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手術

BMI超標 代謝vs減重手術不同

BMI超標 代謝vs減重手術不同#減重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成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達45.4%,伴隨而來的併發症相當常見,諸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對健康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國民健康署建議成年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應維持在18.5-24之間,BMI超過24屬於體重過重,BMI超過27便屬於肥胖。天晟醫院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醫師表示,減重的最佳方式就是適量運動及嚴格飲食控制,其中飲食佔7成、運動佔3成,需要相當自律才能持之以恆。若BMI較高且有肥胖併發症,便得積極減重,建議尋求醫師的協助,使用藥物、代餐、手術等方法。所謂成功的減重,並非「減了20公斤」,而是「減了20公斤之後如何維持」,維持體重是長期抗戰。常有患者使用減重藥物,在幾個月內減重20公斤,但絕大多數都會漸漸回復原本的體重,甚至比原來的體重更重,陷入減重、復胖、減重、復胖的無限循環。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的進步,減重代謝手術已能給予肥胖患者更多的協助。什麼是代謝手術?徐光漢醫師解釋,「減重手術」的目的是幫患者減去過多的體重,至於「代謝手術」在替患者解決肥胖問題的同時,還能改善多種代謝性疾病。肥胖病患常會併發多種合併症,包括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問題,如果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代謝性疾病,就會歸類為「代謝手術」。「減重手術」通常是透過腸胃道手術來限制患者的進食量,減少熱量吸收,進而讓患者體重下降。「代謝手術」跟減重手術的作法類似,最主要的差異是手術目的不同。這是減重手術發展過程中的意外發現,很多肥胖患者有糖尿病,但在接受手術、體重下降後,糖尿病也跟著改善,有些人的藥物可以減量,有些人甚至可以不用吃藥。一開始大家認為是體重下降的效果,但漸漸發現這並不只是體重減輕的關係,而是因為繞道手術改變了體內荷爾蒙,能降低胰島素阻抗、減少脂肪吸收,使患者的血糖、血脂得到改善。目前健保署的規定是根據BMI,當BMI大於32.5且合併有肥胖相關併發症,譬如說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糖尿病等,就可以進行減重代謝手術。美國減重代謝醫學會則是建議BMI大於30就應該考慮做減重代謝手術。限制型手術降低食量 吸收不良型減少熱量吸收徐光漢醫師指出,減重代謝手術有兩種,一種是讓進食量變少,屬於「限制型手術」;一種是讓腸道吸收變差,屬於「吸收不良型手術」,藉由降低熱量吸收來減重。常見的限制型手術,包括胃縮小手術、胃水球手術,這些都是靠減少胃容量,來降低進食量,以達到減重效果。至於胃繞道手術除了讓進食量變小之外,還會讓吃進去的東西吸收不完全。醫師會告訴患者這兩種手術的優缺點。限制型手術雖然可以降低胃容量,但是術後很多患者的進食方式會改變,偏好吃一些較高熱量的食物,所以很多患者在做完限制型手術幾年以後,因為沒有遵守嚴格的飲食規範而逐漸復胖,吸收不良型手術復胖的機率就會比較低。然而,不管接受哪種手術,如果無法長期飲食控制,都會有復胖的問題。若患者有糖尿病或者代謝性疾病,通常會建議做繞道手術,才有機會改善代謝性疾病。接受胃繞道手術 預期一年內可減重40%徐光漢醫師說明,手術後前半年的時間是「黃金減重期」,由於進食量跟以前相比差異很大,使得體重持續下降、變化最快,經過半年之後體重降低的幅度就會減緩,因為身體漸漸找到平衡。接受「胃縮小手術」後,預期一年之內可以減掉33-35%的體重;接受「胃繞道手術」後,預期一年之內能減掉35-40%體重。舉例來說,體重100公斤的患者,在做完手術一年後體重大概是65-70公斤,這是其他減重方式沒辦法達到的效果,而且減重成效可以維持較久。徐光漢醫師強調,接受減重代謝手術後最該注意的是飲食,我們會教導一些飲食方式並請他們嚴格遵守。務必珍惜僅剩的進食量去進食一些具有營養價值而非高熱量的食物,才能達到良好的減重成效並好好維持。目前減重代謝手術的照護皆有標準化流程,從術前評估、手術過程、到術後照顧,都已建立非常標準的流程,如果沒有意外,通常只需要在醫院待個2-3天就可以回家。以減重代謝手術經驗較豐富的醫師來說,手術併發症發生率可小於1.5%,常見併發症包括出血、滲漏、腹內感染等問題。手術死亡率大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左右。由於腸胃道結構改變,有些人會在進食10-15分鐘後出現「傾食症候群」,而出現腹脹、噁心、暈眩、虛弱、冒冷汗等症狀,要避免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術後一個月開始運動 預防肌肉流失徐光漢醫師提醒,接受減重代謝手術後飲食量減少許多,所以務必善用僅存的進食量攝取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才能瘦得好、瘦得健康。剛做完手術的一個月內建議先不要運動,一個月後可以從輕度運動開始,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能保持肌力,因為在瘦下來的過程中肌肉也會流失,透過適量運動會有助保持肌肉量。如果有生育計畫,最好在術後滿一年之後再懷孕,若能滿兩年懷孕會比較合適。面對減重代謝手術,患者的心理有時會很複雜,因為以前能大吃大喝,術後變得不太能吃,而變得憂鬱,感到不開心,將會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與支持。醫療團隊能提供各種協助,幫忙患者順利減重、健康生活!(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肥胖致喘、膝痛 減重術後找回健康

