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打敗肝癌成新「國病」 醫籲腸癌早篩

打敗肝癌成新「國病」 醫籲腸癌早篩#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秀場天王豬哥亮罹患直腸癌近三年,起初不願立即開刀且拒絕服藥求助神明導致病情延宕,持續惡化成末期直腸癌。去年9月雖曾接受開刀手術保命,術後病況一度趨於穩定。近期豬哥亮病情直轉急下,身體虛弱導致無法繼續施藥治療,目前僅藉由支持性療法維持生活品質,引發各界高度關注。2012年腸癌發病率全球第1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3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年新增逾1萬5千人,好發於50歲以上,50-74歲民眾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患,至今已連續9年佔據國內10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大腸癌儼然已成為新「國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暨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2012年南韓大腸癌發生率排名第1,平均每10萬人中有45名患者,我國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同年度國人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45.1名患者 ,發生率高於南韓,成為實質的全球第1。善用健保免費篩檢 早期發現治療成效高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表示,民眾可多觀察排便狀況,若出現血便頻便、腹部絞痛或是異常的排便習慣改變,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無症狀者則應配合國健署提供的定期篩檢,50歲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及早面對 積極治療提升存活率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何景良主任表示,依臨床數據顯示,大腸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可高達85%以上,第三期仍約60%,到了第四期存活率則大幅下降僅剩約20%。四期患者雖存活率低但隨著現今醫學持續進展,多款標靶及化學治療藥物陸續問世,患者有越來越多的選擇,若治療得宜預後非常好。此外,現今晚期大腸癌的治療朝個人化趨勢,可透過RAS基因檢測正確評估適合的標靶以提升治療成效,四期已不代表晚期,只要遵從醫囑接受正規療程也能達到良好的控制,呼籲病友應定期追蹤,切勿拖延治療導致錯失治療關鍵期。腸癌預防 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 大腸癌已成為全民公敵!呼籲民眾平時應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及油炸燒烤食物,搭配規律運動且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及排便,減少致癌物停留腸道時間,降低腸癌發生機率,最重要的則是主動篩檢。大腸癌逐漸趨向年經化,建議年輕民眾如有任何腸道不適或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務必立即就醫篩檢,以期能早期發現並儘早治療。 

避免無痛失明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

避免無痛失明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眼睛發育期,6歲是關鍵!一名3歲半的孩童看卡通時常瞇著眼,走路時也常跌倒,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此名患者視力極差,再不治療就會變弱視。眼科醫師提醒,多數幼童的視神經發育會在6歲結束,如果在7歲以後才發現、治療,改善空間已經很小,幾近無效。發育不全造成視力不良 是不可逆的症狀不過,到底什麼是「弱視」?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弱視如同「無痛的失明」,意旨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眼睛漸漸喪失擁有正常視力的機會,是發育不全造成的視力不良,也是一種不可逆的症狀,一旦形成,就無法透過矯正來挽救。一個已經被診斷為弱視的13歲孩子,矯正後視力是0.7,就表示不論戴眼鏡或手術,最佳視力只能達到0.7。如果他在6歲前發現,有可能針對病因成功治療1.0,但若不幸忽略,6歲後即便能改善,提升的程度也不大。假設他後來得了近視,可以用眼鏡或手術矯正的只有「近視度數」的部分,因為弱視的關係,矯正後最好的視力也只有0.7。弱視是「發育」問題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蕭雅娟解釋,孩子6歲前的眼睛是遠視眼,此時焦點是落在眼球之後,尚無法精準地落在視網膜上,在發育過程中,光源的刺激仍需充足且路徑正確,才有助發育,當刺激不足,視神經、大腦的發育不夠,就無法形成良好的視覺。孩子懂得分辨方向 就可到眼科做眼睛檢查經過統計,弱視的自然發生率約是3~5%,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實際反應在生活中,是每一班(約40人)的孩子中,就有2個,比率並不低!6歲之前是眼睛發育的黃金期,需要「正確、充足」的光線刺激、動態刺激,來「訓練」視覺系統的形成,所以發育緩慢的現象最好能在幼稚園階段,或更早就發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說是唯一的療法。 陳瑩山醫師建議,當孩子到了2歲半、3歲左右,懂得用手正確地比出上、下、左、右時就可到眼科要求做眼睛檢查。尤其是不善表達的小孩,若出現頻揉眼睛、瞇眼或歪頭看東西等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吞口水會痛 竟是不認真吃藥害的!

