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

臺灣四大機構聯手破解偏頭痛之謎!血液指標精準診斷,五年研究開啟神經疾病液態切片新時代

臺灣四大機構聯手破解偏頭痛之謎!血液指標精準診斷,五年研究開啟神經疾病液態切片新時代#偏頭痛

主講人:陳世彬醫師 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研究科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 偏頭痛長期困擾全球數億人口,卻因無明確影像異常或生物指標,一直被視為「看不見的病」。臺北榮民總醫院聯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央研究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組成研究團隊,歷時五年完成具突破性的研究,成功找出可透過血液檢測判別偏頭痛狀態的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為未來精準診斷與個人化治療奠定重要基礎,研究成果於今年(114)年6月發表於神經科學界重要期刊《Brain》。 偏頭痛盛行率高 致失能嚴重 卻缺乏客觀檢測工具 偏頭痛為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盛行率高達15%,全球患者超過10億人,女性為男性約三倍。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偏頭痛是15至49歲人群中第二大失能原因,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學習與生活品質。 然而,偏頭痛至今仍缺乏可量化的生物標記與客觀診斷方式,腦部影像通常無異常發現,醫師只能依賴病患主觀敘述診斷。加上偏頭痛具明顯的「發作期」與「非發作期」變化,要在發作當下成功抽血分析極為困難,也讓相關研究挑戰重重。 台灣團隊四大頂尖機構聯手 建立偏頭痛「血液預測模型」 本研究由臺北榮總、陽交大醫學院、中研院與國衛院四家國內頂尖學術機構組成研究團隊,主要研究成員包括王署君醫師(臺北榮總副院長、陽明交大醫學院院長)、陳世彬醫師 (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研究科主任、陽明交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陳璿宇教授(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與智慧醫學專題中心研究員)、張雅媗助研究員(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及王嚴鋒醫師(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任)。本研究前瞻性招募120位偏頭痛患者及健康對照組進行次世代定序(NGS)分析血液中微核糖核酸表現,並在另外197位偏頭痛驗證組中確認結果,結合”基因風險分數”,成功建立可精準判斷偏頭痛風險的預測模型。 發現疾病特異微核糖核酸 首次捕捉偏頭痛動態指標 「微核糖核酸」是一種非常短的小分子核酸,並不直接編碼蛋白質,但卻能調控基因表現。過往生命科學的中心法則認為,遺傳訊息從DNA轉錄成”信使核糖核酸(mRNA)”,後續再轉譯成蛋白質,2024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表彰了 Victor Ambros 與 Gary Ruvkun 兩位學者,因他們於 1993 年的研究成果,顛覆了過往的中心法則,他們發現有一類不負責直接合成蛋白的核醣核酸,稱為微核醣核酸,在調控基因表現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開啟了基因調控研究的全新領域。本次臺灣團隊藉由偵測偏頭痛患者血液中的微核醣核酸變化,成功建立診斷模型,正是呼應其重要性的寶貴實例。 研究中發現,特定微核糖核酸(如miR-183、miR-1307-5p等)在偏頭痛病患與正常人之間有明顯差異,可以區分有病和沒病,可以反映”是否是偏頭痛病患”; 有些微核糖核酸則僅在發作期才有顯著變動,不發作時與常人無異,可以反映”偏頭痛發作的疾病活性”。這些反應身體狀況的訊號,如果結合先天的基因風險分數,可以有效分辨偏頭痛病患高達九成的準確度。 此外,透過生物資訊分析發現這些分子涉及雌激素與泌乳素等荷爾蒙訊息傳遞路徑,顯示偏頭痛可能與荷爾蒙變化密切相關。這項發現首次證明,偏頭痛可望透過血液「被看見」,也開啟未來「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即利用相對非侵入式的抽血檢驗血液中的生物標記來反應腦中病生理變化,間接做到如同直接於腦部切片分析病兆的檢測能力) 應用於神經疾病的新篇章。 從主觀症狀走向客觀指標 是神經科學領域一大突破 臺北榮總副院長/陽明交大醫學院院長王署君醫師表示: 「偏頭痛盛行率高、造成失能嚴重,卻常被輕忽。這項研究是偏頭痛領域的重大研究突破,促進我們對偏頭痛發病機制的理解,也提供未來臨床應用的契機」 陳世彬醫師表示:「偏頭痛向來沒有客觀診斷方法或生物標記,我們的研究是全球極少數能在偏頭痛發作當下採血、進行生物標記辨識的實證之一,我們希望這項技術未來能真正走進臨床,幫助病患,並協助臨床醫師在尚未發作前辨識高風險族群、監測病程變化,甚至作為治療反應評估工具,實現真正的精準醫療。」 陳璿宇研究員表示: 「我們利用高通量大數據資料建構微核醣核酸與先天基因風險的整合模型,在大規模驗證組中達到90%以上的準確率。這代表神經疾病這類複雜、變異大的疾病,也能透過結合多體學數據與臨床資料走向精準預測。」 張雅媗研究員表示:「透過次世代定序與精密的生物資訊分析,我們揭示了與偏頭痛相關的微核醣核酸如何參與雌激素與泌乳素等荷爾蒙的調控路徑。這項發現不僅解釋了女性更容易受到偏頭痛影響的生物學原因,還為神經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並為精準診斷與個人化治療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王嚴鋒醫師表示: 「很多偏頭痛患者長期被誤解、忽視或誤診,我們希望透過這項研究,讓醫師在門診時能有更客觀的診斷依據,也幫助病患對自己的病有更多理解與掌控權,這是臨床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為臺灣科學與患者打開新契機 本研究成果除已發表於國際頂尖神經科學期刊,也展現臺灣在神經醫學、多體學大數據與轉譯研究的整合實力。未來團隊將持續推動臨床應用與跨機構合作,期盼讓這項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守護偏頭痛病患健康的利器。 圖/偏頭痛「血液預測模型」

