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

年屆四十 步入中年空虛與無力感?

年屆四十 步入中年空虛與無力感?#無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到了這年紀,卻沒有什麼想做的事。一輩子都在忙家務,根本沒想過自己可以做什麼。孩子們長大了開始忙學校的課業,獨自面對空蕩蕩的家裡,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現在唯一能做的,好像只剩下等著老去…」「過去在公司曾經做到很高的職位,但為了照顧家人,不得已只好選擇離職。已到了這個年紀,卻沒有動力重返職場。很多人都說現在才是開始,甚至比年輕時更拚命、更努力,不明白為什麼我會變成這樣?」有些人過了四十歲,依然充滿熱情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但也有人反而在此時失去生命的動力。一想到未來還有四十年,或更長的時間,便備感壓力;面對四十歲的空虛和無力感,他們心力交瘁,開始懷疑自己:「這一路走來到底為何而忙?」甚至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會有這樣的反應,一點也不奇怪,這是步入四十歲後會有的症狀。體認到自己和生命的限制,不全然是壞事。我們都活在既定的限制裡,地球的資源有限,時間也是有限的。死亡,更是每個人這輩子都擺脫不了的限制。雖然四十歲離死亡感覺還很遠,但對失去生命動力的人來說,每一刻都像是走在懸崖上。不管哪種信仰,最終還是要面對死亡,於是人們不再對這些準則深信不疑。生活失去信仰準則的人們開始陷入空虛,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各自空虛、各自寂寞,可是卻有很多人,不想擺脫這份空虛,反而渴望沉浸其中。「空虛」是一種現代社會的文明病。然而,媒體卻大肆渲染,不停鼓吹洗腦人們,靠購物來排遣空虛。要擺脫空虛,必須先意識到自己是有極限的,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依靠。那依靠可以是人、宗教,或是追求新的夢想,也有可能只是單純需要休息而已。當陷入空虛時,要注意的是,不要忽視自己的情緒感受。如果放任這樣的情緒不管,或許不會立即出現問題,但最後還是有可能會受傷。因此,不要逃避或刻意壓抑內在的空虛感,陷入空虛時也不必太焦慮,稍微放輕鬆,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陪伴自己就行。當無法輕易改變現況時,總會讓我們感到挫折,因為無法突破這個界限,內心陷入空虛。跳脫的方法之一,就是尋找自己的精神寄託。像電影裡的娜塔莉,雖然無法實現改變世界的夢想,但她善盡職責,當好一位妻子、母親和老師。當她的學生批評她是落伍的上一代時,她沒有反駁辯解,而是坦承自己老了、變了。雖然徹夜未眠躺在床上哭泣,但隔天還是一樣以從容自在的神情,坐上火車。回到家後,身邊有心愛的孩子和可愛的孫子,縱然家人不理解她,她只能把悲傷藏在心底,但對她來說,和家人在一起,就能讓她感到快樂和幸福。她沒有假裝堅強,反而盡力享受生活中的幸福美好。她坦然接納自己的脆弱,不武裝自己,隨順自然地面對一切風浪。雖然放低姿態,卻未放棄生命的尊嚴,她比二十、三十歲時,活得更精采燦爛。為了讓生活維持平衡,即使內心稍微失衡,但能在迷惘中重新找回重心時,反而會讓自己站得更穩。迷惘沒什麼不好,軟弱也一樣。之所以會害怕,是因為怕軟弱被看見,承認自己的軟弱,反而會為自己帶來勇氣。四十歲正是時候,去擁抱你的軟弱、空虛和內在的黑暗!四十歲的你,或許會比年輕時更迷惘、更軟弱。因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不會再有人給你答案,困惑時彷彿只剩下自己,待在最黑暗的角落中獨自摸索。不過,你也已經明白,生命並不需要無止盡地驅逐黑暗,而是去擁抱一部分的黑暗。因此,透過深刻的覺察和體悟,步入四十歲後,可以讓人生重新開始。(本文摘自/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采實文化)

