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350萬人膝蓋退化!疼痛、喀喀聲⋯醫警告出現「這3症狀」就要小心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為15%,換算全台約有350萬人深受膝痛困擾,每年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人數已突破3萬例,且女性機率比男性高出3~4倍。膝關節退化常見原因包括老化、舊傷、肥胖、長期搬重物、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等,皆會增加關節負擔,導致磨損退化。
延伸閱讀:
骨折後「骨頭還沒長好」能復健嗎?醫揭「治療3階段」防肌肉萎縮
小心!膝關節退化3警訊
衛福部雙和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錦前表示,民眾若出現久坐起身痠痛無法馬上走路、膝蓋疼痛、發出喀喀聲等症狀,關節就可能已嚴重退化,應盡早接受復健、藥物甚至手術治療。但許多膝蓋疼痛患者到醫院評估,常誤以為膝關節要「整組換掉」,因而對手術產生害怕及疑慮,而遲遲不治療。
事實上,多數患者只是膝關節內側局部磨損,外側的軟組織、韌帶、半月板都還有保有良好功能,並不需要全面置換。黃錦前說明,現已有微創「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只對受損部位進行治療,能保留約75%的健康組織,手術傷口較小、復原速度快,術後活動感覺也更貼近自然膝蓋,術後當天可馬上下床走路。
黃錦前指出,目前膝關節退化的治療方式,大致分為手術和非手術兩類:若症狀輕微,一般都先採取非手術治療,像是復健訓練,或是給予止痛藥物、注射PRP等保守的物理治療;但針對症狀嚴重的患者來說,這樣的方式治標不治本,恐讓關節磨損情形加速惡化。
延伸閱讀:
膝蓋疼痛只能等換關節?醫1招「軟骨重生」讓195公分壯男重拾籃球夢
人工關節置換「半膝VS全膝」差在哪?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醫師張書豪表示,膝關節退化多半發生在內側,這是因為站立時,約6成力量是由膝蓋內側受力,因此半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核心概念,就是只針對受損的內側關節表面進行處理,等於「哪裡磨損就換哪裡」。
張書豪說明,除需移除內側半月板與軟骨外,其餘結構大多能夠保留,因破壞組織少,復原更快,也能保留更多原本的韌帶與軟骨,讓術後膝蓋活動感受更自然。下表比較半膝關節置換手術及全膝半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差異:

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5類人適用
張書豪強調,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只需要處理內側半月板以及關節軟骨,因此對於沒有處理的韌帶軟骨,就必須有較嚴格的要求,若是有發炎類關節炎,如痛風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則不適用。
張書豪指出,經醫師評估年齡及關節狀況,下列對象可符合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條件:
- 前後十字韌帶功能完整
- 外側半月版以及關節軟骨完好
- 膝蓋內翻變形小於15度
- 膝蓋伸不直的角度需小於15度
- 膝蓋彎曲角度可達110度以上
王彩樺分享3招膝蓋保養訣竅
藝人王彩樺分享,自己因長年拍戲與主持,常需一次站立3、4小時以上,又習慣穿著10多公分高跟鞋,甚至為效果還得「綜藝摔」,長期下來就怕膝蓋受傷,平時有特別重視膝蓋保養,透過拉筋、伸展及補充營養,來維持膝蓋的穩定與肌力,現在知道膝關節手術可以不用整組換掉,未來若需進行手術時,可望減少害怕心態。

黃錦前及張書豪共同提醒,關節炎患者平時要避免經常蹲、跪或頻繁上下樓梯,可改用「坐著抬腿、站立踮腳」2招簡單動作來保養膝蓋,呼籲民眾有膝蓋問題,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