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

健保15項藥開放給付 含癌症新藥

健保15項藥開放給付 含癌症新藥#大腸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回顧108年健保總共收載超過34種新藥,並擴增了18類疾病藥品的給付範圍。當中以癌藥最多占40%,範圍涵蓋乳癌、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胰腺癌等12種癌別。109年初健保並增加給付第二代肝癌標靶新藥以及非小細胞肺癌口服化療藥品,另外也放寬B型肝炎用藥條件,估算超過10萬名病友可享受新藥給付帶來的治療效益。有關健保新增給付的藥品,重點摘述如下:1.乳癌:放寬雙標靶藥物使用條件,新增CDK4/6口服標靶藥物。2.肺癌:擴增給付ALK與ROS-1基因突變標靶藥物,新增口服化療藥品。3.肝細胞癌:給付第二代肝癌標靶新藥,並放寬藥物使用條件。4.大腸直腸癌:新增口服化療藥品。5.腎細胞癌:收載對VEGFR-TKI或mTOR無效之多標靶新藥。6.攝護腺癌:給付放射性鐳治療,並擴增荷爾蒙藥物治療範圍。7.胰腺癌:收載新劑型紫杉醇化療藥物。8.白血病:新增抗CD22或費城染色體變異之數項標靶藥物,並放寬用藥規定,增加臨床適用範圍。9.癌症免疫新藥:開放給付於黑色素瘤、肺癌、何杰金氏淋巴瘤、頭頸癌、泌尿道癌、胃癌、肝癌與腎癌等8種癌別,其中胃癌與肝癌的給付比其他國家為早。10.C型肝炎:擴大給付範圍,不設限給付條件。11.B型肝炎:放寬給付條件,增加臨床適用範圍。12.疱疹:全身性抗疱疹病毒劑不再限制病患族群及發生部位。13.風濕免疫疾病:放寬給付年齡限制並新增免疫調節新藥。14.罕見疾病:新增高雪氏症、肺動脈高壓等多項罕病新藥。15.另外還有糖尿病、高血脂、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思覺失調症、抗生素等多項新藥與給付規定放寬。健保署分析,108年新藥或給付規定修訂案件通過藥物擬訂會議核准的比例達98.6%,其中包括13件來自醫院與學會的建議也被採納修訂,顯示健保對民眾健康維護的決心。而目前除了少數幾項健保還在與廠商協議,其他多數藥品健保都已經生效給付。至於未通過擬訂會議核准者,大多為不具臨床治療意義、不符合成本效益,或是廠商不同意降價分攤風險的藥品。綜觀健保藥費支出,以107年共1,957億元藥費為例,花費最多的藥品即為抗腫瘤與免疫調節劑,約有389億元,占整體藥費22%,成長率排名第一。其次為心臟血管用藥、全身性抗感染劑、胃腸道及代謝用藥。其中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近5年就增加給付了100項新藥,占所有在台上市癌藥的7成,我國癌友接受新藥治療的機會並不輸給歐美先進國家。由於這些新興癌症藥品訂價很高,以癌症免疫新藥為例,多數是以二期臨床試驗的少量數據加速審查上市,在療效與安全上仍有很大不確定性。因此為了瞭解病患的實際治療效益,健保署也建置了登錄系統蒐集患者用藥情形,並將用藥前的PD-L1檢測納入給付,期望能利用真實世界資料落實推動精準醫療,將費用花在真正有效的病人身上。根據健保署分析,目前給付癌症免疫新藥初步統計發現,用藥反應為完全/部分反應(CR/PR)者平均約26%,效果不如預期。而基於人道考量,健保署也會努力和藥廠協調給癌友使用新藥的希望,針對蒐集到的數據,再尋求醫療專業探討是否調整給付範圍,例如近期將修訂本類藥品的腎功能限制,務求讓免疫新藥用在有效益的族群上。雖然健保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無法全面開放給付所有新藥,但是健保署對於病患的需求均感同身受。健保是台灣之光,也是台灣之寶,健保的信念是,有「價值」的藥品與醫療行為要有合理給付,在財務可承擔下為病患爭取權益。健保署將站在照護病人的立場,以實證醫學為基礎推動精準醫療,期盼與藥物擬訂會議代表(含專家、醫界團體、付費者代表、病友團體及藥廠)一起努力,讓每個藥品給付均能達到最佳的效益。

