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小看血液循環不良 憂鬱癌症恐找上你

小看血液循環不良 憂鬱癌症恐找上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東洋自古以來流傳的養生祕訣──少食長壽、深呼吸長命。其中,也有「深呼吸即是長壽」的說法。深呼吸所帶來的好處,可是多的數不清。直接一點地說,深呼吸能「治百病」也不為過。因為深呼吸的最大功效,就是促進血液循環。深呼吸可以將交感神經的緊張,替換為副交感神經占優勢,以利全身的血管開通。百病的源頭,就是因為血液循環出了問題。組織會因此陷入低營養、低含氧量,體內毒素逐漸堆積,難以排出體外。因為這種新陳代謝的障礙,身體組織失去生命力、抵抗力、免疫力,進而受到傳染病和癌症等各種疾病的侵襲。透過以下三個步驟:利用深呼吸法,改善血液循環改善,進而療癒疾病。病情就會逐漸好轉。具體來說,深呼吸對下列疾病皆有效果。1)癌症/易發生於高血糖、低含氧量、低體溫的部位。深呼吸法可以避免這三項原因,癌症的症狀也會因此好轉。2)糖尿病/過量飲食是最大的問題。此外,壓力也是原因之一,而深呼吸有緩和壓力和抑制血糖值的效果。3)心臟病/壓力及精神緊張會使血管收縮,引起心肌梗塞、狹心症等疾病。而深呼吸會擴張血管、讓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因此心臟病也能夠逐漸好轉。4)腦中風/腦出血、腦梗塞等疾病,同樣也是由血管異常所引起。因此,呼吸法對於這類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5)高血壓/深呼吸能使血管擴張、脈搏穩定,因此能夠改善高血壓的症狀。6)肝臟疾病/由於能夠恢復全身代謝機能,進而緩和肝臟的負擔。因此,肝臟異常也能漸趨復原。7)腸胃疾病/交感神經一緊張,會帶給腸胃強大的壓力。像是胃痛和腸道痙攣等就是最典型的症狀,其他還有胃酸過多、胃潰瘍、腹瀉、便祕等。而深呼吸,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運作,腸胃也能較為放鬆,進而促進各種疾病的自然治癒力。8)皮膚病/異位性皮膚炎,也是壓力產生的典型症狀。因此,以深呼吸來刺激副交感神經的運作,就能抑制壓力反應,進一步促進新陳代謝,排出沉積在皮膚細胞等地方的毒素,恢復健康的肌膚。9)身心症/身心症是由於自律神經的平衡遭到破壞而引發,藉由深呼吸可以使其逐漸恢復。10)憂鬱症/常常吸氣、吐氣,就能活化腦內血清素的分泌。腦內血清素被稱為理性荷爾蒙,能夠改善憂鬱症和神經官能症(Neurosis)的症狀。11)手腳冰冷、虛寒/深呼吸可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進而讓身體恢復暖和也是理所當然的。12)白髮/造成白髮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毛根處的血液循環不順暢。由於缺乏營養和氧氣不足,會造成黑色素沉澱的作用受到阻礙。可以藉由深呼吸打開微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因此白髮也有恢復黑髮的可能。只是,同時必須戒除肉類和動物性脂肪等酸性食品,以及相當於皮膚毒藥的合成洗髮精、造型品。13)禿頭/掉髮跟白髮的形成原因相同,只要改善微血管的血液循環不良,或許會有復原的可能。在那之前,請務必捨棄對皮膚有害的化學物質、合成洗髮精等「掉髮凶手」。在洗頭髮之前,先拒絕廣告的洗腦吧!(本文摘自/空腹奇蹟/商周出版)

