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

冬季週週吃火鍋不怕胖?!

冬季週週吃火鍋不怕胖?!#脂肪

東北季風冷颼颼地吹,將人們都吹進暖呼呼的火鍋店裡,阿誠和小怡(暱名)這對情侶,幾乎每週都到火鍋店來個晚餐約會,奇怪的是,兩人的食量差不了多少,小怡怎麼吃都不會胖,小陳的體重卻不斷往上飆。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資深營養師林佳靜表示,吃火鍋其實是一門大學問,食材挑選和進食順序足以影響熱量攝取。小怡就是個懂得門道的火鍋族,選擇日式鍋底搭配清淡的蘿蔔泥醬料,先吃菜,再吃肉,並挑選油脂量低的火鍋料,當然可以吃出美味又健康的火鍋餐,不用擔心冬天過後吃掉健康和好身材。林佳靜指出,如果想要滿足吃火鍋的慾望又不影響健康,就要先認清火鍋界的好朋友與壞朋友,多與好朋友為伍,自然健康無虞。【鍋底】好朋友:日式涮涮鍋;壞朋友:麻辣鍋、重口味風味鍋火鍋店林立,舉凡麻辣鍋、養生鍋、藥膳鍋、牛奶鍋、咖哩鍋或日式火鍋應有盡有,究竟吃哪一種好?聯安資深營養師林佳靜首推的是日式涮涮鍋!主因日式涮涮鍋講求食物原汁、原味與新鮮,湯頭清甜沒有過多的油脂,較少添加調味料,在寒冷的季節,忙碌的工作後,是放鬆、暖胃的好選擇,飽餐一頓後一樣好消化,不會對腸胃消化造成太大的負擔。林佳靜進一步指出,大部分的民眾偏好重口味的麻辣火鍋,或是以大量辛香料等做為鍋底的異國風味鍋,但對現代都會上班族而言,卻是一道腸胃毒藥。因為快速的生活步調,壓力與緊張的情緒往往影響腸胃道的健康,發炎、消化不良、潰瘍和疼痛等問題困擾著許多人,而辛辣食物很容易造成對腸胃道黏膜的過度刺激與傷害,而且過重的鍋底風味,無法品嚐出食材本身的新鮮與美味,若是加上吃到飽的消費方式,容易攝食過量,造成腸胃很大的負擔,甚至發生腸胃炎。【沾醬】好朋友:蘿蔔泥醬料;壞朋友:沙茶醬選對鍋底,再來就是調配火鍋沾醬,搭配品嚐美味又健康的火鍋料。一般民眾喜愛重口味的沙茶醬,但一大匙就有100多卡的熱量,林佳靜建議選擇清淡的日式蘿蔔泥醬料。而進食的順序關係到脂肪的吸收,最好先吃完清脆可口的青菜,再接著品嚐其他的火鍋料。趁著湯頭最清爽的時候,將蔬菜一葉葉燙得恰到好處,佐著日式蘿蔔泥醬料,十分爽口又香甜,而且先吃進高纖維的蔬菜,好比加上一層保護膜,可以減緩腸胃吸油脂與醣份的速度。【主食】好朋友:瘦肉片、魚片;壞朋友:蝦貝海鮮林佳靜表示,吃日式火鍋,就是要慢慢的品嚐,肉片要一片片地燙,過老或太生都不恰當,不建議大家一次把所有的火鍋料全部倒進鍋中,因為不同種類的火鍋料需要烹煮的時間皆不相同,煮得太老太久,便把食材本身的美味都流失到湯裡,這可是享受美味火鍋的藝術!除了選擇瘦豬、牛、羊肉片當作主菜外,魚片也是很好的選擇,因為魚的油脂與膽固醇比其他蝦貝海鮮來得少,健康更有保障。【火鍋料】好朋友:蟹味棒、豆腐、蒟蒻;壞朋友:魚餃、燕餃、貢丸等資深營養師林佳靜指出,火鍋料中的加工製品要少吃,真的想品嚐時可以慎選種類,例如同樣的份量,花枝餃的熱量與油脂約魚餃、燕餃、蛋餃的一半;鱈魚丸的熱量與脂肪也遠低於貢丸、福州丸、花枝丸等。至於想要吃得飽的大胃王,林佳靜建議,蟹味棒是零膽固醇、低熱量的好選擇,也可以加點豆腐、蒟蒻、魚板等。在細嚼慢嚥享受這樣一餐日本風味鍋後,必定是暨滿足了口腹之慾又兼顧了健康窈窕,更不會造成腸胃的負擔。最後林佳靜分享另一個享受火鍋的藝術給所有火鍋族!若是「兩人同行」,可以將一鍋用來燙肉片、餃子、丸子等油脂較高的食材,另一鍋用來燙青菜、海鮮類食材,如此就不會因為火鍋的湯頭變得過於油膩而很難入口,品嚐燙過青菜與海鮮的湯頭,也格外清爽鱻美。重要的是,找對火鍋界的好朋友、用對方法聰明吃火鍋,即使週週吃也不用煩惱冬季過後的減重難題。延伸閱讀: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509 

