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補心安!年花千億買保健品 僅37%人常吃

補心安!年花千億買保健品 僅37%人常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台灣民眾一出國,旅遊之餘最重要的事,就是狂掃保健食品回來;根據調查指出,台灣民眾一年可以吃掉1000億元的保健食品,可以蓋起1.5座台北101大樓!但花大錢吃高檔保健食品真的有效嗎?《健康遠見》公布「民眾保健食品消費行為」調查,發現只有37%民眾常吃保健食品,並不如想像中的多。維他命、鈣片最常買 只有5成5固定吃調查顯示,民眾最常補充的保健食品中,第一名為維他命,第二則是鈣片,葉黃素及玉米黃素位居第三;吃保健食品的理由依序則有補充營養、消除疲勞、強化骨骼等。然而,保健食品不是藥,需要固定吃嗎?調查結果顯示,常吃保健食品的人當中,5成5會固定經常吃;三成七是想到才偶爾吃;以前有吃,現在幾乎放著不吃的,占5.3%;身體不適才趕緊吃的有1.8%。專家認為,因保健食品是食品,吃了不一定會立即改善身體狀況,很多人會因沒有感覺而吃吃停停。優酪乳、養樂多 都算保健食品而調查結果發現,一半以上的人不吃保健食品的原因,主要是因價錢過高,佔27.8%,其次為擔心副作用,約25.3%,認為從食物中就能攝取營養素的比例居第三高,有23.8%。其他如常忘了吃、怕麻煩、效果不好、口感不佳難吞嚥等,也是民眾不吃的原因。營養基金會副執行長周怡姿說,有「小綠人」標誌的健康食品,成分都須符合沒有副作用的安全標準。專家也認為,只有37%的人經常吃保健食品,可能是因為對保健食品的定義認知不充足,以致雖然有吃,卻不知道吃的也算保健食品。周怡姿指出,其實包括養樂多、優酪乳、乳酸菌、健康茶飲,及傳統食物的燕麥、高鈣奶粉,這些都算保健食品。飲食攝取最天然 特殊患者先徵詢醫師建議她也表示,最好的維生素來源其實就是天然食物,只要根據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營養,就能夠吃的健康、也不會吃進過多的化學物質,但對於咀嚼不便的老人家、素食主義者、重大傷病患者,他們的維他命可能會攝取不足,在醫師的建議下,適量食用保健食品是允許的。

好癢!掏耳朵太頻繁 當心黴菌滋生

好癢!掏耳朵太頻繁 當心黴菌滋生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耳朵癢就掏耳朵,這是一般人自然的反應,不僅能舒緩痛苦,還可以讓耳朵「聽」更清楚,不過,這習慣很可能讓你掏出「意外」。中國一名女子,近日感到耳朵發癢、悶痛,到醫院檢查發現,竟然是她耳朵裡長出黴菌,才會癢個不停。經常掏耳、拉扯 耳朵成細菌栽培室不管是用手指直接掏,還是拿棉花棒挖到舒服,只要能紓解惱人癢感,這些都是多數人選擇的方式;而中國這名女子也不例外,她平常只要一感到耳朵癢,就會用手指「進去掏」,但近日卻癢到無法自拔,連聽力都受影響,便到醫院檢查,沒想到竟是耳朵裡長出絨毛狀真菌,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當地醫師說,女子狀況並不罕見,平常一個上午就會接到3組同樣的病人,幾乎都因為經常掏耳朵,反覆拉扯下使真菌有滋生環境,才出現「耳朵發霉」的情形;而當真菌包覆在外耳表面,患者會出現悶痛、造成聽力受損。不愛清潔耳朵 易形成「耵聹栓塞」至於多數人認為,耳朵癢代表裡面有許多髒垢,一定要掏乾淨才行,對此,醫師說明,頻繁挖耳很可能使皮膚出現傷口,讓細菌有機可趁,一般而言,耳屎會隨人吃飯、說話、打呵欠時自動被排出,其實只要保持一周清潔一次即可。但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很可能形成「耵聹栓塞」,也就是累積過多耳垢造成耳鳴、聽力減退、暈眩等情況。