聚餐、喝酒前後 7招保健不傷腸胃

聚餐、喝酒前後 7招保健不傷腸胃

1)赴宴前的半小時,先略吃一點食物,保護腸胃。就座後,也應該先吃一些肉類或澱粉類的食品,讓腸胃不要空轉。2)平時不要熬夜,飲食要規律清淡,切忌暴飲暴食。3)喝不醉的秘訣,首先是不要喝得太急躁,不要猛喝,更不要摻著不同酒喝,最好只喝一種酒,以免腸胃受到較大的刺激。4)如果酒量實在有限的話,就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最好不要主動出擊,而是應該以守為攻。5)務必要勤喝水。可以在自己的桌前放兩個大杯子,一杯放白酒,另一杯則放礦泉水。乾杯後,不要馬上把酒大口吞下,最好徐徐緩緩地吞嚥下肚,之後再多喝水。6)宴席散後,回家的事後保健也很重要,可以準備一杯優酪乳、一杯熱水或熱茶,以及一條熱毛巾。喝完酒回家後,最好也不要再有其他活動,好好補眠保養身體。千萬記住,別再喝濃茶,也別抽煙。很多人酒後煙癮大發,一支接一支地抽,這樣對身體的損傷倍數增加,這都是不好的壞習慣。7)當實在不能喝、或者不想喝時,要學會聰明地說「不」。若是不宜飲酒,最好在還未醉之時就要婉拒勸酒。不過要注意的是,在拒酒時,又不要表現得太過於冷酷斷然、太直接,以免破壞了勸酒的興致與氣氛。最好的方式是要學會隨機應變。憑藉著自己的機智和口才,在交際場合上妥當的應對周旋。(本文摘自/飯局裡的錢途/好優文化出版)

雙缺!9成國人維生素D、鈣不足 骨鬆恐找上門

雙缺!9成國人維生素D、鈣不足 骨鬆恐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更年期後婦女,容易因為鈣質快速流失而導致骨質疏鬆,然而想降低骨鬆、骨折等風險,光是增加鈣質攝取還不夠,必須與維生素D同時進行補充,因維生素D是幫助鈣質吸收的重要元素,卻有高達9成以上民眾維生素D及鈣質攝取不足,讓自己身陷骨鬆危機中!31歲以上 每日應攝取1千毫克鈣國際骨鬆學會在今年加強呼籲各年齡層均須重視鈣質、維生素D以及蛋白質的攝取以存骨本。根據最新調查顯示,曾發生骨鬆性骨折的停經後女性中,有高達86.6%維生素D攝取不足;但光補充維生素D還不夠,國外研究也發現,維生素D須與鈣質同時進行補充,才能更進一步降低骨折發生的風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陳芳萍理事長指出,鈣質與維生素D在骨骼保健上缺一不可,但國人在鈣、D兩大骨骼健康營養素的攝取上卻仍明顯不足。根據國健署建議,31歲以上成人,一天需攝取1000毫克的鈣,但台灣成年女性卻普遍未達標,其中31歲至50歲的女性鈣攝取不足比例高達9成4;調查亦發現,19歲以上國人更有將近9成8維生素D攝取不足,與鈣質缺乏情況不相上下。維生素D助鈣吸收 不足恐致代謝症候群陳芳萍提醒,維生素D是幫助鈣質吸收的重要元素,但維生素D較難透過日常膳食足量攝取,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看產品成分標示的習慣。以國內成年女性平均一天僅攝取563毫克的鈣質來說,牛奶更能幫助國內女性補充所需鈣質,每日建議攝取2杯250毫升高鈣牛奶,幫助維持骨骼與關節的健康。此外,過去《優活》報導,國人維生素D嚴重不足,其中又以女性、越年輕者問題越嚴重,對此,心臟科蔡忠文醫師表示,維生素D攝取不足,恐增加代謝症候群、骨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所以,除了牛奶外,建議民眾也可多吃黑木耳、鮭魚、秋刀魚等,此外每天至少曬10~15分鐘的太陽,且不能防曬,才能有效補充維生素D。

