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治療”頑固型高血壓” 完整治療保健康

治療”頑固型高血壓” 完整治療保健康#失智症

臨床上會碰到一些很難控制良好的高血壓病人,無論如何用藥衛教,都很難使血壓達到正常。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心臟內科鄭鴻璋醫師表示,頑固型高血壓的定義為:血壓一直超過140/90mmHg以上,或有糖尿病或腎臟病的病人,血壓一直超過130/80mmHg以上,即使固定用了至少3種以上的降壓藥(其中一種是利尿劑)一年以上,血壓仍無法下降者。這類病人約佔10-15﹪。造成頑固型高血壓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八種:1. 無法遵循及嚴守持續性高血壓藥物的治療,或病人對治療的順服性不佳。如病人自動調藥、減藥或是沒有症狀,就自動停藥。2. 藥的劑量不夠或組合不對。3. 血壓藥物用於不方便或易混淆。4. 藥物的副作用,讓病人心生恐懼而停藥。5. 花費太高,省著吃。6. 醫囑不了解或醫囑不方便以致無法實行。7. 病人對衛教內容不了解,或產生誤解。8. 本身有老人失智症或記憶力衰退的病人。另外有些病人服用其他藥物,而影響血壓,包括非固醇類抗發炎藥,擬交感神精興奮劑(如鼻噴劑、食慾抑制劑、咖啡因)口服避孕藥、類固醇、抗排斥藥、紅血球生成素、抗憂鬱藥等,都會造成血壓升高,不易控制。還有一些相關的因素要去除,如抽煙、肥胖、喝酒、胰島素阻抗性、及氣喘、睡眠呼吸終止症候群、慢性疼痛、食物太鹹、水份攝取過量…等等。鄭鴻璋醫師指出,頑固型高血壓的治療方針有以下幾點:1. 服用4至5種降壓藥,其中一種是利尿劑。2. 降壓藥的劑量要足夠。3. 要用長效型降壓藥。4. 一天吃二次(早上及下午)。5. 可考慮同類型不同作用的降壓藥合併使用。6. 轉診心臟科專科醫師診治。7. 住院評估次發性高血壓的可能。鄭醫師提醒,高血壓與糖尿病一樣都屬於慢性疾病,早期均無明顯症狀。但長期控制不良,就會造成全身各器官的病變。必須擬定好完整的策略,除去影響治療成效的因素,才能使我們的身體常保健康。

協助失智老人 記憶門診提供長期照護

協助失智老人 記憶門診提供長期照護#失智症

台灣人口日漸高齡化,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0%以上,根據推估,台灣失智症人口數是高齡人口的5%左右,也就是國內約有10萬名失智老人。隨著老年人口比重愈來愈高,失智老人勢必愈來愈多,且造成的家庭和社會問題愈來愈嚴重,面對此趨勢,國內有關老人失智症的醫療和照護卻明顯不足。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葉炳強醫師表示,在教會關注弱勢族群的使命之下,耕莘醫院於民國88年五月成立『記憶門診』。這個門診由醫師、臨床心理師和失智症家屬聯誼會志工專業成員一起組成,藉由各專業服務的分工和整合,解決失智症病患和家屬的問題,根據個案的需要,量身設計一份屬於個案和家屬的長期照護計畫。在醫師門診診療的部分,葉炳強醫師提及,醫師常遇到許多病人或家屬帶來有記憶障礙及其他認知功能衰退的病人,鑑別診斷與篩檢失智症病人。記憶門診的醫師在面對一位疑似失智的病人,必須判斷病人是否有失智的症候群,並適時請護理師給予專業諮商、或請臨床心理師給予認知功能的結構性測試與判讀。葉炳強醫師表示,在提供失智症衛教服務時,記憶門診會提供以下資源:1. 提供社會資源:對於確定診斷為失智症的病人,告知如何申請社會福利資源,例如: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走失手鍊..等。同時也提供相關民間團體與政府機構的照顧服務,例如:日間照顧中心、養護機構、喘息服務、居家照顧服務等資訊。2. 提供訓練課程轉介,鼓勵照顧者參加支持團體。3. 關懷與陪伴失智患者:透過一些簡易健腦遊戲(如:拼圖、字卡、圖卡)與失智患者互動、社交,並鼓勵照顧者在家可培養失智患者心智有氧運動、頭腦保健。

