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

治療小兒腦性麻痺 ”針灸配合復健”成效高

治療小兒腦性麻痺 ”針灸配合復健”成效高#早產兒

腦性麻痺為一種非進行性的腦部病變,是指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因任何原因造成控制動作的某些腦細胞受到傷害或發生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腦性麻痺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二~五,一般估計每三百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腦性麻痺兒童。腦性麻痺是較嚴重的殘性疾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改善腦性麻痺患兒的生活品質,降低致殘率,提高治療的好轉率,積極開闢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成為當今腦性麻痺醫療研究者的重要任務。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 - 鄭芳騏醫師表示,目前中外的醫學界都有許多證據顯示,中西醫合併的整合復健治療,對腦性麻痺的患者的療效比傳統的治療方法更好。腦性麻痺在中醫屬於「五遲」、「五軟」、「五硬」的範疇,又名「胎弱」、「胎怯」。中醫認為此症發生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兒,由於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髓海失養;或難產、外傷、腦髓受損,導致智力低下、癡呆、語言不清。肝腎不足,筋失濡養,引起肢體痿軟無法作用;或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不達於四肢,出現手足抽動、筋脈痙攣,而後肌肉萎縮,無法行走、動作或成剪刀狀步態,甚至角弓反張。鄭芳騏醫師指出,治療方式有「頭皮針」。可針對不同功能障礙進行的針刺,如語言障礙、視力障礙、智能低下、共濟失調、四肢拘孿或癱瘓。針灸治療係以頭針為主,根據患兒運動障礙的部位及類型,結合大腦皮層功能在頭皮表面的投影,分別選用運動區、感覺區、暈聽區、語言區、平衡區。 此外,「體針半刺(不留針)」,可同時根據病情配合體針。除針灸外尚可依據病情給予中醫內服藥、穴位推拿治療等。根據統計報告,腦性麻痺兒在三歲以前的運動發育平均較正常人慢六~十八個月,尤其是爬行動作最明顯。一般認為超過五歲若還不能走路,以後會走的機會就大大的減少了;同樣的若在三歲以前頸部仍無法直立者,大概需終身臥床。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影響癒後甚大。腦性麻痺,針灸配合復健是主要治療方法,患兒的受治年齡越小越好,一般五歲以下者療效較明顯。鄭芳騏醫師說,治療的目標是在可能的限度內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的發展。中醫裡的針灸療法對於減輕腦性麻痺病童的臨床症狀,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能夠解除或緩解由於肌肉痙攣造成的疼痛。

