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

賓漢陳哲雄夫婦遭羈押 衛生署將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

賓漢陳哲雄夫婦遭羈押 衛生署將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塑化劑

食品遭添加塑化劑引發消費恐慌,賓漢公司負責人陳哲雄、王粉夫婦經檢方起訴後,板橋地方法院16日晚間召開移審接押庭,認定被告有逃亡及串證之虞,裁定羈押。而衛生署21、22日也將在新北市舉辦全國食品安全會議,會中除了報告塑化劑污染狀況外,與會專家學者並將提出食品添加物、食品製造業管理改革方案。板橋地檢署偵辦賓漢香料化學公司製造販售黑心起雲劑案,昨天偵結並提起公訴,具體求刑陳哲雄有期徒刑25年、科罰新台幣1000萬元;王粉20年、科罰800萬元、大兒子陳威銓10年、科罰300萬元;小兒子陳威丞15年、科罰500萬元。在食品安全會議部分,衛生署指出,衛生署長邱文達21日蒞會開幕致詞,隨後由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樹功等人主持會議,與會人員分組討論食品添加物改革方案,以及食品製造業管理改革方案。這場研討會將在台北矽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預計22日下午專家學者提出總結報告後,衛生署召開記者會說明報告內容。

不上妝也有裸肌質感 肌膚保濕3秘訣

不上妝也有裸肌質感 肌膚保濕3秘訣#塑化劑

塑化劑毒害範圍廣泛,連保養品與化妝品也無能倖免,DIY客製化美妝品因禍得福,回歸天然更成為眾多消費者內心的渴求,形成另類商機。廖苑利醫師指出,台灣夏季炎熱潮濕,高溫常造成讓肌膚嚴重油水失衡,防曬美白更是首要課題,或是因疏於保養長出紋路的膚質,她舉例,玫瑰果油內含多種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維他命C、果酸、軟硬酯酸、亞麻油等成份,能提升抗氧化,使肌膚緊緻透亮,達到保養與修復皮膚的效果。醫師也建議,適當的保濕方式有秘訣,一天洗臉不宜超過兩次,同時洗臉的水溫也不能高(大約微涼的溫度),至於洗臉時動作更要輕柔,千萬不能拿海綿、刷子拚命搓洗,太過用力洗臉,不但沒辦法清潔,反倒傷害肌膚。

台灣室內塑化劑含量世界TOP1 學者信心喊話:不要怕!

台灣室內塑化劑含量世界TOP1 學者信心喊話:不要怕!#塑化劑

根據成功大學研究指出,台灣室內的塑化劑含量居世界之冠,黑心起雲劑毒害再掀波瀾。台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更將矛頭指向不肖業者,並嚴正表示「塑化劑比三聚氰胺更毒」,當今人人聞「塑」色變,在一片撻伐聲浪中,卻有專家學者出面喊話,「民眾應尋求科學知識解決問題,不是自己嚇自己」。孫璐西提出,業者使用起雲劑讓食品看起來有雲霧感,顯得美味,不料竟有不肖業者將塑化劑的一種DEHP當作起雲劑的配方,DEHP比三聚氰胺毒20倍!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則表示,並非希望全部禁用塑膠,而是政府應制定常用塑化劑訂定溶出標準,趁機教育廠商什麼能用。就在塑化劑風波吵得沸沸揚揚的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預警暨因應組」發言人哈特爾挺身表示,該化學物質雖有致癌風險並對生殖系統造成危害,但不致對人體有立即危害。這席話想必也給民眾打了一劑強心針。此外,專家也指出,在塑膠王國的台灣,民眾應以正確知識去理解,如果攝取極微量的塑化劑,正常的身體狀況應會自行排出。

下一個「地雷」食物在哪裡? 來「塑化劑檢測站」見分曉

下一個「地雷」食物在哪裡? 來「塑化劑檢測站」見分曉#塑化劑

塑化劑汙染新聞每日一爆,民眾無不擔心誤觸「地雷」,就有學者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內臟、油炸物、奶油少吃為妙,因為塑化劑容易藏身在高油脂食物中。所幸網路上出現了一個「塑化劑搜尋引擎」,讓民眾能夠食之無虞。儘管有研究指出塑化劑會在48至72小時後代謝,不過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教授吳焜裕認為,毒性物質在代謝過程中就會造成傷害。眼看塑化劑毒害汙染蔓延全台之際,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更是疾呼,政府應建立嚴格的食品安全機制,才能降低化學物質濫用對大眾健康的衝擊。不過在政府提出完善的防治政策前,民眾如何在平日飲食中降低食入毒素的風險呢?其實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小細節就能防範於未然,除不吃未經檢驗證實不含塑化劑食品,或避免使用可能含有塑化劑的化妝品、指甲油、奶瓶、奶嘴、塑膠袋、電纜包材等物品,此外,將關鍵字鍵入「塑化劑搜尋引擎」,即可找到有檢測過的產品,民眾便能得知各種有使用起雲劑的產品檢測結果,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吃進毒害該怎麼做才能亡羊補牢?學者指出,蔬果不可少!豐富的維他C能防止毒性發作並加速身體損傷的恢復,茄紅素與花青素天然的抗氧化劑亦能排除身體的有害自由基。