吞口水會痛 竟是不認真吃藥害的!#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39歲女性患者因發燒、左側臉部與脖子發熱紅腫,服用抗生素仍無法緩解,接受住家附近的診所治療,10天後症狀卻不見改善,吞口水會痛但不至吞嚥困難,仍疼痛難耐。醫師表示可能是抗生素濫用,或病人隨便停藥、不按時服用,導致細菌抗藥性增加,造成一般細菌感染卻不易治療,若是細菌擴散到縱膈腔,死亡率將達8成以上。腫瘤大小3×5公分 有明顯壓痛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主任陳忠雄表示,該患者左側頸部的腫大清楚可見,局部明顯有壓痛,頸部腫脹處邊緣不甚明顯,腫脹處表面皮膚完整無泛紅腫脹,目測腫脹大小至少3×5公分。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左側頸部有一個巨大膿瘍,經手術切開引流排膿,同時採用抗生素治療後,患者已順利康復出院。喉嚨痛、脖子腫痛、吞嚥困難陳忠雄主任指出,深頸部感染的患者剛開始會出現喉嚨痛、脖子腫痛、吞嚥困難等症狀,且隨著侵犯的部位不同,也會引起不一樣的症狀,如口咽部感染,細菌侵犯至側咽、後咽、前脊椎及頸部筋膜層構成的空間,此時會有頸部腫脹、疼痛、發燒、發聲困難、吞嚥疼痛或呼吸窘迫,需慎防擴張至感染性血栓、心內膜炎、縱膈腔、胸腔等致命併發症。其中若感染擴散到縱膈腔,死亡率將達8成以上。在治療方面,會先給予抗生素,口服抗生素為扁桃腺週圍膿瘍感染的第一線選擇,抗生素治療大多數預後良好,只有對抗生素治療反應不佳者,在頭頸部影像檢查(contract-CT scan)後輔以空針抽吸或開刀引流。深頸部感染可能源自於隨便停藥陳忠雄主任強調,深頸部感染是一種危及性命的頭頸部急症,近年有增加的趨勢,可能是抗生素濫用,或病人隨便停藥、不按時服用,導致細菌抗藥性增加,致使一般細菌感染不易治療,而造成嚴重的深頸部感染;患者潛在因子以糖尿病佔最多,其次為肝硬化、臥床等,上呼吸道感染及齒源性問題,則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  

