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

眼花無力 6公分胸腺瘤搞怪!

眼花無力 6公分胸腺瘤搞怪!#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發病的那段時間,我完全出不了家門!」50多歲的黎女士今年初開始,視力逐漸模糊,甚至出現複視,原本以為自己只是患有老花眼,就醫看診,確診罹患了胸腺瘤,經過醫師評估,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為黎女士切除胸腺瘤,預後狀況良好,3天後就康復出院。眼瞼下垂、眼球無力、說話咬字不清黎女士表示,一開始只有視力模糊,但是到後來甚至出現眼瞼下垂、眼球無力、說話咬字不清、脖子、手腳無力等症狀,就連最基本的下床、上車等動作,都需要人攙扶,黎女士說,那段時間根本沒辦法出門,在家人的建議下,黎女士到大醫院看診,轉至神經內科才確診,因患有胸腺瘤而引發重症肌無力的症狀。切除6公分胸腺瘤 胸線全切除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6公分大的胸腺瘤,並同時執行廣泛性胸線全切除,手術圓滿成功,黎女士3天後順利出院,心臟胸腔外科醫師張睿智表示,胸腺是由淋巴組織構成,一般良性的胸腺腫瘤,臨床上不一定會出現明顯的症狀,但是如果腫瘤持續增大,就必須注意發展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會擴散至周邊的器官及淋巴組織。傷口小、失血少、對病人傷害小黎女士表示,之前也曾經接受過其他手術,沒想達文西手術之後,恢復的這麼快,3天就可以出院,張睿智醫師說明,隨著醫療科技與技術的進步,原本傳統開胸切除胸腺瘤的手術,平均需要7到10天住院期,恢復期約6到8周,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之後,傷口小、失血少、對病人的傷害也小,卻能有更好的精準度。

壯男突下肢無力、失禁 後縱韌帶骨化所致

壯男突下肢無力、失禁 後縱韌帶骨化所致#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45歲的陳姓男子,近2年來出現漸進式雙下肢感覺麻痺,走路開始不穩,最近兩周更出現雙腳無力、大小便功能不佳、只能坐輪椅的情形,因平時還需照顧中風的父親,讓他感到困擾而就醫。經檢查確診是後縱韌帶骨化,脊髓壓迫所導致。40~60男性最常發生收治個案的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金若屏醫師指出,患者到院時檢測下肢肌力只剩下3分(正常人應是5分),進行X光與核磁共振檢查,確診後縱韌帶骨化,因此進行頸椎後位椎板切除減壓手術及鈦金屬釘內固定手術,從頸後將壓迫脊髓神經的骨化椎板移除,打入6支鈦釘固定頸椎,手術順利復原良好,術後下肢即有明顯感覺功能改善,住院一周返家休養,目前已可行走。金若屏醫師指出,脊柱是由一節一節的脊椎連結而成,脊椎與脊椎之間有椎間盤及關節相互連接,為增加脊柱的穩定性,脊柱椎體前後各有一條很長的韌帶,將每節脊椎加強固定,這兩條韌帶稱為前縱韌帶及後縱韌帶。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是是頸椎的後縱韌帶發生骨化,從而壓迫脊髓和神經根,造成肢體感覺和運動障礙,骨化出現的原因仍不明,大多可能與先天基因有關,常在40~60歲左右發病,並以亞洲男性居多。病因不明 易因外傷而發病金若屏醫師表示,因為後縱韌帶在椎體後側,所以需先切除椎體才能到達後縱韌帶進而切除骨化部份。因為此患者頸椎壓迫的節段過長,因此採用頸椎後位椎板切除減壓手術,並需特別考量脊椎術後之穩定性。金若屏醫師呼籲,雖然目前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成因不明,大多數患者發病時無明顯誘因,病程緩慢,但近1/5的患者會因外傷、行走時跌倒,或乘車時頭頸突然後仰等而突然發病,並可能讓原有症狀加劇甚至造成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若民眾感覺頸部疼痛或不適,且伴隨出現四肢感覺、運動功能不適或障礙時,就應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利即早發現即早治療。

