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

夫妻需要一起探索 無效的互動循環

夫妻需要一起探索 無效的互動循環#夫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伴侶間形成痛苦的負向互動循環,最大的原因是他們都在壓力下無意識地、立即性地、自動化地表現出求生存的因應模式。有趣的是,他們都以為這些不一致的應對姿態是解決關係難題、阻止關係惡化唯一的方法,但沒想到卻事與願違,反而演變為關係中更大的困難。此時,治療師需積極協助他們看到自己的不一致行為如何引發對方不一致的應急反應,又因對方不一致的反應引發自己另一個不一致的應急反應,兩人因此共同創造了無效、負向的互動循環。這些洞察可使伴侶雙方跳脫你錯我對的線性思考脈絡,開始拓展更多元角度的循環式思維,因而更能體驗到他們都參與其中,都需對彼此的溝通困難承擔一定程度的責任。循線探索不一致應對的負向循環治療師在伴侶各自表述難題時,就依循來訪者所描述的故事,進入其互動過程中,探究他們在遇到這些難題時會如何討論?如何處理?如何應對?如何表達?接下來另一方會做什麼來反應?接下來又會如何?……在會談剛開始的階段,治療師多半聚焦在事件與故事的細節,由此再導入來訪者不一致的溝通姿態,並且最好使用來訪者的語言反映其相互連動的效應,讓他們清楚看到這些各自用來解決困境的作法,已經形成一種不斷重複的循環引發彼此更多負面反應,但卻無法達到自己預期中想要的結果。例如,孩子發燒,小美看到阿健很晚才回家很不高興,於是她不斷翻舊帳、嘮叨他,想讓他知道她一個人面對孩子生病的慌亂無助。治療師反映伴侶雙方無效的互動循環來訪者與治療師經過以上的探索後,對兩人溝通產生的互動循環,大概已能覺察到自己和對方所參與的部分。在此階段治療師只要將以上歷程用語言以「反映」的技術(參見第 2 章)表達出來,讓他們對自己的溝通模式有更敏銳清楚的看見,並經由聽到治療師的回饋,在認知上更明確理解各自在溝通循環中所促成的部分。治療師在進行反映互動循環時,最好使用來訪者的用語、不帶評價、也不選邊站的語氣來描述他所聽到、看到的互動過程。(本文摘自/我們之間: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心靈工坊)

一起經營我們!薩提爾婚姻伴侶治療

一起經營我們!薩提爾婚姻伴侶治療#夫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婚姻伴侶治療中,兩位來訪者在其關係中所呈現的困境是「前景」,即來訪者和治療師所看到的明顯的、突出的難題,也是來訪者在意識中能表明的、被卡住的地方。隱藏在這些卡點背後的,是那些隱而未顯的心理動力和原生家庭的「背景」(Gomori, 2013)。治療師的任務是與來訪者一起深入探索這些背景中的系統,待來訪者更深入、全面地認識自己和伴侶,更加理解兩人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獨特個體的緣由後,即能對彼此產生更多的慈悲和接納。夫妻或伴侶各自有其個人的內在系統,包括情緒、觀點、期待、渴望和生命力,這些部分都以系統化的方式相互交替運作,又直接影響雙方的互動和溝通,產生了他們獨特的雙人互動舞步,並又會產生作用力,影響各自的內在系統,就這樣不斷交織牽動,於內在與外在間相互運作。其中任何一部分、任何系統的變化都影響整個系統或另一個系統的變化,反之亦然;當個人內在系統的能量轉化了,其他系統的能量也會隨之轉化。這些伴侶互動系統和個人內在系統型塑的根源,往往可以回溯至夫妻或伴侶各自的原生家庭。每個人大部分都由原生家庭來學習「我這個人是誰」、「我是否重要」、「我是否被愛」、「我如何溝通」、「我如何看自己」、「我如何看待他人和世界」、「我如何處理關係中的難題」等;也在成長過程中學到各種價值觀、文化論點、溝通模式、性別內涵、權力與控制,以及與人連結的方式。成年後我們帶著所學到的一切進入社會、人際關係和工作場域(Gomori, 2013)。這些學習塑造了「我」這個人以及我的內在架構,這些內涵也會毫無保留地反映在親密關係中。當兩個人相遇,他們背後原生家庭的根源就在潛意識中默默主導著彼此的溝通、態度、應對和互動歷程。當我們思考一對伴侶的背景時,若將他們的原生家庭放在一個更大的脈絡中―即社會文化源遠流長、潛移默化的影響時,往往會發現背後這個更為廣泛的情境脈絡也是我們在治療中必須去了解的重要線索。香港大學李維榕等人的研究(Lee etal., 2013)發現,亞洲五個地區中(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人們在親密關係中處理和協商衝突方式的差異。此研究結果對治療師來說是一個重要提醒,即當我們在治療室會見兩位來訪者時,要帶著敏銳的覺知去關注對他們產生影響的文化背景因素。由於以上這些環環相扣的系統相互交織影響的結果,我們看待家庭系統中夫妻或伴侶的親密關係時,就不能只著重於解決婚姻中的表面問題,而要以宏觀的角度,更加深入和廣泛地去探索他們個人和家庭的多面向、多層次和多元因素的複雜性,而非以線性的因果關係來解讀伴侶關係的動力發展。由於系統的整體性,任何一位成員的行為都會影響整個系統,而該行為也受到其他家庭成員對他的影響,當每位家庭成員能在治療中意識到彼此間這種交互影響的各種效應時,他們往往會發現解決困境的關鍵所在。(本文摘自/我們之間: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心靈工坊)

