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睡很飽還是累?消除疲勞快學4招

睡很飽還是累?消除疲勞快學4招#保健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好不容易終於結束忙碌的工作,卻因為感冒而病倒了。心想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但是就算經過充分的休息,身體還是感覺倦懶、提不起勁。可是完全沒有發燒,或其他任何症狀。也試過吃維他命與保健品補充營養,卻看不到成效。正常生活習慣超重要明明就睡得很飽,但是不知為何還是很容易疲倦、又提不起勁,女性還可能出現不容易上妝等症狀。其實,倦懶、覺得累,是身心疲勞的累積所引起。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各種壓力,以及工作過度、睡眠不足、營養不良、人際關係困擾等因素,這些都是造成身心疲勞的原因。疲勞,除了是年紀增長造成新陳代謝下降所引起,也可能是因為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造成的。因此,請先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檢查重點包括三餐是否定時、經常飽腹入睡、攝取過多的鹽糖與碳水化合物、喜歡高油脂食物、蔬菜攝取量偏少、運動不足、吃飯速度過快等。特別是飽腹狀態入睡,容易導致早晨醒來頭腦昏沉,並且容易疲勞,千萬要特別注意。一、消除、預防疲勞保健法一旦持續慢性疲勞,身體的抵抗力或免疫力就會跟著降低,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如感冒等。當然,每個人都有覺得疲倦的時候,可在睡前做些按摩或運動。當天疲勞、當天消除是非常重要的。1) 平躺,雙手往上舉,放鬆。小幅度地晃動雙手,然後回正。同樣地抬起雙腳,一樣輕鬆地晃動雙腳。2) 接著雙手、雙腳同時往上舉,放鬆地晃動四肢。維持約2、3分鐘即可,不要讓自己過度勞累。這個體操能夠有效地溫暖四肢末端,感覺手腳冰冷時就可以做這個運動。二、腹式呼吸法(消除壓力)1) 感到壓力時,身體的肌肉會變得緊繃,呼吸也會變得短淺。腹式呼吸法,可以調整副交感神經的運作,讓自己進入容易放鬆的狀態。首先,坐在地上、閉上雙眼。2) 請試著先從「嘴巴吐光所有空氣」開始。接著,慢慢地花2、3秒的時間、透過鼻子吸氣,讓腹部自然膨脹。手放在腹部比較容易體會這種感覺。重複數次。三、檢視飲食內容(改善體質)稍微調整飲食內容,就能夠改善身體的活動力及體質。建議多攝取鐵、維他命B、鎂等營養素,改善疲勞與活力不足的問題。建議攝取的營養素中,鐵具有運送氧氣給細胞的重要任務,如果鐵質不足就會產生疲勞現象。四、有氧運動與伸展(適度運動)1) 先進行走路、慢跑,或是結合這兩者做20分鐘的有氧運動。2) 接著做伸展運動。從阿基里斯腱→小腿肚→大腿→臀部→腰→肩→頸部等,順著這樣的順序伸展,最後記得深呼吸。(本文摘自/擺脫痠‧痛‧僵,恢復自癒力、找回身體舒暢感/商周出版)

香料變保健品 薑黃素可抗氧化、防腫瘤

香料變保健品 薑黃素可抗氧化、防腫瘤#保健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近年來民眾越來越注重養生,而薑黃的風潮盛行,據媒體報導薑黃能夠預防失智、保健腸胃且抗氧化,因此引起許多人關注,但究竟薑黃跟我們平時喝的薑茶或者薑母鴨是否相同?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蕭曉安營養師表示,薑黃雖屬薑科類植物的一種,但與我們常吃蔥薑蒜的「薑」是不同的。與生薑功效不同 薑黃抗發炎功效受關注蕭曉安營養師表示,薑黃和生薑長得相似,但實際食用功效卻大不同。薑黃在人類歷史中都作為香料使用,突然一躍成為熱門的保健成分,做為香料或保健食品。薑黃最主要的成份是薑黃素, 薑黃素最近已成為新藥研發的「黃金」,因為薑黃素是一種不溶於水多酚類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病毒、抗真菌及抗腫瘤等藥理活性,使得它的的成份受到許多關注,科學界也投入相當的研究。目前研究顯示,薑黃素具有低細胞毒性;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成人一天的薑黃素攝取量,在安全考量下,為避免攝取過多產生反效果,建議每公斤體重0~3mg來計算,每日攝取量大約在200mg以內。但也有研究結果顯示薑黃毒性低,餵食劑量大於2.0g/kg 小鼠體重,也無明顯不良反應。另外,孕婦與哺乳婦女應避免服用薑黃素。燉咖哩、加入茶飲 增添風味又養生而薑黃該如何食用呢?蕭曉安營養師建議,薑黃顏色金黃、有辛辣味,可分成乾燥及新鮮兩種,乾燥的磨成薑黃粉,最常用來製作咖哩燉肉、炒飯或做為醃肉的去腥劑,亦可加入茶飲、咖啡都適合;另外新鮮的薑黃可切成塊狀煮湯,香味特殊、十分迷人。薑黃的味道雖不辣但會嗆,如果直接用於料理,得減少用量。

