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

忌!小兒蠶豆症避免接觸樟腦丸

忌!小兒蠶豆症避免接觸樟腦丸#貧血

一位剛出生一星期的男嬰,因身體狀況不良,返家兩天後即回診,醫師發現其全身泛黃、臉色蒼白且呼吸淺快,經由驗血檢測後發現其膽色素值高達30 mg/dL,且有溶血性貧血,有核黃疸危險,經緊急施以雙倍換血術後,成功將膽色素值回復正常。由於其新生兒篩檢顯示為蠶豆症,且嬰兒衣物及家屬身上都有濃濃樟腦味,才發現這是個蠶豆症患者接觸樟腦丸引發急性溶血案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醫師林玉娟說,蠶豆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全名是「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英文簡稱為G6PD缺乏症。患者紅血球由於缺乏酵素,血球本身抗氧化能力差,所以處於氧化反應下(如接觸化學物質、藥物、感染等),紅血球就會破裂崩解。除了會造成貧血,釋出的血色素也會轉化成間接型膽色素,再由肝臟轉化成直接型膽色素排出體外。林玉娟表示,新生兒紅血球總數較成人多,肝臟功能也不成熟,所以急性溶血會造成大量間接型膽色素沉積於體內;最嚴重影響是造成中樞神經病變,會造成嬰兒日後發展遲緩、語言動作障礙、聽力受損、癲癇等的後遺症。該案例雖然經過換血,使間接型膽色素回復正常,但其神經系統受損程度需將來才能知道。前述家庭由於三代同堂,使用的是不活動壁櫥,經年以來置放樟腦丸,由於其化學成分為揮發性高的萘(Naphthalene),可吸附於木頭壁櫥,雖然後來將樟腦丸移除,整個壁櫥內的含量仍相當高,裡面衣物自然而然也會吸收大量的萘。該名嬰兒主要是經皮膚吸收衣物上的萘和吸入揮發物,才會引起嚴重溶血;雖然醫護人員已衛教不可接觸樟腦丸,但不知其家庭背景及實際生活環境,未叮囑「連聞到味道都不可以」,所以家屬誤以為只要移除家中樟腦丸就沒有問題,不知「氣味長存」嚴重性:嚴重的蠶豆症是連聞到樟腦味都不行。林玉娟指出,目前台灣每個新生兒都可藉由新生兒篩檢發現是否患有蠶豆症。台灣地區蠶豆症發生率為3%,即每一百個新生兒就有三個病例,其中又以客家人發生率較高。決定此抗氧化酵素生成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所以男嬰患病程度往往比女嬰嚴重,患者個別疾病嚴重度也有很大差異;如果已知患有蠶豆症,對於所有已知可能會引起溶血物質及藥物,雖然接觸後不一定會造成溶血,還是能避就避。林玉娟提醒蠶豆症患者日常生活要注意幾件事,包括避免吃蠶豆,衣櫃及廁所裡不可以使用樟腦丸,受傷時不要使用紫藥水,以及有病時不可自行服用成藥,應該請教醫師或藥師。看病吃藥前,也要先告知醫師或藥師,自己患有蠶豆症。 註一:核黃疸→ 黃疸值若過高,會將大腦的某些部位染成黃色,且無法復原。核黃疸的發生,意味神經系統受到不可逆的嚴重傷害。註二:雙倍換血術→ 將不正常的血液由人體抽出,再輸入正常的血液,稱為換血;置換的血量若為本身總血量的兩倍,稱為雙倍換血術。註三:樟腦丸→ 真正的樟腦丸是從天然植物中提煉出來,具有樟木香氣,光滑透明,狀如玻璃球;由於價格貴,現在多採用萘丸代替,其來源由原油或煤焦油提煉,外觀呈不透明純白色。萘的大量暴露會造成溶血、白內障。動物實驗顯示,長期吸入萘,對呼吸道有致癌性。註四:可樂果蠶豆酥是豌豆製品,不在此限。

