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症

喝牛奶就拉肚子 一定是乳糖不耐症?

喝牛奶就拉肚子 一定是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的國民營養調查,鈣質為國人最缺乏的營養素之一。攝取鈣質最好的來源之一為牛奶,但有些人不喜歡乳製品的味道,還有一群人是只要喝到牛奶就有拉肚子、脹氣等情況,感覺像是乳糖不耐,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喝了會不舒服但還是想喝牛奶,達到均衡營養目標的話又該怎麼辦?喝牛奶不舒服的3個原因1.酪蛋白敏感牛奶中有30%的酪蛋白,酪蛋白分成多種不同形式,像是A1、A2等,有研究發現許多人對於牛奶產生不適應,是由於牛奶中酪蛋白的A1-beta形式,進入到腸胃道中,會引起發炎因子增加與免疫反應。使得腸胃出現類似乳糖不耐症狀,另外也有研究發現A1-beta形式的酪蛋白還有可能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加劇乳糖不耐的症狀。2.乳清蛋白敏感聽過喝完乳清蛋白補充品會拉肚子嗎?有可能是腸胃對於乳清蛋白敏感,例如α或β-乳球蛋白,產生腹瀉、不舒服的症狀。3.乳糖不耐亞洲有些人屬於乳糖不耐,乳糖不耐顧名思義是身體無法消化乳糖,依照程度的嚴重性又可分為乳糖敏感(lactose sensitivity)和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多數人是屬於乳糖敏感,飲用牛奶後產生不舒服的症狀。「我喝牛奶會不舒服」相信這句話每個人都曾經聽過,有調查發現將近1/4的台灣人喝牛奶會有不舒服的症狀,像是脹氣、想放屁、肚子痛或是拉肚子。而這些症狀總令人馬上聯想到乳糖不耐症。但看完上面的三大原因,可得知喝牛奶不舒服,不一定都是乳糖不耐症,喝牛奶不舒服的人口始終高居不下,除了沒有對症下藥外,還有就是對於乳糖不耐的錯誤迷思。乳糖耐受性無法訓練有聽過乳糖酶可以被訓練嗎?這其實是錯誤的。乳糖不耐原因包含天生缺乏或乳糖酶活性自然衰退,乳糖酶的活性在出生後34周達到高峰,之後就會自然下降,使得我們喝牛奶後出現乳糖不耐的症狀。有些人因此想訓練自己對於乳糖的耐受性,透過漸進式的增加牛奶飲用量來讓乳糖酶增加,但是乳糖酶的活性其實無法被訓練,取而代之的是能幫助消化乳糖的腸道菌相增加了。因此讓人誤以為乳糖酶增加,但是腸道菌相可消化的乳糖也有上限,僅能達到12g的乳糖,約為1杯240ml牛奶的量。乳糖不耐的人常出現在你我身旁,但只有極少數人真的被診斷為乳糖不耐症,近期就有研究發現,許多自稱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其實都沒有乳糖不耐症,而是對於牛奶中的蛋白質敏感,因此想要重溫牛奶的營養,就來試試看以下幾種方法。快樂喝牛奶的3個秘方1.對抗蛋白質敏感:選擇以A2 酪蛋白為主的牛奶一般的牛隻會產生A1與A2形式的酪蛋白,目前國外已經透過技術與篩選,培育產生以A2 酪蛋白為主的牛隻,取代會讓腸胃敏感的A1-beta酪蛋白,有出國的人不妨注意一下,說不定飲用後就能改善喝牛奶的不適感。2.對抗乳清蛋白敏感:將牛奶加熱溫度可以使乳清蛋白變性,當結構改變,也就不會引起腸胃不適,這也是許多人飲用熱牛奶時較不會不舒服的原因。3.對抗乳糖不耐:選擇優酪乳或訓練腸道菌相消化乳糖優酪乳的乳糖含量較牛奶少,因此飲用後較能避免不舒服的症狀。另外前面提到腸道菌相可以幫助消化乳糖,所以選擇適量的牛奶,並搭配優酪乳,也能補足一天奶類的需要量。衛福部建議,成人每天早晚飲用一杯240ml的牛奶,才能達到營養均衡的目標,喝牛奶會不舒服的人不妨試試以上的方法,獲得滿滿的營養!(文章授權提供/好食課)

別懷疑 「吃土」能顧健康!