肥胖致喘、膝痛 減重術後找回健康#減重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8歲的夢夢(化名)身高150公分,體重卻已破150公斤大關。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她不但平時容易喘,走路更喘得厲害,且嘴唇發紫、雙膝疼痛。家人擔心她再胖下去會出人命,於是帶到減重門診就醫。夢夢因為體態求職屢遭拒絕,5、6年待在家沒工作,心情不好就以吃發洩,體重從失業後到過年前已胖了60幾公斤。雖然想減重過正常人的生活,但就是無法控制。病態性肥胖 減重手術改善自信與健康夢夢的病態性肥胖在經過各項檢查及諮商後,進行達文西微創減重手術及術後減重計畫,術後短短2個月已減掉28公斤。夢夢臉上漸漸有了笑容,走路時腳已經沒那麼容易痛,希望能再減到90公斤以下,找到工作,減輕家裡經濟負擔。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減重中心主任林建華說明,病態性肥胖病人的人際關係處處受挫,更嚴重的是健康狀態每況愈下,施行減重手術後找回自信和健康的例子很多。許多病態性肥胖的病人其實都曾嘗試各種的減重方法,但效果不彰,後來乾脆放任胖下去,這對身體健康是很大的傷害,雖也有考慮作減重手術,卻害怕可能的副作用。達文西手術細小精密 降低併發症發生率外科手術從最早的傳統剖腹開腹,進步到微創或腹腔鏡手術,至現在的達文西手術系統,協助醫師讓較複雜的手術更能妥善處置,應用在減重手術上,術後恢復效果良好,術後2天即可順利出院。達文西影像系統相較腹腔鏡,解析度及視野角度更具優勢,在腹腔內進行縫合時,比腹腔鏡器械更細小精密,縫合時減少出血機會,大幅降低術後併發症機率。林建華主任強調,如果是肥胖造成的代謝性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減重手術能有效幫忙減輕肥胖造成的問題,甚至解除。然而,如何讓身材變好及維持,手術都只是幫忙,主要還是少吃多動,這樣才能健康久久。

