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

癌友正面抗癌 繪畫彩繪希望

癌友正面抗癌 繪畫彩繪希望#抗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面對癌症治療的過程,身體病痛的辛苦加上心理的恐懼,常常讓病友吃不好也睡不好,因此,為使病友與家屬,能揮別癌症的恐懼,建立情緒抒發的管道,癌症希望基金會與高雄榮民總醫院特別在舉辦第4屆「彩繪希望」展覽,除了希望讓癌友、家屬,藉由欣賞畫作,在醫院內也能培養正面的嗜好及正向抗癌的態度外,更希望藉由畫者文字與圖像的分享,幫助癌友、家屬能建立情緒與壓力紓發的管道,增加康復的機會。憑藉著畫筆順利抗癌成功的高雄榮民總醫院的病友玉琴就是一個例子,93年她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在手術切除單側乳房後,緊接而來化學治療的副作用,除了讓她有噁心、嘔吐、虛弱及暈眩外,更讓她一度罹患了憂鬱症,她回想起那時候因為白血球太低住進隔離病房,自己一個人被關在病房裡時,除了身體的不適外,空間的密閉也讓她恐慌,而當時繪畫就是唯一可以幫助她轉移注意力的最佳方法。所以,當下,她拿起紙和筆,開始天馬行空的想像、隨意塗鴉,不斷的畫畫,而這樣的動作,也讓她暫時忘記身體的病痛及心裡的煎熬與寂寞,幫助她走過治療。她說,繪畫讓她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她也希望其他的病友能和她一樣,透過畫筆和藝術創作,找到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症不再是絕症,只要積極接受治療,都有康復的機會。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黃榮慶表示,因為我們知道藝文活動對於病友的情緒紓解是有很大幫助,所以在癌症防治中心前的健康藝文展示廳,都定期會規畫一些不同主題的畫作展覽。尤其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病友必須承受許多壓力,所以我們鼓勵病友要培養自己的興趣,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來鼓勵自己。因此今年我們也加入彩繪希望的行列,就是希望病友透過藝術創作或是藝術欣賞,暫時忘卻身心的苦痛,用更正面的態度來抗癌,提升康復的機會。

單國璽抗癌5年 近傳癌細胞轉移

單國璽抗癌5年 近傳癌細胞轉移#抗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上周四傳出肺腺癌癌細胞肺癌轉移至腦部,今日上午於台北三軍總醫院進行電腦刀治療,近年來肺癌在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榜上有名,最常見的就是肺腺癌,在台灣一年約有8000人死於肺腺癌,不少名人也傳出罹患肺腺癌的消息,上月樞機主教健康狀況良好,仍親自出席他在台北的新書發表會,天主教主教團祕書長陳科則說「若真需要開刀,我們會為他祈禱。」前晚消息一傳出,不少網友紛紛表示關切與祈禱他能順利恢復健康,單國璽在2006年診斷出肺腺癌第四期,當時醫生告訴他僅剩半年壽命,但他控制病情狀況良好,而今已抗癌超過5年,單國璽把握生命在全台進行逾200場的「告別生命之旅」講座,跟民眾分享抗癌的艱辛與樂觀的精神。全台每年罹患肺腺癌的人數居高不下,,為了讓民眾了解對抗肺腺癌的艱辛,單國璽在上月的新書發表會中曾公開自己抗癌的艱辛,包括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已出現抗藥性,治療的藥物也引發頭皮冒水泡、疼痛、耳鳴等副作用。嘉義長庚醫院院長蔡熒煌表示,有家族病史、菸齡逾20年、55歲以上的民眾,都屬於高危險群,現可藉由電腦斷層篩檢監控肺部狀態,若能早期治療效果最佳。 

癌症非絕症 「彩繪希望」撫慰抗癌媽媽

癌症非絕症 「彩繪希望」撫慰抗癌媽媽#抗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為鼓舞更多與癌對抗的病友與家屬,使其能揮別癌症的恐懼,建立情緒抒發的管道,更有力量與癌同行,癌症希望基金會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共同舉辦的第4屆「彩繪希望」展覽,特別邀請深受媽媽們喜愛的藝人張鳳書擔任關懷大使暨導覽員,在母親節前夕,透過藝術的力量,撫慰所有正在與癌症奮戰的媽媽們,希望她們暫時拋開疾病所帶來的辛苦與疲勞,放鬆心情,在充滿藝文的氣氛中,和孩子們一同歡度母親節。活動由藝人張鳳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侯明鋒副院長與多位罹癌小病友用代表母親節的康乃馨花瓣貼紙為素材作畫,共同將象徵希望的愛心填滿,癌童們開心的拿著康乃馨貼紙,隨意地在畫板上作畫,長期投入癌症關懷不遺餘力的張鳳書表示,自己是媽媽,知道當媽媽的人,唯一的願望應該都是希望能陪伴及看著自己的孩子健康與快樂的長大,這個願望看起來似乎簡單,但是對正在治療的罹癌媽媽或是在病床旁陪伴的媽媽們,卻是沉重的壓力與負荷,也因此,在母親節前夕,给予這些正在與病魔對抗的媽媽們更多的加油與打氣,快樂歡度母親節!侯明鋒副院長指出,在進步的醫學時代裡,癌症已不再是絕症,只要積極治療,都有康復的機會,雖然治療過程中,身體難免會產生不適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常常會造成病友必須承受許多壓力,所以我們鼓勵病友要建立自我紓壓的方式,也因此,連續兩年參與彩繪希望繪畫展覽,就是希望透過畫筆的力量,讓更多癌症病友能在欣賞藝術創作之餘,能拋開癌症所帶來的煩惱,用更正面的態度面對癌症的考驗,增加康復的機會。