「蟲蟲」品質差易不孕 盤點男性7大習慣恐殺精

「蟲蟲」品質差易不孕 盤點男性7大習慣恐殺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台灣不孕夫妻比例愈來愈高,但是不孕症絕不是女性的專利,據國健署101年統計報告指出,不孕原因分析男性因素占20.0%以上。由於國人越來越晚婚加上工作壓力大、久坐缺乏運動、環境賀爾蒙、熬夜、抽菸、飲酒等因素導致男性精蟲品質下滑,造成不孕。身材、性能力不等於精蟲品質台南市立醫院中醫科張烱宏醫師表示,臨床上不孕診門診女性患者求情形多於男性,可能是部分男性患者不願意面對自己精蟲品質問題,常存著「我身材壯碩,性能力好,怎麼會有精蟲品質問題」的錯誤觀念,但其實身材壯碩和性能力是不等於精蟲品質,加上男性自尊心做祟,這都是造成就診率不高原因。精子不健康?當心跟你的生活習慣有關其實,不經意的日常習慣也會影響精子品質及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不良的習慣,都可能對精子產生影響,但大多數的男性同胞卻不自知。因此張烱宏醫師提醒,如有下列的不良習慣,應盡快改善;而若是一年正常性生活未成功受孕者,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和治療:1)少穿緊身牛仔褲,勿久待高溫環境,以免睪丸長期處於高溫降低製造精子能力。2)應減少熬夜、戒菸戒酒,遠離不孕危險因子3)長期久坐者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順暢,50分鐘要起身走動一下。4)壓力較高者不孕風險高1倍,建議每周定期適度運動,並適度釋放壓力。5)減少使用環境賀爾蒙產品,譬如含雙酚A材質的餐具、含聚苯乙烯的保麗龍和杯麵、含「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之化妝品等,將誘發基因突變,影響生殖系統的發育和作用、導致不孕。6)勿長期食用烤炸辣食物和生冷瓜果,並且少喝冰冷飲料。7)勿自行服用補藥,服用維他命、鋅和蜆精等健康食品往往效果很有限,應就診中醫或西醫師診治。

入秋溫差大 嬰幼兒過敏患者增近3成!

入秋溫差大 嬰幼兒過敏患者增近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本周受到東北風影響,早晚溫差大。而冷熱的轉換若太突然,身體很難在短時間內反應,所以季節變換之際,容易引發過敏症狀,如過敏性結膜炎、異位性皮膚炎或者是過敏性鼻炎等,尤其是嬰幼兒,更容易在此時誘發人生中「第一次過敏」。醫師也說,診間觀察發現,近期嬰幼兒過敏患者增加近3成!提醒一旦誘發過敏,症狀將接踵而來,只能控制,難以根治,所以家長應該趁早做好防敏工作。一旦過敏就難根治  把握三歲前奠定好體質高雄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吳建儀醫師指出,許多家長以為「出現症狀再治療就好。」然而,一旦出現「第一次過敏」,就會啟動一連串過敏反應:「過敏進行曲」,如異位性皮膚炎,寶寶皮膚會出現紅疹、發熱、搔癢難耐的狀況;過敏性鼻炎造成的鼻涕直流、呼吸不順等狀況,則容易讓孩子頭腦昏沉,進而影響學習力、專注力!無論上述哪種狀況,家長一定都不希望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吳醫師建議,三歲前的寶寶體質仍在發展階段,建議把握此時奠定良好的基礎。缺一不可!防敏2關鍵:環境+飲食現今許多家長都有過敏預防的概念,但大多都只做環境清潔,然而正確的過敏預防,應兼顧「環境」及「飲食」。他表示,母乳絕對是防敏過程中關鍵的一環,因其中含有許多珍貴的營養素及免疫因子,研究指出哺餵母乳超過6個月以上,可以降低寶寶6成的過敏機率!就算寶寶逐漸長大,奶水仍為重要的養分來源,不建議輕易斷奶,倘若媽媽因工作或其他緣故,無法親餵母乳,建議以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銜接。吳醫師再次呼籲家長,不管家中有無過敏史,寶寶飲食方面的問題,應提前諮詢專科醫師。

他魚刺哽到硬吞白飯 竟卡在肛門口!