別懷疑 「吃土」能顧健康!#乳糖不耐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好幾份已發表的醫學研究都指出,乳糖不耐症患者吃了發酵或未經加工、所含益生菌與酵素較多的乳製品,能減輕症狀。而克菲爾酸奶特別有療效。《美國膳食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有篇論文證實,患上乳糖吸收不良的成年人喝了克菲爾酸奶,能促進對乳糖的消化及耐性。94%的病患口服花粉後 擺脫過敏症狀很多人在戶外待的時間不夠,僅只斷斷續續接觸花粉,這才罹患季節性過敏。而工蜂來往蜂巢時沾上的花粉,還能有效應付此症之外一系列呼吸道疾患。丹佛一家診所獨立執行的案例研究也提到,94%的病患在口服花粉之後,全然去除了過敏症狀。蜂蜜與花粉裡的微生物在腸道定居,發揮漸進的天然免疫作用,幫忙免疫系統適應地方環境。蜂蜜還是益生菌的絕佳來源,而益生菌會滋養並教育腸道細菌。整年服食蜂蜜的話,等過敏季來到,你早就對花粉有所接觸,於健康有益,而免疫系統也較不容易對空氣中多出的花粉過度反應。養寵物能降低過敏機率《臨床與實驗過敏》期刊(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一份研究顯示,豢養貓狗等寵物也許能增進孩童的免疫系統並減少過敏。實驗人員研究了566位家有寵物的兒童,在他們滿18歲的時候抽血檢測。結果,養貓的孩子罹患過敏的機率下降48%,養狗的孩子則下降50%。該怎麼解釋呢?動物在泥土裡玩耍,而後把多樣微生物帶進屋。兒童不是吸入微生物,就是在碰觸「毛孩子」時讓微生物經皮膚進到體內。這等微量接觸規模不大,但經年累月之後越積越多,有助於讓益菌入住腸道、強化免疫機能。而這正是為什麼我不在意幫奧克里清清髒兮兮的腳掌。肌膚與地表接觸 平衡皮質醇《環境與公共衛生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研究發現,地球的負電荷能實際使我們「接地」,作用近似於電塔接地線。人體肌膚與地表的聯繫,能促進我們體內生物電環境穩定,進而管控身體系統的正常運作。研究人員相信,這種電荷交換可能是設定生理時鐘、調節晝夜間律、平衡皮質醇濃度的重大因素。《歐洲生物學及生物電磁學期刊》(Journal of European Biology and Bioelectromagnetics)有篇2006年研究揭示,受測者接地之後,皮質醇濃度回復正常水平及起伏規律,早晨濃度上升,傍晚濃度下降。吃土能維持健康與免疫反應還有好幾份相關研究也讓人看好「接地」的效果:改善睡眠狀態、提升活力、減少發炎、減輕疼痛。單單每天踢開鞋子,在地上走個幾分鐘,就能幫忙你吸收電流與維生物這等對身體有益的組合。(我喜歡稱之為「維他命G」。)沒錯,還得實際吃土。如前所述,土基維生物能支撐腸道健康與免疫反應。但,確切原因何在?在植物界,土基維生物有利於植物生長。少了土基微生物保護,原本健康的植物會營養不良,較容易得病,或受真菌、酵母菌、黴菌、念珠菌屬感染。正如植物在富含活躍微生物的土壤中生長得最好,你也需要這些微生物才能過得強健長壽。(本文摘自/土療,讓你更健康:治好百症根源腸漏症,就能治好皮膚炎、過敏、糖尿病、甚至憂鬱症/三采文化)

女嬰罹乳糖不耐症 一喝奶就肚脹、解水便

女嬰罹乳糖不耐症 一喝奶就肚脹、解水便#乳糖不耐症

一名一個多月的女嬰在出生後持續肚子脹,而且一天都解超過十次以上的便便;新竹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盧英仁表示,這個女嬰出生之後就一直喝純母奶,可是只要一喝完奶就肚子脹,且每天都解超過十次以上的水便,經檢查發現是乳糖不耐症。該女嬰的爸媽之前都有帶她去看醫師,但都診斷是腸胃炎,給予藥物治療後症狀稍有改善;不過女嬰每次喝完母奶仍不舒服,且出現完全吃不下東西、精神活動力變差的狀況,經國泰醫院檢查發現患有乳糖不耐症。盧英仁醫師指出,由於小朋友只有喝純母奶,所以是對母奶中的乳糖不耐,由於症狀非常嚴重,所以先改換不含乳糖的奶粉喝,結果症狀明顯改善。盧英仁醫師說,由於母奶是嬰兒最好的食物,因此除非症狀像該女嬰一樣非常嚴重,不然還是可以繼續喝母奶,但是可以添加一些幫助消化以及消脹氣的藥物;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可先用不含乳糖的奶粉,讓小朋友喝到三個月大之後,可以添加一些益生菌來幫助乳糖吸收,並再慢慢調回純母奶喝。

