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頭皮痛又長滿膿疱 老翁頭癬上身險禿頭

頭皮痛又長滿膿疱 老翁頭癬上身險禿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落髮伴隨發炎要注意,當心「頭癬」悄悄找上你!日前,一名80歲的老翁,3個月前起,頭皮開始出現掉髮、發炎等問題,直到就醫後,才發現他頭皮上有大面積的發炎病兆、多處膿疱與結痂傷口,經過顯微鏡檢查確診為頭癬,且嚴重到須住院接受治療,所幸在口服抗黴菌藥物的治療下,症狀已逐漸獲得改善。髮癬傳播途徑多 老人、小孩要注意北榮皮膚部吳貞宜醫師表示,頭癬嚴格來說,應是叫「髮癬」,主要是頭髮感染了皮癬菌所致,而這些皮癬菌,有的是在人類之間傳染,例如:透過梳子、理髮工具等,有的則是經由動物傳播到人的頭髮上,但大多好發於小孩、老人身上,故研判與免疫下較低有關。頭癬易被當成皮膚炎、圓形禿頭癬表現形式多樣化,有的會癢會痛,有的沒感覺,不過一旦嚴重發炎,如禿瘡癬,就會在頭皮上產生紅腫的大膿包,甚至引發頸部的淋巴腺腫大、永久性的疤痕性禿髮。有些頭癬,會以頭皮發紅、脫屑、皮屑來表現,所以,常被當作頭皮屑、脂漏性皮膚炎或細菌性毛囊炎;至於更輕微者,因斷掉的頭髮在頭皮上可能只有些小黑點、輕微的掉頭髮,其他發炎症狀都沒有,常被當成圓禿、壓力性落髮或拔毛癖。遵從醫師指示服用藥物 治療頭癬並不難治療上其實並不難,吳貞宜醫師表示,只要服用4~12週的口服抗黴菌藥物就能痊癒,不過,家中若有人罹患頭癬,則建議全家人每週使用抗黴菌洗髮精三次,每次泡沫在頭上停留至少五分鐘,直到症狀消失,以減少擴散的機會。除此之外,病人的梳子、帽子、枕頭、床、毛巾,應避免與他人共用,且要用60度的熱水燙過10分鐘,如此一來,就可預防傳染給他人。

研究:工作太拼命 中風率恐大增33%

研究:工作太拼命 中風率恐大增33%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認真工作雖然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但一整天下來,若連忙到連喝口水、休息時間都沒有的話,日積月累下來,身體出現的危機恐超乎你的想像,除了增加失眠、眼睛疲勞、便祕、免疫力變差等外,日前在國外有項研究發現,工作時間過長、太拼命,中風機率將大幅增加33%。工時長易增中風率 恐與過勞、久坐少動有關該研究主要是由倫敦大學學院的奇維馬基教授,針對歐洲、美國、澳洲等60萬名受測者的健康報告進行長達近8年的分析,結果發現,每週工作35~40小時(正常)者,平均每千人中僅有5人中風,不過,當工作時間變長時,中風的風險就會跟著增加,像是每週工作41~48小時者,中風風險就會高出10%;49~54小時增加27%;逾55小時者則增加33%。對此研究人員表示,中風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環境等,目前尚未清楚中風與工時間的關聯,但推測可能與過勞、生活習慣差、飲酒過量、久坐少動、壓力大等有關,所以,建議民眾在工作之餘,也要養成多動、注意飲食的習慣,使身提維持在健康的狀態,這樣就能降低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刺胳針期刊》。

斜視+複視沒治療 老翁險變獨眼龍

斜視+複視沒治療 老翁險變獨眼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88歲的老伯伯,右眼可以正常張開,但左眼眼皮完全閉合,無法張開看東西已經六、七年了,看過不少醫師,卻沒有醫師告訴他正確的病因及治療方法。至台南市立醫院眼科,診斷為第四對腦神經麻痺,造成的右眼上斜視。加上兩眼同時看東西會出現複視,當其中一眼遮起來複視就消失;所以導致他索性就把左眼閉起來,成為獨眼龍。老伯做了斜視手術,矯正右眼上斜視,術後左眼可以完全正常張開,兩眼同時看東西,不再有兩個影子了,恢復兩眼立體感,視覺品質及外觀皆明顯改善。眼科王琳煜醫師說,第四對腦神經麻痺會造成斜視與複視,通常是病人為了減輕複視的現象,會找到一個斜視角度的最小頭部姿勢,造成頭會傾斜向患眼的對側。如果是先天性第四對腦神經麻痺,幼童發育過程可能會因為長期斜頸而造成長短臉,建議能在5歲以前接受手術治療。至於後天性第四對腦神經麻痺,有些人會自行痊癒,建議先觀察6個月。孩童斜視易併發弱視常見造成斜視與複視的原因,除了第四對腦神經麻痺外,第六對與第三對腦神經麻痺、甲狀腺功能亢進、眼眶骨骨折、重症肌無力等病都可能導致。而成人的斜視比較會併發複視,若發生在小孩,因本身具有一種抑制單眼視覺的能力,較不會有永久性複視,但也因單眼抑制的機制導致小孩的斜視易併發弱視。自我辨別有無複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此,王醫師建議,若發現自己有複視的現象,可以試著把其中一眼遮起來,若複視因遮一眼而消失,則很可能是斜視造成的複視,應儘快找具有斜弱視專長的眼科醫師做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普渡食品抽驗 香酥蠶豆漂白劑超標近6倍