他魚刺哽到硬吞白飯 竟卡在肛門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人都有誤吞魚刺的經驗,但可別聽信偏方,認為喝醋、吞飯就能軟化魚刺,當心這些方法會讓情況更嚴重!一名中年男子,早上如廁時,忽然覺得肛門口劇痛難耐,趕緊前往部立南投醫院急診室就醫,經醫師診視後,赫然發現,有一約3公分長的魚刺卡在該名男子肛門口,急診醫師在局部麻醉後,迅速移除該異物,男子疼痛感瞬間消失。原來他回想幾天前曾被魚刺哽到,當時吞白飯想把魚刺吞下肚,沒想到卻造成更大的傷害。南投醫院急診科陳安家醫師表示,通常民眾不小心吞入魚刺後,便會感到不適,至急診室求診,如果急診醫師無法目視移除該異物,即會將病患轉介至耳鼻喉科或是腸胃科藉由內視鏡診療,確認是否有異物需要處理。誤吞魚刺別輕忽 當心腸穿孔南投醫院消化道專科洪弘昌醫師進一步說明,民眾吞入尖銳物品時,就有可能卡在食道轉折狹窄處產生併發症,如果異物通過食道進入下消化道後,雖然大部分的異物都可以因此就順利跟著糞便一起排出體外,但是還是有少部份病患會產生腸穿孔,造成急性腹痛至醫院求診。據統計,最常被民眾誤食的異物,除了魚刺與雞骨頭之外,還包括藥物的外包裝、假牙、還有硬幣。雖然,一般十元大小以下的鈍物都可以順利排出,但洪弘昌醫師提醒民眾,如果不小心吞入尖銳物品,仍需注意有無急性腹痛症狀產生。

僵直性脊椎炎沒積極治療 身高縮水5公分

僵直性脊椎炎沒積極治療 身高縮水5公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僵直性脊椎炎不好好治療,除了嚴重骨骼關節會遭受破壞,當心身高也一併受影響!一名42歲的李先生,小學三年級開始腳踝出現疼痛,長期都在看骨科,直到十幾年前開始出現腰痛、肩膀痛後,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但他的治療心態卻是「有痛才看西醫吃藥,不痛就不治療」,而且常使用偏方,包括拍打、放血、拔罐,結果症狀完全沒有緩解。直到他的頸部幾乎不太能動,身高也從181公分縮水變成176公分,才驚覺自己需要持續治療!不痛≠已控制   醫籲:應從根本抑制發炎高雄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王立峰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疼痛發作時,常有病患痛到寸步難行、影響生活。但是,疼痛並非持續發生、如影隨形,也造成許多患者常常把痛、跟不痛當成是服用藥物的指標、甚至是在疼痛的時候把處方藥物再併用成藥,讓自己暴露在重複用藥的風險中,長期下來可能傷肝、傷腎!且僵直性脊椎炎是需要長期的控制發炎,短暫、斷斷續續的使用止痛成藥應急,只會讓持續的發炎造成關節、骨骼的破壞與沾黏、甚至影響全身部位。持續發炎不處理  骨骼關節恐遭破壞免疫風濕科胡瑞潔醫師也解釋,對於病情控制不佳的病患,發炎指數仍是劇烈的話,健保也有給付生物製劑。而他提醒,生物製劑雖沒有口服止痛藥物造成肝腎代謝負擔的疑慮,但還是需要醫師指示下使用,並注意其副作用。並呼籲,若有長時間的晨僵、背痛、眼睛發炎、手腳、關節紅腫等症狀,應該趕快到免疫風濕科就診,以免耽誤病情造成疾病惡化。