面對亞斯伯格妻 吃睡分開怎相處?

面對亞斯伯格妻 吃睡分開怎相處?#夫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放過自己,安頓身心,把偏執變成天賦,世界將因你而轉變。明明是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人人稱羨,卻其實不會察言觀色、不懂他人的想法、不能好好聽人講話,20年來,都為了人際關係不好而覺得活著很辛苦……這樣的西脇醫師,在接受自己的本性、不再勉強自己像個「一般人」之後,反而找到與每個人都能建立良好關係的生存之道,並擁有醫院院長/大學講師/專欄作家/影劇監修的斜槓生活。有相同困擾的你,一樣也能終結痛苦與孤單,活出成功充實的人生!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說「做自己,接受自己,對自己有合理的期望,這樣就好了。」我們是一對二十多歲的夫妻,結婚之後,妻子告訴我她有亞斯伯格症。現在,我們吃飯分開吃,寢室和床也都是分開的,想跟對方講話或聯絡時就傳紙條。雖然我不討厭妻子,但這樣也能稱為夫妻嗎?如果妻子有亞斯伯格症,做丈夫的應該很辛苦。但這只是世俗眼光對辛苦的標準而已,若能清楚理解亞斯伯格症,應該就不會覺得太累了。因為太太偏食嚴重、感官過於敏感,所以吃飯和睡覺都分開也是不得已……太太這種因應方式很正常且自然。另外,比起口頭上用不清楚的話語傳達,寫在紙上更能讓人馬上理解。勉強對方一起吃東西或睡在同一張床上,會對亞斯伯格症患者造成很大的壓力。就算這些行為跟常人不同,也不要認為妻子「任性」,請把它想成是「亞斯伯格症的特色」,以正面的想法面對。當然,以目前來說,案例中的當事者也是很了不起的夫婦。相處之道 只要能正確理解就可以幸福地走下去亞斯伯格症患者只要跟別人長時間相處就會感到有壓力,所以,對妻子來說,擁有放鬆獨處的場所和時間是很重要的。請不要誤解妻子是「因為討厭我才會疏遠」。講話時也要避免曖昧不清或模稜兩可的指示。問問題時,要費點心思將問題單純化,讓對方可以用YES或NO來回答。只要能正確理解亞斯伯格症,我認為案例中的先生心理負擔就會減輕許多。祝兩位幸福。(本文摘自/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我,其實可以不孤獨/好的文化)

走入婚姻前 是否接受伴侶的原生家庭?

