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

手麻竟是胸廓出口症候群惹禍?!

手麻竟是胸廓出口症候群惹禍?!#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臨床常見的手麻,最容易被想到的診斷為頸椎退化、骨刺壓迫、椎間盤突出、腕隧道症候群等,但還有一個臨床上相當常見,但多數民眾對它相當陌生的「胸廓出口症候群」。此類患者常出現頸部、肩部、手臂、手指麻木、疼痛或無力等神經症狀,若壓迫到血管則會出現水腫、冰冷、蒼白等情形,任何需要抬高或持續使用手臂的活動都會使症狀誘發或加重,如梳頭髮、抱提重物、開車、或長時間打電腦等,另外也常在半夜或清晨睡夢中出現症狀。神經遭壓迫造成手麻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許益彰醫師表示,所謂胸廓出口症候群(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簡稱TOS),是指在胸廓出口的狹小空間內,因為神經(臂神經叢)或血管(鎖骨下動脈或靜脈)受到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而根據壓迫的種類可分為神經源性、動脈性和靜脈性胸廓出口症候群,其中又以神經源性最常見,占9成以上。「胸廓出口」是指臂神經叢及鎖骨下動、靜脈會穿過胸口三個較為狹窄的區域,然後到達並支配手臂,這三個區域分別為:斜角肌三角(scalene triangle)、肋骨鎖骨間隙(costoclavicular space)、胸小肌間隙(pectoralis minor space),其中以斜角肌三角為胸廓出口症候群最常發生的位置。造成胸廓出口症候群最常見的原因為肌肉異常及外傷,包括斜角肌、鎖骨下肌、胸小肌等過度緊繃,或是第一肋骨、鎖骨骨折,損傷後結痂組織生成,以及重複性動作造成的慢性損傷,因此好發於常需舉手或抬手過頭的族群如運動員、低頭族、電腦族、車禍患者等。先天因素如頸肋、第一肋骨異常、第七頸椎結構異常等則占少數原因。中醫治療方式多元 舒緩肌肉改善疼痛許醫師說,胸廓出口症候群的中醫治療,可用針灸、傷科手法、拔罐、熱敷、中藥薰洗及膏布外敷等許多方式來改善。1.「針灸」利用針灸具有鎮痛的作用,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減輕軟組織的張力,改善周圍的微循環,常用的穴位有風池穴、頸夾脊、肩井穴、天鼎穴、中府穴、曲池穴、合谷穴、列缺穴、阿是穴、條口穴等。2.「拔罐」拔罐則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必要時加上「傷科推拿」,針對痛點、頸椎橫突、斜角肌群、胸小肌、及鄰近肌群等部位進行點按、提拿、滾揉來做鬆解,可以緩解肌肉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3.「熱敷」、「中藥薰洗」中藥薰洗和熱敷可促進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並有助於肌肉的放鬆。若經久不癒且症狀較重、反覆發作者,或體質虛弱、年長者,可配合中藥內服,加強療效。許益彰醫師強調,大多數胸廓出口症候群患者在保守治療下都可以獲得不錯的療效,但由於此疾病跟重複性的工作型態、習慣性的錯誤姿勢有關,因此除了接受治療外,想要有效改善,平常可配合伸展、加強肌力鍛鍊運動、頭頸部及肩部姿勢的矯正、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等,對減輕疼痛不適、加速復原以及預防復發,都有極大的幫助。

上班族注意!3招擺脫「滑鼠手」

上班族注意!3招擺脫「滑鼠手」#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女性上班族工作長期使用電腦,近日加班趕件,右手指麻、刺痛,貼了藥布也無法改善,就醫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若不理會將導致神經壓迫甚至影響手部功能,需多休息並復健治療,還可做3招手部運動,放鬆肌肉與肌腱,與復健相輔相成,縮短復原時間。腕隧道症候群症狀 手指前段麻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胡遠騏指出,患者手腕有1個約4公分長的「腕隧道」,有1條正中神經及9條肌腱從中經過。若肌膜韌帶失去彈性,隧道中壓力增加就會壓迫到正中神經,引起「腕隧道症候群」。容易出現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上半段又麻又痛症狀,嚴重時麻到手指沒感覺,無法用手拿東西。好發族群為習慣用手的人,包括長期使用電腦、廚師、美髮設計師、打電鑽的工人及電競選手都屬好發族群,女性又比男性發生機率高,應小心避免。運動3招 減腕部肌肉壓力當發生「腕隧道症候群」時,若是症狀時間較短、較輕微的患者可以先休息,減少手腕反覆動作及長時間使用手腕工作,接受口服藥物治療。接受復健治療,包括熱敷、電療及超音波,或自費震波治療。同時還可做手部3招運動,縮短復原時間。若這些方式都無法解決問題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將壓迫在神經上的橫腕韌帶切開,使神經壓迫得以減輕,改善症狀。胡遠騏物理治療師傳授手部3招運動,分別是:1) 手掌牽拉運動雙手合掌,掌心朝外,讓手掌肌肉放鬆。維持10秒,每天5次。2) 手腕牽拉運動一手手掌朝上,另一手將其手掌往下壓且手臂伸直,讓手腕肌肉放鬆。維持10秒,每天5次。3) 手指肌腱運動手指先屈曲,接著手指向前伸直,讓手指肌腱放鬆。每次停留10秒,重複5次,每天5回合。