聖馬爾定獲健康促進社區認證

聖馬爾定獲健康促進社區認證#脂肪

響應國民健康局共同推動健康促進工作,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以社區為平台,推動「健康促進社區認證」,深入各校園與各社區團體,成功推廣「天天五蔬果」、「要活就要動」等創新、活潑多元的健康議題,並以優異的成果獲得國健局97年度健康促進社區認證,並評選為績優單位。結合市衛生局、東區區公所、盧厝里、王田里、興村里里長,以及社區團體如:王田里環保義工隊、盧厝社區發展協會、八獎溪人文生態發展協會等等單位的資源和努力,聖馬爾定醫院成功推動「天天五蔬果」、「要活就要動」等健康促進社區計畫,成果斐然,包含運動社團學員平均腰圍和體脂肪都能明顯下降,以及患有糖尿病的社區民眾近6成都能成功控制血糖的穩定性。國民健康局「健康促進社區認證試辦」等計畫,共補助153個社區、單位共同參與辦理。經過一年的努力執行,評選出23個健康促進社區認證單位;其中聖馬爾定醫院是嘉義市唯一獲得認證的單位。

烹飪年菜三低一高 健康零負擔

烹飪年菜三低一高 健康零負擔#脂肪

過年腳步漸近,衛生署苗栗醫院爲增進民眾的健康,特別邀請元培科技大學鄭富貴教授(新竹市餐飲公會理事長),為民眾烹飪示範健康年菜製作。苗栗醫院院長李源芳表示,春節是國人傳統的大節日,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年菜,在美食當前的情況下,稍不留意,就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因此在過年前,舉辦了這場「2009三低一高健康年菜迎金牛」活動,幫助大家能盡情享受過年圍爐氣氛,又不怕吃出病來。苗栗醫院營養師表示,過年期間的大魚大肉,對平日偏重肉類食物、高鹽、高脂肪的人,構成極大的健康隱憂,因此特別請鄭教授設計健康年菜食譜,將符合三低一高(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原則的食材和烹飪方式。鄭教授示範的五道年菜包括:「年年有餘-水晶鱸魚捲」、「喜慶臨門-紅蟳八寶雜糧」、「恭禧發財-發財翡翠瑤柱」、「招財進寶-銀杏冬菇盒」和「大吉大利-抹茶椰漿晶凍」,每道皆依食材諧音,取了應景的吉祥菜名,食材內容則是具有取得容易、價格經濟、料理簡易快速等特色。為符合「三低一高」原則,鄭教授表示,年菜烹調儘量以蒸煮方取替油炸,可減少油脂的攝取,食材選擇可多加些高纖蔬菜類的使用,不僅熱量低且富含水溶性纖維質,有助腸道黏膜健康的維護,鄭教授提出貼心的烹調小秘訣,例如魚片捲可多加些青菜、傳統的紅蟳八寶糕改用雜糧米取代糯米,以增加膳食纖維,主婦常用的芶芡烹調料理,要注意汁不要太濃稠,以筷子挑拉時,不出現絲狀為宜。該健康年菜食譜,有興趣的民眾可至苗醫網站查詢。

