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循環

注意!焦躁是惡性循環的根源

注意!焦躁是惡性循環的根源#惡性循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變成「會走路的身體」,它的第二項須知是「不焦躁」。人要放鬆,以悠閒的步調配合「身體」、「呼吸」、「心」,這稱為「三調」。所謂「三調」,是指調身、調息、調心,且意味著調整身體、呼吸和心。「三調」也傳到太極拳、氣功、瑜珈等,成為東洋健康法的根本。泰式瑜珈也是如此,把「悠閒的固定步調」視為非常重要,以悠閒的固定步調,配合呼吸和動作,因為呼吸的速度極表示心的步調,所以僅僅讓動作和呼吸配合起來,就清楚知道調整的樣子。然而,讓呼吸和動作配合起來,卻是出乎意料地困難。實際體驗的測驗,在第八十一頁有介紹,所以請務必做看看。焦慮眼界變狹隘 適當的判斷狀況能力變鈍一焦躁,身體、呼吸和心的步調就混亂。步調混亂,表現在動作上,對看到這種狀況的人所得到的印象也會改變。舉例來說,打招呼時,抬頭的步調比低頭的步調快的話,就給人非常忙碌的印象。把頭慢慢地低下,然後以更緩慢的步調回覆的話,就給人非常優雅有禮貌的印象。再者,一焦慮,眼界就變狹隘,適當的判斷狀況能力變鈍。如此一來,也有可能惡性循環開始。開始焦躁引發一連串的惡性循環,也就是說不管怎樣,所做的事、所完成的事,全都適得其反,進而,往不好的方向去。例如,早上賴床,然後焦躁慌張地衝出家門,因而遺忘東西;正飛奔去搭車時,包包開著,裡面的東西散落……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不是嗎?下視丘 指揮免疫系統和荷爾蒙分泌的重要場所然而,如果吐一口氣,穩定下來,能夠感覺到安心的話,則眼界寬廣;儘管眼前有什麼問題,都能以各種觀點與它面對面,因此能夠產生適當的判斷狀況和行動。腦的「下視丘」這個自律神經的中樞,指揮免疫系統和荷爾蒙分泌的重要場所;靠著呼吸,它被釋放且機能提升,也有了精神。(本文摘自/走路回春法/出色文化)

不是你的錯! 別把受虐合理化

不是你的錯! 別把受虐合理化#惡性循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如果你在童年時曾受虐待或被忽視,你會懂得羞恥(shame)的滋味,也許,你一輩子都為羞恥感所苦,你會有羞恥的感受,很可能是因為自責(「如果我關心爸爸,他就不會打我了」),或因為你覺得受虐很丟臉(「我沒有為自己防衛實在太沒用了」)。受精神虐待 合理化惡劣對待以被性侵的孩子為例,不管他們聽到多少次「這不是你的錯」,依舊常常在某方面責怪自己──怪自己太順從,怪自己沒跟某人吐露實情,結果讓性侵繼續,怪自己行為或衣著不當而「勾引」加害者,或怪自己從中感受到些許身體上的愉悅。若是受到身體、言語或精神虐待,你可能怪自己「不聽話」,才會讓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生氣,所以他才會罵你或打你,小孩子受到虐待或忽視,通常會怪罪自己,因而在內心對自己說「媽媽會這樣是因為我不乖」或者「沒人要理我是因為我不值得愛」,即便長大成人也會持續這種合理化,忍受別人惡劣的對待。不敢表達憤怒 遷怒弱小你也會因為受虐的事情曝光而深感羞恥,假如你把受虐的事說出來,你會因為自己出聲抗議所招致的後果,譬如父母離異、讓傷害你的人去坐牢、家人要上法庭等等,責怪自己。受虐兒童會因為受虐而做出一些事,並對自己做出這些事感到可恥,比方說,也許是因為無法對施虐者表達憤怒,他們很可能會把憤怒發洩到更弱小的人身上,譬如弟弟妹妹,或對弱者施加傷害,他們可能變成學校裡的惡霸,忤逆權威人物,或有偷竊、吸毒或其他反社會的表現,曾遭性侵的小孩,很可能會把更年幼的孩子捲入性傷害之中,造成惡性循環。習慣受虐 恐成加害者你也會因為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而感到羞恥,譬如酗酒、嗑藥、性關係混亂或犯法,童年受虐的人,長大後可能會把對自己好的人推開,對自己的伴侶施以精神虐待或身體虐待,或者讓受虐變成慣常模式,讓自己的孩子目睹虐待,或更糟的情況,就是虐待自己的孩子,曾經受虐的人,可能會在精神、身體或性方面侵犯或虐待自己的孩子,或者因為沒有照顧的能力而遺棄孩子。有了這樣的理解,你會原諒自己,最終能夠徹底消除在很多方面損害你的羞恥感,事實上,對大多數受虐者來說,羞恥感是受到虐待或忽視所導致的最具威力的影響之一,說不定還是最嚴重的一種。(本文摘自/這不是你的錯:對自己慈悲,撫慰受傷的童年/心靈工坊)