普渡食品抽驗 香酥蠶豆漂白劑超標近6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中元節將至,家家戶戶會準備牲禮、貢品等祭拜,為此,食藥署針對各項傳統祭祀、普渡相關產品進行抽驗,第一波共計抽驗265件,其中1件產品「香酥蠶豆」檢驗出殘留漂白劑二氧化硫每公斤0.178克,較標準範圍每公斤0.03克多出近6倍(5.93倍)!第一波檢驗 合格率99.6%食品藥物管理署為保障民眾中元節食的安心,責成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針對各項傳統祭祀、普渡相關產品進行抽驗,第一波共計抽驗265件,1件不符合規定,合格率為99.6%。違規產品立即下架回收,並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移源頭衛生局處辦。香酥蠶豆驗出漂白劑 過量易噁心、嘔吐此次檢驗包含糕餅、素三牲、肉乾、豆乾、紅龜粿等食品,種類包括烘焙食品、糖果、果凍食品、肉加工製品、豆製品、米穀製品等,針對防腐劑、漂白劑、甜味劑、色素等項目進行檢驗。不合格產品「香酥蠶豆」,檢出過量漂白劑二氧化硫殘留。亞硫酸鹽類為合法食品添加物,一般使用於食品的漂白、保持色澤、抑制微生物生長等,廣泛用於脫水蔬果、糖飴、水果酒、澱粉、糖漬果實、蝦類及貝類等,加熱後會以二氧化硫形態揮發。然而二氧化硫殘留過量恐會造成噁心、嘔吐等反應;食品使用食品添加物,應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違反者可處新臺幣300萬元罰鍰,情節重大者得命其歇業、停業。避免鮮豔、非自然食品食藥署呼籲,消費者在購買祭祀及普渡產品時,應避免挑選外觀色澤過於鮮豔、非自然原味產品,購買後儘早食用完畢,未食用完應妥善保存,以確保產品新鮮及食用安全。

久咳不癒錯當氣喘 其實是胃食道逆流

久咳不癒錯當氣喘 其實是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久咳不癒當心非感冒,而是胃食道逆流惹禍!一名52歲的王先生,近半年來持續性地咳嗽,尤其夜間咳得更厲害,嚴重影響睡眠,到處求診苦無果。因咳嗽偶爾伴隨鳴喘的聲音,許多醫師認為是屬於氣喘,且在氣喘藥物治療下,症狀無改善,反而愈發厲害。經友人介紹,到苗栗醫院就診,診斷患者是胃食道逆流,接受治療後,困擾了大半年的夜咳症狀,才終於獲得改善。胸悶、夜咳   非典型症狀易常被錯認收治此病患的胸腔內科陳俊偉醫師,仔細問診聽他描述咳嗽情形:通常發生在睡了1、2個鐘頭才開始夜咳,坐起來喝點溫開水會稍有改善;白天症狀比較輕微,研判應該是胃食道逆流所致。一般民眾所認知的食道逆流,是胸口灼熱、溢酸水等典型症狀。陳俊偉醫師指出,其他如咽喉感覺有痰、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食道異物感、胸悶、夜間咳嗽或氣喘等非典型症狀,常讓民眾誤以為是感冒所造成,而至胸腔科看診。減肥、別吃宵夜  5招胃食道逆流不來亂正常情況,下食道括約肌可以阻止絕大部分胃酸的逆流,胃食道逆流是由於某些原因,造成括約肌張力鬆弛,因而關閉不緊,使得胃裡的胃酸或氣體,容易逆流回食道。因此,陳醫師表示,要擺脫胃食道逆流的困擾,除了就醫治療外,生活型態的調整,是最基本且有效的方法,例如:1)影響食道括約肌張力的食物,像是油脂類、巧克力、薄荷類、甜食、菸、酒等,應儘量避免。2)作息正常,並調整飲食習慣,切忌暴飲暴食,或經常熬夜、抽菸、喝酒、吃宵夜等,並避免吃完東西立刻躺平,睡前2~3小時不要吃東西。3)避開一些會刺激胃酸分泌或減少食道下括約肌張力的藥物:例如某些治療氣喘、高血壓、抗乙烯膽鹼類藥物。4)減輕生活壓力。5)適度減肥。陳醫師特別提醒,如果胃食道逆流症狀嚴重,調整生活飲食型態後仍無法改善,就得藉助藥物治療;建議民眾如身體如有不適,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協助。

