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不只是番茄鐘工作法!數位軍師唐鳳靠「親自下廚」有效掌管每日行程

不只是番茄鐘工作法!數位軍師唐鳳靠「親自下廚」有效掌管每日行程#學習

進行工作時容易分心,又或者無法集中注意力?那你可能需要「番茄鐘工作法」來調整你的工作狀態。知名雜誌主編楊倩蓉挖掘天才唐鳳的思考軌跡,並探討唐鳳如何自學、建構獨有的思想體系、以及一天的工作分配,讓讀者也能學習成為時間的主人,並讓工作更有效率。以下解析來自《唐鳳的破框思考力:關於工作、學習與行動的方法》原書摘文。

不插電程式設計!培養孩子運算思維

不插電程式設計!培養孩子運算思維#學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現在生活在怎樣的一個世界呢?利用智慧型手機購物、與美國朋友進行視訊、利用網路快速搜尋各種情報⋯⋯這些都是大家習慣的日常了吧!未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又會變成怎樣呢?無人駕駛車的普及,機器人為我們進行手術,用一支智慧型手機就能遠距離遙控家中的所有家電,未來的時代應該如此吧!而讓這些變化成為真實的關鍵,就是「程式設計」。未來將生活在被程式操控世界中的孩子們,理所當然的必須要認識程式設計才行。並針對程式設計會產生的問題與狀況必須要有能力解決,而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各國都在新的課程綱要中納入程式設計教育,讓孩子們也開始學習程式設計,並且培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知道該如何開始程式設計教育?就從不插電遊戲開始吧!要從哪裡開始程式設計,又該如何開始呢?若要學習程式設計就必須先了解程式嗎?會很困難嗎?如果你也有這麼多疑問,那就從「不插電程式設計遊戲」開始吧!什麼是不插電 (unplugged) ?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不插電,即沒有連結電腦的電腦科學教育活動。學習電腦卻不用電腦?電腦程式的運行原理或學習程式設計時所需要的概念等,在即使沒有電腦,卻可以透過遊戲進行學習的活動,就是不插電遊戲。不論是誰都能夠輕鬆有趣的學習不插電程式設計遊戲,因為沒有小孩會討厭遊戲的。當小孩沉浸在有趣的遊戲時,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程式設計的概念以及電腦運行原理。再也沒有比遊戲更適合進行程式設計教育的活動。培養孩子們的運算思維能力!什麼是運算思維能力?人腦也能像電腦一樣完美地處理所有事情嗎?當然可以!只要具備有效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就行了。這種思考能力就像是電腦接受指令和處理資料的方式,所以被稱作運算思維能力。也就是說若訓練好運算思維能力,我們就可以像電腦般解決任何事情。請特別注意!透過遊戲自然地學習,不是玩完遊戲就結束!透過「不插電程式設計遊戲」自然地學習。若只是愉快地沉浸在遊戲中,沒有對遊戲做完整的解說是沒有意義的。遊戲並不是玩完就結束了,必須了解哪些是重要部分、遊戲過程中有什麼想法,將這些思考過程充分地解說給孩子聽。舉例來說,在第一冊的「比比誰高的吸管」遊戲中,將吸管按照順序整理,而電腦也是依照這種方法整理資料的,必須將這樣的事實讓孩子們知道。遊戲不只是遊戲,請賦予遊戲更豐富、更新的意義。請讓孩子自己來,父母只提供適當幫助!即使孩子說不太會,父母也不要參與。因為還是年幼的孩子,做錯了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若每當這時候父母就告知答案的話,孩子們是無法充分從遊戲過程中學習的。經歷失敗後再獨自修正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成長。就像使用刀子或火等危險的情況一樣,請父母在絕對必要時再出手幫忙。「不插電程式設計遊戲」是程式設計教育的起點!透過遊戲熟悉運算思維能力與電腦科學的概念,這些都將成為程式設計教育的基礎。而且,「不插電程式設計遊戲」可以讓孩子們對程式設計產生興趣,或是在適當的年紀開始程式設計教育。不妨活用線上程式設計學習平台如「code.org」 或「lightbot.com」 等網頁,讓小學生學習程式設計的基礎原理。(本文摘自/不插電程式設計桌遊:15款遊戲+28組遊戲圖卡/華文精典)