凝視死亡的那一刻 她選擇當落跑病人

凝視死亡的那一刻 她選擇當落跑病人#治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關於癌症,大致上分為四期,所有癌症只要好好配合醫生治療,增強自己的免疫力……」聆聽報告的時刻到了,醫師卻先繞開話題。「可以講重點嗎?」這番話讓我覺得奇怪,我疑惑著。「是這樣的,癌細胞只要有『一點點』轉移,『一點點』就稱之為『末期』,可是它只是『一點點』……」醫師對我們用心解釋著。「所以呢?」希望趕快聽到結果,我又問。「現在妳的狀況是它有『一點點』的轉移。」醫生又繞去外圈。「所以就是末期,是嗎?」我鎮定的看向他。家人陪在我身邊,靜靜聽著醫生解釋,跟著問:「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要怎麼做?」「妳覺得怎麼樣?」醫生建議化療,我沉默不動。「我無話可說。」「有要治療嗎?」醫生又問。「沒有。」「化療會好嗎?」家人希望我做化療,我再問醫生。「其實末期就是這樣,妳的狀況就是轉移了『一點點』」,醫學上怎麼樣……,但是穩定治療,可以有奇蹟出現的!」他娓娓說著,就是不正面回答問題。因為之前聽到他們私底下在講骨髓侵犯的程度,我心裡有數,他說的「一點點」其實就是「很多點」。「你直接告訴我可以活多久?」我反問他。「天呀!我要死在這邊嗎?」那種害怕是來自於過程的漫長痛苦,而非即刻壯烈的死去。記起住院檢查期間,看著隔壁床病友做化療的狀況,特別是那些被醫生宣告末期,三更半夜反覆打藥、嘔吐,吃不下又全身虛弱,此時家人講什麼,我都聽不進去,只想順從自己的意願。當時的我,處於一種生無可戀的狀態,若能就這麼生病過世了,或許也是不錯的選擇。出奇冷靜的態度,鎮定到共同會診的耳鼻喉科醫師說:「妳不要亂想,要不要請妳家人來?」很是擔心我會想不開。其實,我只是默默地看著它發生,不想再為此做任何補救。一如毀敗的親情。<BOX尋路線索>˙ 當病痛被辨認出來,因著正向的信念,與之共存,告訴自己:「我會好!」無形中也就削弱了它的進擊。從「落跑病人」到走完標靶療程「不要逼她做化療,不要再談論她的病情,除非她自己願意談!」大堂哥Tino出來喝止。曾經在幼時對我說:「不用怕,我不會丟下妳」的大堂哥,他似乎完全明白並尊重我的意向,不怕這樣和其他人意見相左。「我要把所有的錢花掉!一輩子沒有對自己好過,留下保險就好了!」因為防癌保險理賠一筆金額,當家人都說著:「這錢要拿來定存,以後可以……」也只有Tino認同我的決定。當下暗自決定,這輩子都沒有好好善待自己,賺的錢都不是花在自己身上,處處顧慮家庭開銷,這次就索性當了一名「落跑病人」,趁著護理人員不注意,鬼鬼祟祟從醫院逃跑了。我真的把錢全「花掉」,到處玩,到處借人家錢,第一次打從心裡感到快樂,更帶著女兒和家人策畫一場五天四夜的家族日本行。這次的「徹底花掉」,完全無後顧之憂,不用再為了花錢而有罪惡感,擔心未來怎麼辦。而且已經預留一筆保險金給爸爸養老,沒什麼好掛念……我真的累了,多次尋短都死不了,生病反而如我所願,反而有種解脫的感覺。「錢花完了──」當我再次出現在他面前,說著。「真是太好了,所以妳是活著的!」他開心回應。其實,醫師的叮囑出於善意,請原諒我不是一名聽話的病人。我只是想趁著自己還有體力、還沒有變醜之前,不要因為治療而減緩陪伴女兒的成長腳步。這段日子的煎熬,除了因為疾病所帶來的恐懼感,也怕看見梳頭掉髮日漸凋蔽的自己,更多的是失去兒女親緣的揪心之痛……女兒雖然知道我生病,但她還太小,不懂什麼叫生病、什麼叫癌症,南北分隔日長,她覺得可以跟媽媽在一起就滿懷喜悅,想起每兩個禮拜就要上演和前夫爭取探視孩子的戲碼,只能用「團圓」來形容我們的短暫相聚。人生的幸與不幸,很難一概而論。花光保險費,出國散心回來,再次前往台安醫院檢驗,癌症指數竟然降下來,周志銘主治醫生和高雄的斷層掃描比對後,笑著對我說:「很好啊!可以控制啊,會好喔!妳要配合我的治療喔!會好啦,都沒有關係,會好。」「可以控制?你說什麼?」「只需要作標靶治療,搭配口服化療藥,就從明天開始吧!」我當場臉都綠了,錢都花光了才跟我說會好?老天爺開的玩笑可真大。「妳總覺得自己過去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現在妳就做一件好事啊!而且再想想妳女兒還這麼小,爸爸也需要妳照顧。……」Tino的親情誘導,把我從等死的心情中喚醒。於是,我回歸治療,走完八次標靶。原來,許多病痛都因心而起。心放鬆了,病自然慢慢遠離。<BOX尋路線索>˙ 脖子上的疤痕不是報應,而是禮物!別用過去的經歷責怪自己!˙ 身體痊癒了再回頭看待這場癌病,心態轉換之後,會發現是份超然的啟示──自我原諒。任何病苦死傷 都是一份人生禮物那是一段奇妙的日子,看似乘載著嚴重的病痛,卻也聚集了許多關愛。我在進行標靶的這段日子裡,媽媽想照顧我,偶爾會北上跟我同住,但我希望自己處理這一切,而且根據身體的狀況,標靶的療程越打越短,後來甚至一個半小時就結束。經過椎心之痛後,我跟媽媽講話的態度比較柔和,不再針鋒相對,更不會句句帶刺,雖然感謝的話語還是講不出口,但她每次準備餐點帶來醫院給我的時候,即使我吃不下,我都還會說很好吃。告別昨日的陰冷灰敗,從透光的窗戶感受到今日朝陽的初升,就是一份最大的禮物。然後一晃眼六年,我沒有再復發,甚至腫瘤縮小、不見,真的像周醫師說的,就這樣好了。其實生病的時候,我也好好思考過,為什麼我會得到這樣的病?也許是壓力、情緒、喝酒、飲食都是引發癌變的因素,然而命運終究待我不薄,即使起先沒有乖乖聽醫生的囑咐,做正規的治療,也沒有像一般人經歷過太多抗癌的痛苦,只是心理問題多於身體的問題,當心魔除之不去的時候,任何關愛在我眼中,竟都帶著惡意。過程中,謝謝那些願意相信我知道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然後給予陪伴的人,才讓我有辦法讓一顆破碎的心,再度完整。也許,就像癌細胞本來就存在於體內,它的變異,是為了讓我們重新好好審視自己的身心靈,提醒自己時時愛護並珍惜;所有的情感都是如此,也許唯有決然斷開親緣,告別過往的病苦死傷,才能再度締結美好的關係。<BOX尋路線索>˙勇敢凝視死亡之後,不僅使自己遠離死神的追逼,更讓自己蛻變重生,走向天使之路。☉ 迷路小語我想,左右病情的,取決於自己的態度。最早在高雄醫學院檢查出末期癌症的時候,醫生隔天就安排化療,根據醫學上的判斷所得出的評估,宣判眼前病人還剩下多少時間?這對許多聽判者來說,無形是場死亡預告。其實事件本身是中立的,端看你如何看待。當我凝視死亡,才發現再也沒有什麼可失去時,心中反而湧升出一片坦蕩寬闊。現在起,可以不必再為別人而活,而單單為自己的喜怒哀樂而生。於是,捨下一切、不再害怕之後,才發現生命的禮物正等待著我去撿拾,重新整理、安置,不知不覺中橫越地獄縱谷,最後走回正軌。因為這場病,帶我敞開心房,接納幫助;願意化解與父母的隔閡,用心的眼光看待相處,反而可以修補過往的傷痕。感謝這一站,帶我還原疾病的真相,走向和解與原諒。(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睜一眼閉一眼 視物扭曲快就醫