香港檢出「塑」毒 維力手打麵等3商品遭點名下架

香港檢出「塑」毒 維力手打麵等3商品遭點名下架#塑化劑

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宣布,在台灣製造的「解渴誌沛力特電解運動飲品」、「莊家方塊酥」及「維力手打麵」中驗出塑化劑含量超標,今(14)日中午12點起禁止進口及銷售,進口商、分銷商及零售商,須在該時起計的30天內,按指明的方式完成收回市面上的這款飲品。食物安全中心發言人表示,當局在市面抽查台灣5大類高危產品後的檢測結果顯示,由台灣泰華油脂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解渴誌沛力特電解運動飲品」,被驗出塑化劑DBP含量達百萬分之0.97,超出歐盟訂定的標準水平(即百萬分之0.3)。該中心說,如果每天飲用上述運動飲品,可能對人體健康構成風險;而且長期攝入大劑量的DBP,會影響實驗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情況,並導致實驗動物胎兒畸形。發言人強調,如果上述飲品附有台灣政府所簽發的證明書,證明其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的含量沒有超出百萬分之零點三,則可獲豁免。

生活處處有塑毒! 衛生署將訂最大容忍值

生活處處有塑毒! 衛生署將訂最大容忍值#塑化劑

針對食品違規添加塑化劑風波,引發民眾恐慌食品安全,衛生署特邀集專家學者,將針對5種日常生活常見的塑化劑,訂出每人每日每公斤的最大攝取容忍值,目前傾向比照歐盟標準,將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的DBP容忍值是10微克、DEHP50微克、DIDP150微克、DINP150微克、BBP500微克。衛生署說,未來也將對市售食品進行總體檢,優先針對嬰幼兒食品、飲料類以及保健食品,調查含有塑化劑的背景值。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表示,訂定最大攝取容忍值,是基於日後安全管理的考量,上周舉行第一次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傾向比照歐盟的規範。他指出,歐盟不論在食品包材、醫療器材或食品,對塑化劑的管制比較有完整的機制,近日會再參考其他資料,一至兩周內即可定案。衛生署指出,很多民眾希望透過政府執法,遠離塑化劑陰影,不要再有任何東西驗出塑化劑。然而,環境衛生學者紛紛指出,除了這次的違法使用事件以外,依目前國際上的現況,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其實非常廣,一般人平時即會接觸到,民眾若將各類物品送驗,有許多會檢出少量塑化劑,並不奇怪。衛生署強調,儘管民眾在這種日常接觸的量較低,但各種來源的接觸加起來,仍可能形成相當可觀的暴露量,為此,各國乃訂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以DEHP為例,國際所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在0.02到0.14 毫克/公斤之間,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總量不應超過1.2到8.4毫克。

塑化毒無所不在 血袋、點滴袋也中標

塑化毒無所不在 血袋、點滴袋也中標#塑化劑

塑化劑風暴愈演愈烈,從一開始的食品、飲料擴及到本應是救命的血袋與點滴袋。據了解國內北市9成醫院使用的血袋、點滴袋材質為PVC(聚氯乙烯簡稱);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許良豪醫師證實,只要慢性、重症病患與新生兒長期使用將會有損健康。全台目前可說完全壟罩在塑毒陰影之下,繼先前食品、飲料、健康食品等確定受波及後,現在連醫院使用的血袋與點滴袋亦都囊括在受染產品之中。據悉,國內醫院目前大多在病患身上使用的灌食、輸血等醫療用品為歐美逐漸少用PVC材質;聯合醫院許良豪醫師表示,慢性、重症病患與新生兒確實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產品,若長時間使用將有損健康。而市立聯合醫院醫藥處處長陳立奇則表示,未來將逐漸減低洗腎、重症等病患的PVC醫療用品使用率。除此之外,國內衛生署為保障民眾健康,強烈要求藥商未來在袋子上明顯標記材質,並規定5月起至一年內依衛生署規定改變包裝與使用說明。

環保署預告 8種類塑化劑將列管升級

環保署預告 8種類塑化劑將列管升級#塑化劑

環保署今(9)日下午預告,將從嚴列管塑化劑,DEHP等8種塑化劑依據毒性提升列管等級到第一類或第二類,其他種類的塑化劑將列為第四類控管。環保署表示,這一次的預告增加尚未以毒化物列管之BBP、DINP、DIDP及DEP等4種物質,主要原因是因為環保署毒諮會專家一致建議DEHP、DBP及BBP等3種化學物質目前在歐盟已列為生殖毒性物質,其餘鄰苯二甲酸酯類(PAEs)雖然生殖毒性沒有那麼強,但該類物質在環境中有不易分解及累積之特性,仍會危害國內環境及國人健康,因此建議全數列管。環保署表示,這次預告DEHP、DBP從第四類改列為第一類及第二類毒性化學物質;DMP從第四類改列為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管理;並新增BBP為第一、二類毒性化學物質;DINP、DIDP及DEP為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包含DNOP共計8種以外之鄰苯二甲酸酯類悉數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環保署將儘速辦理公聽研商、公告等法制作業程序,一俟完成公告,上開8種化學物質將僅限用於塑化劑之用途。 環保署強調,這次預告將7種塑化劑提升至第一、二類或第一類毒化物,主要是比照國際歐盟REACH(化學品註冊、評估、授權法)對3種塑化劑(DEHP、DBP、BBP)管制方式。歐盟在今(100)年2月17日公告將上述3種塑化劑列入應申請授權許可的清單,申請期限是102年7月21日、落日時間是104年1月21日,也就是到104年1月21日以後沒有取得許可的,一律不准用;其緩衝時間長達4年。 環保署說,這次預告草案比照國際歐盟亦給予廠商合理改善緩衝時間,最短為半年(如紀錄申報)至1年半(如設置偵測警報系統及取得許可證)。緩衝時間是否延長,將視公聽會時討論的意見再予斟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