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

不用證明我好或不好 勇敢活出自己

不用證明我好或不好 勇敢活出自己#自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用證明我很好,也不用證明我不好。我是獨特珍貴的存在,只需要真正的活出自己。蘇青端著茶托放在桌上的時候,易晴正窩在沙發裡,一隻手托著自己的臉頰,彷彿在沉思。「怎麼啦,看起來眉頭深鎖,在想什麼事嗎?」易晴稍微坐直,說:「前兩天,經理把我叫進辦公室,跟我說接下來有個計畫,要調派一個人手到上海協助一個重要專案,大概需要半年的時間……」「喔,是嗎?又是一次外派的機會?這次你有什麼的心情或想法呢?」「嗯……你知道的,以前我都是直接拒絕,但是這次我想接受這個挑戰,我有信心可以做的好,我也打算跟志遠好好談一談。」「聽起來,你和以前不一樣了?不再是討好的先體貼別人、猜測別人,然後壓抑自己的渴望,而是選擇說出口,並且跟志遠討論。不管這次的結論是什麼,你已經開始創造『我在,你也在』的新關係了!」「真的嗎?能被你這樣『認證』好開心啊!我也真的覺得這次不太一樣,好像心比較定,整個人也比較穩。我不知道怎麼說,但是這種很『在』的感覺真的很好。是因為『獵豹我』開始出來了嗎?我知道,我想要去試試這個挑戰,也不擔心志遠,他可以照顧好自己。甚至,在這段時間,我也發現他其實是欣賞我、支持我的。」「但是……」易晴原本俐落清楚的語氣有了遲疑,「我仍然掛心小蝴蝶,雖然在生活上有爸爸、奶奶、姑姑照顧她,但她畢竟還小,還需要媽媽,她可以適應嗎?她會不會很受傷?以前即使我媽媽那麼全心付出,我都還受傷了,現在我可以這麼自私嗎?我會不會也讓小蝴蝶受傷呢?」「我聽見你對小蝴蝶的愛,聽見你的擔心,也聽見你認為『媽媽不可以自私』的觀點,這麼多重的心思,一定讓你很焦慮、沉重……」「可是,」蘇青停頓了一下,「你有想過嗎?你可以直接問小蝴蝶呀!去跟她說這件事,告訴她你的想法和顧慮,也聽她的聲音,瞭解她怎麼想。這也是你和她很棒的連結,不是嗎?」「跟小蝴蝶討論這件事嗎?她才八歲耶……」「我一向認為,孩子其實什麼都懂,只要你願意好好跟她說,聽她說。所以我從女兒若安很小開始,就會和她討論、對話。」蘇青輕嘆了口氣,由衷地說:「其實女人結婚、生小孩之後,我們的角色就更多重了,職場和家庭之間的兩難,的確是太多女人共同面對的真實挑戰。我曾經也面臨和你一樣的困難抉擇!」「真的嗎?那你是怎麼處理的呢?你跟女兒討論了嗎?她多大?你怎麼跟她說的呢?」易晴急切的問。「那一年她九歲,當時我跟她說『媽咪面臨一個很重大的選擇,因為你是我很重要的人,而且這件事會影響到你,所以我很想聽聽你的想法。雖然這是一個很大的決定,所以沒辦法只以你為主,但是媽咪希望你知道,你的想法會是我很重要的考量。』我跟她說,因為這個討論很重要,所以我要跟她有一個下午茶之約,請她選一個她喜歡的下午茶店……我記得,那天下午,我和她一邊吃由她精選的蛋糕、喝她愛的奶茶,跟她解釋北京的工作邀約。「我跟她說這個工作吸引我的部份——可以實踐我的夢想,可以為我的工作發展好基礎,可以建立經濟上的安穩——而這一點也會跟她相關;我也真誠的跟她說讓我遲疑的原因——她是我很重要的人,我很希望可以更好的陪伴她。這個改變的時間預計大約是一年,我可以承諾她每個週末我會飛回台北跟她相聚……」「那她的反應是什麼?她真的聽得懂嗎?她沒有大哭或鬧彆扭嗎?」易晴忍不住好奇追問。「她一邊吃蛋糕,一邊聽我說。後來,她拿出故事書跟我玩了一下,又繼續吃了幾口蛋糕,才說:『嗯,我要再想一想。』」滿臉的驚訝寫在臉上,易晴說:「天啊!她沒有說好也沒有說不好,她說要再想一想?她的反應怎麼可以這麼成熟?那你怎麼回她呢?」微微笑了一下,蘇青給自己的茶杯裡加了些茶,「坦白說,我聽了她的反應也很訝異,應該說,更多的是欣賞。我知道這孩子是真誠地跟我對話,所以我更真誠尊重地對她說:『媽咪也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決定,需要長一點的時間想一想。沒關係,你可以慢慢想,等你想好了再跟我說,我們再喝一次下午茶,然後換媽咪聽你說你的想法好嗎?』」「你的回應好棒喔!裡面有好多的理解和接納,原來你是這樣和女兒對話的啊!」易晴的眼神裡閃耀著深受啟發的光芒,「那後來呢?」「大概過了一個星期吧,有一天晚上她突然跟我說:『媽咪,我想好囉。』於是週末我們又一起去喝下午茶,她一樣點了最喜歡的蛋糕和飲料,我也享受著我的咖啡。我們就這樣一起先享受了一段輕鬆的時光之後,她再度跟我確認了一次細節,包括我承諾每個週末我都會飛回台北跟她相聚之後,她說:『媽咪,我覺得你可以去北京工作…… 』「當時,我跟她說:『謝謝你!媽咪感受到你給我的愛和支持!這讓我覺得很溫暖、很感動!不過,就像我之前跟你說過的,這是一個很大的決定,所以媽咪會很認真的從各方面去思考。但是無論結果是什麼,謝謝你愛我,我也很愛很愛你……』「當然,後來我也真的做到了我的承諾,這是任何關係中都很重要的事情,那讓我們確實感受到愛的存在。」分享完這個多年前的故事,蘇青整個人彷彿仍籠罩在感動與溫暖交織的迷人光暈裡。那裡面有真誠、有等待、有理解、有支持,更有兩個個體同時存在的飽滿的愛。被這一切深深感染的易晴,早已經卸下一進門時的慌快節奏,一起跟著緩慢並飽滿了起來。再開口時,她的語氣充滿感動卻安穩,「這真的是好美的一段互動!謝謝你分享這段故事給我。我也要找一個時間約小蝴蝶喝下午茶。無論最後的選擇是什麼,我都希望跟小蝴蝶是這樣能夠好好對話的關係。」「嗯,這只是一個分享,你也可以創造屬於你和小蝴蝶的對話方式。」蘇青用暖暖的微笑打開了一個真誠的空間。(本文摘自/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平衡三力,找回活力/心靈工坊

