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

腰粗恐比全身胖還危險!醫揭失智、罹癌風險恐倍增:5指標中3就慘了

腰粗恐比全身胖還危險!醫揭失智、罹癌風險恐倍增:5指標中3就慘了#腰圍

你的腰圍過粗嗎?當心「代謝症候群」上身!國健署指出,代謝症候群有5項危險因子,包含血壓偏高、腰圍過粗、好膽固醇偏低、三酸甘油脂偏高、空腹血糖值偏高,符合其中3項以上,即代表有代謝症候群。新陳代謝科醫師提醒,若放任不管,可能導致糖尿病、洗腎、腦血管疾病風險飆升數倍!

小腹難消!當心內臟脂肪讓癌症上身醫教「這招」消脂

小腹難消!當心內臟脂肪讓癌症上身醫教「這招」消脂#腰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什麼明明看起來很瘦,卻有內臟脂肪的囤積?比較一下:一個身高173公分、體重67公斤的上班族,BMI值22沒超標,但體脂肪測出來為25%。另外一個身高176公分,體重96公斤的體育選手,雖然BMI值為31,但體脂肪率只有17%。這兩個人誰比較健康呢?上班族這位雖然看起來體格中等,但由於沒有運動,累積了較高的體脂肪率,就是一種隱藏性肥胖。 與慢性病、罹癌機率有關日本醫學博士、池谷醫院院長池谷敏郎指出,內臟脂肪主要藏身在皮下脂肪處,位置正好就是腸胃周圍,也因此如果時間久了慢慢累積,經年累月就會形成一個明顯的肚子,這就是為何腰圍大小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 他引述美國的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一份報告,針對超過12,785名的18歲成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即使BMI值正常,但內臟脂肪肥厚者的死亡率超過正常人的2倍以上。其中,又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達2.75倍。此外,內臟脂肪會釋放各種發炎物質,讓身體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慢性發炎,也提高了罹癌的機率。 日本糖尿病內科醫師水野雅登也表示,內臟脂肪多的人特質就是通常在攝取營養上,醣類攝取較多,但是缺乏蛋白質、維生素等,加上沒有培養運動習慣,因此燃燒脂肪的機會很少。甚至有種說法是,當體質已經習慣這樣的模式會很難扭轉,因此改變飲食習慣與運動是刻不容緩的事。 維持線條體態  更要從內臟脂肪下手如果想要維持體態者更需要重視營養素的調整,尤其是減重時期,如果沒有補充蛋白質,很可能即便體重減輕卻仍然不覺得線條變得緊實,因為減到的反而可能是肌肉而不是脂肪,因此,觀念的釐清非常重要。 那麼究竟要怎樣消除內臟脂肪?除了飲食,運動的搭配更是關鍵。飲食上除了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之外,也應該多補充維生素B群與C,這些對於代謝脂肪有一定效果。至於運動則建議在飯後的一小時來進行,等到完整消化之後,飯後進行不激烈的運動是最有效的,甚至只要花十分鐘做些簡易的有氧運動,就能讓體內葡萄糖轉換為熱量,進而減少脂肪堆積。

要腰瘦!內臟脂肪成染疫關鍵 控制不佳恐變重症

要腰瘦!內臟脂肪成染疫關鍵 控制不佳恐變重症#腰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國拚疫苗覆蓋率目前已超過三成,施打年齡層也向下展開,其中第二輪施打的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仍是被討論最多的族群。當中除了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生殖泌尿及肺部呼吸等疾病外,很大一個族群就是三高慢性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而這從三級警戒以來,新冠肺炎的死亡個案多數具三高慢性病史可得到證明。千禧之愛基金會於8月9日「89量腰日」,呼籲三高慢性病的代謝症候群患者,疫情期間應更積極於瘦腰及控制三高,才能讓防疫效果加倍。內臟脂肪過高 疫苗效果可能打折扣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指出,自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2020至2021年國際醫學期刊文獻索引摘要資料庫PubMed搜尋結果來看,三高慢性病前期的代謝症候群5項指標:腰圍過大之內臟脂肪、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新冠肺炎的關聯性研究即高達6千多篇,其中又以血糖、肥胖指數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最高度相關。根據國外統計,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高,重症和不良預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這也表現在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的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顯示肥胖確為疫情傳染的關鍵。而相較BMI身體質量指數,內臟脂肪囤積之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更具相關性,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內臟脂肪囤積過多的人其新冠肺炎疾病預後更不佳。45歲以上民眾逾半過胖 飲食採三低一高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醫師表示,因代謝症候群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導致巨噬細胞活性降低、B細胞和T細胞的反應受損,種種因素會讓疫苗接種後反應不佳。國外研究也顯示,腰圍過大者接種疫苗後抗體濃度較低,這是因為疫苗的作用必須要透過免疫細胞做出一系列的反應,但內臟和皮下脂肪組織所產生的促炎因子,會使免疫反應失調或免疫細胞反應降低,導致疫苗接種結果不如預期。提醒腰圍過大又有三高的民眾,接種疫苗前後都要落實減腰圍消除內臟脂肪,才能在疫情中自我保護。蔡克嵩表示,台灣45歲以上高達一半人口有腰圍過大、過重及肥胖問題 (BMI在24-27 kg/m²為過重,BMI ≥27kg/m²為肥胖),建議疫情解封後,代謝症候群及肥胖族群可透過中度的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自行車、游泳、慢跑抵抗發炎作用,飲食則以「三低一高」原則,透過低油、低糖、低鹽、高纖飲食,控制好三高指數,同時定期量測腰圍,以遠離代謝症候群。