天氣忽冷忽熱 30歲男腦出血單側無力

天氣忽冷忽熱 30歲男腦出血單側無力#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近日氣候忽冷忽熱,正是腦出血(俗稱出血性中風)的好發期。以往大家對中風病人的印象,多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但近日卻有名30歲青年,無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病史,某日突然自覺左側無力入急診,經腦部電腦斷層檢驗後診斷為右側的腦內出血,幸發現的早,在緊急處理治療後,現已出院修養。典型症狀:噁心嘔吐、頭暈無力顱內出血(ICH)是指腦中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因此由血管獲得血液的腦細胞受到破壞的同時,由於出血壓迫周圍的神經組織而引起障礙。此症狀會增加腦部耗氧量,進而造成腦部氧氣供應不足。病患會出現噁心嘔吐、頭暈頭痛、意識模糊、肢體無力及血壓升高等症狀。嚴重的顱內出血預後較差,甚至造成死亡。飲食控制、適當運動預防衛福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師林念儀說,預防勝於治療。平日裡需飲食控制,多吃蔬果少油炸飲食及飲酒、適當運動(如走樓梯、步行半小時、提早下車走路)、體重的控制、每日監測血壓的變化、天冷時穿著保暖及配戴帽子,都是減低中風危害的方法,若出現單側肢體無力、全身或局部身體抽蓄、嚴重頭痛、視力模糊等狀況時,應立即前往醫院就醫。

工時長又外食 男疲勞、無力竟脂肪肝上身

工時長又外食 男疲勞、無力竟脂肪肝上身#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45歲的黃先生在新竹科學園區上班,近一個月來覺得全身無力、疲勞,因此到醫院就診。經醫師問診了解,雖然患者本身沒有BC肝炎病史,但由於常工作超過12小時,導致飲食及作息不正常,加上常外食、抽菸、喝酒,不僅體重過重,抽血報告顯示其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皆偏高,同時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脂肪肝,嚴重影響黃先生之健康與生活品質。脂肪肝患者 肝癌機率大增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吉來醫師表示,罹患脂肪肝的人口約佔全台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男性發生的機率略高於女性,好發的年齡層在40~60歲之間。造成脂肪肝常見的因素包括:肥胖、高血脂、酗酒、糖尿病、高血壓、不當服用藥物(類固醇、黃體素)、內分泌代謝異常;另外也有少部份罕見的原因,例如:先天性代謝疾病、接受全靜脈營養或迴腸分流手術後、體重減輕過快、化學物質或其他環境因素影響、妊娠急性脂肪肝等。大部分民眾罹患脂肪肝時沒有自覺症狀,多數是上腹部感到不適、腹脹或疼痛、食慾不振、全身倦怠、肝臟位置按壓有痛感等。若忽視脂肪肝之威脅,則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機率將會大幅提升,因此洪吉來醫師建議,民眾可至醫院接受肝功能檢查和腹部超音波掃描來確診,同時也能作為往後肝病預防的重點。尚無藥物可根治 調整作息、規律運動預防由於目前尚無治療脂肪肝之藥物,患者須透過飲食及調整生活作息來降低肝臟內的脂肪含量。飲食上要限制熱量、脂質的攝取,避免精緻甜食、高鹽份食物及酒類,並補充適當的水份;除此之外,也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及規律運動。洪吉來醫師強調,雖然脂肪肝對身體無立即性的生命威脅,但若置之不理造成肝硬化或肝癌,對健康來說更是得不償失。因此,提醒民眾平日需正常飲食及作息,並維持規律運動,才能不讓脂肪肝找上身。

