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失智症狀常被輕忽!8大前兆是警訊

失智症狀常被輕忽!8大前兆是警訊#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天是「國際失智症日」,其實失智症早期發現可減緩惡化,大家應多多重視失智症的預防、治療及照護,別讓一時的疏忽造成遺憾。一名75歲的阿嬤因為記憶力漸漸變差,開始搞混家人稱謂,把孫子喚成兒子、將陌生人當作老伴,有時甚至在自家中還嚷嚷著要回家,一開始家屬沒有特別注意,直到出現這些不尋常狀況帶阿嬤前往醫院檢查,才發現原來種種行為都是失智症線索,只是家人平時都沒有特別注意。多數患者沒有病識感 單純以為是老化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宋兆家指出,大多患者沒有病識感,單純以為只是老化造成的記憶力不好,這時家人應對失智症有著高度認知,於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才不會忽略失智症的早期病兆!民眾可自行評估8大失智警訊大多數人都誤以為失智症無藥可醫,但宋兆家主任表示,除了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病因,如: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額顳葉退化症、帕金森症,無法真正改善之外。部分的失智症只要找到背後病因,對症治療,確實可以遏止惡化、改善病情。以下為8大失智症前兆,一般民眾可自行評估,也能觀察家中長輩有無以下症狀:1) 記憶力漸漸喪失,常常找不到東西、有些事漸漸地想不起來。2) 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以前本來很熱衷的事物,現在都興致缺缺。3) 解決問題的判斷能力出現困難,和以往的判斷力相比,現在常常做出錯誤的判斷。4) 別人說您一直重複說同一件事、重複相同問題,忘記曾經說過的話、問過的問題。5) 學習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忘了怎麼使用遙控器、洗衣機等電器產品。6) 忘記正確的日期、約會、聚餐的時間,忘記正確的日期,甚至是年齡,也會忘記約會的時間。7) 處理複雜的財務或計算上有困難,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帳單繳費、購物付款出現問題。8) 情緒或人格改變,脾氣突然變差或暴躁的人轉為溫和。症狀超過2項建議盡快就醫宋兆家主任特別強調,如果家中長輩有超過2項以上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接受詳細的評估與檢查。對於想要預防失智症的民眾,平時一定要常常動腦,藉由培養閱讀、下棋、旅遊等活動;以及每周3次規律的運動活化腦部。此外,更要維持均衡飲食和正常作息,遠離危險因子,避免高油、高鹽的飲食及戒菸。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家人若出現這些症狀,很有可能就是罹患失智症,有時候可能會胡言亂語、精神狀況不佳,還有可能因為不舒服而口出惡言,在這種情況之下,失智症照護者的壓力會非常大。針對各種失智症、老年照護上的行為問題及情緒問題,由神經內科醫師盧韻如分享並給予建議,講座主題「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期望病患及家人有更正確的觀念。名稱: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時間:106年9月14日 星期(四)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2段360號)  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記憶減退誤當老化 失智悄悄找上門!

記憶減退誤當老化 失智悄悄找上門!#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照護不只是一個家庭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沉重需要共同分擔的沉重壓力。依據失智症盛行率推估,新北市預估有3萬8千位失智症患者,面對漫長又沉重的照顧責任,對家庭照顧者不論在生理或心理都是沉重的負荷。出現記憶減退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高淑真指出,失智症剛開始以近期記憶減退為主,家中長者剛開始出現此症狀常被家人誤以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患者自己可能都沒有察覺。其實失智症從罹病到完全失能期間約8到10年,由於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的不瞭解,進而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法律糾紛,導致照顧者負擔沉重。大多數患者害怕外出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家屬擔心患者外出會造成意外,通常會選擇將患者關在家中。一旦失智症長輩減少社會參與的機會,便會加速失智病程退化速度。為此,營造支持失智家庭的高齡友善社區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讓患者在熟悉的社區中生活可延緩失智高淑真副局長表示,多數失智症長者皆生活於社區中,新北市導入民間資源預計打造多個「瑞智友善社區」讓失智症長者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區中安心的生活,延緩失智進程,而家屬能夠就近獲得支持及喘息,減輕照顧負荷壓力,達成在地安老的高齡友善環境。高淑真副局長呼籲市民,如果家中長輩出現記不住最近發生的事,但對2、30年前的事都還記得,不斷詢問重複的問題、疑東疑西、懷疑家人偷他東西、個性忽然大變等,這都是失智症的徵狀,建議市民能夠安排家人盡快就醫診斷,在專業醫療介入下,加上更多延緩失智的社會活動,相信能夠大幅降低未來照顧的負荷。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家人若出現這些症狀,很有可能就是罹患失智症,有時候可能會胡言亂語、精神狀況不佳,還有可能因為不舒服而口出惡言,在這種情況之下,失智症照護者的壓力會非常大。針對各種失智症、老年照護上的行為問題及情緒問題,由神經內科醫師盧韻如分享並給予建議,講座主題「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期望病患及家人有更正確的觀念。名稱: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時間:106年9月14日 星期(四)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2段360號)  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解密失智症 高低風險群有哪些?

