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大缺工時代》低薪、失業共存!過來人揭:當年「1制度」害慘年輕人

大缺工時代》低薪、失業共存!過來人揭:當年「1制度」害慘年輕人#教育

近年來台灣各行各業都面臨「大缺工時代」,其中以旅宿業、餐飲業、服務業最嚴重,各家公司不僅面臨搶人危機,還甚至淪於「寧爛勿缺」的窘境。但明明缺工,為失業人數卻越來越多?《優活健康網》特摘泥作師傅作家阿鴻所撰此文,他點出30年前的教育制度正是源頭,一味塑造出「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卻讓現今年輕人出社會普遍有高學歷,卻擺脫不了低薪命運⋯

他反應遲鈍、不懂他人臉色⋯遭全班唾棄!暖心老師「1舉動」解決霸凌

他反應遲鈍、不懂他人臉色⋯遭全班唾棄!暖心老師「1舉動」解決霸凌#教育

近期人氣韓劇《黑暗榮耀2》迎來大結局,劇中的霸凌片段讓許多網友看了超生氣,也帶起霸凌議題的討論。然而若大人發現孩子有霸凌狀況,若願意花心思引導與幫助,就能阻止悲劇發生。台北市碧湖國小老師黃俊堯於《當老師真是太棒了》一書中,分享教學現場的挑戰,讓讀者身歷其境,體會身為老師無與倫比的感動。以下為原書摘文:

亞斯兒說話快,竟是為取得優勢?心理師教「這方式」溝通才有效

亞斯兒說話快,竟是為取得優勢?心理師教「這方式」溝通才有效#教育

亞斯伯格症孩子天生社交能力弱、對某些事情很執著,因此常與外界變化、他人反應脫節。對此,與亞斯兒溝通與互動,建立關係最重要,因為亞斯兒一旦接受你,就會接受你所說的話。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於《不動怒,與亞斯伯格症孩子親近溝通》一書中,分享亞斯伯格症的真實案例,幫助父母和老師,與亞斯兒建立關係。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常否定自己,恐是「壓抑型人格」!心理師教「1方法」解讀內心

孩子常否定自己,恐是「壓抑型人格」!心理師教「1方法」解讀內心#教育

和孩子的互動常常抓不到訣竅?與孩子的對話常常各說各話、各自表述卻沒有交集?那麼,可以試著運用「ATM行為分析法」來理解孩子。諮商心理師胡展誥於《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一書中,教父母從改變觀點與視角開始,透過與孩子有效的對話,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走進孩子的心。以下為原書摘文:

法國爸媽如何培育孩子的美感?

法國爸媽如何培育孩子的美感?#教育

(優活健康網外稿/超人爸爸 綜合整理)法國的爸媽們對孩子多元價值觀的發展非常地重視,尤其是對於美感的教育及培養!他們不認為這是教育過程中的一種多餘及奢侈,反而認為是對孩子未來個人養成的重要基礎。觸覺的體驗 對孩子發展至關重要古希臘人過去將藝術歸類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人們可以透過更高的感官,視覺和聽覺來欣賞作品,而無需與作品本身進行身體接觸。不過,法國兒童教育專家指出,觸覺的體驗對於孩子們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法國家長們亦將此體驗作為孩子們與美麗及現實聯繫的重要方式。帶領孩子欣賞藝術和美感的2個階段透過以上這些前提,法國爸媽們主要分兩個階段,為孩子們規劃與美的關係體驗:第一, 喚醒孩子對美的認識的能力和敏感性。第二, 將其放在精美的作品前留下深刻的印象。請記住,您做的所有練習,在本質上都必須是有趣的,它們應該是一個可以讓小孩子們開心的機會。培養一對音樂耳首先,法國爸媽帶孩子一起坐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共同準備寫一首歌的歌詞。而這歌詞的“主角”正是孩子自己-他的特徵,品味和愛好。法國爸會嘗試讓操作變得非常簡單,以便日後他們的孩子可以輕鬆播放音樂。曲子可以是流行的類型,亦或是任何類型的。他們讓孩子可以自行決定他所要表達的東西,並以非常簡單的旋律來演唱。如果孩子有樂器的概念,他們就邀請孩子為這首歌曲伴奏。完成的歌曲,可以在房間的桌子上播放,因為它是專屬於他們的親子創作歌曲,亦錄製該歌曲,以便將其保存。其次,法國爸媽們會邀請孩子一起聽Sergei Prokofiev,Peter和Wolf的兒童交響曲,然後可以透過聆聽這些交響曲,告訴孩子所演奏的曲子中,所涉及到的樂器以及它們是如何來表達情感和各種實際的情景。接下來,法國爸媽們根據他們所篩選過的作品,讓孩子一同來討論並選擇,未來要參與的音樂會。動手玩雕刻的藝術感和之前的練習一樣,爸媽坐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全神貫注於與孩子一起玩耍。他們已事先準備好製作雕塑的原料與工具,並和孩子共同決定要共同創作的主題。他們通常可以有一個模型(花瓶或任何適合自己的物體),只需要用少量的粘土來建模,然後進行製作雕塑。如果要更容易操作一些,他們使用簡單的建模黏土。建議盡量利用最便利與簡單的方法,尤其是要意識到雕刻圖像的難度。完成後,將其放在基座上以將其保留在爸媽的房間中。接下來,他們會帶孩子到博物館或美術館,透過現場實際觀賞雕塑,讓孩子能進一步欣賞雕塑家,透過其傑出作品,所傳達的美感和才華。從觀察照片培養繪畫興趣法國爸媽會選擇一張孩子的照片,通常是最近期的照片。首先,他們會對孩子分析臉部特徵、手勢與表情(例如 : 開心,生氣,擔心...)。而法國爸媽評估照片的首要標準,會先判斷照片是否僅顯示圖像,或者它們具有表達力。他們會繼續根據照片對孩子所喚起的回憶來進行挑選:通常那是一個充滿快樂和歡笑的日子... 之後,對照片所呈現的設置,環境,色彩進行討論... 法國爸媽會將最珍貴的照片,放在房間的顯眼位置。之後,法國爸媽會帶孩子一起去參觀博物館或看畫展,試圖像在攝影作品前停下來。這樣可以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並透過這些機會與孩子進行對話與分享。從建築欣賞宏偉之美法國爸媽會與孩子共同想像“我們理想的住所”~ 首先,他們會告訴孩子,建築物必須要與環境和諧共處,而不要破壞它所處的環境。法國爸媽會問孩子們,要給這個住所什麼樣的外觀與特色,例如 : 外牆、門、窗戶、建築的材料,顏色等;然後他們會問孩子們走進去,會有什麼 ? 例如:房間、客廳、飯廳等;還有詢問孩子們想要什麼樣的家具...之後,法國爸媽會陪伴孩子們漫步在城市中,會一起看一些不同類型的建築,可能其中有一些很美麗且與環境和諧共存,而另外的一些建築,則可能讓人覺得有壓迫感。如果有機會,法國爸媽會帶孩子們參觀宏偉的建築物,例如宮殿,和孩子們分享曾經有過的那些皇室的奢華時光與生活,不過,似乎就現代居住觀點而言,倒是沒那麼方便與舒適了。父母的參與 才是孩子學習的精華所在在喚醒孩子們對藝文的興趣與規劃這些體驗行程時,法國爸媽通常會保有相當大的彈性,也不會侷限於一些特定的活動主題。但他們會依照家庭本身的步調來進行設計。最重要的是,法國爸媽會熱情地計劃它,甚至邀請親友的家庭,共同來參與,讓這些親子體驗活動更具吸引力。讓孩子們在藝術與美感的培育薰陶下,快樂地成長。

