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

恩威並濟?最好的教育是給予勇氣

恩威並濟?最好的教育是給予勇氣#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孩子幫忙整理時,你會總是鼓勵他「真了不起!」、「你好棒!」、「真的好厲害喔!」,而期待他做得更多;或是用「哎呀真難得,你竟然會整理」、「明天也要像這樣好好整理才可以!」,像這樣反諷或對他施壓呢?稱讚還是施壓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大家往往會以為稱讚是件好事,但稱讚其實是在對方的行動滿足自己的期待時,給予其評價或犒賞。換句話說,稱讚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所說出來的話,這樣的人際關係是「上對下」的關係。所以被稱讚的人也可能接收到被小看、被藐視的訊息,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是讚美的話語,其實和責罵、批評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你愈稱讚,孩子可能愈會覺得自己似乎該對父母言聽計從,當孩子不願再回應父母的期待,不想再背負任何責任時,會逐漸認為「會整理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吧」、「反正總是亂七八糟的孩子就是沒用的孩子」,於是開始反抗,故意把東西亂丟,最後放棄整理。過度稱讚會讓孩子沒有自己的原則至於因為期待被稱讚而進行整理的孩子,會讓孩子之後做事都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誇讚和好評,而非出於自己的意志與判斷。也就是說,在得不到稱讚的情況下,孩子就不願再整理了;而且他們整理時總是會在意大人的看法,沒有自己的原則與標準,變成只會照著父母所說的方式整理。最後他們可能會一直詢問爸媽,仔細確認「這樣可以嗎?」、「你覺得我做得好嗎?」,或是討拍地誇耀「你看你看,我整理好了耶!」,甚至完全相反地,變成自律甚嚴,在維持整潔上絲毫不敢懈怠的孩子。那麼,給予孩子勇氣又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平常就透過橫向關係獲得勇氣的孩子,不會將得到稱讚當成整理的目的。他們會成為不在意別人的眼光、能夠給自己勇氣、依照「我想要像幫助別人那樣幫助自己」這種想法進行整理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即使失敗也不會擔心被斥責,因此整理時能夠自動自發且輕鬆地進行。所以,如果想讓孩子養成整理的習慣,就不要稱讚他,也不要責罵他,而是要給他勇氣。除了把焦點放在「你把電車放回去了呢!」、「你把桌子收乾淨了呢!」等具體完成的事情外,也要聆聽孩子整理的心得或是遇到的難題。光是知道父母關心自己,他就已經獲得充分的勇氣。不稱讚也不斥責 要給予勇氣在孩子無法做好整理工作時,也要容許他的失敗,因為無法容許孩子失敗,便無法帶給他勇氣,父母要將「你一定沒問題的!」、「我會幫你加油!」、「我覺得你很重要!」的心情,用言語表達出來。獲得支持的孩子,就逐漸能夠開始主動整理。「不要稱讚,也不能斥責,而是要給予勇氣。」這個原則在面對大人時也完全相同。(本文摘自/阿德勒勇氣整理術/時報出版) 

職災後陷憂鬱 醫學團隊助重返工作崗位

職災後陷憂鬱 醫學團隊助重返工作崗位#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勞工發生職業災害後,常因身體傷害造成工作能力下降,並因勞工本身對自己剩餘的工作能力不了解,常讓傷病勞工等到傷害幾近復原後才嘗試復工,等待復工的期間所耗費的時間、金錢、醫療及社會成本是相當龐大且難以估算。職業傷害無法工作而出現憂鬱32歲的女性從事化學製品製造業研發技術員,某日因職業傷害導致左手第二指近端趾間關節(簡稱PIP)截肢,第三指到第五指撕裂傷,並且第三指遠端近端指關節脫位,遠端指骨折。個案因截肢影響部分動作表現,不但是上班,甚至也出現憂鬱傾向。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部長王鈺霖表示,為協助我國職災勞工未來重建的發展,奇美醫學中心結合職業傷病診治以及各相關醫療科部,並於今(106)年9月1日正式成立職災勞工職業重建中心,以提供勞工整體照護。早期評估介入 避免二次傷害奇美醫學中心設立職災勞工職業重建中心的計畫宗旨,在減少相關醫療及社會成本支出,讓職災勞工於傷病後儘速返回工作崗位,依據其需求建立相關的職災勞工重建辦法,藉由符合成本效益的服務方法,早期評估介入,並提供完善的復工及工作能力強化計畫,以減少勞工因職業傷病造成失能的比例及程度,幫助遭致職業傷病的勞工能夠安全、順利且及早地回復職場工作,避免二次傷害。這項計畫的服務年齡介於15歲到65歲的職業傷病勞工,主要目標為服務有需要的職災勞工、讓接受服務的個案有良好的復工率、讓接受完服務的職災勞工有良好的滿意度等。王鈺霖部長表示,藉由職災勞工職業重建中心的設立,幫助遭致職業傷病的勞工能夠安全且順利地回復工作,避免二次傷害,達到勞工、雇主及國家社會三贏的成果。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自己康復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自己康復嗎?#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2歲的黃爸爸到診間抱怨8歲孩子整天都在做白日夢,上課東張西望、坐不住,感覺整天精力充沛,沒有一刻是安靜的,就連房間也總是一團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容易讓家長誤會不夠認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指出,經過多次問診與評估,加上老師與家人的資訊後,確診黃小弟應該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沒想到黃爸爸自我揭露他也有一樣的症狀。蔣立德醫師指出,過動症在成人身上的表現,即使好動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與社會經歷而逐漸收斂,但仍會表現在工作分心、注意力不易集中上。另外也有許多家長,把ADHD當作是孩子不夠認真,不夠努力,讓孩子無形中承受了無比的壓力。將生活拉回正軌 專業評估很重要蔣立德表示,ADHD的診斷往往需要經過好幾次門診,在詳細病史詢問與資訊蒐集,確認個案從小在不同的情境下與年齡中,都曾經長期出現注意力缺失或過動衝動症狀,才能確診。同時,我們才更有把握這些旁人眼中的行為特色特質,究竟與ADHD的關聯為何。一旦確診,我們才更能有系統地討論下一步的治療模式,將生活步調逐漸拉回正軌的第一步就是要接受專業評估。在接受過完整的評估之後,黃先生與孩子一同接受了ADHD的治療。一段時間後,我逐漸在這對父子的互動中看到笑容,那不單純是爸爸與孩子在症狀上的進步,而是整個家庭和諧與溫暖的發酵。

