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

春節期間飲食原則 預防常見腸胃疾病

春節期間飲食原則 預防常見腸胃疾病#胃炎

農曆春節期間常見罹患腸胃疾病之病患,究其原因不乏有腸胃炎或輪狀病毒現象,大多是因飲食習慣、食物和水的不潔或未烹煮熟所感染,而引發腸胃方面的疾病。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邱康程醫師提醒,銀髮族的飲食特別要謹記「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及適當熱量」,飲食均衡、吃八分飽。嬰幼兒要小心的是病毒性腸胃炎、流感、腸病毒,而國小學童最要留意的則是病毒性腸胃炎及流感。邱康程醫師表示,春節期間,由於多吃甜點及油膩食物,或暴飲暴食,青少年及成人則要留意飲食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有些像水土不服,或是外食吃到不潔食物中的細菌及毒素,引起消化不良,或因誤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常見症狀有:陣發性腹絞痛、噁心、嘔吐、厭食、腹瀉,嚴重者還會出現發燒、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等現象。症狀輕微者只要禁食幾小時,口服葡萄糖電解質補充液或不冰的運動飲料,吃清淡的食物,通常二、三天內會自然痊癒;而較嚴重的病例,則應立即就醫診治,在醫師的指導下適時的接受點滴液補充及服用胃腸藥,並配合飲食限制治療,一般在三~五天內即可痊癒。 由於經濟景氣的變化,工作及生活的壓力導致作息不正常,有些易引起大腸急躁症,時而便秘時而腹瀉,也有人會因為休假太長,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也就是所謂的「懶人病」。這和免疫力下降有關,必須調整好生活作息多留意,才不會掛病號,少了過年的興致。春節期間的飲食該怎麼吃?才能保腸胃健康,以下幾點邱康程醫師提供民眾作為參考,讓大家快樂過節沒煩惱。1、過年應景食品,若過甜、過鹹、油膩、高膽固醇及不易消化等,應淺嚐即止。多增加蔬果類、豆類、全穀類等纖維質食物量,因為它可減少脂肪攝取並降低血膽固醇值,此外可延緩血糖上升,並有助排便,預防便秘。2、銀髮族的咀嚼、吞嚥能力較差,所以年菜要以好消化素材為主。食物切細,烹調選擇以清蒸、燉、燒、滷,替代油炸、油煎、火烤。並且老人家進食要細嚼慢嚥,口中含食物時,避免與之交談;尤其是吃年糕時更要仔細觀察,避免老人家噎住喉嚨,造成意外。 3、銀髮族的味覺、嗅覺漸退化,若調味料加多,會影響健康;加少,則又食而無味。這時可用檸檬、番茄、鳳梨、醋等酸味調味,並添加有風味佐料及食材,如蔥、薑、蒜、洋蔥、八角、海帶、香菇,讓食物可口美味。此外,採熱食上桌,可增加香味的散發。 4、過年的飲食量比平日多,所以運動量或活動量更要比平日增加,以消耗多餘的熱量。

最近常胃痛?竟是一級致癌物惹的禍!

