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

國人10大死因 糖尿病第4名!

國人10大死因 糖尿病第4名!#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民國100年的統計資料,糖尿病佔十大死因排行第四名,為此,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在呂炳榮院長的領導下,配合健保局的相關方案,成立糖尿病衛教團隊,積極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以維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分泌作用有缺陷,或兩者都有而引起的高血糖。台中榮總埔里分院糖尿病個案管理至今共一千多案,且均達健保局各項規定收案指標,進而提升糖尿病患者更多元且詳細的衛教資訊及護理,減少病患因慢性高血糖而引起眼睛、腎臟、神經、心臟和血管等併發症。在台中榮總埔里分院糖尿病衛教團隊共同合作下,積極參與健保局方案,且榮獲101年南投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績效優良獎。

瘦素抵抗致胖 每日運動15分可減肥?

瘦素抵抗致胖 每日運動15分可減肥?#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什麼?!體重增加可能不是你的錯?美國加州大學臨床兒科教授羅伯特•勒斯蒂格,在新書闡述了一個全新的科學理論。他說,吃得過飽和休息什麼都不做的行為,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是因為吃了太多糖引發的荷爾蒙問題。他把矛頭指向瘦素的激素,它就像食欲的自動調溫器。有兩個飢餓激素在體內,一個是瘦素工程,以減少食欲,另一個是它的合作夥伴,生長素,可增加食慾。當你進食一定的食物,你的脂肪細胞釋放瘦素,有效地指示大腦和遲鈍的胃口,是時候停止進食。但勒斯蒂格教授警告,若是愛吃甜食,這過程可能會失控。許多年來,科學家認為肥胖可能是由於瘦素短缺,體重超重的人根本沒有收到這些細胞釋放的訊息。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肥胖的人有足夠的瘦素,若你越胖,就會越多,但這可能是瘦素抵抗,這意味著在大腦中的細胞不再讀取瘦素的信號,說你的胃已經飽了,不管你繼續吃多少食物。恐慌會讓大腦發出指示,增加能量儲存,鼓動強大的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渴望。因為這些都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形式,節約能源的使用,抑制從沙發上起來和起床去跑步的衝動。食物的渴望更加激烈,無法抗拒的,因為瘦素應該是抑制愉悅和享受的感覺。這時你就要從食物中獲得通過抑制大腦化學物質多巴胺的釋放,幫助降低食慾。但如果你是瘦素抵抗,不管你吃了多少,還是會想一直品嚐美味。勒斯蒂格教授表示,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超重的人這麼難停止進食。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工作,是什麼原因導致瘦素抵抗。但現在教授勒斯蒂格和他的團隊已經能夠證明,高糖飲食導致的激素的高峰,這是需要清除糖的血液進入脂肪存儲。教授斯蒂格認為胰島素抵抗觸發瘦素抵抗,最重要的是,他發現,通過降低胰島素水平,它可以提高瘦素信號,停止渴望,觸發減肥。斯蒂格教授解釋說,瘦素抵抗,糖是根本。勒斯蒂格教授認為,減肥的關鍵是扭轉瘦素抵抗。所以,若你想瘦,可以在烹調時,減少糖的三分之一,每周吃一次甜點做為獎勵。每天15分鐘的運動,教授斯蒂格說,每天15分鐘是足夠的,以提高你的胰島素敏感性。雖然你可能看不到下降的秤上,通過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水平,鍛煉,提高瘦素信號。還有別站著吃東西,勒斯蒂格教授說,這意味著你將進食速度快,飽足的信號就會沒有時間進入。

醫訊/胰島素知多少?