解密失智症 高低風險群有哪些?#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有哪些類型呢?阿茲海默症在日本占所有失智症患者比率的70%,其發病的潛伏期間就長達25年左右。因此,若能在早期階段察覺的話,極有可能做到病情抑制與改善。高血壓、糖尿病是老人癡呆高風險因子此外,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只要能讓病情的惡化延遲5年,將有可能不再出現失智症的症狀,並能以此狀態終老一生。也因為如此,目前全世界都全心投入於降低失智症發病的研究。九州大學的研究顯示,他們已經透過福岡縣所進行的傳染病學調查,證實了「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因子(危險因子)。另外,有許多研究機關的報告也歸納出: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與低風險族基本上會符合以下幾點。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糖尿病患者或高血糖的人是正常人的二點一倍(九州大學 福岡縣久山町的調查).有抽菸習慣的人或是常吸二手菸的人罹患失智症的低風險族群.有運動習慣的人(比不運動者少四成).不抽菸者不只吸菸者 吸二手菸罹患失智症機會也增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運動不足、肥胖、抽菸……都是容易罹患失智症的原因,由此看來,生活習慣病與失智症的罹患風險越來越相符了。腦出血與腦梗塞的後遺症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占所有失智症患者比率的20%,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此外,血壓高的人當然也是此病的高風險族群,與生活習慣病有密切的關係。在過去曾聽過「吸菸能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論點。然而此論點目前已經被否定,不只是吸菸者,身旁吸二手菸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逐漸攀升。為了維持身體健康,預防生活習慣病也是保持大腦健康的重點之一。(本文摘自/遠離健忘和失智/太雅出版)

中醫針灸 助改善失智症的認知功能!

中醫針灸 助改善失智症的認知功能!#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衛生環境改善、醫藥進步,致使死亡率逐年降低,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大幅成長,失智症的人口也同時快速增加,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每13人就有1位是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每5人就有1位失智者,失智症的盛行率已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增。針灸合併西藥可改善認知能力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表示,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研究,證實中醫療法對於失智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來說,比起單純使用西藥治療,阿茲海默症患者使用針灸合併西藥治療的認知能力佳,可以幫助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許益彰醫師表示,中醫治病的特色在於注重整體觀及個人的體質差異,中醫治療常使用頭皮針來治療失智症,最常選用的穴位為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直上的交叉點)和四神聰穴(距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的四個穴位),可以活化腦細胞、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進而改善認知能力、延緩記憶的衰退。平常可做穴位按摩、戒菸、規律運動預防失智許益彰醫師強調,失智症本身是一種持續進展且不可逆的疾病,中西合璧治療雖可延緩病程的發展、改善病人的認知及日常生活能力,但目前不論是中醫或西醫都無法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就顯得相當重要。建議平常可以針對百會及四神聰做穴位按摩,一日三次、一次3~5分鐘,按壓力道自覺稍微痠脹感即可;此外,戒菸、規律運動、多與人互動或從事腦力激盪的休閒活動如打麻將、打牌、下棋等皆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發生;若是三高的族群,則要密切追蹤血壓、血糖和血脂,必要時須積極接受治療,所以平時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就能延緩失智症的到來。

講座/失智症的飲食防治

講座/失智症的飲食防治#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數也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防治成為一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的惡化,難以逆轉或者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來預估一個人會不會得到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是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飲食的部份如何來預防失智風險呢?又發生失智後飲食部分應注意什麼呢?此場團衛將由營養師賴玉釧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失智症的飲食防治 時間:106年8月15日 星期(二) 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提升記憶力防失智 記得顧好口腔健康

提升記憶力防失智 記得顧好口腔健康#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類臼齒的咀嚼力一般落在50到80公斤,但只要拔掉一顆臼齒,咀嚼力就會下滑至30到50公斤。牙醫師和針灸師都深切明白一件事:身體無法站直、無法站穩、失去平衡或頭痛、肩膀痠痛都跟沒有確實咀嚼有關。咀嚼能力強 記憶力明顯較好咀嚼力的重要性也深深影響著大腦的機能。例如,有實驗指出:光是咀嚼口香糖就足以提升記憶力。這是來自岐阜大學醫學部的藤田雅文等人所進行的實驗。實驗過程中,他們讓20多歲與60多歲的志願者咀嚼口香糖2分鐘,並檢測其大腦的狀態,發現記憶力(銘記力)有提升的現象。透過監測大腦活動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來檢查他們的大腦,結果發現主掌記憶的大腦海馬迴功能因此提升。接著,在30分鐘之後,進行回憶剛才所記憶之事物的實驗,結果也證實咀嚼口香糖能促進回想能力。此外,星城大學的渡邊和子教授等人於2002年發表一項研究報告。報告中提到:削掉老鼠的臼齒,使其無法咀嚼,老鼠的記憶力就會下滑;而對原本的臼齒進行治療,讓老鼠能再次咀嚼之後,記憶力便恢復正常。保留牙齒較多的人不易失智由此可知,一旦失去牙齒,咀嚼所帶給大腦的刺激就會減少。這對於記憶有多大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讓我們把咀嚼的功效運用在健忘與失智症的預防上吧。別疏忽牙齒保健,即便上了年紀也要盡可能留住自己的牙齒。事實上,有報告指出保留原齒較多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腦萎縮等病症的惡化程度也已被證實與高齡族群的牙齒顆數有密切的關聯。65歲後因為牙周病平均會拔掉10顆牙齒一到了熟年,口內環境自然容易惡化。65歲到70歲之間,平均會拔掉10顆以上的牙齒。其原因幾乎都歸咎於牙周病。吸菸、過勞、壓力、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也會提早讓牙周病惡化。牙周病是可預防的,就從一天刷3次牙開始吧,如此一來便能防止大腦的老化。(本文摘自/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