糖胖症治療有望!減重術後增控糖成效

糖胖症治療有望!減重術後增控糖成效#減重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是目前台灣與全世界重要的疾病,由於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密切,因此使用減重手術來治療肥胖型糖尿病是一種新的治療方式。台灣與美國合作研究以減重手術治療肥胖型糖尿病,結果顯示減重手術5年後,可大幅提升糖尿病治療成效。減重術後 血糖控制更良好敏盛綜合醫院代謝內分泌科醫師庄強說明,台灣與美國由民國96年開始針對減重手術治療肥胖型糖尿病展開醫學合作。民國98年正式通過衛福部的核准,針對120位糖胖患者進行隨機分組,60位接受腹腔鏡胃繞道手術另外60位接受積極的藥物與生活型態的控制。研究結果顯示減重手術於5年後可大幅提升糖尿病治療成績。以血糖控制而言,在第5年,55%手術組的參與者糖化血色素達到小於7%目標,而非手術組僅有14%的參與者達標,手術組達標者高於非手術組近4倍。以體重控制而言,手術組減重效果維持在20至25%左右,而非手術組則減重約為5至10%。越早接受代謝手術 控糖治療效果越好從5年追蹤報告印證,代謝手術對肥胖型糖尿病三高的控制效果,顯著優於單純接受藥物治療配合生活型態調整。影響治療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胰島細胞的剩餘功能(一般以c-胜肽作評估),因此對於適合病患,越早接受代謝手術,治療效果越好。庄強醫師表示,可以預期利用代謝手術控制三高減少糖尿病病患的大小血管併發症,甚至減少死亡率,但仍須進一步更大規模且更長期追蹤來證實。手術組相對非手術組而言有較多不良事件,主要是手術相關併發症及某些營養素缺乏,需要適當追蹤與處理。

減重手術後 5飲食習慣一定要注意

減重手術後 5飲食習慣一定要注意#減重手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於本身已經有肥胖問題的人,要改變飲食習慣,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那些習慣用暴飲暴食紓解壓力的人,對食物更是沒有抵抗力。這時,透過減重手術改變胃腸道結構或是容積,便提供了改變飲食習慣的契機。從事減重手術後,病人必須讓自己的飲食習慣符合以下幾個原則:1) 進食速度必須放慢/手術會改變食量,以前可以吃兩個便當的人,術後可能吃不到半個便當就有飽足感,那是因為胃容量變小了。如果進食速度太快,容易導致噁心、暈眩等不舒服的感覺,所以一定要放慢進食速度,最好每次有30分鐘的用餐時間。2) 少量多餐/因手術後食量變小,通常很自然就會調整為少量多餐。不過,即使是「少量」,「吃什麼」還是很重要,如果病人還是選擇高熱量的食物,減重效果就會不夠理想。3) 充分咀嚼食物/手術之後,大塊食物會讓病人的腸胃很不舒服,因此,隨著進食速度放慢,吃東西也一定要充分咀嚼,才能下嚥。4) 避免多油、多糖食物,補充高蛋白食物/病友術後還是吃高熱量的多油、多糖食物,除了會帶來腸胃的不適,也會影響減重效果;因此,必須遠離這一類食物,而高蛋白食物有助於身體的修復,可以適量補充。5) 補充綜合維他命/進行減重手術後,會影響腸道對於營養素的吸收,為避免微量營養素不足,必須定期補充綜合維他命。我常跟病人說,減重手術是一種改造和重建的工程,醫師能做的是,幫你改造和重建你的胃腸道系統,而病人本身也要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如果術後在飲食上依然故我,可能達不到預期中的手術成效。果汁、湯品熱量高,也要節制像有的病人術後回診,就向我抱怨:「醫師,我明明食量變小了,為什麼體重還是掉得這麼慢?」經過我仔細詢問,發現問題還是出現在病人的飲食習慣上。比方說,因為術後無法吃進太多食物,可是還是愛吃,於是就轉換食物攝取的方式,把固體變成液體,喝很多果汁、湯品。這些雖然是液體,但是果汁含糖量高,湯品更是高熱量食物,食量看似變小,但還是攝取了很多熱量,難怪體重不太容易降下來。病人在術後透視覺滿足轉化口腹之慾因此,病人做完減重手術後,必須徹底改變心態,不再透過食物紓壓和滿足,才能夠有效減肥。病人在術後,變得愛看食譜、烹飪節目,透過視覺上的滿足,轉化口腹之慾,有助於減輕他們對食物的依賴。如果長期的飲食習慣實在沒有辦法更改,有時候我會安排病人接受心理師的增強自我控制能力課程與訓練,讓他們重新塑造好的飲食習慣。(本文摘自/肥胖和你想的不一樣/天下文化) 