爲什麽我的寶寶肚子鼓鼓的?(上)

爲什麽我的寶寶肚子鼓鼓的?(上)#乳糖不耐症

一歲以下的嬰兒,總是那麽地可愛又柔弱,卻也常常因爲一些症狀,讓初爲人父母的爸爸媽媽不知所措。其中爸媽在門診中常問醫生的一個問題,就是:「爲什麽我的寶寶肚子鼓鼓的?」其實,嬰幼兒在五歲之前,肚子絕少是完全地平坦,大多會看起來有一點圓滾滾;然而卻有許多的情況,會使得寶寶的腹脹變得很嚴重,甚至在喝完奶後脹得很厲害,醫生用指頭輕敲,就好像打鼓一樣,更甚者會合併有一些如嘔吐、便秘等症狀。另外在肚臍方面,也常可見到有臍疝氣讓家長不知道怎麽辦,有的阿公阿媽還用銅板將其壓緊用膠布貼住。少數新生兒在出生之後,就被發現有嚴重的臍膨出或腹裂畸型,必須開刀治療。以下就一一爲大家做介紹。● 寶寶肚子鼓鼓的,是不是膨風?寶寶如果肚子鼓鼓的,要先看看是否是生理性的腹脹,例如剛餵完奶的寶寶寶,因爲本來胃容量就不大,所以肚子會鼓鼓的。這時候要注意有沒有相關的症狀,如果合併有嘔吐,就要小心是否有胃食道逆流或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等問題。其實寶寶肚子鼓鼓的,不全然只是「膨風」,醫生最擔心的,還是寶寶脹脹的肚子裏是否有一些病理性的潛在問題,例如腹部腫瘤是屬於實質性腫塊佔據腹腔而使肚子鼓鼓的,或者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是屬於腸子本身因爲某一段缺少神經細胞造成緊縮,使得近端的腸子脹大進而導致腹脹,在X光片上可以發現某一段腸子特別地脹;而一般的生理性的脹氣看起來大多是整段腸子均勻性地空氣較多,而較不會有很厲害的某段腸子擴張。還有一種狀況的腹脹,既不是實質的腫瘤,也不是腸子本身的脹,而是在腸子外面腹膜腔中有腹水,腹水的原因大多是因爲血液中蛋白質濃度太低,或者門靜脈壓太高;前者可能是因爲肝臟功能不好導致蛋白質製造不夠,或者是腸道及腎臟的蛋白質流失過多;後者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或者有肝臟硬化等問題。通常病理性的腹脹,會合併有其他相關的症狀,也較容易有生長發育的遲緩,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寶寶有這些狀況,就應該看醫生以免延誤。● 寶寶爲什麽會肚子鼓鼓的?可能會有哪些健康問題?一般寶寶肚子之所以鼓鼓的,和餵奶的狀況有很大的關係。奶嘴的奶洞太小、太大、或太軟,會使寶寶在吸奶的同時吸入過多的空氣,而形成所謂的「膨風肚」(同理如果較大小孩吃飯時愛講話,也比較容易脹氣)。如果寶寶本身喝奶就喝得很快很猛,也會有相同的狀況發生。以上情況可以考慮換一個較爲適當的奶嘴,控制寶寶喝奶的速度,腹部脹氣自然能夠改善。此外,寶寶吸奶的姿勢正確與否,也關係著是否會同時吸入過多空氣,特別是餵哺母乳,寶寶的口腔應該含住媽媽的整個乳暈(含住乳暈上面三分之一,下面三分之二),而不是咬住乳頭而已。餵奶後,可將寶寶直立趴在自己肩膀上,再輕拍其背部直到打嗝,以減少胃中脹氣。如果有溢奶或吐奶的情形,可讓寶寶在餵完奶打嗝後左側躺二十分鐘,可以幫助胃的排空。寶寶到了四到六月大以後,胰臟功能漸趨成熟,牙齒也要開始長了,正是添加副食品的好時機。如果寶寶吃了太多的産氣食物比如豆類、蘋果與葡萄,也容易肚子鼓鼓的。另外如果腹脹同時有酸糊便,可能有醣類耐受不全,最常見的是寶寶對乳糖消化不良,沒辦法被吸收的乳糖到了大腸,便會被大腸中的細菌發酵,進而産生氣體與短鏈脂肪酸。這種乳糖耐受不全,大部分是急性腸炎破壞了乳糖酶引起,嚴重的時候可能要帶寶寶給醫生檢查,並做適當的糞便化驗,確定原因後,可能要改喝無乳糖嬰兒配方奶粉,以便受傷的腸黏膜能得到歇息與復原。小腸細菌過度增生,會使得去結合化的膽鹽破壞乳糖酶,同樣也會造成乳糖耐受不全而導致腹部脹氣。另外一個相當常見的嬰兒便秘,常常因爲糞便阻塞引起腹脹,解決之道就是找出引起便秘的原因如肛裂、腸蠕動不良、纖維素攝取過少,對症下藥讓大便順暢,腹脹自然會隨之改善。