眼晴脫窗、鬥雞眼?!治療斜視要趁早

眼晴脫窗、鬥雞眼?!治療斜視要趁早#早產兒

許多小朋友看電視、看書時頭會歪一邊,或是黑眼珠看起來靠得很近,好像有鬥雞眼,因此家長擔心有斜視問題,帶來就醫,其實這些小患者外觀上疑似斜視,檢查後多半是正常的。到底什麼是斜視?簡單說,當兩眼視軸不平行,無法注視同一目標,視線有偏內、外、上、下等情形,就是斜視,而其原因多與眼球肌肉異常有關。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眼科 - 施靜觀醫師表示,眼球的運動是由六條外眼肌所操控,正常狀態下,中樞神經會支配兩眼一起動作,準確地轉至同一方向,注視同一目標。因此,正常人看東西,兩眼視線應是正而平行的,物體影像分別落在視網膜的黃斑中心凹上,再經過大腦的融像能力,使兩眼所見的影像合而為一,成為具有立體感的物體。斜視患者則可能因為外眼肌或支配肌肉的神經發生異常,眼球運動無法平行,導致眼位不正,注視物體時,正常眼的影像落在視網膜中心凹上,斜視眼則落在中心凹以外,產生雙重影像,造成複視;或是斜視眼影像受到抑制,喪失兩眼的立體感,以致視力發育不良而成弱視。所以,斜視不只是美觀問題,若不及時治療,還會造成無法彌補的視覺功能異常。施靜觀醫師指出,大多數的先天性斜視是因中樞神經系統支配不當所致,例如,大腦有腦性麻痺或水腦等病變,常會引起斜視;另外,白內障、角膜渾濁或腫瘤等眼內病變,也會導致視力模糊,進而引起斜視。斜視依眼睛偏斜的方向分為內斜視(俗稱鬥雞眼)、外斜視(俗稱脫窗)、上斜視及下斜視,其中以內、外斜視較常見。(一) 內斜視:眼位向內偏斜,出生後六個月內發生者稱為先天性內斜視,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後天性內斜視又分兩種:調節性內斜視常發生於2-3歲,伴有中高度遠視或調節內聚力、調節比率異常,非調節性內斜視則與調節力及屈光狀態無關。(二) 外斜視:眼位向外偏斜,可分為持續性或間歇性外斜視。間歇性外斜視患者有較佳的融像能力,大部分時間眼睛可維持在正常位置,只有疲乏或不專心時,眼位才會出現外斜。(三) 假性斜視:外觀類似斜視,實際上眼位正常。常見原因像內眥贅皮、鼻根部寬扁、瞳孔間距過窄,可能造成內斜視的錯覺。反之,臉部狹小、眼球凸出或瞳孔距離過大,則易造成外斜視假象。隨著年紀增長,臉型改變,類似斜視的外觀會改善,視力也不受影響。斜視的治療,須先評估患者的屈光狀態與視力發育情形,再依其類別及臨床症狀的不同,選擇佩戴眼鏡矯正,或採稜鏡治療、肉毒桿菌素注射、視軸矯正訓練及手術治療等。如果合併弱視,則須加上弱視訓練。施醫師提醒,斜視可能影響視覺功能發展,千萬不能拖,尤其先天性內斜視,最好在一歲半前矯治;而早產兒除易有視網膜病變外,也較易有斜視、近視、散光等眼疾,應特別注意,一旦發現斜視,及早求醫,別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 嘉惠弱勢兒

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 嘉惠弱勢兒#早產兒