BMI高過30 滑鼠手風險高1倍

BMI高過30 滑鼠手風險高1倍#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是否偶爾會出現手指麻、抓握沒有力量的狀況呢?可能「滑鼠手」已經悄悄找上門!根據研究顯示,BMI指數大於30的人,發生腕隧道症候群的比例為身體質量指數小於30的1.89倍,因此醫師呼籲,肥胖者除了要當新三高問題之外,對於關節保養也要更加小心。BMI大於30更容易發生腕隧道症候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朱柏青醫師表示,依據發表於2013年的醫學文獻顯示,身體質量指數(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大於30的人更容易發生腕隧道症候群。發生腕隧道症候群的其他危險因子包含女性、懷孕、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關節炎及家人曾發生腕隧道症候群者。另外,若工作內容需要從事手腕部出力、重複性動作、姿勢不良及局部震動等工作,也會增加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風險。手指會變得乾燥或有腫脹感朱柏青主任指出,腕隧道症候群常見的症狀有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感覺到針刺感、疼痛或麻木,受影響手指的皮膚更可能變的較乾燥或有腫脹感。如果沒有就醫接受治療,手的抓握力下降、拇指的肌肉也會萎縮。一般而言,可能從一隻手開始或同時雙手都有症狀。晚上症狀可能會更明顯,甚至會痛到醒來而影響睡眠。朱柏青主任說明,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方式是依據疾病嚴重度,包含有減少手腕部活動、穿戴護腕、暫時性服用止痛藥、局部注射藥物、手術治療等。朱柏青主任呼籲民眾,對於有肥胖及上述危險因子的民眾,若工作性質需要頻繁使用手腕部的更要注意,唯有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半夜睡醒手麻   滑鼠手在作怪!

半夜睡醒手麻 滑鼠手在作怪!#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半夜睡醒手指麻,大多數人會誤認為是睡姿不良,只要甩甩手又會繼續睡,但若是中年婦女要當心,很可能是早期滑鼠手在作祟!中年女性長時間使用電腦,相較於一般民眾可能使腕隧道壓力增加8-10倍。好發電腦使用者及長時間手腕過度彎曲者三軍總醫院復健部醫師吳永燦表示,滑鼠手是一種常見的職業病,女性因手腕較小易受壓迫,發生率較高,好發年齡在45到54歲間,盛行率在女性較高約為7%,男性約在1%,現代人常用3C產品,發生率越來越高且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起床手麻容易誤以為睡姿不良延誤就醫吳永燦醫師表示,早期症狀多表現在手指,會出現麻木刺痛感,病患常因手麻痛而醒來,但大多數的人會以為自己睡姿不良,認為只要甩甩手便可以減輕症狀,因此常延誤就醫。中期更進一步出現細微的動作障礙如拿筷子、杯子、扣鈕扣等握力變弱、手中東西會開始拿不穩狀況發生。後期大拇指基端的肌肉萎縮、感覺喪失等,甚至有些病人只要手腕處被輕輕一碰便會像被電到的感覺。面對這些神經病變應盡早就醫,若無儘早治療很容易造成不可逆的傷害。3種新式療法都方便促進神經修復三軍總醫院研究發現,除了非侵入式的體外震波可刺激生長激素,達到止痛與組織修復再生的功能;另外更證實以5%葡萄糖水做神經注射可有效降低神經發炎腫脹。另外,同時也證實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相較於傳統手腕護具治療,可更顯著改善病人症狀及促進神經修復,施打一次可改善症狀至少一年以上。不但效果較葡萄糖水更顯著及持久,多次施打效果更顯著。適用中、重度患者,針對嚴重且不想接受手術患者是一相當不錯選擇治療方式。