大掃除姿勢不當 疼痛無力恐是媽媽手上身

大掃除姿勢不當 疼痛無力恐是媽媽手上身#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過年大掃除,苦了許多賣命打掃的婆婆媽媽們,因為做家事時用力或姿勢不當,造成肌肉、骨骼傷害。才過完年,一位40多歲的家庭主婦即因右手腕疼痛無力而就醫。檢查後發現,她的大拇指肌腱腱鞘發炎腫脹,原來罹患俗稱的媽媽手。每6小時冰敷 睡覺強迫肌腱休息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復健科李俊瑩醫師表示,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當長時間重覆性的拇指及腕部動作後,容易過度剪力及摩擦產生傷害,嚴重時肌腱滑動受限,造成大拇指背側肌腱本身或周邊腱鞘發炎,症狀表現為大拇指根部靠近手腕處疼痛、無法使力,有時伴隨輕微腫脹,使用大拇指抓握東西時更是特別疼痛。李俊瑩醫師表示,當疼痛產生時,第一步應是不要再做會引起疼痛的動作,可以先自行冰敷,每6小時一次,每次15分鐘,如果症狀持續或疼痛嚴重,則建議至復健科接受治療。如服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物,輔以物理治療(冰敷及電療),同時運用貼紮舒緩症狀,夜間睡眠時,再以腕部副木強迫肌腱休息,通常約1~2週即可康復。當嚴重疼痛或對治療反應不佳時,則可以考慮注射類固醇,類固醇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調節身體免疫系統,治療急性發炎效果顯著,也不會有明顯副作用。通常疼痛會在注射2~3天後便明顯好轉。年輕人也有「3C」手 減少長時間過度使用李俊瑩醫師指出,舉凡洗衣、煮菜、打掃、抱小孩等家事,都需要手腕及拇指動作,用力過度就容易造成肌腱發炎,形成媽媽手。除30~50歲婦女較常見外,也曾有農夫因施力不當,或需長時間操作機器、使用雙手的銀行行員、作業員、廚師等為此問題就診,而3C普及,不斷重複且過度使用患部肌肉,也讓很多年輕人加入「3C手」的行列。其實,預防勝於治療,在急性症狀緩解後,減少長時間過度使用手部動作,或是使用護腕避免手部肌腱過度收縮,維持正確姿勢才是治本之道。當然,持續進行保健運動,包括手腕部伸展及肌力強化運動,才不會又因重複使用拇指工作,造成局部肌腱發炎。

1成2老人膝無力 3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1成2老人膝無力 3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東西用久會壞,身體器官也會隨著年紀增加開始退化!70歲的林姓婦人近日常感膝蓋無力,坐著要站起來時相當吃力,並且會有疼痛感,就醫發現是退化性關節炎造成。醫師指出,60歲以上的人,膝關節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比率達12.1%。減肥、避免過度運動 保護膝關節收治各案的南投醫院王證琪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很常見的疾病,尤其是膝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60歲以上的人,膝關節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比率達12.1%。嚴重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會造成走樓梯、上下車、站立、走遠路時,出現膝蓋疼痛的現象,造成生活上諸多的不方便。王證琪醫師說,從日常生活便妥善保養膝關節,再搭配適度的運動,並且避免傷害膝關節的因子,可以保養膝關節,減緩關節老化、退化的速度。並舉出3項避免傷害膝關節的因子:1) 避免肥胖/肥胖造成關節負荷增加,若能減輕體重,關節的負荷則能降低,改善關節疼痛。2) 避免持續蹲、跪/長時間的蹲、跪造成關節內應力過大,韌帶容易受損,進而造成關節退化。家庭主婦應避免蹲著做家事或跪著擦地板。3) 避免過度的運動/過度的運動或是未經熱身的運動,容易造成韌帶肌腱受傷,而導致關節退化提早發生。運動應了解自己的極限,量力而為。有氧運動 可促進新組織再生王證琪醫師說,快走、水中走路、游泳等有氧運動,能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在關節組織的流動,促進新組織再生。規律的運動能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進而減少關節的磨損,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靠牆半蹲、直抬腿則是訓練股四頭肌很好的方式,藉由加強大腿股四頭肌的耐力與肌力,可以增加關節的穩定度。如果已經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應在從事走路或其他活動前,增加溫和的肌力訓練,增強肌耐力,以保護關節。