心力交瘁、全心投入才是好媽媽?

心力交瘁、全心投入才是好媽媽?#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珍妮絲有個青春期的女兒。我們進行治療時,她總是在查看手機,等著女兒給她回訊息。「我覺得很有壓力,」她告訴我,「我沒辦法集中精神工作,在家裡也什麼事都做不了,我總是在為我女兒操心。她有一個很不可靠的男朋友,也不完成學校作業。只要她開車出去,我就不停地點開手機定位APP查看,但她永遠都不在她應該在的地方。」媽媽感到心裡交瘁 有時對女兒情緒化莎朗有三個女兒。該有的她似乎都有了:精緻的妝容、完美的髮型和時髦的衣服。但實際上,她壓力非常大,而且筋疲力竭。「我就是感覺不像自己了,」她傾訴,「我有那麼多事情得做,甚至連二十分鐘坐下來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我的丈夫要工作到很晚,所有事情都得靠我,我送一個孩子去跳舞、做晚飯、陪另外兩個小孩做功課……我想要讓家裡的一切都好,但我覺得自己根本做不到。說真的,我女兒讓我感覺很無力。要她們把盤子放到洗碗機裡真的很過分嗎?」我們的女兒常常讓我們覺得心力交瘁。有時是完全情緒化的女兒帶來的壓力,把妳逼到了極限。有時是日積月累的憤怒,比如女兒不做家事、把毛巾扔在浴室地板上,或者把屋子弄得亂七八糟,妳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住在這裡。媽媽為什麼會心力交瘁?不斷地爭吵、得盯著女兒做功課、聽女兒講她和朋友還有同學的各種八卦、躺在床上了還在為孩子擔心……所有這些事都令我們感到心力交瘁,但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還有其他原因,不過,與我們十幾歲的女兒毫無關係。我們有孩子、伴侶、整個大家庭和朋友,我們被年邁的父母、經濟壓力、工作、家庭責任和人際關係的壓力所迫。生活中還可能出現我們不願承受的挫折,像是離婚、失業或重大疾病。母親,真的是非常神奇的一種生物。但是媽媽們沒有超能力!問題就在於當我們付出了那麼多、那麼忙的同時,也迷失了自我,並且隨之耗盡了自己所有的母性資源。大多數的媽媽都會面臨如此的兩難困境:若要當個最盡責的母親,妳得成為最完美的自己,美麗、熱情、幽默、有活力、有創意、睿智、勇氣十足、善於自省和可信賴。然而,太常去做完美的母親,會讓妳人格中至關重要的部分感到自己多餘並且被忽視,這樣持續下去,妳會開始失去朝氣,某些在妳內心深處的東西就死掉了。「母親」的身分被賦予錯誤的期待在我們之中有許多人都過著自己小時候夢想的生活:妳有房子、伴侶、工作和小孩;妳想要一個女兒,並且也有了一個。可是,為何如今妳卻無法樂在其中呢?如果妳沒那麼喜歡妳的女兒,或是沒那麼享受有小孩之後的生活,不是妳的錯。「母親」這個身分被賦予了錯誤的期待,無效的教養觀在我們的文化裡生了根,對所有人都影響甚鉅。並不是我們當媽媽的選擇去接受這些刻板印象,而是我們根本「繼承」了這樣的價值觀。我們對這些說法是如此熟悉,彷彿它們是神聖的經文。但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這些觀念扭曲了事實,讓所有母親走投無路,奪走了我們幸福的生活,讓我們如此緊張、忙得不可開交又心事重重,反而完全失去了與女兒相處的寶貴時間。這種刻板印象,我稱作「無效媽媽信條」。(本文摘自/媽媽,才是一切的答案/寶瓶文化)