癌患應補充保健品?醫:吃對飲食才重要

癌患應補充保健品?醫:吃對飲食才重要#保健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全球癌症依然不斷肆虐,目前台灣乳癌是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2年約有一萬名乳癌病例,可說是婦女的頭號敵人,而治療期間的飲食營養,對於患者及家屬來說最為頭痛,營養師表示,不需額外補充健康食品,均衡的飲食配合適度運動,對癌症患者來說,更能培養好的抵抗力。早期發現 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賴姿云醫師表示,目前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可以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是乳房X光攝影。透過乳癌篩檢發現的個案,早期所佔的比率較高,且經過適當的治療,5年存活率第零期為97.7%、第一期為95.7%,因此需共同努力宣導乳癌防治的觀念,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乳房攝影檢查結果異常,應儘速做進一步檢查,如乳房超音波、粗針切片等,以確定是否為乳癌,而若診斷確定乳癌,更應依醫師指示,接受治療並定期追蹤。高蛋白質、高熱量飲食 最適合癌症患者賴姿云醫師表示,乳癌的治療通常都是以手術作為基石,然後醫師會再依不同病人的情況,量身打造個人化的其他輔助療程,如賀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等。她強調,在乳癌治療期間,飲食首重均衡,不要偏重某一種類食物,也不需另外補充營養劑或健康食品。低脂肪、高纖維、高蛋白質以及高熱量且易消化的均衡飲食,才是最適合癌症病患的飲食;除了食物選擇要全方位,在烹調方面也要注意,蔬果要清洗乾淨,以免農藥殘留;食物要保持新鮮,烹煮全熟,避免食用生食、醃漬類、油炸過及有腐敗可能的食物;儘量避免以碳烤、油炸方式所處理的食物;每日飲食不要過飽,七分飽即可。賴姿云醫師也說,治療期間若有規律性運動的習慣,短期除了可以增強自我的免疫監視能力,長期亦有抗發炎的功效,可以勉勵自己適度的做一些瑜珈、散步、太極拳、氣功等運動。

補心安!年花千億買保健品 僅37%人常吃

補心安!年花千億買保健品 僅37%人常吃#保健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台灣民眾一出國,旅遊之餘最重要的事,就是狂掃保健食品回來;根據調查指出,台灣民眾一年可以吃掉1000億元的保健食品,可以蓋起1.5座台北101大樓!但花大錢吃高檔保健食品真的有效嗎?《健康遠見》公布「民眾保健食品消費行為」調查,發現只有37%民眾常吃保健食品,並不如想像中的多。維他命、鈣片最常買 只有5成5固定吃調查顯示,民眾最常補充的保健食品中,第一名為維他命,第二則是鈣片,葉黃素及玉米黃素位居第三;吃保健食品的理由依序則有補充營養、消除疲勞、強化骨骼等。然而,保健食品不是藥,需要固定吃嗎?調查結果顯示,常吃保健食品的人當中,5成5會固定經常吃;三成七是想到才偶爾吃;以前有吃,現在幾乎放著不吃的,占5.3%;身體不適才趕緊吃的有1.8%。專家認為,因保健食品是食品,吃了不一定會立即改善身體狀況,很多人會因沒有感覺而吃吃停停。優酪乳、養樂多 都算保健食品而調查結果發現,一半以上的人不吃保健食品的原因,主要是因價錢過高,佔27.8%,其次為擔心副作用,約25.3%,認為從食物中就能攝取營養素的比例居第三高,有23.8%。其他如常忘了吃、怕麻煩、效果不好、口感不佳難吞嚥等,也是民眾不吃的原因。營養基金會副執行長周怡姿說,有「小綠人」標誌的健康食品,成分都須符合沒有副作用的安全標準。專家也認為,只有37%的人經常吃保健食品,可能是因為對保健食品的定義認知不充足,以致雖然有吃,卻不知道吃的也算保健食品。周怡姿指出,其實包括養樂多、優酪乳、乳酸菌、健康茶飲,及傳統食物的燕麥、高鈣奶粉,這些都算保健食品。飲食攝取最天然 特殊患者先徵詢醫師建議她也表示,最好的維生素來源其實就是天然食物,只要根據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營養,就能夠吃的健康、也不會吃進過多的化學物質,但對於咀嚼不便的老人家、素食主義者、重大傷病患者,他們的維他命可能會攝取不足,在醫師的建議下,適量食用保健食品是允許的。

