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問問》腳跟痛是足底筋膜炎嗎?多久會好?教你「3招」緩解疼痛
早晨剛下床腳跟疼痛,過一段時間後不痛了?足底筋膜是腳跟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往往休息一陣子症狀消失後,一踩地又開始痛,時有時無的症狀大幅影響生活品質。究竟,足底筋膜炎能不能完全治療好?《優活健康網》訪問新旅程復健科院長吳沛燊,帶大家進一步認識足底筋膜炎。
歡迎收聽Podcast【EP4. 腳跟痛是足底筋膜炎嗎?多久會好?教你「3招」緩解疼痛feat.吳沛燊醫師】
延伸閱讀:
腳跟劇痛像針刺!骨科醫揭「足底筋膜炎」愛找3類人:不治恐長骨刺
腳跟痛是足底筋膜炎嗎?
不少人起床會感到腳跟疼痛。根據統計,足部疼痛是僅次於下背痛的疼痛疾病,這也讓人好奇:「腳跟痛就是足底筋膜炎嗎?」事實上,足底筋膜炎只是導致腳跟痛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會有足底筋膜炎?不論是筋膜過於緊繃或鬆弛,都有可能引發疼痛,關鍵在於足部是否有足夠的柔軟度與支撐力。以「足底筋膜炎」為例,約有20~30%的人與扁平足有關;反之,高足弓因缺乏彈性,走路時容易拉傷筋膜。
足底筋膜炎是退化疾病嗎?
足底筋膜炎有哪些症狀?如何診斷?若踩地板時腳跟出現刺痛,且稍微活動後會緩解,而疼痛多集中在腳跟內側附近,就可能患有足底筋膜炎。此外,若小腿內側上三分之一處按壓有痠痛感,也能作為輔助判斷的依據,醫師通常用超音波檢查筋膜是否變厚、結構改變或發炎。
足底筋膜炎好發族群有哪些?第一種是久坐久站的人,例如上班族,當小腿的支撐力變差,體重又變重時,足底筋膜承受的壓力就會變大,久了就可能引發疼痛;另一種則是經常走動的人,像是家庭主婦、餐飲服務人員等,因為筋膜反覆使用容易受傷。
要注意的是,足底筋膜炎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由於筋膜的柔軟度、彈性與支撐力變差,就像曬乾的橡皮筋,變脆、沒彈性。當筋膜退化後,就無法有效吸震或支撐足底結構,進而引發疼痛。
延伸閱讀:
一腳踏下地板,腳底就像觸電!改善足底筋膜炎3招:熱水泡腳也ok
足底筋膜炎如何挑合適的鞋?
足底筋膜炎有時會有抽筋症狀,網路迷思指出:「足底筋膜炎是因為缺鈣?」其實,足底筋膜炎與缺鈣無直接關係。造成抽筋的原因,主要是足底的回彈力量來自腳掌肌肉與韌帶,走路走時也會運用到小腿肌群,若小腿力量不足,無法穩定支撐足部動作,就容易造成抽筋。
另一個常見的網路迷思是:「足底筋膜炎穿平底鞋就會好嗎?」其實,鞋子的選擇對於足底筋膜炎有很大影響,並非單純穿平底鞋就能解決問題。什麼樣的鞋子才適合足底筋膜炎患者呢?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條件來判斷:
- 鞋墊是否有足弓支撐?
- 鞋頭設計是寬還是窄?
- 前足與足跟之間是否有高度落差?
一般來說,若鞋子具備良好彈性與支撐,能在疼痛發作時提供緩衝,有助於暫時減輕症狀。不過,長期依賴高支撐的鞋墊,反而導致肌肉退化與萎縮。因此,建議選擇鞋頭寬、支撐力適中、鞋底有彈性的鞋子,才能兼顧舒緩症狀,以及長遠來說,避免足部肌肉因刺激不足而失養無力。
先處理疼痛再治療緊繃
足底筋膜炎該如何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筋膜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治療上,會先處理急性期發炎與疼痛的部分,之後再解決肌肉緊繃與力量不足的生物力學問題。
腳底因為血液循環較差,因此若僅靠口服藥物治療,效果可能較慢。這時候會考慮局部注射,像是使用類固醇注射,來快速減輕發炎反應。不過,類固醇注射有使用限制,同部位1年內最多施打3~4次,且每次間隔約3~6個月,才能避免副作用。
在急性期症狀改善後,會進行復健與自我照護,目的是恢復筋膜的彈性與功能:
- 泡熱水:建議每天泡腳15分鐘,水溫維持在39度以上。熱水能促進末梢血液循環,加速代謝與組織修復。
- 按摩小腿肌肉:按摩脛後肌(位於小腿內側,上三分之一處,靠近脛骨後方)幫助改善肌肉緊繃。
- 足部瑜珈運動:將腳拇指翹起來,其餘四根腳趾踩下去,並反過來交替數次,建議一天做30~50下即可。
足底筋膜炎如何避免復發?
足底筋膜炎會復發嗎?當我們把發炎處理好,當症狀穩定下來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有沒有處理背後真正的原因?」像是肌肉緊繃、無力等結構性的問題,若沒有在急性期處理,其實很容易讓病情反覆發作。
再來是鞋子的問題。若現在處在疼痛期,可以穿稍微軟一點的鞋子來減壓、避震,但若平常就都穿很軟、沒有支撐的鞋子,長期下來更容易造成足底無力,反而會加重問題。還有日常保養也很重要,建議要養成泡腳、按摩小腿、足部運動的習慣,這些都能避免復發。
最後,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體重的變化」。如果最近體重快速增加,例如半年內增加超過5%,或1年內增加超過10%,會讓原本已經緊繃的小腿肌群負擔更重,而肌力又無法跟上,這時候就很容易讓足底筋膜再次發作。
總結來說,小腿的柔軟度與腳踝關節的活動度非常重要。當腳踝能夠順利彎曲,代表小腿不會僵硬,腳趾也能正常張開,若能達到這樣的狀態,就能避免足底筋膜炎的發生。
本文為錄音精華整理,本集內容由《優活健康網》營運長胡奕暄主持。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