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

貧血補「鐵」飯後服用效果佳

貧血補「鐵」飯後服用效果佳#貧血

是否發現您只要一上班,臉色就更白,頭就暈的更厲害?您是否經常被信用卡高利債或者是高額的房貸壓力壓得透不過氣,胸悶氣鬱經常引發頭痛、頭暈呢?可是換了銀行、換了信用卡情況怎還是一樣呢?事實上,您可能有潛在的貧血原因,因而造成您的頭暈腦脹,無法應付繁忙的工作,貧血不是大病,病起來真要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戴承正主任表示,貧血的原因有許多種,依照血球的大小,我們將貧血分為巨球性貧血、小球性貧血以及正常球性貧血。 「巨球性貧血」大多由於維他命B12或葉酸的缺損而引起,引發的原因與萎縮性胃炎、飲酒過量經常有關。在胃癌患者接受過胃全切除後,多會引發維他命B12的缺損,因而造成巨球性貧血,這是因為胃壁細胞會分泌維生素B12吸收所必需的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這個內在因子缺乏會造成造成維生素B12無法吸收或吸收降低,以致引發惡性貧血,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胃黏膜萎縮或胃切除。而葉酸缺乏則常由於飲食不當,缺乏綠葉蔬菜、肝臟、柑橘類水果、酵素等食物,或者是酗酒患者所引發之慢性酒精中毒,在血中的高濃度酒精可以阻斷骨髓對葉酸的反應,妨礙紅血球的生成,因而引發巨球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因為鐵的吸收不良或流失造成的一種後天性貧血。因體內缺乏鐵質〈例如慢性出血〉引起的,女性因月經與妊娠極易發生此疾病,男性可能因胃潰瘍或痔瘡出血,也會引起此病,缺鐵性貧血並不是一個疾病,而是一個症候,有相當多的疾病皆會引起。症狀輕微時通常沒有症狀。較嚴重時會有心悸、頭暈、怕冷、頭髮指甲變脆弱。嚴重時指甲成湯匙形,舌頭變粗糙,無痛性舌炎(舌頭味蕾消失、呈現光滑狀)、口角炎、、吞嚥困難。 戴承正主任說,缺鐵性貧血在醫療與護理上,會給予鐵劑增加血中鐵的濃度,一般服用鐵劑八星期,血色素可恢復到正常值,服用半年可補足鐵的存量。常用的口服藥物是硫酸亞鐵、葡萄酸亞鐵。若是吸收不良或胃切除的病人則考慮給予鐵劑之注射。注射常用的藥物是鐵─葡萄聚糖〈病人再48小時內會較有精神及食慾大增〉。在飲食食物方面,可考慮含鐵豐富之紅肉、內臟、蛋黃、葡萄乾、深綠色蔬菜等。護理方面由於鐵劑會刺激胃部,應在飯後服用。液態的鐵劑要充分稀釋並由吸管吸食,因為沒有稀釋過的鐵劑會使牙齒染色,鐵劑服用會引起便秘,所以要配合軟便劑與緩瀉劑使用。注射用的鐵劑會造成注射部位的皮膚顏色加深,所以要用Z字型注射方法。地中海型貧血則是一群先天的、慢性的、溶血性的貧血。紅血球的特徵為極薄、易碎。小孩會有生長與發育遲緩的現象。戴承正主任指出,此病的預後通常不好。一般分為主要地中海型、中間型、次要地中海型。症狀有脾臟腫大、黃疸、膽石病、足部潰瘍,患者骨頭會過度活動造成顱骨加厚,面似蒙古症。地中海型貧血在醫療與護理上可從以下幾點改善:1.輸血:大多可不必輸血,有時中型患者因感染而暫時性血紅素下降,此時輸血可回復。中型患者,在懷孕期間需要規則輸血,如果可能的話用冷凍血球以減少感染的機率,懷孕期間排鐵要暫停。2.排鐵:每年驗血內鐵質,若血鐵質 ( Feritin ) 大於2000mg/ml 時,每星期排鐵1-2天即可。 3.維他命之補充。4.健康檢查。5.飲食:以均衡營養為原則,最忌偏食。切忌服用含鐵藥物補血。飲茶可減少鐵的吸收。6.運動:促進新陳代謝,可增加血管彈性,對輸血時之注射有幫助。 特別注意骨骼病變所造成的傷害。7.脾臟切除:脾腫大、功能亢進時,經血液專科醫師認定後切除,在脾切除同時請外科醫師注意是否有膽囊結石現象。預防地中海型貧血的方法包括:1.婚前篩檢:未婚之男女均需篩檢是否為帶因,病患之對象及婚後未懷孕前更為必要。2.產前檢查:如夫妻均為帶因者或病患之配偶為帶因者應抽取胎兒檢體(絨毛採樣、羊膜穿刺、胎兒採血)檢查,若為重型胎兒可予人工流產,以免將來照顧上的負擔。此外,化療對於紅血球的影響:血紅蛋白量在男性為14-18 g/dL,而女性為12-16 g/dL,化學治療的目的在於破壞身體中的癌細胞,同時也可能破壞了骨髓中的正常造血細胞,當然包括了紅血球生成細胞,這就可能造成更低的血紅蛋白量,因為氧氣是由紅血球所攜帶,也就會造成身體細胞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血液檢驗可以測量血液中的紅血球數和血紅蛋白含量,病患應與醫師溝通您的疲勞和虛弱狀況是否必須在化療期間儘速處置。目前紅血球生成激素以運用在化療後病患避免貧血的發生,有研究指出,在一部份的病人施與紅血球生成激素注射後,減少輸血的必要性。貧血治療不難,在診斷確定以後,針對缺乏的營養素給予充足的補充,就有可能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對於地中海型貧血以及其他遺傳性貧血也應該與醫師配合定期堆追蹤血紅素的狀況,以避免有急遽的變化而不知悉的狀況。化學治療引起的貧血則應牢記多提醒您的主治醫師,針對不舒服的狀況早點處置,避免引發心臟的不適以及心臟功能受損。戴承正建議,當所有的貧血患者應當多休息,特別是在開始覺得疲累時,就應休息片刻。盡量減輕和避免過多的社交活動,以避免加重身體的負擔。吃東西可以改善不適狀態,因此當你感到疲倦或覺得不太舒服,應當考慮進食,並且增加液體食物的飲用。活動就是為了活應當動,所以不要吝於進行一些基本的運動,即使是短暫的散步也可以覺得活力充沛。起身時應當緩慢以避免頭暈現象的出現。這些都是針對貧血患者生活上的建議。