免費四大癌篩檢 抗癌姐妹救回健康

免費四大癌篩檢 抗癌姐妹救回健康#抗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統計,癌症連續29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平均每12分左右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28%,其中有超過8,700人死於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與口腔癌,你我都可能是癌症候選人,除了從日常生活中杜絕致癌因子外,更有效的作法為參加癌症篩檢。由羅東博愛醫院舉辦四大癌篩宣導活動,現場邀請邱惠卿抗癌姐妹檔現身說法,希望民眾善加利用政府補助的四大癌症篩檢服務。46歲的邱惠卿是乳癌第一期患者,經外科手術併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重拾身體健康。回想發現癌症的過程,惠卿說,這一切都得「感謝」姐姐。惠卿的姐姐,發現乳房有不明硬塊,輾轉耳聞親戚也有相似的情況,但是良性囊腫,姐姐也就不以為意,後來家人實在不放心,便遊說姐姐前往醫院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沒想到姐姐竟罹患乳癌第一期,看到姐姐在無預警的情況下被宣告罹患乳癌,惠卿也不免擔憂癌症纏身,打算抽空去做健康檢查,卻一直沒有下定決心積極面對。去年偶然間來到羅東博愛醫院治療牙齒,就順便預約癌症篩檢。惠卿笑笑地說:「其實,在知道自己也得了癌症時,當下心情真的很震撼!只是覺得怎麼會這麼巧,我和姐姐卻都中獎了。檢查的過程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短短幾分鐘的時間能換來身體健康,其實很划算!我很感謝政府提供了免費四大癌症篩檢的制度,如果這些篩檢要民眾自費才能進行的話,我可能會拖的更晚才去。」 羅東博愛醫院葉顯堂副院長也再次提醒,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針對不同年齡層族群提供四大癌症篩檢,凡是符合條件的民眾只要攜帶健保卡到醫院即可受檢且完全免費,此外,五月份更增設乳房攝影夜間時段,民眾可多加利用。

豆中之王「黃豆」 營養價值高

豆中之王「黃豆」 營養價值高#抗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環保問題漸漸受到重視,「吃素減碳」的風潮盛行, 由於黃豆的營養成分含量高,豆類製品成為素食者替代肉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黃豆營養素可抗癌、預防骨質疏鬆症,對於更年期婦女補充天然荷爾蒙也具成效,功能甚多,因此被尊稱為「豆中之王」。一顆小小看似不起眼的黃豆,其多項營養素,具有抗癌的功效,大豆蛋白質含有十二種異黃酮,即為耳熟能詳的「大豆異黃酮」,是由大豆胚芽萃取出的植物性雌激素,對癌症的起始因子具抑制作用。黃豆中所含的大豆異黃酮,除了有預防癌症的功效,其在體內的作用,類似女性荷爾蒙,能有效舒緩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感,也能降低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台灣女性的更年期大約在45歲到55歲之間,依照每個人體質而有所調整,更年期時,由於卵巢功能的衰退,導致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減少,此時婦女開始出現身體許多不舒服的症狀,例如月經週期不規則、臉部潮紅、失眠、發汗、手腳冰冷等,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以及工作表現。所以在更年期發生前,就應趁早做準備,多吃豆乾、豆腐、豆漿的豆類食品,現在有不少家庭,把豆漿當成早餐,每天喝一杯,既美味又營養。雖然吃黃豆的好處多多,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吃。有的人吃了黃豆容易脹氣,主要是因為黃豆含有一種多醣類,如果少了分解豆類多醣類的酵素,肚子就會感覺到飽脹而不舒服。建議可以分批食用,每次少量,慢慢進食。腎臟病病患也不宜吃太多黃豆或豆類製品,因為植物性蛋白質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加,使得腎臟的代謝負擔加重,因而加速腎功能惡化,因此,若是喜愛吃豆類食物,建議先詢問過醫生,衡量每天可食用的量,另外,黃豆屬於中普林含量的食物(每100公克中含有150毫克普林),因此,有痛風或高尿酸問題的人,不宜食用太多的整顆黃豆。(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93期)