預防老年失智:多用腦、運動、攝取不飽和脂肪食物

預防老年失智:多用腦、運動、攝取不飽和脂肪食物#失智症

隨著國內人口老化,失智症患者也有增加趨勢,如何加強防治成為重要課題。失智症是因大腦進行性的退化,導致記憶力減退,同時伴隨認知功能損害的一群疾病,最常見的病因是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目前都無法根治。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神經內科-王志弘醫師表示,根據現有研究,有一些方法確實能夠延遲失智症的發生,或減緩疾病的進行,以下便從「預防疾病」及「減少腦力的衰退」兩個層面,教導民眾如何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一、預防疾病的進行1.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目前認為,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僅能減少血管性失智的發生,對於阿茲海默症的病情、提升大腦認知功能也有幫助。因此,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戒菸、多運動都很重要;王志弘醫師指出,其中降低血壓及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所謂好的膽固醇)效果最明確。2. 調整飲食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也會增加失智症的機會。多攝取魚類及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的食物(紅花籽油、粟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及果仁等)可以減少失智的危險。至於補充維他命C和E、以及一些抗氧化劑(如胡蘿蔔素)、銀杏萃取物等,預防失智的效果較有爭議,尚無明確的結論。另外比較爭議的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與「荷爾蒙」的使用。過去認為大腦的退化與發炎有關,因此有人推測,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但有的研究說有效,有的說沒效,結果相當分歧。王志弘醫師提醒,由於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恐有胃腸出血副作用,目前並不建議。另外,補充女性荷爾蒙和預防失智的關係,目前尚有爭議;至於男性荷爾蒙與失智症的發生,則有待進一步研究。二、如何減少腦力的衰退1. 多用腦:多動腦可以減少智能退化,不僅年長時多使用腦力有助降低失智風險,年輕時的教育、工作是否需要大量腦力,也和日後失智的機率有關。目前有人正研究一些刺激大腦的運動,看能否減少大腦智能、甚至整體生活機能的退化。2.安排休閒活動:研究證實有些休閒活動可以減少失智症的風險,包括:閱讀、打牌、下棋、玩樂器、跳舞等,多從事這些休閒活動同時也可提升生活品質。3.培養運動習慣:運動對身體有益,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對減少失智症的發生也有幫助。不一定要劇烈運動,即使單純的走路也可以降低失智機率。

照護失智老人  音樂安撫身心靈

照護失智老人 音樂安撫身心靈#失智症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失智症人口也隨之增加。失智症好發於老年人,是一種全面性的心智能力逐漸喪失,造成失智症的疾病有多種,其中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雖然其意識狀態仍是清醒的,但會隨著疾病進展陸續出現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最近發生的事情特別容易忘)、空間結構異常(無法清楚辨識方向而容易迷路)、計算能力退化(買東西無法計算金額)等,更嚴重時其語言表達的能力明顯退步,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如大小便失禁)、甚至行動困難(長期臥床)。依據內政部統計,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人口約30萬人,若以臺灣65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率5.3%計算,則臺北市約有1萬6,000人左右疑似或罹患失智症。然而,臺北市老人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手冊者緊僅約4,000人,表示多數患者仍隱伏在社區當中,等待發現並接受治療。因此,隨著人口老化及失智症比率急速上升的情況下,失智症照顧將是未來長期照顧的「主流」。由於失智症患者的認知、行為精神症狀等問題,常造成家屬或照顧者的困擾與壓力。為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首創全國從95年10月起試辦失智症多元化的社區照護服務,更於96年12月起於本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推動「臺北市輕、中度失智症長者樂齡音樂健康照顧活動」,活動內容以提供失智症長者肢體運動、音樂律動、手工藝、感官認知、主動關節活動等職能治療服務。透過刺激五官及皮膚觸覺的周邊神經反射到大腦中樞而促進腦血流,減緩腦細胞退化的程度,除了讓長者身、心、靈都得到愉悅外,也讓主要照顧者及家屬有喘息機會。活動迄今計有164名失智症長者參與,其中以女性長者居多,多數參與活動長者透過簡式健康量表(BSRS-5)評估,顯示有助情緒緩和,且因團隊運作方式,改善長者過往社交退縮、低社會參與情形,也讓參與照顧家人,獲得適度喘息與相關健康照護資訊及技巧,整體活動滿意度高達90%以上。為因應長壽社會來臨,臺北市政府於今年成立「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及5區服務站」,提供單一窗口服務,針對臺北市65歲以上失能長者依照其日常生活功能缺損情形、社會服務身份別,研擬照顧計畫,協助連結提供長期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居家照顧服務員、機構安置等),並與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及深耕社區之12區健康服務中心、老人服務中心、臺北市各醫療院所出院準備單位、長期照護機構等單位,相互轉介照護資訊,共同串起照顧臺北市民照顧重責,讓退休後「老」市民生活不孤單。(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聯絡電話:市民熱線1999按9)

