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甲狀腺癌束手無策?口服標靶助治療

甲狀腺癌束手無策?口服標靶助治療#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統計,2014年癌症每10萬人就有303人罹癌,平均每5.6分鐘就有1人發現癌症,比前一年足足加快了12秒。其中甲狀腺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3.26%,排名於男性第15位、女性第5位。彰化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院長吳鴻昇醫師表示,甲狀腺癌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女性,但甲狀腺癌初期症狀相較其他癌症明顯許多,且能透過觸診得知是否有腫塊,能及早發現與治療。未定期回診追蹤 腫瘤瀰漫將無法挽救吳鴻昇醫師說明,由於甲狀腺癌能及早發現與治療,十年存活率相對高於其他癌別,確診罹患甲狀腺癌後,經手術切除治療,術後合併放射性碘治療來消除殘留癌細胞,但醫師臨床上統計超過五成以上的患者於切除病灶後,自認為治療反應良好,因而未定期回診追蹤、檢查,在輕忽復發與轉移的狀態下,導致發現時腫瘤已瀰漫至全身,造成無法挽救的遺憾。口服標靶藥物治療 降低疾病惡化風險吳鴻昇醫師指出,定期回診追蹤、檢查的重要性包含診斷出對放射性碘治療無效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經由醫療團隊判斷是否再次進行放射碘治療或選擇口服標靶藥物治療。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針對放射性碘治療無效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進行性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 以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可降低疾病惡化風險與延長疾病存活期。口服標靶健保給付 年省龐大治療費過去口服標靶尚未通過健保給付,患者與家屬須面對龐大的癌症治療費用,所幸2017年初甲狀腺口服標靶藥物已通過健保給付核准,只要符合條件申請核准後使用,減輕患者沉重的醫療負擔。預防勝於治療 定期檢查不可少吳鴻昇醫師呼籲,甲狀腺癌患者莫因切除病灶後,忽略定期回診與追蹤的重要性,及時察覺病症才能即時治療。由於甲狀腺癌成因不明,醫師提醒曾接觸大量輻射、家族遺傳或曾罹患甲狀腺相關疾病...等為高風險族群,建議規劃定期健康檢查,若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頸部發現無痛硬塊並日漸增大等情形時,應立即至醫院就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

講座/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數也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防治成為一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的惡化,難以逆轉或者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來預估一個人會不會得到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是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飲食的部份如何來預防失智風險呢?又發生失智後飲食部分應注意什麼呢?此場團衛將由營養師賴玉釧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 時間:106年6月20日 星期(二)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吃對營養 讓癌症治療更簡單