總在意別人怎麼說?傾聽內心找回自己

總在意別人怎麼說?傾聽內心找回自己#自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前些日子,好友大正很苦惱,來找我訴苦,原來是他被同事誤會了。有一天,大正因為身體不舒服,下午向公司請假去看醫生。過了幾天,有個別的部門的同事,神色緊張地告訴他:「你知道嗎?你們單位都在討論你耶!」大正感到不解,同事接著說:「他們說你是個偽君子,選在公司最忙碌的時刻,裝病去看醫生,其實是和女友約會!」大正聽了很驚訝,心想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搞清楚事態後,才知道,原來請假的那天下午,在診所候診時無聊,滑著手機便把上週末和女友一同去喝下午茶的照片上傳臉書,被同事誤以為裝病去約會。還有同事說得更難聽:「裝病還不知道掩飾,真不把公司放眼裡!」而大正也感覺得出來,辦公室裡瀰漫著對他的敵意與不滿,這讓大正陷入苦惱中,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你有試著向同事澄清嗎?」我問。「有呀!幾個平常熟識的同事都能諒解,但還是有幾個同事對我很不滿,甚至去上司那裡告狀。我擔心越描越黑,也不敢再多講。」「但我心裡又覺得委屈,嚥不下這口氣,我該怎麼辦?」見大正頗為心急,我試著釐清:「好像,你覺得,能做的都做了,但仍無法改變現況,是嗎?」大正點點頭。我說:「好吧!看來,也只能接受了。也就是,只為自己能做的負責,至於別人,嘴巴長在他們臉上,要怎麼說,我們也管不著呀!」「可是,我女友說,一定要跟他們講清楚、說明白,不能這樣平白被誤會!所以,我是不是要再嘗試去向他們解釋清楚呢?」我正想接話,大正又說:「可是,我爸說,人在職場上要以和為貴,努力盡自己的本分,下次小心一點就好了,而這時候就是要保持低調。」我覺得也頗有道理的;大正又開口了:「我聽某個同事說,我平常在公司為人還可以,行得正不怕別人說閒話,他說他會挺我!」見他搬出許多人的說法,看來已經徵詢過許多人了。於是我問:「那麼,你自己比較想怎麼樣呢?」突然間,他沈默了。想了一會兒,又打算想端出另一個人的高見,我連忙打斷:「我知道,你很在意身旁的人怎麼說,但我想問的是,你自己的想法。」又是一陣沈默,最後他終於開口,吐出了幾個字:「我不知道……」。如果一個人總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很容易忽略去探問,自己心中想要的是什麼?這時,若又得到其他意見,就算再有道理,一開始會感到如獲至寶,接著再拿著新的意見去問別人:「這樣做好不好?」可以想見,他永遠在徵詢別人的看法,永遠覺得別人的想法很重要,但卻永遠做不了決定。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這便陷入惡性循環中!一開始,他在意別人怎麼說;接著,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想法;到最後,只能依賴別人的觀點過生活、做決定。而當不同人的觀點互相衝突時,他便慌了:「究竟該聽誰的好?」、「不然,再問問其他人好了」,沒完沒了。過去在學校裡服務,也常遇過把別人的話掛嘴邊的孩子。孩子來找我求助時,會告我哪些人跟他說了什麼,又有哪些人,跟他說了什麼其他的,然後問我:「老師,你覺得我該怎麼做才好?」「參考了這麼多人的意見,你仍然無法做決定,那麼我說了什麼,對你大概也幫助不大吧!」當我這麼說時,孩子會突然愣住。我接著就問:「告訴我,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呢?」;「告訴我,你希望事情有什麼不同?」;「告訴我,你希望情況有什麼轉變?」;「告訴我,你期待看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在幫助個案把思考的焦點往內擺,放在自己內心的期待或需求上,看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但這些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習慣把自己縮得很小,把別人放得很大,認為別人的想法總是對的,而難以信任自己的判斷,更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久了,就「失去自己」了!然而,其實這樣的人,早就把自己搞丟很久了。