不到40歲就白內障 原來是甲狀腺出問題

不到40歲就白內障 原來是甲狀腺出問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一旦發現眼睛不舒服、視力模糊,就要到眼科求診,這是一般人最直接的反應;不過,中國這名39歲女子檢查出白內障,卻無法求助眼科,醫師建議要看內分泌科才行,讓她百思不得其解,檢查發現原來是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出現水晶體鈣化,才導致白內障。甲狀旁腺激素分泌過少 導致水晶體鈣化白內障主要症狀是視力障礙,怎麼會檢查出來卻無法在眼科求診,這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讓女子帶著疑惑到內分泌科檢查,結果竟然是她的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才出現白內障的問題。對此,當地醫師表示,病患主因是甲狀旁腺激素分泌過少、血鈣低,出現水晶體鈣化導致白內障;而如果血鈣持續下降,很可能引起肌肉疼痛、精神錯亂。易誤診為白內障 患者應先檢查血鈣此外,醫師說明,由於甲狀旁線功能減退的首發症狀就是白內障,因此許多病患會被誤診為眼科疾病,做了不正確的治療;其實只要及時發現,對症下藥,都可以終止白內障的發展。而如果40歲以下就罹患白內障,或是手腳麻痺、嘴角不自覺抽蓄等,應檢查血鈣及甲狀旁腺激素,且儘速就醫,避免使小病釀成大禍。

每天喝3瓶可樂 老翁酸中毒送醫不治

每天喝3瓶可樂 老翁酸中毒送醫不治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可樂對人體的傷害總是眾說紛紜,不管是提高肥胖風險、影響骨骼成長,甚至讓牙齒腐蝕等,不過儘管有許多證實、傳言,還是無法減少「可樂迷」對它的熱愛。中國一名78歲老翁,就像年輕人一樣,對可樂愛不釋手,每天都要喝上1千毫升才肯罷休,但卻因為這瘋狂行徑,導致他嚴重酸中毒,送醫不治。6年狂飲1000c.c.  血液ph值降到6.8對可樂的忠實粉絲來說,家中一定要擺上幾瓶,就像成癮般只要想到就會拿起來灌,然而這對人體傷害真的很大。據家人表示,老翁6年來每天都把可樂當水喝,發病當天,早上起床就先空腹喝一瓶可樂,便馬上感到噁心、想吐,送到醫院時意識清楚,卻有胸悶現象;經緊急治療後情況嚴重、血壓下降,呈現昏迷狀態,搶救18個小時還是回天乏術。令人意外的是,其實老翁平常身體健康,連老年人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都沒有,怎麼會發生此悲劇;當地醫師表示,雖然病患心律正常、心臟也算健康,但從血液中的酸鹼值就可看出端倪,原來一般正常酸鹼值在7.35~7.45之間,老翁竟然只有6.8,顯示為嚴重酸中毒,且碳酸在體內堆積已久,緊急搶救還是宣告失敗。急性重度酸中毒 恐致休克、器官功能衰竭其實老翁6年前就對可樂著迷,一天非得喝上兩三瓶才甘願,家人曾勸過他,但絲毫改變不了這項習慣,有時甚至配上白酒一起喝;但也因為如此激烈的行為,導致體內累積過多酸性物質造成酸中毒。醫師說明,所有東西只要「過量」都有危險,急性重度的酸中毒恐導致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等後果,因此還是避免這些「可能」傷害身體的飲品為佳。 