嬰幼兒補充益生菌 腸道環境較健康

嬰幼兒補充益生菌 腸道環境較健康#乳糖不耐症

數百年前的保加利亞人常喝發酵乳,而當地的人也比較健康長壽;後來俄國的Dr.Metchnikoff首先以科學方法提出乳酸菌的生物療效,因而得到1908年的諾貝爾獎,他提出假說認為發酵牛乳中的某些乳酸菌能中和下消化道中的有害細菌,進而能促進人類的健康,後人尊他為乳酸菌之父。近三十年來,科學家對於這一類能促進人體健康的益生菌(包括乳酸桿菌、比菲德氏菌、酵母菌等),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市面上許多優酪乳和乳酸菌製劑紛紛出籠,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臺安醫院小兒腸胃科方旭彬 醫師表示,其實餵哺母乳的寶寶,由於母乳中的β型乳糖無法完全轉變吸收,易被腸內菌發酵產生酸性環境(這也是餵母乳寶寶大便較稀較酸的原因),所以腸道環境有益於乳酸菌繁殖,其中特別是比菲德氏菌的量,要比餵哺嬰兒配方的寶寶高。而這些乳酸菌,可能在對抗病菌入侵腸道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是嬰兒配方無法取代母乳的優點之一,也就是說,不需額外添加乳酸菌,就可以在寶寶出生後,創造一個自然而較健壯的腸道環境。至於目前益生菌的補充方式,主要可分為:經由優酪乳等牛乳發酵食品攝取、活菌冷凍乾燥粉末添加於嬰兒配方或牛奶中、或以膠囊等藥劑形式給予,通常菌量較多。現今益生菌在臨床上面臨的問題,包括:哪一種菌最有效?最能抵擋胃酸和膽汁的重重破壞到達腸道?怎樣的形式和製劑最有效?怎麼樣穩定製劑裡的菌株?吃多少?多久吃一次?吃多久才有臨床療效?還有危險性如何?這些問題正由科學家們努力研究探索中。方旭彬 醫師指出,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飲用優酪乳等是一種自然攝取的方式,其中的益生菌和低乳糖,對於腸胃不好或有乳糖不耐症的人而言,不失為補充乳類製品中豐富鈣質的好方法。至於一歲以下的嬰兒,還不能喝優酪乳,最好的方式就是餵哺母乳,或者由合格的嬰兒配方奶中添加益生菌,以後天方式彌補無法餵母乳創造有益乳酸菌腸道環境的缺憾。如果有嚴重的腹瀉或醣吸收不良等適應症,就應該給小兒科醫生檢查確定後,開給更高菌量(每次一百萬至十億隻菌不等)的益生菌製劑。至於危險性方面,到目前為止,只有零星個案報告的菌血症或鰴菌血症發生在嚴重免疫缺陷或癌症轉移的病人,所以基本上說起來,益生菌作為生物治療劑是相當安全的。到底益生菌對嬰幼兒的健康有什麼幫忙呢?方醫師說,到目前為止有研究證實的如下:一、雙醣(如乳糖、蔗糖)不耐症。二、預防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腹瀉。三、預防與治療嬰幼兒腹瀉。四、治療短腸症嬰兒之小腸細菌過度增生。五、降低齲齒的發生。六、加速牛奶蛋白過敏的復原並減少異位性溼疹的發生。以上所提的雙糖不耐症寶寶大便通常會有酸味且呈水狀,如有懷疑此症,應給小兒腸胃科醫師檢查,作糞便檢驗,如確定診斷,應該將飲食或奶中之雙醣去除,直到雙醣活性恢復為止;此時可配合使用益生菌改善雙醣活性。在預防嬰兒腹瀉方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Saavedra教授等人將含有比菲德氏菌和嗜熱型鏈球菌的嬰兒配方給正常嬰兒餵哺,另外與不含乳酸菌的一組作比較,發現添加益生菌的這一組比較不會有輪狀病毒感染,就算有感染,其病毒從糞便排出的時間也比較短。另外有人在給予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時,同時給予乳酸桿菌L.GG,發現給予乳酸菌可以促進腸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產生,也就是增強了腸子局部的免疫反應。方旭彬醫師說,在治療嬰兒腹瀉方面,近來有許多關於應用益生菌治療嬰幼兒腹瀉疾病的研究,例如將含乳酸桿茵L.GG之發酵乳或冷凍乾燥粉給予急性腹瀉的兒童,可以縮短水瀉的天數,同時增加對抗輪狀病毒的抗體。另外利用酵母菌加入口服電解液中治療急性腹瀉,也可以減少糞便的排出量和腹瀉天數。至於對便秘及躁動性腸道症候群的療效,根據Tufts大學Sherwood gorbach教授的說法:到目前為止,益生菌的治療效果並不好。方旭彬醫師提醒大家注意,上述所提的各種益生菌適應症,有其特別有效的菌種,而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益生菌製劑,昂貴但不見得已經有嚴格的臨床研究證實。而醣類不耐症或腹瀉,仍必須經由醫生診斷,循正規的治療(包括飲食和藥物),並在需要時配合使用益生菌才有幫忙,而非只依賴乳酸菌就會有效。總之,益生菌對嬰幼兒健康的影響總體而言是正面的,而如何真正不花冤枉錢而能正確運用益生菌來促進嬰幼兒的健康,則有賴於家長正確的認知,與充分和醫師溝通配合。