膝痛、無力不只是老化!恐神經受壓迫

膝痛、無力不只是老化!恐神經受壓迫#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年齡增長,不論是工作或日常上下樓梯,膝蓋疼痛退化問題是民眾最常遇到的疾病之一,但膝蓋疼痛卻不一定是膝蓋退化導致。一名65歲林姓病患,日前因為膝蓋疼痛、走路上下樓梯疼痛無力到醫院求診,原本以為是膝蓋退化,經醫師詳細檢查後才發現,竟然是脊椎神經壓迫導致。脊椎狹窄壓迫神經 膝痛無力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林宗志表示,大部分民眾在遇到筋骨痠痛問題時,哪裡痛就去治療哪裡,膝蓋痛就覺得是筋骨損傷退化。門診很容易遇到病患抱怨膝蓋疼痛無力,X光檢查膝蓋卻發現膝蓋還是很健康或只是輕微退化。雖然病患表示腰部脊椎只有稍微不適,或甚至覺得只是工作腰痠睡不好,但進一步詳細檢之後,發現其實是脊椎狹窄導致壓迫掌管膝蓋部位的神經,才讓患者膝蓋疼痛或是無力,行走困難。神經出問題 嚴重可能倒致偏癱、跛行一個簡單的走路動作,必須要人體許多器官功能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良好的骨骼支撐、完整的關節與軟骨活動、肌肉提供力量、神經傳遞指令,驅動肌肉活動,回傳本體感覺,協調活動,才能完成一個看似簡單的走路動作。一旦神經功能出現問題,就好比電線或電話線出問題,可能傳遞有雜音的訊息,感覺疼痛或麻痺或是其他異常;或是發生肢體無力、偏癱、跛行,都是神經導致下肢或膝蓋不適症狀的來源。林宗志醫師表示,身體不適是一種警訊,如果身體不舒服,建議先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檢查治療,避免病情拖延或是白走冤枉路。

7旬翁虛弱、解黑便 竟是藥物致出血

7旬翁虛弱、解黑便 竟是藥物致出血#無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歲年長者過去曾腦中風,一直用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預防中風復發,有一陣子突然非常虛弱,連走路都沒力氣,甚至解出黑便,家人趕快陪他急診,檢查發現,原來是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造成胃出血,導致這一連串現象,經過緊急治療、休養,改變用藥,情況才逐漸改善。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有效降低中風機率台灣腦中風學會資料顯示,每5名熬過腦中風而存活下來的民眾中,會有1人在5年內產生第二次腦中風,一旦中風,很可能就失能、失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科專任教授、腦中風中心主任趙雅琴表示,曾經發生中風的患者,無論是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往後再次中風機率都比一般人高,因此必須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讓血液循環保持通暢,才能有效降低再次中風機率。傳統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主,除了阿斯匹靈,也有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趙雅琴主任分析,阿斯匹靈是第一線用藥,目前使用阿斯匹靈預防中風的患者還是佔多數,這類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雖然可降低中風風險,但根據臨床觀察,約十分之一的用藥患者可能產生輕重不等副作用,其中年長者、腸胃不好、胃潰瘍、亞洲人、有氣喘等過敏體質族群更容易出現用藥不良反應。除了阿斯匹靈,也有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阿斯匹靈常見副作用 腸胃出血、腸胃不舒服阿斯匹靈常見副作用包括腸胃道出血、腸胃不舒服、皮下出血、牙齦出血等,有些副作用是可以忍受,但如果嚴重胃出血,患者很可能解黑便,或變得極度虛弱,上述70歲年長者就是這樣的情況。患者一出現嚴重胃出血,必須進行照胃鏡、輸血等緊急處置,此時也要暫停使用所有抗血小板藥物,才能避免胃出血惡化。趙雅琴主任指出,與阿斯匹靈相比,新型抗血小板藥物雖然也可能產生出血等副作用,但副作用出現比率、輕重程度相對輕微許多,患者若使用阿斯匹靈而出現副作用、不舒服症狀,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換藥,或尋求其他改善策略。趙雅琴主任提醒,雖然阿斯匹靈可能產生出血等副作用,但民眾千萬不要一出現不舒服就自行停藥。一旦自行停藥,中風風險就會大幅增加。趙雅琴主任也叮嚀,中風高風險群想預防中風,除了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飲食也要盡量清淡、適度運動,重點是不要抽菸。(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只是高燒、流鼻水 女童竟染腸病毒!