右臉突然出現腫瘤 她竟皮膚癌上身

右臉突然出現腫瘤 她竟皮膚癌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一名52歲的王小姐,右臉頰突然長出一顆瘤,雖然不痛不癢,但表面隆起,隱約看得到血絲和藍色的色素,且範圍越來越大,讓她覺得不太對勁立刻就醫,結果經過切片檢查,確診為皮膚基底細胞癌,所幸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切除手術,目前已痊癒。基底細胞癌 與長期曝露在紫外線有關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周怡萱醫師表示,皮膚癌常見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惡性黑色素瘤,其中又以基底細胞癌較為常見,約占皮膚癌的45~50%,患者多是中老年人或有家族遺傳史的族群。基底細胞癌的特徵,主要是不痛不癢、逐漸變大、形狀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有8成的患者都集中發生在臉部和頸部,與長期曝露在紫外線下有關,因此,農夫、工人、常日曬者都是高危險族群。突然出現腫塊、持續變大皆為徵狀 應提高警覺基底細胞癌雖屬惡性腫瘤,幾乎很少轉移,只會造成局部皮膚組織的破壞,但若忽略皮膚外觀的變化,面積會越來越大的話,可能會壓迫鼻骨等構造,嚴重者須得動大面積的切除手術和皮膚移植,術後甚至要接受放射線治療,增加治癒的難度。因此,周怡萱醫師提醒民眾,預防皮膚癌除了做好防曬外,當皮膚突然出現腫塊,而且持續隆起變大,形狀、顏色不均勻,應及早就醫診斷治療。

想到才吃藥 老婦突然中風險釀禍

想到才吃藥 老婦突然中風險釀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腦中風是一種急症,有8成患者主要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管阻塞,所以,送醫時間、治療方式一直以來最重要的關鍵!日前,一名61歲的陳女士,患有心房顫動症,平時只有想到才會服藥,某天在家煮飯時,突然半邊手腳無力、意識昏厥,立刻送醫後發現她基底動脈栓塞,若再晚一步恐會變成植物人,所幸後來接受了動脈取血栓的治療後,目前恢復狀況良好,行走、吃飯都沒有任何問題。急性缺血性中風延遲治療 嚴重恐致死雙和醫院影像醫學部陳啟仁醫師表示,雖然發生急性中風時,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據調查發現,3小時內趕到醫院接受治療者,僅佔所有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的5%,大部分的人都因延遲治療,造成腦部缺血功能損傷,導致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不過,日前卻有研究發現,在發生急性中風6小時內,進行血管內取栓手術,不僅可延長治療時間外,還能打通8成血管,對急性缺血腦中風患者而言,又是另外一項新選擇。接血栓直接取出 可快速恢復缺血區域什麼是血管內取栓手術?醫師表示,這是種利用微導管動脈支架,放置可回收支架到栓塞的血管,從動脈直接將血栓「取出」,可較快速地恢復缺血區域的灌流,治療時間約1小時,可將將黃金3小時延長為6小時,只不過,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接受一次治療得花費約15萬左右。