BMI>35? 腸胃道手術可減重又治糖尿病

BMI>35? 腸胃道手術可減重又治糖尿病#減重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綜合報導)腸胃道手術常用於BMI值超過35-40以上,又有肥胖相關疾病的患者,近年醫學研究報告發現,腸胃道手術不僅能有效減重,且用於治療糖尿病也有極佳成果。82%的糖尿病患者經腸胃道手術後得到根治,其餘18%的患者糖尿病症狀也獲得改善。手術縮小食量 幫助體重減至正常值當肥胖症患者BMI值超過35,很難透過一般飲食、運動方式改善體質,不少患者會採取腸胃道手術,讓患者食量變小或吸收變差,達到減重效果。術後再配合飲食、運動,將體重減至正常值範圍。萬芳醫院外傷急症外科醫師黃宏昌表示,腸胃道手術是目前美國最常見的減重手術,手術方式可分為「吸收不良型」以及「限制型」兩種。「吸收不良型」的手術法包括小腸繞道、膽胰繞道以及十二指腸轉位;「限制型」則以垂直加帶胃隔間、可調節胃束帶,以及最常見的胃繞道手術。同時改善肥胖相關疾病 糖尿病治療效果尤其顯著黃宏昌醫師表示,肥胖症患者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代謝症候群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高於一般人,腸胃道手術能夠有效改善這些肥胖引起的相關疾病,尤其治療糖尿病的成果更為顯著。不過,黃宏昌醫師也提醒,小於14歲或大於65歲,且患有內分泌、精神疾病、惡性腫瘤,或有藥物濫用病史的病患,並不適合腸胃道手術,必須另尋減重管道。

積極對抗肥胖 嘉義市、台北市最努力

積極對抗肥胖 嘉義市、台北市最努力#減重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2011肥胖防治國際研討會」提出的台灣肥胖地圖,台東縣、屏東縣、嘉義縣的成人肥胖率為全國前三名,嘉義縣成人過重與肥胖率竟高達45%,因此嘉義基督教醫院,積極參與健康城市計畫,成為健康促進醫院,兩年內為100位病態性肥胖或體重過重的糖尿病患完成減重手術,也為病患重新找回自信與健康,此外在嘉義市居民的健康把關,以及醫院、學校與嘉義市衛生局的努力下,在2011年康健雜誌所公布的健康城市調查結果報告中,台北市、嘉義市成為打擊肥胖最努力縣市。嘉義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宋天洲指出,減重手術和一般減肥方式不同,手術只適用於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2以上合併有糖尿病控制不良或BMI超過37以上的重度肥胖患者;並非人人適用,所以能夠完成100例的手術並非容易之事,目前在國內僅有少數醫院能夠達成這個目標。減重手術需要全方位的評估,依據每位病人的情況提供不同的減重手術,宋天洲主任舉例說明,像是曾胖到125公斤的60歲林秋香女士在家人的建議下接受胃束帶手術後,目前體重已減至69公斤,原本長期服藥的糖尿病及高血壓,也獲得改善與良好的控制;而江俊憲先生一家三人接受胃繞道減重手術後,不僅成功減少體重約120公斤,長期為重度糖尿病所苦的江太太,也已不需再施打胰島素,目前以藥物及飲食獲得了良好的控制。現年50歲的周明霞女士,罹患先天性心血管彎曲以及遺傳性心肌梗塞,39歲時動過心臟手術並換了4支心導管,然而長期因為一百多公斤的體重及糖尿病所苦,在醫師的評估下完成減重手術,不僅在八個月內減少了40公斤,目前也已不需再服用心臟病及控制血糖的藥物了。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陳誠仁表示,在每一個成功的見證分享下,也同時給予醫護同仁更大的信心,未來醫院將整合內外科、中醫及營養師等部門,團隊合作來共同照護肥胖病友,為在地居民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減重醫療,共同打擊肥胖。