解除貧血迷思 從貧血談血液疾病

解除貧血迷思 從貧血談血液疾病#貧血

血液,在人體生命機能的運作中,擔負著極重要的生理功能。當身體出現貧血時,就會造成器官組織的缺氧,出現器官功能異常。貧血只是一個指標,它可能是輕微的疾病所引起,也可能是潛在惡性疾病(如癌症)引起,甚至嚴重的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導致生命危險,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因急性出血或溶血所導致的貧血,病人會因症狀明顯立即就醫;但慢性或長期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等,就會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必須在抽血檢查中才能被發現。 一般人對「貧血」的印象,馬上聯想到生理期後的婦女、老人,或是吃素的人,這是許多人對貧血抱持的錯誤迷思。其實貧血也會出現在男性,或是肉食者,甚至是高血壓者的身上。曾有血液腫瘤科個案就是因為貧血,而進一步檢查出骨髓瘤,也就是骨髓造血出現異常。每週一晚上九點半至十點,在大愛電視台由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主持的現場節目「志為人醫守護愛」,將在節目中邀到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王佐輔醫師,談貧血與潛在的惡性疾病,分享他陪伴血液疾病病人的點滴故事,現場還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call in 問健康。

嚴重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

嚴重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貧血

血液,在人體生命機能的運作中,擔負著極重要的生理功能。當身體出現貧血時,就會造成器官組織的缺氧,出現器官功能異常。貧血只是一個指標,它可能是輕微的疾病所引起,也可能是潛在惡性疾病(如癌症)引起,甚至嚴重的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導致生命危險,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因急性出血或溶血所導致的貧血,病人會因症狀明顯立即就醫;但慢性或長期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等,就會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必須在抽血檢查中才能被發現。 一般人對「貧血」的印象,馬上聯想到生理期後的婦女、老人,或是吃素的人,這是許多人對貧血抱持的錯誤迷思。其實貧血也會出現在男性,或是肉食者,甚至是高血壓者的身上。例如血液腫瘤科個案鄧興和,就是因為貧血,而進一步檢查出骨髓瘤,也就是骨髓造血出現異常。人醫仁醫,二月二日晚上九點半至十點,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王佐輔醫師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談貧血與潛在的惡性疾病,分享他陪伴血液疾病病人的點滴故事,現場還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call in 問健康。