家庭裡 被複製的人格與教養模式

家庭裡 被複製的人格與教養模式#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父母/小孩有邊緣人格……這樣的家庭充滿了不安、矛盾與壓力,舉例說來,如果母親是邊緣人格,她對某些事情可能完全不管也不在乎(成績、交友、金錢,每個邊緣人格狀況不同),但會要求孩子要每天準時回家、報備行蹤。即使孩子已成年,上大學、外宿了,還會每天打電話到宿舍確認孩子有沒有回去,也會要求孩子每週都要回家報到,甚至要知道每個朋友的電話。如果孩子說要討論報告或有事耽擱,就會狂打電話、傳簡訊,要孩子立刻回來,否則就會開始情緒勒索,用「沒你這樣的孩子」、「不孝」等字眼,把自己的焦慮與不安扔給孩子承擔,把錯怪在自己的小孩身上。若有邊緣人格的是爸爸,行為特徵則是用大男人的方式來管控妻子、小孩,常以挑剔、要求的方式讓家人妥協、受控制、聽話。很多時候,孩子不接受管控,父親也會瘋狂指責母親不盡心教育孩子,或是沒有當好母親才會讓孩子如此「不受教」,常常最後的行為就是暴力相向,或以更激烈的言語羞辱與攻擊。身處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會面對很多的管控與情緒。和對自己很隨興、不規律但態度強硬的管控者相處,雖然關係很黏膩,甚至有相當多的愛,但恨也隨之而來。隨著小孩漸漸長大,他們開始長出自己的個性與想法,也會開始想要反抗父母的操控,或模仿這些行為,開始有很多問題冒出來。而這也是邊緣型人格疾患發病的時間──青春期。上述這些情形若發生在邊緣人格的家庭裡,常常會變成羅生門,因為家裡每個成員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也說得出許許多多被傷害的證據。宛如魔咒的邊緣型家族命運簡而言之,這不是單純一個家庭成員的邊緣人格問題,而是整個家族氛圍就像「邊緣型家庭」一樣。焦慮與不安就像病毒一樣,不管有邊緣人格的是父親或母親,在相處的蜜月期過後,焦慮事件會隨著生活,因雙方愈來愈多的差異而傳染、擴散,例如婆媳衝突、居住問題,或是兩家不同的經濟價值觀等。問題會漸漸地蔓延到夫妻關係、教養態度,原本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瑣事,卻變成互相傷害的證據與理由。也因為希望自己能被無條件地照顧,更加不能接受伴侶的「不體諒」。長久下來,焦慮與不安會影響原本狀況較好的另一半。在長期的猜忌與懷疑之中,變成習慣性的自我防衛與過度反應。而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傳承了不安與恐懼。有些孩子因而習得了邊緣人格的個性,有些則成為把自己跟感覺隔離的人,在心裡跟這樣的家庭劃清界線以自我保護,也有些孩子會早早逃離家中(一面認為是自己的存在所造成的問題)。(本文摘自/邊緣人格──以愛為名的控制,被恐懼綁架的人生/寶瓶文化 )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