解決攝護腺肥大 綠光雷射副作用少

解決攝護腺肥大 綠光雷射副作用少#貧血

83歲的卓老伯伯(化名)患有遺傳性地中海貧血,導致無法透過經尿道電刀攝護腺切除術來治療自己多年的攝護腺肥大問題,造成長期生活品質不佳。上個月,卓老伯伯因急性尿道阻塞緊急就醫,後在醫師的建議下得知綠光雷射治療具備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的優點,因此決定接受綠光攝護腺汽化術的治療。術後卓伯伯生活品質改善很多。泌尿科鄭柏樹醫師表示,男性隨著年齡增加,包覆尿道的攝護腺也會不斷增生,造成排尿慢、夜間頻尿、解尿疼痛等困擾,年過50以上的男性有半數都有這種問題。攝護腺肥大除了年齡老化的因素外,國外研究發現與家族遺傳有關,一等親若有一人罹患攝護腺肥大,則發生攝護腺肥大機率便是一般人的4.2倍。臨床發現,約有三成患者症狀會較為嚴重,如果長期未施以治療,可能引發膀胱功能失調、尿毒、腎水腫、血尿、結石,健康堪慮。傳統治療以藥物、手術刮除為主,但因可能有出血、水中毒等風險,因此不適合患有心血管疾病與長期服用抗凝血劑或造血功能不佳的患者,且手術後平均需住院三至七天,術後可能會有尿失禁、精液逆流甚至陽萎的後遺症,讓患者望之卻步。但隨著科技進步,新興雷射治療手術以雷射讓增生組織汽化消失,不僅可解決攝護腺肥大問題,同時術後最快隔天就能出院,副作用與術中出血量少,可說是高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造血功能不佳之病人的福音。鄭柏樹醫師表示,每位男性都會遭遇攝護腺肥大困擾,且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提醒40歲以上男性一但發現自己有頻尿、夜尿、急尿、排尿困難、尿失禁等問題時,就應儘快到醫院檢查有無攝護腺肥大,趁早給予治療。

你是蒼白美人嗎?擁有好氣色及蘋果般好膚質的秘密

你是蒼白美人嗎?擁有好氣色及蘋果般好膚質的秘密#貧血

女性上班族朋友可能因為長期工作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容易疲倦,臉上常常會露出倦容,想要容光煥發、擁有蘋果般的紅潤膚質,首先必須要有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避免抽煙喝酒、並補充造血所需的營養素。台北長庚紀念醫院 許美雅營養師表示,人體每日需要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多達五十幾種,其中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就是鐵,尤其是女性朋友在生理期間大量的經血容易造成鐵質的流失,因此青春期以後的女性朋友更需要注意補充足夠的鐵來維持身體健康及擁有好氣色。此外,因為含鐵的食物多為肉類及動物肝臟中,素食者也容易有缺乏的情形。行政院衛生署針對鐵的建議攝取量因為年齡及性別而有所不同,根據最新的建議量,10-16歲的青少年為15毫克;19-51歲的成年男性為10毫克;19-51歲的成年女性為15克;51歲以上的成年人為10毫克;另外針對鐵需求量高的懷孕婦女,在懷孕第三期建議每天額外增加30毫克。不想當蒼白美人,想要擁有好氣色,也要注意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運動來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才能擁有好膚質;而抽煙與過度的喝酒則會消耗身體的含氧量,使皮膚暗沉無光澤;身體若缺乏造血所需的營養素,就會引起貧血的症狀使皮膚蒼白無血色。而習慣喝茶的女性朋友也比較容易有貧血現象而氣色不佳,因為茶葉中所含的單寧酸會抑制鐵質的吸收,尤其是在飯後馬上喝茶或咖啡,更易阻礙食物中鐵的吸收。但是最新的奈米技術將大粒子變成小分子,讓奈米鐵除了有更容易吸收的特性外,更提昇口感變得更順口。許美雅營養師指出,女性朋友可以自我檢視是否有以下的貧血症狀,例如蹲下後起身會頭暈、指甲及臉部蒼白無血色、輕微的運動後有頭暈的現象。擁有好氣色的第一要件是營養均衡,並多補充參與造血機制所需的營養素,包含維生素B6、B12、C、葉酸、鐵質等。蘋果美人們想要攝取以上的營養素,最推薦的食物有全麥麵包、南瓜、馬鈴薯、小麥胚芽、動物肝臟、牛肉、豬肉、雞肉、鮪魚、蛋、牛奶、乳酪、乳製品、綠色蔬菜、花椰菜、甘藍菜、蕃茄、蜂蜜、酵母菌、堅果類、葡萄柚、奇異果、葡萄、莓類、柑橘類等。其中葉酸與鐵質更是參與紅血球生成最重要營養素,兩者相輔相成,是幫助女性氣色紅潤最不可或缺的。近來在食品技術上發展的奈米鐵,分子較細小容易吸收,許美雅營養師說,對於工作忙碌、外食族或素食者的民眾也可以飲用奈米鐵的牛奶,簡單快速的增加鐵質的攝取。無論是青春期、成年女性、素食者只要多選擇適當的食物,就能擁有健康好氣色及蘋果般的好膚質,不再當個蒼白美人喔!