母乳庫的成立,在國外已經有將近一百年歷史,它最主要工作就是將捐贈的母乳收集、保存、篩選、滅菌,並分配至最需要的嬰兒。1980年代由於民眾對愛滋病恐慌,引發醫學界對捐贈母乳質疑。1985年北美洲母乳庫協會成立,並結合美國兒科醫學會及美國疾病管制局學者專家,於1990年共同製訂母乳庫標準作業流程,廣泛為全球母乳庫所採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程劭文表示,於民國九十四年一月於婦幼院區成立全亞洲第一座母乳庫,嚴格遵行北美洲母乳庫標準作業流程,三年多來已提供三百多萬cc安全捐贈乳給全省各地需要的嬰兒。領用捐贈母乳對象以早產兒為主,其他適應症包括:吸收不良、餵食不耐、免疫缺乏、先天性異常、術後需要營養加強…等嬰兒。這些嬰兒皆由醫師評估並開立醫囑單,再經母乳庫評估疾病緩急,使捐贈母乳能夠分配給最需要的嬰兒。程劭文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本著服務社會精神,免費提供捐贈乳給愛慈基金會孩子,讓這些愛滋寶寶也有機會喝到母乳。研究顯示,飲用捐贈乳的早產兒腸胃抵抗力較好,較少發生感染,因此可以縮短住院日數,降低醫療成本。母乳庫運作需要整體醫療政策配合及醫事人員支持,但最主要推手則是捐贈母乳的愛心媽媽。捐乳媽媽不能吸菸或喝酒,不能長期服用藥物或草藥,一年內未接受捐血或刺青,且必須身體健康、飲食均衡。捐乳前母乳庫會先替捐乳媽媽抽血檢查,排除傳染疾病可能,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A型肝炎、愛滋病毒、梅毒、人類T型病毒,合格後才能將母乳捐出。檢查合格的媽媽可將多餘奶水以冷凍狀態送到母乳庫,接受進一步分析及檢驗。由於捐贈母乳主要使用在罹患疾病嬰孩以及脆弱早產兒,因此捐贈母乳必須接受細菌學檢查,合格後再經過低溫滅菌,才可以發出去給需要的嬰孩。程劭文說,提供安全捐贈乳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最大責任。目前庫存量尚能供需平衡,但需求量有逐年增加趨勢。該單位需要更多哺乳媽媽加入捐乳行列,多少量都無所謂,因為母乳庫珍惜每一滴捐贈母乳,因為每一滴母乳都能幫助生病孩子更快康復。只要正在哺乳,平時有擠乳習慣,而且儲存奶量超過孩子需求,非常歡迎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聯絡。該單位會先以電話問卷了解哺乳媽媽健康狀況及生活習慣,通過篩檢後可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任何一家院區接受抽血檢查,檢查合格媽媽可將一個月內冷凍母乳寄到婦幼院區母乳庫。抽血費用以及快遞費用將由母乳庫承擔。母乳庫專線(02)2358-1349,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早產兒