生活教育從小學習 禮貌共融一起玩

生活教育從小學習 禮貌共融一起玩#學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公園可說是兒童最早接觸社交的場域,即使在家是獨生子女,來到公園就有了與他人學習共玩、排隊的機會,但對於身心障礙兒童卻可能是奢望。過去多數公園沒有考量到身心障礙兒童的需求,導致坐輪椅的兒童找不到可以玩的鞦韆;普遍可見的罐頭遊具欠缺觸覺、聽覺與視覺的刺激,讓心智障礙、聽覺障礙與視覺障礙的兒童難以融入,「玩」這件事變得很困難。因此身心障礙兒童多被迫從事靜態休閒活動,或是需要仰賴家長抱上抱下,才能勉強「體驗」遊戲設施的樂趣,這樣的困境,不僅迫使身心障礙兒童放棄遊樂的慾望,也減少透過遊戲發展語言、認知、動作等能力。也因為身心障礙兒童很難出門玩,因此一般兒童成長過程中,較少有與身心障礙兒童共玩、互動的機會。縣市廣推共融公園 資訊卻散見難查詢身心障礙聯盟早於2014年3月31日兒童節前夕,曾發布【身障兒童的兒童節快樂嗎?】一文,提及身心障礙兒童的遊戲權不被重視、無法靠近使用兒童遊戲設施,引起民意代表的關注,促使政府推動機械式遊樂設施無障礙設計規範草案。然而大眾對於為什麼要推動共融遊戲場以及其意義,仍不甚清楚,或常常把共融公園與特色公園混為一談。近年來各縣市政府將推廣共融遊戲場作為施政重點,「共融公園」的數量看似增加了,但身心障礙兒童仍可能找不到,因為僅台北市在網站上明確標示共融公園之地點,其他縣市的資訊都散見於新聞報導;另一個問題是,不少公園雖有共融遊具,但周遭環境與設施沒有同步做到無障礙,比如缺乏無障礙廁所、周邊無障礙通道不足,這也讓身心障礙兒童不便於前往。障盟強調,共融的概念不只是希望讓身心障礙兒童有機會使用遊具,也讓其他孩童從小認識這些看起來跟自己長得不一樣的孩童,只要使用適當的遊具,也能一起玩。此外,共融也包括不同年齡的孩童如何在遊戲場內相處,學習禮貌、安全的遊玩,這些生活教育應該從小累積。甚至當高齡化社會來臨,共融公園的存在,對長者來說,除了有陪伴孫兒的需求,也是多了一個便於與人互動的空間。身心障礙童被犧牲「玩」趣 僅能做靜態活動對於兒童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玩,歐盟等先進國家近十年推廣共融公園不遺餘力,而台灣各縣市政府也開始跟進,標榜讓不同年齡、能力、身心狀況的兒童能夠一起使用。身心障礙聯盟與華碩文化在公益彩券回饋金部分支持下,出版《就是要玩》立體童書內有各種可愛的動物角色,並模擬共融公園內使用的14種遊具,以情境式的故事,呈現不同年齡、能力、身心狀況的朋友們,如何在遊戲場學習互助認同、排隊禮讓與安全玩耍。是第一本以無障礙、共融遊戲場為主題的互動式立體書,讓兒童學習如何與他人禮貌共玩,如何與身障兒童同享歡樂。無障礙環境與設施應同步考量 增加可近性與利用率障盟也呼籲,當共融公園愈來愈普及,周邊的環境與設施也應考慮無障礙,才能增加障礙者使用的可近性與利用率,比如:設置無障礙的廁所、不同高度的洗手台、沙坑區要設立讓輪椅者也可靠近的沙桌;甚至為了讓障礙兒童方便抵達共融公園,公車站牌可考慮遷移距離遊戲場更近,或增設避車彎讓輪椅使用者安全下車。這些優化措施不光是為了障礙兒童,對所有想來玩的孩童、帶著推車的媽媽、行動不便的爺奶都很實用,無障礙環境適用於每個人。《就是要玩》立體書相關資訊請搜尋【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官網(http://www.enable.org.tw/)【出版品專區】。

