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聽話不是好事!精神科醫:「沒有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關心

孩子太聽話不是好事!精神科醫:「沒有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關心

2025/5/16
青春期的孩子常因進入叛逆期,而與父母關係疏遠,其實叛逆期建立在依附關係形成之上。精神科醫生高橋和巳於《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一書中,詳述依附創傷的影響,與人生每個階段的課題,並歸納出6個心理規律。當我們明白心理是如何運作的,就能覺察自己哪個部分被童年創傷制約,進而練習如何鬆動。以下為原書摘文:

叛逆期,建立在依附關係形成之上

依附關係健全與否,深刻影響我們一生的人際關係。孩子的一生能否幸福,端視嬰幼兒時期是否能建立健全的依附。據說,母子之間的依附關係會在2歲以前形成。日本有句俗話叫「3歲看到老」。以前日本是使用虛歲,所以俗話中的3歲實際上是2歲,正是形成依附關係的年紀。

在2歲之前,如果母子之間建構了健全的依附關係,那麼孩子就會有安心感,會勇於追求自由,開展胸懷。這個過程的起點,就是「反抗期」,也被稱為第一叛逆期。另外,第二次的叛逆期是指靑春期。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對父母的「反抗」。

孩子之所以有叛逆期,能表示對父母的「反抗」,是因為在這之前建立了牢固的親子依附關係。孩子確信「不管發生什麼事,父母一定會保護我的。」「就算『反抗』父母,也不會被拋棄。」因為有這樣的信心,孩子才敢「反抗」父母。當孩子進入叛逆期,無論父母如何斥責孩子、如何嚴厲規範。孩子也能夠安心度過這個滿心反抗的時期。可以由此看出,母子之間已經建立的依附情感是如此牢固,令人感動。

延伸閱讀:
從犯錯的反應,看出孩子的性格!專家揭「1表情」恐有反社會人格

叛逆期乃是奠基於穩固成形的依附關係上,這是一種不可動搖的「心理規律」,也就是無法改變的層次。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唯有依附關係形成,「叛逆期」才會出現。由此可以歸納出:
心理規律我們的「心」追求著更多的安心感,這過程中,將依次經歷5個階段,逐步發展。

想表達自己,就是最初的自我主張來找我諮詢的媽媽們所訴說的育兒煩惱中,有一部分就是和叛逆期有關,譬如:「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相處」。 叫他吃飯,他卻故意把玩具拿出來玩。叫他洗澡,他不去。早上起床想要幫他穿衣服,他說不要,要自己穿,結果穿不好又開始哭。叫他睡覺,他卻不理會繼續看動漫。外出購物又會任性地喊,「我要這個,買給我,買給我。」都那麼大了,回家路上還會吵著要媽媽抱。這個時期,父母眞是頭疼。

那麼,都順從孩子就好了嗎?其實也並非如此。如果你跟他說「好吧,你愛看卡通就看吧,隨便你。」孩子可能會逞強看一下,但是不久後就膩了,又提出其他要求。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是發自內心一定要做什麼,只是想「反抗」父母而已,想要表達自己與父母的不同。

對著苦惱的媽媽,我首先會說:「你的孩子有叛逆期,這是件好事。」接著再告訴她們出現叛逆期其實證明了「他(孩子)百分之百相信媽媽。」「不管發生什麼媽媽都會在身邊。」這樣解釋後,她們剛開始先露出一頭霧水的表情,然後逐漸放鬆下來,我想,她們一定是在反思目前的母子關係。

延伸閱讀:
8種育兒方式,你是哪一種?不想小孩太早叛逆,爸媽一定要改掉第4種

孩子們的叛逆為什麼不講道理?

因為隨著孩子的心理成長,他們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要什麼都聽父母的了。這是第一次「從父母那裡獲得自由」的行為表現,他們的內心非常想要「自己做決定」。

不過,就算想自己決定,一個3、4歲的孩子可以決定的事很有限。能自己決定的事情不多,才會出現在大人看來有些荒唐又不講道理的舉動。起床、洗臉、穿衣服、吃早餐、去幼稚園:這一系列的生活規律都是父母教的,孩子們理解這些舉動和順序,並已經養成習慣,可以說是良好教育的結果。孩子還沒有具備自己改變這些順序、決定早餐菜單的「智慧」。可是,他們已經想要自己決定什麼時間點開始動作,這就是最初的「自我主張」。

他們不是想具體決定「要怎麼做」,而是想自己決定「要不要做」。所以,當媽媽說「吃飯了,坐好」的時候,他們不會馬上順從,總是會反抗一下,甚至有時還會說「我不要吃!」他們不是眞的不想吃,而是不想父母說什麼就做什麼。所以,折騰到最後還是會吃飯。

就這樣,人的第一次叛逆開始了。我想再次強調,叛逆期是十分重要的時期。

與母親的依附關係決定反抗程度

若媽媽共感能力強,孩子反抗期比較短同樣是反抗期,有的孩子要經歷很久,而且衝突很多,有的孩子一下子就過去了。反抗期的長短與激烈程度也和母子關係有關。

如果媽媽在孩子2歲之前和他沒有健全的互動、沒有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叛逆期就會比較長。相反地,不管媽媽有多忙,都和孩子有互動、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不會有那麼激烈的反抗期。「理解孩子的感受」和「什麼都聽孩子的」是有區別的。我們舉個例子。

某個夏天,媽媽帶著反抗期的孩子來到超市。買完東西捧著一大堆東西正要離開時,孩子突然開口:「媽媽我要喝冰果汁。」A媽媽生氣地說:「不行。家裡有果汁,你忍一下不行嗎?而且,下午吃點心的時間也快到了,為什麼你不能忍一下呢?」另一位遇到一樣情況的B媽媽則是回答孩子說:「今天真的好熱,媽媽也口渴了。現在先忍耐一下,家裡冰箱裡有果汁,等等和點心一起吃。」

反正不管你怎麼說,孩子都不會聽。但是,A媽媽的孩子會不停地喊:「我要果汁,我要果汁!」站在馬路中間,越喊越激烈,沒完沒了。可以想像,A媽媽心裡一定想著:「又來了,反抗期真是好麻煩,我都煩了。」那麼,B媽媽的孩子呢?一邊說:「我要果汁,我要果汁!」一邊不情願地跟在媽媽後面回家。

  • A:媽媽沒有接受孩子的任性,一開始就否定孩子,還在路上說教。
  • B:媽媽是首先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再進行必要的引導。

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否理解孩子的要求,願不願意花1、2分鐘和他們溝通。就算我們知道B媽媽的溝通方式比較好,但是日常生活中很難有那麼多耐性。

A媽媽和B媽媽也許天生具有的共感能力沒什麼差異,但不是每一位媽媽都能自然地發揮這種能力,有的媽媽可以,有的媽媽就不一定。

這種差異和「否定依附」是同時存在的。B媽媽的「否定依附」情節輕微,屬於愛自己,能自由選擇喜歡的蛋糕的那類人。另一位A媽媽「否定依附」的狀況較為明顯,是容易限制自我情感的人。A媽媽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似乎在抗議母親心靈的這種限制。

(本文摘自/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走出家庭的傷,從認識自己的依附關係開始/心靈工坊)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