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喝氣泡水能減肥?這兩種人喝多會脹氣

喝氣泡水能減肥?這兩種人喝多會脹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氣泡水能增加口感,不少粉領新貴將它視為減重飲水的新選擇;安南醫院消化科主治醫師黃文威指出,大量的氣體喝進胃裡,再逆向經由食道排出過程也會誘發胃食道逆流,脹氣與胃酸過多者建議少飲用。一名30多歲陳小姐因最近常「打嗝」來看診,經黃文威詳細問診後發現她並非是「打嗝」,而是「噯氣」問題,儘管兩者都會造成個人甚至社交上困擾,但兩者問題截然不同。「打嗝」是橫膈膜和肋間肌間歇性、規律地痙攣收縮,造成突然吸氣後聲門關閉,發出急促「ㄜㄜ」聲音,患者本身很難自己控制。「噯氣」則是氣體從食道及胃中排出來,伴隨較舒緩且長的「ㄜㄜ」聲,患者可自己控制。增加胃酸逆流機率黃文威指出,肚子充滿空氣時就像台語說的「膨風」,這些空氣又從哪裡來呢?實際上多半是由於現代生活步調緊湊、自己在飲食上狼吞虎嚥或邊吃還邊聊天,或容易緊張的朋友不知不覺中吞下大量空氣,其次才是因腸內菌或食物分解而產生空氣。 陳小姐自訴三餐正常,吃東西時間充裕、自身個性不算急躁、工作壓力亦中等,看似無理由造成突然脹氣。再細問下發現陳小姐最近跟風購買最新款氣泡水機,因此每天都喝自製氣泡水來代替開水。自製氣泡水口感佳又沒有糖份,對於排斥平淡無味白開水又「卡卡」計較熱量多寡的陳小姐十分有吸引力。黃文威說,氣泡水是將二氧化碳打入水中,因此喝多難免脹氣,不時會有氣體排出,如賁門常開還可能增加胃酸逆流機率。吃飯細嚼慢嚥少說話 避免吞入過多氣體黃文威提醒,屬於易脹氣或胃食道逆流體質者,飲用氣泡水自身更應該酌量為宜。此外,有研究發現,服用藥物搭配氣泡水,藥物的人體吸收率會比白開水快。簡言之,要減少脹氣噯氣問題,飲食方面要細嚼慢嚥、吃飯時少說話、維持情緒穩定、避免吞入過多氣體,加上適度運動幫助胃腸消化及排空,氣泡水不宜過量以免體內存在太多空氣。

警寒流追賊猝死 健檢多做這一項保平安

警寒流追賊猝死 健檢多做這一項保平安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寒流來襲,全台猝死案例頻傳,花蓮更傳出一名49歲警員為追捕竊賊,奔跑100多公尺後,疑因天冷身體不適突然倒地,送醫不治。醫師指出,對於40歲以上的民眾,心血管疾病像個隱形炸彈,隨時都可能發作,尤其三高控制不好的患者,秋冬季節更應注意,因為突然的低溫會使血管急遽收縮,導致血壓飆升過大,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和主動脈剝離等疾病。英國研究顯示,氣溫每低1度,未來2周及1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分別增加2%和2.6%左右。頸部超音波、心臟超音波檢查可早期預防及治療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醫師賴軍皓表示,心血疾病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冒冷汗、胸悶、左手臂疼痛及下巴不適等。但多數患者因缺乏病識感而疏忽,因此常有青壯年猝死新聞傳出。其實只要健檢「多一項」頸部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及介入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一旦發作,日後的治療、復健和復發壓力,對患者和整個家庭都有重大影響,因此有家族史或中風病史者,或超過40歲以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高風險群,可在每年健康檢查時多做一項頸動脈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由於頸動脈超音波及心臟超音波屬於簡單、安全、無侵入性又無輻射的檢查,目前健保針對高風險族群已有給付,而且一旦發現有異,醫師會考量其他致病危險因子及血液生化檢驗,安排電腦斷層掃描進一步判讀。路跑對血管調節負擔大 有心血管疾病者止步除了超音波檢查提早篩檢外,賴軍皓提醒,飲食及運動還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適量地攝取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Q10等,會抑制自由基活動,降低血管堵塞風險;平日以有氧運動改善循環與代謝情況,如快走、騎腳踏車等,但寒流期間,晨跑及馬拉松對血管調節的負擔較大,恐觸發潛藏的心腦血管危險因子,不建議心腦血管有異的民眾參加。

