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記性變差、疑神疑鬼!全台20萬人受失智之苦

記性變差、疑神疑鬼!全台20萬人受失智之苦#記憶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即使有一天你的記憶消失忘了我,我還是會這樣牽著你的手慢慢走。」電影《明日的記憶》,演繹了失智症家庭的絕望與希望。由於台灣老年人口的急遽上升,盛行於老年人的失智症人數也隨之升高。在台灣,約有20多萬的人口承受著像電影裡頭類似的疾患,而這也意味著有數以萬計的家庭與家人,必須承擔失智所帶來的諸多問題。非「正常」老化?是失智在侵蝕你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吳易澄醫師表示,失智症本身是由於多重的成因造成,並且其表現也是許多症狀的組合。門診中有許多家屬陪同求診的案例,主訴皆是記憶力變差,人變得「健忘」了,個性與以前不一樣,變得不愛講話或是懶惰。其實記憶退化是失智症的核心症狀,而這個狀況常常又是慢慢進展的,也因此有時家人會認為這是「正常」的老化現象而被輕忽了。此外,精神障礙則是失智症常合併的症狀。常見的精神障礙包括情緒的變化,例如憂鬱與焦慮、個性改變,甚至是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有時甚至有混亂、激躁或危險的行為。失智症多難挽回  只能避免惡化常見的妄想包括偷竊妄想,例如總是懷疑東西被誰偷走了,或是懷疑伴侶不忠。這樣的狀況往往帶來家人互相指責的困擾。較嚴重的症狀則是混亂激躁或危險行為,如迷路、睡眠混亂、語無倫次或是喊叫,連帶的是病人自己與家人體力的耗損。吳易澄醫師提醒, 在臨床上無論是記憶減退還是合併的精神障礙,都有治療的機會;只不過在經驗上,謀求精神障礙的穩定,會比記憶減退的改善,還來得具體有效。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一般而言失智症的治療方向,大抵是落在「避免繼續惡化」的目標上,並且期望能改善相關的精神症狀。

電腦視窗太多、手機響不停 恐讓記憶力驟降!

電腦視窗太多、手機響不停 恐讓記憶力驟降!#記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哎呀!對不起我忘了」你常常工作時,桌面視窗一大堆,聊天有之、網頁有之、臉書有之,若又加上智慧型手機動不動就響個幾聲,恐怕會讓你的記憶力與注意力大幅降低!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就表示,近期來主訴記憶力變差的患者越來越多,研判是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太多,導致腦部無法有效記憶,因而讓這些患者近期來增加了兩成以上!記憶力下滑 影響生活盡快就醫智慧型手機的誕生為何會讓人變笨?黃婷毓指出,記憶的過程先要一個登錄的動作,之後才能儲存於特定的腦部區域,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夠提取出來,想起需要的資訊。因此在登錄的過程中,如果受到環境或其他因素的干擾都可能影響記憶過程和記憶力,隨時出現的手機鈴聲、訊息提醒聲等,或是分心想著要查看手機,就可能造成記憶力減退的感覺。黃婷毓說,如果二十至三十歲的民眾,對於記憶力或注意力不足,感到非常困擾,且明顯出現焦慮情況,在公司又位居要職,就要考慮到神經內科進行看診。但其實治療的過程並不困難,只要透過行為治療,問題多半能夠獲得有效的解決,黃婷毓建議,使用手機可養成下列習慣:1)善用關閉提醒的功能,在固定時間才查看訊息。2)將訊息的重要性分類,保留重要訊息的提醒,將較不重要的提醒聲關閉。3)避免長時間的一人多功(multi-tasking),例如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一邊工作同時開數個視窗。4)在休息時偶而把手機關機,讓大腦完全休息,避免手機的干擾。黃婷毓提醒,智慧型手機為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記憶力、注意力會受到使用手機習慣的影響,通常調整習慣後,記憶力、注意力就能有所改善,若是習慣改變,但記憶力、注意力持續不佳沒改善,應儘早就醫檢查。

