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音波

2030目標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 「肝」癌治療成關鍵第一槍

2030目標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 「肝」癌治療成關鍵第一槍#腹部超音波

健保署近期積極推動多項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措施,如暫時性支付、擴充新藥預算、推動平行送審機制等。在上月成立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有望縮短新藥審查時間,也期望給於病友更好的治療。由於肝癌長期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又有「國病」之稱,許多患者在明顯感到身體不適時已經進入中晚期,治療不易且存活率較低。健保署已於112年8月宣布將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此舉措施可望提升晚期肝癌患者的存活率,被視為國病肝癌治療的重要一步,有望成為賴清德總統當選人提出的「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目標先驅。 晚期肝癌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已半年多,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羅氏大藥廠今日(2/22)舉辦「晚期肝癌治療經驗分享會」,現場邀請到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及各界專家、病團代表,包含楊培銘(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蘇東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林錫銘(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共襄盛舉,從提升晚期肝癌存活率到癌症治療新時代,接軌國際指引給癌友更好的治療,加強呼籲肝癌高風險族群需定期追蹤、提高篩檢率。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於會中指出,健保署一直以來重視病友的權益,去年推動多項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措施,像是暫時性支付、擴充新藥預算、推動平行送審機制等措施。今年1月份除了成立CHPTA加速新藥審查外,也宣布有11項新藥新增給付、7項藥品擴增給付規定,持續為患者和醫師提供更多治療選擇,同時也更有效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強調:肝癌仍是國病,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改善肝癌治療策略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分享台灣肝病環境現況以及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的意義與效果。楊總執行長指出,台灣肝病的現行環境雖然逐年改善,但肝癌仍應是大眾關注的健康議題,特別是在晚期肝癌死亡率方面。他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給患者更多治療選擇,更是對國家肝癌防治政策的一大突破。楊總執行長感謝政府、醫療機構、社會各界共同攜手,努力改善肝癌治療策略,同時也呼籲加強民眾對早期篩檢的重視,以期提早發現和治療肝癌,進而降低死亡率。 台大醫院內科部蘇東弘主治醫師提醒,代謝性肝病患者仍有罹癌風險 台大醫院內科部蘇東弘主治醫師表示晚期肝癌的治療迎來了重要的突破,然而肝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強調定期篩檢和追蹤的重要性。現行的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等篩檢方法,即使指數正常,也不代表沒有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可能。蘇醫師分享了一位60歲男性患者的個案,這位患者在過去十年中一直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和冠狀動脈心臟病,並在年輕時發現B型肝炎,並未持續追蹤。直到2023年10月的血液檢查才發現胎兒蛋白水平異常上升。進一步檢查確診他肝左葉有一顆6.9cm的腫瘤。蘇醫師強調規則追蹤的重要性,早期發現可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並降低治療的風險和成本。 蘇東弘醫師也提醒民眾肝癌的危險性並非僅來自B型、C型肝炎演變,代謝性肝病的患者依舊有產生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這類型患者通常與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危險因子密切相關,現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糖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可能使脂肪在肝臟內的積聚,進而導致脂肪性肝炎和肝細胞受損,最終發展成為肝硬化和肝癌。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林錫銘教授強調,中晚期肝癌治療應朝向痊癒的目標努力 台灣肝癌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林錫銘教授分享他個人在使用免疫合併療法的60多例經驗上,也是目前國際上被認可的晚期肝癌治療指引第一線選擇,包括PD-1和PD-L1抑制劑以及VEGF抑制劑的單株抗體。其中有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在接受免疫合併療法後,腫瘤標誌和MRI結果均顯示緩解。另外一位雖然是中期肝癌患者,但由於腫瘤數量眾多且合併有肝硬化和門脈高壓,不符合肝移植的標準。透過免疫合併療法和質子治療的應用,該患者也獲得了緩解,進而有機會進入肝移植階段。 林錫銘教授強調肝癌治療最新的觀念是有機會痊癒就要爭取,而不僅是緩解及控制病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仍是關鍵,無論是中期或晚期肝癌,適當的局部治療搭配藥物治療,都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林錫銘教授也表示,免疫合併療法在提升治療反應率和降低副作用方面有新的進展,雖然已納入健保給付但條件上相對嚴格,期待專家和政府相關單位共同討論,使更多患者能受益。 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認為癌症新藥基金擴增,將為病友帶來更多希望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晚期肝癌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對病友們的治療帶來希望,在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下,治療效果對於病友來說更為穩定,傳統治療的副作用也明顯減輕。尤其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之下,每位病友每年能省下高達300萬的藥費,不僅減輕經濟壓力的同時,也減輕病友及其家屬的心理負擔。 蔡副執行長指出,對於癌症新藥基金可能擴增至百億的展望,將對病友無法負擔昂貴藥費的問題有所助益。她更進一步感激並呼籲,癌症新藥基金應優先支持已通過三期試驗且在臨床上已經證實效果的創新藥品,藉以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為實現2030年降低三分之一癌症死亡率的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期盼,新政府及健保政策更加注重病友權益 主辦單位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以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所提出的「2030降低癌症三分之一死亡率」為目標指出,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所有的癌症都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提供晚期癌友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創新療法。為加速癌症新藥引進並提升治療可近性,新成立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讓病友看到了更多希望。行政法人化有望提高穩定性,並期待CHPTA在藥品健保給付的評估中,能真正落實「以病患為中心」的精神,兼顧病患的治療需求、藥品療效和生活品質。劉副理事長感謝並期待新政府及醫療界持續努力,以提升早期發現肝癌意識並有效改善治療方案為目標,期待CHPTA在病患利益及醫療品質提升方面都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沒肝炎卻患肝癌 醫:年過60應檢查

