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他很爛,卻捨不得離開他?專家揭「愛情上癮症」6大特徵

明明知道他很爛,卻捨不得離開他?專家揭「愛情上癮症」6大特徵

2025/7/28
你曾陷入「愛情成癮症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助理教授、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高松景於《想愛好難,你該怎麼辦?》一書中,拆解愛情的原理,包括愛情的模樣、愛情的經營以及愛情的實踐,當我們能解開愛情背後蘊含的「愛情原理」時,我們才可能真正去實踐愛情的本質與意涵。以下為原書摘文:

郁婷在念碩士時和念博士的德凱走得很近,大家總猜想他們一定有曖昧關係,但兩人不承認也不否認。郁婷長得秀麗、纖瘦,配上柔美臉蛋,頗有瓊瑤筆下不食人間煙火的女主角氣質,周遭學長學弟們對她莫不心儀;卻也令人忿忿不平,因為他們奉若女神的學姊,竟跟聲名狼藉的德凱在一起。一天夜裡,郁婷打電話給閨蜜,在電話裡她歇斯底里的哭喊,她喝了很多酒,情緒極不穩定。兩人真的在交往,在郁婷的租屋處同居,互相照料。

愛玩的德凱總有數不清的豔遇,郁婷卻仍願意痴心守護,等待他定下心來。只是這過程太煎熬了,身旁的人總提醒郁婷要早點離開德凱。有一次她逮到德凱劈腿,誰知德凱竟嬉皮笑臉地說:「這麼多女人想跟我在一起,看誰撐得久囉!誰撐得久,我就是誰的。」

郁婷真的次次撐下來,她原諒德凱的次數用10根手指頭也數不完。德凱卻變本加厲,將認識不久的年輕美眉帶回兩人住處。那天郁婷提早回家,撞見兩人衣衫不整地在床上,憤怒的郁婷和這位女子大打出手,德凱冷漠地在一旁觀看,離開時還丟下狠話:「妳為什麼還不放過我?我和妳撐這麼久,是因為妳會幫我做研究,我可以輕鬆拿到學位,妳真的都不明白嗎?」

在相處的過程中,郁婷才知道德凱其實是一個很可憐的人,從小父母分居,沒有人真正關心過他。德凱很渴望被愛,郁婷天真地以為自己可以給他全部的愛,補足他所缺乏的。郁婷自己非常討厭父親,因為父親會家暴又外遇不斷,讓郁婷感到恐懼卻又無可奈何。

郁婷無法理解母親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男人,也因為如此,她對母親抱著某種怨恨,可悲的是,她自己竟也選擇了這樣的男人,她心中充滿痛苦和羞恥等種種複雜的情緒,自己的感情就像是父親和母親的翻版⋯⋯。

延伸閱讀:
「清醒的戀愛腦」比不愛更痛苦?走過3大「練愛技能」讓自己值得被愛

你有「愛情成癮症」嗎?

健康的愛情關係是一種從「依戀」到「獨立」的成長歷程,彼此學會以真誠的態度來表達愛、關懷與善意,共同經營長期與穩定的親密關係。

但若孩童時期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與歸屬感(即不安全依附關係),可能導致日後在愛情中遲遲無法發展成健康的親密關係,甚至傷害自己也傷害對方。文中郁婷明知德凱的愛情模式如此自傷也傷人,卻又不肯離開,就如同知道吸毒不好,但又戒不了。

日本心理學者伊東明(2003)把這種的扭曲的愛稱為「愛情上癮症」:愛情就像毒品一樣,知道不好又離不開,且一再重蹈覆轍。從醫學的觀點而言,任何稱之為「症」的都是一種「病態的症候」,是指正常的運作已出了問題,需要醫治。

這種扭曲的愛甚至是病態的愛有以下6點特徵:

  • 當愛等於痛苦的時候:如同故事中郁婷及德凱的處境,彼此的愛情關係基本上是痛苦的。
  • 陷入分手與不分手的泥沼中:故事中郁婷明知德凱不好卻離不開他。
  • 認知系統發生扭曲,只能默默承受:愛情上癮症當事者總認為這些虐待終有一天會結束,對方有可能會改變,而且只有自己有能力改變對方。即使對方劈腿,仍認為對方只會真心愛我一個,最後他一定會發現:「還是只有我最好」等。如同郁婷認為德凱跟其他女生上床都只是玩玩而已,德凱最愛的只有她,她也相信總有一天德凱會回心轉意。
  • 帶有強迫性的行為:如同文中郁婷的生活作息都被這些事包圍,亂了步調,但每天想的仍只有德凱。
  • 不停的在原地打轉:這種扭曲的愛情關係會不斷重複固定的模式,即使最後郁婷還是離開德凱,但若沒有自我察覺,仍然會和下一個男生開啟同樣的愛情模式。
  • 挑戰外面的世界:愛情上癮症的戀情幾乎不被外人看好,甚至會督促分手,但對於當事人來說,愛情阻力愈大,反而愈充滿魅力,因而築高自己和外界的牆,把自己封閉起來;和朋友漸漸疏遠,且盡量避免談到和自己有關的痛處,將煩惱隱藏起來;或是告訴別人自己過得很好,戴著面具和周邊的人相處。

此外,愛情上癮症可大致分為4大類型:第1類是「共依存型」(無法從苦戀中脫身的人)、第2類是「逃避依存型」(害怕幸福的人)、第3類是「浪漫上癮型」(迷戀在激情遊戲中的人)、第4類是「性上癮型」(藉著性愛撫慰內心痛苦)。

故事中郁婷對德凱的愛情模式可歸於第1類「共依存型」:這類人總是遇人不淑,專挑對自己不好的人談戀愛。例如,總是愛上吃軟飯的小白臉,就算被打也不分手,在愛情中一再被利用。他/她們內心深處,有強烈「被需要」的渴求,只要對方以甜言蜜語道歉,他/她們立馬心軟,讓痛苦不斷重複、循環。

共依存型是一種父母與子女的依附模式,走不出來的原因是因他們一直在追尋失去的愛。德凱對郁婷是一種「逃避依存型」,此類型的人往往會吸引「共依存型」的人交織成愛戀的鎖鏈。

他們害怕親密關係和承諾,不習慣跟人溝通或分享心事,亦是花心一族,只想遊戲人間,習慣當個獨裁者,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不肯跟人貼心交流。此外,他們的心隔著厚厚的牆壁,外面的人根本無法進入,因為他們非常害怕自己受傷。

延伸閱讀:
戀愛時大腦會產生什麼變化?醫揭「4激素」狂分泌:真愛出現在熱戀後

把愛情當作一種「心理遊戲」

心理學家艾瑞克.柏恩(Eric Berne) 在1960年代中期發展「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提供精神病理方面的分析,認為人類最初的幼童生活經驗,即使當時無法描述,仍然可真確地被人類高度傳真錄音機記錄下來,而在日後重演。

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成年以後的生活,還會不斷重複年幼時的方法,即使這個方法會造成現在的痛苦或自我挫敗。此外,該理論在行為改變上強調:不管從前發生過什麼,人類對自己的未來仍應負起責任。因為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可以主動地改變,而不是被動地適應,促使我們達到自我控制。

童年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生活呢?柏恩提出「人生腳本」(Scripts)這個核心概念。「人生腳本」是潛意識對一生的計畫,在童年時就已形成,且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親所強化,自生活經驗中得到驗證。人生腳本當然不是真的腳本,而是在各種體驗中得到的感受,然後在心中寫下「自己一定會這樣過一生」的腳本。

這一切來自潛意識,自己沒有察覺,而在成長過程中為了生存學到的,然後人生一路循此發展下去。人生腳本的形成過程是由「經驗→認定→心理地位→行為腳本」的強化,最後形成下列4種生活態度/心理地位:

  • 我不好-你好
  • 我不好-你不好
  • 我好-你不好
  • 我好-你好

只有最後一項屬心理健康的態度,其他三種均是不健康的心理遊戲。所謂的「遊戲」就是在做一件事的過程中隱藏了「內在的動機」,且符合下述幾個條件:不在成人自我的覺知之內。在行為轉換前,這個動機一直沒有外顯化,結果造成大家覺得混亂、莫名其妙,而且都想怪罪他人。