頭腦不好記憶力好差!研究:控制血糖能防頭殼壞去

頭腦不好記憶力好差!研究:控制血糖能防頭殼壞去#記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愛吃甜食的民眾除了要擔心發胖之外,擔心的內容清單,可能要多上一筆「記憶力會變差」了!根據德國的研究指出,吃下過量的甜食,因為血糖升高的緣故,會導致記憶力下降,也證實了罹患糖尿病的人恐怕會較容易得到阿茲海默症!控制血糖 好處多多透白的奶油,加上鬆軟綿密的蛋糕,裏頭在多個奶香布丁,好吃的甜點總是讓人想多吃幾口!但根據德國柏林夏里特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所做的研究,共找了百餘位受測者,平均年齡為六十三歲,測試血糖濃度與記憶力的關聯性,發現,血糖高的人記性明顯較差,血糖相對較低的人記憶測驗成績較高。而這研究除了發現,長期吃甜食讓血糖飆高,恐怕不利於記憶之外,更證實了糖尿病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研究人員也表示,若想避免記憶力衰退,嚴格控制血糖,讓血糖控制在標準內,的確是一個不讓記憶力變差的好方法! 

假記憶以假亂真?老鼠腦袋成功植入假記憶

假記憶以假亂真?老鼠腦袋成功植入假記憶#記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人腦內植入不實記憶,以假亂真的電影情節,真的能夠發生在現實生活上?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成功的把虛假的記憶,植入在老鼠的腦中,使老鼠回憶起根本沒有發生過的痛苦記憶,而這項研究在未來,可能可以用來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光遺傳學 能控制與捏造記憶?這篇被刊登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研究者指出,他們能讓老鼠想起事實上從未發生過的心靈創傷經驗,且這個記憶幾可亂真,讓老鼠產生和想起真實記憶一樣的恐懼反應。而為什麼能夠把假記憶植入在老鼠的腦海中?其實,研究是使用「光遺傳學」技術,也就是光控開啟或關閉動物個別腦細胞的活動。研究團隊使用光纖傳導光進入老鼠的海馬迴,而海馬迴與形塑新記憶息息相關。專家也表示,這項研究未來有助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另外,研究者也說,如果老鼠也有好萊塢的話,這將會是老鼠們的全面啟動!

樂閱讀/運動可以幫你記憶

樂閱讀/運動可以幫你記憶#記憶

身體上的運動能夠為心靈帶來好處,這裡還有一個可以說服你的理由。有一個研究刊登在2009年《Hippocampus》期刊裡,內容提到該研究發現,老年人身體健康與大腦海馬體的尺寸,有正面的關係。大腦海馬體被認為是記憶與學習的中央處理中心。神經科學家們說,與其他大腦部位不同的是,大腦海馬體具有「可塑性」,可以展延, 也是一個動態的組織。雖然當你年紀漸增時,大腦的海馬體開始退化(在55歲過後, 它的容量每一年就會縮小1%),但它依然對正面的刺激會產生回應,這代表海馬體是一個「使用它,否則就會失去它」的器官。在這個研究當中,匹茨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柯克.艾瑞克森(Kirk Erickson)想要了解身體運動,是否對海馬體會產生正面的影響。他的團隊們,追蹤了165位55歲以上的成人的健康狀況,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並且進行記憶的空間測量。結果發現:「身體較健康的受測者之大腦海馬體,比習慣久坐的人的大腦海馬體,尺寸大了35%~40%左右。」艾瑞克森說,這個結果令他很驚訝,「我沒有預料會有這麼大的差異」,他說。要為了讓大腦好,得有多少運動量才算足夠呢?儘管受測者的健康範圍分布從久坐型乃至於一般正常體態都有,艾瑞克森說,「他們並沒有人是運動員類型的人」。換句話說, 你毋須為了維持大腦的尺寸去跑馬拉松,只要規律運動就好。這個發現,呼應了近期另一個類似的研究。2008年有一項研究刊登在《神經學》 期刊上,該研究發現,「定期健走」的老年人們,罹患血管型失智症的風險較低,這種疾病, 主要是記憶流失與血液不正常流入大腦有關(這是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種常見的癡呆症型態)。這個研究是在義大利進行的,研究人員主要花四年的時間追蹤750位老年人, 他們發現比較活躍的人──前1/3,比起較少走路運動的人,罹患血管型癡呆症的機率低了27%左右。上述的研究結果,與其他探討適量運動與大腦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發現一致。有一個2004年在夏威夷進行的研究,主要以超過2200位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 很少走路的老年人(每天走不到四分之一英里路程),比起每天走路超過兩英里的人,有兩倍高的風險罹患阿滋海默症或其它類型的癡呆症。同樣2004年,哈佛大學進行一項規模更大的研究,結果發現,70幾歲的女性如果有規律的運動習慣,例如走路,在記憶測試上,比起不太運動的女性表現較出色。這些研究發現,對老年人們而言確實是一大鼓勵,不過,仍要注意的是,走路運動的好處,也適用於年輕人以及記憶在幾年內退步很多的人身上。「花20分鐘走路,讓你的心臟跳動,讓血液流入大腦中,這對你的大腦非常有好處」,帕辛斯基說。這也讓帕辛斯基提出了另一項建議,這個建議不僅比我在廣播中聽到的那個令人懷疑的方法還要健康,而且便宜。「如果你的腦筋又開始混沌了」,帕辛斯基說,「起身,走到戶外。只要變換一下眼前的景色,就可以驅走你的心智混沌,並且讓你的記憶更清晰。」(本文作者/保羅.哈默納斯醫師、瑪格麗特.摩爾、約翰.漢克)(摘自/練好專注力,事情再多也不煩!/大寫出版)

