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寶寶換尿布,出現咔嗒怪聲?醫揪「髖關節異常」嚴重恐終生跛行

幫寶寶換尿布,出現咔嗒怪聲?醫揪「髖關節異常」嚴重恐終生跛行

2025/11/18(2025/11/18 16:1更新)
現代人生育率低,每個孩子都是家中最珍貴的寶貝。父母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地長大,不過,在替寶貝換尿布時,千萬別忽略髖關節附近出現輕微「咔嗒」聲響,這很可能是髖關節脫臼的徵兆。如果能儘早發現及治療,就不必面臨到手術治療,甚至造成終生跛行的遺憾,別讓小朋友輸在起跑點上。

嬰幼兒最常見的髖部疾病

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鄭士豪指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為嬰兒或兒童的髖關節非因受傷、感染併發症、各種肌肉麻痺或其他神經病變引起的問題。

根據統計,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為千分之1.5,雖然發生率不高,卻是嬰幼兒最常見髖部疾病。其中,患者以女性居多,且有半數以上的患者為兩側性發生,約有2~3成的患者為單側發生,而左側髖關節比右側的發生率來得高。

延伸閱讀:
膝蓋前方好痛是「髕骨肌腱炎」嗎?復健醫教你「2動作」快速判斷

髖關節發育不良非完全脫臼

鄭士豪指出,髖關節異常往往不易察覺,但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會在1歲後出現脫臼、雙腿長短不一或跛行等症狀。幼兒的髖關節脫臼可分為輕微型與嚴重型,其中輕微型早期較難發現,若兩側髖關節皆脫臼,常要到成年後因行走疼痛而發覺,這時才被診斷為髖關節發育不良。

要注意的是,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不等同於髖關節完全脫臼,依照嚴重程度不同,可能表現為關節不穩定、半脫位,甚至完全脫臼。根據脫臼的輕重程度,有些情況可以徒手復位;若無法徒手復位,則建議接受手術治療。

延伸閱讀:
腳跟劇痛像針刺!骨科醫揭「足底筋膜炎」愛找3類人:不治恐長骨刺

2招判斷髖關節異常

鄭士豪表示,雖然發展性髖關節不良的發生率不高,但若孩子髖部異常應及早就醫檢查。若是出生後3~6個月內的嬰兒,可由專科醫師透過觸診檢查髖關節的穩定性及是否脫位,若發現疑似異常,通常會進一步安排髖部超音波檢查。

發展性髖關節不良該如何改善?鄭士豪表示,6個月大前確診的嬰兒,多可透過骨盆吊帶固定改善;若超過6個月才診斷,則可能需要施以石膏固定,甚至接受手術治療。因此,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是避免日後併發症的關鍵。
 
以下為髖關節異常的2招判斷:

  • 檢查大腿外張角度:寶寶雙腿屈膝外張時,兩腿外張角度不一。
  • 檢查兩腳長度是否一致:由於長短腳原因很多,有些成人可能以為孩子是脊椎側彎,或是故意沒站好,因此忽略。建議父母可以讓孩子躺在床上雙腿屈膝、膝蓋併攏,觀察雙腳膝蓋高度是否一致。

鄭士豪呼籲,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原因目前仍不確定,若孩子髖關節動作時有「咔嗒」聲響,或是走路時一拐一拐、步態不穩,建議盡快至小兒科接受進一步檢查是否為髖關節脫臼,早期治療才能讓孩子獲得最好的療效。

image
髖關節異常往往不易察覺,家長可以透握2招來判斷,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圖片來源:振興醫院)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