過去的一年多,台灣人民的生活因為高速鐵路的啟用,不僅僅在交通運輸上提供了舒適便捷的選擇,也改變了國人的休閒生活習慣。同樣的在人的身體內也需要靠著高鐵的串聯來維持良好的運作。人的身體內除了有六大營養素(醣類、脂肪、蛋白質、鈉、鉀、氯),鈣、磷、鎂之外,同時還需要多種的微量元素(指佔人體組成不到0.01%的物質),其中包括鐵、鋅、銅、錳、碘等離子,來做為體內代謝時所需的運作介質。鐵質在人體內扮演什麼角色?鐵質缺乏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營養素缺乏;而全世界最多引起貧血的原因也是缺鐵性貧血。可見這個問題不得不特別提出來探討。臺安醫院小兒科賴彥廷醫師表示,在健康足月兒的身體中含有約0.5克的鐵質,這是在懷孕過程中母親經由胎盤提供給胎兒生長所需;而正常成年男性的體內則含有約4.0克的鐵質;女性則有2.5克;這代表了從出生後平均每天必須經由飲食中攝取約0.8毫克的鐵質才能供給寶寶成長所需及正常生理上消耗,同時累積達成成年時體內的存量。身體內的鐵質主要以兩種型式存在:功能性及貯存性;在體內以功能性的鐵質佔大多數,其中約有75%存在於紅血球內的血紅素和肌肉內的肌紅素;15%組成身體各組織細胞內的酵素成份;其餘的則是以貯存的型態儲存在細胞組織內。簡單地來說,只要是細胞使用氧氣呼吸、肌肉收縮、以及中樞神經發展都需要有鐵質的參與。在懷孕時期如果鐵質缺乏會增加早產及低體重兒的發生機會;在嬰幼兒時期要是有鐵質缺乏會導致大腦認知功能發展的永久性遲緩;在青少年時期鐵質缺乏會影響記憶及心智功能;在成人時期若是鐵質缺乏則會容易疲勞進而影響日常工作表現。鐵質缺乏 ≠ 缺鐵性貧血賴彥廷醫師特別強調,貧血只會在鐵質嚴重缺乏時才會出現。當身體需要量增加或是流失量增多,同時再加上補充攝取量不足,那麼身體內所貯存的鐵質便會開始下降,此時會先消耗組織內所貯存的鐵,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隨著長時間鐵質補充不足,體內貯存的鐵質完全耗盡,接下來便會減少紅血球和肌肉內的鐵質含量,此時便會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而表現出容易疲勞、影響日常工作表現。更重要的是根據研究指出一旦組織內的鐵質開始出現組織貯存上的缺乏便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的發展,而且即便發現後給予口服鐵劑補充,某些部份的認知功能並無法恢復,造成永久地損傷。什麼人較易有鐵質缺乏的風險?一旦身體內的供需不平衡時就容易出現鐵質缺乏的情形。一、懷孕婦女:在懷孕期間提供胎兒孕育時所需的鐵質。二、進入青春期及生育年齡的女性:每月會有固定月經週期流失,相對所需的量增加。三、嬰幼兒及兒童,在這段時期是身體各方面快速成長的時期,特別是:早產或是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出生時的儲存量就不足;純哺餵母乳但在六個月後未添加富含鐵質副食品的嬰幼兒;使用一般非鐵質強化嬰兒配方哺餵的嬰幼兒;一歲以前使用牛奶代替嬰兒配方或是母乳的嬰幼兒;六個月到三歲大的嬰幼兒童常會因偏食而導致攝取不足夠的鐵質。如何避免鐵質缺乏?一般說來在嬰幼兒時期,大多藉由均衡的飲食來攝取足夠的鐵質便足以提供成長所需,以下針對各個年齡期的飲食加以介紹,希望提供各階段完整的飲食。首先必須先認識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不同型態的鐵質在人體腸胃道會有不同的吸收率。簡單地說,動物性的鐵質會較植物性的鐵質好經由腸胃道吸收;母乳(human milk)和嬰兒配方奶粉(infant formula),國人母乳的含鐵量是0.5~1.0毫克/公升,在腸胃道的吸收可達50%;相較於嬰兒配方奶粉內的鐵質都經過特別強化,含量約12毫克/公升,但是在腸胃道的吸收卻只有10%,因此母乳中的鐵質最容易給寶寶吸收利用。賴彥廷醫師也提醒,許多的食物成份會相互影響吸收,例如同時食用維生素C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而若是和抑制物同時食用會與鐵質互相競爭吸收,例如鈣質和許多植物所含植酸(phytate)會與鐵質結合,大幅降低鐵質的吸收。一、早產兒和低體重兒自出生後便需要開始補充口服鐵劑製品,由兒科醫師追蹤並且決定何時可以停止;哺餵母乳可以持續至一到兩歲,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可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奶粉替代。二、足月產的嬰幼兒母乳哺餵可以持續至二歲大,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替代;在前六個月只要哺餵純母乳或是鐵質強化嬰兒配方便足夠;只是到了六個月大以後便需要開始添加富含鐵質豐富的副食品,例如鐵質強化的穀物和肉類,同時添加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以幫助植物性鐵質吸收。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像是動物內臟、肉類、蚌、牡蠣、深綠色蔬菜、穀物和豆類含較多的鐵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逐漸接觸各種種類的食物,並且可以多補充富含鐵質食物的攝取量,便可提供足夠的鐵質量。賴醫師表示,往往有許多新手爸媽會因為不清楚而害怕讓寶寶接觸新的副食品,擔心寶寶接觸過敏原,錯失養成寶寶接受新食物的時機,而造成寶寶僅僅依賴嬰兒配方為唯一營養來源,導致偏差的飲食習慣。藉此機會要讓大家了解寶寶成長所需營養素,能提供寶寶成長各階段所需的均衡營養,把握成長黃金時期,要讓寶貝贏在起跑點。