麥當勞「可樂搭薯條」改善偏頭痛?偏頭痛權威揭「1情況」可能有效

麥當勞「可樂搭薯條」改善偏頭痛?偏頭痛權威揭「1情況」可能有效#偏頭痛

有一名TikTok網友貼文,一份特定麥當勞餐可治癒偏頭痛,而這組合為「大杯可口可樂、1份大薯條」,引發國外社群熱烈討論,連《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都採訪專家,報導此事。《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偏頭痛」的止痛方法,只能說偏方的效果因人而異,對於某部分患者來說,應有些幫助。

女性偏頭痛是男性3倍!北榮最新研究證實「2種荷爾蒙」兇手找到了

女性偏頭痛是男性3倍!北榮最新研究證實「2種荷爾蒙」兇手找到了#偏頭痛

偏頭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困擾,全台約有200萬人受影響,長期使用電腦、壓力大、作息不規律都是誘因。不少患者幾乎天天靠止痛藥止痛卻無效,就醫也常被認為是體質問題。台北榮總最新研究發現,只需一滴血,即可透過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檢測偏頭痛,不僅能確診,甚至可預測高風險族群,為治療帶來新希望。

女性偏頭痛是男性3倍!醫教「頭痛日記」助診斷:每週吞止痛藥限●●次

女性偏頭痛是男性3倍!醫教「頭痛日記」助診斷:每週吞止痛藥限●●次#偏頭痛

女性總在經期前後無精打采、頭隱隱作痛,甚至以為忍一忍就好,其實,這可能不是普通的疲勞或情緒,而是長期被忽略的「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光田綜合醫院神經醫學部部長楊鈞百呼籲,有女性甚至每個月頭痛天數高達20~25天,不能一痛就吞止痛藥,預防性治療才能降低頭痛發生的頻率。

中醫「美顏針」夯什麼?解析原理、功效、適用族群:「這些人」不適用

中醫「美顏針」夯什麼?解析原理、功效、適用族群:「這些人」不適用#偏頭痛

中醫美顏針是什麼?為什麼越來越來越多人躍躍欲試,想要為肌膚展現最佳狀況,來不及預約醫學美容,中醫美顏針就是你的另類新選擇。《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中醫師指出,美顏針不只可以改善皮膚狀況,也能改善偏頭痛、乾眼症或飛蚊症、失眠等症狀,甚至對放鬆壓力焦慮也有效。

頭痛如何舒緩?怎麼知道是不是偏頭痛?神經內科醫教「1口訣」秒判斷

頭痛如何舒緩?怎麼知道是不是偏頭痛?神經內科醫教「1口訣」秒判斷#偏頭痛

40歲葉小姐從事科技業夜班作業員,3年前頭部外傷後誘發偏頭痛,採用口服預防發作藥物及急性止痛藥治療偏頭痛並未控制。後續到郭綜合神經內科就診,開始口服新型偏頭痛阻斷劑上市,並接受口服瑞美吉泮治療後,目前頭痛次數、頻率與疼痛指數皆下降,生活品質也逐漸獲得改善。

7成頭痛都是它!「這種頭痛」比偏頭痛更常見:常聳肩、低頭族好發

7成頭痛都是它!「這種頭痛」比偏頭痛更常見:常聳肩、低頭族好發#偏頭痛

你有頭痛困擾嗎?不少人以為年紀大容易偏頭痛,但事實上,比偏頭痛更常見的是「緊縮型頭痛」,約有7成頭痛都屬於此類型。神經內科醫師提醒,緊縮型頭痛最常出現於前額、後腦、後頸部或頭頂部位,患者常會感到肌肉緊繃及緊壓感,其成因可能與頭部深處各部位的肌肉疲勞累積,以及長期姿勢不良有關。

噁心、嘔吐、畏光⋯偏頭痛發作如何急救?醫教「3原則」舒緩頭痛

噁心、嘔吐、畏光⋯偏頭痛發作如何急救?醫教「3原則」舒緩頭痛#偏頭痛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神經血管疾病,通常伴隨著噁心、嘔吐、畏光等症狀,偏頭痛發作時要怎麼辦呢?本身為偏頭痛患者、家醫科頭痛專科醫師凱蒂.蒙洛(Dr. Katy Munro)於《偏頭痛的你不需忍痛生活》一書中,整理偏頭痛的相關知識,包括症狀、原因、飲食與治療,幫助讀者對抗惱人的偏頭痛。以下為原書摘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