睜一眼閉一眼 視物扭曲快就醫#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眼睛的構造非常複雜,雖然都是視力問題,但卻有很多不同的病況,從近視、遠視、斜視、散光、老花,到白內障、青光眼和黃斑部病變,且治療方法也都不同;尤其是黃斑部病變有好多種,治療方式也有兩種。醫師並提醒,如果單眼視物發現影像扭曲,就要及早就醫,針對不同的黃斑部病變,必須對症治療才能有效改善。睜一眼閉一眼檢查 黃斑部病變速治療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任蔡裕棋表示,黃斑部病變有非常多種,常見包括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黃斑部病變、黃斑部水腫、黃斑部皺褶、黃斑部裂孔等,民眾可睜一眼閉一眼檢測,若發現有視物扭曲的情形時,應盡快就醫,一旦確認有黃斑部病變,就要盡快治療。治療方法有手術和打針 老化造成以針劑治療至於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方式,則是可分為兩種,其一是可手術,其二則是只能打針;蔡裕棋主任指出,如果是老化造成的黃斑部病變,就只能用針劑治療,例如老年黃斑部病變、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糖尿黃斑部病變、視網膜血管阻塞合併黃斑部水腫,主要以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黃斑部皺褶或裂孔 可用手術治療可以採用手術治療的則是黃斑部皺褶、黃斑部裂孔;蔡裕棋主任解釋,如果是因為黃斑部上增生膜或拉扯引起的病變,就會以玻璃體切除合併薄膜撕除手術,目前可透過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檢查,以及最小切口的微創視網膜手術,如果一發作就進行手術治療,可以使視力恢復到1.0。(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醫訊/「腸」治久安講座

醫訊/「腸」治久安講座#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什麼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又為什麼會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呢?兒童的發炎性腸道疾病要怎麼吃,又有哪些新的治療選擇呢?家長對於病童的照護又該有哪些事情該注意呢?歡迎發炎性腸道疾病病童與家屬踴躍參加,現場會免費贈送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手冊。因座位有限,有意願參加者請於106年4月22日前線上報名(額滿為止)。名稱:「腸」治久安講座時間:2017年4月29日(六) 下午13:30 - 17:30地點:台大景福會館(台北市公園路15-2號1樓)

