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汙染

室內種虎尾蘭 吸收逾8成有害氣體!

室內種虎尾蘭 吸收逾8成有害氣體!#空氣汙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虎尾蘭」的葉片硬直挺立、肥厚多肉,加上具有深綠色橫條斑紋,有如老虎尾巴,故稱之為「虎尾蘭」。它的花呈白色至淡綠色,為圓錐狀,會分泌如同蜂蜜一樣的黏稠物質。虎尾蘭被公認為天然的「空氣清道夫」,在約3.3坪大小的房間內,能吸收空氣中80%以上的有害氣體(如苯、甲醛和三氯乙烯)和重金屬微粒;夜晚時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同時產生比一般植物高出30倍以上的負離子,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化細胞功能,抑制細菌和黴菌的生長。虎尾蘭極易栽種,耐旱、耐陰,生命力強,無論在何種環境下皆能生存。不過澆水的量要適當,若澆太多水容易使根部腐爛。【虎尾蘭小檔案】科名/龍舌蘭科原產地/西非熱帶地區、印度花期/不定期養育難易度/●●●/日照/●虎尾蘭為什麼可以淨化室內空氣?1)大葉片/葉片的氣孔可二氧化碳、重金屬微粒,以及甲醛、苯和三氯乙烯等有毒揮發性物質。2)整顆盆栽/在24小時的照明下,一盆虎尾蘭就能吸收80%以上的空氣汙染物,還能釋放大量的芬多精。【護技巧TIPS】放置場所/半日照、半陰或蔭蔽處皆可。濕度/春、夏季7~10天澆1次;冬季半個月澆1次。澆水後應等表土乾了之後再澆水。肥料/每1~2個月施用1次稀釋肥料溶液。常見蟲害/少有蟲害。栽種介質/使用土讓種植,需要每年換盆。使用水耕法則可多年不需換盆。【栽種QA】Q:什麼時候該替虎尾蘭換盆呢?如何換盆?A:春季較適合進行換盆動作。首先於盆中放入碎石或陶粒(即發泡煉石),鋪在盆底當作去水層;再鋪一層約2~4厘米的土壤(視花盆大小);接著鋪一層薄薄的基肥;最後鋪一層土壤隔開根部後,便能將虎尾蘭放在盆中央。於盆中央的四周加入新土,輕拍實泥面,然後慢慢澆水,見到盆底開始滴水即完成。建議每2年換1次盆,在春季進行最適宜。(本文摘自/驚人的造氧盆栽/蘋果屋出版)

空汙危機傷眼!「擠眉弄眼」4步驟

空汙危機傷眼!「擠眉弄眼」4步驟#空氣汙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人擔心空氣污染影響肺部功能,空氣品質每下愈況,很多人忙著戴口罩保護呼吸道,卻沒想到眼睛也是直接受害的器官。眼角膜沒有血管是全身最敏感的地方,靠眨眼睛讓眼淚流動,吸收氧氣帶進眼球;冬季乾冷時更需要讓靈魂之窗增加開闔、閉上次數。「擠眉弄眼」4步驟 將髒汙微粒擠出去臺中慈濟醫院眼科醫師袁漢良表示,「擠眉弄眼」,藉擠眼淚溼潤眼球、擠出髒污,眨眼跟呼吸一樣重要,不眨眼睛最多維持三、五分鐘就受不了,跟憋氣潛水一樣,因為眨眼就是眼角膜的呼吸,呼吸有多頻繁,眨眼次數就應有相對等次數。最重要的是,貶眼還可以把空污、灰塵、霧霾微粒擠出去。有些病人認為「明明眨了眼睛,為什麼還是難過?」關鍵是眨眼頻率不夠、力量不夠。擠眉弄眼要像打蠟,用力擠出眼淚,讓眼淚流動,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傳回角膜,才會讓眼睛發亮。袁漢良醫師提供「擠眉弄眼」4步驟,簡單防空汙:1)雙眼稍用力緊閉,完全密合2)自數3秒左右3)眼睛儘量張開最大4)平時1分鐘做2次以上,保持眼部的清亮眼皮薄易水腫 熱敷眼睛要當心「洗眼睛」改善不適,頗受部分長輩青睞,但這個做法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同一套器材給所有人用還可能感染。偏愛熱敷眼睛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民眾,雖然高於體溫的溫度的確可以讓眼睛舒服一點,但應適可而止,尤其要注意使用的工具、時間與溫度。把毛巾正確敷在眼皮上更要注意,眼皮是全身皮膚最薄的地方,熱敷很容易導致眼皮水腫,反而會對眼球造成壓力。袁漢良醫師建議,不妨使用密封夾鏈袋裝大約40度的溫水,變成暖暖的水球,剛好均勻密合所有的點,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以免溫度太熱、時間太久,造成眼皮血管過度擴張,引起水腫。