貧血補「鐵」飯後服用效果佳

貧血補「鐵」飯後服用效果佳#貧血

是否發現您只要一上班,臉色就更白,頭就暈的更厲害?您是否經常被信用卡高利債或者是高額的房貸壓力壓得透不過氣,胸悶氣鬱經常引發頭痛、頭暈呢?可是換了銀行、換了信用卡情況怎還是一樣呢?事實上,您可能有潛在的貧血原因,因而造成您的頭暈腦脹,無法應付繁忙的工作,貧血不是大病,病起來真要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戴承正主任表示,貧血的原因有許多種,依照血球的大小,我們將貧血分為巨球性貧血、小球性貧血以及正常球性貧血。 「巨球性貧血」大多由於維他命B12或葉酸的缺損而引起,引發的原因與萎縮性胃炎、飲酒過量經常有關。在胃癌患者接受過胃全切除後,多會引發維他命B12的缺損,因而造成巨球性貧血,這是因為胃壁細胞會分泌維生素B12吸收所必需的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這個內在因子缺乏會造成造成維生素B12無法吸收或吸收降低,以致引發惡性貧血,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胃黏膜萎縮或胃切除。而葉酸缺乏則常由於飲食不當,缺乏綠葉蔬菜、肝臟、柑橘類水果、酵素等食物,或者是酗酒患者所引發之慢性酒精中毒,在血中的高濃度酒精可以阻斷骨髓對葉酸的反應,妨礙紅血球的生成,因而引發巨球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因為鐵的吸收不良或流失造成的一種後天性貧血。因體內缺乏鐵質〈例如慢性出血〉引起的,女性因月經與妊娠極易發生此疾病,男性可能因胃潰瘍或痔瘡出血,也會引起此病,缺鐵性貧血並不是一個疾病,而是一個症候,有相當多的疾病皆會引起。症狀輕微時通常沒有症狀。較嚴重時會有心悸、頭暈、怕冷、頭髮指甲變脆弱。嚴重時指甲成湯匙形,舌頭變粗糙,無痛性舌炎(舌頭味蕾消失、呈現光滑狀)、口角炎、、吞嚥困難。 戴承正主任說,缺鐵性貧血在醫療與護理上,會給予鐵劑增加血中鐵的濃度,一般服用鐵劑八星期,血色素可恢復到正常值,服用半年可補足鐵的存量。常用的口服藥物是硫酸亞鐵、葡萄酸亞鐵。若是吸收不良或胃切除的病人則考慮給予鐵劑之注射。注射常用的藥物是鐵─葡萄聚糖〈病人再48小時內會較有精神及食慾大增〉。在飲食食物方面,可考慮含鐵豐富之紅肉、內臟、蛋黃、葡萄乾、深綠色蔬菜等。護理方面由於鐵劑會刺激胃部,應在飯後服用。液態的鐵劑要充分稀釋並由吸管吸食,因為沒有稀釋過的鐵劑會使牙齒染色,鐵劑服用會引起便秘,所以要配合軟便劑與緩瀉劑使用。注射用的鐵劑會造成注射部位的皮膚顏色加深,所以要用Z字型注射方法。地中海型貧血則是一群先天的、慢性的、溶血性的貧血。紅血球的特徵為極薄、易碎。小孩會有生長與發育遲緩的現象。