每日16人死於腸癌!治療重生活品質

每日16人死於腸癌!治療重生活品質#大腸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曾經從事工程行業的林先生,退休後養成每年健檢的習慣,平時不菸不酒,也沒有明顯排便異常情況,卻在101年初確診為直腸癌第2期。治療後病情穩定,沒想到105年癌細胞復發且擴散至肝臟,針劑化療卻2度腹部大出血,前後住院將近2個月。後來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病痛獲得改善。大腸直腸癌連續11年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鴻華表示,雖然隨著腸癌篩檢普及率提高,近年國人腸癌整體發生率略為下降。但根據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仍連續11年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新增患者超過1萬5千名,平均每34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約每90分鐘就有1人死於腸癌,相當於每天有16人因腸癌失去生命。由於政府補助糞便潛血檢查,越來越多腸癌患者能在病症早期就確診並進而接受治療,但統計顯示仍有4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臨床也發現,許多大腸直腸癌患者一聽到「晚期」,心理焦慮又徬徨無助,追著醫師猛問剩餘存活期、用藥、生活品質等問題。晚期腸癌患者若前線治療效果不佳 接續後線治療可擁有較長存活時間陳鴻華醫師表示,醫學文獻顯示,晚期腸癌患者如果前線治療效果不佳,若接續後線治療,可較僅接受前線治療者擁有較長的存活時間。醫藥技術進步,現在晚期腸癌的治療武器相當多,且多有健保給付。即使患者因前線治療出現易導致生活品質低落的身體體能、心血管、血液、皮膚或消化道相關副作用,例如體力虛弱、皮疹和手足症候群等,也不要輕言放棄,多給自己一次機會。醫師可在綜合評估過去症狀及生活需求等項目後,於後線給予口服標靶藥物、針劑標靶或新型口服化學藥物的治療,幫助癌友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盡可能活得更久。新型口服化療藥減少發生嚴重副作用、改善生活品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冠德強調,晚期腸癌患者的治療,前線藥物目標是增加存活率,後線藥物則在於提升生活品質。門診經驗發現,以往晚期腸癌患者在完成前線針劑化療後,約3成患者有感於副作用太大、不願意身體和精神再受折磨,一聽到後線再打化療就搖頭拒絕。這種僵局卻隨著新型口服化療藥的問世而被打破,經醫師評估和建議後,晚期患者願意嘗試後線治療的比例高達8至9成。李冠德醫師進一步說明,新型口服化療藥已納入健保給付項目,研究發現不僅較少發生會影響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的嚴重副作用,患者也會因不用住院打針,伴隨腫瘤長大而出現的疼痛、呼吸喘或腸阻塞等不適症狀得以緩解,雖然偶爾有白血球過低情況,但可讓整體生活品質獲得改善,進而延長生命。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強調,隨著醫藥技術越來越進步,晚期患者不要放棄希望,若醫師評估可行,不妨多給自己一次治療機會。

講座/大腸直腸癌用藥

講座/大腸直腸癌用藥#大腸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年輕人亦需注意。早期的大腸直腸癌以手術切除,後續定期追蹤。若病程進展到第2、3期,則須加以輔助性化療。第四期腫瘤轉移,手術治癒的困難度增加,如果初步判斷無法切除,就必須倚靠化療及標靶藥物控制腫瘤。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18(四)舉辦用藥安全講座,由藥師王元宏主講「大腸直腸癌」,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大腸直腸癌議題及用藥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用藥安全-大腸直腸癌時間:107年1月18日 星期(四)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每天1根香腸 罹癌風險增19%