寒假用眼不放縱 年後度數不爆衝

寒假用眼不放縱 年後度數不爆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朋友引頸期盼的寒假即將到來,每每連續假期後,孩子「失控」的度數卻讓家長頭痛不已,由於近視是不可逆的疾病,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呼籲家長,寒假期間多幫孩子安排戶外活動,別讓孩子沉浸在3C螢幕產品或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導致近視或讓度數惡化,避免成為高度近視或發生眼睛病變的風險。近視不可逆 戴眼鏡也不能一勞永逸依據北市衛生局2013-2020年學童用眼行為資料發現,用眼「時間」(30分鐘以上)及「距離」(35公分以內)為影響北市學童近視度數變化主要關鍵因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公布的資料顯示,兒少近視若無醫療控制,度數會增加的非常快速,國中小每年約增加100度,高中生雖減緩仍每年增加50度,其中有8成學童觀念錯誤,以為近視只要戴眼鏡就會好,眼鏡只是輔助看清楚的工具,並沒有控制近視的效果,更無法避免近視併發症的威脅,如果配戴眼鏡後,仍未保持正確用眼習慣,例如每日戶外活動2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用眼保持35公分以上距離等,度數仍會不受控的往上飆升。根據國健署2017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大班兒童每10人就有1人近視、小一生每10人有2人,國三生每10人將近有9人近視。年紀越小近視,長大後變成高度近視的機會越大,如果近視難以避免,則必須盡力控制度數,避免成為高度近視,因為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容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部主任方怡謨表示,曾有學童在學期末視力檢查時度數為75度,當時給予散瞳劑治療,建議治療過程需定期追蹤度數變化,經過1個月寒假後,學童回診檢查度數竟飆高至250度!建議家長們,無論孩子有無近視,平日或假期都應該維持正確用眼行為,尤其年紀越小的孩子,更應該定期檢查注意視力的變化,以免錯失最佳矯治時期。寒假不踩雷 親子攜手打敗惡視力地雷1:近距離室內活動北市多為忙碌的雙薪家庭,寒假期間家長多半為孩子安排閱讀學習、珠心算、繪畫、桌遊等近距離用眼活動,加上看電視及使用電腦、手機等3C產品,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已傷害孩子的視力健康,黃世傑局長呼籲家長以身作則,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用眼習慣,包括增加親子戶外活動時間、接受陽光的洗禮、不以3C產品安撫孩子等,家長應該要知道孩子一天使用3C產品的時間(國小學童每天應少於1小時)及明訂親子間3C使用約定。地雷2:熬夜睡眠不足充足睡眠(8小時)對成長階段兒童可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安定情緒及放鬆全身肌肉,包含眼球肌肉的休息與組織修復等,依2020年北市學童專業視力檢查結果顯示,睡眠時間與學童是否近視呈現顯著影響,即未睡滿8小時者近視率較高,因此建議寒假期間,孩子仍應保持規律且充足的睡眠習慣。地雷3:中斷點藥治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過度造成睫狀肌緊繃而造成的視力度數加深,如為假性近視(學童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過度,引起睫狀肌不易放鬆,產生近視狀態,如能讓眼球確實放鬆,恢復無近視狀態即稱為假性近視),只要規律就醫並使用醫師開立之睫狀肌麻痺劑(散瞳劑)進行治療,度數還有下降甚至恢復的機會,寒假適逢春節期間,如果有進行點藥治療者,千萬別因為年節返鄉或出遊,中斷用藥導致近視度數加深。