減重手術成功率高 還能治療糖尿病

減重手術成功率高 還能治療糖尿病#減重手術

「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將於19日舉辦成立大會,首屆理事長李威傑教授表示,台灣的減重手術乃由前台大教授陳楷模在30年前所開展的,當時也是亞洲第一個發展此種手術的國家,近年來由於肥胖的發生率急劇增加,而一般的醫學治療效果不佳,再加上腹腔鏡手術的發展,使得腹腔鏡減重手術已越來越普及,也成為治療極度肥胖患者的利器。同時由於肥胖也是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子,隨著肥胖的加劇,糖尿病也已成為全世界很重要的文明病,以減重手術來治療糖尿病的觀念也發展成目前最熱門的代謝手術(Metabolic Surgery)。目前代謝手術已被納入糖尿病的標準治療之一,有鑑於減重及代謝手術的重要性,台灣地區由外科李威傑教授以及相關醫學成員一百多位共同籌組了這個學會,台灣同時也是世界減重及代謝外科聯盟的第45個會員國,也是亞洲第三個會員國。理事長李威傑教授表示,學會成立後最重要的任務是結合台灣地區各醫院的手術成果,除了可以提升病人安全、標準化治療,更能成為研究的最大動力。其次重要的任務為明年舉辦2013亞太地區大會,這是繼台灣地區2005年首度成功舉辦亞太地區大會後的另一大盛舉,對提升台灣減重及代謝手術的水平,以及台灣學術的能見度都有很大的意義。根據學會統計,去年台灣地區一共執行了一千三百例以上的減重及代謝手術,手術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併發症僅3%,死亡率小於1%,可說已達世界級的水平,學會成立後,將近一步協助推展此種手術於糖尿病的治療,以降低因糖尿病造成的失明、洗腎等重大後遺症,並降低社會醫療的龐大負擔。

胃內置水球 控食減重不動刀

胃內置水球 控食減重不動刀#減重手術

目前合乎醫學倫理的減重治療中,非侵入性的治療有運動、飲食控制、低卡代餐、行為調整、以及合法葯物;而侵入性的治療就是減重手術。對於病態性肥胖的患者,手術治療仍是最有效且持久的方式。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 - 王偉醫師表示,對於僅是過重或輕微肥胖的族群,非侵入性的治療也就足夠;但是對於未達手術標準卻已嚴重肥胖的患者,在過去始終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治療的方式,但這些人卻早已曝露在代謝症侯群、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疾病的危險中。衛生署核可的「胃內水球」正是可以有效填補手術治療及保守治療之間空隙的工具。胃內水球治療不是手術,它是藉由胃鏡輔助,將水球-矽質的球狀物,放置入胃中後,充入400至700毫升的食鹽水即可。它主要作用的原理是佔據部份胃內的空間以減少進食量;此外,食物從胃進入十二指腸的排空因受到水球阻擋而變緩,使得食物在胃內停留較久,因此在裝置後會有持續的飽足感。王偉醫師指出,對於已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減去的重量便可顯著地改善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程度,減輕葯物劑量。裝置水球可當日返家無須住院,相較於手術而言是相當輕鬆。胃內水球放置最長可達6個月,取出時亦是藉由胃鏡方式。而對於減去體重的比率各國報導結果不一,最高的有達35%之多,不過平均約為15%左右。但,王偉醫師強調,並非所有的肥胖病患皆適合此一治療,有進行性胃潰瘍、裂孔疝氣、以及動過胃部手術者便不適用。因此必須經過合格醫師仔細評估之後方可行之。此外,在水球置入的期間最好養成良好及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在水球移除後繼續保持,才不至於復胖。雖然水球在國內是一個正夯的話題,事實上,在歐洲、澳洲、香港甚至新加坡都已有數年的歷史,其效果及安全性也都有許多的文獻支持,不過王偉醫師仍再三提醒,它是一個治療肥胖症的工具。治療前仍須有包含營養師、代謝科醫師、身心科醫師的團隊評估後才可安全行之。對於未達肥胖標準的正常人,胃內水球絕對不是一個美容塑身的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