「國際失智症日go!go!憶起來」

「國際失智症日go!go!憶起來」#失智症

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花蓮慈濟醫院將在21日上午9點在輕安居舉行「國際失智症日 go!go!憶起來」,邀請病友、家屬、社區民眾透過失智症話劇、失智症的照護經驗分享、趣味競賽等活動,一起為「記憶而走」,進而重視失智症預防、治療及照護工作。目前,全世界已有2400萬個失智症病人且以每7秒鐘出現一個新案例的速度增加中,預估西元2040年,全世界必須面對超過8000萬失智症患者存在的事實;台灣目前已有超過15萬失智症患者,20年後將倍增。 根據美國阿茲海默症雜誌發表的「2005年全世界失智症社會成本推估研究」報告指出,2005年全世界失智症患者年成本高達3150億美元,超過10萬億元台幣,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呼籲各國政府應將預算投入失智症的早期預防措施,促進大腦記憶健康,以減輕失智人口及國家社會負擔。 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自1994年起,發起國際失智症日,在每年9月21日聯結全世界失智症協會及失智症患者、家屬共同響應為記憶而走活動,希望各國政府及社會民眾重視失智症的預防、治療及照護工作。 花蓮慈濟醫院響應台灣失智症協會與國際阿滋海默症協會發起921國際失智日為「記憶而走」,21日上午9點至12點,在感恩樓三樓輕安居舉行「國際失智症日 go!go!憶起來」。當天有失智症篩檢,話劇表演,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浩銘將以家屬身分經驗分享「如何活出生命的光彩」,輕安居團隊也將帶領拼圖、撿豆子等趣味競賽及有獎徵答活動,歡迎社區鄉親一起來認識失智症,重視失智症的預防與照護,並關心失智症議題。 洽詢電話(03)8561825分機2068、2300或2347。