防邊境社區淪陷 專家:新冠比SARS難防

防邊境社區淪陷 專家:新冠比SARS難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部立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目前已有2醫師、4護理師、1外籍看護、3名確診者家屬染疫,院方20日持續進行清空計劃,協助患者轉院,各大醫院也加強門禁管制探病訪客時段、人數和陪病限定。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全球疫情從聖誕節過後持續上揚,而讓人憂心的國內醫院群聚感染也出現,目前除了嚴守邊境,也要同步因應社區風險增加。無症狀感染者、潛伏期就有傳染力等6特點 防疫嚴苛挑戰石崇良應邀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演講「後疫時代醫療政策藍圖」時指出,許多國家醫療體系都面臨崩潰,設定哪些患者要救或放棄的規則,讓人感到非常沉重。醫護人員為高風險族群,現在剛開始有本土個案,更要努力防護踩下煞車。雖然17年前有SARS的經驗,但新冠肺炎有許多差異,對於醫療體系的挑戰包括無症狀感染者、潛伏期就有傳染力者,推估半數個案來自無症狀或潛伏感染、輕症患者高達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重症患者無特效藥、感染者恢復期很長,這些都對防疫帶來嚴苛挑戰。石崇良指出,目前的防疫目標與策略,主要減緩散播速度來降低對社會的衝擊,從邊境出入境再加嚴,並落實居家檢疫及大型集會活動的防疫;第二個策略則是保全核心人力,維持醫療體系運作,在醫院內落實「分艙分流」,減少跨區交叉感染機會,降低感染擴散和速度;第三策略則以透過人員健康管理、擴充檢驗量能與指定檢驗網路、強化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重症照護資源。建立敏捷有彈性的醫療體系 確保醫療人力運作台灣醫療體系在疫情的衝擊,面臨許多挑戰,因應疫情發展出的新常規,石崇良提出包括加速學習、建立照護標準、保全醫療人力、遠距醫療照護、公共衛生危機整備、健康不平等情況更加嚴重等,都值得大家注意。此外,發展整合性健康照護模式等多項醫療政策,建立敏捷、韌性有彈性的醫療體系,才是各界要努力的目標。

孕婦如何與肚子裡的孩子和平相處?