好尷尬!壁咚散發口臭味 8成5是口腔疾病造成

好尷尬!壁咚散發口臭味 8成5是口腔疾病造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壁咚是一件看起來很浪漫的事,不過,如此近距離接觸,若嘴巴傳出陣陣異味,恐會嚇跑心儀的他!根據網路調查,高達7成5女性害怕壁咚時男伴有口臭,而男性也有高達8成3擔心女方嘴巴臭,破壞了氣氛。牙醫師表示,口臭原因8成5來自口腔疾病。以為是吃大蒜造成 當心疾病已上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鄧乃嘉醫師表示,一般人以為口臭是因為吃了像是洋蔥、大蒜等味道比較重的食物引起的,但許多民眾的口臭卻是因為疾病造成,甚至不用開口就會聞到異味。根據國外統計,口臭的原因8成5來自牙科或口腔內疾病,5%~10%來自鼻子相關疾病,3%來自扁桃腺發炎,另外還有1%則是因為糖尿病、腎臟病、上呼吸道疾病等引起。牙周病使口氣如肉腐味此外,人體口腔中至少有700多種細菌存在,口臭是由一種「厭氧硫磺細菌」產生揮發性硫化物的氣味所引起,口腔內的細菌分解蛋白質,並且釋放出具有難聞氣味的硫化物。追查這些臭味的來源主要是蛀牙和牙周病,蛀牙的蛀洞容易卡住食物殘渣,牙周病造成的牙周囊袋會導致細菌叢生,發出陣陣難聞的肉腐味。就算每天刷牙刷得再乾淨,也難以達到「無菌狀態」,因此一旦有口臭,最重要的是找出背後的原因,檢查口腔狀況是第一步。去除細菌 可有效減少口中異味鄧乃嘉醫師提醒,台灣民眾雖然重視口腔清潔,但缺乏口腔保養的觀念,特別是害怕看牙,沒有養成定期洗牙及口腔檢查的習慣,造成蛀牙及牙周病人口比率居高不下,長期引發口臭困擾。平常除了做好刷牙清潔外,去除口內的細菌也是減少口臭的有效方法,建議可搭配幫助中和口中酸性物質的口腔清潔產品,如齒妝水、漱口水、口腔噴霧劑等,減少口中異味,壁咚時也才能安心享受浪漫時光。

