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

3D牙齒定位治療咬合不正 「戽斗」少年恢復自信

3D牙齒定位治療咬合不正 「戽斗」少年恢復自信#牙科

目前3D電影當道,沒想到牙齒也可以用3D來重建,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的牙科醫師張禎容發表臨床治療的成果,她提到一個病例,是一位17歲的王姓青春少年,因為前牙咬不到食物,而且講會有點「漏風」不清楚,常常被同學笑話,導致這位王姓少年長期自卑、沒有自信。但是透過3D模擬,排列出最好的齒列,最後讓這位王姓少年容貌外型及咀嚼功能都恢復正常。張禎容牙醫師表示,在台灣、日本與韓國等東方人,很容易出現「戽斗」的狀況,也就是第三型齒顎咬合不正,通常伴隨著顏面不對稱、下巴歪斜等症狀,也因為這樣可能會讓患者咀嚼食物的時候,會產生一些困擾。但是透過3D立體的電腦程式,可以計算出患者最佳的對稱效果、並且模擬術後的結果,最後會發現手術後的結果跟實際的誤差很小,而且可以大幅減少治療時程。張禎容牙醫師強調,雖然「戽斗」看起來並不是很嚴重的疾病,但是嚴重的咬合不正還是會影響食慾,發音不準等問題,甚至會影響心理層面,所以如果有相關的問題,還是需要就醫治療。最後張醫師也補充,這套技術由成大口腔醫學研究所和成大機械系共同研發、突破傳統2D平面分析的盲點,運用在外傷或口腔癌病患,已有10例成功經驗;而這套矯正療程要花10萬元,且健保不給付。小腹脂肪「挪移」豐胸 自體脂肪隆乳恐有爆漿風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81&HN_Yr=0&HN_Mon=0鮮奶價漲營養慌 東方牛奶趁勢崛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45&HN_Yr=0&HN_Mon=0皮膚出現紅色或藍色「蜘蛛網」 小心靜脈曲張!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66&HN_Yr=0&HN_Mon=0

揚威海外!榮總研究躍上國際 洗牙可以預防心臟病

揚威海外!榮總研究躍上國際 洗牙可以預防心臟病#牙科

當口腔衛生不好時,細菌、牙垢會沈積在牙縫間或牙齦與牙齒交界處,時間久了會變成難以處理的牙結石,這時候醫師通常會建議民眾,用洗牙方式來改善,不過前幾天台北榮總醫院提出一份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定期到牙科接受專業洗牙,不僅達到清潔牙齒的功能,還能保護心臟,降低心臟病風險24%,中風機率也比從不洗牙的人減少13%,這份報告也得到許多國際媒體的報導。根據台北榮總相關研究人員指出,這份研究報告從2007年起針對逾十萬名沒有中風或心臟病發病史的成年人進行平均7年的追蹤分析,發現一年至少洗牙一次的人,降低心臟病和中風機率最為明顯,報告中指出,當刷牙刷不乾淨時,容易在牙齒上殘留髒汙,造成細菌滋生,導致牙齦疾病,然後細菌透過牙齦進入血管,造成血管壁發炎,因而引發心臟病或中風,這些細菌也會造成血液中的脂肪沉積,可能導致心臟問題的產生。根據台中榮民總醫院牙醫部衛教文章中指出,洗牙,就是把附在牙齒表面上的牙結石除去,牙結石容易造成細菌堆積,形成牙菌斑,而牙菌斑是造成牙周病的元兇,另外還會引起牙齦炎、牙周炎,所以「洗牙」是預防及治療牙周病的方法之一,不過可能有些民眾會擔心洗牙會不會破壞牙齒?衛教文章中表示,牙齒表面的琺瑯質,硬度是骨頭的3~4倍,一般器械在正確使用中,根本破壞不了,更不會破壞牙齒組織,一般來說建議民眾,半年至一年左右定期洗牙。心臟病與人工植牙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4578不要輕忽牙周病 恐怕會引起其他疾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98不當潔牙恐患牙周病 使用牙線、正確刷牙能保牙齒健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68