戴承正主任指出,此病的預後通常不好。一般分為主要地中海型、中間型、次要地中海型。症狀有脾臟腫大、黃疸、膽石病、足部潰瘍,患者骨頭會過度活動造成顱骨加厚,面似蒙古症。地中海型貧血在醫療與護理上可從以下幾點改善:1.輸血:大多可不必輸血,有時中型患者因感染而暫時性血紅素下降,此時輸血可回復。中型患者,在懷孕期間需要規則輸血,如果可能的話用冷凍血球以減少感染的機率,懷孕期間排鐵要暫停。2.排鐵:每年驗血內鐵質,若血鐵質 ( Feritin ) 大於2000mg/ml 時,每星期排鐵1-2天即可。 3.維他命之補充。4.健康檢查。5.飲食:以均衡營養為原則,最忌偏食。切忌服用含鐵藥物補血。飲茶可減少鐵的吸收。6.運動:促進新陳代謝,可增加血管彈性,對輸血時之注射有幫助。 特別注意骨骼病變所造成的傷害。7.脾臟切除:脾腫大、功能亢進時,經血液專科醫師認定後切除,在脾切除同時請外科醫師注意是否有膽囊結石現象。預防地中海型貧血的方法包括:1.婚前篩檢:未婚之男女均需篩檢是否為帶因,病患之對象及婚後未懷孕前更為必要。2.產前檢查:如夫妻均為帶因者或病患之配偶為帶因者應抽取胎兒檢體(絨毛採樣、羊膜穿刺、胎兒採血)檢查,若為重型胎兒可予人工流產,以免將來照顧上的負擔。此外,化療對於紅血球的影響:血紅蛋白量在男性為14-18 g/dL,而女性為12-16 g/dL,化學治療的目的在於破壞身體中的癌細胞,同時也可能破壞了骨髓中的正常造血細胞,當然包括了紅血球生成細胞,這就可能造成更低的血紅蛋白量,因為氧氣是由紅血球所攜帶,也就會造成身體細胞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血液檢驗可以測量血液中的紅血球數和血紅蛋白含量,病患應與醫師溝通您的疲勞和虛弱狀況是否必須在化療期間儘速處置。目前紅血球生成激素以運用在化療後病患避免貧血的發生,有研究指出,在一部份的病人施與紅血球生成激素注射後,減少輸血的必要性。貧血治療不難,在診斷確定以後,針對缺乏的營養素給予充足的補充,就有可能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對於地中海型貧血以及其他遺傳性貧血也應該與醫師配合定期堆追蹤血紅素的狀況,以避免有急遽的變化而不知悉的狀況。化學治療引起的貧血則應牢記多提醒您的主治醫師,針對不舒服的狀況早點處置,避免引發心臟的不適以及心臟功能受損。戴承正建議,當所有的貧血患者應當多休息,特別是在開始覺得疲累時,就應休息片刻。盡量減輕和避免過多的社交活動,以避免加重身體的負擔。吃東西可以改善不適狀態,因此當你感到疲倦或覺得不太舒服,應當考慮進食,並且增加液體食物的飲用。活動就是為了活應當動,所以不要吝於進行一些基本的運動,即使是短暫的散步也可以覺得活力充沛。起身時應當緩慢以避免頭暈現象的出現。這些都是針對貧血患者生活上的建議。