吃對營養 讓癌症治療更簡單#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5分6秒就有一人罹癌,依據國外研究調查顯示,8成的癌症病患有營養失調的問題,癌症治療過程中,營養介入治療時常被忽略,容易影響癌症治療的進程,導致身體越來越虛弱。有鑒於許多癌友在抗癌過程中,常因營養不良產生惡病質狀況,營養照顧的好,治療效果絕對可以事半功倍。治療失敗源頭 營養失調是關鍵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表示,癌症治療的效果與病患的營養照護密不可分,約有6成的民眾是因發現症狀就診才知罹癌。許多患者的食慾及消化吸收都降低,會出現體重明顯下降、營養失調的情形,進而產生癌症惡病質(Cancer Cachexia)的情形,是罹癌的死亡因素之一。可以簡單透過四個指標數值,以了解癌友的身體營養指標:1) 體重減輕,一個月內體重減輕5%,或於任何時期突然減輕10%。2) BMI體重身高比低於20。3) 血液中白蛋白的濃度少於3.0,白蛋白每降1.0-g/100ml死亡率激增137%,併發症發生率明顯增加89%。4) 患者外觀會出現明顯的肌肉凹陷,如: 太陽穴、虎口,會出現厭食、容易飽足、虛弱、貧血、肌肉耗損及體重嚴重下降。營養補充策略應視各階段需求調整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沈采螢表示,每一個治療階段都可能會有副作用,影響患者進食意願。在基本的飲食上會建議患者能吃就吃,不用太過於限制,但若是吃的不好、不夠營養,則會建議另外補充商業配方營養補充品。患者攝取營養的時機非常的重要,補充營養前須先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大致可分為三層狀態,視癌友不同的需求擬訂不同營養補充策略:1.    第一層- 營養狀況「尚佳」: 若患者並無出現惡病質指標中任何一項,可盡量攝取一般飲食,以營養均衡為原則,輔助使用商業配方營養補充品。2.    第二層- 營養狀況「中等」: 若患者出現惡病質指標中任何兩項,則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並經常性補充商業配方營養補充品,維持高蛋白高熱量,以支撐體力接受癌症治療。3.    第三層- 營養狀況「較差」: 若患者已出現惡病質狀況,應依據患者腸胃耐受情形,優先給予腸道營養 (一般飲食或商業配方營養補充品);若進食量仍不足,應在醫療團隊評估下適時介入靜脈注射營養。補身不補癌 營養補充有黃金比例沈采螢營養師表示癌友在接受癌症治療過程中,應儘量由六大類的食物中攝取均衡、足夠的熱量及營養,建議可多吃富含高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肉類、魚、豆類、奶類及蛋類;有時癌友還是必須面對抗癌治療的副作用,食慾降低、甚至無法正常飲食,因此癌友營養補充首重攝取足夠的熱量為首要任務,再來就是把握營養補充「低醣、優脂、高蛋白」的黃金比例。陳鴻華理事長也呼籲,民眾都應有早期篩檢意識,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尤其是中老年人族群及有腸癌家族史的民眾,務必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 

年輕人關節退化 「肌」極運動就對了

年輕人關節退化 「肌」極運動就對了#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會罹患,仍然有些年輕人因為膝蓋曾經受過傷,以致容易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得要好好保養關節,平常應該要積極運動,維持肌力,也能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傷害。勞力工作者恐在30幾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浩儒表示,通常退化性關節炎都在60多歲時才出現,但也有人是因為小兒麻痺症,腿部肌肉會萎縮,膝關節會因為不當的使用而較早退化,也有人是因為車禍,致使膝關節受傷,進而導致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若是又從事勞力工作,就可能會在30幾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止痛藥吃太久會對正常生理功能造成負擔退化性關節炎仍以老年人居多,而且主要是以膝蓋最常見,羅浩儒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藥物只是其中一項方法,但由於服用藥物太久,仍會對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負擔;所以,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吃止痛藥之外,必須要依據退化的程度,進行復健運動治療,復健運動就是要做核心肌群運動以及訓練大腿與小腿肌力的運動。增強下肢肌力可減少軟骨關節壓力羅浩儒醫師進一步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可以到復健科有儀器進行復健運動,或是去健身房有健身器材專門訓練下肢的肌肉,可以協助走路或是跑步時所需要的能量,因為膝關節承受了身體的重量,增強下肢的肌力,可以使軟骨與關節減少壓力。所以,退化性關節炎會造成的膝蓋疼痛,急性期可藉由藥物來控制疼痛,但是長久來說,仍應該要運動增加肌力,加強下肢肌肉力量,以及加強核心肌群力量,否則疼痛會沒法得到很好的緩解,屆時就得接受侵入性治療。羅浩儒醫師強調,退化性關節炎最嚴重的是要置換人工關節,或是自體血清注射以及玻尿酸注射,也可獲得緩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抗生素可治感冒?大錯特錯