關懷失智症影展 南台灣起跑

關懷失智症影展 南台灣起跑#失智症

南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接受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邀請,首度於南台灣辦理「記憶的減法 & 愛的加法」失智關懷影展;結合了高雄縣市、屏東縣、澎湖縣政府及台東天主教聖母醫院等政府與民間單位共同辦理;除了南台灣之外,失智老人基金會同時也邀請中保關懷社會福利基金會中興保全公司、北/中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天主教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等,同步在台北縣市、台中縣市、苗栗縣、嘉義市、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台東市、澎湖縣、金門縣等共12縣市,從97年9月17日起至11月15日共播出41場次。內政部中部辦公室翁文蒂專門委員表示,內政部回應失智老人的需求,推動10年的照顧計畫,希望提供老人個別化的照顧;也希望在各鄉鎮成立日間老人照護中心。此次是首度北、中、南三區一起聯合辦理老人相關活動,內政部期待藉由民間老人服務機構來發掘老人的需求,從服務過程的分析中,找到服務老人的焦點,以提供老人服務。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羅世雄先生說:「近日來因著國片熱潮,用影展的方式喚起大眾對老人的了解,是有意義的活動。」由於羅執行長自己體驗過陪伴老人的重要性,因此他也很高興和願意響應,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聖功基金會此次舉辦的影展活動。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老人有1%會得失智症,比例逐年增加,每增加一歲會增加5倍;意味80歲以上的老人,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會得到失智症。高雄市衛生局蔡龍居副局長致詞時說,「得到失智症的老人比例不小,盼大眾注意」。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社會結構下,除了注重失智症的照護,更需預防和減緩失智症的發生。65歲以上的老人,平常要多運動、多些社交活動、多休閒、多做有益腦部發展的活動。因此除了做好照顧,也需要延緩病發,以減輕不得以需要照顧的負擔。影展上映影片包括Always再續幸福的三丁目(首映)、親情觸我心、明日的記憶、 腦海中的橡皮擦、記得我愛妳、長路將近、手札情緣、尋找失智老人等。首場演出將於97年9月17日下午兩點,於高雄市天主教聖功醫院播出「親情觸我心」,映後由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林雪驥主任與觀眾進行對談;Always再續幸福的三丁目首映則於9月18日下午兩點在聖功醫院播出,映後由天主教聖功基金會王秀雯社工師與觀眾進行對談。每一場演出後,都安排了專業人士與觀眾對談,觀眾發問或提出心得分享,還可以獲得限量贈送的「記憶的減法 & 愛的加法」失智照護隨身書一本。聖功同仁及志工們在記者會中以社區劇場「一人一故事」的形式,共同演出「記憶中的愛」,運用詩、布料、即興的節拍與肢體,透過中年女人的台語新詩吟誦、多彩的布呈現出對於家人感謝又複雜的愛、失智者的角色扮演、照顧者的心情雕塑,刻劃出人們對於家人的愛與照顧者的甜蜜負擔。南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並於重陽節前特地發行Q版「老朋友問安卡套組」,聖功醫院楊儀華院長表示,聖功醫院承辦南區老人關懷諮詢專線已有10年,今年開始與聖功基金會一起合作,加強推廣老朋友諮詢專線給予社會大眾。在「老朋友問安卡套組」中有一張問候卡、隨身卡以及免付費電話貼紙,讓民眾可以將隨身卡送給老人隨身攜帶,貼紙則可以貼在家中或老人機構的電話上,讓老人家們想要找人聊天、但沒有家人同在時,就可以打免付費電話與志工對談。影展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SMIC/27105126