空汙致眼睛乾癢 醫師教防範秘訣

空汙致眼睛乾癢 醫師教防範秘訣#空氣汙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空氣污染指標依據當日空氣中懸浮微粒(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及臭氧等空氣污染物濃度數值,以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別換算出不同污染物的指標值。由低到高區分為良好、普通、不良、非常不良和有害等級。一旦達到非常不良等級以上(AQI>200),學生應立即停止戶外活動,並將課程調整於室內進行。香菸、甲醛、燃料 亦是眼部不適的空氣汙染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陳子儀指出,與空污直接接觸下,黏膜比皮膚更易受影響,對於空汙的討論往往聚焦於呼吸道,忽略對眼部的影響。空污造成眼部不適,大多和淚液層變化有關。除了環境因子外,個人條件亦左右每個人症狀及程度。空污中的化學物質或煙霧可能會影響淚液層穩定性,誘發搔癢、乾澀、灼熱等乾眼相關症狀。若刺激性汙染物造成化學感知甚至發炎反應,更使症狀加劇。除了空污指標中採用5種指標成分,香菸煙霧、甲醛、燃料燃燒是室內環境常見造成眼部不適的空氣污染來源。用眼過度、睡眠不足 提高眼睛對空汙敏感度個人因素方面,用眼過度、睡眠不足、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結膜眼瞼疾病、年長、女性賀爾蒙波動、使用特殊藥物、或自體免疫疾病等情況,都會提高個人眼睛對空污敏感度。文獻中空污對眼睛的影響大多以外眼部症狀為主,少部分環境職業病醫學研究亦提到對水晶體混濁、色覺、視網膜血流可能造成影響。陳子儀醫師表示,空污程度提升時,可從減少暴露時間下手,並且在暴露嚴重空污環境後,以生理食鹽水眨洗出汙染物質,再適度補充人工淚液重建穩定淚液層;如果已有發炎反應,則需進一步就醫治療。有眼疾的患者對空污敏感度更高,除了原本疾病的控制與治療,也需更積極的防護工作。

天冷更常打噴嚏 竟是空汙惹的禍

天冷更常打噴嚏 竟是空汙惹的禍#空氣汙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季空污拉警報,台灣敏感族群將陷重度過敏危機。長期處於空氣污染中,會加重日後過敏發作的嚴重性和頻率。雖然政府已經有不少針對空氣品質管制策略,但仍沒有立即解決方案,民眾更需注意空污對過敏造成的危害。空汙加重過敏反應 易誤認為著涼氣象學家彭啟明提醒,每年10月到隔年3月空氣品質較差。根據環保署統計數據,中南部一年每2天就有1天處於「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的空氣污染中。北部每年12月到隔年5月,每10天也有2天以上是敏感警戒,長期暴露在這種環境下,對過敏民眾的健康是一大傷害。空污引發的敏感反應雖然是人體防禦機制,讓原本對人體無害的冷刺激、塵蟎、黴菌過敏症狀加重,身體免疫走向反應趨於劇烈,產生更頻繁、更持久的打噴嚏、流鼻水等發炎症狀。此時常誤以為過敏加重是因為氣溫變化,只選擇加強保暖或放任不管,延誤病情,近期冬季過敏就診人數增加2至3成。攝取蔬果、維生素 調整過敏體質多數敏感族群在空氣品質不佳時,會選擇不出門或出門戴口罩。然而一般人不可能永遠待在家裡,也不可能永遠戴著口罩。要做到全面防護,必須積極穩定身體免疫平衡,避免免疫系統走向劇烈,產生重度過敏反應。兒科醫師巫漢盟建議,可以多吃深色蔬菜、水果,攝取足夠的維生素A、C、D,運用天然食材預防過敏。適時運用益生菌,讓好菌定殖於腸道,阻止過敏原從腸道入侵。可抑制引發過敏反應的免疫細胞活性,提升制衡的免疫細胞活性,藉此來平衡原本對過敏原過度反應的體質,降低發作時的強度。

空汙髒到爆!健康亮紅燈怎麼辦?