孕婦如何與肚子裡的孩子和平相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來奇怪,人們早在十七世紀就開始嘗試輸血了。當然,最初人們並不瞭解血型或關於血液的其他基本事實,但他們已經開始把血液從一個人的身體輸到另一個人的身體裡,事實上,這無疑等於謀殺(現在眾所周知的ABO血型劃分是從一九○○年開始的)。人們嘗試了各種類型的實驗和手段:把一隻動物的血輸進另一隻動物,把動物的血輸進人體,把一個人的血輸進另一個人體內,等等。說得客氣一點,結果有好有壞,不過,在出現了一、兩例死亡事件之後,法國立法禁止了輸血。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裡,輸血幾乎銷聲匿跡。到了十九世紀,這項操作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時至今日,只要確保血型匹配,輸血就是安全的。這就是血液的情況。相對來說,輸血比較簡單,但是要在人與人之間移植其他細胞或組織,就困難多了。隨著移植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從供體那裡接受心臟、腎臟、肝臟,以及其他器官,但是受體會出現排斥。受體的免疫系統會馬上識別出一大塊外來物質進入了身體,並試圖反抗。即使移植的器官來自最匹配的供體,受體患者也需要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來緩解它們對「入侵器官」的免疫排斥。通常來說,人體並不會輕易接納外來物質—在上一章裡,我描述了人體不接納它們的一些方式。胚胎躲在胎盤背後逃避母親的免疫反應,還分泌一些分子防禦母親的免疫細胞但是,即便我們知道了這些事實,直到一九五三年,才有人試著來認真思考懷孕這件事: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孕婦可以跟肚子裡的孩子和平相處,似乎沒有什麼負面效應。顯然,孩子並不是母親的簡單複製品,他們的免疫組成也不盡相同—因為胎兒有一半的基因來自父親,因此遺傳重組之後產生了一個明顯不同的新個體。所以,問題是,母親如何容忍了體內的另一個生命呢?我們的生殖策略(即「用一個人來孵育另一個人」)裡有許多未解之謎,這不過是其中一個較不明顯並且格外難解的問題而已。事實上,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清楚孕婦容忍胎兒的生理機制。我們知道,母親依然會對所有其他的外來物質產生免疫反應,我們也知道胎兒並沒有與母親的免疫系統在生理上完全隔離,受到特殊庇護。貌似孕婦與胎兒的關係裡有一些特殊而且非常複雜的事情。這可能早在受精之初就開始了。從那時起,母親的身體就開始逐漸習慣父親的基因。在懷孕的早期,發育中的胚胎就與母親的子宮開啟了複雜的對話。胚胎不僅躲在胎盤背後來逃避母親的免疫反應,而且還分泌一些分子用來針對性地防禦母親的免疫細胞,因為後者更危險。母親的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在胎盤外盤旋,但是它們並不是為了殺死胚胎細胞,而是轉入調控模式,開始釋放出抑制免疫反應的訊號,並確保胚胎安全進入子宮(同時促進胚胎的血管生長,這對胎兒來說是好事)。同時,胚胎細胞也不會表達第一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分子,以逃避免疫監視(有些感染病毒也使用這種策略來逃避免疫監視和攻擊)。此外,母親的免疫系統接觸胎兒的蛋白質並開始學著容忍它們。除此之外,母親的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廣泛且微妙的抑制—但不嚴重,因為孕婦仍然能夠抵禦感染。整個免疫系統會下調一級。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在懷孕期間會有所緩解。目前我們的理解是這樣的:在不同類型的細胞和訊號的作用下,子宮成了免疫系統的特區(其他免疫特區還包括大腦、眼睛和睪丸),更少發生發炎。胚胎與母親的免疫細胞會進行活躍的對話,它們能在整個孕期和平相處。妻子生了我的孩子,她體內和大腦裡的一些細胞現在也有我的基因了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出錯,而且偶爾也的確會出錯。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母親就會對胎兒發生免疫反應。在極端的情況下,這可能會導致女性不孕。在懷孕的早期,它可能會引起自然流產;在懷孕後期,這可能會引起一種叫作「子癇前症」的發炎反應,對母子都非常危險。最後,說一件有點詭異的事情:胚胎細胞有辦法從胎盤中游離出去,進入母親的血液系統。之前有理論認為,這也許是為了下調母親的整個免疫系統,使它對胎兒的出現做足準備,這可能也是母嬰對話的一部分。但是,最近幾年,研究者發現事情可能沒有那麼簡單:有些胚胎細胞即使在分娩之後仍然在母親的血液裡逗留—事實上,可以在分娩之後存活數年,從免疫學的角度看,這真說不通。研究者發現,它們會出現在母親的許多組織裡—包括肝臟、心臟,甚至大腦—它們可以發育成熟,變成正常的肝臟、心臟或是腦細胞,留在母親體內。讓我再說一遍:由於我妻子生了我的孩子,她體內和大腦裡的一些細胞現在也有我的基因了。這被稱為母胎微嵌合。目前沒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還沒有死掉?──史上最有趣的免疫系統科學漫談(原來,你能活著還真是奇蹟!)/麥田出版)