走入婚姻前 是否接受伴侶的原生家庭?#夫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決定和另一半走入婚姻、共組家庭前,最好能先了解對方原生家庭的狀況,包括家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模式、彼此有什麼期待、需不需要跟公婆或岳父岳母同住、婚後姻親如何往來……種種問題,開誠布公地做討論,進而達成共識。每個家庭的習慣和相處之道都不一樣,有些家長比較獨立,不想跟已婚的孩子同住,也不太會干涉成年的孩子。但有些家長無論孩子多大,總還是對孩子不放心,以嚴格管控的方式要求他們配合,甚至期待婚後一定要跟父母同住。有些家庭凝聚力強,家人之間情感深厚,逢年過節都會一起過;也有些家庭的關係疏離,家人之間互動不多,總是各忙各的;有些家庭重男輕女,有些家庭兩性地位較平等;有些家庭習慣用大聲爭執的方式溝通,有些家庭則忌諱大吼大叫……婚前務必花時間認識了解對方的家人,因為一個人的個性、習慣、想法往往很難改變,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影響甚鉅,所以與其希望另一半在婚後會依循自己的期待而有所改變,不如婚前就先好好了解,確認自己可以適應對方的個性,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後,再步入婚姻。很多與原生家庭處不好的人,成年後選擇另一半時,往往特別容易受原生家庭凝聚力很強的對象吸引,希望自己也有機會享受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和歡樂氣氛。但有時候這樣的想像可能過於天真,如果認為對方的家庭關係緊密,就一定適合自己,反而容易在婚後遇到很大的問題。在婚前,最好能夠從幾個面向,好好觀察一下對方的原生家庭:1.伴侶的父母感情好不好?解決衝突的模式是什麼?父母感情的好壞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能夠好好相處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留下良好的示範,例如:父親懂得分擔家事,能夠尊重、體貼母親,或是母親很能支持父親。在父母相處和諧、感情融洽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情緒往往會比較穩定,也比較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如果對方的父母感情不好,那麼要留意他們是否把其中一個孩子視為情感的依靠。一般而言,母親較傾向親近兒子,父親則傾向親近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很難跟未來的伴侶產生好的連結,日後他們的伴侶有時反而會變成介入和父母之間的「小三」角色。 2.伴侶的兄弟姊妹之間感情如何?是否有任何精神上的問題?或是像酗酒、吸毒、賭博等不良嗜好上癮問題?家裡只要一個孩子出了狀況,其他人都無可避免地要一起承擔,所以如果對方的兄弟姊妹之中有這樣的問題,就要有和伴侶共同面對的心理準備。 3.伴侶父母對孩子有什麼期待?是期待孩子要聽話,最好百依百順,還是獨立自主,能夠自己處理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呢?而他們對孩子的伴侶又有什麼期待呢? 4.伴侶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為何?有些家庭成員的個性都很急躁,有些家庭成員則習慣拖拖拉拉;有些家庭成員會想要掌控其他人,但有些家庭成員則總是喜歡依賴他人。如果對方是家中的老么,是否習慣於聽命他人?家中成員是否會想要掌控或管束他的伴侶呢?建議婚前一定要常跟伴侶的家人往來,好好觀察他們的互動模式,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接受,千萬不要期待婚後對方和家人的互動模式會有所不同。熱戀時期是雙方最願意為了對方犧牲和改變的時候,所以此時做出的判斷經常都不太準確;等到熱戀期過去,往往才能做出比較客觀理性的判斷。有些人跟家人互動密切,每個禮拜一定都有家庭聚會;有的人跟家人很少往來,頂多逢年過節時才會聚在一起。有的人無論大小事都會稟告父母,聽從父母的決定;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成年了,不需要什麼事都跟父母報告,堅持保有個人隱私,自己做決定,不讓父母干預。無論是什麼模式的親子關係都沒有對錯好壞,重點在於理解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家庭互動模式,視為唯一的標準,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如果別人不一樣,就是對方有問題。若是想要跟另一半好好地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懂得彼此尊重,不要企圖改變別人的家庭,而是要學著融入,這樣才能相處愉快。要是真的無法適應或接受不了對方的家庭,很可能導致一段感情的結束。畢竟戀愛時伴侶雖然是最重要的人,但是熱戀期一過,有血緣關係且從小一起長大的家人,往往讓人更難以割捨和放棄,大多數人還是會以原生家庭為重。一對伴侶若為了對方的原生家庭而爭執不斷,吵久了難免破壞感情,無形中就會讓兩個人的距離漸行漸遠。(本文摘自/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圓滿自在的親密關係 哈佛醫師心能量/皇冠出版)