每天1根香腸 罹癌風險增19%#大腸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加工肉類被認為會增加胃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肺癌、乳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研究指出,每天進食一條香腸或兩片燻肉,胰臟癌的風險會增加19%。亞硝酸會造成肝臟出血 增癌症風險早在17世紀時,人們發現加工肉品易有肉毒桿菌的污染,只要有百萬分之一公克的肉毒桿菌毒素即可致人於死,因此在香腸、臘肉裡添加亞硝酸鹽以抑制病菌,也可增艷肉品的顏色與風味。硝酸鹽類對人類是無毒的,但亞硝酸被轉化成亞硝基化合物後,在體內會造成肝臟出血或壞死,長期則會增加癌症風險。當人體吃進加工肉品時,內含的亞硝酸鹽會在強酸(胃酸)或油炸高溫下,與人體或高蛋白食物(蛋、肉、魚、蚵及蝦貝類)中的二級胺或三級胺,反應成會致癌的亞硝基化合物(N-nitroso compounds)或亞硝胺(nitrosamines)。另外,從蔬菜吸收的肥料硝酸鹽,經過胃酸作用後會被轉化為亞硝酸,再與肉類蛋白質反應,也會變成亞硝基化合物。可能添加硝酸鹽的加工品含香腸、熱狗目前「可能會」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的加工肉品,包括:某些紅肉香腸、熱狗、火腿、培根(燻肉)、臘味、板鴨、燻腸(baloney)、家禽類的香腸與低脂肪熱狗、蒜味鹹臘腸(salami)、魚漿、紅白肉冷盤(cold cuts)。3措施降食品致癌風險另外,醬油、味噌及醃製醬菜等也可能添加亞硝酸鹽,這些被亞硝酸鹽污染的食品原料也會擴散到其它再製食品,例如火腿常出現在麵包、披薩、炒飯、炒菜、便當或西式早餐店中。那麼有何策略可以降低亞硝胺的產生與致癌風險嗎?其實不吃才是王道!如果非吃不可,則可以採行下列措施:1) 選擇於加工肉品製造過程中,添加抗氧化劑維生素C或E的產品,因為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硝酸鹽的還原,或將亞硝基化合物還原成無毒的一氧化氮(NO)。2) 用餐時多攝取檸檬、柑桔、番石榴、糙米等富含維生素C或E的食物,減少亞硝胺產生;或搭配大蒜、人蔘,也能抑制亞硝胺形成。3) 儘量不要與優酪乳或乳酸菌飲料一起食用,因為這些可能添加硝酸鹽以防止過度發酵;然而乳酸菌含有硝酸鹽還原酵素(nitrate reductase),能把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也要避免與富含胺類的食品(例如:發芽中之麥芽、魷魚、魚乾、青魚)同時進食,以免產生亞硝胺。(本文摘自/抗癌就像減肥/天下雜誌出版)

為癌友集氣 一同響應《攝@無悔》活動

為癌友集氣 一同響應《攝@無悔》活動#大腸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癌症人口持續增加,由於生活型態、飲食習慣、人口結構的改變,癌症時鐘比起10年前快轉1.5倍,平均每5分鐘18秒就有一人罹癌,當中又以大腸直腸癌罹癌人數持續居10大癌症之冠,而102年全國主要癌症死亡原因,大腸直腸癌位居第3位,當年有5,265人死於大腸直腸癌,對民眾的生命威脅不容小覷。23%大腸直腸癌病患 發現罹癌已是晚期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明,根據衛福部統計發現,有23%大腸直腸癌病患,發現罹癌時已是晚期,腫瘤細胞已轉移至肝或肺或腹膜,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目前治療仍以手術或是放射治療為主,對於病患及家屬來說,心情、經濟上都是沉重的負擔,蔡麗娟副執行長提醒,目前健保已給付用於治療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至第三線口服標靶用藥,提供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多一種治療選擇,得以延長生命,又有健保給付,減少經濟上的負擔。避免洗熱水澡 經常塗抹保濕乳液口服標靶藥物治療,與其他藥物一樣,服用期間可能會出現副作用,例如:手足症候群、疲倦、腹瀉等,蔡麗娟副執行長建議,可使用溫和香皂、避免洗熱水澡,並經常塗抹保濕乳液或使用厚棉襪與手套保護患部,在治療期間積極配合腫瘤專科醫師、護理師,及早開始處理副作用,將能控制病情且持續正常生活。藉由影片教育癌友 別怕治療結果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出一部《攝@無悔》-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口服標靶照護網路影片,希望藉由影片教育癌友們,在治療的過程中,別害怕副作用、擔憂治療結果,只要做好口服標靶藥物接軌治療,仍還有很多時間去規劃人生,實現自己的夢想。為鼓勵癌友家庭的抗癌人生,台灣癌症基金會舉辦「攜手抗癌、讓生命再次發光」網路活動,邀請癌友及親友們,一起用實際行動為癌友集氣,現在只要加入「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粉絲團,分享《攝@無悔》網路影片並留言,將網路活動化成實際行動,讓癌友人生添加更多色彩,更有機會翻轉人生,抗癌逆轉勝!