捐卵賺外快?當心出血、神經損傷風險

捐卵賺外快?當心出血、神經損傷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暑假出現捐精、捐卵潮,由於國內晚婚與遲育,衍生不孕問題,許多不孕夫婦需透過人工生殖技術及他人捐贈精卵,才能完成生兒育女的願望。一般外界認知,捐精、捐卵可獲得營養費8000元、9萬9千元,然國健署提醒,捐贈卵子有手術及麻醉風險,當心心律不整、出血、神經損傷。捐卵先打排卵針 委託人負擔營養補給費目前國內捐贈生殖細胞是以無償的精神,但考量捐贈人於捐贈過程必須接受相關檢查、醫療等措施,尤其是卵子捐贈者須接受排卵針劑和藥物及「取卵」之侵入性手術。因此不孕夫妻得委請人工生殖機構提供營養費或營養品予捐贈人,或負擔其必要之檢查、醫療、工時損失及交通費用,以補償捐精卵者所費之時間及捐精卵時所產生的風險及不便。誘導排卵 恐引發過敏、卵巢過度反應國健署表示,現行人工生殖法規定,男性20歲以上,未滿50歲、女性20歲以上,未滿40歲,經人工生殖機構檢查及評估適合捐贈、或者曾有捐贈但沒有讓受術夫妻活產者,方可捐贈精卵。然而邱淑媞署長指出,於捐卵過程中,誘導排卵的藥物,可能會引發藥物過敏、注射部位血腫、硬塊或感染、乳房脹痛、卵巢扭轉、卵巢過度反應,而嚴重「卵巢過度反應」可能的臨床症狀包括腹脹、腹痛或胃痛、噁心、嘔吐等。麻醉及手術風險多 年輕男女三思另外取卵之侵入性手術亦可能有麻醉及手術風險,麻醉風險包括低血壓、麻醉劑過敏、代謝性酸中毒、肺炎、支氣管痙攣、換氣不足、心律不整、心臟停止、二氧化碳栓塞、肺水腫;手術風險則有出血、感染、胃腸道受損、泌尿系統受損、陰道或腹腔血腫、神經損傷等。為提供捐贈者有關捐精卵的流程、風險、副作用、權利義務等充分資訊,國健署明訂規範,施術醫師應向捐贈人說明相關風險及權利義務,取得其瞭解及書面同意。同時呼籲年輕男女,勿為了賺取營養費而忽略相關風險。

喝檸檬水能改變體質?營養師:不會

喝檸檬水能改變體質?營養師:不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檸檬是一種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不少人更因此將之視作是美容的佳品!台灣近期吹起檸檬水熱潮,許多民眾每天喝一瓶,因為盛傳檸檬水有美白、將體質從酸性改成鹼性、瘦身等功效,部立南投醫院營養師表示,過度飲用檸檬水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建議民眾多樣化攝取各類水果,而非限定單一種類,均衡飲食才能獲得各種營養成分,真正吃出健康。檸檬含有維生素C、有機酸、植物營養素等,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說,檸檬是鹼性食物,檸檬水中雖然有檸檬酸,但檸檬酸可以在體內完全代謝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隨著二氧化碳呼出體外,酸性也就被減少了;但是人體血液的酸鹼值是恆定的,不會因為多吃某種鹼性食物而改變。應該遵守均衡、多樣化的原則,才有幫助。吃出白皙肌膚    芭樂維他命C遠勝檸檬但他也提醒,每100公克的檸檬含有約34毫克的維生素C,而相同分量的芭樂,其維生素C的含量則有126毫克,比檸檬多出3倍以上。而且其他的蔬果也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建議民眾應多吃多種類的蔬果,不要只吃檸檬等單一食物,這樣才能均衡飲食、纖維質也比較能足夠攝取。而關於檸檬水的泡法,一大片帶皮檸檬泡一壺約800C.C左右即可。檸檬水要帶皮切薄片,因為檸檬皮當中含有類黃酮更高,薄切則檸檬皮中的香氣成分容易泡出來。

做夢並非不好!助加深記憶、整理情緒

做夢並非不好!助加深記憶、整理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昨晚你做夢了嗎?多數人都有做夢的經驗,夢在睡眠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差別只是在於是否記得。許多人覺得做夢會干擾睡眠,但精神科醫師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其實夢在「記憶力」的增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之所以會覺得多夢的原因,並非我們認知的做夢時間比較長或是數量比較多,而是看你何時醒來。 成大醫院精神部陳柏熹醫師指出,睡眠歷程分為快速動眼期及熟睡期2個時期,而夢通常會發生在眼球會快速移動的快速動眼期,因此若在熟睡期清醒,就會覺得一夜無夢;反之,若是在快速動眼期醒來,就會意識到自己有作夢。多夢非關鍵   睡眠品質好壞原因多   然而做夢一定不好嗎?其實不然,夢是記憶的呈現,做夢這個現象在記憶力發展上是有正向關係的,透過夢的構成可以加深對於事件的記憶力,同時也可以清掉較不重要的事,像是在遭遇到重大災害或創傷事件後,被夢魘所糾纏的「創傷症候群」,或是在至親過世後,夢見他們的身影,都是由於情緒變化,大腦藉由記憶做為素材,構築出夢境以加深記憶能力的表現。陳柏熹醫師提醒,夢的多寡並不是睡眠品質的關鍵,要判斷睡眠品質的好壞,須要考量多個因素,如睡眠時間長短、是否能夠快速入睡、醒後精神等,所以做夢與否並不是睡眠品質的絕對因素。但若是有常有太早醒來、睡眠容易中斷,或是有明顯的事件造成睡眠不佳、噩夢不斷的狀況,就建議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