何謂門當戶對?選擇伴侶的5大思考題

何謂門當戶對?選擇伴侶的5大思考題#夫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的「門當戶對」,並非是要結親的兩個家庭在財富或社會地位方面相等,更重要的是即將成為伴侶的對象能有相近的價值觀與學識背景。如果你希望和另一半能夠相知相惜,就要找一個可以溝通、互相了解,有共同志趣,且願意一同成長和彼此分享的人,這樣才有可能攜手共度一生。很多人外遇的對象是工作上的夥伴或同事,這是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彼此容易有共同話題和興趣,所以往往愈談愈投機,才會一不小心失了分寸,誤踩紅線。此外婚後如果一方選擇待在家裡,而另一方在外面打拚,在工作上不斷努力、成長,雙方的智識與能力就容易愈拉愈遠,漸漸變得無話可說。即使夫妻兩人未必感情不佳,但看似平靜的婚姻底下,可能暗潮洶湧、危機重重。所以,無論伴侶是否外出工作,還是要經常找時間聊天、分享心事,就算太太專心操持家務、照顧一家老小,也要懂得充實自己,追求自我成長,才不會因為生活重心不同,而導致彼此的差距愈來愈大。很多家庭主婦安於現狀,喜歡把時間用在追劇、看八卦新聞上,等到孩子長大,不需要人照顧了,想要再回到職場二度就業,此時往往會很困難;或是到了中年空巢期,家裡只剩下自己跟先生,彼此卻沒有共同話題,生活變得乏味空洞。所以無論是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都要好好運用閒暇時間,千萬不要白白浪費。一個人要喜歡上另一個人並不難,尤其是兩人剛開始談戀愛時,由於正值熱戀期,一切都顯得很美好,相約吃飯、喝咖啡、看電影,聊聊自己和家人的事情,輕鬆自在。但一段關係要能走得長遠,光是這個程度的溝通遠遠不夠。每個人的生命寬度和深度不盡相同,對人生與未來的期待和規劃也有所不同,如果雙方的觀念或關注的事情差距太大,就很難建立深刻長遠的穩定關係,心靈也很難產生更緊密的連結與羈絆。所以在尋找結婚對象時,應該要看看對方是否能夠溝通,與你有相近的價值觀。很多時候,別人眼中最理想的對象,未必就是最適合你的對象。練習題:選擇伴侶時,試著問問自己下列幾個問題1. 我跟伴侶的心靈契合嗎?我們喜歡一起成長嗎(閱讀、參加工作坊、參加修行、團契等活動)?我們對未來的生活藍圖和目標是否有共識呢?(例如:想存錢買房子?想住在鄉下?想要有孩子?喜歡利益眾生、服務人群?喜歡環遊世界、周遊列國?喜歡做環保或當志工……)2. 我和伴侶有共同話題嗎?很多人剛開始交往時和對方很有話聊,因為彼此都還很陌生,可以暢談有關自己的一切,但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總不能老是談自己和家人的事。除了這些家常話題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共同話題呢?3. 我可以了解伴侶的想法嗎?對方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想法和心事嗎?我們願意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質嗎?4. 我和伴侶的社經地位和教育水準相似嗎?可以互相溝通嗎?當伴侶跟他人深入談話時,我可以理解,並且充滿興趣,甚至輕鬆地參與討論嗎?或是只能鴨子聽雷、插不上話,在一旁感到枯燥無味呢?我是不是伴侶最好的談話對象和朋友呢?5. 我和伴侶相處時自在嗎?在對方面前,我是否一直戴著面具呢?我有沒有什麼害怕對方知道的秘密呢? 以上這幾個問題,如果答案都是跟對方背道而馳的,那麼也許你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深入的觀察,才能確定彼此是否真的合適。(本文摘自/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圓滿自在的親密關係 哈佛醫師心能量/皇冠出版)