愛吃燒烤+熬夜 兄妹腸內長數百顆腫瘤

愛吃燒烤+熬夜 兄妹腸內長數百顆腫瘤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常結束工作已錯過吃飯時間,為犒賞自己,多數人會以消夜補償;但卻因為隔天需要早起,往往大吃後倒頭就睡,其實這樣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中國一名男子,因生活壓力大、長期熬夜又愛吃燒烤,近日腹瀉、便血,送醫檢查發現,原來在他大腸裡有數百顆腫瘤,且已演變為大腸癌,情況很不樂觀。腫瘤具遺傳性 癌變率百分百日前一名33歲男子因連續幾天腹痛、便血,忍耐幾天後,實在受不了才到醫院檢查,但診斷結果卻令人相當震驚;原來是他腸子裡長出一顆顆外型似葡萄狀的腫瘤,最大直徑有5公分長、有出血現象,且幾乎將腸子完全堵住,才會害他痛不欲生。醫師表示,由於個案罹患的是遺傳性腫瘤,且發生癌變率幾乎是百分百,一開始沒什麼症狀、患者不易察覺,但之後會出現便血、腹瀉等情形,這時候表示情況已相當嚴重,必須切除全部結腸才行,若及早發現、治療,9成以上都可痊癒。由於此腫瘤具家族遺傳性,醫師要求陪同男子看病的妹妹做檢查,結果如醫師所料,在她腸子內也有數百顆大小不一的腫瘤,所幸尚未發生癌變,且順利完成「預防性切除結腸」手術。熬夜、吃油炸物 大腸癌年輕化而因為男子平時作息不正常、又愛吃燒烤等食物,才會加快癌變速度,不過在醫師治療後,情況大有改善;但醫師提醒,目前大腸癌已出現年輕化趨勢,除遺傳外,主要與年輕人愛吃油炸物、燒烤、速食等高脂肪食物,加上生活壓力大、常熬夜、飲食不規律等,都是增加大腸癌風險的原因。對此醫師建議,應減少脂肪食物的攝入,以魚、瘦肉、低脂奶製品取代動物油、植物油;並用蒸煮方式替代油炸食品,且盡量避免醃漬、燒烤等。 

見隱翅蟲就打 男子手冒10公分大膿包

見隱翅蟲就打 男子手冒10公分大膿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看到身上有蚊蟲,直覺反應不是拍打就是用手撥開,不過除了最近造成人心惶惶的蚊子外,還有一種「飛蟲」要特別小心!一名36歲男子,日前用手打死出現在身上的蟲子,不料沒多久手上竟長出10幾公分的膿包,求診得知,原來攻擊他的不是一般小蟲,而是體液具刺激性的隱翅蟲。隱翅蟲體液具刺激性 一碰就紅腫平常只要看到身上有蚊蟲,隨手一拍就沒事,怎麼這稀鬆平常的行為卻引來危機?據了解,男子某天在家中感到腰部「癢癢的」,隨手拍後只見一隻不到1公分的小蟲落地,便不以為意,沒想到幾分鐘後馬上感覺觸碰蟲子的手發癢、紅腫,並立刻長出3公分膿包,到醫院時傷口已擴大成10公分。醫師表示,男子遇到的就是外型酷似大螞蟻、具有刺激性體液的隱翅蟲,一般來說,只要被隱翅蟲體液接觸到,就會發生紅腫、發癢等情況,嚴重還會造成傷口潰爛。而患者就是用手拍打時不慎沾上體液,產生過敏反應,而患上「隱翅蟲皮膚炎」,需塗上幾天藥膏才能痊癒。遇隱翅蟲2招緊急處理:不拍打、用吹的 至於遇到隱翅蟲時該如何處理?醫師提醒,隱翅蟲不會咬人,但最怕皮膚碰到它的體液,因此若發現身邊出現隱翅蟲,只要搧走、吹走即可,切記用手拍打;如果不小心沾到蟲液,應用大量清水沖洗且儘速就醫,以免傷口紅腫後留下疤痕。 