醫訊/大腸直腸癌防治講座

醫訊/大腸直腸癌防治講座#大腸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衛福部國健署大腸癌篩檢數據,發現在50~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中,有8%被確診為大腸癌,此外,大腸癌也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患者平均年齡年年持續下降,最大的原因除了飲食西化、生活習慣,肉吃太多等,也沒有定期健檢習慣,否則早期發現可以及早治療。   為持續關懷大腸直腸癌病友,高雄長庚特舉辦大腸直腸癌病友聯誼會,邀請血液腫瘤科邱泰然醫師主講「如何早期發現大腸癌-大腸癌篩檢之推廣」及營養治療科黃鈴惠營養師主講「我是金頭腦—外食聰明選」,期望藉此協助病友適應日常生活轉變及心理調適,促進相互支持與鼓勵,該單位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活動訊息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大腸直腸癌病友聯誼會  時間:102年12月14日(六)上午9:00~12:00地點:長庚醫院(高雄鳥松區大埤路123號)湖畔星光廳洽詢:07–7317123轉3401 社會服務課 陳妍樺小姐

代謝症候群患者罹肝癌機率 高常人2.8倍

代謝症候群患者罹肝癌機率 高常人2.8倍#大腸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民眾或許聽過代謝症候群,它泛指生理代謝層面所有影響心血管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血壓偏高)、血脂異常(三酸甘油脂異常)、糖尿病、(腹部)肥胖和高尿酸等,知道它會導致心血管疾病,但最近的研究分析卻顯示,嚴重程度可能不只如此,代謝症候群還使病患罹患大腸癌、肝癌的機率增加,不可不慎。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廖朝聖醫師表示,根據社區資料研究,男性代謝症候群患者比一般人增加42%大腸直腸瘜肉發生的風險,而女性增加31%。此外,代謝症候群中的糖尿病會造成非C型肝炎病人,罹患肝癌的風險高出常人2倍;高膽固醇且有糖尿病的患者,其罹患肝癌的風險更是一般人的2.8倍。藥物、運動、定期篩檢 有效降低癌症發生與死亡率廖朝聖醫師說,代謝症候群患者可透過運動和藥物控制來降低20%大腸直腸癌的發生風險,此外,也能透過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方式,來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根據大型腹部超音波篩檢計畫結果顯示,已經證實民眾透過腹部超音波篩檢,可有效降低37%的肝癌死亡率;而免疫糞便潛血檢查也能預測大腸癌發生與死亡率,增加民眾預防的危機意識,透過定期篩檢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及死亡率。

腸癌微創手術 傷口小預後佳

腸癌微創手術 傷口小預後佳#大腸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過去,若要切除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傳統的剖腹手術是在肚皮上劃開一道20公分長的切口,病患常被如此大的手術嚇傻;而台北慈濟醫院將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用在切除大腸癌或息肉上,可讓傷口縮小至3-4公分,讓患者預後因傷口小,可以較快恢復正常作息。治療大腸直腸癌在傳統開刀手術傷口較大,疼痛與恢復期較久,然而用單孔腹腔鏡手術治療腸腫瘤、常因為操作少數器械不易,在美國使用率僅兩成,台灣也只有三成;但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療團隊進行的單孔腹腔鏡手術,將開刀傷口縮小到僅3、4公分,卻能成功擴大多種手術器械的活動範圍,精準地切除大直腸癌與肝腫瘤病灶,相當不容易。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蕭光宏表示,截至目前止,台北慈濟醫院已經為82名罹患大腸癌或息肉患者進行精密的單孔腹腔微創手術。由於單孔腹腔手術傷口小,一般病患在術後3-5天內即可出院,並很快的恢復正常作息。降低患者恐懼、疼痛感 且術後併發症少蕭光宏主任指出,傳統開腹手術,術後因為傷口大、疼痛度高,沾黏風險也較高,發生併發症比單孔腹腔鏡更多,加上有些病患因傷口大疼痛,往往不敢咳痰衍生肺部併發症,更加深術後風險。蕭光宏主任強調,進行單孔腹腔鏡微創切除大腸直腸腫瘤後,可讓癌症病人本身復原得快,能較快進行下一階段的治療或化療。因此對大腸癌患者來說,進行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不僅減少病人疼痛感與心理恐懼感,最重要的是大幅降低併發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