把握2方向4技巧 讓你越忙越有時間

把握2方向4技巧 讓你越忙越有時間#夫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常聽見媽媽們提醒剛結婚或剛懷孕的夫妻:「享受兩人世界只能趁現在!」「快在孩子出生前多去看電影!」真的有這麼誇張嗎?一旦成為扮演多重角色的職業婦女,就會像兩頭燒的蠟燭永遠都忙不完嗎?時間到底該怎麼運用才好?身兼媽媽、公司主管、粉絲頁版主、講師等多重身分,我到底如何利用時間?這件事已經被朋友、粉絲們問了太多次,也曾受邀在演講或課程中與職業婦女分享如何管理時間。其實沒什麼訣竅,我認為只要掌握幾個大原則,每個人都能將時間運用的如魚得水! 先確認目標,再執行任務首先,「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重要的太多,但這點最常被人忽略。在跳下水之前一定要設定方向,否則等游到精疲力竭,終於爬上岸,卻發現此岸非彼岸,這時想要重新出發就不一定有時間跟體力了,不可不慎。對於時間管理有興趣的人,應該多少聽過知名的「四象限法則」它是世界各地許多企業菁英都在使用的時間管理法,可以簡單快速的將待辦事項做排序。四象限法則裡,我們可以將所有事務分為四個象限:緊急又重要、不緊急但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此法則又稱為「要事第一法則」,其精神就是從四種分類中,體悟出你最該事先安排並且投入最多時間的「要事」,也就是那些「不緊急但重要」的事務。而通常仔細審視這些「要事」,就會發現它們直指出你的人生目標。既然是職業婦女,就表示要兼顧職涯發展,也要費心子女教育,同時得做好家庭買房、買車等理財計劃,當然更不能忽略自己與家人的健康。但可惜的是,職業婦女總是忙於處理身邊緊急的事務,且仔細評估下來,大多都是緊急但不重要的。這些事務被逼上了「緊急」的象限,通常都是因為沒有事先謹慎的將「不緊急但重要」的人生目標安排進時程表中。等到我們發現怎麼職涯發展、子女教育、理財規劃跟健康都砸了鍋,這時才來呼天搶地、唉聲嘆氣,通常為時已晚。我幾乎每年都會跟老公討論未來一年的目標,甚至是未來五至十年的,再根據目標安排行動計劃。年底也會一起檢視當年計劃,攤開兩人的財務報表,盤點當年收支狀況。如果你現在心裡嘀咕著:「職業婦女忙都忙不完,這個方法未免太不切實際了吧!」這麼想就真的可惜了,因為定期檢視目標能讓人忙得心安理得、忙得踏實,同時降低瞎忙的憂慮與焦慮。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如果只學習一種時間管理法,我認為「目標管理法」絕對是首選。 將時間分門別類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量」是固定的,但每個小時的「質」卻不一樣。我在執行事務時,會觀察當下時間的「質」,並且把不同性質的時間分門別類,各自拿來做適合的事情。這種時間運用原則,對職業婦女來說,非常重要。低能量時間,不做需專注的事容易分心或感到疲累的時間,「質」欠佳,我稱之為「低能量」時段。不論時間長短,只要是低能量,就不該拿來執行需要高專注力的事情,像是做報告、準備簡報等要動腦且不能失誤的事項。舉例來說,下班後到小孩睡前的這段時間,通常要幫孩子洗澡、準備晚餐等,就算擠出空檔拿來回信、處理帳戶匯款等事,很容易因為孩子的要求與吵鬧失去耐心,不但事情處理不好,情緒也容易受到干擾,不如放鬆陪小孩玩或親子共讀。在孩子睡著、忙完家務之後,就是「Me Time」或是「We Time」的最佳時機,可運用在替自己充電或替夫妻感情存款加值。這時候忙了一整天通常已經累了,如果想安靜思考我會選擇閱讀,如果想放空大腦我會邊喝啤酒邊陪老公看影集。高能量黃金時間,做燒腦的事如果晚上回家後還有需要腦力的報告待完成怎麼辦?如果精神不錯、專注力足夠,我才會將時間拿來作簡報、寫文章,不然我會盡早躺平睡覺,設定清晨的鬧鐘,充完電後再早起完成待辦事項。相信我,高能量黃金時間做的簡報,會比用兩倍低能量時間做的好太多了!因此,高能量時間千萬不要拿來毫無目標的滑手機,簡直是浪費黃金啊!小片段時間,解決待辦事項匯款、回訊息、打電話,這一類不能同時做其他事情,卻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的事務,我會在忙碌的空檔中完成。通常我會隨手把它們記錄在方便的筆記上,例如Evernote,只要時間空檔一出現,馬上查看可以先解決哪一個待辦事項,除之而後快。被綁住的時間,多工運用最典型的狀況就是通勤時間了。若是開車上下班,通勤時眼睛與手腳都不得閒,這時可以邊開車邊想一想當天待辦事項的處理順序。如果你是自己開車、騎車,需要保持專注,可以簡單聽一聽有聲書、演講、音樂等,替自己充電,保持企圖心與積極度。如果你是搭捷運、公車等大眾交通工具上下班,試著不要滑手機,把大腦空出來,建議你帶著一個需要解決問題出門,在路上思考,通常會有不錯的成效。其實不難對吧?時間配置,首重內容;時間運用,在於技巧。進階筆記★ 先確認目標,再執行計劃,可確保忙的有方向、有意義。★ 感到疲勞的「低能量時間」就陪伴孩子,或放鬆為自己充電。★ 需要清晰思路的事情,只在「高能量時間」執行,切勿硬撐著在「低能量時間」處理,避免事倍功半。★ 隨手將待解決的瑣事記錄下來,一出現空檔的「小片段時間」即盡速處理。★ 通勤或陪孩子睡覺屬於「被綁住的時間」,用來聽有聲書、做簡單的思考或小消遣。★ 配合事情的內容,用對技巧,越忙也能越有時間。(本文摘自/勇敢如妳 To be a better me/商周出版)