只是高燒、流鼻水 女童竟染腸病毒!#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歲女童,10月中旬因高燒、流鼻水、咳嗽、暈眩就醫,之後出現下肢無力的神經系統重症病徵,且持續惡化,再度就醫住院。經疾管署檢驗,確診為腸病毒D68型重症,目前仍住院治療下肢無力,同住家人均無疑似症狀。腸病毒疫情流行 上週逾萬人就診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經衛生單位調查,女童及家人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女童就讀的幼兒園10月初曾因有同班同學確診腸病毒停課,班上無其他疑似症狀個案,不排除是受無症狀帶原者感染。衛生單位將持續追蹤女童及接觸者健康情形,並加強家庭腸病毒相關衛教及環境消毒方法。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10月29日至11月4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為12,214,近期疫情呈下降趨勢,但仍處流行期。今年累計11例重症病例,其中1例死亡。3例感染克沙奇A6型,克沙奇B3型、伊科病毒5型及腸病毒D68型各2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71型各1例。幼兒意識不清、肌抽躍是重症前兆羅一鈞副署長表示,目前疫情以輕症為主,社區檢出以克沙奇A型為多,今年已檢出40例腸病毒71型個案,顯示社區中持續有腸病毒71型病毒活動。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教托育機構應定期清潔環境、重點消毒,加強宣導衛教知識,教學童正確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落實疫情通報及停課機制。嬰幼兒如經診斷感染腸病毒,避免與健康的幼兒接觸,降低交叉感染機會。一旦發現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儘速送醫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腳麻無力 這病恐讓上班族小便失禁

腳麻無力 這病恐讓上班族小便失禁#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坐骨神經痛、腳麻,嚴重時造成下肢無力、跛行,上述症狀看似為好幾個發散的症狀,事實上可能皆為腰椎椎間盤突出的病徵,嚴重者為可能會出現影響大小便功能的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讓病人小便解不出來、大便失禁!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久坐一族奇美醫學中心外科部副部長暨神經外科主任張進宏表示,椎間盤突是相當常見的脊椎病變,最常發生在第四、五腰椎及第五腰椎、第一薦椎之間。當出現突發性腰背痛、臀部麻痹,並伸延到大腿、小腿、足部和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就有可能罹患「馬尾症候群」,如未能及早醫治更可能出現無法走路。馬尾症候群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經常坐在辦公室的上班一族,而患有脊椎退化和椎間盤突出的病人都是高危險群。腰椎在第二節以下沒有脊髓,只有一條條狀似「馬尾」神經根,一旦此部位的神經根叢受壓而出現以上症狀,就叫做馬尾症候群。通常是因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馬尾神經叢造成,其他原因包括突然彎下腰拿取重物、外傷、腫瘤及開刀造成的後遺症等。經皮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 傷口小恢復快治療的原則先以保守治療為主,若保守治療無效後,可能以手術治療為主。保守治療方式,包括臥床休息、止痛藥(如消炎止痛藥、類嗎啡藥物及肌肉放鬆劑)、背架及復健物理治療等。輕微的腰椎椎間盤突出症,可藉由藥物及復健治療獲得症狀的改善,較嚴重的坐骨神經痛症狀須進一步評估是否應接受手術治療。經皮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kectomy,簡稱PELD)是一種脊椎微創手術,傷口小,對身體的組織破壞少,所以不需要全身麻醉。手術不需要切除肌肉組織、韌帶及骨頭,病人恢復快,手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久坐一族、椎間盤突出病人要當心,突然出現腳麻症狀勿輕忽,小病可能就是身體警訊,正確保健之道應即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醫訊/肌少症的飲食防治

醫訊/肌少症的飲食防治#無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台灣及全世界逐漸邁入高齡社會,年紀增長引起的疾病越來越受到重視。老年人駝背、走路緩慢、手無力,大家常把這些症狀誤以爲是老年人自然老化的現象,但是這也有可能是骨骼肌減少症(簡稱肌少症)的症狀。在老化的過程中,肌肉的流失速度比其他器官功能退化更快,而營養或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很少運動的人,都會造成肌肉流失得更快。本課程將由營養師施淑梅主講,教導如何選擇均衡的飲食讓家人照顧輕鬆,長者吃的健康又容易,並有效預防和改善肌少症。名稱:肌少症的飲食防治時間:106年1月19日 星期(四)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高血壓未回診 35歲就中風!