人生就從體重990公克開始!搶救巴掌仙子

人生就從體重990公克開始!搶救巴掌仙子#早產兒

今年五月,兩名體重僅有990公克的早產兒(俗稱巴掌仙子)浩浩與立傑,再經歷呼吸窘迫症與先天性肺炎等關卡,在桃園敏盛醫院醫護同仁三個多月不眠不休的努力下,終於養成白白胖胖、準備出院回家。敏盛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洪依利表示,近年來,臺灣婦女的生育率逐年降低,早產兒的發生率卻仍居高不下,這些巴掌仙子的存活率低且出現併發症的機率很高,出生體重小於1000公克的極低體重早產兒在經歷了嚴重的呼吸窘迫症與早發性慢性肺病後仍健康出院者更是少見,敏盛跨科別連續搶救兩名低體重的巴掌仙子實屬不易,且經醫療團隊悉心照護三個多月後,小小的身體已相當穩定健康。洪依利也說,早產兒因為各種器官的不成熟,常造成肺部、腦部、心臟、聽力、視網膜…等多重器官病變。因此,完善的早產兒照顧須要醫療團隊的分工合作,除了新生兒科醫師與婦產科的配合外,還需要小兒外科、心臟科、神經科、眼科、復健科的跨團隊合作。巴掌仙子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同時也是敏盛醫院現任副院長的周怡宏醫師也表示,未來仍會持續的追蹤浩浩與立傑的生長發育與神經發展。在昨日(8/12)院方舉辦的慶生記者會中,浩浩、立傑的父母也分享了這段期間照護小朋友的心路歷程以及對醫謢人員的感謝,另外還準備可愛的「手模相框」,讓這兩位小仙子留下人生健康的第一步。慶生會就在這樣溫馨感人的氣氛中圓滿地落幕。

幼兒容易發生的眼睛疾病

幼兒容易發生的眼睛疾病#早產兒

一般常見的幼兒眼部疾病有以下幾種:一、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由於胎兒在母體內尚未發育完成,故易伴隨許多疾病的產生,可能造成日後的斜視、弱視、屈光異常、青光眼及視網膜剝離,嚴重者更會因此導致失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可依視網膜發展情形分為四期,輕微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第一、二期)會自動痊癒、發育成熟。嚴重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第三、四期)則應積極施以冷凝、雷射或手術治療。二、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及新生兒眼炎這兩種問題皆會造成流眼淚、眼屎較多,可使用抗生素眼藥水治療。但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多在出生就有溢淚、眼睛分泌物增加、擠壓鼻梁、有膿樣物的情形。大部分的鼻淚管阻塞皆會在出生幾個月內自動緩解,若於接近一歲還是症狀明顯,宜儘速就醫施行淚管通條術治療。三、先天性眼瞼下垂出生時即發現有明顯「大小眼」,孩童也會常有抬頭的奇怪姿勢。若下垂情形嚴重,兩歲以前要動手術,以免影響視覺發展。若下垂不是很嚴重,只須密切觀察視力發展情形。四、斜視即俗稱的「鬥雞眼或脫窗」,約有2%的幼兒有斜視現象,有些是與生俱來,然而大多數是不明原因造成。屈光不正亦是造成斜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遠視容易形成內斜視。斜視要找出原因並早期治療,以免變成弱視。有一種情形稱為「假性內斜視」,發生原因是內眼貲部皮膚過多將眼白遮住一部分,外觀看來兩眼球靠得很近很像內斜視,實際上並沒有斜視,大多年紀大一點就會改善,無需過度擔心。五、弱視造成弱視的原因:斜視、兩眼不等視(兩眼度數差250度以上)、高度屈光不正(高度近視、遠視、散光)、視覺剝奪引起之廢用性視力(如眼皮下垂、白內障)。幼兒常用視力較好的那眼,視力差的那眼不用,久之,就造成弱視。弱視若能及早發現(七歲以前),配眼鏡、遮蓋治療或施以弱視訓練,皆能獲得良好效果;太晚發現,療效將大打折扣,而徒勞無功。 六、屈光不正因為近視、遠視、散光引起的視力模糊,看物體時,瞇著眼睛可以減少屈光度數而看得更清楚。如果發現家中孩童常瞇著眼睛看遠處物體,要及早檢查原因。若未能及早治療高度遠視、散光,有可能產生弱視。近視問題也必須定期檢查控制度數,避免惡化至高度近視。本文擷取自 『眼睛保健聖經』一書,由圓神出版社發行