腰圍超標 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風險

腰圍超標 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風險#腰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延燒近2個月,截至7月6日,死亡個案已逾七百例,若不幸染疫該如何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除了接種疫苗外,許多國家已將肥胖納為新冠肺炎重症危險因子,因此維持健康腰圍,避免肥胖是重要關鍵。台灣死亡個案多為高齡長者或具慢性病史者,其中佔高比例的三高慢性病,就是以腰圍超標為其病前狀態風險指標之一。根據今年5月義大利一篇研究,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腰圍過粗的人罹患新冠肺炎預後不佳。另一篇德國臨床研究也指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入住加護病房者內臟脂肪比一般病房者多,當內臟脂肪越多,也就是腰圍越粗,住加護病房可能性就越大。居家辦公不自覺養出鮪魚肚 3招控制腰圍腰圍超標容易發展為代謝症候群,後續衍伸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都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險因子。疫情期間,許多人改採居家辦公、避免外出減少感染風險,可能養出鮪魚肚而不自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蔡佳君建議,可採以下三重點來控制腰圍:1.養成量腰習慣:建議每月量一次腰圍,健康腰圍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2.選擇健康飲食:於外送平台訂餐時,避免衝動性下單,選擇高纖食物來增加飽足感,例如主食挑選五穀飯等全榖雜糧類、加點青菜或沙拉盒、搭配飯後水果等,都能補足纖維攝取。3.維持動態活動量:居家久坐不動,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主因,建議每到整點就起來走動、固定一時段站著辦公。此外,跟著網路上許多居家運動影片做,或找親友一同視訊監督彼此運動,都是增加運動量及提升運動意願的好方法。

腰圍粗壯超過88公分 失智風險多4成

腰圍粗壯超過88公分 失智風險多4成#腰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症,也就是俗稱的老人癡呆症,是一種腦部細胞退化,並造成記憶力以及其他神經功能減退的疾病。主要造成的原因,有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或是其他原因導致的。在這些種類的失智症當中,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失智症中的阿茲海默氏症,其次則是血管性失智症。高齡化的台灣社會,失智症的人口也越來越多,對於家庭也造成沉重負擔。目前失智症沒有治癒的藥物或方法,所以預防失智症的發生更為重要,包括控制常見的風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及吸菸等。脂肪細胞會釋放物質 讓免疫細胞攻擊掌記憶力的海馬迴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肥胖也與失智症有關。在動物研究中發現,肥胖的小老鼠腦部明顯容積變小,尤其是與記憶力相關的「海馬迴」構造部位有著明顯的萎縮。原因是因為脂肪細胞會釋放某些物質,讓腦部的免疫細胞攻擊海馬迴細胞,讓海馬迴細胞的樹突棘(腦細胞間相互連結並傳遞訊息的構造)減少,相互連結的功能降低,進而影響學習與記憶。而在失智症的人當中,有研究發現腰圍與失智症更有關聯。在今年英國的一個研究中發現,在患有阿茲海默症的患者當中,其中有60%病患內臟脂肪超過標準值,這個情況在女性身上尤為明顯。在中央型肥胖的女性身上,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比非中央型肥胖的婦女更是多出了將近4成(中央型肥胖:女性腰圍超過88公分,男星腰圍超過102公分)。運動消耗熱量 兼具提升學習認知功能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方式是可以改善這個現象的呢?有研究指出,「運動」就是個很好的方式。運動除了可以消耗熱量、幫助減重外,也有助於提升海馬迴與大腦皮質的訊號連結,提升學習與認知的功能。經由這些年來的研究,發現肥胖已經不只是外觀的問題,更多的與癌症、心血管疾病、關節疾病,甚至是退化性疾病都有關。如何遠離這些疾病,並在中年甚至老年時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會是現代人必須越來越注重的課題了!(文章授權提供/雅得麗生活診所吳瑞醫師)

代謝症候群 10大死因半數與它有關

代謝症候群 10大死因半數與它有關#腰圍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去年國人10大死因,有一半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其中腰圍是評估代謝症候群重要指標之一,根據國健署2018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全台40至64歲中年人口逾5成腰圍過粗、三高中有一項異常,45歲後女性的代謝症候群增長率更是男性的2倍,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除了注意飲食,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以上。3成中年人有代謝症候群 罹糖尿病風險增6倍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科長李惠蘭表示,腰圍過粗者(男≧90公分,女≧80公分)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全台40至64歲人口逾3成有代謝症候群,腰圍過粗易導致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並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糖尿病是一般人的6倍、高血壓4倍、高血脂3倍、心臟病及腦中風2倍。李惠蘭指出,國內代謝症候群的患者隨著年齡呈現倍數成長,男性19至44歲約21.8%有代謝症候群,45歲至64歲則增加至39.7%;女性19至44歲約9%有代謝症候群,到了45歲至64歲則增加至32.7%,男女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都以倍數成長,女性的盛行率隨著年紀增加超過3.6倍,增長率是男性的2倍。步入中年代謝懸崖 腰圍容易暴增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表示,男女步入中年後,代謝力會隨著荷爾蒙逐漸降低,會使內臟脂肪堆積並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到了一定年齡容易出現「代謝懸崖」,腰圍容易突然暴增。此外,侵襲全球的武漢肺炎疫情也與肥胖有關,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統計,重症患者中,肥胖者比例高達38.5%,肥胖也是染疫死亡的高危險群。預防代謝症候群,許惠恒院長建議,飲食以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為原則;運動每周達到150分鐘,每周5次、每次30分鐘,或每日累計30分鐘的中等身體活動規律運動,健走、慢跑都是不錯的運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