空汙髒到爆!健康亮紅燈怎麼辦?#空氣汙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有發現空氣汙染真的很嚴重嗎?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發現,全台各地空氣品質指標經常達到橘色警戒,甚至有些地方會飆升到紅色警戒。空汙不只是對過敏體質者造成危害,就連一般人也都會受到影響,會使得過敏體質者出現氣喘的嚴重病況,甚至還會導致心臟病和肺癌,進而對健康形成威脅;所以,千萬別小看空氣汙染對於健康的傷害,除了要小心防範之外,更應該要加強自身保健之道。空氣汙染嚴重 首要傷害就是肺對於目前嚴重的空氣汙染,首要傷害就是肺!中醫師李深浦解釋,肺在五行中屬金,而金就是氣,空氣不好,肺無法呼呼到乾淨的空氣,心神會不好,心神就不快樂,至於肺健康的人沒有憂鬱症,因為空氣好,肺氣旺盛,心神就快樂;此外,肺的溫度、濕度足夠,皮膚一定會有彈性,因為肺主皮毛。鼻子過敏、氣喘、風濕性心臟病 和肺的氣化不夠有關而且空氣污染,為何有的人有事、有的人沒事?李深浦醫師分析,這是因為肺的乾燥度與肺的濕度問題,而當肚子裡溫度低、肺的水蒸氣少,就會難以調解血液濃度,至於肺有痰是因為肺部太乾燥,進而造成咳嗽、氣喘與呼吸困難,健康的肺有纖維絨毛清掉肺的汙染,正常肺裡面的氣化液體,能把髒空氣帶掉。鼻子過敏是因為氣不足,沒有熱量,才導致流鼻水,鼻子過敏、氣喘和風濕性心臟病,都是因為肺的溫度太低,肺的氣化不夠,體內產生的體氣不足造成。加強肺部保養 少喝冰水、多運動、多吸收芬多精所以,李深浦醫師強調,對於空氣汙染,大家要多注意肺的保養,少喝冰水、多運動、多吸收芬多精,到空氣良好的地方運動,讓肺加快把不好的東西排掉,腦也會健康,神經系統也會好。雖然空氣汙染無法避免,但可以從自身做起,到近郊走走也是一種選擇,血液循環也會好,大環境大家一起努力,小環境自己創造。空氣汙染是人為因素 大環境需要大家共同保護中醫師李深浦指出,空氣汙染都是人類造成的,PM2.5懸浮微粒會在空氣中很久,極端的氣候以及排汙過程沒道德,空汙就會一直來,這都是人為因素;然而,人會為了生存會有所節制與改變,空汙問題會獲得解決。目前德國有百分之八十都是綠色能源,還有電動車的發明,可見要改變大環境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發揮;台北街頭空氣很糟糕,到處都是臭氣,而當全民都意識到空氣很重要,共同保護環境,相信會否極泰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肺癌正在年輕化!當心這些致病因

肺癌正在年輕化!當心這些致病因#空氣汙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你正值3、40歲壯年期,都正在為事業與家庭打拼中,但卻發現罹患肺癌,心中必定是充滿疑惑與震驚,我還這麼年輕,怎麼會呢?!臨床顯示,近年來,肺癌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抽菸是造成肺癌的最大危險因子,不過也別忽略了空氣污染所成的傷害,以及有家族史者也要特別注意!抽菸、空氣污染、家族史 是導致肺癌成因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表示,肺癌最常見的成因是抽菸,以前大約有八成五肺癌都是抽菸引起,但是這10年來,不抽菸者罹患肺癌比例已接近半數,其原因有可能是大環境的空氣污染,尤其流行病學研究顯示,PM2.5與PM10與肺癌有相關性,至於顆粒的嚴重程度需要有更多證據佐證;此外,就是肺癌有家族史風險,通常抽菸者大約有15%會罹患肺癌,而有肺癌家族史者,則直系血親約有千分之10至千分之13的風險。30、40歲年齡層罹肺癌有增加趨勢雖然肺癌以50至70歲年齡層居多,但是30、40歲年齡層的肺癌有越來越多趨勢!王金洲主任指出,臨床上,就有一名40幾歲女性罹肺腺癌,且有基因突變,以新一代化療藥治療無效,去年開始用標靶藥,結果出現抗藥性後要等一年才有新的標靶藥,在這等待期間,就先服用口服化療藥;另有一位42歲罹鱗狀細胞肺癌第四期,由於很排斥針劑化療藥,因而吃口服化療藥來治療。王金洲主任進一步指出,肺癌可分成小細胞肺癌、大細胞肺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肺腺癌等不同細胞型態,肺腺癌甚至要分析其基因型態;而治療肺癌的方法有局部的手術、放療,全身性的化療、標靶藥與免疫藥,早期發現以手術切除可以痊癒,若是晚期則以化療、標靶與免疫治療控制,尤其是大約有六成肺癌以標靶治療無效,得以化療來控制。擔心化療副作用 口服化療藥副作用低很多癌友都很怕化療,很擔心化療的副作用;王金洲主任強調,其實東方人體質進行化療的劑量不重且效果好,而且可經由止吐藥降低副作用,並且有中醫與營養師來處理副作用。若是對化療仍有心理壓力,還可以使用口服化療藥,副作用可降低,效果與針劑一樣,而且不必住院打化療。對於第一、二期肺癌主要方法是手術切除,二期b與三期a有局部擴散,手術完就要輔助性化療,以口服化療4至6個月,都有健保給付。(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天冷防氣喘 5措施要記住!