選對油品 為健康穿上防彈衣

選對油品 為健康穿上防彈衣#脂肪

隨著國人對健康意識的抬頭,許多人都視脂肪為有害物質,愛美的女性甚至半滴不沾,事實上,人體需要脂肪來維持體內的新陳代謝與多項生理功能,所以適量攝取健康的脂肪還是必需的。現代人重視飲食,講究吃的健康,慎選食用油應是首重的步驟,選擇好的油品,就能為身體穿上健康的防彈衣!過去在所有食用油裡,國人對於橄欖油的認識較淺,近年來,隨著橄欖油的優點逐漸被發現,許多專業營養學家也紛紛指出,橄欖原汁富含抗氧化物質和有益的酸性物質,經常食用可幫助減少人體血液中的有害膽固醇,減少血栓形成,是食用油當中最有益於人體的油脂,另外,橄欖油能夠從人的機體內部改善皮膚組織,防止肌膚老化並兼具潤膚養顏的作用。由於來自各方的美譽,橄欖油儼然已成為樂活族首選的食用油品。  ■ 反式脂肪酸 台灣尚未禁止根據民國94年國際新聞報導,美國麥當勞使用氫化植物油內含轉化脂肪酸,一度引起民眾恐慌;研究顯示,攝取過多轉化脂肪酸將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因此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發表的報告指出,建議民眾應將生活中轉化脂肪酸攝取量降到最低。袁毓瑩營養師表示,氫化油含有反式脂肪酸,會導致低密度膽固醇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干擾免疫系統,美國紐約早已下令餐廳禁止使用反式脂肪,但台灣目前還沒有相關規定,對於時常外食的民眾而言,確實是危害健康的一大隱憂。■ 乳癌年輕化 都是壞油惹的禍袁毓瑩營養師說,讓身體擁有好的油脂非常重要。根據嘉義基督教醫院乳癌防治團隊研究報告顯示,東方人罹患乳癌機率逐年升高與飲食西化有很密切的關係,由於近年來東方人逐漸接受油炸高熱量的美式料理,造成每日攝取過多的熱量及不好的油脂,刺激女性荷爾蒙異常發育,造成國人乳癌發生率持續飆高,加上國人體質與西方人不同,當東方人飲食西化後,得到疾病進化的程度將比西方人更快,使得乳癌年輕化平均約在40~50歲之間,情況甚至比歐美提早十年。飲食佔乳癌發生影響率的30%,低脂飲食更是減低乳癌致命率的重要因素;資料顯示,生活在地中海區的女性乳癌發病率非常低,這與他們食用橄欖油製作而成的地中海料理非常相關;另根據英國醫學期刊公佈一项針對歐洲九個國家,近七萬五千名六十歲以上的民眾進行評估發現,遵循地中海飲食方式的民眾得以降低百分之七的死亡風險。由此可證明選擇食用油品及飲食習慣對於健康的重要性!■ 營養專家推薦的好理”油”營養專家袁毓瑩營養師表示,橄欖油含豐富的橄欖多酚抗氧化成分,並具高達65%~90%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遠高於其他食用油,不僅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熱能,改善消化系統功能,同時具有豐富的維他命A、D、E、K。袁毓瑩更建議民眾,每天食用優良品質的橄欖油,不但能夠促進食慾,還能輕輕鬆鬆擁有美味與健康,是營養專家共同推薦的好理”油”。