也許從小在家庭中,也許在求學生活的某個階段,他們便無法信任自己的判斷,認為自己不重要、沒價值,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貶低自己,同時,對自己的觀感與認識,又全都建立在別人怎麼看待他們上。可以想見,他們會遇上的困擾,大概都與別人如何評價與看待他們有關,就像來找我訴苦的好友大正那樣。聽取別人的意見絕非壞事,人際互動上也要適度在意別人的眼光,這往往能幫助我們修正自己的行為,與群體相處得更好。然而,如果只把別人的答案當正解,那麼肯定是危險的——我們正把人生的主導權,一步一步地往外奉送。而最後無論結果如何,我們是否願意承擔呢?還是透過怪罪別人,來逃避責任?或許,我們內心最恐懼的,是害怕面對那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自己吧!如果,你正是容易過度在意別人怎麼說的人,請在面臨每個抉擇,多方聽取各種聲音的同時,也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那麼,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呢?」當你習慣這麼問時,你便有機會傾聽內心的聲音,一次又一次,漸漸地把自己給找回來。(文章授權提供/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媽媽必須寬解自己 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媽媽必須寬解自己 找回愛自己的方式#自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女性從懷孕開始,就多了「媽媽」這個身分,關於當媽媽,不管老手、新手都迷惘過,要怎麼樣才能當一個「夠好」的媽媽?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日前前往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舉辦「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講座,分享從懷孕到產後母親角色的心理調適,幫助媽媽們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鼓勵媽媽部要被角色綁住現今社會對於「媽媽」這角色的標準與期待特別高,要會照顧孩子、照顧先生、照顧家庭等等,照顧這麼多人,卻常常忘了照顧自己,在大眾期待與標準的壓力下,媽媽容易失去自信,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表示,社會用非常理想化的標準或是負面的指責,讓媽媽得不斷付出、不斷的掏空自己,其實媽媽可以有不同的扮演方式,來寬解自己,不用被這角色綁得這麼緊,因為綁越緊心裡也不舒服,導致把負面情緒帶進家庭裡。臨床心理師洪仲清指出,媽媽也是一個「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外,心理部分的需求也須滿足,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建議媽媽們可以從「人與媽媽角色的分開」來練習,先將自己照顧好,包含生理健康、心靈健康等。 媽媽必須先將自己的生理健康、心靈健康照顧好洪仲清說,這心理動作對媽媽來說很重要,因為不少人是無法分開這兩者,甚至有些人不當媽媽後,反而無法生活,在只滿足自己的時候還會產生罪惡感,所以鼓勵媽媽拿開角色後,可以去閱讀、進修,做自己想做卻沒機會做的事情等等,洪仲清也溫柔提醒,當孩子情緒讓媽媽感到不舒服的時候,請記得他不見得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媽媽這角色,希望用這個方式,可以讓媽媽們對自己寬解一點。花蓮慈院副院長陳培榕與婦產部主任朱堂元分享,花蓮慈院不只重視媽媽的產前、產後照顧,也重視心靈照顧,所以透過媽媽教室舉辦系列講座,而洪仲清老師在心理諮商部分相當有經驗,不只寫了相關文章也出版了不少相關書籍,透過他專業的經驗分享,希望能促進媽媽們將來與孩子的親子關係。花蓮慈院婦產部醫師陳萱表示,婦產科醫師基本都是針對媽媽的生理與寶寶的部分來關心,但其實一個人不只有生理,還有心理部分,所以希望做到對媽媽們的身心呵護。邀請媽媽帶著先生與孩子一起參加。