​沒肝炎卻患肝癌 醫:年過60應檢查#腹部超音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自己身邊就遇過兩三位沒有B、C肝也沒有肝硬化的長輩,覺得肚子大大脹脹的,食欲不振,沒多久就發現是肝癌了!」日前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論文,提醒民眾,即使未感染B、C肝病毒、沒有肝硬化,但倘若有糖尿病、脂肪肝和三酸甘油脂過高者,還是要小心。國衛院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黃秀芬提醒,年逾60歲的國人至少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不僅可以了解肝臟健康狀況,也可以預防其他腹部腫瘤。以前大家都說「如果沒有B、C肝就不用擔心肝癌」,不過國衛院收集2005年到2011年國內3843例肝癌病患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其中有一成以上,411例病患沒有感染肝炎病毒也沒有肝硬化,違反了肝癌防治說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黃秀芬說,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的資料更顯示,近年已經有高達近兩成的肝癌患者沒有B、C肝也沒有肝硬化。以前臺灣絕大多數的肝癌病患,為肝炎病毒帶原者,但現在新生兒已經全面施打B肝疫苗,病毒性肝癌病例減少,而其他致肝癌的高危險因子也一一浮現。糖尿病可能引起肝癌?目前國內至少有150萬以上糖尿病人口,「糖尿病可能引起肝癌?」黃秀芬提醒,有很多研究都發現,糖尿病會提高癌症發生率。除了肝癌,還有胰臟癌、子宮內膜癌、結腸直腸癌、乳癌、膀胱癌等等癌症的風險都提高。這份統計資料未標示病患血糖值及糖化血色素,無法明確說明血糖或糖化血色素要多高,風險會增加多少?但糖尿病控制的愈差,血糖愈高則免疫力愈低。因此糖尿病患若想預防癌症,控制好血糖是根本要務。脂肪肝要特別注意肝病防治基金會這幾年大力呼籲國人當心脂肪肝,脂肪肝就像鵝肝醬的肝,肝組織被脂肪包住無法發揮作用,有10%的人會因此引起肝炎,甚至肝硬化並導致肝癌。醫界發現,臺灣幾乎每兩個做肝臟超音波的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大家要留意自己是否為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如果在脂肪肝還未引起肝炎前多運動、減肥,就有機會讓脂肪肝回復正常。三酸甘油脂也來惹禍?很多人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時,只注意血膽固醇是否過高。不過黃秀芬醫師提醒,其實三酸甘油脂也會引起血管發炎、中風或造成其他心血管疾病。從統計的分析資料顯示,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會提高罹患肝癌的機率。三酸甘油脂通常是吃甜食、高油脂等食物引起,雖然三酸甘油脂可能因為一時飲食控制而下降,而被認為是「暫時性」的問題。但如果持續讓三酸甘油脂處於失控的狀態,對身體的影響就不是暫時性的,所以即使沒有B、C肝、沒有肝硬化,飲食仍需控制。黃秀芬醫師說,這些無B、C肝炎而罹患肝癌的病例有四成以上超過71歲,所以建議無論有無B、C肝炎,年過60歲就應該進行進行腹部超音波了解肝臟健康,也可以及早發現各種腹部病變。(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健檢有腫塊 竟是7顆脾臟!