早產兒中醫調理禁忌

早產兒中醫調理禁忌#早產兒

以中醫的觀點,早產兒的證候表現,各有五臟不足偏重之分。早產兒皮膚薄嫩,胎毛多而細軟,呼吸氣息較微弱,咳嗽無力,與「肺虛」有關:中醫認為「肺」主氣,掌管呼吸,與身體皮毛表現相關。 若早產兒精神不佳,啼哭無力,臉色無光澤,身體和指甲蒼白,容易受驚嚇,則與「心虛」有關:中醫看法為「心」掌管循環系統,主宰精神狀態,與臉色表現有關。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兒科醫師  楊舒渝表示,如果早產兒視力不佳,四肢軟弱無力,容易抽痙,要注意「肝虛」的問題:中醫所謂「肝」掌管身體氣機運行,與筋爪有關,外觀表現於眼睛。 此外,早產兒無力吸奶,喝奶量少,易溢奶、打咯,拉肚子,手腳瘦弱,與「脾虛」有關:中醫的「脾」主管消化吸收功能,與四肢肌肉的表現相關。 倘若早產兒頭髮稀黃,耳殼軟又薄,耳朵輪廓不清,骨架短小,囟門遲遲不癒合,男孩睪丸不降,或有先天性缺損畸形,則歸屬於「腎虛」:中醫認為「腎」掌管生長、生殖,與骨頭、脊髓有關,其外觀表現於頭髮。 臨床上發現,早產兒或足月低體重兒在五臟不足的表現之中,以「脾虛」、「腎虛」較為明顯,這與古書不謀而合,明代張景岳醫家論胎怯:"凡怯弱者,宜專培脾腎為主。" 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稟賦不足,當以補腎從根本治療,才能促進早產兒發育成長;而「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不足者需靠後天培補,充其不足,才能使氣血化生有源,元氣充足,抗病力強,所以在調理早產兒時,「健脾」、「補腎」是重要關鍵。歷代兒科醫家針對「胎怯」醫方,健脾者有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異功散、調元散等;而補腎者如六味地黃丸、補腎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值得注意的是,中醫非常重視「辨證論治」,也就是依據不同體質,給予特定治療,因此雖然早產兒治療原則為健脾補腎,仍建議家長們能先與醫師溝通了解小孩的體質後,再給予最適當的調理。以我的孩子為例,儘管前後只差一分鐘出生,老大偏脾虛體質,老三則偏腎虛體質,調理方向自然也不同。目前有研究顯示,配合中藥治療,早產兒生長發育情況,在統計上的確呈現有意義的改善,不過仍要注意某些藥物(如人參、附子等)使用過量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尤其新生兒,用藥不宜過多,宜精選藥味,精製藥量。另外,若早產兒合併肺炎、敗血症、硬腫症等,又當先治其標,而非一味使用補法。在補養藥膳方面,坊間談進補的書如雨後春筍般,楊醫師在此要呼籲大家幾點重要的注意事項: 中藥調理的靈活性:中醫調體質,要因人、因時、因地而制宜,也就是需根據每個人的寒熱虛實體質,不同的季節,以及所處環境,選擇最適當的調理。舉例來說,冬天吃羊肉爐可溫陽袪寒,若改在炎炎夏日,一般人恐怕會口破、流鼻血。藥補未必越多越好:例如鴿子可以補肝腎、益精氣,然而吃多以後,藥效會遞減,所以適量即可。又如山楂、麥芽雖可幫助消化,刺激食慾,但吃太多,反而消腎氣,令人嘈煩。注意烹調方式:譬如中藥玉竹能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可是不耐鹹滷,烹調時要避免多鹽調味。留意配伍:一般觀念為吃中藥時,不可同時吃蘿蔔;其實不然,當服用人參類補藥時,才不可吃蘿蔔,所以要明其所以,知其所然。大體而言,吃溫補類藥材時,不宜配伍寒涼性食物,而服涼補類藥膳時,最好避免食用燥熱性食物。小心禁忌:大多食補偏溫和,不過仍要留意其禁忌;比較理想的食補書籍,都會細心地提醒大眾其禁忌。舉例而言,綠豆甘涼消暑,但對於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則不宜。又如核桃補益肝腎,然性味甘溫,不適合常常嘴破、口臭嚴重者。過敏則不宜:魚類多有健脾土、益中氣效果,水產貝殼類有助肝、腎經脈氣血運行,具清熱利水效果,不過對海鮮過敏者,則不宜,以免導致嚴重免疫反應,越補越大洞。(資料來源:早產兒基金會)