醫訊/胰島素知多少?#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胰島素是一種賀爾蒙,由胰臟分泌,幫助所食用的糖份進入人體,當我們身體不再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不能夠被人體所利用時,就是出現所謂的糖尿病了。為了讓民眾更深入了解胰島素,避免糖尿病,台北國泰綜合醫院特地舉辦母乳哺育支持團體講座「認識胰島素」,邀請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曹心怡醫師主講。主辦單位歡迎北部地區民眾參加,名額有限,請儘快報名。名稱:認識胰島素時間:101年10月24日(三)下午14:00~16:00地點:台北國泰醫院本館七樓視訊會議室洽詢:02- 27082121轉3165 糖尿病個管師

破除迷思 打胰島素不是造成洗腎原因

破除迷思 打胰島素不是造成洗腎原因#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林先生得到糖尿病已經十多年了,因為有乖乖聽衛教團隊的話飲食有控制、有按時吃藥,現在的糖化血色素都維持在7以下,林先生的姊姊糖尿病的病史20多年了,她參加糖尿病病友團體,從其他病友中分享到許多經驗,所以知道打胰島素不是造成洗腎的原因。其實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病而不是絕症,只要好好的控制,生活跟一般人都一樣,可以去工作去旅行,也有些人只要飲食控制,持續運動,不用吃藥也能控制好糖尿病,只是大家對糖尿病都有錯誤的認知,以為一吃藥就要吃一輩子,以為打胰島素會造成腎臟不好,而不知道主要是因為血糖控制差,吃降血糖的藥已經無法將血糖控制好卻一直不願打胰島素,等到真的願意打胰島素,腎臟也已經損傷了。基隆市衛生局長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以「持續運動,規律服藥,飲食控制」是控制血糖的不二法門,維持腰圍女生小於80公分,男生小於90公分;藥物要依照醫師只是服藥,不要自行調整藥物;食物都可以吃只是不要過量,不要暴飲暴食,讓血糖起伏太大。

控制「醣份」攝取 糖尿病也能健康吃

控制「醣份」攝取 糖尿病也能健康吃#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許多糖尿病患常認為,一旦罹患糖尿病,許多東西都沒辦法吃,深怕血糖會因此難以控制,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李雅筑表示,其實只要控制好「醣」類食物的攝取量,一樣可以均衡飲食,但此時「量」的拿捏,就非常重要了,許多病友常誤會,認為「少吃」就等於「不能吃」,事實上,要與食物斤斤計較、精打細算,並時常提出執行的困難點與營養師討論,交換意見、共同解決,才能健康「挑食」常保健康!李雅筑營養師解釋,當我們吃下食物,胰臟會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胰島素就像運送東西的「貨車」,攝取食物產生的血糖就是「貨物」,當我們一直在攝取食物,貨車(胰島素)就帶著貨物(血糖)到各個細胞與器官,供給養分,但是,糖尿病患者因貨車(胰島素)缺乏或分泌不足,導致貨物(血糖)無貨車運送至需要之處,都留滯在血液中,使血糖持續上升、細胞無法利用。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血糖值在飯前應為70~130 mg/dl,而飯後應是180 mg/dl以下,倘若血糖濃度超過180mg/dl,就會驗出尿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控制醣類食物(澱粉類、水果類、奶類)的份量、若要吃糖需使用代糖,使貨車(胰島素)不至於彈性疲乏,也不會使腎臟負荷過多,進入洗腎的地步。許多糖尿病患常有一些疑問,像是吃飯時能和家人一起吃?飯後能吃水果?多吃蔬菜就對了?等,李雅筑營養師解釋,其實糖尿病患依然可以跟家人一起吃飯,只要控制好「醣類」食物的份量即可,而水果的攝取,一天以「兩份」水果為原則。一份的量到底有多少呢?大約是一.五顆奇異果,或半條香蕉,或六顆櫻桃,或十三顆葡萄,或一個柳丁等。另外要注意的是水果中的酪梨,是植物性脂肪最高的水果,也被稱為「森林奶油」,食物分類上屬於油脂類。一百公克的酪梨相當於九十卡的熱量,也等於兩份的油脂,所以減重或糖尿病患者應減少食用。另外蔬菜類,像是山藥、芋頭、玉米,豆類食物像是皇帝豆、碗豆、紅豆、綠豆、薏仁等,因澱粉含量豐富假若同一餐已攝取此類食物,就該減少飯的食用量。而牛奶中含有乳糖,還是會造成血糖的上升,建議一日一杯(兩百五十C.C.)為宜,糖尿病患最好選擇新鮮、低脂或脫脂牛奶最佳,飯後點心像是,堅果類,雖然有許多營養素,如維生素B、E與亞麻油酸,而亞麻油酸為人體的「必需脂肪酸」,但是堅果為油脂類,攝取過多會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的危險。所以一日建議攝取量為一份,例如:南瓜子一.五匙(以免洗湯匙為標準),開心果一匙。(資料來源:東基公益電子報73期)