天冷防氣喘 5措施要記住!#空氣汙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氣喘患者當心!受到大陸冷氣團南下的影響,中部以北及東北部氣溫逐漸下降,部分地區低於15℃,中部以北地區空氣品質指標(AQI)超過100,屬對「敏感性族群不良」,氣溫變化或空氣污染等刺激容易誘發氣喘。氣喘患者需注意口、鼻、頸及身體保暖冬天注意保暖及減少刺激物是控制氣喘重要的一環,氣喘患者需注意口、鼻、頸及身體保暖,有氣喘病史者應遵循醫囑並定期回診,國民健康署提供以下控制氣喘5措施,來協助有氣喘病史民眾預防氣喘發生:1) 溫差達7度,保暖要記住/國外研究顯示,若室內室外溫度差異達攝氏7度以上,很容易就誘發氣喘、過敏發作,因此保暖工作不可少,外出時應隨身攜帶口罩、小外套或絲巾(圍巾)。2)     運動前暖身,不要太激烈/冬天運動引發氣喘發作的原因是因為在劇烈運動時,吸入大量較冷較乾燥的空氣而造成呼吸道的變化,這並不表示有氣喘的人就完全不適合從事運動,事實上,大部份的氣喘患者都可以正常的從事運動,選擇室內運動較為合宜,務必進行暖身運動。3)     遵醫囑回診、用藥要正確/溫度變化容易造成呼吸道症狀,所以有氣喘病史病人,要遵循醫囑回門診追蹤非常重要,有些氣喘病人雖然看似沒有症狀,其實氣管內仍在發炎,即使表面症狀穩定,仍應追蹤。4)     避免刺激物,菸害齊拒絕/戶外空氣污染依據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AQI)達100,即屬對「敏感性族群不良」的狀況,有氣喘病史民眾外出最好戴上口罩,為了預防菸害在冬天發威,國民健康署提醒有吸菸者要戒菸,無吸菸者則需避免二手菸以及三手菸威脅,減少氣喘發生。5)    環境要清潔,遠離過敏原/冬天潮濕陰冷的天氣,常常會造成門窗緊閉,如此會導致室內塵蟎濃度上升,提醒民眾時常打掃居家環境,避免灰塵積聚,每1到2週以55度熱水清洗寢具,防止塵蟎生長,盡量避免擺設絨毛玩具及地毯,並用百葉窗或塑膠遮板代替厚重窗簾。

別再抽了!4成癮君子致COPD

別再抽了!4成癮君子致COPD#空氣汙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球聯合訂定每年11月份為「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為提醒大家重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嚴重性和疾病所帶來的影響,醫師提醒民眾,抽菸與空氣汙染不僅危害身體健康,也會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與抽菸時間長短有極大相關性依據WHO公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COPD),預估COPD至2020年將成為導致人類死亡的第3大疾病,預防COPD首先需要對致病危險因子有所了解,COPD最主要原因為抽菸,此疾病與抽菸時間長短有極大相關性,其不止死亡率及盛行率高,病人同時需面對反覆入院及呼吸困難等問題。恐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COPD在臺灣是10大死因中的第7位,40歲以上成人當中,平均每6~8人就有1人罹病,吸菸者中有近4成為COPD患者,但診斷率卻僅超過1成,由於COPD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且症狀緩慢進行,察覺不易,一旦罹患COPD,更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而讓生活品質更差,壽命縮短。引發COPD 還包含PM2.5等懸浮微粒彰基中華院區院長暨彰基胸腔內科主任林慶雄表示,早期COPD患者多與習慣病患約占1至2成,幾乎都是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除了香菸,引發COPD的有害物質還包括PM2.5等懸浮微粒,只要空氣品質變差,喘、咳嗽、胸悶等症狀就會加劇。長期暴露會提高肺癌、心血管疾病空汙問題日益嚴重,林慶雄主任指出,2013年,國際癌症研究署已將PM2.5列為人類致癌物,長期暴露在PM2.5的環境中,除了可能提高肺癌、心血管疾病,更可能造成癌症導致死亡,但若病人有規律性返診治療以及居家自我照護監測,則能降低急診入院次數,病情較能有效穩定控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