陰道不規則出血?!中醫調理分階分齡

陰道不規則出血?!中醫調理分階分齡#貧血

月經不調也是另一個育齡期婦女常見的問題。西醫認為月經不調屬於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為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失常導致,全身及內外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常表現為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過多、經期延長等特徵。其發病與機體內、外多因素有關,如精神刺激、環境改變、營養不良、代謝紊亂等。奇美醫院中醫部 - 莊智翔醫師指出,一般有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和排卵性月經失調之別,本病中醫稱為「崩漏」、「月經過多」、「月經先後不定期」等。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陰道不規則出血,出血量時多時少,甚至大量出血(一次經期總量可達500~1000cc)反覆發作,大多不伴有腹痛。出血時間長、出血量多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排卵性月經失調其症狀出現週期縮短,月經頻發,經行時間正常或週期正常,經行時間正常。功能性子宮出血之子宮無明顯病變,有時僅子宮略為增大,也有時可伴有一側或雙側卵巢囊性腫大。莊智翔醫師指出,根據中醫理論,月經不調的原因包括有氣滯、血瘀、血熱、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等。治療上須分標本緩急,依出血的緩急之勢、出血時間的久暫、病人的年齡及體質情況決定治療方案。一般而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治療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分階段治療,二是分年齡治療。所謂分階段治療,是指出血期和非出血期的治療。分年齡段的治療是指按照青春期、育齡期、更年期不同生理特點及需要達到的治療目的不同而施治。出血期的治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急緩指出血之勢而言,對於異常出血,首當止血;非出血期的治療,或調整月經週期至正常,或止血固沖。青春期的治療主張止血調周,建立排卵週期,月經一般有排卵週期3次以上,方可停止治療;育齡期婦女為止血後恢復有排卵月經週期,並檢查出血原因,進一步排除全身及局部的器質性病變。鄰近更年期婦女在止血後宜健脾養血,促進順利絕經。莊醫師提醒,出血期宜避免疲勞、劇烈運動,注意充分的休息,禁止性生活,防止下生殖道感染,注意保暖,避免淋雨。如此,適當的自我照顧並加上藥物調理,才能使身體儘早恢復正常。月經是女人又愛又恨的朋友,當女性正受到她的困擾時,適當的中醫調理加上自我生活調整,可以讓女性順利度過每一個月的尷尬期。