每天攝取五份蔬果 降20%癌症風險

每天攝取五份蔬果 降20%癌症風險#抗癌

惡性腫瘤再度蟬聯國人的十大死因首位,令很多人聞癌色變,也因此造成市面上聲稱「抗癌」的保健食品,無不大賣。其實,只要飲食內容做些改變,就可有效降低罹患癌症的機率。阮綜合醫院營養室陳香吟主任說,世界衛生組織即曾提出預防癌症,從生活就可以做起,如不抽菸、吃得正確、持續身體活動,加上維持適當體重,就可以減少60%至70%的罹癌機率,另外,每天至少攝取五份蔬菜水果,也可以降低20%癌症風險。既然正確選擇食物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到底哪些食物有防癌作用呢?陳香吟主任表示,最健康的飲食結構組合是:水果、蔬菜、堅果、全穀類、魚、低脂乳製品和少量瘦肉。大蒜及洋蔥類:大蒜、洋蔥在流行病學調查上都發現有降低胃癌及大腸癌的作用。還有降低膽固醇及抗凝血的保護作用,包括青蔥、韭菜等含有強烈氣味的青菜也具有類似功能。但只吃大蒜精或大蒜藥片是沒有功效的。 薑:薑含有薑黃素,所以有抑制突變的抗癌作用。但薑生吃會對食道產生刺激,也有抗凝血作用,因此調理食用較安全,而胃潰瘍或要手術的人要小心使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食物纖維可以減少糞便在腸道的停留時間,減少致癌物質與腸黏膜接觸的機會。如芹菜、大蒜、青椒、芫荽等富含纖維質食物,都可以稀釋脂肪濃度,以減少致癌物質對人體代謝的影響。

豆豆勇敢抗癌感人 何謂神經母細胞癌?

豆豆勇敢抗癌感人 何謂神經母細胞癌?#抗癌

勇敢抗癌的雲林9歲男童「豆豆」,因病情惡化,27日因多重器官衰竭去世。2年前豆豆被診斷出罹患相當罕見的「神經母細胞癌」,但他始終樂觀堅強的對抗病魔、還與家人賣糖果籌醫藥費,勇敢的抗癌故事非常感人。(圖:勇敢抗癌的豆豆,取自公視晚間新聞畫面)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衛教文章指出,兒童神經母細胞腫瘤是交感神經系統的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當中,產生突變而長出的腫瘤,這些神經節分布在身體的許多部位,65%的腫瘤發生在後腹腔,通常從腎上腺髓質或交感神經節以腹部腫瘤形式出現。神經母細胞腫瘤是兒童第4種常見癌症,男生多於女生,50%的兒童會在2歲以前發病,75%在4歲以前發病,90%在10歲以前發病,是屬於相當惡性的癌症。中國醫藥大學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巫康熙曾接受媒體訪問表示,神經母細胞癌相當罕見,通常好發於4歲以下兒童,發生時多半也已末期,難以治癒。過去神經母細胞癌的治療方法,只有化學治療跟切除,治癒的成效很差,而且容易復發。去年底台中市有一名4歲張姓女童罹患惡性神經母細胞癌,癌細胞發生轉移,狀況相當不樂觀,不過因媽媽幫她存了臍帶血,所以經過化療、臍帶血移植的手術、放療及維他命A酸治療後,原本在腹部內的12公分腫瘤,已經完全消失;這起臍帶血治癒癌症病例,也是台灣首例、世界第三例。

8旬老翁抗癌有成 喜過「20歲生日」

8旬老翁抗癌有成 喜過「20歲生日」#抗癌

對抗癌症不只需要先進的醫學技術與藥物,更要親人與朋友的扶持,根據北京通州時報報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在日前舉辦「抗癌沙龍」的活動,現場有一位80多歲的黃志華老先生,度過了一個特殊的「20歲生日」。院長許紹發表示,很多癌症病人在做完手術後,一般都會背負著很重的包袱。開辦抗癌沙龍,就是要啟示、並且激勵大家生存的信心。(圖為抗癌沙龍活動中幫黃志華先生慶生的畫面,翻攝自中國雅虎的網站。)許紹發院長表示,這次舉辦抗癌沙龍活動,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醫生、護士、病人及其家屬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給患者提供更多精神和心理上的幫助。活動現場,為了方便大家交流溝通,醫護人員使用「沙龍」的訪談模式,讓現場充滿輕鬆活潑的氣氛。院方表示,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如何用真誠與愛,去溫暖每一顆病友的心,因此院方也安排5位抗癌明星現身說法,和大家一起分享了生命的奇蹟。許紹發院長表示,其中有一位最令人感動的,就是20年前被查出癌症的黃志華老先生,他到現在已經動過4次手術,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病痛。但令人敬佩的是,老人憑藉樂觀向上的心態,堅持和病魔抗爭,常鍛煉、注意保養,現在身體狀況良好。黃老先生還把呵護生命的「秘方」寫成書,贈送給現場的病友,鼓勵大家用好心情戰勝病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