預防心血管疾病 用食物護心、以運動強心

預防心血管疾病 用食物護心、以運動強心#脂肪

依據臺北市96年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為僅次於惡性腫瘤死亡率之主要死因,也是45-64歲中年人主要死因第2位。許多研究證實,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除年齡、家族史有密切關聯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如高膽固醇或高三酸甘油酯),以及有吸菸習慣、肥胖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臺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97年積極推動內湖區「珍愛我心~心血管支持團體」,招收社區40-65歲具有心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成人,分別於3月及7月開辦2梯次各連續10週的團體互動課程,聘請前國泰綜合醫院內湖分院邱淑娟營養師擔任領導人,並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運動保健系彭雪英老師合作,精心設計一系列健康飲食及運動的健康促進課程,採用團體分組互動及專業課程並行方式,教導學員建立預防心血管疾病之相關知能,促使學員從自身健康管理開始做起。團體課程學習內容包括認識「四低一高」飲食原則及實作、健康的外食選擇、居家運動指導及以計步器紀錄每日運動量、紀錄飲食運動日誌等技巧,並幫助學員自我評估。在10週課程結束後評估成效,其中以減輕體重成果最為顯著,有4成以上學員體重皆減輕5%以上,其中減重最多達10.2公斤、體脂肪也降低6.7%以上。學員對於支持團體的進行反應熱烈,回饋如下:『能注意飲食種類和份量、安排作運動變成每日的功課,使精神變好。』、『知道怎麼吃、量要多少,因為體重有減,心情跟著輕鬆很多。』、『了解自己發胖的原因,是錯誤用油,原來以前自以為吃的清淡,還是超出標準。』、『團體活動改變無聊生活,減少看電視時間,健康也覺得改善少許。』、『以前看電視時都坐著,現在會利用看電視時間做些運動。』、『更了解飲食的方法,也因團體的力量更加強運動的實踐..』、『戒掉宵夜、養成走路、作健康操的習慣,體力有進步。』近日天氣冷、氣溫下降,這時節請民眾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98年度將持續推動「珍愛我心」保健課程,希望民眾更珍愛自己且藉由『新(心)的體驗』,妥善控制血糖、血壓、血脂、體重及戒菸,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標準體重、健康飲食,適度運動,就能夠顯著的減少並延緩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肝指數異常 你的健康也亮起紅燈

肝指數異常 你的健康也亮起紅燈#脂肪

一位40歲左右男子,帶著檢驗所的肝指數異常檢查報告焦急地來院,詢問他是不是有肝硬化?或是肝臟長了腫瘤?經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只有脂肪肝,而且也沒有B型或C型肝炎,該病患才鬆了一口氣!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胃腸肝膽科洪紹仁醫師表示,常會有人拿著檢驗所、診所或健檢發現肝指數異常(AST/ALT)的報告,緊張地來門診詢問,甚至有年輕人擔心因此延遲入伍當兵的時間。肝指數異常通常是某些因素導致肝臟發炎,有的人會擔心肝臟是否長了什麼東西?是不是肝硬化?但是大多數人經進一步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只有脂肪肝,並沒有發現其他常見的B型或C型肝炎病毒感染,就像是上述個案。洪紹仁醫師指出,造成脂肪肝常見的原因包括肥胖、喝酒、血糖偏高的糖尿病患者、血脂肪(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少數則是因服用藥物(類固醇、黃體素等)、接受腸道手術等。近年來因國人飲食不當,罹患血糖、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三高的人數上升,脂肪肝的人口也隨之增加許多。平均3至4個成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遠高於以往的國病-B型肝炎的15-20% 及C型肝炎之4%,值得大家警惕。洪紹仁醫師表示,肝臟內堆積脂肪超過5%,就稱為脂肪肝,起初會引起肝細胞發炎,數年後逐漸發生纖維化,少數嚴重脂肪肝在數十年後可能演變成肝硬化。另外像動脈血管粥狀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等疾病在數十年間會一一浮現。因此脂肪肝可當做一種警訊,告知我們健康已亮起紅燈。脂肪肝初期沒有症狀,僅少數出現上腹部飽脹、食慾不振或全身倦怠現象,所以易被人忽視。診斷脂肪肝最簡便的方法是腹部超音波,其準確度高達97%。值得注意的是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干擾超音波穿透,有慢性B肝或C肝的民眾若要藉由超音波早期發現小的肝腫瘤,應該要避免有脂肪肝。洪紹仁醫師指出,目前並沒有明確有效的藥物可治療脂肪肝,須針對個人發生脂肪肝成因加以矯正。如果因是喝酒、糖尿病或血脂肪高、肥胖所引起的,則要戒酒、少吃甜與油膩食物,服藥控制好血糖、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多運動(一周至少三天,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並減重(體重增加則脂肪肝變嚴重,體重減輕則脂肪肝會改善)。脂肪肝是日積月累慢慢產生,配合醫師查明原因後,遵從上述方法,假以時日,脂肪肝自然會改善。