百戰百腎!「四不一沒有」的保腎之道

百戰百腎!「四不一沒有」的保腎之道#貧血

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腎臟的主要功能是排毒,人體的排毒功能一旦只剩下10%就必須洗腎,如此重要卻緘默的器官,民眾如何及早察覺病兆而及早治療呢?台東基督教醫院腎臟專科馬堅毅醫師表示,所謂的排毒,就是經由尿液排泄而達到(一)清除體內新陳代謝之有毒廢物,如尿酸、尿毒等。(二)進行體內環保,如管制納、鉀、磷及酸鹼值的穩定平衡;其次是造血,受損的腎臟易導致紅血球生成素分泌不足而貧血。另外,腎臟還具有活化維他命D3之機能(維他命D3是維持人體血液中鈣磷平衡的重要元素)。調整血壓之腎素及血管張力素也與腎臟息息相關,因此,高血壓與腎臟疾病常有密切關聯。馬醫師提醒,一旦發以下幾種狀況要特別注意:一、蛋白尿:一旦發現馬桶中的尿液經常或偶爾呈現泡沫狀,表示患者腎小球功能受損,導致蛋白質經由尿液流失。尿液檢驗是驗出腎病之早期癥兆的有效方式。二、水腫:眼睛或雙腳浮腫是腎病患者最常見的現象,然而,當患者出現水腫時,往往已罹病多時而不自知。三、高血壓:腎臟病患者常併發高血壓,而高血壓本身又會惡化腎功能,二者之間形成極可怕之惡性循環。四、貧血:不好的腎臟會因造血功能受損而致貧血。另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其他症狀,如食慾不振、精神不濟、失眠、頭暈目眩等病況;令人聞之色變的尿毒症,則併發反胃、食慾差、肺積水、走路喘氣、水腫等病癥。至於中醫或民間傳統所講的「腎虧」,與腎臟病並不相同,腎虧所指之男性性荷爾蒙分泌不足,與腎臟沒有關聯。馬醫師指出,種類繁多的腎臟疾病一般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腎臟本身的問題,如結石、腎絲球、腎炎;第二類由其他疾病所引發,如心臟病、糖尿病(由於腎臟是由數百萬個細微血管所組成,血糖控制不良之患者,因血管長期浸泡在高血糖中而逐漸硬化,引起腎功能變差)、高血壓、痛風、紅斑性狼瘡,皆可能引發腎臟病變。面對林林總總的腎臟疾病,民眾該如何顧腎保腎呢?馬醫師提出「四不一沒有」的概念。一、 不抽菸(尼古丁導致血管硬化及血管收縮,對腎臟極為不利);二、 不濫用藥物(勿服偏方,慎選中草藥);三、 不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的抗生素非常傷腎)和止痛藥;四、 多喝水,不憋尿(尿在膀胱裡太久容易繁殖細菌,而細菌極可能經由輸尿管感染腎臟)。至於「一沒有」,則是沒有「鮪魚肚」。有效管控體重可減少腎臟負擔,因為人體吃下的大量食物(動物性蛋白質)所衍生之廢物──尿酸、尿氨素,皆由忙碌辛苦的腎臟負責排除。此外,馬醫師還呼籲民眾務必定期健康檢查,四十歲以上每三年做一次體檢,六十歲以上應每年做健康檢查。針對腎病患者的飲食,馬醫師的建議是:一、少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肉類、牛奶、蛋都具豐富的動物性蛋白質,罹患腎疾者應把蛋白質攝取量減少為原攝取量之60%。二、少食用高鉀高磷飲食,坊間常見之高鉀食物有椰汁、木瓜汁、柳橙汁等,高磷食物則是動物內臟、可樂、沙士、瓜子及各種醃製類食品。避免服用楊桃汁,腎功能不佳者食用楊桃汁之後,導致昏迷或死亡的案例屢見不鮮。總之,腎病患者之飲食應該嚴格遵從醫囑或營養師指示,切不可自作聰明而加速病症惡化。(本文文案擷取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四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子宮肌瘤「有腺」、「無腺」大不同

子宮肌瘤「有腺」、「無腺」大不同#貧血

大多數女性可能都搞不清楚「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瘤」的差別。一般說來,「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的細胞發生變化,在雌激素的刺激下異常增生,慢慢形成一個硬梆梆的肌肉瘤,與周邊的組織界線清楚,因此切除時可拿掉整個腫瘤,不會傷害到周圍正常肌肉組織。子宮肌腺瘤、子宮肌腺症、子宮腺肌症則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現與翻譯。「子宮肌腺瘤」是子宮內膜由子宮腔內直接穿透進入子宮肌肉層,而在肌肉層內衍生新的子宮內膜組織,就像子宮內膜異位跑到骨盆腔內;因此有人稱子宮內膜異位為子宮外異位,而子宮肌腺症為子宮內異位。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婦產科-胡偉敏醫師說明,子宮肌腺瘤的患者,其子宮內膜通常四散在子宮肌肉層各處,尤其以子宮後壁的肌肉層內最常見,有時會集中一處,類似一團腫瘤,這時才稱為「子宮肌腺瘤」。由於並非單獨的腫瘤,因此要切除「肌腺瘤」而不傷到肌肉組織是不可能的。很多時候,子宮可能同時存在肌腺症和肌腺瘤,不少患者也合併有子宮肌瘤,有人甚至在子宮外還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瘤有時並無症狀,但當症狀出現,通常是子宮變大、骨盆腔疼痛和經血過多。胡偉敏醫師表示,經痛是最常見的,可以是嚴重絞痛或類似刀割、針刺般的疼痛;有的子宮會整個成球狀增大或局部增大;月經量可能很多還帶血塊,嚴重者會導致貧血,且經期會滴滴答答拖很長。臨床上,子宮肌腺症的診斷主要依賴症狀、內診和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掃瞄可見子宮整個腫大起來、子宮壁增厚;而聚成一團的肌腺瘤,也可藉由超音波與肌瘤辨別,因為肌腺瘤沒有外圍莢膜,肌瘤則有。腫瘤指數CA-125也可協助診斷,肌腺症患者血清中的CA-125指數大都會上升,但也有不少病例是在正常範圍內,所以這個指標僅供協助診斷及追蹤治療成果之用。「子宮肌瘤」的原因單純,治療也簡單。「子宮肌腺症」則相反,手術無從切起,最好的療法是切除子宮。如已完成生育,尤其四十歲以上婦女,經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切除子宮是一勞永逸的辦法。若部份切除,常需加上止痛藥、抗痙攣藥等藥物療法;情況較輕者,也可單採藥物治療,雖能改善症狀、控制病情,但停藥後常會恢復原狀,因此唯有想生育或排斥手術者,才建議嘗試。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貧血

