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

認識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

認識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鼻咽癌

頭頸部腫瘤包括了鎖骨以上(除了腦部以外)耳、鼻、鼻竇、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唾液腺、甲狀腺、神經、血管、肌肉、皮膚、軟組織等之所有腫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最近十五年頭頸部癌病例數增加了一倍,其中口腔癌與鼻咽癌位於前十大癌症內,而下咽癌又因為不易早期發現,五年內死亡率更高達八成以上,此外像頭頸部腫瘤中如口腔癌,是每天吃東西一定會動到和刺激到的地方,甚至張開口也可以看到的病變,卻仍舊讓許多的患者忽略而延誤了,這也是讓口腔癌的死亡率從十幾年前的十名外,爬升到男性的第四名的原因之一。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耿僚表示,常見的頭頸部腫瘤症狀包括:頸部腫塊、血痰與流鼻血或鼻塞、咽喉異物感、吞嚥困難、吞嚥疼痛或口腔腫塊潰瘍久治不癒、聲音沙啞、呼吸困難以及其他如莫名之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一般而言,嚼檳榔、抽菸、喝酒、蛀牙、口腔衛生不佳是明顯的危險因素,但是特定的病菌感染、環境污染、個人體質、營養狀況與家族病史也都是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所以任何人都大意不得。劉耿僚醫師提醒民眾,當有上述的症狀而且經過藥物治療卻效果不佳時,即應進一步到耳鼻喉科門診作更詳細的檢查,例如鼻咽或咽喉內視鏡、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穿刺或切片等等,因為癌症的治療最重要的是「儘早發現與及時治療」,以免轉移擴散而成為所謂的末期癌症。醫師劉耿僚強調,不論是診斷或治療,都應尋求專業的醫療團隊,切勿於初步診斷之後迷信尋求偏方,若錯失儘早治療的時機,恐怖再回到醫院時已經是末期了,所以即使是小小的頸部腫塊,或是不易痊癒的嘴巴破喉嚨痛,建議儘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詳細診察已確立病灶。

鼻咽癌,早期難發現

鼻咽癌,早期難發現#鼻咽癌

依衛生署1990年之統計報告,鼻咽癌的發生率每十萬人口為4.6鼻咽癌好發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各省份、新加坡及香港,在台灣鼻咽癌發生的平均年齡為45.5歲,男女的比例為3:1:1,鼻咽癌的成因目前廣被討論的有遺傳因子、環境因素、飲食習慣及EB病毒。 鼻咽癌的臨床症狀主要分為六大類:1、頸部腫塊:為最早及最常出現的症狀。2、耳朵症狀:因耳咽管阻塞造成耳鳴、耳閉塞感及聽力障礙。3、出血:病人常在起床後第一口痰中帶有血絲或鼻涕中帶血。4、鼻或鼻咽症狀:單側鼻塞、膿鼻涕增多及鼻音較重。5、非特異性之單側頭痛。6、神經症狀:如臉部麻痺、面痛及複視。天主教聖功醫院 蔡佳靜醫師表示,可經鼻咽鏡或經鼻內視鏡檢視鼻咽部,判定有無鼻咽癌之可能性,看到腫瘤後作切片,經病理確定診斷;另外鼻咽部的電腦斷層掃瞄、全身骨骼掃瞄、胸部X光及肝臟超音波,可幫助確認是否有局部或遠處轉移。治療以放射線治療為主,但若有遠處轉移可合併化學療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般來說都有良好的預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