打哈欠別強忍!研究:恐引起胸腔問題

打哈欠別強忍!研究:恐引起胸腔問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對於打哈欠的原因總有許多解釋,缺氧、無聊、疲累,甚至也有進化論之說,但不管是哪個原因,只要有想打哈欠的衝動,就應該讓它自然釋放,因為「憋」著可能會出問題!曾有研究發現,打哈欠的時間平均為6秒鐘,這時人體會得到神經、肌肉放鬆,若強硬不打出來,對健康可是會有影響!關鍵6秒 放鬆緊繃肌肉、神經上課、開會、辦公時,難免會想打個哈欠,但許多人會因為「不好意思」而把哈欠吞回去,其實這就抑制了一項生理反應,對健康是相當不利;美國研究說明,人體在打哈欠的6秒內,往往搭配閉眼、舒張耳朵,這時全身的肌肉、神經都會得到放鬆,且透過這短短的時間,會增加血液中氧氣的含量、排出更多二氧化碳,達到提神效果。相信許多人都有強忍哈欠的經驗,原本可以自然張口來個深呼吸,卻得閉上嘴巴「收氣」,這樣的硬憋行為常伴隨胸悶、不順,沒多久又再打一個。其實這是因為打哈欠時人體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若「憋住」會抑制二氧化碳的排出,累積過多容易引起胸腔問題、身體器官都受影響。早晨哈欠打不停 促進大腦皮層好時機此外,打哈欠還可增進呼吸、頭部及胸腔的肌肉運動,若早晨打個不停也不用煩惱,因為這是促進大腦皮層的好時機,能將人體轉為興奮狀態、開啟一天的旅程。但也不代表這是件好事,只要睡眠不足或感到疲憊、連續打好幾個哈欠,其實就是大腦發出的警訊,提醒人體器官需要休息,這時就該放下手邊工作立刻就寢。 

快吃!英研究:地中海式飲食 可降低乳癌風險

快吃!英研究:地中海式飲食 可降低乳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隨著飲食西化,越來越多餐廳推出各國料理來討好民眾的味蕾,當然也有人堅持傳統小吃,拒絕外來食品;不過,根據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選擇「地中海式飲食」對治療心血管疾病、預防乳癌,都有很好的幫助,而這發現也讓不少饕客對異國料理有些改觀。地中海式飲食 還可治療心血管疾病「大魚大肉、配上綠色青菜,再來一鍋熱湯,接著人手一碗白飯,開動!」這是台灣人餐桌上最常見的擺盤,不過偶爾換點口味,對人體可是大大加分,甚至還能降低癌症風險。根據英國研究顯示,採用「地中海式飲食」除了對治療心血管疾病有幫助外,還可減少罹患乳癌的機率,可說是一舉數得。專家解釋,由於目前尚未找出誘發乳癌的原因,但如果女性長期食用高脂肪、低纖維食物,則很容易增加罹患風險;因此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透過飲食調整,而地中海式飲食主要由蔬菜、豆類、水果、堅果及橄欖組成,這類的低脂食物可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預防乳癌。預防乳癌2方法:低脂飲食、規律運動另一方面,要預防乳癌,可從高脂肪飲食轉為低脂食物,平常多吃全麥麵包、胡蘿蔔、南瓜等,有助於排出體內過多的雌激素,阻止刺激乳房組織,對乳房保健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專家還建議,規律運動也是預防方法之一,若每天健走1個半小時左右,可降低1成8的罹患風險,而一周超過10個小時則效果更佳。 