成吉思汗強身秘方『庫蜜思』 現在也喝得到

成吉思汗強身秘方『庫蜜思』 現在也喝得到#乳糖不耐症

景氣低迷,上班族為了保住飯碗,兼差、超時樣樣來,壓力真是大到不行!根據調查發現五個上班族裡有一個正在兼差,而且每三個上班族就有一人超時工作,每天戰戰兢兢的生活就像打仗一般,簡直比蒙古大軍西征還要辛苦! 當初成吉思汗帶領蒙古大軍東征西討,至少還創立偉大的蒙古帝國;反觀現代人,日夜操勞與壓力程度絕不輸蒙古戰士,辛勤工作的結果勉強保住工作,但卻也因此失去健康。上班族因為忙碌的生活,加上飲食習慣不定時、暴飲暴食又快食,導致身心在承受龐大的壓力下,經常出現如胃脹、胃痛與便秘等疾病。現代上班族到底如何強身健體,迎戰這波景氣寒冬呢?大家其實可以參考成吉思汗蒙古西征的秘方—『庫蜜思』。庫蜜思(koumiss)類似現在的優酪乳,被蒙古人視為珍品,相傳是成吉思汗所發明,是蒙古大軍長征時重要的食物和藥品,維持蒙古士兵們有最強壯的體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何一成醫師說明:由於優酪乳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與幫助腸道的益生菌,可以理解為何優酪乳為何是蒙古西征時重要的營養食品與藥品。優酪乳以牛奶為原料,還含有人體所需的豐富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A、B,以及鈣、磷、鉀、鎂等礦物質,加上益生菌的發酵,讓優酪乳中的蛋白質比牛奶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此外,優酪乳所含的益生菌可以抑制腸胃中壞菌的數量,增強免疫力,減少發炎感染與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幫助遠離腸胃疾病。何一成醫師近一步表示:隨著科技的與時俱進,現代的優酪乳含有品質與效果更好的益生菌,如A菌與B菌。此二菌種可以守護腸道與胃的健康,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亞斯菲德菌;簡稱A菌)長駐於小腸;Bifidobacterium lactis (雷特氏B菌;簡稱B菌)能有助降低胃幽門桿菌數量,可藉由日常飲用含A、B菌之優酪乳,達到『庫蜜思』守護蒙古大軍健康體魄的效果。◎ 解析優酪乳的好處‧增加腸內好菌,降低壞菌‧促進消化與排便‧含有豐富的鈣,每杯優酪乳含的鈣與牛奶一樣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與磷、鉀、鎂等礦物質‧蛋白質分子比牛奶小,更易被人體吸收‧較牛奶適合有『乳糖不耐症』的人飲用‧提升免疫力