百米強將腳無力、腫痛 竟是惡性肉瘤所害

百米強將腳無力、腫痛 竟是惡性肉瘤所害#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面對癌症,患者除了要面臨疾病所帶來的身體不適外,就連心理、經濟、家庭生活等,都會連帶接受考驗!一名30歲的癌友徐徐,從小就以一雙快腿著稱,不僅是運動會的強將、百米競技的常客,更是接力賽首棒的不二人選,但就在準備在當兵時,卻因左腳的不適,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腺泡狀軟組織惡性肉瘤。且在同年他的母親也被確診罹患乳癌,接二連三的噩耗,使得他一度無法接受,但也因為如此,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年僅24歲 就要面對喪母、罹癌之痛當年24歲的徐徐,一年內歷經了「母親」及「自己」接連罹癌的噩耗,起初他只是因左腿不時的抽痛、腫脹、使不上力至醫院接受檢查,殊不知,卻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腺泡狀軟組織惡性肉瘤,且擴散至肺必須立即截肢,否則危及生命。雖然後來保住了左腿,但癌細胞疑似擴散至頭蓋骨,而這段期間母親更因乳癌罹世,使得他從驚慌失措、怨懟人生到放棄希望,直到接觸烏克麗麗,並用烏克麗麗撫慰安寧病房的癌友及家屬後,他才開始草擬自己的人生清單,希望在他揮手道別前,有機會能實現清單上的所有願望,讓自己的人生不僅不會因癌症而空白,反而繳交更精彩的人生成績單。身體不適、家庭壓力 都是一種煎熬與負擔癌症衝擊的不僅是病友,也影響了家庭,除了必須共同面對身體的不適、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心理與情緒的調適外,因治療而中斷工作所延伸的家庭經濟壓力、自我功能短暫喪失、家庭氣氛及動力等多重壓力,對病人和家屬而言,都是一種身心靈的煎熬與負擔。如果在抗癌過程中,無法得到適時與適當的協助與支持,都有可能讓病人因為無助、失望與害怕而中斷或放棄治療,甚至選擇結束生命。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02年起,提供罹癌家庭全方位的照護,除了諮詢、衛教手冊索取與關懷活動外,更提供急難救助及罹癌家庭子女獎助學金,希望透過多元的服務,讓癌友能心無旁鶩、無後顧之憂的積極治療。

男子雙手無力診斷為頸椎退化 治療無效竟是「漸凍人」

男子雙手無力診斷為頸椎退化 治療無效竟是「漸凍人」#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沒多久之前,全台才掀起一場冰桶挑戰賽的熱潮,如今熱潮已過,不少民眾還是不了解漸凍人的發病原因以及所面臨的嚴峻處境。台中就有一名六十一歲的陳先生,半年之前因左手逐漸無力,無法緊握物品,因此到醫院求診,經核磁共振之後,醫師研判為頸椎骨退化及椎間盤突出,然而,卻開啟了陳先生一連串的錯誤的顛頗治療路程。輾轉治療將近半年 雙手還是萎縮 經診斷後,陳先生開始進行二至三個月的復健治療,不料症狀還是未見好轉,反而更加惡化,左手從無力,竟然開始萎縮,且蔓延到手臂上,也因此陳先生轉而向中醫求助,又治療兩個月,連右手也開始無力萎縮,讓他陷入無助與絕望。之後,陳先生轉由台中醫院神經內科看診,醫師廖益聖察覺兩手萎縮不太單純,於是再安排神經傳導及肌電圖的檢查,終於確診為漸凍人,也就是典型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人好發五十歲左右 無法治癒廖益聖表示漸凍人,是一種罕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普及率大約是十萬分之五,造成原因不明,有5~10%的病人為遺傳,好發於50歲左右,至今仍無法治癒。患者會逐漸四肢癱瘓、肌肉萎縮、吞嚥困難,最後在3至5年進入呼吸衰竭,但是患者的神智始終是清楚的,曾有患者形容自己的身體像是石頭一般無法動彈,靈魂彷彿被禁錮在如頑石的軀殼裡,而心靈像飛鳥不斷在牢籠裡震動翅膀,想要掙脫束縛。漸凍人最困難的診斷是在疾病剛發生前半年,大多數的患者都是以局部肢體乏力、精細動作變差等來呈現,因此常常被當成頸部/腰椎神經壓迫、帕金森氏症或重症肌無力等疾病來治療。發病初期,病人長於骨科、復健科等科別疲於奔命。廖益聖提醒,若有手/腳萎縮、行動障礙或吞嚥困難等症狀產生,經檢查確認無頸/腰椎壓迫,透過藥物或復健2個月後仍無改善者,可到神經內科門診求治,透過進一步檢查及早診斷,以免耽誤治療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