C肝給付再放寬 夫妻找回彩色人生

C肝給付再放寬 夫妻找回彩色人生#夫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嘉義縣一名54歲的太太,陪先生到院治療C型肝炎,她「順道」抽血健檢,竟也驗出C型肝炎,合併肝癌第一期,有兩公分的肝腫瘤。醫師感嘆幸好發現的早,後續即以電燒局部治療,加上服用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夫妻兩人全都治癒。目前兩人體內C肝病毒已完全清除,治療過程中沒有產生副作用。嘉義基督教醫院肝膽胃腸科陳啟益主任指出,傳統C型肝炎治療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副作用多因此難以普及。現今的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癒率高達9成以上,是治療成功率最高的藥,且健保全面給付,應及早篩檢、及早治療。健保放寬給付門檻 不需再等觀察期日前健保署宣告,今年6月1日起,放寬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門檻,在過去需要等6個月觀察期,才能接受治療,現在只要檢測到病毒,馬上可以使用全口服新藥治療,完全不用等,對於工作繁忙的勞工族群,或是交通不便、高盛行區的偏鄉,治療更佳方便。陳啟益主任說明,C型肝炎治療很輕鬆,療程短、副作用低,只要短短8到12週內就可以完全根治。若是從來沒有治療過、且沒有肝硬化的患者,療程最短也只需要8週,「C型肝炎盛行率最高的就是嘉義縣、嘉義市的偏遠鄉村,被詬病是『C肝村』,有些村甚至每3人就有1人罹病。自2017年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後,幾乎快杜絕C型肝炎。」陳啟益主任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全台已有5.8萬名患者接受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療,相較全台C型肝炎患者估計約50萬人,僅治療約十分之一的患者。這項開放新制預計可讓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及早接受治療,不再因為等待6個月的觀察期而失去治療動力,有望達成2025年台灣消除C型肝炎願景。不限基因型 積極治療以「治肝保腎」陳啟益主任呼籲,過去針對腎功能不全的C型肝炎患者治療選擇很侷限,現今腎功能不全患者也可安心以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療,治癒率成效高,建議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應積極治療C型肝炎,才能「治肝保腎」。雲嘉南現在有7所區域醫院開辦肝病外展門診,包括雲林台大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聖馬爾定醫院、嘉義長庚醫院、台南市立醫院、及柳營奇美醫院,一共開辦8個肝病外展門診,分別在雲林縣元長與大埤、溪口、竹崎、中埔、義竹、台南市六甲及下營,於盛行區衛生所開辦外展門診,民眾可依自身需求擇一就近前往,接受抽血檢驗、超音波檢查以及肝病專科醫療。

