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

輕熟女當心 出現肢體無力、痠麻恐是多發性硬化症

輕熟女當心 出現肢體無力、痠麻恐是多發性硬化症#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35歲的林小姐,9年前正值26年華的她,突然出現左臉小癱瘓、漏口、進食不順,甚至眼球出現不自主顫動等症狀,便緊急就醫檢查,透過核磁共振攝影檢查後發現,腦中有多處白點,加上如小中風般的臉部癱瘓、眼球顫動等明顯症狀,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只是,在治療初期因為頭痛、發燒、施打部位肌肉萎縮等副作用,造成內心極度抗拒治療,使得治療成效每況愈下,疾病持續復發到只能癱在床上,生活幾乎完全依靠家人,直到改用口服治療,逐漸恢復行動,現在終於能與一般人一漾逛街、出國了。肢體無力、痠麻持續24小時 當心是警訊多發性硬化症,在台灣屬於罕見疾病,也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且它的症狀因人而異,視所影響的神經組織而定,在臨床上最常見症狀就是肢體無力、痠麻、走路不協調、視力模糊等,此外,症狀往往會持續24小時以上,對此,北投健康醫院蔡清標醫師表示,民眾若是出現上述症狀且持續24小時以上,就算隔天已沒有徵兆,應及早至神經內科確診,以避免延誤治療。生活習慣西方化 造成發生率升高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國內近年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人數逐年攀升,25~29歲的女性為高危險群,罹患率為男性的2倍,此外,蔡清標醫師表示,致病因子可能與種族、遺傳及環境等因素相關,因此在寒冷地區,如北美、北歐盛行率及發生率較高,近年來亞洲人數有逐年攀升趨勢,10年內增加2.5倍,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西方化,且有多數人因害怕曬黑,所以,在預防陽光照射這方面,就做了許多措施,以致人體無法自然補充維生素D來降低發病率。發病若不治療 恐面臨殘疾、腦萎縮根據蔡清標醫師表示,若是發病後5年內都不接受治療的話,恐面臨終身殘疾,然而,多發性硬化症最主要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為腦萎縮、失智、肢體不協調等。目前臨床上第一線用藥以干擾素為主,但由於許多患者使用干擾素會出現發燒、頭痛、注射部位紅腫或肌肉萎縮等副作用,因此長期施打後,常有患者自行中斷用藥而陷入疾病復發困境。不過,依目前健保給付規範,當使用第一線藥物復發次數不減反增時,健保可申請二線用藥,根據研究顯示,二線口服藥相較於第一線皮下注射用藥更能有效地降低5成復發率 ,甚至還能延緩近4成的腦萎縮,以增加病情穩定性。切勿自行停藥 應與醫師討論保安心蔡清標醫師提醒各位民眾,當身體莫名出現無力、痠麻、視糊等現象時,應盡速就醫檢查,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此外,也呼籲正在進行治療的民眾,千萬不要自行停藥,反則就會面臨復發的困境,甚至可能使病情更加嚴重,因此,若是治療症狀無明顯成效,可與主治醫師討論,看看是否藥物已過蜜月期及換藥的可能性,以確保身體安全。

肢體無力 鎖骨下動脈竊血症候群作怪

肢體無力 鎖骨下動脈竊血症候群作怪#無力

一位五十六歲的男子,突然發生右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經檢查是左鎖骨下動脈狹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主任江韶岳表示,這是典型的鎖骨下動脈竊血症候群,腦部左邊的血流被右邊的血流「偷走」了,才導致右側肢體無力,經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撐開狹窄的動脈,才恢復正常。江韶岳醫師表示,該病患的病發現象是有問題,收治住院經動脈超音波檢查疑似有左側鎖骨下動脈狹窄情形,導致左邊腦部血流減少,再因右手血壓收縮壓190毫米汞柱,左手血壓收縮壓95毫米汞柱,且相對較冷,更強烈懷疑該病患應該是鎖骨動脈狹窄。由於病患亦有狹心症的症狀,有很大的機會同時也有冠心病。經心導管檢查,證實這位病患除了左側鎖骨下動脈開口端狹窄外,三條冠狀血管也同時有不同程度的狹窄,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江韶岳主任表示,針對狹窄的血管進行氣球擴張術後,經一年多的追蹤,該病患都未再發生過去的症狀。這位病患的高血壓、糖尿病也持續服藥控制中。江醫師指出,鎖骨下動脈竊血症候群,主要因為心臟血管分支的鎖骨下動脈發生狹窄,導致流入腦部的血液不足,左邊腦部血流不足就會造成右側肢體的無力,好像左邊的血流被右邊的血流偷走,有時候會因血流不足而引發中風。這類患者通常休息一陣子後就會感到好多了,這個時候如果兩手脈搏跳動差異很大,且血壓相差到20毫米汞柱以上,就要注意是否可能有鎖骨下動脈狹窄的問題;如果已單側手腳無力及說話不清楚,就要立即就醫。