葡萄糖胺顧骨頭?醫:錯!應是幫助膝蓋軟骨增生

葡萄糖胺顧骨頭?醫:錯!應是幫助膝蓋軟骨增生#保健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一位老太太每天都會服用各種關節保健品,但關節疼痛的問題還是存在,直到某日不小心跌倒骨折,被醫師診斷需替換人工關節,才忍不住問:「我不是吃了幾十年的葡萄糖胺保健品,怎麼還要動手術?」台北醫學大學骨科呂憲宗醫師表示,很多民眾都有這樣的錯誤認知,但其實葡萄糖胺並不用於補骨或補鈣,而是針對退化性關節炎在膝蓋軟骨的改善,特別是在初期關節發炎的患者作用比較大。關節總是痠痛 就一定是退化性關節炎搞鬼?「老太太因為不清楚關節痠痛的原因,而用錯保養,經醫師診斷後才發現,關節痠痛是因骨鬆所引起。」但事實上,關節痠痛不一定是退化的問題。呂憲宗醫師就說明,膝蓋關節痠痛的因素推測有3種,分別是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或運動傷害,當發現有關節痠痛問題時,應先就醫找出正確的病因,否則自行吃了一堆保健品,沒有對症下藥也是無效,甚至可能延誤治療的黃金期。研究顯示 葡萄糖胺可幫助膝蓋軟骨增生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研究指出,葡萄糖胺可以讓膝蓋軟骨增生,達到保健的作用;呂憲宗醫師也補充,根據臨床觀察,約3成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補充葡萄糖胺後,能達到緩解作用,特別是初期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最為明顯。而坊間葡萄糖胺又分成硫酸鹽及鹽酸鹽兩種,其中,具有治療效果的只有藥品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其中,葡萄糖胺一天的服用劑量是1,500毫克,治療時程是以八個星期為單位,目前健保給付是一顆250毫克的膠囊,分早中晚攝取,民眾可別混淆!退化性關節炎高危險群:運動過度、女性膝蓋髕骨軟化「關節退化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呂醫師表示,臨床上發現許年輕人膝蓋也開始出現退化,綜合其原因與運動過度、膝蓋受傷,以及女性膝蓋髕骨軟化有關係。他解釋,劇烈的運動容易導致關節的受損,而女性因為體型的關係,骨盆較大、大腿骨較短,膝蓋在彎曲時,關節面容易往外翻,當膝蓋受力不平均,容易磨損外側的關節,久而久之就會有痠軟的問題,這類族群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關節要適度運動才會有養分。」很多人覺得越動關節磨損越嚴重,其實不然,要知道關節平常就需要透過活動,像是走路、游泳等,膝蓋經過壓縮後,才能將營養素供應到關節內,不過若是容易傷害到軟骨或韌帶的衝撞型運動,就建議避免為佳。