學習使用3R1H 解決問題的技巧

學習使用3R1H 解決問題的技巧#學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同學術能力需要經過訓練和練習一樣,學生在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時,也需要訓練和練習。以下活動將有助於這個學習過程。1、請告訴學生,他們的任務是尋找解決之道,其中不包括懲罰。2、請全班假想有一名女孩在別人的桌上亂畫。在黑板上列出以下五種解決方法:● 請女孩坐在地板上上課一週。● 請女孩清理教室裡所有的桌子。● 請女孩在全班面前清理另一名女孩的桌子。● 請女孩道歉。● 問女孩何時想清理另一名女孩的桌子,是現在?還是放學前?3、教導學生「3R1H」的解決之道● 相關(Related)● 尊重(Respectful)● 合理(Reasonable)● 有幫助(Helpful)4、與學生分享3R1H的定義● 相關:解決之道要與行為直接相關。假設有學生沒完成家庭作業,把他們送到辦公室其實與作業無關;與行為相關的一個解決辦法是,讓他們把作業做完,或是得不到分數。● 尊重:不論採取哪一種解決方法,老師和學生都要保持尊重的態度和語氣。老師也要以尊重學生的方式,徹底執行解決方案。「你想在中午休息時把作業完成,還是在放學後?」這表示學生事先知道,如果犯了錯,他們會面對哪些後果。如果孩子事先知道,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如果不是,就變成是老師隨意做的選擇,學生要完全看老師的臉色。● 合理:解決方案要合理,不要趁機懲罰。比方說,不要說「現在你要做兩倍的功課」或「我會通知你的父母,讓他們在家裡也撤銷你的特權」這種話。● 有幫助:解決方案能夠幫助學生做得更好,並協助解決問題。5、針對上述女孩在別人桌上亂畫的問題,與學生一起過濾清單上的解決方案。根據3R1H的原則,針對每個建議,請學生舉手表示贊同或反對,「這個辦法相關嗎?尊重嗎?合理嗎?有幫助嗎?」刪除不符合3R1H原則的建議。你可以指出,符合所有原則的解決方案,是替代懲罰最好的方案。在學生完成解決方案的腦力激盪後,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選擇對自己最有幫助的建議。這有助於學生在安全的環境裡培養負責任的心態。(本文摘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教師篇/大好書屋 )

孩子應多方學習 勿剝奪體驗的機會

孩子應多方學習 勿剝奪體驗的機會#學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在嘗試錯誤的期間,所累積失敗和成功的體驗,會逐漸讓他學得正確的行動。這種經過體驗學習的方法,可說是最原始的學習方式,雖然乍看之下效果緩慢,但其優點是貼近現實,孩子可以確實學習,家長也能藉機成長。所以,請不要剝奪孩子透過體驗學習的機會。當孩子做事(行動)的結果,只有孩子本身承受時,便是「孩子的課題」。這時,孩子行動的結果,依照自然法則會回歸到孩子本身,這稱為「自然結果」。例如:「淋雨身體變冷,或許會感冒」、「電動遊戲玩太久,對眼睛造成負擔,眼睛會痛」之類,家長經常比孩子提早預測到「不好的」結果,為了不讓孩子吃苦,因而出面干預「孩子的課題」。可是「好」和「不好」,必須孩子親身體驗,並依據這個體驗自己思考,嘗試錯誤後,才能學會自我管理。為了讓孩子從結果學習成長,放手使其嘗試,亦需勇氣。家長給予勇氣讓孩子自己處理的結果,假如成功,孩子將會因此獲得極大的自信。讓我們來看看小堇的案例吧。父母在事前禁止孩子「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會因恐懼失敗,而變得膽小;或是產生反抗心,故意跟父母說的話作對。小堇從自然結果,學習到「鞋子太大的話,跑步時會脫落,不能跟大家一起玩遊戲。我還是等大一點再穿好了!」於是自己決定選擇「現在不穿」。因為阿楓的回應,小堇從自然結果中學習,也感受到「我有(自己思考、自己決定)的能力」、「(跟以往不同、由我決定)媽媽是我的夥伴」。放任孩子的情況下,當然有時結果會「不佳」,不過孩子能從結果學習到許多事情。即使家長認為「有點危險」,還是多少讓孩子自由的體驗吧。這麼做,算是打了「危險的預防針」,獲得避免更大危險的智慧。(本文摘自/3歲起,阿德勒式勇氣育兒/遠流出版社)