減肥方式錯 小心減不成還因小失大

減肥方式錯 小心減不成還因小失大

(撰文/張瓊之) (採訪者/部落客Nikkie) (專業諮詢/劉明偉醫師、張長生藥師) 「減肥」雖然是多數人的必經之路,但若沒有做好長期抗爭的準備,只沉迷於短期、快速的錯誤觀念中,恐怕溜溜球效應、代謝變差、便祕等問題會在你不自覺中悄悄找上門,像是知名部落客Nikkie,外表看似苗條、纖細,很難想像,她過去也曾經歷過一段辛苦、難熬的減肥之路。 以前的Nikkie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胖子,不僅沒有自信,每天還只能用羨慕的眼光看別人穿亮衣服,直到某天突然發現自己的衣服竟然通通穿不下時,才開始決定要往減肥的道路前進。 只要宣稱有效就嘗試 她因此對身體造成傷害   進一步追問到底如何瘦身有成?她說,其實過去也曾經歷過一段盲目嘗試的時期,像是一天只吃一顆蘋果、喝含藤黃果、番瀉葉或蘆薈素的纖維飲品等,只要宣稱有助於減重,就宛如聖旨,通通跟著照辦,完全不顧後果,直到有次用了極端的手段,導致水份與纖維素攝取不足,出現便祕、胃痛、頭痛、精神不佳等問題時,才驚覺因為減重的關係,身體已經出現傷害。 為了找回當初減重的初衷,Nikkie開始回頭去想哪種方式才最適合自己,結果兜了一大圈,發現原來減肥要依自己的體質、身體的步調來進行才對。 了解四大體質來訂定策略 才是健康的減重方式   但談及「體質減重法」,這樣的方式真的有助於減重嗎?張長生藥師說,其實透過了解體質來訂定策略,才是健康的減重方式。現在只要打開網頁,輸入「減肥」,洋洋灑灑地知識、偏方就會一一浮現在眼前,但這樣胡亂嘗試的方法,只會讓人容易把身體搞壞。舉例來說,很多人會購買市面上的纖維飲品來幫助減肥,然而,這些飲品中可能會添加造成腹瀉情形的藤黃果、番瀉葉、與蘆薈素,一般人飲用後,可能會造成腹瀉、脫水等狀況,身體的體重會暫時減輕,但脂肪卻不會減少,這些成分若過多使用,可能會造成腸胃功能失調,甚至還會影響肝腎功能,可說是得不償失。 因此,了解自己的體質,對症下藥,才能達成減重目標,一般來說體質可分為肥人痰濕、油膩停聚、宿便堆積以及綜合體質等四大體質。 第一種痰濕體質,因濕多而氣虛,脾胃虛弱而造成腹脹,所以,必須藉由補脾健胃的方式,使脾胃恢復正常,加速代謝,另外,飲食上也盡量不要攝取過多的鹽分。 第二種油膩停聚,指的是使用油脂會堆積於腹部,導致小腹凸出,因此,必須強化消化促進蠕動的方式,使脂肪轉化,幫助油脂不停聚,在飲食上則要少量多餐,低脂、低鹽、低糖、低油、多喝水。 第三種宿便堆積,因氣虛導致腸道傳導無力所引起,所以,可透過補中益氣的食物、每天至少喝2000C.C的水,以及多攝取全穀類、水果、十字花科等,來恢復腸道傳導力。 第四種綜合體質,屬代謝失調並伴有局部水腫、多汗虛胖、老化速度加快以及容易感到疲勞等,但其他體質的症狀也包含在其中,是四種類型中最容易變胖的一種,所以,可從多攝取維他命、酵素、礦物質、水分等開始著手。 外食族搭配中藥減重 助排除多餘油脂及水分 雖然飲食是最直接改變身體狀況的方法,但在外食族日漸增多的情況下,幾乎難以做到,因此,張長生藥師建議民眾可搭配含有黃耆、防己、白朮、甘草等天然中藥材的傳統故方「防己黃耆湯」,來改善體內多餘的油脂及水分排出,避免油膩停聚在體內,並可同時幫助排便、清除便秘的症狀。   了解更多部落客體驗:http://goo.gl/0gjDAI

銀髮族健走!4訣竅挑對鞋不傷膝

銀髮族健走!4訣竅挑對鞋不傷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平成23年(2011年)十月發表的總務省人口發展統計,預估20年以後,60歲以上的人口,將占日本全國人口半數以上。很多人都認為邁入60大關,就是上了年紀了,周圍的人大概也是這麼想。因此把60歲到65歲訂為退休年齡,屆齡就得退休,形成一種制度。不管自己是否覺得該退休了,但心裡也明白年紀大了已是不爭的事實。年長者退休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失去了交感神經的刺激,人變得黯淡無光,疾病也來報到。人的身體如果不使用,就會退化。其中,關節、骨骼、肌肉等運動器官,立刻透露端倪。比方說,接受心臟手術要休養數天,無法活動關節、肌肉,就會腰痠背痛,需要一星期的復健。因此,每天進行收音機體操、快走等運動,十分重要。走向戶外 盡可能踩在土地上健走的方式不對的話,容易傷害膝關節。收音機體操和健走,都可以在家或在健身房進行,不過,盡可能到戶外做會更好。接觸戶外的空氣,會感到「風吹得人好舒服」或「空氣好冰涼,感覺有點冷」,用感官去感覺,便刺激了副交感神經。我強烈推薦在泥土地上健走。因為土質比柏油路柔軟,比較不會對骨頭或關節造成負擔。在都會區有時不容易找到可以健走的泥土地。那麼,挑雙合腳的鞋子,減輕負擔吧。至於挑選鞋子的要點,則說明如下:1)選擇合適的尺寸。2)腳尖需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3)腳拇趾、小趾間的距離和足掌寬度一致,腳趾不會擠在一起。4)鞋子可以確實包覆腳跟,不會因為走動而鬆脫。(本文摘自/甦活力:調節自律神經,血管有彈性的養生術/天下雜誌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