樂閱讀/2個方法和痛苦記憶說再見

樂閱讀/2個方法和痛苦記憶說再見#記憶

• 轉移注意力、提早15分鐘起床,都能忘記煩惱卡通「魯邦三世」中的人物──石川五右衛門,當他即將被自己的雜念打敗時,便會開始不斷覆誦:「無念無想。」(即不要想別的事情)試圖讓自己集中精神。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呢?每當我們想集中精神唸書時,心中就會開始出現一些雜念,例如:「我突然想看影片。」、「好像該打掃了。」突然開始想做別的事情。假如你經常發生這種情況,恐怕會開始討厭自己吧!可是,無法把不愉快的事情忘掉,將負面回憶放在大腦裡反覆回想,從健康的角度來看,似乎也不是好事。「經理真的太過分了,怎麼可以說那種話!」、「那個客人說的話,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等,我的病患也因為將自己被上司欺負的痛苦經驗,牢牢地記在腦海中,導致他們晚上睡覺時,經常惡夢連連,讓所有的痛苦回憶在夢裡不斷上演。關於記憶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很容易忘掉「快樂」的記憶,不愉快、恐怖、受虐等「痛苦」的記憶,卻會一直深植腦海。這些痛苦的記憶,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無法忘懷。對動物來說,記住可怕的事情,是很重要的生存之道。如果斑馬忘記獅子狩獵時的可怕模樣,當獅子接近斑馬時,斑馬很可能會立刻被咬一口而吞掉。不過,這種生存之道並不適用於人類,越痛苦的回憶,人們會越想早點忘記。• 早起15分鐘,擺脫痛苦記憶/• 如何做才能讓我們早點告別痛苦的回憶呢?推薦大家下列2個方法:1)轉移注意力,多觀察別人與周遭環境/日本作家小池龍之介先生在作品《不思考的練習》中,也提到過這個觀點。建議大家忘掉受責備、或責備他人的負面情緒,試著將目光轉移到街上的風景與人物。觀察樹木、花草等大自然景物,也有療癒心靈的功效。隨著四季變化的大自然,能夠帶給我們更多能量。請靜靜地觀察別人的一舉一動吧!正在打哈欠的人、看起來閒得發慌的人、正在發呆的人、快樂談天的人、看起來睏意十足的人等,每個人都努力地過生活。有時候,看起來很快樂的人,其實也有很多煩惱。每天花15分鐘,試著觀察別人吧!2)提早15分鐘起床,減少做惡夢的機會/不愉快的記憶會讓掌管大腦邊緣系統情緒的部位變得更活潑,當「快速動眼期」(睡眠的一個階段,此時眼球會快速移動,易作夢)時間越長,痛苦回憶就越容易深植腦海。因此,「快速動眼期」可說是壓力的指標,大多出現在天剛亮到清晨這段時間。天剛亮時的「快速動眼期」較容易做惡夢,早上醒來後,會清楚記得惡夢的內容,壞了原本的好心情。因此,請比以前更早起吧!哪怕只有15分鐘,也請早點醒來。只要把眼睛睜開就好,就算繼續窩在被窩裡也沒關係,只要能夠減少「快速動眼期」的時間就足夠了。• 喝悶酒,完全無法轉換心情/我不建議各位用酒精來轉換心情,喝悶酒不但無法宣洩怒氣,還會失去判斷力,當酒精退去後,更可能會開始討厭自己。我們常會在連續劇中,看到有人對著布娃娃猛揮拳頭,藉此紓解壓力。其實,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無法紓解壓力,反而還會增加怒氣,產生攻擊行為。為了忘掉不愉快的回憶,不妨早點起床,轉移注意力吧!• 趕走痛苦回憶,找回好心情的方法/1)早上提早15分鐘起床。2)將責備自己或他人的情緒,先擱在一旁。3)仔細地觀察周遭的事物或人。4)不要靠酒精或其他暴力行為來舒壓。• 醫生的建議Doctor's Advice/被不愉快的回憶纏住時,請將注意力轉移到他處,早點起床吧!只要確實做到,你就會有不同的發現,找回快樂。(本文作者/西多昌規)(摘自/15分鐘擺脫疲勞/采實文化出版)