幼童對世界好奇 提問是根於本性

幼童對世界好奇 提問是根於本性#學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大多數物品的運作源於其中裝設的東西——電池、齒輪、心臟或是腦袋等東西。我們在4歲孩童面前,展示各種不同形狀和顏色的積木,而積木內部有些裡面有小圖釘,有些沒有。這些積木被放到偵測器上,並讓它啟動。當孩童必須要解釋偵測器如何運作時,他們傾向於談論隱藏於積木其中看不見的圖釘,而非可見的形狀和顏色。當他們只須描述事件的發生過程,則會專注於外在表面的事件。所有孩童的共同學習方式 聆聽和觀看孩童不僅想要更多關於世界的資訊,也想要會讓他們更深刻、更廣泛地了解世界的因果資訊——能促進未來學習的資訊。引人注目的是,孩童分辨得出來何時沒有得到這類深刻、具因果關係的資訊,而他們會費盡心思去得到它。所有孩童都能從聆聽和觀看中學習。但是,來自某些文化或社群的孩童可能較仰賴觀察和模仿,而其他孩童則是仰賴語言。聆聽解釋是得到關於世界深切、因果知識的一個方法。然而,你也能藉著觀察其他人熟練的動作而得到類似的推斷,像是羅戈夫研究,馬雅孩童能藉著觀看長輩的動作而學習許多知識。畢竟我身處於文字的世界,除了烹飪、從事園藝活動和養育孩子之外,我所有實用技能的項目包含了搬弄文字。取代編織籃子和獵捕鹿,我雕琢句子和找尋科學真理。但是,如果需要知道如何製造籃子和獵捕鹿,怎樣做舒芙蕾,或是如何照顧他妹妹,這時模仿可能是比較好的策略。孩童的「為什麼」 根源於生物本性再者,從年紀如此幼小的孩童,到跨越許多種文化的孩童,都自發地提問題,這也意味著得到關於世界資訊的方法,像是模仿,都是深深根於生物本性。這是孩童需要被允許去做的,而不是被教導去做的。但是回答每一個孩童提問的問題是非必要的,年幼的孩童是堅持不懈的——他們會持續找尋他們想要和需要資訊。研究顯示,孩童對自己的知識狀態和從他人身上取得的資訊狀態非常敏感。如同他們比你自己還知道你的意欲為何,他們可能也比你還知道他們所需要知道或是想知道的。(本文摘自/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大寫出版)

孩子愛問「為什麼」 幫助深層理解

孩子愛問「為什麼」 幫助深層理解#學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詢問「為什麼」的問題特別常見,這類問題也引出有趣、深入的議題——什麼才是「為什麼」的最佳答案?家長會意識到這樣的複雜性,當他們試著解釋雨、雲和水蒸氣的關係,或是為什麼有白天和夜晚,或是腳踏車是如何運作的,更不用說每位家長都害怕回答的問題:「寶寶是如何跑到媽咪的肚子裡的?」因果解釋對孩童而言 引發對事物更深層的理解好的解釋和壞的解釋區別為何?對於成人和孩童而言,解釋到底有何種作用?為什麼重述事實,遠比不上解釋事實來的令人滿意?孩童如此渴望解釋,這不禁讓你認為那些解釋必定帶有特別的作用,但到底是什麼呢?譚尼亞.倫布羅佐認為「為什麼」問題和回應問題的解釋使孩童用更深入、更寬廣的方式認識世界,這是他們用其他方式,無法達成的。當解釋某事件時,你通常會提出因果故事來解釋為什麼事件一定會是這樣。因果解釋特別有效,因為它們解釋特定事件用的方法,能讓你為新的事件做出結論。數項研究顯示,當孩童解釋事情,甚至只是解釋給自己聽,都會引發他們對於事物有更深層的理解。解釋機器如何運作資訊 專注於因果結構舉例來說,在一項研究裡,研究人員在4歲孩童面前展示一台複雜的魯布.戈德堡機械,由樂高積木和齒輪組裝而成。機器的某些部分構成機器的運作(像是紅色齒輪必須要和綠色齒輪相接)。而其他部分只是裝飾——一塊擺在齒輪上方的藍色樂高積木,卻沒有任何作用。研究人員請孩童解釋機器是如何運作,或是請他們描述機器本身。然後,他們把機器拆解,要求孩子重新組裝,同時,他們也問孩童哪塊積木該放哪個位置的事實性問題。被要求解釋機器運作方式的孩童,對於機器功能部位記得比較多,也比較能夠重新組裝機器。並不是解釋機器運作讓孩童更注意機器本身——被要求僅描述機器本身的孩童比較擅長記憶純粹裝飾的部分,也就是無法使機器運作的部分。相反地,解釋讓孩童專注於與機器因果結構相關的資訊——也就是告訴他們機器如何運作的資訊——即使那代表他們必須忽略較不重要的資訊。(本文摘自/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大寫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