募年菜 助受暴媽媽和孩子溫暖圍爐

募年菜 助受暴媽媽和孩子溫暖圍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珮珮的眼神滿是驚恐,瑟縮在媽媽懷中,目睹家暴的恐懼,讓她一害怕就不自覺的啃咬指甲,緊抱兔兔玩偶的手指,指甲被咬得參差不齊、無一完好。半年前,媽媽阿婷一身傷痕,緊急帶著珮珮向社工求助。剛離家時,身上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靠著社工幫忙募來的冷凍食品,拜託附近店家幫忙微波加熱,才和孩子度過三餐不繼的日子。台灣一年有超過12萬人被通報家暴,其中不少婦女和孩子處在暴力和貧困雙重困境,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到了過年看著家家戶戶團圓圍爐,受暴媽媽心中更是難過,這樣清苦的日子,不知何時才是盡頭。還有40個偏鄉弱勢家庭面臨圍爐落空窘境為了幫助受暴家庭也能過個溫暖好年,現代婦女基金會從民國100年開始辦理「弱勢家庭圍爐計畫」,至今邁入第11年,已聚集超過2800個弱勢家庭共享溫馨年節。今年獲得彭園餐廳、花蓮國軍英雄館的熱心支持,不但提供舒適的用餐環境,更大方為大小朋友們加菜。 對於身處偏遠地區、沒辦法前來圍爐的受暴清寒家庭,基金會每年也都會協助募集冷凍年菜,讓他們能在家安心團聚。但今年的冬天特別冷,年菜募集的情形令人心寒,所需要的60幾戶年菜,至今只募得20多套,還有40個家庭面臨圍爐希望落空的窘境。疫情寒冬年菜分一道道募集 盼民眾解囊現代婦女基金會范國勇執行長表示,今年募得特別困難,因此將年菜分成一道一道來募集,每道335元,每募集到八道菜,即成一組完整年菜組,就能讓一個弱勢家庭在家溫暖團聚,用愛為他們的年節加菜,邀請民眾認購 https://goo.gl/gFM2Rk,期盼在2/5前順利募得,圓滿他們過好年的心願。

闖關寓教於樂 協助孩童建立保健觀念

闖關寓教於樂 協助孩童建立保健觀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蛀牙,是目前威脅國內學童口腔健康最嚴重的問題,也是容易被忽視的健康問題。為了讓民眾了解兒童牙齒保健的重要性,永齡·鴻海台灣希望小學-新北分校與生活家牙醫合作,舉辦「親子闖關趣」的活動,不僅讓家長和學童了解牙齒保健的重要性,也增進親子互動。口腔健康與兒童的生長發育息息相關,但台灣學童的蛀牙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根據衛服部調查,三到六歲的小朋友,蛀牙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七歲時可能因為換牙的關係而下降,隨之又繼續上升,主要原因就在於攝取含糖分高的飲料與糖果以及口腔衛生習慣不良。這次為了協助家長與孩童建立正確的牙齒保健觀念,永齡·鴻海台灣希望小學-新北分校與生活家牙醫合作,透過「親子闖關趣」的活動,邀請家長與學童組隊「為單位進行闖關任務,相互合作一起尋找闖關活動的秘密地點,並在活動結束後分享闖關過程中,遇到哪一個關卡最讓人頭痛、哪一個關卡最好找到。改善台灣高蛀牙率 正確的口腔觀念要從小建立活動過程不僅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同時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教導對牙齒健康的食物及刷牙方式,來保護自己的牙齒,並讓家長了解正確的刷牙方式,建立良好的潔牙習慣,減少蛀牙的發生。除此之外,參與這次親子活動的家長還能體驗牙醫保健的療程,細心的服務以及令人放鬆的環境也頗受好評。生活家牙醫提醒,牙菌斑是導致蛀牙的主因,想要預防蛀牙就得從日常清潔牙齒做起,包括每天最少要清潔牙齒兩次、牙縫,使用牙線去除牙刷刷不到部位的牙菌斑,並使用含氟牙膏,而且至少每半年要去洗牙。永齡·鴻海台灣希望小學-新北分校說明,若從小培養學童正確的口腔保健知識與正確潔牙觀念,便能帶動家長提昇兒童對口腔潔牙的重視,齊心把蛀牙率降到最低,讓孩子擁有健康的牙齒與生活。台灣希望小學由永齡教育基金會籌辦,致力於協助因為環境問題遭遇學習挫折的台灣學童,以專業課輔幫助學童克服學習落差,發展適性教育鼓勵多元學習成就,未來也將從關注孩子的生活需求為出發點,持續投入更多資源。