保健品這樣吃才聰明

保健品這樣吃才聰明#保健品

台灣人愛吃保健食品,世界有名,但保健品多吃無益、吃錯反而傷身。吃得對才能補得好,再購買保健食品之前,有6大注意事項,不可不知! 瓶瓶罐罐擺滿桌,該吃哪一種?根據尼爾森公司曾經做過的調查資料顯示,台灣使用含維他命的保健食品比例,高達56%,與美國並列為全世界最愛食用保健食品第三名(第一名是菲律賓及泰國,第二名則是立陶宛)。其中,台灣有27%、超過1/4的人,每天一定要吃保健食品,每個月只吃一次保健食品者比例,只有1%。為什麼台灣人特愛吃保健食品?依照業者調查發現,生活型態改變讓外食族增加,或緊張工作造成壓力、長期睡眠不足;飲食習慣變化如精緻飲食、速食、美食等增多;現代人文明病,包括肥胖、過勞、三高以及資訊發達,預防醫學觀念普及各種因素,造成台灣人的保健意識抬頭,在預防勝於治療觀念與宣傳催化下,保健食品市場與商機,越滾越旺。有需要才補充 別把保健品當飯吃只不過,雖然由於現代人生活忙碌,造成飲食極度不均衡,且攝取的食物也多半是過度精緻化的加工食品,很容易造成營養素攝取失衡。此時,就必需藉由保健食品來幫助補充不足的部份。但保健食品畢竟不是藥品,因此,民眾在服用時,最好要特別注意以下的攝取重點:1)天然食物為主,保健食品為輔/消費者絕不能因為保健食品取得這麼方便,日常飲食就可以隨便馬虎。因為健康食品只是一種膳食補充品,它的角色應該是在幫助改善營養不均衡的狀況,或補充日常飲食中無法攝取的營養素,並不能完全取代正常的飲食,也不能本末倒置。所以,最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天然食物為主,然後搭配需要的健康食品。民眾必須先有這種正確觀念,才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有特殊需要,才額外補充/理論上,只有三餐飲食不均衡、偏食、生活作息不正常、大量消耗體力,或是老年人等族群……等,才有必要額外補充維他命。除此之外,因為飲食受限制,沒有辦法獲取足夠營養素的人,像是長期因疾病或減肥計畫而飲食量不足;或是因為生理需要量增加,例如孕婦與哺乳中婦女;或是因為服用藥物造成的養分吸收不良時…,也需要額外透過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3)挑選最佳時機進行補充/一般來說,保健食品和維他命最好選在飯後服用,身體才能達到理想的吸收和利用。如果是服用油溶性維他命時,可以先吃一些含油脂的食物,幫助溶解和吸收。4)補充健康食品應有優先次序/簡單來說,所謂的「優先次序」是要有「適人」及「適時」的兩大原則。其中所謂的「適人」是指:不是全家都適用同一瓶健康食品,必須依照年齡、性別分開使用。其次的「適時」是指:不同時間與年齡,應該搭配不同的健康食品。例如成長中的孩子、懷孕時期、哺乳時期、更年期、開刀前、手術後……,適合吃的產品都不會相同。保健品不是藥 不能治百病5)切記「保健食品只能輔助性地調整身體機能」,它並不能「治病」/健康食品只是日常的營養補充劑,它絕對不是可以治療真正疾病的藥物,只不過是個「輔助」的角色而已。民眾如果疾病在身,一定要先去看醫生,並且要向醫師詳細交代,自己正在服用的健康食品及各種藥物。 6)避免與藥物加乘副作用的發生/從藥學觀點來看,為了安全起見,藥物都不要跟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同時服用,尤其保健食品通常沒有明確標示內容物,最容易跟不同的藥物併服可能會有不同作用甚至影響藥效。當然,一般的基礎必備的保健食品比較不會有上述現象,但如果有此疑問,最好就是找藥師或營養師問清楚,就不必擔心有這些現象發生。7)依保健食品所規定的劑量來服用/除了注意藥物、食物與健康食品混著吃的危險外,健康食品吃的時間與服用量也都有學問。一般來說,只要是合法的保健食品,一定會有劑量及服用標示,服用劑量過少,將無法達到預期的功效,在此同時,民眾也千萬不要貪圖快速效果而多吃。雖然健康食品是一種快速且便利的營養補充方式,但為求安全,使用前最好先請醫師或營養師綜合評估個人症狀、飲食習慣後,判斷補充的需要性,以及補充的種類及份量。8)開封後儘早服用完畢/一般食用期限當然是以瓶罐上,所標示的保存期限,但為考慮開封後容易變質或潮解,建議開封後3~6個月就不要再使用了。(本文經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廖俊凱醫師審閱)(文/本文經《財訊》雜誌「30歲就該存的3張健康保單」授權轉載)