抗生素可治感冒?大錯特錯#治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Q、醫師開「抗生素」,我應該服用嗎?一如前述,「藥物不會治病」。然而,抗生素屬於其中少數的例外。抗生素具有20世紀最重要發明之稱,被冠上「神藥」、「救世主」等名號,是拯救世上無數生命的神奇藥物。抗生素主要是以微生物產生的物質製造,用以抑制細菌繁殖,撲殺細菌的藥品。近年日本多稱其為「抗菌藥」。抗生素對治療細菌性傳染病發揮極大作用人類最早研發出來的抗生素是由英國的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Sir Alexander Fleming),於1928年自青黴菌身上發現的「盤尼西林」。在此之後各式各樣的抗生素誕生,在治療細菌性傳染病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世界上所有人都受到抗生素的恩澤。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排名第一的國民死亡原因是肺結核,然後是肺炎、支氣管炎、腦血管病變、腸胃炎等;其他有腦膜炎、腦炎、梅毒、腳氣病、缺乏營養、麻疹、破傷風、盲腸炎、百日咳……這些疾病都造成許多國家的高死亡率。用藥錯誤恐讓療效被加以濫用當時世界各地,處於一個營養攝取和公共衛生習慣都相當匱乏的時代。一旦傳染病開始流行,轉眼就會大肆散布,產生大量的死亡人口。在當時,傳染病是令人畏懼而致命的。在這樣的威脅當中,抗生素可說是人類的救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人類使用這種救命藥物的方法錯誤。因為抗生素強大的療效而加以濫用。抗生素對於細菌性傳染病有強大的抑制作用,但只對細菌感染的疾病有效。而感冒雖然也是一種傳染病,但病因卻是由病毒引起。對於病毒性的傳染病,抗生素無能為力。然而,世界的幾個先進國家卻過度仰賴抗生素的威力,即使感冒也為病患開抗生素作為處方,並且持續了相當長的時期。—結果呢?世界上開始出現抗生素無法抑制的超級細菌。細菌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若是遭受嚴苛的環境威脅,會衍生足以與這種威脅對抗的力量。法國是抗生素濫用情況嚴重的國家之一。在法國,醫生面對病患,輕則感冒、中耳炎,重則擴及肺炎等,凡是傳染病都會投以抗生素作為醫療處方。而抗生素的濫用也造成法國感染超級細菌死亡的病例激增。人類醫學面對病患感染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在抗生素不管用的情況下,只能把患者的生死託付給病患自己的免疫力。而這樣的情況絕不只限於法國。根據估計,歐盟每年死於超級細菌的死亡人數超過2萬5千人。有鑑於這樣的情況,法國自2002年起的5年間,採取「反省作法」:以高頻率的電視廣告播放方式提醒民眾思考「如果一生病就使用抗生素,這樣我們真的還需要醫生嗎?」全力展開抑制抗生素濫用的人民啟蒙教育。飼料添加抗生素可預防家畜感染病菌另外,原本歐盟長期習慣在畜牧業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於2006年開始禁止這種情況。