糖尿病迷思!打胰島素不是洗腎原因

糖尿病迷思!打胰島素不是洗腎原因#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林先生得到糖尿病已經十多年了,因為有乖乖聽衛教團隊的話飲食有控制、有按時吃藥,現在的糖化血色素都維持在7以下,林先生的姊姊糖尿病的病史20多年了,她參加糖尿病病友團體,從其他病友中分享到許多經驗,所以知道打胰島素不是造成洗腎的原因。其實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病而不是絕症,只要好好的控制,生活跟一般人都一樣,可以去工作去旅行,也有些人只要飲食控制,持續運動,不用吃藥也能控制好糖尿病,只是大家對糖尿病都有錯誤的認知,以為一吃藥就要吃一輩子,以為打胰島素會造成腎臟不好,而不知道主要是因為血糖控制差,吃降血糖的藥已經無法將血糖控制好卻一直不願打胰島素,等到真的願意打胰島素,腎臟也已經損傷了。基隆市衛生局長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以「持續運動,規律服藥,飲食控制」是控制血糖的不二法門,維持腰圍女生小於80公分,男生小於90公分;藥物要依照醫師只是服藥,不要自行調整藥物;食物都可以吃只是不要過量,不要暴飲暴食,讓血糖起伏太大。

醫訊/胰島素注射 要注意?

醫訊/胰島素注射 要注意?#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注射胰島素能促進葡萄糖進入肌肉及脂肪組織、在肝臟能促進葡萄糖轉化成肝糖、抑制脂肪分解,減少脂肪酸之釋出及增加蛋白質合成,避免肌肉組織蛋白質之分解等,因此哪些人需要注射胰島素又注射胰島素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邀請您,一同參加市民健康講座。活動時間:5/9(三) 9:00~9:30活動地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檢驗大樓6樓 第一會議室活動洽詢:(02)2709-3600分機3292

壓力大精神緊張 當心血糖升罹糖尿病

壓力大精神緊張 當心血糖升罹糖尿病#胰島素

「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徵兆,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狀,已為大家耳熟能詳,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精神緊張,加上容易暴飲暴食,也可能導致糖尿病。阮綜合醫院糖尿病內分泌科簡誌銘醫師說,造成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有很多,以遺傳來說,如果近親家族曾有人罹患糖尿病,那家人也容易引發糖尿病,但即便父母都是患者,只要時時自我提醒不要飲食過量,並培養健康生活習慣,保持理想體重,透過人為預防仍可以克服先天體質。除此之外,包括飲食過量、肥胖、運動不足等也都是造成糖尿病的元兇之一,簡誌銘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已經有研究報告指出,精神緊張以致壓力過大,會使血糖值升高,而過勞、不規律的生活也是壓力的累積來源。但到底精神緊張是如何引發糖尿病,或成為準糖尿病患者呢?首先要注意的是,長期承受極度精神緊張,會使自主神經系統或內分泌系統失調,自主神經的作用在於調節體內器官功能,從呼吸、脈搏、血壓、體溫到流汗、排尿等,一旦精神緊張就會擾亂運作步調,同樣內分泌也會受到影響,無法照常運作。當因精神緊張造成身體機能失靈,在體內血糖值上升時,原本身體會下達指令,增加胰島素分泌以處理多餘的血糖,或是讓血糖上升的物質減量分泌,但在身體機能失靈狀態下,神經系統或內分泌便無法有效發揮作用,血糖控制開始處於不穩定,血糖就會持續攀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