夫妻間各退一步 海闊天更藍

夫妻間各退一步 海闊天更藍#夫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夫妻之間經常出現一種狀況:太太談她的希望與夢想,而先生卻聽成了要求,因而讓原本的芝麻小事變成了滔天大禍,身心均付出極大的代價,久習釀歧異,最後甚至走上離婚。相信沒有一對新人在結婚時,就事先準備好離婚的。父母的互動模式,會影響子女。不是不能吵架,而是要懂得如何吵一個「健康的架」,這比無言相對、相互猜忌來得好。因為父母良好的婚姻生活,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各自退一步,海闊天更藍。最後一搏,練習再練習「在座的有沒有夫妻檔?請舉手。」幾乎每一次上課都有。有的新婚、有的生活超過二十年但感情疲乏、有的同住一個屋簷下卻無話可說……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對夫妻,他們將在上完課後,決定兩人的未來—在一起或分開。我猜他們願意參加成長課,大概想做「最後一搏」吧!我們上課的座位是馬蹄形,類似注音符號的ㄇ,我坐的位置是ㄇ字空白處。這對夫妻一個坐在我右邊最後一個位置,另一個坐在我左邊第一個位置,兩人的位置呈斜對角線。他們目前是分居狀態,導火線是先生對太太施暴。顧慮孩子的關係,男的考慮「復合」,但女的陰影猶存,並沒有同意。男方絮絮叨叨的說一些話,重複的重點是「我要跟老婆和好」;但女方不回應,眼神流露出「哀莫大於心死」的神情。我問男方是否真的想復合,他回:「非常想。」首先,我要求男方在眾人面前向女方道歉,並做出承諾,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動粗。這個要求可能會讓男方感到尷尬,沒想到他毫不考慮地站起來,誠心誠意地道歉了。我問女方可以接受嗎?女方不相信,她覺得先生脾氣很「爆」,情緒一來就出手,根本不會記得承諾,「我心冷害怕,根本不想待在家裡,如何復合?」我問女方:「你願意坐在這裡一定有原因,可能是習慣或依賴或責任或愛,你能告訴我是什麼嗎?」她默不作聲。「你還愛他嗎?」她說沒有。我說:「你會走進來,表示你還在意他對吧?」她想了想說:「嗯!當年覺得他像個男人很有責任感,以為自己找到依靠;卻不知道他會使用暴力,這讓我很痛苦。」男方對於暴力提出辯解,「我就是控制不了我的情緒……」「控制不了情緒」是施暴者很容易脫口說出的理由。我反駁他:「你真的控制不了嗎?如果車子開到懸崖邊,快掉下去了,你會控制不了繼續踩油門嗎?」他說:「不會,那很危險。」所以「控制不了情緒」不是理由。不過男方聽到女方還在意,很感動,補了一句,「我也在意她啊!」但我想釐清,「你是在意她?還是在意自己有一個『家』的歸屬感?」這時男方愣住了,接著用哽咽的語氣說:「我爸從小就是這樣打我媽,我不喜歡,我想要一個和諧的家庭……」某種程度男方重複了父親的行為模式,或許無意,但耳濡目染之下就學會了。雖然「積習『難』改」,但只是「難」而已,並非不可能。我希望男方能從不知不覺伸手想打人,到後知後覺,再進步到當知當覺,到下一次可以防患於未然,甚至先知先覺。我問:「當你想打人時,可以手不舉起來而用別的方式嗎?」他沉默不語。這當然需要練習。上課的學員都了解他們夫妻的故事,我找三人扮演他們一家三口。演練中,當夫妻面對壓力而產生情緒時,扮演孩子的學員選擇的位置真如他們孩子的反應。例如,當爸爸太凶,孩子會靠近爸爸這一邊;如果媽媽太凶,孩子會靠向媽媽這一邊。這個孩子很有意思,他說:「如果爸爸太凶我不靠爸爸這一邊,我怕他會打我,但我的心在媽媽那一邊。」雖然不見得每個家庭的孩子反應都是如此,但在這個家庭的確是這樣,這也讓兩人思考他們的爭執,造成孩子外在的行為和內在的想法多麼不一致。練習中,當先生原本想打人的手放下時,太太竟然願意轉身與他面對面;這時,兩人的感覺都不錯。當他們開始準備對話時,先生向中間邁出一小步,一開始太太愣在當下,卻忍不住倒退一步,這說明不是先生一個改變,太太馬上就能接受;直到太太相信先生真的改變了,她才願意往中間邁出一小步……這時候,孩子願意加入他們,呈現等邊三角形的畫面。藉由這些畫面,他們體會到這個婚姻難題有可能改善。我後來聽到他們的消息是三年後,兩夫妻真的復合了。其實,不見得這樣的心理成長課都能讓夫妻關係改善,但至少這一對是好的結局。(本文摘自/與自己相遇:家族治療師的陪伴之旅/心靈工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