畜牧業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習慣,是因為飼料添加抗生素可以預防家畜感染病菌,還能促進家畜生長。抗生素會撲滅家畜腸道內的壞菌,提高營養吸收效率,讓家畜提早宰收。最後,法國抑制抗生素濫用的宣導策略成功削減了26‧5%的抗生素使用量。至於日本抗生素的使用狀況—日本醫療界的濫用抗生素自始至終沒有停止。直到現在,一般民眾因感冒到醫院就診時仍會拿到醫生的抗生素醫療處方。另外,日本畜牧業的抗生素使用更是先進國家的兩倍以上。其中包括我們每天吃的豬肉、牛肉和雞肉。這也是培養多重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溫床。抗生素抑制感冒缺乏科學根據在日本,部分媒體推估國內每年因感染超級細菌而死亡的人數恐怕有2萬人之譜,但卻從沒有在新聞節目中大肆報導過。藥物是一把雙面刃;有能在病痛中發揮強大威力的「神藥」,同樣有誤用時會造成嚴重後果的「惡魔之藥」。藥物該如何使用,全都掌控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在先進國家之中,恐怕只有日本會對感冒患者開抗生素處方。那麼,為何日本與歐美國家背其道而馳,不願對抗生素濫用的情況懸崖勒馬呢?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都還可以聽到使用抗生素防堵肺炎、支氣管炎等感冒病變的說法。但事實上,以抗生素抑制感冒病變的效用,非常缺乏實質的科學根據。丟棄藥物的狀況在日本最嚴重另外,有些醫師為了讓病患安心而開抗生素當作安慰劑,這只有在醫療費用便宜的日本才有辦法做到。醫師開藥給病患,病患沒有吃,最後丟棄藥物,這個情況在日本最嚴重。根據2014年製藥產業公布的數據統計,遭到丟棄的藥品金額大約是4百億日圓;就整個處方藥市場的規模約10兆日圓的總額來看,這看似只佔了所有售出藥品的0.4%而已。但民眾實際領用而丟棄的藥品應該有20~30%。在民生醫療支出高漲進而成為社會問題的情況下,這可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相當於1年有2~3兆日圓被扔進了垃圾桶。這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像日本人一樣這麼喜歡吃藥,又對藥物如此缺乏警覺。在整個社會醫療支出同樣龐大的美國,醫生不會給感冒患者開抗生素;歐美國家醫院面對前來求診的病患基本的處置方式都是「只開一種藥品」。但反觀日本,一名病患求診時得到超過5種藥劑作為處方的情況比比皆是;日本醫師面對年齡超過75歲,就醫時部分負擔費用只需要1成的高齡患者,更是經常在處方中開超過10劑的藥物。在一部英文醫療保健暢銷書《醫生的心得集》(A Little book of doctors' rules/ Clifton K. Meador/ Hanley & Belfus, Inc.)中提到:「一次服用4種藥物的病患有醫學知識匱乏的危險」、「1次服用的藥物數量增加,副作用帶來的風險亦會大幅提高」……顯示藥物濫用會危害人們的健康,並且會造成整個國家的不幸。這點還盼望大家都能理解。(本文摘自/正確吃藥,病才會好/世茂出版)