學童飲食亮紅燈 影響成績滿江紅

學童飲食亮紅燈 影響成績滿江紅#乳糖不耐症

不少孩子為了符合父母期望,每天下課還來不及吃晚飯就要趕場上補習班,但調查卻顯示,學童營養攝取狀況其實會影響學業表現,學業成績70分以下學童有53.8%每週至少一次以速食當晚餐,而且肥胖比例更高達32%,遠高於整體學童平均14.8%的肥胖比例。醫師建議,正確攝取營養才是改善學業表現的首要步驟。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副院長暨小兒神經科葉健全醫師指出,智力、視力、生長力、和免疫力是學齡兒童生長發育的四項指標,可以稱為「健康四力」,不但是評估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更會影響到學童的各項表現。門診中的確常見因學業表現不佳而帶著孩子求診的家長,他的建議就是先從飲食上改變,6-12歲是四力成長發育的黃金六年,父母應注意兒童在此階段的營養攝取,透過正確的飲食攝取習慣,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素,才能幫助這四力健康發展。■ 五成國小學童BMI值不標準 晚餐營養不合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蘇秀悅主任,公布一項針對北中南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童的營養調查中發現,超過五成學童的晚餐在包括五穀根莖類、蛋魚肉豆類、蔬菜和水果四大類食物的攝取完全不合格,其中尤其以蔬菜和水果攝取不足的比例最高,有79.5%學童平均每天晚餐攝取不足一碗蔬菜,而71.0%學童每天晚上攝取不足一碗水果。至於完全符合標準的學童,則只有0.6%,換句話說,幾乎每個學童都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蘇秀悅表示,食物攝取狀況也會反映在學童的身材標準BMI値上,分析學童的身高體重,有將近五成受訪學童BMI値不符合標準,超過三成(32.3%)孩子有過重或肥胖的問題,換言之,一個班可能有超過10個小胖子,還有17.1%學童過輕。 ■ 營養攝取影響學業表現從營養攝取與學業表現的關連性分析,蘇秀悅表示,平均學業成績不到70分的孩子有32%屬於肥胖,且高達五成以上每週超過一天用速食當晚餐,可見飲食攝取不良,除了會影響身體健康,也會對學業表現也有影響。至於早餐攝取情形上,有87%學童天天吃早餐,另仍有一成多的孩子並未每天吃早餐,而進一步分析發現,早餐攝取均衡的學生學業表現也更佳,根據調查,學業表現優異的學生,在早餐攝取五穀根莖或奶蛋肉豆類等主食,也明顯高於學業表現落後的學童。■ 學童飲食亮紅燈 家長要負責!!至於兒童飲食攝取亮紅燈的問題,家長也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調查發現,雖然有五成學童營養攝取不合格,但卻有近半數(44.2%)受訪家長認為小孩營養攝取已經均衡;蘇秀悅指出,以蔬菜類為例,79.5%的學童晚餐的蔬菜攝取明顯不足,但是其中只有56.4%家長意識到學童應加強補充蔬菜類,有43.6%的家長則不認為孩子需要補充蔬菜;水果的問題更嚴重,7成學童晚餐攝取的水果不足,但是其中只有40.9%認為需要加強水果攝取。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偏食時,有高達58.9%的父母會採取減少份量、隨學童意願和不再烹調該項食物等不積極的處理方式。■ 正確攝取營養  四力健康、成長超能蘇秀悅主任建議,學齡兒童在這階段應特別注意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如:錳、鋅、鎂)的攝取。若因為家長忙碌無法好好為孩童準備豐富的營養食物、或孩子本身有乳糖不耐症、過敏等先天體質問題,無法自食物中獲取所需營養素,父母可以透過兒童保健食品來對症下藥,在三餐外選擇適當的營養補給品,如:鷄精、鈣片、維他命C等營養補給品為兒童補充營養,替健康打好基礎,未來才會有良好發展。這項「小學生營養大調查」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針對台灣北、中、南三區、九所國小共1660位學童家長,採用問卷方式進行,目標對象為7-12歲國小學童,有效樣本數共1016人。調查指標包括實際營養攝取情形、BMI值、學業表現與父母的處理態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