解除貧血迷思 從貧血談血液疾病

解除貧血迷思 從貧血談血液疾病#貧血

血液,在人體生命機能的運作中,擔負著極重要的生理功能。當身體出現貧血時,就會造成器官組織的缺氧,出現器官功能異常。貧血只是一個指標,它可能是輕微的疾病所引起,也可能是潛在惡性疾病(如癌症)引起,甚至嚴重的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導致生命危險,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因急性出血或溶血所導致的貧血,病人會因症狀明顯立即就醫;但慢性或長期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等,就會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必須在抽血檢查中才能被發現。 一般人對「貧血」的印象,馬上聯想到生理期後的婦女、老人,或是吃素的人,這是許多人對貧血抱持的錯誤迷思。其實貧血也會出現在男性,或是肉食者,甚至是高血壓者的身上。曾有血液腫瘤科個案就是因為貧血,而進一步檢查出骨髓瘤,也就是骨髓造血出現異常。每週一晚上九點半至十點,在大愛電視台由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主持的現場節目「志為人醫守護愛」,將在節目中邀到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王佐輔醫師,談貧血與潛在的惡性疾病,分享他陪伴血液疾病病人的點滴故事,現場還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call in 問健康。

嚴重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

嚴重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貧血

血液,在人體生命機能的運作中,擔負著極重要的生理功能。當身體出現貧血時,就會造成器官組織的缺氧,出現器官功能異常。貧血只是一個指標,它可能是輕微的疾病所引起,也可能是潛在惡性疾病(如癌症)引起,甚至嚴重的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導致生命危險,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因急性出血或溶血所導致的貧血,病人會因症狀明顯立即就醫;但慢性或長期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等,就會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必須在抽血檢查中才能被發現。 一般人對「貧血」的印象,馬上聯想到生理期後的婦女、老人,或是吃素的人,這是許多人對貧血抱持的錯誤迷思。其實貧血也會出現在男性,或是肉食者,甚至是高血壓者的身上。例如血液腫瘤科個案鄧興和,就是因為貧血,而進一步檢查出骨髓瘤,也就是骨髓造血出現異常。人醫仁醫,二月二日晚上九點半至十點,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王佐輔醫師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談貧血與潛在的惡性疾病,分享他陪伴血液疾病病人的點滴故事,現場還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call in 問健康。

陰道不規則出血?!中醫調理分階分齡

陰道不規則出血?!中醫調理分階分齡#貧血

月經不調也是另一個育齡期婦女常見的問題。西醫認為月經不調屬於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為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失常導致,全身及內外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常表現為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過多、經期延長等特徵。其發病與機體內、外多因素有關,如精神刺激、環境改變、營養不良、代謝紊亂等。奇美醫院中醫部 - 莊智翔醫師指出,一般有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和排卵性月經失調之別,本病中醫稱為「崩漏」、「月經過多」、「月經先後不定期」等。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陰道不規則出血,出血量時多時少,甚至大量出血(一次經期總量可達500~1000cc)反覆發作,大多不伴有腹痛。出血時間長、出血量多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排卵性月經失調其症狀出現週期縮短,月經頻發,經行時間正常或週期正常,經行時間正常。功能性子宮出血之子宮無明顯病變,有時僅子宮略為增大,也有時可伴有一側或雙側卵巢囊性腫大。莊智翔醫師指出,根據中醫理論,月經不調的原因包括有氣滯、血瘀、血熱、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等。治療上須分標本緩急,依出血的緩急之勢、出血時間的久暫、病人的年齡及體質情況決定治療方案。一般而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治療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分階段治療,二是分年齡治療。所謂分階段治療,是指出血期和非出血期的治療。分年齡段的治療是指按照青春期、育齡期、更年期不同生理特點及需要達到的治療目的不同而施治。出血期的治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急緩指出血之勢而言,對於異常出血,首當止血;非出血期的治療,或調整月經週期至正常,或止血固沖。青春期的治療主張止血調周,建立排卵週期,月經一般有排卵週期3次以上,方可停止治療;育齡期婦女為止血後恢復有排卵月經週期,並檢查出血原因,進一步排除全身及局部的器質性病變。鄰近更年期婦女在止血後宜健脾養血,促進順利絕經。莊醫師提醒,出血期宜避免疲勞、劇烈運動,注意充分的休息,禁止性生活,防止下生殖道感染,注意保暖,避免淋雨。如此,適當的自我照顧並加上藥物調理,才能使身體儘早恢復正常。月經是女人又愛又恨的朋友,當女性正受到她的困擾時,適當的中醫調理加上自我生活調整,可以讓女性順利度過每一個月的尷尬期。