健檢有腫塊 竟是7顆脾臟!#腹部超音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首例!女子接受健檢,超音波一照竟發現有7顆脾臟!35歲的林小姐於健康檢查時接受腹部超音波,意外發現脾臟有腫塊,進一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結果發現林小姐有大大小小的脾臟竟高達7顆,最大達10公分,最小的也有2公分。異位綜合症發生率約25萬分之1林小姐的脾臟多顆且分散,若以傳統開腹手術的方式,需要15~20公分的手術切口來切除脾臟腫塊,與林小姐討論之後,決定以腹腔鏡的方式進行脾臟切除,腹腔鏡手術的傷口小,恢復迅速,林小姐於手術後4天後出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教授李金德表示,林小姐所罹患的多脾症(polysplenia),屬於異位綜合症(Heterotaxy syndrone)的一種,她的症狀以脾臟異常腫大及多個脾臟來表現,其發生率為25萬分之1。跟胚胎發育不良、遺傳基因或藥物有關李金德教授表示,正常人體的器官都有一定的位置,異位綜合症即為胸腔及腹腔的內臟處於不正常的位置,這種先天缺陷常常會合併心臟、肺臟、肝臟、脾臟、甚至小腸的異常。異位綜合症的發生原因不詳,可能是胚胎發育不良,遺傳基因或畸形藥物導致,多脾症(polysplenia)的人可能會有胰臟後段的缺損,胃右置、左肝肥大、小腸異常轉位、下腔靜與奇靜脈分流等內臟器官的異位錯置,也有病人因為錯置的門靜脈擠壓總膽管而造成總膽管結石。 

一天如廁20次!腸胃道神經內分泌腫瘤作怪

一天如廁20次!腸胃道神經內分泌腫瘤作怪#腹部超音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現年八十多歲的賴阿嬤在20年前,經常反覆水瀉、拉肚子,一天平均要到廁所報到10-20次,導致體重直直落,進出醫院檢查多次,皆查無病因。直到四年前,經腹部超音波後,竟發現肝臟長滿腫瘤,病理切片結果為罹患胃腸道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才導致非常嚴重的腹瀉甚至造成脫水、腎衰竭。因腫瘤已有轉移,在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王蒼恩主任建議下,使用健保申請長效型體抑素作為治療,藉由每個月定期施打針劑,控制腹瀉不止的問題,讓賴阿嬤脫離了與馬桶為伍的日子。除此之外,病患體重也逐漸恢復,控制了腫瘤,生活品質也得到改善,現在賴阿嬤還能出國旅遊、享受人生。胃潰瘍、腹瀉為常見症狀 部分患者無症狀易延誤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俗稱賈伯斯病,是一種會分泌賀爾蒙的惡性腫瘤,好發於腸胃道、胰臟及肺臟等。王蒼恩主任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隨著發生的器官不同,而有不同症狀,國內患者常見的症狀為胃潰瘍、持續性腹瀉、低血糖,少部分患者會有臉潮紅及氣喘等功能性症狀;也有部分患者無症狀,因此發現時,近五成患者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僅有少數的患者會因健康檢查而早期發現。依照惡化速度不同 訂定治療策略目前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第一線治療方式通常是以手術切除腫瘤,若腫瘤一旦轉移,就無法經由手術根除,建議可使用長效型體抑素或合併標靶藥物作為治療選擇,而高惡性度的G3神經內分泌腫瘤則對化學治療反應較明顯。王蒼恩主任提及,目前對於晚期的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長效型體抑素或是mTOR抑制劑等標靶治療都已獲得健保有條件給付,主治醫師得依病人病況與病理報告申請合適藥物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與其他的罕見癌症一樣,具有慢性發展的特質,病人須學習認知「每次的治療都可能不是最後一次的治療」,保有與癌長期奮鬥的鬥志。另外,王蒼恩主任提醒,當懷疑自己出現持續性潰瘍、腹瀉、潮紅等相關症狀時,千萬別輕忽,即可能懷疑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一定要到醫院追蹤,藉由腹部超音波或內視鏡檢查等方式進一步確認,目前也有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屬的生物標記CgA抽血檢測,有利於追蹤病情。