男下肢痛又無力!脊椎狹窄症作祟

男下肢痛又無力!脊椎狹窄症作祟#無力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骨科主任容志雄醫師指出,老王年約六十歲左右,平時身體硬朗。最近幾個月,逐漸感到下肢痠麻疼痛、腿膝軟弱無力、行走活動不便的情形。到數家診所、醫院求診,均被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接受藥物及關節復健治療,卻無明顯改善。容志雄醫師說,這樣的患者並不在少數。其關節X光檢查,可能發現並無明顯的髖、膝關節炎病變現象或是只有輕到中度髖、膝關節炎病變現象。其實,這些現象,很有可能就是退化性脊椎狹窄症的部分症狀表現。脊椎狹窄症是最近五十年才在臨床上受到重視,而且,好發於已經退休的銀髮族。其發作年齡,大多在55歲以後,女性發生比率較男性高出3至5倍之多。如果是時常從事粗重工作或負重的人,則有可能提早五到十年產生退化而有症狀出現。此一病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病變。退化性脊椎狹窄症的早期症狀,在走遠路與久站後會有臀部不適、緊繃、燒熱感之現象。臨床症狀以「下背」與「下肢痛」為主,並且通常有長期為下背痛所困擾的情形。而其典型的症狀是走路或久站則會引起疼痛,當坐下來時就會改善。而且疼痛會延伸至臀部及下肢。退化性脊椎狹窄症之早期,接受保守性療法,通常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不過,約有一成的病人會持續惡化,最後必須接受脊椎減壓手術。

攝護腺癌病患增多 年齡越高越危險

攝護腺癌病患增多 年齡越高越危險#無力

署立台東醫院發現,近來罹患攝護腺癌的人口不斷上升,甚至成為台東縣癌症排行榜的第一名。泌尿科許維愷主任表示,上了年紀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本來就會上升,加上多數患者會將排尿問題、腰部痠痛等攝護腺癌的初期現象,當作是老化現象所造成,所以被發現時常已經中期或末期。除了年齡因素之外,有些醫學研究更發現,種族、飲食西化或遺傳因素都與攝護腺癌的形成有關。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衛教文章表示,攝護腺癌早期幾乎看不出甚麼症狀,症狀的出現可能代表著局部侵犯或轉移,攝護腺腫瘤壓迫尿道會出現類似攝護腺肥大症狀,如尿流細小無力、頻尿等解尿問題,而腫瘤若侵犯精囊,精液中可能會有血,也可人侵犯人體骨質造成疼痛,淋巴腺若受到侵害可能會造成下肢水腫或腎積水。有些研究指出,飲食中動物性脂肪含量高也會造成攝護腺癌。據美國統計,一等親屬中若有病史則罹病風險高,40歲以下罹患攝護腺癌僅有萬分之一的機率;40到59歲則提高到約百分之一;而60歲以上則有十分之一的高比率。攝護腺癌早期治療效果顯著,治癒率可達七成以上,許維愷主任也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雖然初期症狀不顯見,最不易區別的老化現象如排尿問題都可諮詢醫師意見。更可利用篩檢項目中的肛門指診及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都可及早診斷;目前全世界的攝護腺癌的患者持續增加,是台灣男性第七大癌症,男性們不可掉以輕心。日行萬步不止瘦身 還可以延長壽命並防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49&HN_Yr=0&HN_Mon=0切腫瘤乳房不美 自體脂肪移植補缺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1健康數字 健康血壓~健走GOGOGO!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35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