中台灣首設立「特殊需求牙科醫療中心」

中台灣首設立「特殊需求牙科醫療中心」#牙科

衛生署近年來將特殊照護者之口腔健康列為重點,為了建立醫療服務網絡,特別於台灣北、中、南三區選定合格醫院並輔導設置「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示範中心」,中部地區則選定中山醫學大學做為推廣首站。 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高嘉澤醫師表示,根據內政部2010年統計,我國身心障礙人口約107萬人,大台中地區則有11萬多人,其中以腦性麻痺、中度精神障礙及自閉症等特殊需求患者的口腔問題最容易被忽視,由於這些患者大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或需要旁人協助口腔清潔,很容易造成牙結石、蛀牙及牙周病等問題,如果長期缺乏照護,會造成患者因營養失衡影響身體健康,嚴重者還會因細菌造成感染性疾病等,因此需要有更專業的醫療機構來幫助改善這群特殊需求患者的口腔健康。 台中市一名11歲楊姓女童的母親表示,女兒為唐氏症患者,其智能、肌肉張力及表達能力較差,楊媽媽無奈的說,她對於女兒的牙齒清潔相當重視,每天早晚都會幫她刷洗,但女兒還是出現蛀牙,原本想帶她到一般牙科看診,但因女兒曾在6年前住院開刀,對於醫院的味道會感到害怕而無法乖乖接受看牙。所幸在學校的安排下,接受中山醫院新成立的特殊需求者牙科門診治療,透過鎮靜麻醉才讓女兒乖乖接受治療,目前狀況已經改善很多。 中山牙科高嘉澤醫師強調,「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示範中心」的成立除人才培訓外,將更積極建立特殊需求者之口腔醫療服務網絡,鼓勵特殊需求患者平常可先到一般牙科門診治療,如需進一步治療時,可將患者轉診至示範中心,一來可節省家屬們舟車勞頓的辛苦,二來更可落實特殊需求者醫療服務在地化的網絡,達成政府對弱勢族群之照顧。

笑到烙下巴?咬合不正易合併顳顎關節疼痛 LH矯正漸進式調整剷除禍根

笑到烙下巴?咬合不正易合併顳顎關節疼痛 LH矯正漸進式調整剷除禍根#牙科

你是否曾有過臉頰兩側疼痛、嘴巴張不開或是嘴巴張開時臉頰兩側的關節「喀喀」作響的經驗?如果有的話,小心得了「顳顎關節症候群」!牙科專科醫師蔡忠翰表示,顳顎關節不適其實是現代文明病之一,常發生在壓力過大、時常處於憂鬱焦慮情緒、有睡眠障礙或有夜間磨牙習慣的人身上,且往往伴隨咬合不正的禍源。蔡忠翰醫師強調,咬合不正引發的顳顎關節疼痛可利用人性化、疼痛感較低的LH矯正將齒列調整好,顳顎關節的問題才能治標又治本。蔡忠翰醫師表示,顳顎關節不適的臨床症狀包含了張口困難與疼痛、張口閉口有聲響、張口時偶有卡住感覺、咀嚼時有疼痛感等,另外顳顎關節的緊繃疼痛也可能進一步引發顏面肌肉、頸部肌肉僵硬,或肩膀、頭部及耳內疼痛。一般來說,有顳顎關節問題的病患在求診之前可先嘗試熱敷顳顎關節部位,藉由促進血液循環以降低肌肉酸痛,同時盡量保持輕鬆的心情,讓臉頰兩側的肌肉能夠處於放鬆的狀態,避免緊張的情緒導致肌肉不斷處於咬緊牙關的狀態而酸痛。蔡忠翰醫師臨床上觀察發現,病患可藉由生活習慣的調整如避免睡覺磨牙、長時間張口、咀嚼口香糖及吃過硬的食物來保護關節。而醫師則可以給予肌肉鬆弛劑和止痛藥來舒緩病患顳顎關節的疼痛,也可以藉由咬合調整將牙齒稍做適當修磨,讓肌肉不再有不當施力,亦能夠製做病患專屬咬合板保護關節,促使兩側原本緊張的肌肉慢慢放鬆。不過許多顳顎關節疼痛的患者都合併有程度不一的齒列咬合不正問題,若是源頭問題沒有解決,顳顎關節疼痛是無法單靠藥物、熱敷等方式獲得有效改善,因此建議應該尋求專業的齒列矯正牙科醫師進行專業治療,待齒列咬合回歸正常位置後,顳顎關節的問題才可釜底抽薪。另外蔡忠翰醫師也指出,許多顳顎關節患者以為矯正治療會使顳顎關節疼痛的症狀加劇,其實並不然。但矯正療程中因有外力拉扯本來就會有些酸軟疼痛,若再加上原本顳顎關節的不適,病患可能負擔過重,因此建議病患可選擇如LH這類較為人性化的矯正系統,避免頭套、骨釘、鋼線等痛苦指數較高的額外裝置,則可以將療程中的不適感降到最低,輕鬆改善咬合,達到最終解決顳顎關節疼痛的目標。