最近常胃痛?竟是一級致癌物惹的禍!#胃炎

最近經常覺得胃漲難耐,或是有胃痛的「老毛病」嗎?小心喔!很多民眾常常會有胃脹、胃痛等不舒服的情況出現,但是絕大多數都被當成工作壓力大或是飲食過於刺激、辛辣,所以常常「忍一忍」就過了,不然就是自行吃胃藥解決。醫師警告這樣的方式只是舒緩胃部不適,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且民眾大多不知道,許多的胃病的主因,都是胃中的一級致癌物—胃幽門螺旋桿菌所引起的,應從平日的飲食中,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才能真正維持胃部健康。 解決胃部問題,從抑菌開始!胃幽門螺旋桿菌已被證實是引起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胃病的元兇,甚至是胃癌的主因,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一級致癌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致癌物按照危害程度區分為 4 級,其中第一級是對人類危險性最高,確定會致癌的可怕毒物。而胃幽門桿菌和大家耳熟能詳的肝癌致病因子─黃麴毒素,以及香菸中的焦油、檳榔等,都被列為一級致癌物,是相當可怕的細菌。且其傳染方式就如同感冒一樣簡單快速,只要與感染者近距離接觸或是共同用餐,就很有可能被傳染。因此抑制胃幽門桿菌是解決胃部疾病的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千萬不可忽視。書田診所家醫科 何一成主任表示:胃幽門螺旋桿菌非常頑強,它可以抵抗胃中強酸不受威脅,一經感染就有可能會伴隨你終身。而這個非常容易感染又難以根除的細菌,台灣成人的感染率竟高達55%,也就是你我之中就有一個已經感染而不自知!雖然說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並不會立即致癌,但卻會增高罹患胃癌的風險,而且生活壓力與不當的生活作息都會導致胃幽門螺旋桿菌增多,導致胃痛、胃潰瘍等病症反覆發作,不僅危害健康,更影響生活品質,切勿輕忽。何一成醫師進一步表示:胃幽門桿菌感染率非常高,讓民眾防不甚防,所以應從日常衛生習慣做起,勤洗手注重衛生,避免傳染。已經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民眾也不用太過擔心,可以從飲食著手。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與攝取充分的蔬菜水果與益生菌,像是攝取含雷特氏B菌的優酪乳,經人體實驗顯示,每天飲用460ml能有助於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之數量,對於胃部健康非常有幫助。

感染幽門桿菌疾病會如何發展?

感染幽門桿菌疾病會如何發展?#胃炎

感染幽門桿菌的人口中,只有15%到20%會出現症狀。但種類和程度受微生物和宿主雙重因素的影響有很大的差異。幽門桿菌接觸上皮細胞後產生胃炎,胃炎的型態和分佈區域對後續的病程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最常見以竇部為主的胃炎(Antrum-predominant gastritis),此類病人易進展為十二指腸潰瘍;若病人的表現是以體部為主的胃炎(Corpus-predominant gastritis)和多發性黏膜萎縮(Multi-focal atrophy),則易演變至胃潰瘍、胃黏膜萎縮(Gastric atrophy)、腸組織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甚至胃癌(Gastric carcinoma)。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會引起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萎縮,甚至胃癌和胃淋巴瘤。在70%到80%胃潰瘍患者、95%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及85%到90%胃癌和胃淋巴瘤患者的胃裡都能發現幽門桿菌,其與疾病間的強烈關係我們已能看出端倪,也因此在幽門桿菌發表11年後的1994年,美國國家健康組織(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正式將幽門桿菌列入第一型致癌物質(Type I carcinogen)。致癌物質的分類可分為三類,其致癌作用依次減弱:第一類:直接致癌物,例如吸菸等。第二類:疑似致癌物,例如某些不健康的食品等。第三類:動物實驗致癌物,即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動物實驗,有可能使動物致癌。優酪乳有助提升成功率以目前的治療方式,治癒的成功率大約在八、九成左右。另外有些方法可以協助壓制細菌,特別是有好菌的優酪乳可以協助把壞菌做抗衡性的壓制,以提升治療的成功率。這方面在2003年英國發表的論文裡就提到,因食用殺菌藥會產生副作用,病人會比較不舒服,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飲用優酪乳可以降低吃殺菌藥的副作用,也會增加殺菌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殺死胃裡的細菌是未來的目標,但食用殺菌劑也會把好菌殺掉,因此殺菌完之後,配合優酪乳的飲用,對腸胃道的腸道菌種重建是很好的幫助。醫師可以鼓勵患者在治療幽門桿菌時搭配優酪乳的飲用,來增加治療成功率並避免一些副作用。此外,提供另一個重要的觀念,目前臨床試驗結果發現,成功治癒的患者,每年仍然有1至3%的復發率。為了降低復發率,醫師應要求病人好好注意飲水及器具的清潔,也必須注意到口腔的衛生習慣,若能再加上長期飲用優酪乳,復發率或許會有所改善,值得臨床進入追蹤研究與日常生活的保健參考。(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