講座/愛上自己的不完美

講座/愛上自己的不完美#自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我沒有完好的身體! 如果,我沒有慈愛的雙親! 如果,我的遭遇總是多了那麼些不幸! 那麼,又要如何面對這些困境? 道家的功夫、心理學的觀點、賽斯的智慧,可以為我們指引出什麼樣的路徑? 而在「可以改變」與「不能改變」之間,我們又要如何從容應對?不容易的人生,不完美的自己,需要的,不只是轉念,而是更新,且讓我們從「心」開始,找回那個被我們遺落,卻真正值得被你深愛的自己。(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主題:愛上自己的不完美講師:楊聖弘 老師時間:107年06月22日(五)下午2:00-4:00地點:賽斯教育基金會 新北分會(新北市樹林區學成路495號)洽詢: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醫學會(02) 2219-3379           賽斯教育基金會  新北分會(02)2679-1780

是否罹憂鬱症?醫:悲觀、討厭自己要當心

是否罹憂鬱症?醫:悲觀、討厭自己要當心#自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日前報導某位藝人因懷念已過世的女友,導致心情憂鬱選擇離開這個世界。醫師表示,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會經歷親密的家人朋友去世,更常發生個案在診間邊流淚邊說:「醫師,我兒子走後,我沒辦法吃飯,睡也睡不好」的情形。面對親人過世 焦慮、哭泣是正常反應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謝詠基表示,「哀悼」是指個案在面對他人死亡的適應過程,在哀悼中,個案可能會有多種感覺,悲哀、憤怒、愧疚、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麻木,而行為上也可能有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呼喚失去的親人、嘆氣、坐立不安、哭泣以及珍藏遺物等,這些都是正常哀悼中可能會出現的反應。持續無法快樂 恐陷憂鬱之苦謝詠基醫師指出,當出現這些情況時,是需要尋求精神醫療及心理諮詢的,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提到,鬱症憂鬱和哀悼中的悲傷是有所不同的,哀悼中的人心情會覺得空虛、失落,情緒起伏可在數天到數週內減輕,且這些情緒起伏和想到逝者有關,哀悼之苦可伴隨著正面情緒和幽默,傷心的事常和逝者有關,有想到死亡時也常和逝者有關,想和逝者一起走。然而鬱症憂鬱的心情是持續無法快樂的感覺,凡事都覺得不快樂或不幸,會自我挑剔或有悲觀的想法,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自責、討厭自己,鬱症的人想到結束自己生命是自覺毫無價值,不值得活下去的或無法處理憂鬱之苦。謝詠基醫師表示,這些區別同時也提醒我們,多關心生活中的夥伴、朋友,如果他們心情持續憂傷、對原本有興趣的事提不起勁,進而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甚至工作,應及早尋求精神醫療及心理諮詢,以預防憾事發生。