讓醫師告訴你 假牙的重要性

讓醫師告訴你 假牙的重要性#牙科

古訓有言:「細嚼慢嚥」,良好的咀嚼讓食塊變小亦不會造成胃部消化負擔,食物的營養也才能完整吸收,營養都吸收了身體問題自然就少。也可見牙齒咀嚼功能的重要。天主教聖功醫院賴珮翎醫師說:門診常遇到病人問我一句「醫生,一定要做假牙嗎?」「我現在吃東西也沒有不方便啊!應該可以不用做假牙吧!」;「才缺少一顆牙齒,不需要做假牙也可以吧?!」對病人而言,除了害怕接受牙科治療的恐懼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即為經濟考量。現今,全民健保並未將假牙治療納入保險給付,是為病人全額負擔,在景氣不好的年代,不啻為一項負擔。從醫師的角度又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一件事呢?賴珮翎醫師說:「那就得從不做假牙到底對病人有啥影響看起。」一般來說,一副完整的齒列包含有28顆牙齒;其中門齒切斷食物、犬齒為撕裂食物、臼齒們則是磨碎食物,三種牙齒各司其職;也就是說:「在咀嚼食物的過程中,各個牙齒缺一不可。」一但牙齒有缺失,咀嚼功能勢必下降。即使只有一顆缺牙,長遠來看也是有很大影響,這怎麼說呢?牙齒終其一生都是在生長,所以位置會有變化。賴珮翎醫師提到:帶過活動假牙的患者都知道每天早起時,剛配帶假牙的瞬間常會覺得變緊,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如果多天來未曾配戴甚至會發生活動假牙無法配戴的問題,原因就是牙齒改變啦。因此,即使是一顆缺牙,長期來說牙齒仍是有位移問題,甚至是牙齒全面性的位移;有時病人會抱怨說牙縫越來越大,原因即在此。另外一個衍生的問題是:當牙齒位移後,由於牙齒一般不會是平移運動,常是東倒西歪,所以咀嚼時會對牙齒產生不當方向施力,加速牙周破壞;而且因排列不當使清潔死角增加,進一步影響牙周健康。對於全口無牙的患者又會產生何種問題呢?賴珮翎醫師說:「由於進食食物消化的第一道關卡在口腔內,所以,食物若能經過牙齒充分咀嚼,讓唾液可以充分發揮作用,才能提高消化效率。」因此,良好的咀嚼讓食塊變小亦不會造成胃部消化負擔,食物的營養也才能被完整的吸收;營養都吸收了身體的問題自然就少。所以,賴珮翎醫師提醒民眾,除了口腔保健外一口完好牙齒也顯的重要,古人云:「細嚼慢嚥」其來有自,千萬不要忽視假牙的重要性喔!

你聽過「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嗎?!

你聽過「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嗎?!#牙科

很多人都知道,地球自轉一圈是24小時。我們的體內也有個生物時鐘,隱藏在大腦內,叫做下視丘,負責指揮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人卻不知道,有些睡眠障礙是因為下視丘出了問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 睡眠中心醫師徐崇堯舉例,王同學每隔一陣子就不能來學校上課,起先是上午的課來不了,原因是他睡過頭了,即使勉強來學校,也只是趴在桌上睡一整堂課而已。後來王同學連下午的課也無法出席,室友以為他得了嗜睡症,仔細詢問,他反而告訴同學是晚上睡不著,必須到天亮時分才能入睡,一睡就睡過頭了,一陣子之後,王同學又恢復正常上下課。室友決定幫他掛號求診,經過詳細詢問病史,並且讓王同學記錄一段時間的睡眠日記,以及施行兩次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和白日入睡時間測定之後,才確定他得的是「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也就是他大腦內的生物時鐘,是以約莫25小時的週期運行,然而生活在一天24小時的地球上,造成每天自然晚睡約1小時,約莫一周後,王同學到天快亮才能睡得著,患了失眠症,但是一睡就睡到下午,白天到了學校又被當成嗜睡症。入睡時間繼續往後延,又過了三周左右,才能回復到正常的作息。從這個例子我們知道,原來失眠症和嗜睡症可以發生在同一個人的身上。「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的病人往往每天自然入睡的時間延後1到2個小時。其實人體內的生物時鐘並非24小時,如果把一個人關在與外界日出日落隔絕的環境裡,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思作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便發生了,他的生物時鐘約莫25小時。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的大腦是很有彈性的,可以自動調整配合環境24小時的節律,如果你的生物時鐘很固執,堅持維持原狀,那就是得了「非24小時睡醒症候群」,這就是「大家都變你不變」的下場。得了這種睡眠障礙的人,較不容易生活在現實的環境當中,學業或者工作也會造成困擾,因為社會對這樣的疾病的認知有限,往往得不到父母,師長或老闆的諒解。少數這樣的病人被發現原來是腦下垂體或下室丘長了腦瘤,而大部分的人並無明顯的腦部病變。徐崇堯醫師提醒民眾,為確保自己的健康,如果懷疑自己得了這樣的睡眠障礙,請盡速就醫;醫師會請你記錄一段時間的睡眠日記,並協助安排神經學與睡眠生理檢查,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預防蛀牙大作戰!寒假免費塗氟活動