開學危機 就靠「5多3少」來解決

開學危機 就靠「5多3少」來解決#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剛開學2周,爸媽發現五年級的小杰只要上完第一節課就會腹痛請假,曾到小兒科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因此學校護士阿姨建議爸媽帶小杰去看兒童心智科,才發現原來小杰連日來的身體不舒服都是因為「開學症候群」。生活作息混亂較容易產生急躁、焦慮情緒小杰從小比較容易分心,由於開學前2週都和弟弟在鄉下阿嬤家住,因此養成了晚睡晚起的習慣。加上開學後覺得五年級的課業較困難,擔心功課不會寫、考試考不好而睡不著,且面對新同學又讓他更緊張。開學症候群約維持開學後兩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張倍禎解釋,暑假生活作息較混亂,開學後容易產生急躁和焦慮的情緒導致上課不專心、對學業興趣缺缺的「開學症候群」。這樣的適應障礙通常在開學後維持約2週的時間。張醫師建議家長利用「5多3少」原則:1) 多體諒少責備/先別急著責備孩子,先由醫師和孩子聊一聊了解孩子心理的因素,再與老師溝通,協助孩子跟上目前的學習進度。2) 多親子時間/每天固定時間一起分享學校發生的事情3) 多運動/規劃全家每週3次一起運動,增進親子互動、提升活力。4) 多規律作息少滑3C/平時勿過度使用手機或平板,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5) 多注意均衡飲食/攝取含有豐富維他命的蔬果以及能緩和情緒和增加腦力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如綠葉蔬菜、深海魚和堅果。

乾溼分離 負能量不擴散

乾溼分離 負能量不擴散#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除了在身體上容易積累毒素,衛浴無法順暢清理能量的時候,也會對心理層面產生影響。「有沒有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我們每天睡覺和起床的地方是臥房,但是第二個和倒數第二個地方,都是衛浴。它對我們睡眠、身心安穩程度的重要性,是排在第二順位的。」衛浴乾濕分離 身體負能量就不會感染別人徐大智表示,衛浴相對於其他居家空間,是更需要特別養成習慣照顧的地方,除了建議乾濕分離,最好毛巾盡量擰乾不要滴水,牙刷架的隔板玻璃等等,也要保持乾淨乾燥。「可以在洗手檯附近放一條布,大家養成習慣,用完就擦一下。不要小看這些生活習慣,因為水是清理我們身體和心靈能量很重要的東西,到處都在滴水的話,代表身體的負面能量隨處噴灑或擴散,水本來就有擴散的作用,你如果身體不舒服或帶著負面情緒,很容易感染到其他人。」第二個要特別注意的,是衛浴的照明。衛浴如果感覺昏暗,會對整個人的氣場都不好,因為那是能量交換、清理的地方。「用生活常識的角度,也可以解釋照明的重要,衛浴裡面通常會有鏡子,在你精神不好的時候,可能會被自己的光影嚇到,心神不寧。一天有兩個關鍵的時候要進浴廁,一是起床後、二是睡覺前,通常都是精神不太好的時候。一個明亮的浴廁空間,可以讓我們自己的狀態更穩定清楚。」徐大智建議,可以的話不妨在浴廁裡放一盞小燈,可以一直開著,進去時再切大燈使用,「燈的目的是保持衛浴裡固定的亮度,因為裡面比較容易有晦氣,這是個除穢的方式。」容易過敏要小心 用植物觀測負能量另外,有些人喜歡擺一些香氛小物或植物,這些都很好,但是原則是植物絕對不能枯,「衛浴的植物如果枯萎,比其他地方更不好,因為植物對負能量的感受能力比人更強,植物是觀測能量狀態很好的指標。如果你發現你放的植物,沒幾天水就發臭,狀態就不好,就要去觀察衛浴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也許濕度太高了?也許照明不夠?也許空氣不夠流通?植物其實比人體更敏感。除了是一個很好的觀察點,也是平衡穢氣的方法,因為它們本身就會有香氣和生命力。」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點是,如果容易過敏,尤其是皮膚和呼吸道過敏,可能也要特別檢查一下家中的衛浴狀況。「因為所謂的過敏,就是人體對外來侵入物過度反應。容易產生過度反應,表示體內的能量不平衡,這和身心能量有沒有好好清理,有很大的關係。」(本文摘自/魅麗雜誌第120期/2017.9月號)

講座/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

講座/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症狀,但卻常被眾人忽略。憂鬱症不但成為隱性的殺手,還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社交功能。你是否曾經因心情低落,出現莫名的睡眠障礙或胃口改變,而不知如何是好? 本講座讓你更了解憂鬱症,有助於大家提早發現,早期治療,重拾快樂與活力。名稱: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時間:2017/9/16(六)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4919

講座/家屬的相處及照顧

講座/家屬的相處及照顧#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家人得到重鬱症後,看著她/他低落的情緒,失去生活及工作動力,好像也失去了人生的目標,整個人都懶洋洋的...,身為家人的我們除了跟她/他說:要堅強、要振作、不要失志..之外,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要怎麼相處及照顧方式才能讓生病的家人逐漸康復?名稱:家屬的相處及照顧時間:2017/9/16(六)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491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