高工時責任制 骨骼肌肉病痛增

高工時責任制 骨骼肌肉病痛增#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上班族經常久坐辦公而腰痠背痛,還有醫療照護人員,也常因搬抬病患導致腕隧道症候群。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近年來,國內發生各類骨骼、肌肉疾病,有增多的趨勢。經常搬抬身障者 照服員肌袖破裂一名54歲生活照服員,工作經常需要搬抬身障者,突然感到肩膀劇烈疼痛,就醫檢查為左上臂筋膜炎,因無法休息持續上班,導致左肩傷勢加重,造成左側旋轉肌袖巨大破裂,合併二肱頭肌腱炎,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生活照服員 職災風險大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指出,生活照服員的日常工作重複性高,容易造成肌肉骨骼疾病;臨床上,以下背痛、腕隧道症候群最為常見,由於需要長時間工作、日夜輪班,更會導致身體無法負荷,很容易發生職業傷害。申請職災認定 降低經濟負擔楊振昌主任強調,勞工因職業傷害產生失能,或是因過勞影響心理健康,建議可以申請職災認定,國內已有《職業安全衛生法》,可保障受災勞工相關給付權益,例如醫療給付、傷病給付、失能給付、職業疾病生活津貼、身體障害生活津貼等,可降低經濟負擔。(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手麻騎車張不開 遠處取穴助改善

手麻騎車張不開 遠處取穴助改善#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7歲邱姓婦人自前年開始,騎機車時感覺大拇指撐開手會很痛,本來手甩一甩會好一點,後來連手指撐不開,只能合在一起騎車,手被碰到就會很痛,後來甚至連手掌撐不開,經醫師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透過「遠處取穴」調整體質,從左腳踝內側下針,緩解疼痛同時,改善因更年期導致內分泌失調,帶來不適症狀。腕部的骨骼和肌腱狹窄 神經受到壓迫患者幾次看骨科都被醫師診斷為典型的腕隧道發炎,建議開刀處理沾黏或打類固醇緩解本。臺中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歐宗益診察後採取針灸治療,特別的是,他不在手掌下針,反而在對側的左腳腳踝下針,接著把脈後再繼續下針,邱女士麻木情形幾乎完全消失。歐宗益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源自腕部的骨骼和肌腱狹窄,導致通過的神經受到壓迫,因此產生症狀,臨床是以正中神經受到壓迫為主,局部的手掌會有麻木、熱、甚至刺痛為主。邱女士喜歡做菜,大拇指常常出力切菜,加上長年工作需要使用滑鼠,久而久之形成腕隧道症候群。避開疼痛部位下針 調整體內氣血平衡至於中醫治療腕隧道症候群,為什麼會在對側腳踝下針?臺中慈濟中醫針灸科主任傅元聰表示,臺中慈濟針灸科團隊針對痛症病人採用「遠處取穴」、「取穴調整體質」的概念,避開在疼痛部位下針,以「全息律」概念遠處取穴,再配合中醫診脈取穴的特色,調整體內氣血平衡,加上傷科手法調整局部結構,治療疼痛效果更立竿見影,且可以藉由針灸調整體質,緩解更年期諸多痠麻痛等不適症狀。歐宗益醫師表示,像邱女士的腕隧道症候群,可能來自更年期內分泌失調導致的症狀,一旦出現肌肉痠痛、肌肉力量下降的表現,卻未減少家事與工作量,更容易受傷。藉由中醫脈象找出身體不平衡訊號,以針灸調整身體氣血平衡,對症下針改善循環,疼痛自然減低,或許還能免卻開刀壓力。

看書翻不了頁 腕隧道症候群上身

看書翻不了頁 腕隧道症候群上身#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生,我的雙手常感到有灼熱、腫脹感,連看書時簡單的翻頁都很吃力!」一位上班族女性在打掃家裡後,產生手掌側麻痺的症狀,感覺麻痺的部位分別是在手部的掌側的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就醫後才知道原來是神經受到壓迫而導致腕隧道症候群。手部局部燒灼、麻痺、脹痛甚至無力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何允蘋表示,長時間過度彎折手腕,可能引起正中神經的壓迫而導致感覺異常。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40~60歲的女性,患者會感覺手部局部燒灼、麻痺、脹痛甚至無力,夜間睡眠時症狀易加劇,嚴重時疼痛可能向前臂延伸,長時間下來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對生活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握滑鼠、按摩 手腕空間狹窄、組織發炎不管是哪個部位,如果長期維持同樣姿勢,對肌肉的負擔都會很大,患者可能因為外力傷害,如骨折和脫臼,或因常握滑鼠、長期按摩等不良的姿勢使手腕空間狹窄、組織發炎而壓迫到正中神經,即為腕隧道症候群,其20%的懷孕婦女也可能因為末梢循環不良而導致。將手腕以支撐物架起避免過度的彎折何允蘋治療師表示,想要減少正中神經的壓迫,要從避免不當的動作及改變做事的習慣開始,如使用滑鼠時,將手腕以支撐物架起避免手腕過度的彎折,或是拖地時以長柄拖把取代手腕彎折壓地的清潔方式,都可以減少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 

Menu