防堵院內感染 防疫機器人滅菌無死角

防堵院內感染 防疫機器人滅菌無死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部立桃園醫院群聚感染再擴大!19日增至9人,為此各家醫院紛紛加強防疫措施防堵疫情,新光醫院更與台灣大學合作,進行防疫創新科技研究,推出智慧防疫機器人和超重力氣態二氧化氯機器,有效達成完全滅菌目標,減少人員感染風險,將投入醫院針對負壓隔離病房、候診區、戶外篩檢站、會議室等進行自動定點強化消毒。超重力氣態二氧化氯於負壓隔離實驗室高效滅菌台大機械系教授黃漢邦表示,防疫機器人具備空間辨識能力,能自動對物體與行人避障,並攜帶多種感測器可以感知二氧化氯濃度,藉由遙控或自動規劃路徑,自動伸展機器手臂,做出扇形消毒液噴灑,可以節省清潔人力、減少人員與可能含有病毒的環境與消毒劑直接接觸。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過去醫院消毒多由清潔人員用消毒水清潔,不僅消毒空間有限,也讓清潔人員暴露在風險中,即便紫外線消毒也有局限性,光線照射不到之處無法殺菌,現在透過防疫機器人,鎖定病毒量大的定點,像是把手、鍵盤等,利用自動化消毒達到很好的環境消毒。此外,針對大範圍的區域則可透過超重力氣態二氧化氯機器高效滅菌,台北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陳奕宏表示,研究發現用氣態二氧化氯做為消毒劑,經由氣體向室內循環擴散,就能3D無死角充分消毒。二氧化氯是一種綠色消毒劑,主要用於消滅環境中有害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使用上安全高效,可廣泛用於食品消毒。研究過程於負壓隔離實驗室進行滅菌測試,透過氣體擴散除可清除常見的大腸桿菌,利用生物指示片測試,更有效消滅高達99.9999%的孢子桿菌。自動偵測環境污染程度 降低清潔人力需求防疫機器人是否會有人員協助消毒?參與研發計畫的台大機械系機器人實驗室博士生趙鈺麟表示,消毒時機器人會套上防護套,消毒空間時其實也會消毒到機器本身,所以機器人不需再特別清潔。面對疫情嚴峻,黃建賢指出,醫療院所感染管控並非只有疫情發生時才進行,為保障民眾接受診療及醫療工作人員安全,「感染管控」是每間醫療院所維護就醫品質與工作安全的必要項目。透過此次合作,開發高效安全消毒滅菌設備,利用智慧聯網裝置,自動偵測環境污染程度,降低清潔人力需求,並高效率的達成環境清潔消毒目標,快速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疾病時所需要的環境消毒確效標準。

寒流冷出胃出血 便便這個顏色快就醫

寒流冷出胃出血 便便這個顏色快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半個月來了三波寒流,許多人都注意要保暖防止心血管出問題,但肝膽腸胃科醫師提醒,不只心血管,臨床發現,上消化道出血而接受緊急胃鏡治療的患者也跟著寒流而變多!一名85歲老翁是長期背痛及腰痛的老病患,平時服用止痛藥治療,這波寒流來襲,一天清晨上廁所突然解了大量黑便,同時出現頭暈症狀,家屬緊急送醫急診,醫師評估檢查發現是上消化道出血,緊急經過內視鏡處置後才恢復。上消化道出血解黑便 更大量出血時呈暗紅色台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歐高奇發現,門診許久未見的患者在幾波寒流中出現在急診,緊急接受胃鏡處理的個案增加,尤其是原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惡化成上消化道出血情形越來越多。他表示,低溫環境下,因為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分泌異常,導致血管收縮,使胃酸分泌增多,導致消化性潰瘍面加大、加深,侵蝕周圍的血管,就出現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張歐高奇指出,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常以解黑色大便表現;更大量出血時,大便會呈現暗紅色,有時會嘔吐出鮮血或咖啡色渣物質;也有人伴隨出現頭暈、心跳變快、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冒冷汗、呼吸困難等情況。治療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以藥物治療和內視鏡治療為主,張歐高奇醫師表示,依據不同出血部位及原因,內視鏡可以進行注射血管收縮劑、電燒止血、機械性壓迫止血法(如內視鏡止血夾)、血管結紮,或進行血管攝影的栓塞治療,到最後的手術治療,都依據患者狀況採取不同處理。高危族群做好保暖 避免酒、咖啡、濃茶及刺激性飲食張歐高奇提醒,老年人、服用消炎止痛藥物、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長期酗酒、肝硬化及洗腎患者、幽門桿菌感染及有過潰瘍病史者,都是上消化道因天冷而出血的高危險群。屬於高危險群者一定要做好保暖,避免酒、咖啡、濃茶、辛辣等刺激性飲食;平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勿熬夜;盡量紓解工作壓力,避免三餐不定時及暴飲暴食,並少吃不必要的止痛藥,降低出血危機,萬一出現消化道出血症狀,務必盡早就醫。

孩子愛啃指甲 可能有說不出的焦慮!

