含纖維的蔬菜,如高麗菜、胡蘿蔔絲、韭菜、香菇絲、苜蓿芽、豆芽菜等,蔬菜以汆燙或水煮方式。另外,搭配季節性的新鮮水果取代糖粉甜味,不僅口味清爽,享受美食之餘,也能掌握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