高血壓未回診 35歲就中風!#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洪先生在28歲時,發現有高血壓及血糖升高情況,就醫後因工作交際應酬多,35歲即發生腦幹出血性中風,並發現慢性腎功能受損症狀,之後仍未服用降血壓及降血糖藥物,也不回門診追蹤治療,後來因為肢體麻木常自行購買服用消炎止痛藥,直至今年因全身倦怠無力就醫後,確診為慢性腎臟病第5期,47歲即面臨洗腎危機。血尿、泡沫尿、水腫 可能是腎臟受損常有民眾誤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面臨洗腎,因此對腎臟出現的警訊掉以輕心,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林義智提醒,若發現如血尿、久未散去的泡沫尿、不明原因水腫、不明原因貧血及倦怠,很可能是腎臟已經受損,建議及早就醫查明病因,以獲得適當的治療。腎臟受損過久會影響到尿路、代謝腎臟病是常見疾病之一,台灣腎臟病最常見的原因為糖尿病,約佔腎臟病的4成至5成,其他原因包括高血壓、腎絲球腎炎、泌尿道結石、感染和具遺傳性質的多囊性腎病。林義智醫師提醒,若身為腎臟病高危險群且未及時修正或控制時,就會導致腎臟損傷,受損過久會影響到尿路、代謝、循環及精神意識等尿毒症症狀,經年累月的破壞會造成腎功能不可回復的喪失。愛腎3341 減緩面臨透析的速度林義智醫師表示,在台灣目前腎臟捐贈者有限的狀況下,患者最後皆進入洗腎,使得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只有避免腎臟的破壞以及減少腎臟負擔,才是保護腎臟且避免被永久性破壞的方針,遵守養腎原則,才能避免腎臟病的發生,以減緩面臨透析的速度:‧    3少 /少鹽、少油、少糖。‧    3多 /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    4不 /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吃來路不明或非醫師診療開立的藥物。‧    1沒有 /沒有中央性肥胖(鮪魚肚)。 

腳麻無力?6症狀恐致歪脖危機

腳麻無力?6症狀恐致歪脖危機#無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脖子出現不適,症狀不一定出現在脖子,有些以為與脖子無關的症狀,或發生在非脖子部位的疼痛,都很可能是脖子引起,請大家做一次脖子故障度檢測,確認頸部的健康狀態。若勾選到★標示的症狀,請務必前往骨科檢查,勾選到★★標示的症狀,請立刻前往骨科進行詳細檢查。歪脖子自我檢測□ 最近扣襯衫釦子時感覺有些困難,甚至無法扣釦子。□ 想用指尖夾起硬幣等小東西卻無法完成。(★)□ 雙手無法施力。□ 字跡不像以前那樣端正。□ 吃飯時無法好好拿筷子,或感覺不太會拿筷子。(★)□ 不扶把手就無法上下樓梯。(★★)□ 走路時總覺得腳步虛浮。□ 碰觸肌膚時感覺遲鈍。(★)□ 脖子痛到晚上睡不著。(★)□ 即使在家靜養,脖子還是持續疼痛超過4天。(★)□ 長時間感覺手腳麻痹。(★★)症狀持續好幾天 恐是脖子搞的鬼當脖子出問題,有時會在身體各處引發不同的症狀,請詳閱後續列表,出現與自身狀況相符者,請圈起來做記號,如果每個項目皆圈出一個以上的記號,且在沒有特殊原因的狀況下,該症狀持續好幾天,問題可能就出在脖子上。1)    出現在「頭部」的症狀 /頭部沉重/頭痛(鈍痛)/後腦勺產生鈍痛/頭痛暈眩/重聽/耳鳴/眼睛疲勞/視線模糊/曾經被診斷出罹患難治性緊張型頭痛。2)    出現在「頸部」的症狀 /脖子肌肉僵硬/脖子後方疼痛/脖子根部疼痛/脖子無法轉動/脖子一動就痛/脖子到肩膀的肌肉疼痛/下巴抬起困難或無法抬起/脖子或喉嚨附近感覺怪怪的/難以低頭或無法低頭。3)    出現在「肩膀、背部到胸部」的症狀 /肩膀肌肉僵硬/肩膀疼痛/肩膀到上手臂疼痛/肩胛骨下側疼痛/肩胛骨內側疼痛/背部肌肉緊繃/手臂根部疼痛/上胸部疼痛/乳房疼痛/背肌疼痛(背痛)。4)出現在「手臂、手指」的症狀 /上手臂抬起困難/手臂無法施力/手臂一動就痛/上手臂疼痛/下手臂疼痛/手臂無來由地感覺麻痹/手臂沉重/手臂到指尖疼痛/手部感覺遲鈍/手指無來由地感覺麻痹、刺痛/無法握住汽車方向盤/感覺握力變差。5)    出現在「腰部、腿部」的症狀 /腰痛/大腿到趾尖麻痹、刺痛/足部(大腿)抬起困難。6)    出現在「全身感覺」的症狀 /無來由地意識模糊/感覺失神/感覺噁心/專注力下降/身體虛浮/容易疲累/水腫/身體左右邊的感覺不同/手腳冰冷/失眠/情緒低落/更年期障礙。(本文摘自/改善脖子僵硬,身體90%的疼痛都會消失/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