每4秒就有一人失智 「3動」救記憶

每4秒就有一人失智 「3動」救記憶#記憶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失智症被稱為是「漫長的道別」,冗長的病程帶給患者及照顧者相當沈重的負擔。因此,臺北市衛生局與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將於20日在臺北市市民廣場合辦「全球為記憶而走-憶家動起來國際健走活動」。這是國際失智症協會首次挑選台灣做為年度國際研討會之主辦國,屆時將邀請各國失智症專家學者及全臺各地失智症相關團體一同參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失智症協會2012年4月11日發表的失智症報告指出,2010年估計全球有3,560萬位失智症患者,並且以每年增加770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在台灣,失智總人口數在2011年底估算已超過19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超過17萬人,佔總人口數的0.75%。因此,預防失智症發生為首要的目標,今年活動宣導主題為「預防失智症的3大行動:動腦、運動及社交互動」,正是希望透過活動的宣導讓民眾更加了解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全家一起培養3動的好習慣。活動現場將有精采的表演、提供免費失智症篩檢,並邀請Janet作為活動代言人,歡迎踴躍參加。衛生局林莉茹處長表示,失智症早期常被誤認為正常的老化現象,因而錯失就醫時間造成病情惡化,也加重家屬的負擔。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如:明顯記憶減退影響工作或生活、語言出現困難、搞不清時間或地點、判斷力變差、東西擺放錯誤、個性改變如疑心變重等,應早期確診和就醫,以把握治療黃金階段。失智症宣導影片連結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5qao5uKXM。

健康樂活101 無菸無癌齊步走

健康樂活101 無菸無癌齊步走#記憶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研究指出,戒菸者經常運動平均壽命可增加了5.6年,同時,運動可降低高血壓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營造支持無菸及運動的環境,桃園縣政府衛生局局長劉宜廉及新屋鄉鄉長徐同治等人,今日在新屋鄉舉辦「健康101 無菸齊步走 元氣1等1」健走活動,沿途還提供免費戒菸諮詢、飲食指導、癌症篩檢等闖關活動,其中台灣癌友運動發展協會亦積極參與,參加民眾更是踴躍。 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無菸生活及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是遠離疾病及維持健康的最佳方法。為提供民眾友善的健康支持環境,桃園縣內設置19條自行車道,去年推出「桃園健康瘦瘦拳」,由縣長親自主唱「在一起」背景音樂,配合專業體能設計適合各種年齡層之運動光碟,發行至全縣各鄉鎮市機關團體、職場、醫療院所、學校及社區;今年,進階導入美國農業部最新的飲食指南-我的餐盤,開發適合桃園縣民專屬的「一日健康餐盤」,鼓勵民眾在享用食物時要注意份量比例的大小,藉此提醒每天至少攝取一半以上蔬菜與水果。希望透過推廣聰明吃、健康動、定期健檢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論大人小孩,人人都能元氣1等1。 衛生局提醒,為了自家和家人的健康與幸福,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只要年齡在30歲以上的婦女,就可享有每年一次的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年齡在45歲至69歲的婦女,每兩年可享有一次免費乳癌篩檢;50歲至69歲的民眾,每兩年可享有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而30歲以上有嚼食檳榔或抽菸習慣的民眾,每兩年可享有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更別忘記,週休假日,一定要全家出動來運動,幸福又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