控制血糖助苗條 身體細胞自然回春

控制血糖助苗條 身體細胞自然回春#脂肪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四十歲的時候,我們的體重比我們二十歲的時候增加十到二十磅。更糟的是,每十年我們平均增加十磅的體脂肪,卻減少五磅的肌肉。就像研究治療一般感冒的方法一樣,我們還沒有找到有效、安全又持久的減重方法。事實上,我們每天都聽到有人說,世界愈來愈肥了。我們都罹患了全球肥胖症:一種影響所有年齡層,包括幼童在內的流行病。想要長期減重,除了遵循「少吃多動」的教條之外,目前並沒有證實有效的策略或是安全的藥物手段。而即使是「少吃多動」,也不是減重的保證。這是因為許多所謂的健康或低熱量食品也會讓我們失望。這些食品包括妨礙我們燃燒脂肪的食物,以及會引起食慾,讓我們幾乎不可能少吃一些的食物。要告訴大家一個秘訣:其實我們不需要一直計算脂肪、澱粉的重量或是食物的熱量,才能保持理想的體重,並且(或者)減掉過多的重量。我們所要作的就是,「學習控制我們的血糖”。我們可以「從新排列」我們的基因密碼,不再儲存過多的脂肪,不再流失年輕的肌肉,因而我們可以讓身體的細胞回春。醫學博士尼可拉斯.裴禮康表示,我們甚至可以打開壓制食慾的基因,並且關掉指使身體儲存脂肪的基因。如果我們能夠防止血糖的蠢動,那麼我們就可以預防發炎反應,因此就能夠預防胰島素濃度過高或過低。如果胰島素濃度太低,我們就無法讓肌肉獲得養分,肌肉就會因此衰弱。如果胰島素濃度太高,就會阻礙身體燃燒脂肪獲取能量的能力,因此身體就會儲存這些脂肪。經由兩個簡單的方法,我們就可以避免吃得過多或是吃些垃圾食物:(1)一天之中,在正餐和點心之間有些間隔,以免胰島素高高低低。(2)斷絕會刺激食慾的糖和澱粉食物,多吃些蛋白質、好的脂肪、水果和蔬菜。(文案部份擷取自凱特文化「無齡美肌細胞回春力」一書)

餐前吃麵包 當心越減越肥

餐前吃麵包 當心越減越肥#脂肪

減重的第一個方法,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少吃。而要少吃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一個控制食慾的方法。一個起步的好方法就是,吃蛋白質。在飲食中吃些高蛋白質的食物,可以讓細胞減少食慾。根據《細胞新陳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上的一篇報導指出,法國國家衛生與醫學研究院和里昂大學所做的一項動物研究發現新的證據,可以解釋高蛋白的飲食如何降低食慾。這項研究發現,飢餓感與飲食中的多量元素有巧妙的關連。(多量元素就是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以產生荷爾蒙反應,並且供應身體正常運作的素材,以及修復受損的細胞。)這項研究的撰稿人米修克斯博士(Gilles Mithieux)說:「眾所周知,食用蛋白質會降低動物和人類的飢餓感和食物吸收。」然而,蛋白質究竟如何影響食慾仍然不清楚。早期的研究指出,食用蛋白質對於引起飢餓感的荷爾蒙的影響效果不大。這項新研究的發現非常驚人:高蛋白質的飲食會刺激小腸產生葡萄糖。當肝臟感受到葡萄糖增加,並告知大腦,就會使得動物少吃一些。不要弄得太複雜,這項研究的結論就是:不但蛋白質可以減少食慾,腸子吸收了葡萄糖也會引起腦部控制食慾的反應,因此就可以減少食量。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建議,每次用餐和吃點心的時候,先吃蛋白質。然而,蛋白質並不是唯一能夠控制食慾的多量元素。例如,魚(含有蛋白質)和新鮮蔬果(低糖碳水化合物)也會讓你有飽足感,以免吃得過多。這和我們經常食用的高糖碳水化合物正好相反。事實上,這些食物會造成吃過量的惡性循環——你吃得愈多,愈想吃。只要在餐廳裡面坐下來,就可以看到在晚餐之前擺上麵包籃,這就是明顯的例子——只要吃上一小片麵包,就立刻刺激食慾,而且鼓勵你吃過量。下次你外出用餐的時候,不妨略過正餐前的麵包,改吃燻鮭魚或是蕃茄醬蝦。(文案部份擷取自凱特文化「無齡美肌細胞回春力」一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