小學生寒假作業自己定 8規劃不虛度光陰

小學生寒假作業自己定 8規劃不虛度光陰#自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小時候最喜歡放寒、暑假,但卻最討厭寫作業,台北市教育局去年底決定廢除已施行40年的「台北市各國民小學寒暑假作業實施要點」,從今年寒假起,公立國小的寒假作業,由學生自己決定,若選擇什麼都不做,則必須說明決定的想法或理由。制式作業總應付完成 獨立思考受限這個學期剩下不到兩周就要結束,準備迎接寒假生活。今年北市公立國小的寒假作業,由學生自己決定,與以往明確規範學生作業內容,總讓許多孩子們以應付心態完成,甚至需要家長們幫忙,趕在收假前一兩天才完成。此次取消寒假作業後,不僅減輕孩子寫作業的負擔,甚至家長和老師們也輕鬆不少。衛福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張自強職能治療師表示,以往的作業形式對於孩子的獨立思考幫助有限,寒假作業實施要點廢止後,為避免學童因此虛度寶貴光陰,可參考下列方式規畫假期,以豐富孩子們的寒假生活:1) 好好的玩/平日想做卻沒有時間做的事,可以趁寒假期間,好好的安排規劃,例如單車環島、外縣市旅行、登山露營等。2) 學習新事物/利用將近一個月的寒假,學習鋼琴、學做蛋糕、學會騎腳踏車,學游泳或學英文等自己有趣的新事物。3) 體驗完整過年/寒假正好遇到傳統過年,可以幫忙家裡大掃除、大拜拜、領紅包、跟家人們一起吃年夜飯,迎接新的一年。4) 運動/平常最希望長高,所以利用寒假時間跳繩,或藉由其他運動達到長高的目標。5) 看表演或展覽/除了書籍上的知識外,也可以藉由看表演、參觀展覽、聽演唱會、看舞台劇等,學習課外的知識,以增廣見聞。6) 補強課業學習/寒假時間充裕,可以利用此時好好補一補上學期在學校比較不熟悉的科目,以利下學期課程的銜接。7) 上利用圖書館/書中自有黃金屋,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都可以在圖書館找到,讀小說、圖畫繪本、專業領域書籍、工具書、教科書、期刊雜誌、影視教育等,都可以充實自己,又能填滿假期。8) 什麼也不做/學童也可以選擇什麼都不做,此時家長們不妨帶著孩子一起討論一天時間該如何安排,包括:幾點起床、吃飯、盥洗等,就會發現多出很多時間,藉此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時間安排的適當性與可行性,同時了解時間管理的重要性。此次的取消制式的寒假作業,可發現寒假其實是讓孩子自我探索最棒的時光,應讓孩子練習自主與負責,並學習自己設定目標並運用合適的方法達成,最後發表自我學習的成果,藉此激發孩子的潛能,規畫豐富的寒假生活。

秋天養生3秘訣 自己打果汁+涼水泡腳

秋天養生3秘訣 自己打果汁+涼水泡腳#自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秋天天氣漸轉涼、氣候乾燥,體內的水分蒸發快速,因此容易有「秋燥」現象,此時除了身體進補,專家建議,更重要的是身心排毒,養生也養心。每天為自己打一杯果汁、睡前雙腳泡涼水等3養生建議,並透過減速、減壓、減重3原則,來達到養生的最終目的。減速、減壓、減重 適時與自己對話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韓柏檉教授強調,秋季養生,身心都需要排毒,才能真正健康。速度太快、過多期待、體重過重是三個最具體的病徵,建議掌握減速、減壓、減重三個原則,時時提醒過適合自己的「輕生活」。並強調,秋天是即將進入一年的尾聲,也是重新檢視身心健康的最好時機,提供三大「秋天養生養心」建議:1) 選擇當季在地食材,每周親自動手為自己做一道菜或打蔬果汁,與家人共享,慢慢做、慢慢吃,重新體會食物的美味。2) 睡前以粗鹽涼水泡腳10~15分鐘,自然而然放鬆,排除負面情緒,涼化肝臟、副交感神經提升,會感到平靜和諧,也有助改善失眠。3) 檢視自己的人際關係,跟自己對話、提醒自己應該感謝與補救的地方。3減法由內而外放鬆現代社會忙碌,生活步調快,無形中增加了身體許多負擔。壽險業副總經理何京玲表示,觀察全球逐步吹起一股減法風潮,無論是食物、身體、心理或生活節奏,都應該朝此目標邁進。因此以健康、共生、「心」主張為目標,協助個人從心到身、由內而外,養成友善土地的生活方式。有多久沒跟家人好好吃頓飯?多久沒有享受自然的陽光與風動?何京玲呼籲,學習減速、減壓、減重,也就是放慢腳步,將更多時間留給自己與家人;學習排除過多的壓力,讓心情舒張自在;而減重不僅是個人身體健康上的實踐,也是環境面向上減輕大地重擔的啟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