過去的一年多,台灣人民的生活因為高速鐵路的啟用,不僅僅在交通運輸上提供了舒適便捷的選擇,也改變了國人的休閒生活習慣。同樣的在人的身體內也需要靠著高鐵的串聯來維持良好的運作。人的身體內除了有六大營養素(醣類、脂肪、蛋白質、鈉、鉀、氯),鈣、磷、鎂之外,同時還需要多種的微量元素(指佔人體組成不到0.01%的物質),其中包括鐵、鋅、銅、錳、碘等離子,來做為體內代謝時所需的運作介質。鐵質在人體內扮演什麼角色?鐵質缺乏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營養素缺乏;而全世界最多引起貧血的原因也是缺鐵性貧血。可見這個問題不得不特別提出來探討。臺安醫院小兒科賴彥廷醫師表示,在健康足月兒的身體中含有約0.5克的鐵質,這是在懷孕過程中母親經由胎盤提供給胎兒生長所需;而正常成年男性的體內則含有約4.0克的鐵質;女性則有2.5克;這代表了從出生後平均每天必須經由飲食中攝取約0.8毫克的鐵質才能供給寶寶成長所需及正常生理上消耗,同時累積達成成年時體內的存量。身體內的鐵質主要以兩種型式存在:功能性及貯存性;在體內以功能性的鐵質佔大多數,其中約有75%存在於紅血球內的血紅素和肌肉內的肌紅素;15%組成身體各組織細胞內的酵素成份;其餘的則是以貯存的型態儲存在細胞組織內。簡單地來說,只要是細胞使用氧氣呼吸、肌肉收縮、以及中樞神經發展都需要有鐵質的參與。在懷孕時期如果鐵質缺乏會增加早產及低體重兒的發生機會;在嬰幼兒時期要是有鐵質缺乏會導致大腦認知功能發展的永久性遲緩;在青少年時期鐵質缺乏會影響記憶及心智功能;在成人時期若是鐵質缺乏則會容易疲勞進而影響日常工作表現。鐵質缺乏 ≠ 缺鐵性貧血賴彥廷醫師特別強調,貧血只會在鐵質嚴重缺乏時才會出現。當身體需要量增加或是流失量增多,同時再加上補充攝取量不足,那麼身體內所貯存的鐵質便會開始下降,此時會先消耗組織內所貯存的鐵,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隨著長時間鐵質補充不足,體內貯存的鐵質完全耗盡,接下來便會減少紅血球和肌肉內的鐵質含量,此時便會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而表現出容易疲勞、影響日常工作表現。更重要的是根據研究指出一旦組織內的鐵質開始出現組織貯存上的缺乏便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的發展,而且即便發現後給予口服鐵劑補充,某些部份的認知功能並無法恢復,造成永久地損傷。什麼人較易有鐵質缺乏的風險?一旦身體內的供需不平衡時就容易出現鐵質缺乏的情形。一、懷孕婦女:在懷孕期間提供胎兒孕育時所需的鐵質。二、進入青春期及生育年齡的女性:每月會有固定月經週期流失,相對所需的量增加。三、嬰幼兒及兒童,在這段時期是身體各方面快速成長的時期,特別是:早產或是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出生時的儲存量就不足;純哺餵母乳但在六個月後未添加富含鐵質副食品的嬰幼兒;使用一般非鐵質強化嬰兒配方哺餵的嬰幼兒;一歲以前使用牛奶代替嬰兒配方或是母乳的嬰幼兒;六個月到三歲大的嬰幼兒童常會因偏食而導致攝取不足夠的鐵質。如何避免鐵質缺乏?一般說來在嬰幼兒時期,大多藉由均衡的飲食來攝取足夠的鐵質便足以提供成長所需,以下針對各個年齡期的飲食加以介紹,希望提供各階段完整的飲食。首先必須先認識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不同型態的鐵質在人體腸胃道會有不同的吸收率。簡單地說,動物性的鐵質會較植物性的鐵質好經由腸胃道吸收;母乳(human milk)和嬰兒配方奶粉(infant formula),國人母乳的含鐵量是0.5~1.0毫克/公升,在腸胃道的吸收可達50%;相較於嬰兒配方奶粉內的鐵質都經過特別強化,含量約12毫克/公升,但是在腸胃道的吸收卻只有10%,因此母乳中的鐵質最容易給寶寶吸收利用。賴彥廷醫師也提醒,許多的食物成份會相互影響吸收,例如同時食用維生素C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而若是和抑制物同時食用會與鐵質互相競爭吸收,例如鈣質和許多植物所含植酸(phytate)會與鐵質結合,大幅降低鐵質的吸收。一、早產兒和低體重兒自出生後便需要開始補充口服鐵劑製品,由兒科醫師追蹤並且決定何時可以停止;哺餵母乳可以持續至一到兩歲,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可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奶粉替代。二、足月產的嬰幼兒母乳哺餵可以持續至二歲大,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替代;在前六個月只要哺餵純母乳或是鐵質強化嬰兒配方便足夠;只是到了六個月大以後便需要開始添加富含鐵質豐富的副食品,例如鐵質強化的穀物和肉類,同時添加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以幫助植物性鐵質吸收。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像是動物內臟、肉類、蚌、牡蠣、深綠色蔬菜、穀物和豆類含較多的鐵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逐漸接觸各種種類的食物,並且可以多補充富含鐵質食物的攝取量,便可提供足夠的鐵質量。賴醫師表示,往往有許多新手爸媽會因為不清楚而害怕讓寶寶接觸新的副食品,擔心寶寶接觸過敏原,錯失養成寶寶接受新食物的時機,而造成寶寶僅僅依賴嬰兒配方為唯一營養來源,導致偏差的飲食習慣。藉此機會要讓大家了解寶寶成長所需營養素,能提供寶寶成長各階段所需的均衡營養,把握成長黃金時期,要讓寶貝贏在起跑點。