運動保鮮法 「1357」法則跟著做

運動保鮮法 「1357」法則跟著做#治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運動療法要堅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有些人時間一長,很容易厭煩日復一日的鍛鍊。如何能使運動保鮮呢?試試下面的祕訣吧!1) 朝著目標努力/運動之初,可以通過為自己設定目標來堅定持之以恆的決心。目標可大可小,但一定要切合實際。比如,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月內通過運動減掉1千克體重的目標,或者在一年內希望通過運動達到具體怎樣的治療效果。2) 用計畫表約束自己/目標設定了之後,讓我們根據目標來制訂具體的執行計畫吧!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以每一天或者每一週為時間單位來規劃運動時間和項目。記得將計畫表貼在醒目的地方,既時刻提醒著自己,也可以讓家人幫忙監督執行。3) 從最感興趣的項目開始/糖尿病患者的年齡層很廣,不同的年齡層,愛好的運動項目必定不同。將他人的建議當作參考,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最為擅長的一項,這樣可以在運動中獲得成就感,更容易堅持下去。4) 你不是孤軍作戰/朋友可以帶來精神上的支持和動力,與朋友一起鍛鍊身體,趕走運動的枯燥,不僅獲得了更多的快樂,還能促進與朋友間的感情,互相扶持著克服疾病困難。5) 不必拘泥於某個項目/再有趣的運動項目,長期堅持下去也必定會感到枯燥無聊,這時不妨換一種運動項目,或者乾脆穿插進行,這樣可以保證運動對自身的吸引力,另外,購物、家事動等,也都可以成為運動的方式。實踐運動「1357」法則1) 至少1種運動方式/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每天至少要選擇1種以上的運動項目,這樣做不僅能夠利用不同項目運動身體各個部位,還可以避免單一項目造成的枯燥、乏味,增強了運動的趣味性。2) 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運動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過長的、不適合自身體質的運動時間會給身體增添負擔。不過,運動時間過短也無法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一般來說,每日每次運動30~60分鐘即可。3) 每週至少運動5次/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重點是以適當的方式,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持之以恆。並不是每一種運動都有利,也並不是運動強度越大越好,強迫身體反而會給健康帶來危害。4) 每次運動量是承受力的70%/想要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堅持每天都運動是最好的辦法。特別是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每週一定要運動5次以上。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對控制血糖十分有益。(本文摘自/降血糖這樣吃有效/人類智庫出版)

「蠔」可怕!腹痛噁心蟲蟲危機

「蠔」可怕!腹痛噁心蟲蟲危機#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48歲男子日前與朋友聚會享用烤生蠔,回家後開始感到噁心,之後竟吐出5隻還在蠕動、0.5公分左右的小蟲,送驗後為證實為一種海洋蠕蟲。醫師研判應是患者用餐時不慎吃到寄生蟲所致,給予驅蟲藥治療後症狀改善,當日便返家休息。烤生蠔的外殼可能潛藏細菌、微生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羅清池表示,患者當日吃完烤生蠔後,夜裡覺得腹部不適還被隨噁心感,嘔吐後發現竟有活體小蟲蠕動著。羅清池醫師經由胃鏡檢查發現患者腸胃已有發炎現象。羅醫師指出,蟲體大小約有0.5公分,,據患者說法是吃了烤生蠔,因此恐為外殼上潛藏的細菌或微生物沾附到生蠔肉上所致。將蠔肉加鹽用水浸泡、淋上檸檬汁可抗病海洋蠕蟲經常附著在牡蠣殼的外表面,加上蠔的生態圈容易有有很多其他肉眼看不見的寄生蟲依附在內外側,即便清洗程序完整,也不能百分百確定是否絕對無蟲。保險的方式是將開殼的蠔肉再次用水浸泡並加入一些鹽巴,或者是吃之前淋上一些檸檬汁,就能將不速之客驅除。但其實就如水果蔬菜也會常見的菜蟲、果蟲,只要沒有腐壞、變色或味道有異,民眾不必過於驚慌。山泉水沒消毒 可能將寄生蟲吃下肚羅清池醫師表示,若吃到沾染不潔病菌食物,輕則引起腹痛腹瀉,重則可能導致黏膜感染或吸收不良症候群。臨床上也時有所聞因不潔飲食造成的寄生蟲案例,比如有些民眾認為山泉水清涼甘甜,事實上未經煮沸過反而會將致病菌與寄生蟲等等喝下肚。醫師建議,不論海鮮或肉類,最好還是熟食為佳,若要吃生鮮食品,淺嚐即止勿過量,人和抵抗力與腸胃較弱的人更應盡量避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