百戰百腎!「四不一沒有」的保腎之道

百戰百腎!「四不一沒有」的保腎之道#貧血

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腎臟的主要功能是排毒,人體的排毒功能一旦只剩下10%就必須洗腎,如此重要卻緘默的器官,民眾如何及早察覺病兆而及早治療呢?台東基督教醫院腎臟專科馬堅毅醫師表示,所謂的排毒,就是經由尿液排泄而達到(一)清除體內新陳代謝之有毒廢物,如尿酸、尿毒等。(二)進行體內環保,如管制納、鉀、磷及酸鹼值的穩定平衡;其次是造血,受損的腎臟易導致紅血球生成素分泌不足而貧血。另外,腎臟還具有活化維他命D3之機能(維他命D3是維持人體血液中鈣磷平衡的重要元素)。調整血壓之腎素及血管張力素也與腎臟息息相關,因此,高血壓與腎臟疾病常有密切關聯。馬醫師提醒,一旦發以下幾種狀況要特別注意:一、蛋白尿:一旦發現馬桶中的尿液經常或偶爾呈現泡沫狀,表示患者腎小球功能受損,導致蛋白質經由尿液流失。尿液檢驗是驗出腎病之早期癥兆的有效方式。二、水腫:眼睛或雙腳浮腫是腎病患者最常見的現象,然而,當患者出現水腫時,往往已罹病多時而不自知。三、高血壓:腎臟病患者常併發高血壓,而高血壓本身又會惡化腎功能,二者之間形成極可怕之惡性循環。四、貧血:不好的腎臟會因造血功能受損而致貧血。另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其他症狀,如食慾不振、精神不濟、失眠、頭暈目眩等病況;令人聞之色變的尿毒症,則併發反胃、食慾差、肺積水、走路喘氣、水腫等病癥。至於中醫或民間傳統所講的「腎虧」,與腎臟病並不相同,腎虧所指之男性性荷爾蒙分泌不足,與腎臟沒有關聯。馬醫師指出,種類繁多的腎臟疾病一般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腎臟本身的問題,如結石、腎絲球、腎炎;第二類由其他疾病所引發,如心臟病、糖尿病(由於腎臟是由數百萬個細微血管所組成,血糖控制不良之患者,因血管長期浸泡在高血糖中而逐漸硬化,引起腎功能變差)、高血壓、痛風、紅斑性狼瘡,皆可能引發腎臟病變。面對林林總總的腎臟疾病,民眾該如何顧腎保腎呢?馬醫師提出「四不一沒有」的概念。一、 不抽菸(尼古丁導致血管硬化及血管收縮,對腎臟極為不利);二、 不濫用藥物(勿服偏方,慎選中草藥);三、 不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的抗生素非常傷腎)和止痛藥;四、 多喝水,不憋尿(尿在膀胱裡太久容易繁殖細菌,而細菌極可能經由輸尿管感染腎臟)。至於「一沒有」,則是沒有「鮪魚肚」。有效管控體重可減少腎臟負擔,因為人體吃下的大量食物(動物性蛋白質)所衍生之廢物──尿酸、尿氨素,皆由忙碌辛苦的腎臟負責排除。此外,馬醫師還呼籲民眾務必定期健康檢查,四十歲以上每三年做一次體檢,六十歲以上應每年做健康檢查。針對腎病患者的飲食,馬醫師的建議是:一、少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肉類、牛奶、蛋都具豐富的動物性蛋白質,罹患腎疾者應把蛋白質攝取量減少為原攝取量之60%。二、少食用高鉀高磷飲食,坊間常見之高鉀食物有椰汁、木瓜汁、柳橙汁等,高磷食物則是動物內臟、可樂、沙士、瓜子及各種醃製類食品。避免服用楊桃汁,腎功能不佳者食用楊桃汁之後,導致昏迷或死亡的案例屢見不鮮。總之,腎病患者之飲食應該嚴格遵從醫囑或營養師指示,切不可自作聰明而加速病症惡化。(本文文案擷取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四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