預防蛀牙大作戰!寒假免費塗氟活動#牙科

「張開嘴,只要咬住氟膠牙托約1-2分鐘,半年內蛀牙就不會找上你」,為降低齲齒率及落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共衛生政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將於寒假期間舉辦學齡兒童免費塗氟活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主任陳立愷指出,蛀牙是侵害學童最多的口腔疾病,一般小朋友約75%有蛀牙,身心障礙小朋友因不懂得刷牙技巧,蛀牙率特高,約95%。尤其是寒假期間,適逢過年,兒童容易攝取過多甜食,此時若疏於口腔照護,更易罹患蛀牙,而蛀牙形成原因主要是由牙齒、細菌、食物加上時間等因素形成。陳立愷表示,塗氟可以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並可抑制細菌生長和新陳代謝,達到預防蛀牙目的,就像為牙齒穿上防彈衣,可以減少蛀牙機會。當然正確刷牙及保持口腔衛生良好習慣,仍是最重要的。氟化物施用方式繁多,包含有飲水加氟、局部塗氟、含氟漱口水、含氟牙膏使用等。由於飲水加氟影響人口及環保層面較複雜,且濃度不易控制,所以局部塗氟經評估是目前最有效、經濟的預防蛀牙方法。此次引進先進氟膠,只需一分鐘即可完成。為使塗氟達到最好效果,陳立愷建議,要塗氟兒童,應在塗氟前先將牙齒清潔乾淨;若尚未洗淨,則必須在塗氟前再刷一次;若有蛀牙,則應先治療完畢再塗氟,以免效果不佳。本次活動利用寒假2月2日至2月6日(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4:30)舉辦5歲至12歲兒童免費口腔篩檢及塗氟,各院區每日限額40名,共計1,200名,額滿為止。請事先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牙科報名,電話預約就醫時間(各院區聯絡電話如下方所列),不需掛號費、健保卡,但需帶家長私章、戶口名簿及兒童牙刷。陳立愷提醒,低收入戶、身心障礙等弱勢團體學齡兒童不受名額限制,弱勢團體部份可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林佳儒小姐(1999或2786-1288分機8203),將派專責醫師前往服務。■ 活動報名時間:97年1月22日至2月6日,上午9:00~12:00,下午1:30~ 4:30(1月24日至2月1日為年假),額滿為止,歡迎各位家長及早爲家中小朋友報名,以免向隅。

12月檳榔防制宣導~提醒口腔黏膜檢查

12月檳榔防制宣導~提醒口腔黏膜檢查#牙科

近年來,嚼食檳榔者有年輕化的趨向,口腔癌的魔爪也有向下探的趨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遠離癌症威脅的不二法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訂於「12月檳榔防制宣導月」時,加強展開一系列辦理檳榔防制及口腔癌防治宣導活動,以喚起市民對於口腔癌健康保健之正確意識。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96年臺北市男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排名第7位,而死亡人數達117人,每十萬人中就有9.14個死於口腔癌,90﹪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聯合醫院牙科主任陳立愷指出嚼檳榔的後遺症包括牙齦腫大、牙齒動搖、白斑、紅斑、黏膜潰瘍、黏膜下纖維化、疣狀增生及口腔癌。有嚼食檳榔及抽菸、喝酒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這也是行政院衛生署訂12月3日為檳榔防制日的由來。因此,如果您有嚼檳榔或抽菸、喝酒的習慣,最好戒絕這3項物質的使用。並務請定期接受牙醫師的口腔黏膜檢查,來保障您的健康,檢查時間只要幾分鐘,凡年滿18歲以上市民提供每年1次 “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服務,可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6個院區(中興、和平、仁愛、陽明、婦幼、忠孝)牙科門診接受檢查,不需掛號隨到隨看。衛生局為加強民眾對於檳榔危害和口腔癌的認知,給予社會大眾正面的宣導,提供市區民眾在地化、可近性、可利性之戒檳教育,利用團體方式授與學員各種不同知識與技能,藉由戒檳班協助學員達成檳榔減量或戒除之目標。97年度特委託十二區健康中心、市立聯合醫院及中華民國防癌篩檢中心開辦14班戒檳班,招收學員共計153人,完全戒檳成功有91人,檳榔戒除率達60%,績效顯著。有關口腔黏膜檢查服務諮詢,歡迎逕洽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 中興院區 (02)2552-3234■ 和平院區 (02)2388-9595■ 仁愛院區 (02)2709-3600■ 陽明院區 (02)2835-3456■ 婦幼院區 (02)2391-6470■ 忠孝院區 (02)2786-12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