調查:居住交通壅塞路段 孩童患血癌風險高3倍

調查:居住交通壅塞路段 孩童患血癌風險高3倍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生活環境對人體影響真的很大,繼瑞典研究顯示,成人經常接觸交通噪音,會增加腹部脂肪堆積,形成「梨型身材」後,法國更有調查發現,長期居住在交通繁忙處的孩童,罹患白血病風險比他人高出3倍。與汽車廢氣有關 罪魁禍首恐是苯據先前報導,瑞典研究人員表示,長期接觸噪音容易造成身心壓力,使得脂防大量堆積於腹部,而噪音也會干擾睡眠,導致暴飲暴食、影響新陳代謝及心血管功能。然而法國最新研究,直接將矛頭指向居住在交通路段的孩童身上,研究人員說明,法國每年約140起「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例中,就有3起與汽車廢氣有關,而罪魁禍首可能是「苯」,為一種燃燒化石燃料會產生的化學物,導致小孩罹患血癌風險甚至比他人高出3倍!研究團隊將過去2760例15歲以下的白血病患者,與全國其他3萬名孩童比較,發現居住在距離交通繁忙路段不到150公尺者,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機率較高;至於住在法國最繁榮的大巴黎地區,風險則高出6成。

中度海洋性貧血不易察覺 輸血患者應重視排鐵治療

中度海洋性貧血不易察覺 輸血患者應重視排鐵治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到底中度海洋性貧血有多嚴重?研究海洋性貧血多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大智從高醫所做的統計資料分析顯示,中度海洋性貧血在台灣的盛行率並不低。海洋性貧血症狀的輕重程度 視遺傳基因突變的多寡劉大智醫師指出,海洋性貧血是基因突變或缺損所造成,患者因所遺傳到異常基因的多寡,會出現症狀輕重程度不同的貧血,包括輕度、中度與重度,「如果患者每100毫升的血液中血紅素超過10g/dl就是輕度海洋性貧血;若處於7-10g/dl之間,則為中度海洋性貧血;如果小於7g/dl,為重度海洋性貧血。」正常男性每100毫升的血色素應超過13g/dl、女性則為11.5g/dl。輕度貧血的人大部份是不會有症狀的,但是血紅素低於10g/dl,就可能會出現程度不一的貧血症狀。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頭暈、耳鳴、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臉色蒼白、胸悶、以及爬樓梯會喘等,也有些患者會有輕度黃疸現象。中度貧血患者接受輸血 需注意鐵質沉積當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的血紅素於7-10 g/dl間,須視情況進行輸血,「至於輸血頻率,端視患者的臨床症狀而定。」原則上,劉大智醫師也強調,除了數據外,還會觀察患者平日生活的耐受力,「如果處於9 g/dl以下,但卻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時,就會考慮進行輸血,以降低不適。」只是,輸血為何會造成鐵質沉積?劉大智醫師解釋,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體內的紅血球會受到破壞,進而讓鐵質留滯在體內,「這時如果貧血患者胃腸道吸收鐵質的功能比一般人強;再加上外來紅血球輸進體內,紅血球又被自身給破壞。這兩種情形都會讓鐵質沉積,導致血清鐵蛋白過量,進而對心臟、肝臟及其他組織產生影響,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心衰竭、肝功能異常、肝臟纖維化、脾臟腫大、內分泌功能異常、糖尿病、甚至肝腫瘤等併發症。」劉大智醫師說,曾有一名50歲的男性,因為黃疸症狀就診肝膽科,十幾年下來,病情仍未好轉,直到最近一次來看血液腫瘤科時,血清鐵蛋白已經超過3000ng/ml。他推斷,可能是其腸胃道吸收鐵質的速度比一般人快所導致,在接受排鐵治療使用兩個月後,情況已經好轉。定期進行輸血與排鐵治療 找回原有生活品質劉大智醫師表示,如今新一代的口服排鐵藥物因為方便,患者的接受度較高,減少鐵過量沉積所引發的併發症問題,但仍有很多患者誤以為自己是缺鐵性貧血而錯誤補鐵,更容易造成鐵質沉積,長期以往易引發併發症。因此,「千萬不要自己當醫師,若有貧血或黃疸現象時,務必先就醫診斷。一旦確診為中度海洋型貧血後,也務必定期回診,持續接受血清鐵蛋白值監測、且適時進行輸血及排鐵治療等,才能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機率,找回原有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