孩子愛啃指甲 可能有說不出的焦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媽媽,姊姊好噁心哦!她把手指頭放到嘴巴裡面,都是口水。叫她不要碰我的玩具,噁心死了。」弟弟話一說完,立刻將他的玩具抽了回來。「彤彤,你在幹麼?都已經那麼大了。你把手指頭放在嘴巴裡做什麼?我跟你講了多少次,老是講不聽。」媽媽邊說,邊把彤彤的手從嘴裡拉了出來,朝她的手背拍下去。「都幾年級了,還這樣,真是的!就不會在弟弟面前做好榜樣嗎?」彤彤兩個眼珠子直盯著媽媽,也不開口,只是雙手用力拉扯著皺皺的褲子。「彤彤,我警告你哦,我跟你講了多少遍,你再給我啃指甲看看。手那麼髒,細菌那麼多,跟你講了多少次。手放進嘴巴能看嗎?下次再被我看到,你就完蛋了。」然而,不管媽媽怎麼念、怎麼罵,講了一次又一次,孩子啃手指甲的畫面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不同的「頻道」上演。她會一邊看手機的YouTube影片,一邊咬著手;一邊寫數學評量,一邊咬著手……媽媽發現,彤彤連對著窗外發呆時,也在咬手。「到底怎麼搞的?放鬆的時候會啃手指甲;專心做事情時會啃手指甲;沒事做的時候,也在啃手指甲。簡直在找我麻煩嘛!」媽媽感到不以為然,同時也不解,「這孩子幹麼動不動就咬手?難道是口慾期未滿足嗎?」這實在超出媽媽能理解的範圍。要說彤彤不懂咬手這行為不好嗎?也不盡然,她聰明得很,不可能連這種最基本的道理也不懂。只是,媽媽實在無法忍受,已經上小學了,還老是講不聽,又不是小baby,真是難看。好幾次忍不住直接用手打了幾下,啪~啪~啪,但就像拍打蚊子一樣,消滅了一隻,沒多久又來一隻。在那之後有短短的幾天,咬手行為暫時沒有出現。但你也知道的,沒多久,問題又來了。「講不聽,講不聽,講不聽!為什麼老是講不聽?」媽媽實在是不想再念了。怎麼講都沒用,媽媽實在不知該如何是好。難道,自己真的得被逼著採取更激烈的手段嗎?【陪伴孩子面對焦慮】「焦慮」,需要被懲罰嗎?讓我們好好來思考:為什麼孩子咬自己的手指甲,我們卻要用嚴厲的方式威脅他、處罰他、警告他,不准他再做出這樣的舉動?◎孩子啃手指甲的行為在呼救,「幫幫我!我想要擺脫焦慮!」你認為,「我已經跟孩子講了好多遍,叫他不要有這種壞習慣,但一直講不聽。最後只好打他、罵他、懲罰他,讓他怕。或許,下次孩子就不敢再做出這種行為。」我們不要只看到行為的表象,而忽略了在這表象底下,孩子所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孩子到底在暗示我們什麼?處在一種自己也難以說出口、難以處理的焦慮情緒中,絕對不是孩子自己自願。不會有孩子告訴你「我想要焦慮」,因為焦慮帶來了不舒服、不愉快的體驗,沒有人想要這樣。然而,伴隨著這些負面情緒而生的外在行為,孩子這次是用「咬手」來呈現──其實,他已經在發出警報,不時在告訴我們:「幫幫我!救救我!我想要擺脫這樣的焦慮情緒!」我們卻沒有聽到、看到,甚至於我們還誤會他了。◎我們沒有察覺自己「忽略」或「誤判」孩子的求救訊息想像一下,當一個孩子遇到狀況,打了通一一○電話尋求協助。然而,電話另一端的人卻認為這孩子在開玩笑,說:「小朋友,不要鬧了。」或者直接就把電話掛斷。甚至於,若孩子繼續打電話,接電話的人這麼警告他說:「如果你再這樣,我就要處罰你了。你不要再開玩笑,不要再浪費我的時間。我已經跟你講了多少次,不要亂打電話。」這種情況,就像我們告訴孩子,「我已經警告你很多次了,不要再咬手,為什麼都講不聽?」孩子繼續打電話、繼續啃手指甲,他只是想要告訴你,「幫幫我!救救我!我受不了了!我有危險!我有狀況!」但我們依然認為孩子老是講不聽,而忽略了孩子真正要傳達的求救訊息。或者說,我們沒有察覺到自己選擇了忽略,甚至於誤判。