週三寒流再報到!心血管患者禦寒3要點

週三寒流再報到!心血管患者禦寒3要點#保健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從週日(16日)起天氣回溫,全台各地都可見到溫暖太陽,部分都會區高溫甚至可達26、7度!但民眾可得把握這樣舒適的氣溫,因為週二晚上天氣就要開始轉變,週三西半部地區開始轉濕冷。雖然新一波的冷氣團威力沒有前幾週那麼強,但是溫差的變化還是會讓人感到「凍未條」。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患者會因為氣溫變化而影響身體狀況,藥師陳宥呈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把握禦寒3要點,分別如下:1)注意血壓的狀況2)按時服用慢性病藥品3)注意自我保暖保健或選擇保健品加強保護寒流襲台 心血管疾病患者首當其衝上週全台溫度急降,短短幾天就造成53人猝死,當中又以心血管疾病患者為大宗。藥師陳宥呈解釋,低溫對於心血管患者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主要是因為冷空氣加速血管收縮,而容易造成血管出血破損的可能。事實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除了本身的藥物控制及保暖措施要做好外,也可以補充營養素來加強本身的保護力。陳藥師進一步說明,由於入冬之後氣溫變化大,使得市面上許多營養補充品的被詢問度也大幅提升,如:銀杏、Omega-3魚油及納豆紅麴等營養素,都是分別針對末梢血液循環、促進腦部心臟血液循環以及降低膽固醇等作改善。營養素補充應與藥物間隔食用陳宥呈藥師也特別提醒,雖然銀杏、納豆紅麴對於血液循環有一定的幫助,但因草本萃取物質比較容易引起藥物的交互作用,而影響慢性病等治療藥物的效果,因此建議患者,若要服用這些保健食品,記得一定至少要間隔2個小時以上,以確保食用上的安全。

樂閱讀/太貴和太便宜的保健品 都要小心

樂閱讀/太貴和太便宜的保健品 都要小心#保健品

相信絕大部分的人,不是正在吃營養補助食品(也稱保健食品),就是已經吃過營養補助食品。這裡所說的營養補助食品,還涵蓋健康食品在內(按:依台灣衛生主管機關的分類,健康食品可訴求特定之保健功效,保健食品不可聲稱功效)。根據2010年的資料顯示,日本製藥大廠一年的出貨量已經成長到七千億日圓了。但是,出貨量大問題也多。聽說,有一位海藻學博士檢查使用海藻做的健康食品時,發現盒裝上標示的功效,竟然不是該原料的海藻,而是別種海藻的功效。另外,某些乳酸菌飲料產品,醫生過目之後都不禁納悶:「這樣真的能增加腸內道的益菌嗎?」總之,靠華麗的廣告蠱惑消費者的健康食品真的非常多。檢查健康食品的機能或品質時,應該要針對其宣傳有效的主要成分,查看兩個以上研究機構所做的檢驗報告;點閱健康食品相關網站也一樣,我們常會看到網站點名某某大學所做的結果,或某名譽校長監製。但其實很多時候這些名譽校長只是被借名而已,不要盲從相信這些資訊才是明智之舉。美國有一家專門對營養補助食品進行突擊檢查的公司—消費者實驗室(ConsumerLab.com)網路公司。這家公司會在一般商店購買市售的營養補助食品,然後再分析成分看看是否如說明書或盒裝上的標示。很遺憾,日本並沒有這種團體,但是獨立行政法人機構所營運的「國立健康暨營養研究所」網站,裡面有介紹來自國外的訊息、危險的營養補助食品,以及人氣營養補助食品等的資訊(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是負責台灣食品和藥品的管理監督機關)。診所也會針對營養補助食品進行篩選,並把好的營養補助食品推薦給大家。下判斷的時候,我們最重視的是開發者的態度和人品。以賺錢為目的開發者,不但為人可疑,所做的製品也一樣可疑。選購營養補助食品的注意事項/1)沒有過敏之虞,可確保安全性的食品。2)有具體的資料顯示別人用過是有效的。3)價錢太貴或太便宜,都要有合理的存疑。4)試吃之後,確定符合自己的體質。(本文作者/岡本裕)(摘自/你,就是自己最好的醫生/大是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