孩子好迷「網」 家長好頭疼

孩子好迷「網」 家長好頭疼#惡性循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的孩子一碰到電玩,就像被魔鬼附身,叫他做什麼事,完全聽不到!」「國三的孩子天天玩線上遊戲到三更半夜,叫他早點睡就大發雷霆,還對家人暴力相向,家人把網路線拔掉,他就離家出走跑去網咖…,誰能救救我們?」草屯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蔡坤輝指出,網路成癮不分年紀,從小學三年級到卅五歲的成人都有,國小五、六年級的孩子陷入網癮,多半是因沉溺網路遊戲。「小朋友常因為缺乏自制力,而身陷網癮無法自拔。在現實生活中可能要面對成績、人際關係、家庭等的壓力;但只要一進入網路遊戲後,他可能就是整個團體中呼風喚雨的領袖。也因為在虛擬世界很容易就得到的強烈成就感與滿足,讓孩子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盡而只想逃避,形成惡性循環。」蔡醫師建議父母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應該先了解孩子的興趣,慢慢與孩子培養感情,讓彼此關係更親近密切,找到機會就帶孩子出去玩一玩、走一走,增進親子互動,以免小孩過度沉溺於網路、電視世界。如果小孩整天上網、看電視,合併出現憂鬱症、焦慮症等情緒障礙,此時就得考慮運用藥物減輕憂鬱症、焦慮症症狀。蔡醫師進一步說明,即使是網路成癮的確診案例,因導致成癮的原因不同,須依照個案的實際情況安排適當的治療方式,但再精確的診療計畫都需要親子關係的配合,「家長如果多付出一點關心,寧願一開始花多一點時間培養規律的使用習慣,或許就能即早避免孩子網路成癮。」(資料來源:草屯療養院)

腸胃道是人體「情緒器官」 心理問題導致腸胃疾病

腸胃道是人體「情緒器官」 心理問題導致腸胃疾病#惡性循環

近來一篇網路文章指出,現代人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太快、精神負擔重,因而產生「情緒性腸胃疾病」,這類患者的共同特徵是,雖然有胃腸不適症狀,但是在器官上並沒有找到病灶。新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陳弘達醫師表示,這種疾病是可以用檢查來確認,如果器官沒有異常,同時又有情緒上的負荷,很有可能就是情緒性腸胃病。該文章指出,心理因素對於腸胃的影響很大,因為胃腸道功能主要受到神經、內分泌系統支配與調節,擁有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中樞神經,因此對於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因此胃腸道可以說是人體中最大的「情緒器官」;心理壓力會影響自律神經功能,也會導致腸胃不適,如果沒有及時而正確的治療,兩者互相影響恐造成惡性循環。陳弘達醫師表示,像是心理壓力過大、過度勞累、情緒緊張、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的確可能導致胃腸蠕動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下降、上腹不適、飽脹感、打飽嗝、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從而導致情緒性胃腸病。他更強調,這樣的疾病並不只有情緒功能障礙的人會發生,一般人在面臨情緒壓力下,也很有可能產生情緒腸胃病的症狀。陳弘達醫師提醒,透過臨床上診斷可以分辨腸胃不適,是屬於暫時性的或者是腸胃功能病變,若是腸胃長期不適沒有得到改善,伴隨著無法緩解的腹痛、糞便出血或體重下降等症狀,必須盡速就醫治療。陳弘達醫師建議,情緒型腸胃病可以藉由調整飲食,多吃清淡的食物,維持作息正常,保持規律運動等方式來改善。吃再多都不會胖的明星食物? 營養師不認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46名醫神棍詐財延誤病情? 器官移植排斥作用可能致死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45吃多反式脂肪恐誘發多種疾病 何謂反式脂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4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