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過,一日熱三分!中醫呼籲「小暑養生防中暑」平常按壓2大穴位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中醫呼籲「小暑養生防中暑」平常按壓2大穴位

2025/7/4
小暑落在國曆7月6日起約半個月內,從這個時間點開始,一年最熱的時節已然慢慢靠近,尤其在位處亞熱帶地區的台灣,超過攝氏38度高溫並不少見。《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中醫師指出,每年小暑至大暑時節,中暑患者皆與日漸增,養生之道除了強調「冬病夏治」的三伏貼療程,還有2大預防中暑的穴位,不可不知。

小暑是24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也是位在夏季的第五個節氣。此一時節,氣候漸漸脫離梅雨季的溼,轉入盛夏,伴隨進入多颱風季節。「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暗示小暑後天氣會愈來愈熱,此時,正值學生們放暑假,與親子旅遊的旺季,出遊期間務必要做好防曬措施,適時適量補充水分,預防中暑。

翰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吳文誠提醒,如有以下2類體質者,尤須特別注意暑氣侵襲,以及是否有中暑的可能。

延伸閱讀:
天氣熱「待室內」一樣會中暑!中醫授「最強散熱法」中暑快做1動作

2類體質當心中暑

1. 溼熱體質

溼熱體質者,往往容易覺得身體困重、疲勞,並且面泛油光,並伴隨小便色深、臭穢等症狀。台灣位在亞熱帶群島,下雨量又多,因此台灣民眾也常受到氣候環境影響,而有溼熱的體質偏性。

吳文誠說,由於溼氣會阻礙身體藉由發汗排出過多的熱量,有溼熱體質者要積極預防中「陽暑」的侵害。應避免在陽光下長時間曝晒,並重視水分補充。通常,中陽暑者以建築工人等體力勞動族群較常見。

2. 氣虛體質

氣虛體質者,往往面色偏蒼白,對外界環境的調節能力不佳,也因此相較平和體質者,更容易因為暑氣擾動,而導致散熱不全。

吳文誠指出,許多中「陰暑」的患者,都是屬於「林黛玉」體質樣貌的病人,由於身體調節能力較差,在豔陽天與冷氣房進出時,尤須注意避免室內、戶外溫差過大,所造成的身體不適。氣虛體質者,通常以都會上班族較為常見。

延伸閱讀:
不是只有曬太陽才會中暑!中醫警告「這體質」待在冷氣房也會中標

按摩2穴位防中暑

預防中暑,除了防晒、補水,也不可不知預防中暑的兩大穴位:風池穴與內關穴。

  • 風池穴:在後頸與耳垂齊平處,後枕部兩側入髮際一寸的凹陷處。對於長期頸椎張力過大、肩頸痠痛的上班族來說,作用最好,可以避免因為頭面部循環阻滯,而加重暑氣相關症狀。
  • 內關穴:位置在手掌後,腕上三指幅處兩筋之間。中醫傳統古書中,有關於「內關心胸胃」的記載,在現代醫學研究中則有調節迷走神經功能的作用。在中暑的症狀中,常牽涉頭暈、想吐、過度發汗等多系統症狀,此時按壓內關穴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方。

吳文誠說,小暑養生關鍵,是依據自己的體質偏性不同,採取不同的習慣、方法來預防中暑;同時,也可以考慮前往中醫診所就診、服用中藥,讓中醫師依據節氣,幫助患者增強對心、脾、胃的保養。

中醫古籍有云:「汗為心之液」,中醫師常在小暑時節開立如沙參、麥冬、玉竹等補益心陰的藥物,避免民眾因過度出汗,而對心肺功能有所損傷。而素有呼吸道疾患,如過敏性鼻炎,或是寒性體質者,也可在此時節,開始關注有助於補養陽氣的「三伏貼」療程。

(本文獲人間福報授權轉載,原文為:小暑養生首要防中暑 補水防晒保養心脾胃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