憂鬱症治不好 7大問題要注意!

憂鬱症治不好 7大問題要注意!#治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憂鬱症毫無起色,追根究柢就因為一味採用DSM診斷標準與藥物療法。然而,由採行新型診斷法與治療方式的精神科醫生看來,患者接受治療的態度,以及醫生的診療方式,全都問題重重。1) 延遲就醫憂鬱症的特殊症狀/主要是悶悶不樂,例如「總是垂頭喪氣,快樂不起來」、「早上身體不舒服,直到晚上才恢復正常」、「睡不著」、「沒有食慾」。其實沒有生病的一般人也會有悶悶不樂的感覺,很難分辨是否是憂鬱症引發的。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憂鬱症患者並不會出現類似症狀,稱為新型憂鬱症、現代型憂鬱症、非典型憂鬱症,好發於年輕人身上。患者與親朋好友全然不知患者已罹患憂鬱症,所以延遲就醫的案例更是有增無減。尤其是壓力造成的憂鬱症,越慢開始治療,等病情惡化,就越難治癒。2) 抗憂鬱藥失效/抗憂鬱藥的藥效並不是很顯著,唯有個性循規蹈矩的患者(抑鬱型憂鬱症),抗憂鬱藥才會發揮十足效果,其他類型的患者通常看不出成效。因此,正確診斷患者屬於何種憂鬱症的病況類型是很重要的,若缺少這個環節,患者只是一直在服用毫無效果的藥物。3) 憂鬱症與其他併發症/罹患憂鬱症也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有些人會引發社交恐懼症、PTSD(心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統合失調症等。只依據症狀來診斷,很容易忽視這個現象。4) 誤診為憂鬱症的其他疾病/不是憂鬱症的疾病,也可能造成「看似憂鬱症的症狀」。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強迫症、恐慌症等)的患者常有憂鬱症的症狀,初期的統合失調症也會出現明顯的憂鬱狀態,所以常被誤診為憂鬱症。特別容易被誤診的疾病包括和憂鬱症同類型(與憂鬱症同屬於情緒障礙)的雙極性情感障礙I型、II型、II型½(情緒循環障礙)。雙極性情感障礙是情緒不斷起起伏伏的疾病,經常被誤診為憂鬱症。情緒循環障礙是情緒起伏極大的疾病,此種情緒波動消耗精力而導致沮喪時(正好處於消耗性憂鬱狀態),若患者前去就診,即很容易被診斷為憂鬱症。而且除了精神科疾病,其他科的疾病也會導致憂鬱症的症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甲狀腺機態低下症,這種病可由甲狀腺功能檢查(血液檢查)診斷出來,必需特別小心不要將之診斷為憂鬱症。5) 引發「憂鬱症」的營養不良症/營養不良症會出現「憂鬱症的症狀」,看似為憂鬱症。目前已知,近年來非常多的憂鬱症案例皆起因於營養不良,若缺乏鐵質、蛋白質、維生素B、菸鹼酸、葉酸(某種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大腦功能就會出現障礙,不少人都是因此陷入憂鬱狀態。這種病的原因出在營養不良,所以只服用抗憂鬱藥卻未補充營養,是無法改善的。6) 對「休養」的誤解/「休養」是治療憂鬱症最關鍵的一環 。一般人會向公司或學校請假,在自家「休養」,遠離壓力來源(工作、學業、家事等),為低落的心靈能量充電。大多數憂鬱症患者原本的個性就是一板一眼,因此請假在家無所事事地度過一天,通常會產生罪惡感,覺得「大家都在工作, 只有自己休假,令人很內疚」,很多患者無論是購物或旅行,就連散步都會節制再三。因為其實不少患者周遭的親友都會說些閒言閒語,認為患者「請了病假就可以為所欲為」。多數人都認為只有待在家裡「安靜」度日才算「休養」,不過這個觀念其實大錯特錯。感冒的人這樣休養的確有效,但是罹患憂鬱症的人如此「休養」,反而會造成反效果。罹患憂鬱症最重要的就是儘早復職,打起精神找回活力。7) 忽略了精神療法/精神療法是治療憂鬱症的重要療法,但現在的多數治療卻以藥物療法為主,精神療法似乎不受重視。醫生過度依賴藥物(抗憂鬱藥、抗焦慮劑、安眠藥等),忽視精神療法,導致憂鬱症的改善率與康復率低。精神療法共有以下幾種方式:‧ 支持療法:醫生理解患者的心情,與患者站在同一陣線思考,使病狀獲得改善。‧ 認知療法:讓患者自己找出什麼事情會造成「憂鬱」,思考什麼會引起「憂鬱」,再加以修正。‧ 行為療法:設定目標,使患者獲得成就感。‧ 認知行為療法:找出患者偏差的認知,修正行為。‧ 人際關係療法:若人際關係是造成憂鬱症的原因,便針對人際問題加以解決。‧ 運動療法:持續進行有助於心靈的運動,使陷入「憂鬱」的心靈振作起來。‧ 復職活動(以復職為目標的復健活動):透過「心靈復健」,提升萎靡不振的精神,以提高復職率。(本文摘自/憂鬱症營養療法:日本精神科名醫教你重整大腦與心靈/世茂出版)