治療、追蹤B肝 防肝癌、肝硬化

治療、追蹤B肝 防肝癌、肝硬化#腹部超音波

19歲男性,大學入學檢查時發現B型肝炎帶原,肝功能及超音波檢查均正常,經詢問,母親也為B型肝炎帶原者。46歲男性,B型肝炎帶原多年,最近數月肝功能持續異常,血液e抗原呈陰性,e抗體陽性,病毒數高於2百萬IU/ml,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3個月後,肝功能恢復正常,病毒數低於200 IU/ml,目前持續治療中。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指出,在台灣約有3百萬的B型肝炎帶原者,約有15~40%在一生中會發展成其他併發症。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有母子垂直傳染及血液或體液的水平傳染,在台灣以前者為主要途徑,帶原者均具有傳染力。B型肝炎帶原者有可能演變成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之可怕後果。無症狀的帶原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轉為肝癌年發生率依序約為0.1%、0.8%、5.7%。王志堂醫師表示,B型肝炎帶原者若肝功能及肝組織正常時,則定期追蹤;若帶原加上持續肝功能異常者,則須治療。治療的原則是選擇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且效果好的藥物。目前可使用的治療方式有注射干擾素及口服抗病毒藥物,透過藥物達到長期抑制病毒複製的目的。治療目標是要防止疾病惡化成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的後遺症。延伸閱讀「B型肝炎」: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527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腹部超音波

臺灣有10至15%的人口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有1至2%的人口是C型肝炎患者,由於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罹患肝癌的機率,相對於沒有感染的人高出兩百多倍。因此,對於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不管是健康帶原者、慢性肝炎患者,或是已經進展至肝硬化的患者,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建議都必須接受每三至六個月的定期檢查,而檢查的內容必須包含肝功能,胎兒蛋白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目的就在於早期診斷出肝癌,早期治療。由於台灣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度傳染區域,因此每一位台灣人實在有需要了解自己的肝炎病毒狀況,但是有很多病毒都會引起肝炎,到底必須偵測哪些病毒呢?蔡醫師表示,目前文獻上確認且常見的肝炎病毒有A、B、C、D、E五種,其中A型、E型病毒是經口傳染的,只會引起急性肝炎,不會造成慢性肝炎,因此不會產生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也與肝癌發生無關;B、C、D型病毒是經由血液或體液感染的,可能導致急、慢性肝炎,進展成肝硬化,與肝癌發生有關。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病毒,只會感染B型肝炎患者。這五種病毒肝炎中,有疫苗可以預防的目前只有A型和B型肝炎。蔡青岩醫師建議每一位台灣人應了解自己:■ 是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就是偵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如果是表面抗原陽性者,可能是B型肝炎感染者,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表面抗原呈現陰性,建議再加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如果表面抗體呈現陰性,可以考慮施打疫苗,當然如果表面抗體已呈陽性,那就代表身體已具免疫力,不怕被傳染。■ 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A型肝炎病毒傳染的途徑是「經口傳染」,有點像腸胃炎,得過一次後,會產生抗體,終生免疫。由於個人、環境衛生越來越好,因此現今得過A型肝炎的人越來越少,相對的可以被傳染的人口也越來越多,一個不小心搞不好就會鬧個局部的群體感染,或是前往環境較差的東南亞或是大陸,都有機會被傳染A型肝炎。如果檢驗沒有A型肝炎抗體,可考慮打疫苗。■ 檢驗是否有C型肝炎,如為陽性,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已經是慢性肝炎患者,更必須小心,不要感染上其他種類的肝炎,因為如果產生其他病毒的重複感染時,往往有較高比例的急性肝衰竭發生,因此如果是B型肝炎患者,應檢驗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如無,建議施打疫苗;預防C、D型病毒感染,也就是避免危險性行為,避免共用針頭,避免消毒不良的針炙、穿耳洞、刺青等;預防E型肝炎感染,注意飲食、飲水的衛生,特別是旅行至位於南亞的國家。如果是C型肝炎患者,當然也需檢驗A型肝炎抗體,另外B型肝炎的狀態也必須了解,如未曾感染,也有打疫苗的需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