深腦部刺激術 巴金森病友走出生命黑暗期

深腦部刺激術 巴金森病友走出生命黑暗期#失智症

「躺在床上,連腳抽筋、翻身、解尿都需靠家人幫忙,那樣的生活,使我的心情陷入谷底,曾幾度興起輕生的念頭」,罹患巴金森病十四年的秦亞駒說,從發病服藥控制到肢體動作如植物人狀態時,神智清醒的他幾乎完全喪失求生鬥志,直到三年多前到花蓮慈濟慈院求治,成功的深腦部刺激術,才讓他重新站起來,回到工作崗位。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個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與許多的動作障礙疾病患者一樣,病人的神智清楚,但是身體卻像是被禁錮一樣不聽使喚,行動與日常的生活皆需要別人的扶助。秦亞駒說,三年多前,他和家人得知花蓮慈院有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燃起了求生意志,便在家人陪同下到花蓮慈院診治,經陳新源主任評估認為可以做深腦部刺激術,但因健保局沒有給付這項手術,幸經社工員協助可分期支付龐大的手術費用。加上治療期間蔡昇宗醫師的悉心照護,現在他才得以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而且還在台東地檢署找到一份工作。陳新源主任表示,巴金森病主要是因中腦的黑質神經細胞退化,多巴胺量減少,臨床表現包括顫抖(tremor)、僵硬(rigidity)及動作遲緩(bradykinesia);自1960年,左多巴胺、多巴胺促酵劑等對於動作障礙有顯著的改善。然而伴隨著疾病的進展,藥物仍會產生藥效時間縮短以及無法控制的異動症等副作用。1990年,深腦部刺激術的發明逐漸取代了燒灼術,在廿一世紀成為手術治療之主流。目前,花蓮慈院是台灣單一醫學中心巴金森深腦部刺激手術量最多的醫院:2002年2月至2008年6月深腦部刺激術共手術99例,佔全國手術人次的46%。深腦部刺激術的成功有賴於精準的將晶片植入視丘下核,並以全身麻醉取代國外的半身麻醉模式進行手術,這項結果已獲得國際上的肯定。近年來,在國外也有一些研究發現有少數的深腦部刺激術的病人會發生憂鬱、輕躁等身心問題,在陳新源主任支持下,蔡昇宗醫師在二年前提出有關深腦部刺激術對情緒影響的研究計畫,隨即獲得美國神經外科學會頒發最佳住院醫師論文獎。蔡昇宗表示,這項研究主要是花蓮慈院施行的深腦部刺激術的量夠多,於是以術後追蹤一年以上的病人為研究對象約有三十八例個案進行分析,發現其中約有八人有情緒管理問題。研究團隊將三十八例個案晶片放電的區域進一步比對,發現有情緒影響的病患與其他手術病患的區域有顯著差異。於是,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針對這八名病人的腦部晶片調整放電區域與藥物治療後,病人的情緒問題也獲得改善。秦亞駒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巴金森病人除了接受藥物治療之外,在幹細胞療法尚未發展成功之前,深腦部刺激術是巴金森病人目前的最大希望,若是這項手術被納入健保給付,應該會有更多的病人及家庭獲得解救,巴金森病人若無法生活自理,將可能拖垮整個家庭,造成更大的社會成本支出。目前花蓮慈院醫療暨研究團隊,致力於巴金森治療及相關研究,並在治療上則結合藥物與深腦部刺激術,輔以復健及社工輔導等全方位照顧,冀望進而改善巴金森病患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年老就一定健忘?失智警訊莫輕忽!

年老就一定健忘?失智警訊莫輕忽!#失智症

失智症防治需由失智症警訊之認識及提早開始預防做起,大多數人認為老年人記性差是正常的事,如果老人家較同齡、同教育程度的老人記憶力差,即應該注意;雖然每個人都有遺忘的經驗,但如果連綁鞋帶、認路等日常生活技巧都忘記,有可能是生病了。失智症除了記憶力減退外,半數的患者可能伴隨精神症狀,包括妄想、多疑、憂鬱、行為改變、睡眠障礙等,只要家屬多加注意,應可早期發現。當老人家出現失智症早期十大警訊(下連結)時,應該儘速前往醫院的神經科或精神科門診接受診療,以確定失智症的真正原因,給予有效對症的治療,可延緩症狀惡化。老人失智症早期十大警訊: 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 : 一般人偶爾也會忘記,不過一經提醒就會想起來,但失智患者經過提醒仍無法想起。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如廚師不知如何炒菜、鋼琴師不知如何彈琴。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失智症患者會想不起某個字眼,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 「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失智患者會分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會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如過馬路時不看左右和紅綠燈,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日常生活所需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  東西擺放錯亂:將物品放在不對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冰箱或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 個性改變: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控制或沈默寡言。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和誘導,才會參與事務,放棄原本的嗜好。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95年度起老人健檢已有新增失智症篩檢項目,呼籲家中如有失智症高危險群:65歲以上長者且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巴金森氏症、中風等病史或家族有失智症遺傳病史者,應每年至少做一次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e Questionnaire, SPMSQ)篩檢。此量表針對意識、記憶力、定向力、注意力、思考及一般知識等六個向度進行檢測,藉此初步瞭解長者目前心智健康狀態;由於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是以問卷方式進行施測方法簡單,您亦可自行檢測或協助家人進行初步老人失智症篩檢,如果測試結果有答錯3題(含)以上的話,最好進一步前往醫院檢查,以控制病情防止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