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衝場消融術

80歲長者擺脫心房顫動長期困擾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助重獲「心」自由

80歲長者擺脫心房顫動長期困擾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助重獲「心」自由#脈衝場消融術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於日前舉辦「心動的奇蹟分享會」,邀請80歲李伯伯親臨現場,分享多年飽受心房顫動折磨的經歷,雖然用藥物控制病情達20年,但期間反覆因輕活動而發作,讓生活長期受到限制,直到接受脈衝場消融術(簡稱PFA)後,症狀顯著改善、恢復健康自在的生活。自2024年萬芳醫院引進最新PFA,已累積完成32例手術,達成零併發症、復發率僅6.25%的佳績,展現院方在心房顫動治療領域的專業實力與國際接軌的前瞻視野,院長劉燦宏表示,未來院方將持續推廣此技術,造福更多患者,降低中風與心臟衰竭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但其危險性卻常被低估,病人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疲倦或呼吸急促等症狀,若長期未治療,心臟不規律的跳動會讓血液滯留於心房,形成血栓並隨血液進入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嚴重失能甚至危及生命。根據統計,全台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每年新增約2.5萬例,65歲以上族群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敏雄醫師表示,積極治療心房顫動,不只是改善生活品質,更是預防中風與心衰竭的重要關鍵。 治療心房顫動通常會先以藥物控制心跳速率或恢復心律,但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如 Amiodarone(胺碘酮),雖能有效壓制心律不整,但此藥物副作用極大,常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低下或亢進),另外眼睛容易發生病變影響視力,病人也可能肝功能異常、皮膚病變,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肺纖維化,長期使用風險不可忽視。因此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或副作用過大時,需考慮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臨床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射頻消融術與冷凍消融術。射頻消融術利用熱能燒灼異常心律組織,雖已成熟應用多年,但手術時間長達3至4小時,且熱能可能波及肺靜脈、食道等周邊正常組織,增加併發症風險;冷凍消融術雖能縮短手術時間至約90分鐘,但因冷凍氣球接觸面積有限,對複雜病灶或肺靜脈以外的心律異常治療力不足,同樣存在可能會傷及到心臟附近組織的風險。 脈衝場消融術的問世,為心房顫動治療帶來了重大突破,此技術透過高強度電場作用在細胞膜上,讓細胞膜產生小孔,進而讓不健康的心臟細胞失去功能,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周邊健康組織,不會傷及周圍的神經、血管或食道等重要器官,不僅提升了治療安全性,精準治療的特性也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萬芳醫院現行PFA治療平均僅需30至60分鐘即可完成,病人術後1至2天即可出院,且不會出現傳統手術後常見的胸悶不適。 自引進以來,萬芳醫院已成功完成32例手術,所有病人均順利出院,術後併發症為零,復發率僅6.25%,顯示此技術在臨床應用上具高度安全性與穩定療效。謝敏雄醫師指出:「PFA對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反覆復發的心房顫動患者,是一項安全且有效的選擇,尤其適合高齡或合併慢性病的族群。」 80歲的李伯伯便是其中一位受惠者,他回憶過去的日子,因居住在山上,每天必須爬上107階樓梯,常常走到一半就因心悸、胸悶而氣喘吁吁,不得不停下來休息,甚至連搬個花盆、修理家裡的小東西,也可能突然發作,讓他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自從接受PFA治療後,困擾多年的不適症狀完全消失,如今能自在上下樓梯,也能安心投入日常家務與社交活動,他笑著說:「現在的心臟就像變頻馬達一樣,穩定又有力!」道出他重獲健康的喜悅與感恩。 「心動的奇蹟分享會」當天,除了李伯伯的真實故事,醫療團隊也在現場解說PFA的原理、臨床應用與未來發展,同時劉燦宏院長表示,醫院將持續引進國際先進醫療技術,並透過臨床經驗累積與團隊培訓,為更多心房顫動患者提供高品質、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他也指出,醫療進步不僅來自專業努力,更仰賴社會支持,特別感謝張福源董事長、丁亞平董事長、李坤火董事長與李慶平董事長的愛心挹注,讓醫院得以購置冷凍消融儀,進一步強化治療能量,這份愛心不僅為醫療帶來助力,也讓病人與家屬感受到社會共好的力量。