《醫點通》肝炎患者可否常食醋?

《醫點通》肝炎患者可否常食醋?#貧血

醋是膳食烹調中不可缺乏之調味品,肝炎患者可否常食醋呢?多食醋究竟是好還是壞呢?醋有多種,有米醋(又稱老陳醋)、白醋、醋精等。白醋及醋精是用冰醋酸稀釋而製成的,例如高梁、糯米、大麥、玉米、蘋果、葡萄、大棗等釀造成的,具有香味的優良調味品。米醋中含有檸檬酸、琥珀酸、葡萄糖、醋酸、氨基酸、維生素、鈣、磷及鐵等營養成分。醋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幫助呢?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柯萬盛醫師表示,當肝炎患者食慾減退,在烹調時加點醋或沾點醋吃,可增加胃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及增加食慾。而且醋能消滅腸道內不正常細菌,當夏季容易爆發流行性腸道傳染時,它可以促進食慾,而且還有殺菌作用,並促使食物中的鈣溶解於湯中,例如在煮魚湯或骨頭湯中加給滴醋,不僅能使骨頭軟化,還能使鈣溶解於湯中,增加鈣吸收率達70%,也可以去除魚腥味。醋可以刺激胃酸,使食物中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促進鐵吸收,有利于預防缺鐵性貧血。還能保護蔬菜中維生素C,在炒菜中加點醋,可以保存維生素C不流失及讓青菜青脆可口。所以柯萬盛醫師建議,肝炎患者是可常食醋的,但是醋不宜長期過量食用,因為長期每天喝100毫升醋,會引起上腹痛及吞酸燒心等症狀,反而不利於肝細胞的再生及修復。還有烹調含醋食物,不能用銅器裝盛,因為醋能溶解銅,造成銅中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