而我們還因此處罰或指責孩子……看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自己似乎做錯了什麼?別將焦慮強押(壓)至「地下室」當孩子咬手,別再只是對孩子說:「你不要再咬了!」面對焦慮行為,不要再採取威脅與責罵的方式了,因為我們都還沒有弄清楚,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孩子做出這樣的舉動。當我們直接採取壓制的方式,只是讓孩子將焦慮的情緒壓抑下去,有如從二、三樓押(壓)至地下一、二樓。壓抑焦慮,並不等同於焦慮被釋放、被舒緩,而只是讓焦慮被擱置在底下,沒有進行處理,甚至於演變為後來你無法預期的局面。有些孩子雖然不咬手了,但是,他可能轉為拔頭髮、眨眼、聳肩或發出怪聲。你必須知道,孩子自己並不想要這樣。畢竟,過度的焦慮對孩子帶來的只有痛苦難耐。事實上,有些孩子自己也沒辦法控制,因為他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給孩子「情緒支持」,別妄下評斷請陪伴在孩子身邊,試著去體會孩子面對焦慮情緒時的感受。先不要有任何的批判、評價或論斷,認為他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甚至於責怪他是自己想太多或自討苦吃。沒有人想要想太多。有時想太多,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啊。先把你的情緒擱置在一旁發現孩子咬手時,先暫時把你自己的情緒擱置在一旁。藉由一些行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抱抱他、安撫他、拍拍他的手,或是帶著他散散步、玩玩遊戲。先讓孩子的焦慮情緒緩和下來再說。尋找讓孩子感覺最舒緩的狀態因為壓力而感到焦慮時,可以嘗試從事讓自己放鬆的活動。與孩子一起尋找令他感到最舒緩的狀態。例如:孩子在泡澡時放鬆,散步時放鬆,游泳時放鬆,吹吹風放鬆,聽音樂放鬆。有了明確的放鬆模式,孩子就比較容易有一個判斷的依據。在這些放鬆的情況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處於一種低耗能、不耗電的狀態。此時,身心沒什麼負擔,且能夠維持在一種相對有精神的狀態,以主觀的感受來形容,就是輕鬆、舒服、自在。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焦慮。讓孩子瞭解,當自己的焦慮情緒升起時,可以直接暫停當下的活動,而選擇去做一些低耗能、不需要太耗腦力的活動,先讓自己藉由改變活動,適時地舒緩焦慮。自我安撫當孩子的焦慮指數偏高到他自己已無法招架時,則需要我們大人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安撫」。以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經典畫面為例,「自我安撫」可以有各種排列組合的方式,例如:張開眼睛或閉上眼睛,接著兩隻手交叉,輕輕擺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或是重重擺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也可以輕輕拍、重重拍、慢慢拍或快速拍。沒有一定的標準做法,可以讓孩子試著做做看,以找出最適合自己舒緩情緒的方法。提醒自己,讓焦慮舒緩的方式,沒有「一定非得如何不可」的執著。找出比較容易讓自己進入放鬆狀態的方法。打破執著,讓自己的思考有彈性,也是另外一種讓自己舒緩焦慮的方法。(本文摘自/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