萬芳醫院突破性醫療成就 首例臂叢神經損傷手術成功完成

萬芳醫院突破性醫療成就 首例臂叢神經損傷手術成功完成#脈衝場消融術

臺北市萬芳醫院繼7月完成首例脈衝場消融術,再度迎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醫療成就,成功完成建院27年來首例臂叢神經損傷手術,這一成就標誌著臺北市南區醫療機構在專業技術和服務能力上的飛躍,將有助於提升該區域整體醫療水平,縮小與其他區域的醫療差距,讓更多病人能夠享有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一名56歲男性因車禍嚴重受傷,左側手臂有嚴重閉鎖式臂叢神經損傷,臂叢神經就像是一束電纜,由不同神經組成,支配著上肢的運動和感覺功能,該病人的頸神經第八(C8)及第一胸神經(T1)神經根撕脫傷,這類撕脫傷就像是樹木直接被連根拔起,已失去功能,手肘以下無知覺也無法做出抓或握的動作,且第一胸神經受傷會連帶影響眼部機能,導致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的情形,進而嚴重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 臂叢神經損傷是一個極其複雜且困難治療的領域,治療的關鍵在於正確診斷,需通過臨床的問診及觸診,各個肌肉肌力及感覺的各項身體檢查,才能精確診斷受傷部位並制定治療方案 通常閉鎖式臂叢神經損傷的手術黃金期在受傷後第三到五個月。該病人於7月15日接受手術治療,由國際著名的臂叢神經及顏面神經麻痺顯微重建手術權威整形外科莊垂慶醫師執刀,手術歷時10小時順利完成,病人也已於7月31日出院,後續定期追蹤回診即可。 莊垂慶表示:「這次手術的成功,是醫院多個學科單位合作的成果,讓我們更加確信有足夠的能力打造一支專業的周邊神經團隊(Peripheral Nerve Team,簡稱PNT),以應對更多類似的高難度手術。」一旦有PNT團隊建立,將提升萬芳醫院的綜合實力,吸引更多專業醫療人才加入,推動醫院的長遠發展。這將為民眾提供更專業、更全面的臂叢神經損傷治療服務,不僅減少病人長途跋涉求醫的困擾,也降低家庭的經濟負擔,還能服務其他地區的病人,有助於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共享。 萬芳醫院首例臂叢神經受傷手術,不僅是醫療技術的突破,更是醫療服務理念的升華,向民眾展示其在高端醫療技術上的實力與潛力,也意味著臺北市南區的醫療資源和技術實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伴隨著更多專業團隊的建立和技術的提升,未來將有更多病人從中受益。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亮相 顯著提升心房顫動治療安全性與效率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亮相 顯著提升心房顫動治療安全性與效率#脈衝場消融術

創新醫療技術的引進正改變著心房顫動病人的治療格局,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引進最先進的脈衝場消融術(簡稱PFA),這項技術將會大幅提升治療的安全性和效果,並於7月15日成功完成了首例手術,病人術後恢復相當良好,這一新技術不僅展示了其巨大的潛力和優越性,也體現了萬芳醫院在醫療技術上的前瞻性視野和卓越實力,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心臟病治療領域的領導地位,為更多心房顫動病人帶來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療新選擇。 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疾病,病人有心悸、疲勞、頭暈及呼吸短促等症狀,易導致中風及心臟衰竭等嚴重後遺症 傳統治療方式有射頻消融術和冷凍消融術,已被廣泛應用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這些治療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萬芳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敏雄說明,射頻消融術產生的熱能,可能會損傷肺靜脈周圍正常組織,且手術時間較長,需約3至4小時,手術時間越久相對增加了併發症風險;而冷凍消融術手術時間平均約90分鐘,雖然時間縮短一半,但也可能會傷害到心臟附近組織的風險,像是橫膈神經或食道,而且冷凍氣球接觸面積受限,並不適用於複雜或難治性心房顫動病人肺靜脈以外的病灶。 在這樣的背景下,萬芳醫院引進最先進的脈衝場消融術,是治療心房顫動的重大突破,謝敏雄指出,脈衝場是一種新型且高度精確的消融技術,能夠有效又快速地消融異常心臟組織,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周圍健康組織,且手術過程相當快速,降低了術中併發症的發生率,使得整個手術過程更加高效,病人術後的恢復時間也相對縮短,術後也沒有像傳統手術後胸悶等不適感,大部分病人在術後1至2天內即可出院。 萬芳醫院分享心臟內科醫療團隊已於7月15日完成首例脈衝場消融術,為一名42歲男性病人治療持續性心房顫動,該病人受到心房顫動的困擾已一年多,同時合併心臟衰竭,病人先接受心臟電擊術治療,過幾天又復發,且心房顫動藥物治療無效,最終選擇最新脈衝場消融術治療疾病,當日手術過程相當順利,約40分鐘即完成脈衝場消融術,病人隔日即出院返家,後續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萬芳醫院採用新技術已治療3名心房顫動病人,不僅提升治療效果,同時降低併發症風險及縮短病人的恢復期,隨著這一先進技術的應用,展示了在心臟病治療領域的卓越實力,謝敏雄表示,台灣目前65歲以上人口,每20人就有1名心房顫動的病人,脈衝場消融術對醫生、病人來說是最快速又有效的治療方式,有望在未來幾年內成為治療心律不整的主要方法之一,使更多心律不整的病人受益,隨著醫療設備和技術的精進,萬芳醫院將為更多心臟疾病病人提供更優質的治療服務。 ▲萬芳醫院引進脈衝場消融術為心房顫動患者帶來了更安全、高效率的治療選擇。(圖/萬芳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