戰勝「肝」味人生 C肝治療4周效果看得見

戰勝「肝」味人生 C肝治療4周效果看得見#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1月24日衛福部開放C肝口服新藥納入健保,首波2,400名受惠患者中有逾百人於台北榮總接受治療,其中,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朱啟仁醫師的門診截至目前就收治近60名。在這60名基因型第一型C肝患者中,治療開始後兩週的病毒數降至以聚合酶鏈(PCR)方式偵測不到者逾6成、四週後有近9成5的患者完全測不到病毒。朱啟仁醫師就他個人的臨床經驗分析C肝口服新藥的效果指出,「與以往干擾素治療約有10%至15%退出率相比,C肝口服新藥退出率或無法完成的比率僅1.6%,相對低很多。」 其次,以總治療成效比較,治療過程中C肝口服新藥之病毒動力學也較傳統干擾素治療效果來得顯著,「從目前資料來看,以往基因型第一型C肝患者,干擾素治療四週後,僅有30%至40%可達未檢出病毒,而口服新藥治療四週後,有近90%至95%測不出病毒。」過去傳統干擾素治療的成功率約7成5,C肝口服新藥成功率已提升到近9成5至9成9,朱啟仁醫師指出,「無論是從順從性或治療效果,C肝口服新藥無疑是劃時代的進步,若感染病患可全面接受治療,預估未來C肝將可就此絕跡。」肝功能不全者不建議使用 找到對的病人、須密集回診觀察目前健保開放的兩款C肝口服新藥都不建議使用在肝功能代償不全的患者,且要留意藥物間的交互作用,因此他也提醒,使用前的事前準備工作及治療過程中的持續追蹤都必須謹慎小心。 北榮在治療C肝方面卓有成效,臨床更有一套標準的SOP規範,從干擾素治療時代開始執行至今,朱啟仁醫師說,任何治療都有必須要做的事情,好比干擾素治療時期,要降低治療過程的副作用,讓每位患者都能順利完成治療;再進入口服新藥時代,「找到對的病人、明確說清楚新藥治療方式,事前作好藥物交互作用的查證工作,同時密集回診觀察等都很重要,才可兼顧藥物的使用安全性與療效。」 新藥副作用低、服用順從性高 將實施第二階段給付放寬治療過程中,北榮為了解患者對藥品的反應程度,在治療的不同階段會對患者進行問卷評估,「我們也從問卷中發現,C肝患者對口服新藥的不適反應約為干擾素治療程度的十分之一,常見為輕微的疲倦與頭痛。」他指出,此與國外調查資料相符,也驗證C肝口服新藥副作用低、患者的順從性高的好處。 目前衛福部於5月15日實施C肝口服新藥第二階段給付條件放寬,只要符合F3(含)以上的肝纖維化程度,且無肝功能代償不全的患者都可提出申請。朱啟仁醫師強調,C肝是可治癒的疾病,且一旦治療完成,對患者的好處很多;且口服新藥的治療效果可提升到95%以上,療程最短可縮短為12週,為干擾素治療療程的1/4,實在沒理由不積極接受治療。因此呼籲已知自己有C肝、或以往不敢接受干擾素治療的患者,勇於站出來接受治療,讓C肝在台灣徹底銷聲匿跡。(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單側腹部悶痛 恐為子宮外孕

單側腹部悶痛 恐為子宮外孕#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子宮外孕有可能造成大出血,嚴重時會有致死之虞!曾經有一位子宮外孕女子,因為腹痛去婦產科就醫,醫師卻沒有診斷出該女子為子宮外孕;這名女子返家後,竟昏倒被送醫後不治身亡。到底子宮外孕該如何確診?又該如何治療呢?超音波檢查胚胎是否在子宮內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沈國壽表示,子宮外孕的原因不明,主要是婦女懷孕時胚胎跑到輸卵管,沒有在子宮裡面,由於子宮外孕容易破裂引起大出血;所以,只要有懷孕都會照超音波檢查,如果胚胎沒有在子宮內,就會懷疑是子宮外孕,必須要進一步抽血檢驗來判斷。若子宮外孕 則驗尿的beta-hCG上升會低於66%通常婦女月經沒來,就會先驗尿確認是否懷孕。沈國壽主任指出,婦女懷孕時的乙型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beta-hCG)會大量上升,在尿液測試時是呈陽性反應;受精卵受精6週左右時,若是正常懷孕,beta-hCG在48小時內會上升66%以上,若低於66%,則要懷疑是流產或子宮外孕。還須抽血檢測懷孕荷爾蒙濃度beta-hCG而子宮外孕時除了驗尿可看出一些端倪之外;沈國壽主任強調,若是超音波檢查子宮內沒有胚胎,會再抽血檢測懷孕荷爾蒙濃度beta-hCG,並且要抽血檢驗兩次來確認,一般懷孕濃度會倍數增加,如果沒有上升,就要懷疑是子宮外孕。可用藥物終止妊娠或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外孕還會有單側腹部悶痛,以及陰道出血症狀;沈國壽主任進一步指出,胚胎小於3公分的子宮外孕,可以用藥物胺基甲基葉酸(MethotrexateMTX)治療,是利用藥物停止妊娠組織的成長,並使其慢慢被身體吸收,且要持續追蹤;目前則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可用腹腔鏡從肚臍附近開2公分小洞,再將異常胚胎切除,由於輸卵管有兩條,切除一條,還有一條可再懷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