早產兒疾病的認知

早產兒疾病的認知#早產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早產發生的原因一、社會經濟:低收入,經濟背景差。 低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低。 Age小於16歲或大於40歲。 營養不良。二、疾病史:流產。 曾經發生過早產。 子宮異常。 腎臟疾病。                                    三、生活型式:工作繁重。 抽煙。 情緒焦慮不安。四、產科病症:無症狀性尿中有細菌。 高血壓、妊娠毒血症。 多胞胎妊娠。 產前出血,前置胎盤。 羊水過多或過少。 感染。 早期破水。 胎兒畸形或染色體異常。 子宮頸閉鎖不全。早產的徵象及診斷規則陣痛或是如月經來潮般腫脹,或是下腹每隔幾分鐘就變硬一次,且頻率愈來愈密。 一陣陣的腰酸感。 陰道分泌物變多或夾雜紅色血跡。 有下墜或是陰道有壓迫感。 排尿時有不舒服感覺。 腸絞痛或不停的腹瀉。 感覺到胎動突然變多或變少。在產前所做的處置若為高危險孕婦,自行注意早產跡象,或以手掌觸覺子宮變硬收縮,每小時不得超過5次。 儘量臥床休息。 選擇醫院:在早產兒出生前, 儘量將孩子的母親轉送至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 維持正常的妊娠期間:妥善安胎,並處理早期破水問題。 藥物治療:有四類,即β1交感神經刺激劑、硫酸鎂、前列腺合成酉每抑制及鈣離子阻斷劑。 密切注意胎兒成長,評估體重。 生產時應在有完善周全照顧之醫院分娩。 請求支援:早產兒基金會、社工及醫護人員共同關心早產兒。早產兒常見的疾病問題呼吸窘迫症候群(RDS) 呼吸暫停 持續開放性動脈導管(PDA) 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IVH) 週腦室白質軟化症(PVL) 壞死性腸炎 (NEC) 細菌感染與敗血症 早產兒視網膜症 (ROP) 慢性肺疾病 呼吸窘迫症候群定義:早產兒因肺部細胞 type II alveolar cells or pneumocytes 發育尚不成熟,製造的表面張力素surfactant不足,導致肺泡塌陷,而在臨床上出現呼吸窘迫的現象。出生前有窒息或酸血症,也會導致功能性肺表面張力素降低,而發生呼吸窘迫。肺表面張力素的製造:Type II alveolar cells : phosphatidylcholine + sur-factant protein (SP) → lamellar body 經由 exocytosis進入lung liquid,形成tubular myelin呈格子狀,主要成份為SP A,SP B,phospholipid (DPPC) ,Ca. 到空氣與肺液的界面(absorption),DPPC 形成單一分子層spreading,而降低肺泡的表面張力。影響肺表面張力素製造的物質1. Glucocorticoids:增加製造肺表面張力素相關酵素的活性。 增加 SP A的製造。 作 用 於 fibroblast 以 釋出fibroblast pneumocyte factor,而增加肺表面張力素的製造。2. Thyroid hormone3. Cyclic AMP 調節肺表面張力素釋出的因素● Increase:肺泡擴張 增加cyclic AMP : Thyroxine, TSH, ACTH, PGE 減少cyclic AMP 的分解:Theophylline β-agonist● Decrease:SP A Hyperglycemia, Hyp-erinsulinemia 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治療O2 : 維持PaO2 50-70 mmHg Nasal CPAP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or : keep PH 7.35~7.45, PaCO2 35~55 mmHg Surfactant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