愛情上癮症有各式各樣的心理遊戲,我們可以從角色的轉換來分類。在上述故事中,德凱與郁婷雙方都是基於各自的人生腳本,進行一種「迫害者轉換成受害者」的心理遊戲模式:德凱所玩的心理遊戲叫「踢我,自作自受,討打, 找罵挨」(Kick me), 郁婷玩的叫「你被我逮著了,狗娘養的。」(Now I've Got You,Son of a Bitch,簡稱NIGYSOB)。

他們為什麼要玩這樣的愛情遊戲呢?其背後隱藏的「內在的動機」是加強自己原有的人生腳本,蒐集點券,以兌換預期的結果;或用自己過時但已習慣的方法來生活,加強人生劇本中對自己、別人和世界的想法,再次肯定自己原有的生命位置等。

遊戲源於小時候未解決的共生關係,可能是想維持不健康的共生關係,也可能是對其反抗的結果,既可以維護原有的參考架構,亦把責任轉移至他人身上,是一種獲得強烈安撫(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的可靠方法。

愛別人之前先愛自己

從上述的愛情上癮症再到人生腳本及心理遊戲,我們發現均與孩童時期原生家庭的親子關係有關,然其背後的心理機制到底是怎樣形成呢?我們可運用「依附關係」理論(attachment)來探究。「依附關係」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owlby)

於1969年提出: 人類跟哺乳動物一樣, 幼兒生下來都需要父母的悉心照顧,否則無法生存下來。也因此嬰兒對其主要照料者(一般為父母)產生依賴的「依附關係」。

1978年, 約翰的學生瑪麗. 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根據當嬰兒需要父母時,父母對嬰兒的行為和回應程度,也就是教養方式,形成嬰兒與父母之間3種依附類型:「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及「迴避型」依附。後面兩種屬於「不安全型」依附。

1987年,哈珊(Hazan)和薛佛(Shaver)也發現,當人們在談戀愛時,彼此的心理就會退到嬰幼兒時期小孩與父母的關係。因此,母嬰依附關係也同樣適用於解釋成人在處理愛情的親密關係,證實成人親密關係幾乎承襲且複製了童年時和照顧者的依附模式。

故事中郁婷因早期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間為不安全的「焦慮型」依附關係,形成了「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和早期決定,進而寫下日後的人生腳本,其中包含了悲劇的愛情腳本,形成愛情的重複行為模式,藉玩心理遊戲來完成注定的愛情悲劇。更有極高的機率會不斷的重演,陷於輪迴之中。

事實上,郁婷與德凱兩人內心渴求愛卻不相信有人真的愛他,所以用心理遊戲的方式來應證:沒有人會真正無條件的愛我。例如:德凱會一直劈腿,又說「誰撐得久,我就是誰的」。

表面上合理化思維是在「考驗對方是否真正愛我」,然而其內心真正的想法是:「沒有人會愛我」。郁婷的合理化思維是「他會被我感動,會為我改變」,然而內心潛意識是:「男人都不是好東西,都不會無條件真正的愛我。」

如果你想從扭曲、病態的愛情腳本中走出來,並且學習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可參考以下步驟來翻轉你的人生:

  1. 覺察自己的愛情腳本。覺察自己是否總是重演一樣的愛情故事,扮演一樣的角色(受害者),找尋相似的人(或同樣的人),和你一起演這齣愛情遊戲的戲,發現自己原來內心深處渴望愛,但潛意識中又不相信愛(不相信有人會無條件的愛我),所以才會一直輪迴其中,無法自拔。
  2. 探索自己的內在需求。了解自己無法離開這段關係,是因為內心深處渴望被關心、被重視、被需要、被認同與被肯定等的內在心理需求。
  3. 撫慰自己的內在小孩。回溯自己的童年經驗,看見自己的童年創傷,告訴自己已經長大,可以保護自己、照顧自己、愛自己。

(本文摘自/想愛好難,你該怎麼辦?拆解愛情,跟著專家上一堂超人氣「愛情學」/創意市集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